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案例分析--金融工程案例分析_金融投资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ppt
解析中航油事件
解析中航油事件世事都有其两面性,用之得当则能用其长,造福于世,用之不当则反受其累。
金融衍生产品亦是如此。
金融衍生产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进行全额交易,不需实际上的本金转移,合约的了结一般也采用现金差价结算的方式进行,只有在期满日以实物交割方式履约的合约才需要买方交足货款。
因此,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
正是这种杠杠效应才使得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套期保值的作用,满足管理者转嫁风险的要求。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本意是为了转嫁风险而创造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如果被人作为投机工具使用的话,那不但不能转嫁风险反而扩大了风险。
因为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以小搏大的杠杠特征,保证金越低,杠杆效应越大,从而风险也更大。
如果市场的走势偏离自己的预期,就会给投机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最近媒体广为报道的中航油亏损5.5亿美元的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004年11月29日,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AVIATION OIL (SINGAPORE) CORPORATION LTD以下简称中航油)发布了一个公告,称公司在石油期货投资上亏损5.5亿美元,该公司决定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令。
在后续的补充公告里中航油对它的操作解释得稍微详细一些,称由于国际油价今年10月猛涨,导致公司必须为未平仓的衍生产品盘口注入庞大的保证金。
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曾向中航油提供1亿美元贷款也未能帮助中航油免予被交易所强制平仓。
自10月26日至11月29日,中航油已经平仓的石油期货合约累计亏损约3.9亿美元,而将要平仓的剩余石油期货合约亏损约1.6亿美元。
新加坡交易所已经下令,让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调查中航油公司,目前普华永道已经进驻中国航油,开始调查亏损的真相。
在调查报告出来之前,一些非常关键的信息,如在哪个期货交易市场,采取的交易方式、交易品种、价格和交易时间,我们均不得而知。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
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1.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
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风险控制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中航油折戟沉沙之路-金融工程案例
01
决策机制
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规 范决策流程,确保决策的合理性 和可行性。
决策支持
02
03
决策评估与反馈
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为决 策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 据。
对已实施的决策进行跟踪评估, 及时发现和调整存在的问题,确 保决策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06
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 应用
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6. 重组与破产
中航油面临破产,最终重组,公司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事件结果
财务损失
中航油亏损了5.5亿美元。
法律后果
公司部分高层被追究刑事责任。
声誉影响
中航油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国际投资者对中资企业的信任度降低。
教训总结
该事件暴露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过度投机带来的风险。
03
中航油折戟沉沙的原因分 析
金融衍生品的缺点
01
02
03
高杠杆效应
金融衍生品通常具有高杠 杆效应,这意味着微小的 价格变动可能导致巨大的 损失。
复杂性和不透明性
金融衍生品的结构和条款 通常非常复杂,这使得评 估其真实价值和风险变得 困难。
市场操纵风险
高度复杂的衍生品结构可 能被用于市场操纵,例如 通过过度交易影响价格。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入或系统故障。
05
中航油案例的教训与启示
加强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
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及时 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并采取有效 措施进行防范。
风险评估
对各类风险进行科学评估,明确 风险级别和影响程度,为制定风 险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风险控制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05
中航油事件对监管机构的启示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01
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能源市场的监测 和预警,及时发现和纠正市场异常行为。
02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形成 有效的威慑力。
03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防止信息不 对称导致的市场风险。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 确监管职责和法律责任,为市
03
时性和有效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维护 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02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能源监管经验和技术,提高 我国能源监管水平。
03 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和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 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航油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未能对衍生品交易进行有效监控和 管理。
内部控制失效
控制环境薄弱
中航油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 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内部控 制文化,导致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缺乏有效监督
中航油内部审计部门未能对衍生 品交易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查, 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控制环境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确保内部控制的 有效实施。
控制活动
企业应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制约和监督,防止舞弊和错误的发生。
信息与沟通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与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以便管理层及时掌握企 业运营状况,做出科学决策。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董事会建设
企业应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 ,明确董事会的职责权限和 工作程序,确保董事会能够 对企业重大事项进行科学决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
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 3 . 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 1 . 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 5. 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1. 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
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 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 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金融风险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
方案:建立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1)通过公加强母公司的自律和提高对海外公司的控制和监管水平是成功走出 去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 。在海外子公司出现问题时母公司要明察秋毫,及时监 控并按章办事,决不能一错再错,将仅有的挽救良机断送。 开企业的财务信息, 加强银行和社会舆论对企业的财务监督。
(2)激励机制本身并不能阻止经营者侵害所有者利益行为的发生,但在严格的
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
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 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国有企业 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 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CAO20%的股份
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 副总经理。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 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其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 、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 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卖出大量“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2004 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价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 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按当时的持仓量,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 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最终在石油期货投机上亏损5.5亿美元 ,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 请破产保护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著名的“巴林银行悲剧”的翻版。
案例7-中航油事件分析
事件回顾(1)
中国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 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2001年在新加 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 上市的中资企业。
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 桶石油,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1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 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跌,交易量随之增加。
陈久霖-个人简介
1961年10月20日出生,前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 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2004 年11月因从事油品期权交易导 致巨额亏损,并涉嫌发布虚假 消息和内部交易等行为遭到新 加坡警方拘捕,并于2005年6 月被正式提起刑事诉讼,在新 加坡服刑1035天后,2009 年1月20日刑满出狱。
如东航集团、中航集团和中远集团在2008年6-8月国际 油价达到历史最高点(140美元/桶)时,与高盛、美林、 摩根士丹利等境外投行签订了高额石油期权合约,在买入看 涨期权同时卖出看跌期权(即结构性期权),签约后不久油 价快速跌破了约定的行权价,这3家企业不得不双倍赔付交 易对手,截至2008年底共赔付折合人民币8.06亿元(东 航1.5亿元,中航4.38亿元,中远2.18亿元)。赔付后的 合约浮亏仍高达161亿元(东航62亿元,中航68亿元,中 远31亿元)。截至2008年底,合约市值92亿元,浮动净 亏199亿元。而且中航已将2.4亿美元信用证交付美林公司 ,作为对其合约负市值的担保。
中国铁建 汇兑损失
华翔微电 衍生品投资
碧桂园 衍生品亏损
国泰航空 燃油对冲合约
中信泰富 外汇合约
9.61亿 2.71亿元 19.39亿元 3.2亿 6000万 2.5亿美元 28亿 147亿港元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作者:龚健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1期【摘要】2004年11月29日,由于石油期权投机交易亏损5.5亿美元,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AO)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这一事件令世界震惊。
得益于其母公司在中国航油市场的垄断地位,从1997年开始,CAO在总经理陈久霖的领导下迅速占领了中国航油市场。
为了扩大生存空间,CAO自2001年上市之后还大力发展了石油实业投资和国际石油贸易两项业务。
虽然在随后几年里良好的业绩为CAO和陈久霖个人赢得了荣誉,然而,危险的种子——石油衍生工具投机早在上市之初就已经埋下。
最终,2004年的石油大牛市成了“埋葬”CAO和陈久霖个人职业生涯的坟墓。
本文就中航油事件进行回顾,发掘其中原因,给出相应总结。
【关键词】中国航油;风险;分析一、案例背景(一)公司背景中国航空油料(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AO)最初是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三方设立的合资企业,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
1995年2月,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收购了另外两个股东在CAO的股权,CAO 于是成为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2001年12月,CAO在新交所成功上市,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在CAO的持股比例下降为75%。
2002年中国的航油系统进行了大规模重组。
2002年6月,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及所属部分事业单位组建为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是中央直属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
同年10月,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持有的CAO股份被转给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CAO因此成为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直接控股子公司。
(二)业务简介1995年CAO成为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时,主要业务是油料运输。
1997年,陈久霖出任CAO总经理,一上任他就着手转变CAO的经营策略,把主业重新定位于石油贸易,重点是航油的采购。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PPT课件
陈久霖对中国航油未来强烈的企图心、以及多年来他一次次绝 处自救的经验,令他忽略了“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巨大风险。
2、监管机构监管不力
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归国资委管理,中航油造成的损失在5.3亿 至5.5亿美元之间,其开展的石油指数期货业务属违规越权炒作行 为。该业务严重违反决策执行程序,这监管漏洞无疑为后事埋下 伏笔。
启示和教训
1
企业的投机心理
2
监管机构监管不力
3
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
4
风险监控形同虚设
1、企业的投机心理
套期保值是企业用于规避价格风险的一种工具,可以达到减小 公司风险敞口的要求,但很多企业在做套期保值的同时涉及一些投 机交易,将原本用以规避风向的协议变成了加大风险的交易,从此 偏离套保初衷,最后也就酿成了严重的后果。
4、风险控制形同虚设
外部监管 默认许可,大行方便
利用 业绩 倒逼
内部监管 不闻不问,形同虚设
陈久霖 为所欲为
属下员工 沆瀣一气
4
总结
一,提高投资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准。 交易人员必须重视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的研究,全面把握市场变化情况,不
断提高对市场变化趋势的判断能力,理性的选择合适公司情况的交易工具;风 险管理人员必须科学合理地运用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对金融投资活动的市场风 险实行动态管理。
2004年12月1日
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
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一、中航油事件叙述一)XXX简介XXX(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XXX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XXX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XXX的带领下,XXX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
二)事件背景及关键人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
为了对石油现货风险进行规避,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油期货这一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
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的大幅度增加,国家经过谨慎策划和考虑,于1998年陆续批准国内一些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在国际上做石油套期保值业务,同时禁止它们涉足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交易。
2003年4月,XXX成为第二批国家批准有资格进行境外期货生意业务的国有企业。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XXX在取得XXX受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
在此期间,XXX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期权生意业务。
2003年,XXX确实正确判断了油价的走势,从中赚了钱。
小试牛刀,旗开得胜,XXX总裁XXX在期权投机中尝到了甜头,也可能正是因为初试告捷,才酿成了2004年投资失利的大祸。
XXX1982年考入XXX;XXX国际私法硕士学位;XXX企业办理硕士学位;XXX民商法学博士学位;2004年中航油巨额亏损,本人被迫离职;2006.3-2009.1因未向生意业务所呈报亏损入狱服刑。
(三)事件叙说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生意业务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进行空头投机,XXX在生意业务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圆。
按照生意业务规则,其必须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从公司账户中调拨资金会暴露其违规行为,因此XXX被迫进行展期,并持续增加生意业务量以获得期权费来弥补保证金缺口。
行为金融 中航油的期货投资案例分析
中航油的期货投资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中国航油公司的总裁陈久霖曾经是企业界的一颗明星,他带领中航油走出困境,走向世界,创造了娇人的业绩。
然而,2004年12月,中国航油因从事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导致亏损5.54亿美元,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之一。
中国航油公司成立于1993年,注册于新加坡。
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
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净资产增长了700多倍,市值增长4倍,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为了对石油现货风险进行规避,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国航油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但其显然远远超出了套期保值的范围。
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option),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判断准确,公司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获得了一定的利润。
然而好景不长,以下是中航油期货事件的时间表:2004年1月:陈久霖看跌石油价格,抛售石油看涨期权,买入看跌期权。
但世界石油价格反转上扬,使公司账面出现浮动亏损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2004年6月: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
公司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10月:油价再创新高,公司交易盘口达5200万桶石油,账面亏损增大。
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
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已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
10月20日: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1.08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
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同的保证金而遭逼仓,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11月8日到25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