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县保护性耕作发展探讨
鄄城县保护性耕作发展调研报告
鄄城县保护性耕作发展调研报告近年来,鄄城县农机局在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方面下大力气,多渠道、多途径进行推广宣传,投入大量财力物力进行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用该先进技术。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其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并引起了广大农民朋友的关注。
但是,我们在长期的技术推广工作中发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进度不能让人满意,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力度、机具推广数量、发展面积等都不尽理想,形成了久推而面积不广、常抓而质量不高的局面。
一、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鄄城县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地势平坦,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耕地98万亩,人口78万人,辖16个乡镇,479个行政村。
土层深厚,适宜机械化耕作。
属温带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度适宜,适宜粮棉及其他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年种植小麦94万亩,玉米66万亩,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截止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已达227.7万千瓦,拖拉机1.80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230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635台,玉米秸秆还田机4500台,小麦免耕播种机450台,深松机180台,玉米播种机1800 台。
这些保护性耕作机械对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自2007年,鄄城县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
2008年分别在大埝乡的王菜园和郑营乡的李垓村新建两处县级农机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5000亩。
2009和2010年两年,鄄城县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每个乡镇都分别建立了至少500亩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全县保护性耕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2.6万亩和15.3万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在全县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1、协调、运作困难。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涉及到农业、农机、乡镇政府、机具生产企业等各个方面,牵扯面广,难以形成协作合力。
技术的大范围推广急需县、乡级政府、主管领导的支持和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重视。
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李 兴 华 等 研 究 了不 同耕 作 方 法 对 水 稻 生 长 和 土 壤 生 态 的影 响 ,结果表 明,免耕水稻的分蘖数 、有效穗和实粒数降低 ,产量 及经济效益降低 ,土壤容重和硬度增大 ,孑L隙度降低 ,而土壤细 菌 数量 增加 ,酶 活性 增 强 。
3)适合推广 的农机具 ,不能适应作业的实际需求。目前 ,能 推 广适 合 农机 多 为小 型 免耕 播 种作 业 机 械 ,用 于大 面 积机 械 作业 存 在难 度 ,同时 作业 能 力有 限。一 旦 整 地秸 秆量 大 ,有 堵 塞 机械 的 可能 ,影 响整 体播 种 效果 ,阻 碍保 护性 耕 作 向更 高层 面的 方 向 推进 。而 且 ,部分 推广 机械性 能 不够稳 定 ,可靠 性有 待提 高 。
2)农 户接 受 保 护 性 耕作 的意 识 不 强 ,加 上 早 期 宣 传 力 度不 强 ,给此 项技 术 的 推广 带来 不 小难 度 。 目前 ,基层 推 广 的模 式 , 以留茬 免 耕播 种 为 主 。效 果更 好 的 整秆 覆盖 ,因 为推 广难 度 大 , 而农 户接 受 的积极 性不 大 ,导致 保护性 耕作 的整 体效 益较 差 。
农业 开发 与装 备 2018年第 l期
工 作 研 究
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及对策
王 建宏 (湟中县农机管理站 ,青海湟 中 811600)
摘要 :结 合 中 国 国情 ,参 照 世 界对 保 护性 耕 作 技术 的定 义 。在 国 内这 一 概念 的 界定 ,应囊 括 :农 田 的免耕 、少 耕 ,通 过秸 秆 覆 盖 壤土 ,而达 到 提升 土 壤肥 力 ,增 强 抗 旱 能力 ,减轻 风 蚀 、水 蚀 土 壤 的可 能 。就此 ,在 查 阅相 关研 究 综 述 的基 础 上 ,就 保 护性 耕 作 研 究 现状 、保护 性 耕 作未 来 的 发展 及 需要 解 决 的 问题 等做 出重 点 阐述 。在 认 清 问题 的 基础 上 ,提 出 了争取 地 方 政府 支 持 ,引 导 民 众接 受 配 合 。加 强 技 术业 务 培训 ,提 升 民众 认 识水 平 。 突 出农 机 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大大节省农作成本输 出搞好技术宣传工作 , 加快 农 技 推 广力 度 制定 各 项优 惠政 策 ,加 大 资 金扶 持 力度 等 发 展 建议 ,以供 同仁参 考 和借 鉴 。 关键 词 :农技 ;耕 作 ;保护 性 1 研 究 现状
鄄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情况调研分析
农 机 使 用 与 维 修
2 0 1 4年第 3期
鄄城 县保 护性 耕作 技术 实施 情 况调 研分析
左 赞。 付加 雷
( 鄄城县 农机 局 , 山 东 鄄收获秸秆粉碎还 田覆盖地表后 , 不需要耕、 耙, 利用先进 的小麦免耕播种 机一次完成开沟 、 施肥 、 播种 、 镇压等工序 的先进技术。 秸秆还 田不仅培肥 了地力 , 还 因作业工序的减少从 而节 约 了成本 , 是 一项 节 本 增 效 的农 机 化 新 技 术 , 是 发 展 可 持 续农业 的重要举 措 。鄄城 县农 机局 立 足实 际 , 积极 探 索, 不断加大工作 和投入力度 , 取得了保护性耕作技术 推广应用 的快速发展 , 有力地推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 的 推 广应用 。
耕 作机械
近几年来 , 我们积极加大购机补贴政策和资金的争 取 力度 , 国家 购机 补 贴 资 金 逐 年 增 加 , 截 至到 2 0 1 3年 , 共发展玉米联合收割机 9 8 1 台, 小麦免耕播种机 4 6 7台 ( 其 中深 松分 层施 肥免耕 播 种机 6 8台) , 8 0马力 以上 拖 拉机 3 5 1台 , 这 些为 我们 大面 积实施 保 护 性耕 作 提供 了 强 有力 的机 械保 障 。 3 .县委 、 县 政府 的 高度 重视 , 推 进 了保 护性 耕 作 技
基本 做法 1 .抓好 试验 示范 , 实施 强力推 进
一
进保 护性 耕作 的顺 利实施 。 5 .广 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 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
广应 用提 供 了原动 力
、
鄄城县是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实施保护性耕作 的区 县 之一 , 从2 0 0 6年 到 2 0 1 3年 经 过 了试 验 、 示范 、 推广 实 施三个阶段。2 0 0 6 年在大埝乡王菜 园村 的部分地块建 立了 2 0 余 亩的试验 田。2 0 0 7年在试验 的基础 上进行 了示范试点 , 面积进一步扩大, 全县达 1 5 0 0 余亩。近几 年进 入快 速 推广 实 施 阶 段 , 县委、 县 政府 把 实 施 玉 米 机 收、 保护 I 生 耕作当作促进农 民增 收的重点工程 , 着重抓 了保护性耕作 的成方 连片建设 , 财政拿 出专款 进行补 贴, 在红川镇的李庄行政村 , 凤凰乡许集村建设 了两个 5千亩 示范 方 田 , 全县 保护 性耕 作面 积达 到 3 2万亩 。 2 .充 分发 挥 购机 补 贴 政 策 作 用 , 重 点发 展 保 护 性
澄城县保护性耕作发展探讨
澄城县保护性耕作发展探讨摘要保护性耕作经过10年试验研究和10年示范推广,目前已进入加快推进阶段。
结合澄城县实际,根据其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分析其实施效果,并就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研究探讨,以为澄城县发展保护性耕作,实现粮食增产,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效果;经验;建议;陕西澄城中图分类号 s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068-02澄城县是一个传统耕作的农业县,属陕西省确定的粮食主产县[1]。
县境内农业自然条件好,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粮食作物以一年一作冬小麦和一年两作(冬小麦、玉米)为主,作物布局合理,粮食作物面积集中,有一定旱作农业生产经验。
由于各级政府和主要领导重视,广大干部群众接受科学种田的意识强,推广应用新机具、新技术积极性高,农机化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机具齐全,拥有量多,机具配套比高。
因此,在澄城县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1 澄城县概况澄城县地处陕西省渭北旱塬东北部,县境东邻合阳,西界蒲城、白水,南毗大荔,北接黄龙,面积1 121.6 km2,境内地势北高南低,4条干沟将全县割裂成三梁一塬,北部沟梁相间,形成带状,南部塬面开阔,略有起伏,属关中平原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
全年日照时数2 612 h,年平均气温12.2 ℃,年平均降雨量680 mm,年无霜期204 d,多干旱灾害。
全县辖14个乡(镇)266个行政村,共38.9万人,农业人口31.2万人,总耕地面积5.93万 hm2,耕地以旱地为主,占总耕地面积的70%,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年种植冬小麦2.35万hm2,玉米1.70万 hm2。
全县农机总动力25.2万 kw,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21.929 kw,拖拉机拥有量10 322台,机具配套比为1∶1.59。
2 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2.1 发展历程2003年,澄城县自筹资金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项目,2005—2006年实施陕西省保护性耕作项目,2007—2009年承担部级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在耕种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质量的耕作方式。
这种技术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质量下降的问题。
传统耕作方式往往会导致土壤流失和贫瘠化,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保持植被覆盖、减少耕作次数和保护土壤结构等措施,能有效保护土壤,使其更加肥沃和健康。
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从而提升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提高作物的品质和抗逆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传统耕作方式往往需要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来维持作物的生长,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改善土壤环境,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当前农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1.2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和农民收入不稳定等方面。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化肥、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供应量不足,生产成本高昂。
农民收入来源单一,面临着收入不稳定的困境。
当前农业面临诸多挑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2. 正文2.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定义与原理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其核心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翻耕和裸露土地的时间,以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益。
保护性耕作发展及趋势
保护性耕作发展及趋势摘要:保护性耕作是在不影响农业产量的情况下,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根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
传统耕作方法破坏了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使得土壤缺乏抵抗干旱和大风天气的能力。
由此,逐步形成了以秸秆、根茬覆盖和免耕播种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相信不久之后,保护性耕作将逐步形成主要的环保型耕作方式。
关键词: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节水农业;节水灌溉。
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其发展重要性保护性耕作技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源于美国,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农业耕作方法。
已广泛应用于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
在我国还处于试验示范推广阶段。
当前,人类和自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比如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固然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土壤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
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要维持这种状态的代价就愈大。
近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农作物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作业成本上升也是不争的事实。
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
保护性耕作发展带来的观念和生活上的改变保护性耕作,对农民本身将带来观念上、生活质量上的革命性变化。
对农业机械化工作来说,以往农业机械化谈论最多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只要农业生产任务按时完成、增产增收了,农业机械化就完成任务了。
发展保护性耕作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者:王庆芳来源:《吉林农业》2013年第12期近年来,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逐步扩大,机具质量和性能不断改善,人们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不断提高,推广应用的成效越来越显著。
保护性耕作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出来。
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1.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义保护性耕作是以秸秆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深松及病虫草害综合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用。
1.1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治理农田扬尘、防治农田风蚀水蚀的重要措施我国是沙尘天气(包括沙尘暴)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
裸露的农田是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主要尘源之一。
目前我国北方农田绝大部分仍采用铧式犁耕翻和裸露休闲越冬的传统耕作习惯,在冬春季风的强劲作用下,极易起土扬尘,形成沙尘天气。
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留茬和覆盖,起到挡风固土的作用。
秸秆覆盖使土壤中水分增多,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了团粒结构,使可风蚀的小颗粒含量减少,大面积实施可有效地减少农田扬尘,防治沙尘暴。
秸秆覆盖还增加了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大雨和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
1.2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的作用。
由于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了土壤肥力。
据测算,麦田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1%~0.03%,玉米田年可增加0.02~0.06个百分点。
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
1.3发展保护性耕作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保护性耕作通过免耕、少耕,采取机械化复式作业,可大大简化生产工序,降低作业成本,长期实施可有效减少农田用水量,增加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
保护性耕作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播好 了种 、出好 了苗 ,保护性耕 作技术 的应用 就算成
功 了 ,而 忽视 了其它 3 项技术 的应用 。例 如 ,作为保 的认知程度
护性耕作 主要技 术 内容 的深松 技术 ,在很多地 方还没 目前 ,有 两种情况应该 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部分 有得到应用 ,尤其 是连续实施 保护性耕作 的地 块 ,由 基层农 机技术 推广人 员对保护性耕作理解得不够 透彻 , 于土壤耕作层被 压实 ,又没有及 时深松 ,有 的已 出现 技术掌 握的不够全 面 ,因而在实 际工作 中还不能很 好 苗情生长缺陷和产 量下降 的现象 ,影 响 了农 民继续实 地指导 广大农 民应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 ,不能很好地 发 施保护性耕作 技术的积极性 。 现 和解决 问题 。因此 ,要 求广 大 基层技术 推 问题 及对 策
。河北省邯郸市农机推广站 李树 军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 挂 ,一次可完成碎秆 、灭茬 、施肥 、播种 、覆土 、镇
染 、提高土壤肥力 和抗 旱节水能力 、节能降耗和节本 压 等项作业 。该机集 秸秆粉碎还 田、化肥深施 、沟播
发展保护性耕作 ,关键在于与之配套 的免 、少耕
播种机 的开发 与应用 。 目前 ,我 国常见 的几 种典型 的
对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探讨
对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探讨作者:姜宗昌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第04期摘要:保护性耕作具有减少土壤风蚀抑制农田地表扬尘、减少土壤水蚀防治水土流失、培肥地力、蓄水保墒、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粮食产量等效益。
提出发展我县保护性耕作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发展;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用大量秸杆残茬覆盖地表,通过免少耕播种,合理深松,用化学药物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尽可能减少田间的耕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其主要内容是秸杆残茬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化学防治杂草和病虫害、合理深松,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粮食增产、农村清洁、资源利用的有效结合,也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它省工、省时、节省费用,不仅可以降耗,而且可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减少作业成本,可以充分利用降水资源,利于保水、保墒。
1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建平县自2001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示范,2003年被列为省级项目示范县,2006年被列为农业部示范县。
现全县保护性耕作达到10万亩。
其中: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3万亩,辐射面积达7万亩。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1 技术模式经过几年对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示范,高留茬覆盖、碎杆覆盖、整杆覆盖三种技术模式比较适合我县实际情况。
其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如下:高留茬覆盖技术模式技术路线:玉米收获—高留茬—旋耕灭茬起垄—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化学除草或中耕。
该模式在秋收后留茬高度为30cm以上,留茬越冬,春播前灭茬后播种或使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灭茬、起垄、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
其灭茬深度在8cm以内,表面覆盖率达到20%以上。
为了形成垄型,中耕一次。
播种在灭茬后的垄上进行。
碎杆覆盖技术模式技术路线: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浅耕处理残茬—免耕播种施肥—化学除草或中耕。
秸杆粉碎还田可人工收获后用秸杆粉碎还田机进行或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和秸杆粉碎还田一次完成,其秸杆覆盖率大于30%,为防止秸杆被风刮走,适当进行浅旋,浅旋深度小于8cm。
澄城县机械深松整地的启示
澄城县机械深松整地的启示作者:暂无来源:《农机市场》 2016年第4期陕西省澄城县农机推广站尚秀丽作为挖掘粮食增产潜能的一项重要农机与耕作相结合的技术,机械深松作业技术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其增产效果在得到验证后,目前正被大面积推广。
和全国许多其他地方一样,陕西省澄城县自去年开始实施深松作业补贴项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区的机械深松模式,为今后大面积实施机械深松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澄城县位于陕西省东部,渭北高原东北部,属渭北黄土台原区,境内山、川、沟、原、丘陵俱有,以黄土原为主,宜于农林牧业生产。
澄城县总耕地面积90万亩,耕地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共约45 万亩,常年耕作方式为浅旋深翻作业。
澄城县地块土壤为壤土和粘土,且土层较厚,除沟坡地外,大部分土地均可实施土地深松作业,可以在春秋季节,尤其是在秋季实施作业。
2015 年是澄城县实施机械深松作业补贴项目的第一个年头,深松作业项目面积18 万亩。
在澄城县的机械深松作业实践中可以明显看到,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增加了土壤疏松度,可以更好地蓄住天上水,耕层以下形成“地下小水库”。
当干旱时,犁底层下面的水就会通过犁底层到达地表,作物获得必要的水分供给,达到抗旱的作用。
同时,雨大时可以使多余的水渗入地下,减少地表积水,作物根系不会因雨水量大泡在水里。
深松后,土壤透气透水增强了,土壤当中微生物的活性提高了,植物秸秆残茬腐殖化速度加快,有利于提高土壤中腐殖质含量,提高土壤团粒结构数量,进而提高土壤肥力。
因此,机械深松的社会、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都非常明显。
有效降雨可以及时渗入深松后的土壤,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减小了地表径流,降低了地表肥力流失。
其中,0-100cm 土壤含水量增加了3.2%-5.9%,土壤稳定入渗率增加了62.5%-224% , 累计入渗量提高58%-264%,一亩地多蓄水16-33 立方米。
以玉米为例,正常年景平均亩产增加100-200 斤,灾年平均每亩增产120-300 斤,增产达10-15%。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通过最小化或避免对土壤的破坏,保持土壤的覆盖并改善土壤结构
的农业生产方式。
其核心理念是在种植作物时尽量减少对土壤的干扰,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
保护性耕作技术包括覆盖种植、轮作休耕、多层覆盖和植被覆盖等方式,旨在将土壤
的有机碳保留下来,减少农田的土壤侵蚀和土壤侵蚀。
这种生产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避免了土壤结构变差,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从而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保护性耕作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护性耕作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
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传统的耕作方式会破坏土壤的结构,使土壤流失加剧,造
成农田的土壤侵蚀和土壤养分流失。
而保护性耕作通过保持土壤的覆盖,减缓了土壤流失
的速度,保护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减少了对农田的土壤侵蚀。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土
壤的肥力,还可以降低农业生产对于化肥和农药的需求,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保护性
耕作通过保持土壤覆盖,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这样可以使农田在干旱季节有更好的保水能力,减少干旱对作物的影响;在多雨季节,可以减缓水分流失的速度,保持土壤的湿润,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保障。
保护性耕作还可以
减少对土壤的破坏,有利于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了农田土壤的肥力。
这
样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还可以改善作物的品质,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方式。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保护性耕作能够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资源的使用、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是保持土壤的覆盖,不让它暴露在阳光和雨水的直接作用下。
保持土壤覆盖有两个主要的方法:一种是使用覆盖物,例如秸秆、膜等;另一种是通过作物的生长来覆盖土壤表面。
覆盖物能够起到保护土壤不受风蚀和雨蚀的作用,减少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作物的生长可以通过根系的发达和叶片的覆盖来保护土壤。
保持土壤覆盖有助于减少水分的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土壤的侵蚀,保持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
保护性耕作还包括选择合适的作物来种植。
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作物有助于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的几率。
合理选择作物的品种和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业收益。
保护性耕作还包括合理施肥和合理浇水,减少化肥和水资源的浪费。
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利于解决当前农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农业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降低农作物种植的成本,增加农民的收益。
保护性耕作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发展保护性耕作还面临一些挑战。
保护性耕作需要农民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成本,例如购买覆盖物、对土壤进行改良等。
保护性耕作需要农民有较高的农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以及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和习惯。
保护性耕作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的推广,以鼓励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的方式。
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保持土壤的覆盖、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方式和施肥浇水方法,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业收益,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鄄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调研报告
鄄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调研报告作者:董如胜任瑞英来源:《农机使用与维修》2014年第08期保护性耕作是我国旱作农业耕作制度上的一项创新,是促进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近年来,鄄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情况全县现有耕地面积80万亩,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118.98万kW,,拖拉机保有量达到9145台,其中大型拖拉机达5366台,全县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2.6%,2012年全县保护性耕作小麦20万亩。
二、增产节本功效显着小麦免耕比传统模式少了清运秸秆和人工撒施肥料2道作业工序,玉米少了旋耕灭茬和镇压2道作业工序,小麦、玉米共减少作业工序4道,保护性耕作小麦每亩节约作业成本99元,全年实施20万亩,可节本1980万元。
1.社会效益显著。
一是提高了玉米机械化的种植程度,促进了玉米种植规模化发展,同时也提高了玉米栽培技术的科技含量和玉米品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全县农村劳动资源的利用率;二是使用了化肥深施技术,秸秆、根茎还田技术,以及高效植保等技术,从而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三是抢农时、挣积温、保季节,增强了抗拒灾害的能力;四是通过残根残茬自然腐烂还田培育了地力,实现了土地的种养结合,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五是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机车进地作业压地次数,大大减少了农用燃油的消耗量,既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气体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六是使玉米生产实现了除收获环节以外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减少劳动强度50%以上。
2.生态效益显著。
一是降低了地表径流,大大减少了水分流失、土壤流失和肥料流失;二是减少了大风扬沙,抵制了沙尘暴,保护了生态环境;三是杜绝了焚烧秸秆,减少了大气污染;四是增加土壤蓄水量,提高了水分利用率;五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了蒸发造成的商情不足;六是增强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钾、速效氮的含量,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保护性耕作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建设的措施和建议农机维修服务作为一种市场需求只能按市场规律运行和调节,但由于农机维修服务于三农这一弱势产业,需要政府在政策上进行扶持和倾斜,并依法进行监管。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要发挥农机管理部门技术、人才优势,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合作。
还要加强部门协作配合,争取各级财政的支农优惠政策,并以股份的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工商资本投入,逐步建立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银行贷款、集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投入机制,切实提高维修中心维修硬件装备水平和维修能力,提高维修效益。
2.依法管理,规范运作要认真落实农机维修管理规定,强化对农机维修经营者从业资格、维修人员职业资格、维修质量、维修设备和检测仪器技术状态以及安全生产情况的监督检查,保障和维护农机维修市场正常经营秩序,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要根据农机存量结构,合理布局,不盲目发展,不重复建设,以提高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突破口,有序、稳定、健康发展。
3.健全机制,强化服务要探索农机维修中心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坚持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增强发展潜能。
要加强与有关农机生产企业的沟通、协调,加强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维修中心技术服务能力;建立现场指导、上门回访和巡回服务相结合,季前保养、季后维护和应急抢修相结合,技术培训、零配件供应和维修服务相结合的多形式服务,有效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几年来在我国得以迅猛发展。
多年的试验示范证明,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一场变革,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要更快、更好地推广保护性耕作,就要找准突破点、对症下药,使保护性耕作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加强免耕播种机等关键机具的研究与开发发展保护性耕作,关键在于与之配套的免、少耕播种机的开发与应用。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土壤、水源和生态系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思想是以土壤为中心,注重保持和改善土壤质量,实现土壤的持久利用。
在保护性耕作中,通过合理选择农作物和种植方式,控制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是科学合理地选择农作物和种植方式。
在选择农作物时,应考虑土壤的特性和生态环境的需求,选择适应性强、耐病虫害能力强、抗逆性强的农作物。
应结合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生长需求,合理设计种植方式,减少连作难题,轮作或间作不同农作物,实现土壤的养分平衡。
保护性耕作还包括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化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提供多种必需元素和微量元素,促进植物的生长。
化肥应根据土壤的特性和植物的需求进行科学施用,避免过量使用造成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
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化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保护性耕作还强调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节水灌溉。
通过科学的水分管理,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保护性耕作中,可以采用足球场比赛投注量、滴灌、渗灌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
应合理选择农作物和种植方式,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流失。
通过节约水资源,可以提高农田的产水利用率,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保护性耕作还注重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保护性耕作中,应注重合理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功能,避免过度破坏生态环境。
可以在农田中种植花卉和果树等农作物,吸引益虫,减少对害虫的依赖,减少农药的使用。
应加强土壤有机质的管理,合理利用农田的秸秆和残茬,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促进土壤的肥力回收利用。
发展保护性耕作意见
发展保护性耕作意见
内容预览:
为了认真贯彻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深入落实《XX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进展农业机械化的决定》及省农委《关于加快进展保护性耕作的意见》,现就我县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应用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进展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保护性耕作是一场新的耕作革命,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双赢”的耕作方法,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现代农业耕作技术,目前已经在全球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使用机械化手段,将农作物秸杆残茬均匀覆盖地表,在满足农作物生长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田间作业次数,从而减少水土流失与水份蒸发,有效地降低风速,减少地表尘土飘移,它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保持水土,减少土壤流失。
保护性耕作能够减少地面径流60%,增加蓄水量14%-15%,提高降水利用率15%-17%,增加土壤含水量5%-7%。
……
假如你需要此原创文章,请立即点击咨询客服老师吧。
假如你需要定制一篇独一无二的原创文章,请申请原创写作服务,1-3天即可交稿,满意为止。
假如你需要发表文章,但文章可能还没写好,请点击论文发
表服务,即可快速见刊。
农村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陕西省澄城县为例
农村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陕西省澄城县为例
姜秋玲
【期刊名称】《陕西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澄城县位于陕西省渭北台塬东部,全县国土面积1121km2,总的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
全县被洛河水系的大峪河、县西河、长宁河、孔走河、马村河五条河流切割成三梁一塬。
沟壑面积450km2,占总土地面积的39%,沟壑密度0.8km/km2,其中,5°~25°的地形占总土地面积的28%,占沟壑面积的78%以上,25°以上的地形占沟壑面积的18%。
【总页数】3页(P126-127,138)
【作者】姜秋玲
【作者单位】澄城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陕西,澄城,715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关中西部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陕西省宝鸡市为例 [J], 万红莲;刘东玥
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研究--以陕西省澄城县部分村镇为例 [J],
汪佩
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为例[J], 李扬
4.陕西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澄城县为例 [J], 景楠
5.陕西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澄城县为例 [J], 景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农业生产技术,它主要以农业机械化为主,在农业生产中,尽量减少对土壤的扰动,提倡秸秆还田,残茬覆盖于地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效融合,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解决现阶段我国土壤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耕作层变浅的最有效措施,同时也是顺应自然的一种发展方式。
1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1.1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土壤保水性能首先,減少水分流失。
传统耕作制度模式下,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较差,不能够很好的储存天然降雨,降低了雨水渗入土壤的速度,造成的大量水流失。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将土壤表面覆盖农作物残茬,雨水进入地面之后,能够很好的被土壤所吸收利用,减弱了雨水的流动速度,降低了水土流失速率。
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磷、钾元素会显著增加;其次,减少水分蒸发。
在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容易干旱,水分就成为制约农作物产量提升的一个主要因素。
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具有蓄水保墒的作用,还能够有效减少水分蒸发。
1.2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首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
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是采用机械化,实现秸秆还田。
前茬作物收获之后,将秸秆粉碎,直接覆盖到农田表面,有利于降低大风对土壤的侵蚀,农田表面的秸秆进一步分解之后,释放出更多有机物质和氮、磷、钾元素,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其次,解决秸秆燃烧问题。
农民群众为了省时省力,直接将秸秆烧掉,这既浪费了秸秆资源,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秸秆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对空气质量造成危害,同时二氧化碳还会使得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强,大量烟雾会严重影响到交通和航运,严重的还会引发火灾,给人民财产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最后,控制化肥使用量。
化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促进农作物生长,但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存在使用不当的问题。
化肥大量使用、不合理使用会消耗土壤中大量有机质和腐熟制,时间一长造成有机质严重流失,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群落逐渐减少,有害致病菌增加,并且逐步破坏土壤团粒结构,使得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逐渐增加、耕作层变浅。
澄城县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的成效与建议
澄城县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的成效与建议摘要:通过一系列措施与方法,普查及收集澄城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摸清当地农作物地方品种、野生品种,实现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安全保护和高效利用,为选育新品种、改良遗传工作鉴定了基础。
关键词: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成效;建议农作物种质资源又称品种资源、遗传资源或基因资源,作为生物资源的重要部分,是培育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新品种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性战略资源,对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价值。
在全球“基因大战”的大背景下,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利用效率以及农作物育种和生产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竞争力水平。
虽然我国在20世纪已进行过两次种质资源普查,但是范围小、种类少、家底不清,加之近年来,随着经济基础不断提高、气候条件不断变化、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作物生存环境发生改变,许多农作物野生近缘种资源和地方品种大量消失,且消失速度显著加快,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
因此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和抢救性收集,摸清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工作势在必行。
1 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的实施1.1 澄城县基本情况澄城县位于陕西关中盆地东部,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沟壑纵横,南与大荔县毗邻,北与黄龙县接壤,东隔大浴河与合阳县相望,西界洛河与蒲城县为邻。
海拔470~1285m,年平均气温12℃,降水量680mm,无霜冻期,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2616h,是陕西延安南部热能辐射的最高值中心。
澄城县总面积1121km2,辖9镇1办,160个行政村,1401个村民小组,7.46万户人。
澄城县野生植物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高大乔木零星分布。
在前两次全国作物种质资源调查补充采集活动中,澄城县收集了54个品种的种质资源,有小麦16个、大麦3个、荞麦1个、玉米1个、谷子2个、绿豆3个、白小豆1个、小豆4个、豌豆1个、蔓豆1个,果树、蔬菜、经济作物未统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澄城县保护性耕作发展探讨
摘要保护性耕作经过10年试验研究和10年示范推广,目前已进入加快推进阶段。
结合澄城县实际,根据其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分析其实施效果,并就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研究探讨,以为澄城县发展保护性耕作,实现粮食增产,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效果;经验;建议;陕西澄城
澄城县是一个传统耕作的农业县,属陕西省确定的粮食主产县[1]。
县境内农业自然条件好,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粮食作物以一年一作冬小麦和一年两作(冬小麦、玉米)为主,作物布局合理,粮食作物面积集中,有一定旱作农业生产经验。
由于各级政府和主要领导重视,广大干部群众接受科学种田的意识强,推广应用新机具、新技术积极性高,农机化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机具齐全,拥有量多,机具配套比高。
因此,在澄城县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1 澄城县概况
澄城县地处陕西省渭北旱塬东北部,县境东邻合阳,西界蒲城、白水,南毗大荔,北接黄龙,面积1 121.6 km2,境内地势北高南低,4条干沟将全县割裂成三梁一塬,北部沟梁相间,形成带状,南部塬面开阔,略有起伏,属关中平原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
全年日照时数2 612 h,年平均气温12.2 ℃,年平均降雨量680 mm,年无霜期204 d,多干旱灾害。
全县辖14个乡(镇)266个行政村,共38.9万人,农业人口31.2万人,总耕地面积5.93万hm2,耕地以旱地为主,占总耕地面积的70%,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年种植冬小麦2.35万hm2,玉米1.70万hm2。
全县农机总动力25.2万kW,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21.929 kW,拖拉机拥有量10 322台,机具配套比为1∶1.59。
2 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
2.1 发展历程
2003年,澄城县自筹资金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项目,2005—2006年实施陕西省保护性耕作项目,2007—2009年承担部级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
按照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和“陕西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结合澄城县耕地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的特点,澄城县认真组织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
截至目前,全县保护性耕作机具拥有量达到309台,共完成新增实施面积6 059.29万hm2,其中:一年一作冬小麦新增实施面积5 039.63万hm2,一年两作新增实施面积1 019.66万hm2,共可增产粮食产量360.69 t,节约作业成本219.15万元,创造经济效益600.6万元,经济、生态、社会效果显著。
2.2 技术模式
技术模式:以一年一作冬小麦和一年两作(冬小麦、玉米)为主要技术模式,将一年一作冬小麦作为主推技术模式。
一年一作冬小麦技术路线:小麦收获高留茬→机械深松→休闲期除草→免耕施肥播种小麦→田间管理→收获。
一年两作(冬小麦、玉米)技术路线: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留高茬→玉米硬茬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玉米→玉米秸杆还田深松联合作业→免耕施肥播种(浅旋施肥播种小麦)→田间管理→机械收获小麦。
2.3 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机构,制定方案;二是签订合同,核实面积,抓好典型;三是广泛宣传,强化培训,试验示范;四是配备机具,合作组织,进行作业;五是完善制度,建立档案,规范管理。
3 实施效果分析
3.1 对比试验结果
在项目组织实施工作中,笔者将试验示范和技术测定作为项目实施的重点,制定《澄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方案》,将王庄水洼和安里西峰2个村作为核心示范区,布局一年一作传统耕作和保护性耕作、不同留茬高度、不同深松周期和不同除草方法对比试验田,定期进行技术测定,探讨一年一作保护性单因素影响程度及机理,验证节本增效的效果,完成了技术试验报告。
由对比试验和技术测定结果得知:一年一作冬小麦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增产小麦185.25~240.45 kg/hm2,增产率7.45%,增加效益374.85 元/hm2,特别是2009年经历百日大旱,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增产达到619.5 kg/hm2,节约作业成本277.5~375.0元/hm2。
一年一作保护性耕作留茬高度为25~30 cm,可保证播种后地表秸秆覆盖量(率)达到30%;一年一作保护性耕作留茬高度达到30 cm,秸秆覆盖量为3 241.5 kg/hm2,相当于节约化肥(硫酸钾复合肥)110.55 kg/hm2,节约成本221.25元/hm2,较传统耕作土壤肥力(有机质)平均增加0.024%。
一年一作保护性耕作留茬高度分别为15、20、25 cm时,0~30 cm土壤水分含水量分别为11.7%、15.2%、17.8%;较传统耕作土壤水分含水量平均增加2.5%。
3.2 经济效益
由对比试验和技术测定结果得知:保护性耕作一年一作冬小麦较传统耕作增产213 kg/hm2,节约作业成本326.25元/hm2,在澄城县3年共实际完成保护性耕作新增实施面积4 050 hm2,共增产粮食1 843.7 t,节约作业成本122.68万元,创造经济效益395.06万元,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节约了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显著。
3.3 生态效益
一是保护性耕作实施机械深松和秸秆覆盖,减少了地表径流、土壤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达到了保土、保水、保肥的目的;二是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率,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提高了土壤肥力;三是打破了犁底层,做到了蓄水保墒,提高了抗旱能力,防止沙尘暴,保护了环境[2-3]。
3.4 社会效益
一是提高了农村干部群众的认识,引导调动了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的自觉性,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中,通过广泛宣传、强化培训等多种形式,宣传保护性耕作的好处和经济效益,特别是2009年经历百日大旱,核心示范区对比试验田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增产小麦619.5 kg/hm2。
干部群众亲眼看到保护性耕作效率高,能节本增效,得到实惠。
二是发挥农机优势,争抢农时,缩短作业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益,使农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发展第二、三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
三是实施保护性耕作,农作物秸秆进行还田,得到综合利用,解决了焚烧秸秆污染环境问题,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4 实践总结
4.1 取得的经验
一是保护性耕作是被实践证明,领导重视,专家认可,社会公认,农民接受,机手参加,节本增效,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的一项现代农业技术,应加大力度,发展保护性耕作。
二是实践证明,领导重视,特别是主要领导重视,是组织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的关键。
三是机具是保证实施面积和组织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物质基础,应按照下达面积任务科学、合理地配备保护性耕作机具。
四是在保护性耕作项目组织实施工作中,重点抓好核心示范区建设,建设规模化高标准示范区,抓好典型、总结经验、推动以点带面工作。
五是对比试验、试验示范,要固定田块、确定专人,增加资金投入,坚持10~20年,进行试验示范,让事实说话,起到示范宣传作用,宣传领导、宣传群众,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改变农民千百年来采取传统耕作的习惯和观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强化培训,提高干部群众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引导调动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的自觉性。
二是国家对保护性耕作的资金投入少,购机补贴项目实施中对保护性耕作机具的价格高,补贴少。
因此,要加大项目资金投入,重点倾斜保护性耕作机具购机补贴项目,增加补贴金额,加大力度,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新机具、新技术、新装备,为发展保护性耕作奠定物质基础。
三是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中,改变目前保护性耕作以免耕播种为重点的观念,积极采取以深松(少耕)和秸秆覆盖为重点的新思路,达到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实现节本增效,发展现代农业。
四是结合澄城县玉米种植面积剧增现状,在搞好一年一作冬小麦和一年两作(冬小麦、玉米)技术模式的基础上,重点示范推广一年一作春玉米技术模式。
五是今后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中应重点抓好5项工作,即提高产量,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技术模式标准化,加强培训宣传,
做好项目管理。
六是保护性耕作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澄城县示范推广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和物质础,建议继续将澄城县列入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扩大规模,增加面积,实现粮食增产、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4]。
5 参考文献
[1] 杨建良.澄城县农业产业化的调查和思考[J].农村经济,2004(S1):28-30.
[2] 郭瑞,季书勤,王汉芳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07(7):5-9.
[3] 刘福来,刘国平,陈治文.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机械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9(7):47-49.
[4] 李洪文,高焕文,王晓燕,等.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J].农业工程学报,2003(z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