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

合集下载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是依靠机械化手段,在保证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少免耕播种、化学除草、秸秆(残茬)覆盖、机械深松等技术措施的应用,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一项耕作技术. 具有明显的提高土壤含水量、防止风蚀、水蚀、培肥地力和节约作业成本的效果。

其主要做法是:1、秸秆根茬处理将农作物秸秆或根茬留在地表做覆盖物是保护性耕作的前提。

秸秆或根茬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物收获时留根茬高度20?30厘米;另一种是灭茬浅旋处理,就是作物收获时留高茬,播种前用旋耕机或灭茬机浅旋表土,使秸秆根茬与土壤混合均匀,以利于机械播种。

使用的主要机具有:秸秆粉碎还田联合收获机、割晒机、旋耕机等。

2、免耕播种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最关键的生产环节。

为了保证播种质量,需要使用专用的免耕播种机,在留茬地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

使用免耕播种机一定要把播量、播深、株距、行距、覆土深度等按照农艺要求调整好,其调整方法与常规播种机相同。

目前适用机型有:2BM-9免耕播种机、2BG-4/6型带状免耕播种机、2BY?4/3型免耕播种机、2BF-3/2免耕播种机、2BT-2型破茬播种机、SGTNB-180苗带灭茬播种机等。

3、杂草、病虫害防治根据杂草、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选用适用的除草剂和灭虫剂。

使用喷雾机械按要求进行喷洒。

对使用化学除草效果不好的杂草可采用机械或人工辅助除草。

使用的机具:WFB-18A型背负式喷雾喷粉机、机动喷雾机、3WM2-350喷雾机等。

4、机械深松深松的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加蓄水保墒能力,一般为2~3年深松一次。

土壤含水率在15~22%时,可以在秋季作业,松土深度30?左右;干旱严重或土壤含水率低于15%时,不宜在秋季作业。

深松机械的类型有凿铲式深松机、翼铲式深松机和全方位深松机,常用机型有IMC-185灭茬深松机、IS-360、350、240全方位深松机、ISN-70型深松机、ISND-140悬挂深松机和ISZF-3型深松中耕追肥机等。

玉米保护性耕作与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

玉米保护性耕作与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

玉米保护性耕作与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玉米保护性耕作与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应运而生。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玉米的高产高效稳产。

本文将从玉米保护性耕作和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1. 理念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减少土地耕作方式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土壤和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其核心理念是减少土地耕作,保持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生物量,改善土壤结构,避免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2. 方法(1) 优化耕作方式:采用深翻耕、刀耕刀插等方式,减少土地耕作深度和频次,保持土壤结构和有机质。

(2) 覆盖作物秸秆:将玉米秸秆等农作物残留物还田,覆盖在土壤表面,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

(3) 种植绿肥作物:在玉米轮作间隙,种植绿肥作物,如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等,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4) 合理施肥:通过土壤测试,精确施肥,合理利用有机肥和矿质肥,提高施肥利用率,降低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3. 应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玉米种植生产中,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保护土壤和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1. 原理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是利用机械化设备和工具,实现玉米种子的整地、播种、施肥、翻地等全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

其原理是通过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实现玉米种植的精细化和高效化。

2. 方法(1) 选用适宜机械化设备:选用适宜的拖拉机、播种机、施肥机、犁耙等机械化设备,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2) 完善机械化操作流程:按照玉米种植的不同阶段,完善机械化操作流程,实现整地、播种、施肥、翻地等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和意义1、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尽量减少耕作,实行少免耕施肥播种、病虫害防控和深松等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是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节本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懒汉式种田法)。

2、保护性耕作的意义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何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水的利用率,是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降低风蚀造成的土质流失,可以多蓄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和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是发展干旱地区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同时,也可有效降低沙尘暴的发生,可以有效减少地表裸露,减轻风蚀强度,降低空气中浮尘含量,降低沙尘天气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减少耕地表土流失量,减少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的流失,可持续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性耕作的好处(1)减轻农田水土侵蚀。

通过农田免耕和秸秆覆盖有效控制了农田水土流失,并起到抑制农田扬尘作用。

(2)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

免耕覆盖改善了土壤孔隙分布,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增加土壤蓄水量。

(3)提升农田耕层土壤肥力。

秸秆还田及减少动土次数能够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4)省工、省时、节本增效。

通过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和复式作业,减少机械动力和燃油消耗成本,降低农民劳动强度。

减少作业工序,亩均降低作业成本15-30元,与传统耕作相比增产5%以上。

宁城县自2002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

十几年来,主要开展了以留茬免耕、秸秆还田、秸秆编织覆盖免耕播种为主要模式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实施面积逐年扩大,示范效果显著。

到2015年推广面积已达到50万亩。

利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比传统耕作省2-3道工序,减少费用20-40元/亩。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

可持续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合理轮作和土壤保护,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业经 济效益。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确保农业的长期 可持续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提高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保护性耕作可以为农 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02
CHAPTER
保护性耕作技术
少耕法
减少耕作次数
少耕法是一种减少土地耕作次数,保留地表 残茬的耕作方法。
政策支持与推广
政府补贴和奖励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农户给予补贴和奖 励,鼓励更多农民参与。
科技示范和培训
组织科技示范活动,展示保护性耕作的优势和效果,同时开展相关 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认识。
农业合作社和协会支持
鼓励和支持农业合作社和协会在保护性耕作方面的推广工作,通过 集体力量推动技术普及和应用。
深松法需要与其他保护性耕作措施相结合 ,如地表覆盖、作物残茬保留等,以充分 发挥其效果。
03
CHAPTER
保护性耕作实践
国内外实践案例
国内实践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保 护性耕作,成功案例包括北方旱 作农区的玉米-小麦轮作和南方稻 区的稻-稻-油轮作。
国外实践
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在保 护性耕作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 验,主要采用少免耕、覆盖耕作 和深松耕作等技术。
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技术难题
保护性耕作需要适宜的配 套技术和机具支持,部分 地区缺乏相应的条件。
农民接受度
部分农民对保护性耕作原 理和技术掌握不够,需要 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
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保护性耕作 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制定 相应的补贴和奖励政策, 提高农民积极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

6-Feb-21
16
②防堵技术 采用圆盘滚动式开沟装置防堵 秸秆粉碎和加大开沟器间距防堵 非动力式防堵技术 动力驱动式防堵技术
③种肥分施技术 防止烧种,必须种、肥分施,且要求种、肥间隔一定的距离。 种、肥分施有两种: 侧位分施:一般为侧深施,即化肥施在种子侧下方。 垂直分施:化肥施在种子正下方。
④覆土镇压技术
24
D、冬小麦全程微型聚水两元覆盖技术
关键技术:
a、夏闲期备耕 地块选择 深翻整地 起垄覆膜 筑埂盖草 b、播前准备 品种选择 种子处理 播前整地 土壤处理
c、规格播种 播种时期 种植密度 精细播种 d、田间管理 压好地膜 补苗疏苗 保护地膜 中耕除草 追施肥料 病虫防治 清除残膜
机械化工艺流程:
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发展
1、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概念 国外定义: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
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 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2002年我国农业部定义: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 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减少到种子能够出 苗即可),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 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1)由以研制少免耕机具为主向农艺、农机结 合并突出农艺措施的方向发展;
2)保护性耕作技术由在生态脆弱的半干旱区 应用为主向更广大农区应用发展;
3)保护性耕作技术由不规范逐步向规范化、 标准化方向发展;
4)由单纯的土壤耕作技术向综合性保护性农 作制、保护性农业发展。
6-Feb-21
9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对新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能有犁底层存在,应先进 行一次深松,深度30~35厘米以打破犁底层。
深松是在地表有残茬(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求深 松机有较强的防堵性能;或是用秸秆粉碎深松机,一次同时完 成残茬(秸秆)粉碎和深松耕作两项作业,并使地面平整和秸秆 均匀覆盖地面。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

35
20-Jan-24
36
20-Jan-24
深松机
37
20-Jan-24
38
20-Jan-24
秸秆粉碎还田机
39
20-Jan-24
秸秆还田
40
20-Jan-24
秸秆还田机刀
41
20-Jan-24
旋耕机翻土机
42
20-Jan-24
旋耕机
43
20-Jan-24
旋耕播种机
44
20-Jan-24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发展
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持局,组织土壤、农学、农机 等领域专家,开始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 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推广少耕、免耕和种植覆盖作物 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193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农民试验发现,在保证播种质量和 有效除草条件下,免耕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物产量。经过20多年 试验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推广免耕法,80年代成为美 国主流耕作技术,1995年更名为保护性耕作法。
4 保护环境
农民为了抢农时赶季节,就地焚烧秸秆, 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影响交通运输, 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秸秆焚烧以及由 此产生的CO2和N2O,减少了温室气体 的排放.
河北农民焚烧 麦秸
飞机不能正常飞行
保护性耕作的不足
地表温度降低 多数研究表明,早春地温回升较慢
播种质量不易保证 小型播种机的播种精度量不高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定义
国外定义: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 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 杂草和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2002年我国农业部定义: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 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减少到种子能够 出苗即可),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 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 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面,尽量减少土 壤耕作次数和对土壤的搅动量,或是创造地表微地 形,增加地面粗糙度,既达到保土保水保护农田生 态环境,又要保证农作物苗齐、苗壮和正常生长, 最终实现高产高效的一种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知识讲义-登封

保护性耕作知识讲义-登封
了适用我国北方的保护性 耕作机具开发,提出了相应的耕作技术体系,解决了在我 国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工具和手段问题。为什么要强调 机具研制,因为世界上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国家都是发达国 家,采用大型机具耕作,体积大、价格贵,不符合我国小 地块、小动力、农民购买力弱的国情,合适的小型保护性 耕作机具世界上还是空白。有些对我国很重要的功能,如 播种时大量深施肥。国外机具还不行。因此,须自行开发 研制。课题研制的3类(免耕播种机、深松机、浅松机)10 多个型号的中、小型机具,满足了我国保护性耕作性能要 求,而且适应于小地块、小动力,价格低廉,可以满足我 国北方和类似的发展中国家需要。 目前,山西省已经成为我国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基地, 全省保护性耕示范推广到30多个县近12万hm2土地。河北、 内蒙、辽宁、陕西、甘肃、新疆、黑龙江等省区也先后开 展了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总计面积8万多hm2。从应用效 果看,采用保护性耕作后,玉米可以增产17%,每公顷节 支450元,小麦增产13%,每公顷节支300元。
三、我国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
我国是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 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5%,遍及昆仑山、秦岭、淮河以北的16个 省、市、自治区,仅雨养农业面积即3300万hm2。 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降雨少、气温低、土壤贫瘠,产 量低而不隐,农民生活贫困。二是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严重,以山 西为例,每年流入黄河、海河的泥沙量达4.56亿吨,带走有机质 508亿吨,氮、磷肥料30万吨,相当一年化肥施用量的25%。大量 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且蚕蚀耕地。风蚀沙化则是我 国北方旱区近年来更为突出的问题,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愈来愈高。 据统计,我国发生沙尘暴次数逐年上升,50年代5次,60年代8次, 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连续数次沙尘暴,横扫大 半个中国,影响了城乡人民生活,各报纷纷以“黑风暴启示录”, “狂沙直逼北京城!”,“一个国际问题”进行报道。荒漠化面积 则已经占国土面积的28%,且还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问答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问答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问答1、什么是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

2、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免耕播种施肥技术、秸秆残茬处理技术、杂草及病虫害控制技术、深松技术等技术内容。

3、保护性耕作技术流程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关键是:利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镇压,改垄作为平作,改清理、焚烧地表秸秆为秸秆覆盖还田;改多次对土壤进行耕作为少耕或免耕。

其技术流程为:第一年:旋耕→播种施肥→喷施除草剂→免耕追肥→防虫防病→收获(秸秆全部覆盖还田);第二年:免耕播种→喷施除草剂→防虫防病→收获(秸秆覆盖还田)。

以后每年都采用免耕播种,机械收获。

4、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有何区别?答:传统耕作要求采用铧式犁翻耕,保护性耕作禁止铧式犁翻耕;传统耕作农田休闲期为耕翻过的土地,要求地表清洁整齐,形成“卫生田”,不利于水土保持和土壤蓄水保墒;保护性耕作农田免耕或者少耕,地表要有秸秆覆盖,而且覆盖率至少达到30%,可有效保持水土,有利于土壤畜水保墒,培肥地力。

5、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1)蓄水保墒、提高抗旱能力,由于玉米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和阻止了耕层水分的蒸发;)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抗旱能力。

(2)培肥地力,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

(3)降低作业成本,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作业环节少,作业费用低,生产成本大大节约,劳动强度也明显降低。

每公顷可节约成本1100元。

(4)改善土壤的可耕作性连续免耕能够增强土壤微粒的聚合(成为团粒结构),这样可以使作物根系更容易发展。

土壤耕作性能的提高也可以减少土壤压实。

(5)减少侵蚀,保护耕地。

风蚀和水蚀不仅恶化环境,而且带走大量肥沃的表土,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实施保护性耕作平均可减少径流量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具有明显的防止水土流失效果。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大,产量丰富。

玉米种植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护性耕作技术应运而生。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主要目的的耕作方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保持土壤覆盖、减少耕作次数、改善土壤结构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保持土壤覆盖保持土壤覆盖是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耕作方式经常会翻耕土壤,导致土壤裸露,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强调保持土壤覆盖,可以使用秸秆覆盖、覆膜覆盖等方式,防止土壤裸露,减少水土流失。

尤其在玉米生长季节尤为重要,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二、减少耕作次数传统的耕作方式中,经常会进行过度的耕作,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流失严重。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强调减少耕作次数,可以采取不翻耕、少耕甚至无耕的方式,保持土壤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在玉米种植中,减少耕作次数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三、改善土壤结构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强调改善土壤结构,通过合理施肥、增施有机物质、选用适当的耕作机具等方式,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保肥性,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产量。

在玉米种植中,改善土壤结构可以提高土壤对水和养分的利用率,减少水肥的流失和浪费,提高作物的抗旱抗涝能力,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四、增施有机物质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增施有机物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有机物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可以通过施用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或者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强土壤的抗逆性,促进玉米生长发育。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技术概述:保护性耕作又称保护性农业,是在地表有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情况下,采用免耕或少耕方式播种,并通过轮作减少杂草病虫害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

主要目的:一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增强土壤抗旱能力,提高粮食产量;二是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减少作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基本特征:不翻耕土地,地表有秸秆或根茬覆盖,采用轮作等方式防控杂草病虫害。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区域特点,在遵循本技术要点的前提下,与其他技术进行集成,创新适合本区域的保护性技术模式。

西北黄土高原区主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有机质下降等。

1、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1)休闲期①夏休闲:免耕或少耕,秸秆或根茬覆盖。

可选择行进行深松,以增加蓄纳雨水的能力,深松的同时应合墒。

根据土壤肥力、水分、秸秆留存量等条件,选择性采用少免耕方式种植覆盖作物,收获后;覆盖地表,不得进行翻耕掩埋。

②冬休闲:免耕或少耕,秸秆土壤肥力、水分、秸秆留存量等条件,选择性采用少免耕方式种植覆盖作物,收获后,覆盖地表,不得进行翻耕掩埋。

(2)播种期①冬前播种:少耕或免耕播种。

播种前,根据地表状况,可采用机械或化学方式灭除杂草或次生麦等。

②春季播种:免耕播种。

如果秸秆覆盖量较大,在播种前可适当采用少耕方式,减少地表秸秆覆盖率,以提高播种质量;在极其干旱情况下,可配合采用坐水播种等措施。

(3)田间管理期:根据当地生产实际,进行间苗、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

为了打破犁底层、减少土壤板结、蓄纳雨水,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情况下,可进行深松。

(4)收获期:可在收获的同时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作业,粉碎后的秸秆应抛撒均匀。

在风大区域,可采用适当方式,固定粉碎后的秸秆。

2、推荐技术模式(1)免耕覆盖播种:休闲期秸秆或根茬覆盖,免耕方式播种。

(2)少耕覆盖播种:根据地表秸秆覆盖量和土壤状况,选择性进行深松、耙地等少耕作业后,方可播种。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旨在提高农田生产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提升农作物的适应性的方法。

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和农业实践,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从而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

一、保护性耕作的原理和目标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保持和改善土壤的性质和结构,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从而保护农田的生态系统。

其主要目标包括:1. 保持土壤结构稳定:通过减少或避免翻耕,保持土壤颗粒的结合力,使土壤能够更好地储存水分和养分。

此外,避免使用重机械或过度压实土壤,以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2. 减少土壤侵蚀:采用覆盖和保持植被的方法,减少或避免暴露的土壤表面受到风蚀和水蚀的侵害。

通过保护土壤表面的植被覆盖,减缓雨水的冲击和流失速度。

3. 降低灌溉需求: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抗旱能力,减少对灌溉水的需求。

通过有效的灌溉管理和合理的作物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水,减少对地下水和水资源的依赖。

二、常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1. 覆盖作物和植被:在农田中种植覆盖作物,如秸秆、不适合食用的谷物或特定的植物品种。

这些作物能够保持土壤表面的植被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风蚀,保护土壤质量和结构。

2. 渐进式翻耕:与传统的全面翻耕相比,渐进式翻耕是一种更加保护土壤的耕作方式。

它只将土壤的顶层翻动,保持下层土壤的完整性。

这样可以减少土壤结构和有机质的损失,并减少土壤流失的风险。

3. 合理的施肥管理:通过合理施肥和肥料的选择,避免养分的浪费和土壤的污染。

使用有机肥料和精确施肥技术,可以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

4. 轮作和间作: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有助于增加农田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通过轮作和间作不同的作物,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改善土壤质量,并增加农作物的生产力。

5. 保护林带和植树造林:在农田附近种植树木和林带,能够有效地减少风蚀和水蚀的风险。

树木的根系能够稳定土壤,防止土壤流失,同时提供栖息地和生态系统服务。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

节约水资源
01
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耕作过程中的水消耗,降低灌 溉水的使用量。
02
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善土壤的入渗性能,提高土壤的 蓄水能力,从而更好地利用雨水资源。
03
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降低土壤的干燥 速度,从而节约水资源。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这得益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土壤环境的改善。
THANKS
感谢观看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
• 保护性耕作原理 • 保护性耕作技术 • 保护性耕作的应用 • 保护性耕作的效益 • 保护性耕作的挑战与前景 • 案例分析
01
保护性耕作原理
土壤保护
减少土壤侵蚀
改善土壤结构
通过减少耕作和地表扰动,保护性耕 作可以降低土壤侵蚀的风险,保持土 壤的肥力和稳定性。
保护性耕作通过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 形成,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水稳性, 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抗旱能力。
保护性耕作在旱地农业中能够显著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水 分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
保护性耕作在旱地农业中的应用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 土壤和作物特点,选择合适的耕作方式和措施。
在水田农业中的应用
水田农业是亚洲等地区的重要农业生产方式,保护性耕作在水田农业中的 应用也有着广泛的前景。
通过合理的水管理、减少耕作次数、增加地表覆盖等方式,保护性耕作能 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促进作物生长。
在果园和林地中实施保护性耕作需要综合考虑植物生长特点、土壤条件和管理措施, 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技术。
04
保护性耕作的效益
提高土壤肥力
保护性耕作通过减少耕作次数和降低土壤扰动,有助于保持土壤的团粒结构和有机质,提高土壤的保 水能力和养分保持能力。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
• ② 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 包括等高带状间作、 等高带状间轮作、覆盖耕作(包括留茬或残茬 覆盖、秸秆覆盖、砂田、地膜覆盖等)等;
• ③ 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 包括少耕(含少 耕深松、少耕覆盖)、 免耕等。
保土作用
• 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土壤的翻动, 加上秸秆覆盖作用, 可以有 效地控制土壤侵蚀, 减少水土流失。众多研究表明, 免耕可 大大减少土壤侵蚀甚至为零。Blevins长期试验结果表明, 与传统翻耕相比, 免耕土壤侵蚀量减少94.15%;由于地 表覆盖秸秆或作物残茬, 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 阻挡了雨水 在地表的流动, 增加了雨水向土体的入渗, 从我国北方多点 试验示范结果看,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地表径流50%~ 60% , 减少土壤流失80% 左右, 减少田间大风扬尘 50%~60% 。
保护耕作的理论依据
(1)生物耕作 (2)土壤自调作用 (3)减少了机械作业的副作用
常规耕作与保护性耕作的比较
常规耕作的优缺点 优点: (1)创造适宜的一定深度的耕层
(2)控制杂草,防治病虫害 (3)根茬肥料的翻埋 缺点: (1)风蚀、水蚀严重 (2)水分损失 (3)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4)破坏土壤耕层构造 (5)能耗与成本增加
水稻根系能否在土壤中自由伸展, 和土壤的理 化性状与耕层有密切关系, 耕作层浅的容水肥量少, 根系集中在土壤表层, 吸肥体积减少, 易引起倒代, 严重影响产量, 因而一定深度的耕层是水稻高产的 基础。
水田土壤耕作
2.松软的耕层
有了一定的耕层并不足以说明已具备了根系 生长的一切条件, 良好的三相比例关系, 也是根系 充分生长所具备的肥力条件。
六、水田土壤耕作
• 水稻对耕层土壤的要求 • 1.一定深度而松软的耕层 • 2.保持一定的水层 • 3.地面平整 • 南方以秋耕、冬耕、春耕、夏耕和插秧后土壤耕

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

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

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合理利用农机装备,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的一种耕作方式。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重要性和推广工作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介绍。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减少翻耕深度,采用浅翻或不翻地耕作,减少土壤的侵蚀和破坏;二是合理利用农机装备,采用轮作和套作等方式,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三是推广使用覆盖作物,如秸秆还田、地膜覆盖等方式,保护土壤免受风蚀和水蚀;四是合理施肥,采用有机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降低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土壤资源: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会导致土壤的疏松和侵蚀,严重影响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存能力。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对土壤的破坏,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存能力。

2. 保护水资源:传统的耕作方式会导致土壤中的农药和化肥大量流失,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污染。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了对水资源的污染风险,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安全和健康。

3.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生态友好的耕作方式,它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生态系统的压力。

4.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促进农机装备的更新换代: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合理利用农机装备,特别是需要推广使用一些新型的农机产品,如挨次施肥机、地膜覆盖机等,这就需要促进农机装备的更新换代,提高农机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2. 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保护性耕作技术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要求他们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农机装备,合理利用这些农机装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

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

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有效地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机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被重点推崇和应用。

本文将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定义、作用及推广工作中的关键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定义及作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减少耕作对土壤的破坏及水土流失,采用特定的耕作方式和措施,保护农田土壤、水源等自然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减少耕作频次,保持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减少对土壤的破坏,从而保护土壤资源,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

1. 减少耕作频次传统的农业生产中,为了松土、杀菌、杀虫等目的,常常采用多次的耕作和犁地,这种耕作方式对土壤的破坏非常严重,导致土壤流失和肥力下降。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通过合理的机械操作和管理措施,减少耕作频次,保持土壤的结构和肥力。

2. 保持土壤的结构和肥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能够保持土壤的结构和肥力,预防土壤的侵蚀和流失,提高土壤的保墒性和保肥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能够降低作物栽植时对土壤的侵蚀,减缓土壤肥力的流失。

3. 改善土壤环境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改善土壤环境,降低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减少农田土壤的营养成分流失,增加土壤质量和肥力。

4. 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了重点关注和应用。

目前在农机技术推广中,普及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其应用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推广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机械设备随着农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高效的保护性耕作机械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翻地播种机、秸秆粉碎还田机、无翻转耕作机等先进的机械设备,能够有效地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和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改善土壤环境。

2. 引导农民科学合理耕作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农民科学合理耕作,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均位居前列。

玉米的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目前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能够帮助农民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减少农药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和原理保护性耕作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一系列措施,减少耕作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尽量减少或避免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

在玉米种植中,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实现高产、高效、高质量的玉米生产。

保护性耕作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保护土壤:通过减少或避免耕作,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避免土壤侵蚀。

2.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通过合理施肥和植物保护措施,降低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

3.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田间生态环境,增加有益生物的生存空间,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二、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1. 水土保持措施玉米种植中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梯田种植、植被覆盖和保持地表覆盖等。

在山区地区,采用梯田种植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和水资源。

在平原地区,可通过植被覆盖和保持地表覆盖的方式,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肥力。

2. 合理施肥在玉米种植中,要通过土壤测试,确定土壤的养分状况,合理施肥。

采用有机肥、绿肥等方式,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合理施用化肥,避免施肥浪费和环境污染。

3. 秸秆还田玉米的秸秆是一种宝贵的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将秸秆还田可以减少对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环境,促进地力的提高。

4. 间作和轮作在玉米种植中,可以采用间作和轮作的方式,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通过种植豆、小麦等作物,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从专业的角度讲,就是保护性耕作种植方法,是不使用铧式犁翻耕土壤,且地面有秸秆覆盖物。

基本要求是在秸秆覆盖地表面上,尽可能少搅动土壤直接进行播种,以保持土壤原有的结构和层次。

2020年计划推广4万亩。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方式:1、高留根茬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上茬作物收获时,采取高留根茬秸杆40cm左右,仅中上部秸秆覆盖地表,高留的秸秆根茬形成了“防风带”,重点解决风蚀水蚀严重和有效积温不足等问题。

2、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上茬作物收获时,秸杆直接粉碎还田覆盖地表,秸杆覆盖减少了地表裸露面积,防止大风带走水分和表土,重点解决春季风沙大、墒情不足等问题。

3、秸秆集行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上茬作物收获时,秸杆覆盖地表,春季播种前秸杆归行,集中在播种行之间。

重点解决春季地温提升慢和秸杆量大易拖堆、架种等问题。

4、秸秆整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上茬作物收获后,秸杆整秆覆盖垄沟,重点解决地温低、不便操作等问题。

5、秸秆集行覆盖还田条带旋耕播种技术(少耕):上茬作物收获时,秸杆覆盖地表,春季播种前秸杆归行,集中在播种行之间,在播种行上旋耕后进行免耕播种作业;旋耕建立了良好种床,重点解决地温低、土壤粘重等问题。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1、秸秆残茬覆盖地表。

一般采用秸秆表面覆盖和高留根茬覆盖。

2、免耕播种施肥。

要求免耕播种机具有良好的防堵通过性能、破茬入土性能、深施肥底肥和大量口肥及良好的覆土镇压能力。

3、病虫草害控制。

喷除草剂、机械或人工除灭杂草,依靠农药伴种预防,发现虫害后喷杀虫剂。

4、深松与表土作业。

是在地表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深松作业,要求深松机有较强的防堵能力。

三、保护性耕作技术流程:当年机械化收获与保留根茬秋季机械化深松(三年一次)机械化平整土床(少耕需要,免耕不需要)秸秆覆盖翌年机械化免耕播种施肥机械化喷施除草剂机械化施药防治病虫害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覆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简介)
一、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

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何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水的利用率,是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就我县而言,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降低土质流失,可以多蓄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和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是发展我县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同时,也可有效降低沙尘暴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

二、什么是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

三、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有何区别?
传统耕作要求采用铧式犁翻耕,保护性耕作禁止铧式犁翻耕;传统耕作农田休闲期为耕翻过的土地,要求地表清洁整齐,形成“卫生田”,不利于水土保持和土壤蓄水保墒;保护性耕作要求农田免耕或少耕,地表要有秸秆覆盖,而且覆盖率至少达到 30%,可有效保持水土,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培肥地力。

四、保护性耕作有什么好处
保护性耕作的好处可归纳为:
1)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扬沙 (尘 ),抑制沙尘暴;
2)防止秸秆焚烧,减少大气污染;
3)蓄水保墒、抗旱节水,每亩可少浇 1— 2水;
4)培肥地力,土壤有机质、氮、钾逐年提高;
5)稳产增产;
6)降低作业成本,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五、保护性耕作为什么能够增产
保护性耕作增产的原因,一是土壤有效水分增加;二是土壤肥力提高。

对于旱作农业,这都是影响产量的根本性因素。

( 1)增加土壤有效水分。

旱作农业土壤水分完全来自天然降雨。

在降雨的时候,一部分雨水还没有入渗到地里,就从地表流走了,称径流损失;一部分是地表蒸发损失;剩余部分才是作物生长用的有效水分。

要想增加有效水分,只能减少径流、减少蒸发。

据测定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径流 60%左右,减少蒸发 10%左右,增加有效水分 17%。

对于灌溉农业,保护性耕作不仅可以减少田间水份蒸发,还可节水灌溉,使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 2)提高土壤肥力。

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还田,直接增加有机质。

据测定实施保护性耕作每年可提高有机质
0.03%-0.06%,速效氮、速效钾提高 0.8-1.2%。

此外,保护性耕作简化作业程序,增加作物生长时间,也都有助于产量增加。

六、保护性耕作为什么能够降低作业成本
采用传统耕作方式,需单独进行秸秆粉碎还田、耕(旋)地、播种等多项作业,而采用保护性耕作,可在前茬农作物秸秆直立状态下,一次完成碎秆、灭茬、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道工序,减少了机具进地次数和作业工序,降低了人工及油料等物资消耗,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每亩减少农机作业投入 20~ 40元。

七、保护性耕作的生产进程是怎样的?
从总体上说,不管是一年一熟还是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的生产过程大致为:上一季作物收获后,秸秆覆盖在地表,不翻耕土壤,根据需要,只进行必要的耙地、深松等少耕作业,种床部分采用硬茬播或旋耕播种的方式进行表土处理。

在播种下一季作物之前,根据地表杂草情况,可以选择喷施除草剂除草,然后播种下一季作物。

具体来说,小麦收获后,秸秆覆盖地表,采用专用免耕播种机在秸秆覆盖地直接免耕播种玉米,然后,喷洒一次除草剂;玉米收获后,秸秆覆盖地表,经过粉碎后,采用专用小麦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小麦。

保护性耕作所需要的机具:联合收获机(还田型)、秸秆粉碎还田机、深耕犁、旋耕机、免耕播种机。

八、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模式
此项技术包括四项主要内容:
1、免耕播种施肥技术。

2、秸秆残茬与表土处理技术。

3、杂草及病虫害控制技术。

4、深松技术。

具体来说,对于一年两熟地区,小麦收获后。

秸秆覆盖地表或留高茬,采用专用免耕播种机在秸秆覆盖地直接免耕播种玉米,然后,喷洒一次除草剂;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采用专用小麦免耕播种机在秸秆覆盖的茬地上直接播种小麦。

九、保护性耕作播种方式有哪些?
①覆盖免耕播种;
②覆盖浅耕播种;
③覆盖深松加播前地表处理后播种。

十、什么是免耕播种?
免耕播种就是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作业。

包括玉米免耕播种和小麦免耕播种。

玉米的麦后贴茬直播就是免耕播种。

十一、什么是深松?
深松就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不打乱耕作层,只对土壤起到松动作用,增强水的入渗速度和数量;作业后耕层土壤不乱,动土量小,减少了由于翻耕后裸露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

深松方式可分为局部深松或全方位深松。

根据土壤条件和机具进地密度,一般 2-4年深松一次。

十二、深松有什么好处?
①打破长期翻耕形成的犁底层,有利于雨水的入渗与作物根系的发育;
②不打乱耕作层,改善了土壤的透水、透气性,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
③降低土壤容重;
④降低农机作业强度,减少作业成本。

十三、什么是秸秆还田覆盖?
将秸秆或根茬粉碎后,秸秆整株均匀铺撒在地表。

十四、秸秆还田覆盖方式有几种?
①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方式主要有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机和秸秆粉碎机作业两种,秸秆粉碎还田机具作业要求以达到免耕播种作业要求为准;
②整秆还田覆盖,玉米整秆还田覆盖适合冬季风大的地区,人工收获玉米后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以免秸秆被风吹走,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倒,或用人工踩倒;小麦整秆还田覆盖适合机械化水平低,用割晒
机或人工收获的地区,麦秆运出脱粒、土地进行深松、再覆盖脱粒后的整秸秆。

③留茬覆盖,在农作物秸秆需要综合利用的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采用机械收获时留高茬+免耕播种作业、或机械收获时留高茬+粉碎浅旋播种作业两种处理方法。

十五、秸秆覆盖的作用是什么?
①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雨水入渗,抑制水份蒸发;
②调节地温,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促进土壤水分转化与分解;
③保护土壤表层,防止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生长;
④秸秆腐烂后,增加有机质和腐殖质,培肥地力;
⑤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团粒结构,增加孔隙率,降低土壤耕层容重。

十六、小麦免耕播种会不会减产?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传统的耕作方式,现在突然要打破这种常规,提倡免耕播种,人们必然会首先产生五种顾虑,小麦免耕播种会不会使小麦减产?现在咱们从几个方面来
分析和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小麦免耕播种就是打破传统的耕作方式,通过一种新型农机具一次性完成秸秆残茬处理、松土开沟、播种播肥、覆土镇压等多项耕作程序,最后形成全部秸秆还田覆盖、
集中深施肥和小麦沟播,是一项集多项增产措施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应该说它完全没有减产的理由。

进一步分析,一是秸秆还田,它是土壤施用有机肥(物)、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强微生物群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的具有长远效应技术措施。

不言而喻,地会越种越肥,保持可持续高产。

二是秸秆覆盖。

“八五”以来全国各地对秸秆覆盖效应已有众多研究,是公认的节水增产措施。

但由于操作难度大,并未能形成生产技术,小麦免耕播种机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三是集中深施肥,这是一项提高化肥利用率的节肥增产技术,也是由于操作难度大,而应用不普遍,小麦免耕播种播肥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四是小麦沟播。

小麦沟播是早在 70年代末和 80年代初就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有一定推广面积的小麦增产措施,其农艺效果无论是在灌溉农田,还是在非灌溉农田,无论在高肥沃地上,还是在低产旱薄地上,沟播均比平播显著增产,是一项具有节水抗旱、防寒避碱等作用的综合性有效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看,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是不应造成小麦减产的。

第二、实践证明免耕播种不但不减产,而且增产。

通过对比试验来看,免耕播种小麦较常规播种分别平均增产
4.2%和
5.6%。

第三,免耕是对土地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相当普遍,已是世界农耕上的一种大趋势。

据资料统计,美国免耕播种平均一英亩( 0.405公顷, 6.07亩),增收 4000美元(节支和增产)。

第四,有关部门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一年一作区),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翻耕相比,平均提高小麦、玉米产量 15— 17%。

总之,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国内外的试验实践,小麦免耕播种是不会造成减产的。

十七、我县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示范情况
我县的保护性耕作开始于 2007年, 2007年县农机中心站在省、市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我县凤州镇白石铺村进行了“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作物种植高产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

2008年在我县凤州镇白石铺村新建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千亩示范基地”,截至目前保护性耕作面积发展到 15000余亩,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机 21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