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管理舞弊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 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 年10 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 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 25 日的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
2004 年12 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根源积弊已久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即内部控制问题。
案例07-中航油案例分析答案
中航油案例【参考答案】中航油内部控制设计或执行存在严重不足,使管理层或员工无法在正常行使职能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或舞弊引起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
在内部控制五个要素中都存在控制缺陷:1、控制环境。
中国航油集团向中航油董事会派驻了4名成员,包括陈久霖本人,而他也是以集团副总经理的身份兼任中航油董事和执行总裁的。
但事实上,集团公司出于对陈久霖的信任,使他在实质上成为集团公司派驻中航油的全权代表和实际监管者。
同时,在其任职期间,曾两度调开集团公司派驻的财务经理,从当地另聘财务经理,只听命于他一人。
由此可见,不论在决策、监管还是在经理层,都没有很好的形成实质上的权力制衡。
2、风险评估。
在风险控制机制中,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应处于一个中枢地位,对风险的控制和传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他在2004年账面亏损后,为了规避损失,不断加大仓位,对风险没有做必要的对冲处理,也没有对交易设立上限,孤注一掷,赌油价回落。
3、控制活动。
中航油曾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编制《风险管理手册》,设有专门的7人风险管理委员会及软件监控系统。
从中可以得出,中航油在政策制定方面不惜花血本,但在执行方面却不尽人意。
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在获悉公司在2004年第一季度出现58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后,不按照内部风险控制的规则进行斩仓止损,而是继续扩大仓位。
不然,中航油不会在衍生品交易市场不断失利,并导致最终的破产。
4、信息系统与沟通。
《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任何企业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投机交易,不能在风险极大的海外市场进行交易,交易总量不得大大超过现货交易总量。
中航油从2003年下半年起在海外市场进行石油衍生品的交易,并且交易总量大大超过现货交易总量,在这三方面明显的违背了国家的规定,而母公司在子公司进行了此项违规活动1年多(2004年10月)以后才得知实情。
由此可以看出,中航油集团公司和中航油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和会计信息的失真。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
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1.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
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风险控制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05
中航油事件对监管机构的启示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01
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能源市场的监测 和预警,及时发现和纠正市场异常行为。
02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形成 有效的威慑力。
03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防止信息不 对称导致的市场风险。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 确监管职责和法律责任,为市
03
时性和有效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维护 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02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能源监管经验和技术,提高 我国能源监管水平。
03 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和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 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航油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未能对衍生品交易进行有效监控和 管理。
内部控制失效
控制环境薄弱
中航油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 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内部控 制文化,导致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缺乏有效监督
中航油内部审计部门未能对衍生 品交易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查, 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控制环境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确保内部控制的 有效实施。
控制活动
企业应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制约和监督,防止舞弊和错误的发生。
信息与沟通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与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以便管理层及时掌握企 业运营状况,做出科学决策。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董事会建设
企业应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 ,明确董事会的职责权限和 工作程序,确保董事会能够 对企业重大事项进行科学决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指的是2004年中国国际航空油料公司(简称中航油)因大规模贪污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的一起事件。
该案例变得备受关注,创下了中国尤其是国企腐败案例的先河。
下文将从事件的背景、案发经过、原因分析、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航油是中国最大的航空燃油供应商,由中国国有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和中国航空油料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该公司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巨额的财政支出,为贪污分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4年11月,中航油董事长张汝成涉嫌贪污被捕,接着爆发了一起本质上是资金挪用和贪污的丑闻。
经过调查发现,中航油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虚构合同、伪造票据等手段大肆侵占公司财产,据估计累计盗窃金额高达60亿元人民币。
那么,中航油事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中航油作为国企,监管不力是造成内部腐败的重要原因。
当时国企的内控制度薄弱,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给贪污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贪污分子的腐败思想和贪婪欲望也是事件的重要原因。
这些人追逐金钱、权力,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放纵自己,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航油事件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首先,该事件在2004年被揭发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谴责,对中国的国企和反腐倡廉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国内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对治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挑战,迫使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对国企的监管和内部治理。
同时,这也使得公司对内控制度的规范变得更加重要。
对于中航油事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对涉案人员进行了逮捕和追责,对涉案公司进行了改组,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力度。
其次,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和内控制度的规范,推动了国企的和整顿。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是中国国企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旗下的中航油公司发生的一起严重违法事件。
该事件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中石油集团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也对中国石油行业的整体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类似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中航油事件的发生背后暴露出了中石油集团在内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据报道,中航油事件是由公司内部高管和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所导致的。
这表明中石油在员工道德建设、内部监督和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
在企业内部,腐败问题一旦发生,往往会对企业的声誉和形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还暴露出了中国石油行业监管制度的不完善。
在中航油事件中,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存在疏漏,导致了该事件的长期发酵和恶化。
这说明在中国石油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力度还不够,监管制度还存在漏洞和不足之处。
因此,中国石油行业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再者,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也提醒我们,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诚信经营,加强内部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防范和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企业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的发生,对中国石油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管制度建设,加强员工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切实加强企业的诚信经营和内部监督,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同时,也呼吁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完善监管制度,提高违法成本,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课堂)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 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 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很快垄断了中国 国内航空油品市场的采购权。 两年内就扭亏为盈,成功实现公司的战 略转型,并且凭借490万新元的年薪登 上新加波中资企业“打工皇帝”的宝座
思考
中航油此次的巨额亏损,有可能是其投机过度
、监管不力、内控失效后落入了国际投机商设 下的“陷阱”。中航油新加坡事件是一个内部 控制缺失的典型案例。监控机制形同虚设,陈 久霖违规操作一年多无人知晓。
内部控制的要素
内部环境
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 对于发现的缺陷及时 予以改进
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
风险评估
识别、分析经营活动中的相 关风险,合理确定应对策略
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 递信息,确保有效沟通
信息与沟通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 应的措施,达到管理目的
控制活动
中航油内控失灵
陈久霖为所欲为
管理层个人影响力在企业内过度 膨胀,内控不力,忽略风险的行 为未能得到有效监督与纠正
外部监管 默许认可 大行方便
内部监管 不闻不问 形同虚设
利用业绩 倒逼修改 财务报表
属下员工 沆瀣一气
总结与思考
中航油投机巨亏 ——“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 带给我们什么?
如何健全企业内控制度
一、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事件回顾
2003年下半年,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和 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 行和澳大利亚麦戈利银行等机构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场外 合同,每桶38美元。2003年年底,中航油共卖出了总量为200万 桶的期权合约,期间账面上是盈利的。
中航油内控失败案例分析
(三)控制活动方面
2、 缺乏期货交易的通报制度 根据我国对境外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 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 得进行投机交易,不得进行场外交易。且企业内部必须建 立期货交易的通报制度以便对期货交易进行监控。 但是中航油集团对于期货交易既没能从资金权限上控制, 也没有建立严格的通报制度, 使得期货风险无从防范和 控制。 ——确保遵循法令控制活动的缺失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
2、缺乏和母公司之间顺畅的沟通渠道和机制 事件中,集团领导曾表示无人知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权投 机,反映了集团与其控股子公司之间缺乏顺畅的信息沟通 渠道与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从新加坡航油公司获取其经 营的相关信息。 中航油直到2004年10月10日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时才 就此类交易和潜在亏损向中航油集团作了首次报告,公司 与集团没能就该事件进行良好的沟通,未及时采取措施阻 止事态的恶化,最后导致巨额亏损 5.5亿美元。
(二)风险评估方面
2、缺乏风险评估机制 虽然中航油内部已制订了风险管理手册, 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来进 行管理。但是由于相应风险评估机制的缺 失,没有及时对风险进行计量与通报,使 这些风险管理系统基本上形同虚设。
(二)风险评估方面
3、中航油集团缺乏风险处理机制 中航油集团2004年10月3日就开始了解到事件的严重性, 当时的账面亏损为8000万美元,如果那时斩仓,整个盘位 的实际亏损可能不超过 1亿美元;但是集团直到 16日才召 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这一事项,并且除了声称将出售所持 有股票获得资金转贷给中航油以弥补亏欠的保证金外,直 到公司申请破产之日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止损举措。中航 油集团在应对这一风险和危机时的反应迟钝和病急乱投医 暴露出中航油集团风险处理机制上的严重缺陷。
中航油案例分析
中航油案例分析成功的企业由于内控有效而得以扩张;而内控失败必将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
美国忠诚与保证公司的调查结论是:70%的公司破产是由于内控不力导致的。
巴林银行、“郑百文”、银广夏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犹如一座大厦在顷刻间倒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被人们称为现代企业稳健发展的“稳定器”??内控制度在这些企业成了一纸空文,中航油事件也是如此。
一、中航油事件的简单回顾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底获批在新加坡上市,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
但在此期间,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2004年12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从事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亏损5.54亿美元,不久就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5年3月,新加坡普华永道在种种猜疑下提交了针对此亏损事件所做的第一期调查报告。
报告中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主要包括:2003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
排除一些从事市场交易活动都难以避免的技术原因,我们从普华永道的报告可以得出一个不算离谱的结论:中航油从事期权交易业务的决策以及整个交易过程都无视制度的存在,公司最终的巨亏是不按制度行事的结果。
这次事件引发了政府、企业和理论界对内控执行和完善的思考,内控的有效性再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二、内控的新思考(一)内控的重心:应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对我国的海外上市公司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大大损害了海外上市公司的形象。
透视中航油事件,我们得到的关于内控的启示就是:内控的重心要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
随着新的企业风险管理的形成,COSO委员会为了应对来自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挑战,于2004年10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称ERM),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内控,并且会全面取代内控,从而确立了内控向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合理性。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
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 3 . 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 1 . 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 5. 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1. 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
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 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 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 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 年10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 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 1.8 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 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 1.32 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 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 日的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
2004 年12 日,在亏损 5.5 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案例7-中航油事件分析
事件回顾(1)
中国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 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2001年在新加 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 上市的中资企业。
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 桶石油,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1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 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跌,交易量随之增加。
陈久霖-个人简介
1961年10月20日出生,前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 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2004 年11月因从事油品期权交易导 致巨额亏损,并涉嫌发布虚假 消息和内部交易等行为遭到新 加坡警方拘捕,并于2005年6 月被正式提起刑事诉讼,在新 加坡服刑1035天后,2009 年1月20日刑满出狱。
如东航集团、中航集团和中远集团在2008年6-8月国际 油价达到历史最高点(140美元/桶)时,与高盛、美林、 摩根士丹利等境外投行签订了高额石油期权合约,在买入看 涨期权同时卖出看跌期权(即结构性期权),签约后不久油 价快速跌破了约定的行权价,这3家企业不得不双倍赔付交 易对手,截至2008年底共赔付折合人民币8.06亿元(东 航1.5亿元,中航4.38亿元,中远2.18亿元)。赔付后的 合约浮亏仍高达161亿元(东航62亿元,中航68亿元,中 远31亿元)。截至2008年底,合约市值92亿元,浮动净 亏199亿元。而且中航已将2.4亿美元信用证交付美林公司 ,作为对其合约负市值的担保。
中国铁建 汇兑损失
华翔微电 衍生品投资
碧桂园 衍生品亏损
国泰航空 燃油对冲合约
中信泰富 外汇合约
9.61亿 2.71亿元 19.39亿元 3.2亿 6000万 2.5亿美元 28亿 147亿港元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的过程中蒙受了搞到 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方面的不完善。
2004年美国反财务舞弊委员会颁布了新的内部控制框架一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本文将内部控制的角度主要介绍事件的过程、原因及启示。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一、中航油事件简介1.1、中航油公司简介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油”)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以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前身——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夕卜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1.2、中航油事件经过中航油于2002年3月起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
这项业务仅限于公司两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
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全部负债(不包括股东贷款)估计约为5.3亿美元。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治观念,增强管理者的素质,树立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建 立严格的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金融工具的授 权、执行和记录必须严格分工;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 会,不能只是一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要有专业化、独 立、可以跨越几级向上司直接汇报的交易现场监督者。
4、风险控制形同虚设
外部监 默认管许可,大 行方便
利 用 业 绩 倒 陈逼久霖 为所欲 为
内部监 不闻管不问,形 同虚设
属下 员工 沆瀣 一气
4
总结
一,提高投资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准。 交易人员必须重视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的研究,全面把
握市场变化情况,不断提高对市场变化趋势的判断能力, 理性的选择合适公司情况的交易工具;风险管理人员必须 科学合理地运用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对金融投资活动的市 场风险实行动态管理。
• 2002年3月,“为了能在国际油价市场上拥有话语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 开始了期权交易。对期权交易毫无经验的中航油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 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 险。
自2003年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而此业务仅限 于由两位公司的外籍交易员进行。
陈久霖对中国航油未来强烈的企图心、以及多年来他一次次绝处自救的 经验,令他忽略了“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巨大风险。
2、监管机构监管பைடு நூலகம்力
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归国资委管理,中航油造成的损失在5.3亿至5.5亿美元 之间,其开展的石油指数期货业务属违规越权炒作行为。该业务严重违反决 策执行程序,这监管漏洞无疑为后事埋下伏笔。
3、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没有建立起防火墙机制,在遇到巨大的金融投资风险时,没有及时 采取措施,进行对冲交易来规避风险,使风险无限量扩大直至被逼仓。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2024
引言:中航油是中国航空石油公司的缩写,是国内最大的民营石油化工企业。
近年来,中航油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航油事件的案例,并从管理层面剖析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
概述:中航油事件是指2014年12月,中航油总公司原总经理李关福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双开,并且公司内部发现众多腐败现象。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中航油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正文内容:一、管理体制问题1. 面临的挑战中航油作为国有企业,面临着政府的监管、市场竞争的压力,还要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
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以应对挑战。
2. 管理层负责制的缺失中航油在管理层方面存在问题,管理层责任制不清晰,导致监管不力、违规行为难以监察和惩处。
3. 决策过程不透明中航油决策过程不透明,导致信息不对称,给了一些员工和管理层机会利用职权进行个人谋利。
4.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中航油内部控制不完善,没有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腐败问题得以存在和蔓延。
5. 职业道德缺失中航油存在一些员工和管理层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腐败现象和原因分析1. 资源配置不当中航油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当的现象,资源分配过程中容易形成利益集团,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
2. 监管不力中航油在监管方面存在问题,监管措施不到位,导致一些员工和管理层有机可乘。
3. 激励机制不完善中航油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员工对于腐败行为没有足够的约束和警觉。
4. 领导作用不力中航油领导层在腐败问题上的作用不力,没有正确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对于违法违纪行为没有及时处置。
5. 内外部关系复杂中航油内外部关系复杂,存在着与政府部门、上下游产业链的利益纠葛,这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三、解决方案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中航油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内部监督,防止腐败现象再次发生。
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航油应注重培育和弘扬良好企业文化,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意识和职业操守。
中航油管理舞弊案例分析
中航油管理舞弊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唯一的一家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在2004年11月29日发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致使中航油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发布公告申请停牌重组,这一重组事项涉及16000名股民,100多家债权人,是新加坡历年来债务金额巨大、债权人众多而复杂的一次重组,也是中国首例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进行的重组。
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6年内净资产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公司,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因此,中航油事件也被认为是继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经济丑闻。
1、公司发展历程和行业地位中航油的前身是1993年5月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出资在新加坡建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头几年经营状况一直不佳。
直到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了陈久霖这个自称“打工的皇帝”,由后来的明星企业家一落成为阶下囚的人,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当时濒临破产边缘的公司。
上任后不久,陈久霖就向总公司提出了把公司重新定位为石油贸易企业的转型方案。
在陈久霖的精心策划下,中航油于2001年12月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海外中资企业。
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市值超过65亿元人民币,曾被国内誉为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第四大石油公司”。
中航油以突出的业绩被选入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
由于中国内地航空油的供应几乎被中航油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所垄断,所以内地航空公司需要以高于新加坡航空油市价6成至7成的价格,每月从中航油进口至少20万吨航空油,约占中国市场总需求的1/3。
中航油事件的认识与分析
三、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 险管理——总体框架》解读
1、企业风险管理对内部控制内涵的发展:内部控 制的定义明确了四个要点:(1)是一个过程; (2)受人为影响;(3)为了达到三个目标; (4)合理保证。 2、企业风险管理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发展:ERM 整体框架中除了经营目标和合法性目标与内部控 制整体框架相似以外,还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发展为“报告的可靠性”。 3、相关角色和任务的变化:ERM框架使董事会 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负 总体责任,并且要求其变得更加警惕。
四、以《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 架》来解读中航油事件
1、关注企业风险比关注企业细节控制更为 重要 2、执行ERM框架比设计内部控制框架更为 重要 3、注意ERM框架中的新要素:内部环境、 目标设定及事件设别
五、《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如近来发生的伊利股份、创维数码、四川 长虹等失败案例或重大事件,或多或少都 与企业风险管理缺失有关。因此,认真学 习ERM框架中的所有内容,并将其与企业 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对我国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新调整,有一定借 鉴意义,也为我们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建立 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措施,提 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简介: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 坡)股份有限公司,因参与石油衍生品交 易出现5.5亿美元巨亏,公司面临灭顶之 灾,总裁陈久霖被新加坡当局扣留接受 调查,其职务也已被解除。这一重大事 件于本月初暴露以后,引起了国内外舆 论的巨大关注。
目录
一、中航油失败过程图解 二、中航油事件发生的原因 三、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 理——总体框架》解读 四、以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企业风 险管理——总体框架》来解读中航油事件 五、《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对我 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六根据纽约轻原油期货行情和《中航油末路纪实》 所做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的过程中蒙受了搞到 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方面的不完善。
2004年美国反财务舞弊委员会颁布了新的内部控制框架一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本文将内部控制的角度主要介绍事件的过程、原因及启示。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一、中航油事件简介1.1、中航油公司简介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油”)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以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前身——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夕卜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1.2、中航油事件经过中航油于2002年3月起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
这项业务仅限于公司两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
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全部负债(不包括股东贷款)估计约为5.3亿美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航油管理舞弊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唯一的一家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在2004年11月29日发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致使中航油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发布公告申请停牌重组,这一重组事项涉及16000名股民,100多家债权人,是新加坡历年来债务金额巨大、债权人众多而复杂的一次重组,也是中国首例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进行的重组。
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6年内净资产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公司,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因此,中航油事件也被认为是继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经济丑闻。
1、公司发展历程和行业地位
中航油的前身是1993年5月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出资在新加坡建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头几年经营状况一直不佳。
直到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了陈久霖这个自称“打工的皇帝”,由后来的明星企业家一落成为阶下囚的人,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当时濒临破产边缘的公司。
上任后不久,陈久霖就向总公司提出了把公司重新
定位为石油贸易企业的转型方案。
在陈久霖的精心策划下,中航油于2001年12月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海外中资企业。
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市值超过65亿元人民币,曾被国内誉为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第四大石油公司”。
中航油以突出的业绩被选入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
由于中国内地航空油的供应几乎被中航油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所垄断,所以内地航空公司需要以高于新加坡航空油市价6成至7成的价格,每月从中航油进口至少20万吨航空油,约占中国市场总需求的1/3。
可以说,中航油在内地航空油供应行业占据垄断地位。
但是,在国内市场上,包括中石化、中石油等石油公司都拥有石油产品进出口权,因此,他们会影响到中航油的行业垄断地位;在国际市场上,中航油所占市场份额很小,同时还面临着全球石油巨头对中国10亿美元的航空燃油市场的觊觎。
2、公司战略目标
2003年中航油的年报显示,为了不断获得超常的发展速度,中航油的发展逐步偏离了进口航空油料采购的主业,开始全力进行大量的石油资本运作。
该公司2003年来自投资的回报已占公司税前利润的68%,而航油进口和国际石油贸易才各占16%。
正是由于这种战略
目标的根本性变化促使了中航油在2004年大举进入石油期货市场。
3、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中航油作为中航油集团下一个海外上市公司。
中航油集团是大型国有企业,因此,中航油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可避免的带有中国国有企业的色彩。
其中,中航油的内控体系由部门经理、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三部分组成,这一表面上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曾被广泛认同: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使风险管理日常化、制度化;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设计了《风险管理手册》及《财务管理手册》,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审批程序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通过联签的方式降低资金使用的风险;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将现货、纸货和期货三者融在一起,全盘监控。
另一方面建立三级风险防御机制,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三个制衡措施来强化公司的风险管理,等等。
4、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日常运作
中航油所进行的正是复杂的衍生产品交易,且陈久霖本人并不具备对这些产品的操作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管理层未与治理层就石油期货的交易进行讨论,陈久霖的交易决策完全是在隐瞒公司治理层的情况下(除了个别外籍风险管理人员,他们也未起到控制作用)做出的。
陈久霖不懂期货,也就不了解期货交易的经济实质,随着亏损的加大,持赌徒心理的他,一方面不考虑及时止亏和风险对冲,仍然增
加筹码,以博石油跌价而扭亏为盈,另一方面想尽一切手段粉饰季度报表,防止亏损被公布。
陈久霖把中航油集团公司向新加坡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调开,从当地雇人担任财务经理,只听命于他本人。
他甚至都可以采用伪造中航油集团总裁荚长斌个人签名的手段来授权签署将中航油的负债和亏损转移到中航油集团的协议文件,以掩盖发生的期货交易损失。
为应对期货交易的亏损,陈久霖成立了以他为组长的危机管理小组,所有方案皆由不熟悉期货业务的陈久霖提出并形成决策,且多是防止损失被公布的手段,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中航油的企业文化中,个人崇拜色彩和过分保密色彩比较严重,陈久霖7年之内将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打造成为海外中资明星公司,他之前的成功使其在集团内部树立了很高的威望甚至迷信,也为他骗取监管者的信任创造了条件,同时在保密文化的影响下,管理者向董事会和风险控制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隐瞒了在发生了一定数额的期货交易损失的情况下仍然加仓这一事实,最终断送了公司的前程。
可见,由于陈久霖个人的绝对权力不受约束,为其实施管理舞弊创造了机会;中航油以其进行期权交易的高收益额为借口,打着“进军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旗号,实质上进行着违规的高风险期货交易操作。
5、中航油的财务信息和绩效考评
2003年投资收益占公司税前盈利的68%;2004年第一季度账面损
失580万美元,全部为石油期货交易亏损,但按中航油的《风险管理手册》的规定,期货交易止损上限为500万美元,实际亏损额已超过规定要求。
陈久霖一年的薪酬高达人民币2400万元以上,其中的87%与公司盈利挂钩。
这种情况就一定要考虑陈久霖制造虚假财务信息的动机,即通过粉饰公司盈利状况来达到谋取个人利益的目的。
二、普华永道调查结论
普华永道对中国航油巨额亏损事件的调查报告认为,陈久霖必须“负主要责任”的事项有:公司在未彻底了解期权及确保事前对风险作适当评估时,就开始进行期权交易;让公司在重组期权组合中承担“不可接受、不审慎的”风险,有关风险最终导致公司陷入财务灾难;意识到公司期权组合在调至市价后蒙受的亏损,但陈却允许公司公布没有反映有关亏损的业绩报告;为公司建立的这种管理层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隐瞒重大交易的秘密作风负责。
事实上,从普华永道出具的中航油事件调查报告上看,中航油的内控体系在内控的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上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中航油集团向中航油董事会派驻了4名成员,包括陈久霖本人,而他也是以集团副总经理的身份兼任中航油董事和执行总裁。
但事实上,集团公司考虑公司派驻中航油的全权代表和中航油的实际控制者。
同时,他在任职期间,曾两度调开集团公司派驻的财务经理,从
当地另聘财务经理,只听命于他一人。
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决策层、监管层还是在经理层,完全是陈久霖的“一言堂”,没有形成实质上的权力制衡;
在风险控制机制中,陈久霖对风险的控制起决定性的作用,他在获悉公司再2004年第一季度出现580万美元的帐面亏损后,决定不按照内部风险控制的规则进行斩仓止损,也不进行任何信息披露,并继续扩大仓位。
为了避免亏损的实际发生,他将交割日延后至2005年和2006年,并继续加大仓位,孤注一掷,赌油价回落。
但事与愿违,到2004年10月,公司亏损累计达到18,000万美元,流动资产已经耗尽。
于是,陈久霖向集团公司汇报亏损并请求救助。
在这些重大风险应对决策中,公司命运完全系于一人身上,根本谈不上控制;中航油设有专门的7人风险管理委员会及风险监控软件系统。
其中,风险控制的基本结构是:实施交易员、风险控制委员会、审计部、总裁、董事会层层上报,交叉控制,每名交易员在其经手的交易损失达到20万美元时要向风险控制委员会报告,以征求他们的意见,当损失达到35万美元时要向总裁报告,征求他的意见,在得到总裁的同意后才能继续交易;任何导致5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将自动平仓。
而中航油总共有10位交易员,如果严格的按照风险管理规定执行,损失的最大限额应是500万美元,但是,中航油最终亏损额高达5.5亿美元。
直接原因就是陈久霖在发生浮亏时一意孤行地继续加仓。
风险控制部门和风险管理系统在这里成了摆设;
中航油从2003年下半年起在海外市场进行石油期货交易,并且交易总量大大超过现货交易总量,明显违背了国家规定。
而母公司在中航油进行此项违规活动一年多,造成重大亏损之后才得知。
由此可看出母公司和中航油之间的信息沟通很不顺畅,原因是陈久霖个人的隐瞒不上报,内控部门没有履行监督信息沟通的职责;
中国航油集团是中航油的母公司。
作为一家中央级企业,本应该严格规范子公司行为,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没有起到政策的传递和对子公司监督执行的作用,使中航油形成了自我评估的缺陷,所有行为完全是靠陈久霖“自我监督”,而他又不懂应如何操作期货,公司的专业人士此时又没有进行建议,最终导致巨额亏损。
三、要求
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原理分析:
1、你认为中航油公司存在哪些方面的高风险?
2、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样的审计程序能够发现这些高风险?
3、你认为从案例中我们能够总结哪些方面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