[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1 人教版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平均数优质课教案

初中数学平均数优质课教案

初中数学平均数优质课教案

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的“平均数”,具体章节为第7章第1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含义,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165cm、170cm……200cm,问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

2. 自主学习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 合作交流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求解上面导入问题中的平均身高。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共同得出结论。

4. 讲解与示范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示范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与拓展

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尝试用平均数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平均数人教版教案

初中数学平均数人教版教案

初中数学平均数人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1. 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进行演示,例如:一组学生的身高,求这组学生身高的平均值。

2. 让学生尝试计算这组学生身高的平均值,引导学生发现计算方法。

二、新课讲解(15分钟)

1.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讲解平均数的性质:平均数是非负数,且大于等于每个数据。

3.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先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三、实例分析(15分钟)

1.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计算,例如:一组学生的成绩,求这组学生成绩的平均值。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这组学生成绩的平均值?

3.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老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四、巩固练习(15分钟)

1. 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2. 老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 提醒学生要注意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

初中平均数的数学教案

初中平均数的数学教案

初中平均数的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

第一章:平均数的含义

1.1 平均数的定义

1.2 平均数与数据的关系

1.3 平均数的性质

第二章:求平均数的方法

2.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2 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2.3 求平均数的拓展方法

第三章: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1 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2 平均数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3.3 平均数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第四章:平均数的相关问题解决策略

4.1 平均数的基本问题解决策略

4.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策略

4.3 平均数问题的拓展解决策略

第五章:平均数的巩固与提高

5.1 平均数的基本练习题

5.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练习题

5.3 平均数问题的拓展练习题

教学方法:

1. 采用讲授法,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评价:

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

1. 教案、PPT、教学视频等教学材料。

2. 练习题、案例分析等教学资源。

教学步骤:

第一章:平均数的含义

1.1 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1.2 讲解平均数与数据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性质。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

教案:平均数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3. 学生能够在计算平均数时注意数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

1. 一段相关的视频或故事,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2. 小黑板或白板、彩色粉笔或荧光笔。

教学过程:

引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个有关平均数的视频或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于平均数的兴趣,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导入(10分钟)

教师写出几组数字,如:12,15,18,20。请学生计算这些数字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概念。

讲解(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1. 将给定的一组数字相加。

2. 将相加的结果除以数字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示范(10分钟)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组数字,如:5,8,10,12,15。请学生跟着教师的示范,计算这些数字的平均数。

练习(15分钟)

1. 学生独立完成一组数字的平均数计算,例如:9,11,13,15,17。

2. 学生互相交换答案,对对方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

拓展(1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例如:班级里每个人的身高,如何计算班级的平均身高?请学生尝试解答。

巩固(15分钟)

学生解答以下问题,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 平均数是什么意思?

2. 求平均数的步骤是什么?

3. 你能给一个求平均数的例子吗?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一份平均数练习题,并写下他们的思路和解决过程。

初中数学_【课堂实录】平均数(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课堂实录】平均数(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1平均数(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将研究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了解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因此,本节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在六年级学生已经经历过一些数据收集的过程,并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能用适当的图表清晰地反应数据信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中,学生已经学习过算术平均数,他们多是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正是由于学生对算术平均数熟悉,也造成了平均数只有算术平均数的认识误区。如何从权数相等的算术平均数过渡到权数不同的加权平均数,对八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数学思考:

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的必要性.

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运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统计意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1.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及概念的理解;

2.对“权”的理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对比归纳—总结提高

教学准备:本节课中,除使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外,我还使用了“PPT”课件.运用“PPT”的良好的演示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通过多媒体的运用适当増大教学容量,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

复习求平均数篇一

1.平均数的含义。

(1)提问:谁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几个数量的平均数吗?

(2)下面说法对不对?

①前3天平均每天织布200米,就是实际每天各织200米。

②身高1.5米的人在平均水深1.2米的池塘里没有危险。

2.提问:那么,求几个数量的。平均数需要哪些条件?平均数要怎样求?(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做练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求的是什么。

4.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默读题目。指名学生说一说题意。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提问学生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提问: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列式不一样?说明:按照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时,要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正确列式解答。(板书: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的对应关系)

设计理念:篇二

统计及分析条形统计图是将简单的统计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明白一组或多组复杂的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整理,绘制成图表来达到直观效果,并根据图表进行计算,从而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充分注意了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概念。

2、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讨论、动手操作,归纳新知。

4、将知识延伸到课外,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求平均数》教案篇三

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初中数学教案之平均数

初中数学教案之平均数

初中数学教案之平均数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初中数学教案之平均数的相关内容,以供大家阅读!

平均数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 8 6 8 6 5 9 10 7 4

乙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20.1.1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20.1.1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20.1.1 平均数(1)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权的作用;

2.明确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难点: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忆一忆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__________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n

x 1

=(x 1+x 2+…+x n )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做x̅(读作x 拔) 算一算

求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 (1)已知数据:4,6,8;

(2)已知数据:3,3,5,5,5,6,6,6,6. 解:(1)63864=++=

x ;(2) 59

6

66655533=++++++++=x . 问题:对于第(2)小题有没有不同的求解过程?

54

324

63523=++⨯+⨯+⨯=

x

知识精讲

问题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解:(1)甲的平均成绩为 25.804

73

857885=+++=甲x

乙的平均成绩为 5.794

83

828073=+++=

初三数学平均数教案

初三数学平均数教案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及其含义。

2.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平均数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实际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实际问题的解决。

2.平均数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1.课件/黑板。

2.几何工具(尺子、量角器等)。

3.学生教学用品(笔、纸等)。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1. 介绍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简单例子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及其实际含义。

2. 平均数的计算

•教授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对学生进行示范。

•分为整数平均数和小数平均数进行练习。

3. 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介绍平均数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如体育、商业、科学实验等。

4. 平均数计算练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平均数计算的练习,并在黑板上进行讨论。

5. 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组合计算平均数并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

1.课堂互动评价。

2.课后书面作业练习。

3.小组合作评价。

七、教学后记

本节课作为平均数的入门课程,需要严密的课前准备和教学敏锐度,确保学生对平均数有深入而且清晰的认识,使其能够准确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该知识。

第1课时 平均数(一)教案

第1课时 平均数(一)教案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第1课时 平均数(一)

●学习目标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

●学习重点

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

●学习难点

运用加权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郊县 人数/万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A 15 0.15

B 7 0.21

C 10 0.18

问题:小明同学求得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为:x =0.15+0.21+0.183

=0.18(公顷) 你认为小明的解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答:不对.因为人均耕地面积是用总面积除以总人数.而不是三个人均面积的平均数. 归纳导入:小明的回答不正确,如何计算人均耕地面积呢?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

自学教材第111至112页的内容,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

(1)加权平均数__一般地,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x 1w 1+x 2w 2+…+x n w n w 1+w 2+…+w n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__. (2)在“人与自然知识竞赛”中,七年级甲班5名同学的得分如下:9分、8分、9分、8分、9分.则这5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__8.6分__.

(3)某人打靶,前3次平均每次中靶9环,后7次平均每次中靶8环,此人10次打靶的平均成绩是__8.3环__.

(4)从每公斤10元的水果糖中取出5公斤,每公斤12元的软糖中取出3公斤,每公斤9元的酥糖中取出2公斤,这三种糖混在一起后,这种“杂拌糖”应定价为每公斤__10.4__元.

初中数学平均数公开课教案

初中数学平均数公开课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学习背景分析

学生在第二学段已学过平均数,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这个课时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学习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作用,并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的统计量,是一组数据的“重心”.

教科书设计了以招聘英文翻译为背景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招聘要求,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平均成绩不同,由此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科书设计了“思考”栏目和例1,从不同方面体现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

二、学习目标分析

(一)目标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

(二)重难点

重点:理解权表示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权的作用与加权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乙两位同学听、说、读、写的成绩如下表:问题1. 你觉得应该选谁?为什么?

问题2.若选一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应侧重于哪些方面的成绩?如何体现这方面的“重要”?

变式 1.若选一位同学参加辩论赛,应侧重于哪些方面的成绩?如何体现这方面的“重要”?活

赛,这与教科书中招聘

性,为了让情景更贴近学生,以学生熟悉的英语周主题活动导入。

让学生比较,感悟。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复习平均数的算法和比例的引入。

接着提出变式

让学生感悟不同的背景应该设置不同的比例。

到权的作用吗?

(四)算一算

变式3.英语演讲比赛中,评委从下表中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计.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表所示: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平均数》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平均数》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平均数》

一.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数据集中的趋势。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平均数的概念,但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计算方法可能

还不够深入。他们对平均数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对平均数性质和应用的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记忆不牢,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

和掌握平均数。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

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

1.教材和教辅资料。

2.实例和练习题。

3.投影仪和黑板。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

分别为160cm、165cm、170cm等,请计算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让学生思考和

讨论如何计算平均身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

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实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一三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一三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壹五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一三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初中数学 / 八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平均数(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算术、加权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和加权.

2.体会算术和加权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和加权.

教学难点:体会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篮球比赛的一些画面)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能因为甲队队员的最高身高高于乙队队员

的最高身高,就说甲队队员比乙队队员更为高大吗?

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

活动1:前后桌四人交流.

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简称,记为 .读作“x拔”.

活动2: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看哪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教案针对中学数学课程中的平均数概念进行教学。学生在学过基

本的数学运算后,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平

均数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准确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平均数的概念、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教科书、习题集。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

3. 学具:学生教材、习题集、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知

教师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平均数。你们是否了解什么是

平均数呢?举个例子,假设你们班有5个人,他们的考试成绩分别是80、85、90、95、100分,我们想知道这5个人的平均成绩,应该怎么

计算呢?

学生:把这5个分数相加,然后除以5。

教师:很好!你已经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那么现在,我们正式开

始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Step 2: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向学生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小明这一周每天的学习时

间分别是3小时、4小时、5小时、2小时、1小时,我们来计算这一周小明的平均学习时间。

学生:将这五个数相加,然后除以5。

教师:正确!我们将这五个数相加得到15小时,然后再除以5,得到平均学习时间是3小时。大家能应用这个方法计算其他的平均数吗?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二、教学准备

小黑板、姓名笔划数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一个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姓名王振方

笔画数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姓氏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到求笔画总数和平均数上。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王振方的姓名平均笔画数是6画,这又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1)表示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2)表示王振方这个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权”的理解

课堂教与学互动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x =4

1

(80+81+82+79)=80.5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试一试

八年级1班的班级总分是多少?其他三个班呢?

整个八年级的总分是多少?学生数是多少?平均分数如何计算? 二、概括

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该校八年级这次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应该是:

6.8032

45424032

79458242814080≈+++⨯+⨯+⨯+⨯

上面的平均数80.6称为四个数80、81、82、79的加权平均数(weighted average),四个班级的人数40、42、45、32分别为四个数据的权(weight ) 三、议一议

若n 个数x 1, x 2 , x 3 ……x n 的权分别是w 1 , w 2 ,w 3 ,……w n 则如何计算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计算公式为:n

n

n w w w w w x w x w x w x +++++⋯+++ (321332211)

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从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例引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

[例题解析,当堂练习]

例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语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

(1)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 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2)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 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知识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分析:(1)这家公司按照3:3:2:2的比确定听、说、读、写的成绩,说明各项成绩的“重要

(2写的权大一些。

解:(1 (2

点评:1、例1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练一练

1、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35%、期末考试占35%,小关和小兵的成绩如下表:

答案:1.

x 小关 =79.05 x 小兵 =80

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例2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

知识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看成是求两名选手三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50%、40%、10%说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项成绩在总成绩中的重要程度,是三项成绩的权。

解:选手A的最后得分是

. 90

5.9

38 5.

42

%

10

%

40

%

50

%

10

95

%

40

95

%

50

85

=

+ +

=

+

+

+

+

选手B的最后得分是

. 91

5.9

34 5.

47

%

10

%

40

%

50

%

10

95

%

40

85

%

50

95

=

+ +

=

+

+

+

+

由上可知选手B获得第一名,选手A获得第二名。

点评:(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它也充分体现了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练一练

2、为了鉴定某种灯泡的质量,对其中1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

求这些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

答案: 2. x

=597.5小时

[课堂小结]

1、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课外同步训练

[轻松过关]

例1和例2均为计算数据加权平均数型问题,因为是初学尤其之前与平均数计算公式已经作过比较,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搞明白问题中是否有权数,即是选择普通的平均数计算还是加权平均数计算,其次若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权数又分别是多少?例2的题意理解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好这里的几个百分数在总成绩中的作用,它们的作用与权的意义相符,实际上这几个百分数分别表示几项成绩的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