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0年春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教案设计

人教版2020年春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教案设计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并让学生的基本技能、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领悟科学知识源于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品质和细嚼慢咽的良好饮食习惯,并强化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知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难点
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案
教学过程。

七年级生物下册4.2.2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4.2.2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板书设计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一、食物的消化
1.探究活动
2.消化的概念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P30,制定实验计划与实验步骤。
3.探究结果和结论。
4.演示胆汁的乳化作用。
5.介绍消化的概念,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概念,用笔作上记号。
6.作业:预习消化系统的结构并布置角色扮演。
回答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回答
讨论、制定计划、明确分工
阅读并交流
设计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先讲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然后再来介绍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并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讲述、探究、实验
教具与学具
馒头等。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探究活动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复习提问:
(1)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2)人体内有没有这些成分?
(3)人体内的这些营养成分是哪里来的?
(4)食物中的这六种营养成分与人体内的这些成分一样吗?是不是我们吃了猪肉,人体就长了猪肉?
2.食物中的这些成分知识构成人体内这些成分的原料。那么食物中的这些成分是怎样转化成人体内这些成分的呢?
1.引入:人体是如何来完成消化和吸收作用的?
(1)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个结构是什么?
(2)口腔中有哪些结构?它们各自具有哪些功能?食物在口腔中是否只是变小了?有没有其他变化?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消化和吸收
课题第二节消ຫໍສະໝຸດ 和吸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能力目标1.运用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教学难点1.运用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方法探究法、分析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所需实验用品:试管、消毒棉球、镊子、大烧杯、温度计、碘液。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挂图或消化和吸收的动态演示课件。

2.学生准备:馒头,收集消化与吸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略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做出假设:在口腔中,馒头中的淀粉转变成了能使人感到甜味的糖。

实验探究:1.在口腔中淀粉是否转变成能使人感到甜味的糖?2.如果以上假设正确,是什么原因使淀粉转化成了这种糖?(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还是唾液的作用。

)3.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起了什么作用?[讲授新课]请同学们设计一组实验,探究以上问题。

背景资料:淀粉遇碘变蓝。

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糊精、麦芽糖和少量葡萄糖的混合物。

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滴加碘液,溶液不会变蓝。

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

提供的实验用品:(每组6人)试管4个试管架1个滴管2个玻璃棒1个烧杯1个馒头块馒头碎屑蒸馏水唾液碘液探究方案:请填表说明以下问题:每支试管内各加入了什么物质?是否充分搅拌?是否进行37 ℃的水浴?水浴多长时间?采用什么方法鉴别管内液体所含物质的种类?并预测检验结果。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2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2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1、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2、能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明确小肠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曲线图二、重点难点重点: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明确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难点:1、探究馒头在口腔屮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三、教学准备:教师:1、预习卡片、“人体的消化和吸收”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2、探究“唾液的作用”有关的仪器和材料。

学生:1、预习课本,完成预习卡片。

2、课前儿分钟取4毫升唾液°四、导入新课预习卡片创设情景:周围的人有的吃的很少却长的很胖,有的人吃的很多,却长的很瘦,这是为什么呢?引出消化系统的概念。

师课前分发预习卡片学生思考冋答:跟人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1、生预习,完成预习卡片2、各小组交流对预习卡片上问题的看法,了解本节课的大概内容引用生活屮常见的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初步整体了解课本内容,为下面的学习打下铺垫五、探究新知(一)、消化系统的组成(二)、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计划①设计一组实验②如何设置对照实验③注意控制单一变暈4、分析实验现彖得出结论5、各组汇报交流,进行生评、师评6、点拨归纳1、课件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图2、提示学生观察口腔是消化道的开始部分3、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馒头为什么越嚼越甜?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淀粉有甜味吗?食物在口腔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4、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5、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提出思考问题:各试管分别模拟了口腔中的什么作用?试管为什么要放入37 °C左右的温水屮?如何设置实验变量?6、投影展示背景资料:淀粉遇碘液变蓝;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等混合物,向其屮滴加碘液,溶液不会变蓝;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0C o提供实验用品。

七年级生物下册 4.2.2 消化和吸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4.2.2 消化和吸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消化和吸收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人教版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人教版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一、使用教材:采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二、实验器材:试管架、试管、滴管、小烧杯、培养皿、温度计、碘液、镊子、小刀、方便筷子(代替玻璃棒)三、实验改进要点:1、本探究教材中1号试管和3号试管对照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不同,违背设计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的依据,学生质疑让老师无法自圆其说。2、选择含不同食物馒头、玉米、土豆作为探究对象,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四:实验原理:1、淀粉遇碘液变蓝,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2、设计科学的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五、实验教学内容:通过设计科学的对照实验,探究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本次说课包括四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接着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可以较好地体现探究活动在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的作用,以及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二)学情分析:1、身心特点: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2、认知特点:通过七年级上册对玉米种子胚乳成分的探究学习,学生已经了解淀粉的检验方法;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以及唾液腺分泌唾液有一些感性认识。3、技能特点:通过七年级上探究实验的学习和训练,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三)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②、说出口腔内唾液、牙齿和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2、能力目标: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形成合作意识和发散思维,通过实验得出馒头、玉米、玉米面、土豆等在口腔中的变化相关结论,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创新能力;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交流,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和进一步完善设计,使设计方案科学化合理化。②、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③、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树立健康饮食意识养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对照实验的设计。3、规范操作实验器材。教学难点:1、利用不同食物针对不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2、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并完善对照实验的设计。第二部分:说教法学法教法:1、通过学生回忆玉米种子胚乳遇到碘液变蓝以及含有的成分淀粉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2、分别设计以牙齿、舌、唾液对馒头、玉米、土豆等食物的消化的单一变量探究实验。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探究实验是否合理的原因,并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使学生深刻领悟对照实验的内涵。学法:新课程倡导问题性学习和独特性学习,教学中改变被动模仿教材实验的学习模式,多维度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借助学习生成问题,鼓励学生选择不同食物、不同的变量,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多维而有意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在学习中敢于承担失败、勇于面对挫折的品质,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第三部分: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前: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1)分发馒头,请学生品尝咀嚼,同时质疑,咀嚼后有什么感觉?根据多年经验感觉到馒头变甜的学生极少!(2)展示图片玉米种子胚乳遇碘液后变成什么颜色?蓝色。含有什么成分?淀粉。学生很容易回忆起来。从而引出本实验的研究问题: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淀粉消化的作用,使学生锁定了探究方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感性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质疑: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还有哪些食物主要成分是淀粉。下节你们小组准备带什么食物来探究?学生会考虑:玉米、馒头、土豆、地瓜。提示: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a、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有的只探究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另外因素(学生多数选择温度)等.每个组任意选择单一因素进行探究。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b、思考: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分泌以及口腔的温度?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只有变量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教师提示温水中水浴加热没有恒温箱有难度可以考虑简便方法:学生会讨论用保温杯或者手直接握着后者更实用)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食物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保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c、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制定计划(允许图示说明)第一组第六组制定的计划:1、取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模拟牙齿的咀嚼);C块不做处理。2、取三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号①②③号,做如下处理:⑴将A馒头碎屑放入①号试管里,注入2ml唾液并充分搅拌;⑵将B馒头碎屑放入②号试管中,注入2ml清水并充分搅拌;第一组⑶将C馒头块放入③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不搅拌。第六组(3)将C馒头块放入③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搅拌。将这三支试管一起放到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第二组制定的计划:1、取4粒煮熟的相同大小的玉米粒2、放入口腔中2粒咀嚼搅拌,2粒不咀嚼也不搅拌3、6分钟后吐入培养皿滴加6滴碘液观察现象4、用小刀把完整的2粒玉米纵向切开,滴加6滴碘液观察现象第三组制定的计划:1、取3粒煮熟的相同大小的玉米粒,其中2粒用小刀切成碎屑2、1号试管加入1粒玉米粒碎屑3毫升唾液3、2号试管加入1粒玉米粒3毫升唾液4、3号试管加入1粒玉米粒碎屑3毫升清水5、把三支试管让两个学生握在手中提供适宜温度10分钟后分别滴加3滴碘液然后观察现象,再分别搅拌2分钟观察现象6、把2号试管中的玉米粒用镊子取出纵切,滴加3滴碘液然后观察现象.第四组制定的计划:1、取煮熟的玉米面分成相同的三小份,用方便筷子放入试管2、1、2号试管加入2毫升唾液3号试管加入2毫升清水3、1、3号试管一个学生握在手中10分钟2号试管放在室温30℃的环境中10分钟,分别滴加5滴碘液然后观察现象,再分别搅拌5分钟观察现象第五组制定计划:1、取土豆切成相同的四小块,3块切成碎屑2、1号试管加入1块土豆块2毫升唾液;2号试管加入1块碎屑2毫升唾液;3号试管加入1块碎屑2毫升清水;4号试管加入1块碎屑2毫升唾液3、把4支试管同时放在盛有37℃温水的保温杯中(用温度计如果水温下降马上加温水保持),同时1、2、3试管搅拌,4号试管不搅拌10分钟后分别滴加4滴碘液观察现象4、1、2、4号试管中的土豆块用镊子取出放在培养皿里继续切碎分别滴加3滴碘液观察现象。本节实验上课探究3、亲身体验,实验探究:a、强调玻璃仪器的使用及其实验注意事项根据设计实施分组实验b、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再在口内含食物和一吸管另一端放入小烧杯中收取唾液。准备好各组按照制定的计划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探究4、表达交流,归纳总结a、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第一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第二组:玉米粒中淀粉的变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第三组: 玉米粒中淀粉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有关第四组: 玉米面中淀粉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温度有关。第五组:土豆中淀粉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第六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有关。b、小组评价完善本组设计:第一组依据教材实验属于中规中矩型。建议今后学习过程中需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是恰当反应教材中的实验结果和第六小组形成比较第六组把3号试管与1号试管对照改为单一变量勇敢质疑勇于探究改进教材设计第二组在口腔中直接操作时间短、实验现象明显、贴近生活实际,不足之处无法明确哪个因素起到具体的消化作用。建议借鉴第三组第三组与第二组对比明显,设计更科学合理。建议增加玉米粒的数量第四组玉米面探究唾液、温度因素,时间短、效果明显,弥补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不足。不足之处无法探究咀嚼变量。第五组设计比较全面合理,但是土豆块消化慢、短时间实验现象不是很理想。建议使用煮熟的土豆设计意图:通过互相评价,各组之间完善小组设计合理化建议,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学生能够认识到实验选材合理、科学严谨的设计实验非常重要 ,实验现象最后的结果没有好坏之分,都会收获经验和教训,都是一次成功的实验体会,亲身经历是最大的财富。5、回归生活,健康饮食:交流一下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饮食习惯分析一下哪些属于好的习惯可以继续保持哪些属于不良的习惯需要加以改正。最后谨记饮食格言:•狼吞虎咽吃饭大忌•细嚼慢咽消化容易•病从口入不可大意•饮食卫生千万注意第四部分:说教学反思:以往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的教教材,学生也是通过单纯的模仿来做实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教师经过学习转变观念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实验课堂学生能够做中学——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工合作;做中教——小组评价,归纳总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不仅学生发散思维有所创新,教师惊喜的发现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力,也会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更好的科学合理的指导。。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学案1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学案1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知识的划分要合理,知识点要全面,练习搭配是否贴切。

)知识点二: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1.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管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2.消化腺能够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包括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和位于消化道内的消化腺(胃腺和肠腺).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1)小肠长、壁内表面有环形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加大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2)有多种消化液,利于消化食物(3)小肠绒毛、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吸收【做一做】1。

下列消化管中不与食物直接接触的是( )A.小肠 B.胃 C.肝脏 D.口腔2.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下列与此无关的是()A.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仅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B.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C.小肠与胃相连D.小肠黏膜表面有小肠绒毛和环形的皱襞【答案】1。

C 2.C知识点二:食物的消化过程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是小分子的,不经消化就可以直接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是大分子的,必须经消化系统的消化,变成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被吸收,这个过程叫做消化。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与吸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与吸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章第二节消化与吸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及主要消化腺的组成、位置及功能;2.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4.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技能目标:1.观察小肠结构的活动,解释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2.养成实验的设计、实际操作及科学探索的能力;3.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注意口腔卫生、保护消化系统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常见消化系统病症,关注人体的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三大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A.小肠的结构与功能;B.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的控制。

三、教学方法1、探究学习法;2、观察法;3、归纳法。

四、课型与时间1、课程类型:新课。

2、授课时间:2课时。

五、教学活动设计:引那这条流水线从上到下会设有哪些我们将食物经过的通道称之为消化道。

液的量可达到多少吗?大家可以大胆猜量筒、橡皮塞、滴管、小刀、脱脂棉、镊(请同学自由发言):问且小肠还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主学习六、板书设计7.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消化的概念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二、消化系统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分泌消化液)唾液胆汁胰液胃液肠液胆囊三、口腔内的消化: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切割和研磨;舌头的搅拌化学性消化:淀粉初步消化成麦芽糖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备课素材1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备课素材1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食物的消化[重难点]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重点)重点分析:有了各种各样的美食,如果没有消化系统的完成,我们人体内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就供给不足,我们就不能进行各种活动,因此,消化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突破方案:1.播放人消化食物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2.观察教材中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意图,说出每个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消化道的哪个部位,消化液含有什么酶。

由此归纳出消化腺的组成,并为学习消化的全过程做必要的准备。

3.消化系统各器官互指游戏,进一步了解各器官在身体的具体位置。

[重难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难点)难点分析:利用探究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学生能够在:(1)单一变量的控制;(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3)数据的记录和整理;(4)现象的描述和结论的分析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

突破方案:首先播放馒头在口腔内被消化的视频,其次指导学生按照探究的一般步骤进行探究。

最后分析实验:理想的实验现象是①号试管馒头不变蓝色,②号试管馒头变深蓝色,③号试管馒头变蓝,颜色稍浅。

对于实验现象对比不明显的小组,教师也应给予关注,让小组成员反思失败的原因,如唾液量不足或不纯;馒头的大小可能有问题;水温过低;保温时间不够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消化及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等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由于本实验要探究的是口腔中的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而①号与②号构成一组对照,探究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①号与③号构成一组对照,研究物理性消化的作用。

因此,本实验这三组实验就足以说明问题。

1.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视频)2.消化(视频)3.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视频)4.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动画设计)5.人体消化系统6.肝、胆、胰、十二指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问题导入] 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当你吃了大餐以后很不容易饥饿,这是什么原因呢?吃进去的食物是不是都直接转变为人体的成分了呢?都哪些物质需要消化,都是在什么部位消化的?又变成了什么物质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进入今天这个课的学习。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1.知识: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牙齿的结构和功能;胃和肠的结构特点;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2.能力: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对比实验来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态度,价值观: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第一课时消化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本节有游戏“找朋友”、"龋齿发生率的调查"和"小肠结构模型的制作"三项活动。

这三项活动所需器材简单易得,在教学前作好安排计划,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课前调查学生中龋齿发生情况,课堂上计算出全班同学的龋齿发生率;并了解患龋齿的同学形成龋齿的可能原因。

在交流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再从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等方面,讨论、总结龋齿发生的可能原因,讨论和形成预防龋齿和防止龋齿进一步恶化的方案。

消化系统的组成在七年级上曾经学过,根据课时的要求将小肠的结构及实验提前。

进行小肠结构模型的制作时,不仅应要求学生明确模型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小肠的哪些部分,更要注意指导学生测量和比较"有皱襞和绒毛的"模型和"无皱襞和绒毛的"模型的内表面积的变化,注意提醒学生制作的模型中,皱襞是纵向的,这是为了制作方便,实际上皱襞是横向环状的。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牙齿的结构、龋齿发生的过程、小肠的结构、食物的消化过程)消化腺消化液头套牙齿模型小肠结构模型学生;调查全班同学的龋齿发生率,填写实验报告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生长发育的进行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来自于食物。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维生素等能溶于水,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其余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人体的加工才能被利用。

那么营养物质为什么需要加工?要经过怎样的加工?又是由我们身体的哪些结构来完成这一过程呢?对,营养物质的加工、吸收是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行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教案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教案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食物的消化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组成以及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消化系统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以及各种消化器官和消化腺的功能。

学习难点:各种食物最终被消化什么物质。

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法、提问式学习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和学生自我分析法等等。

主要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探究式学习,突显重要概念的教学。

学习过程:导入:提问上节课的问题,人类的主要营养物质是什么?它们进入人体后是怎样被人体利用的?从而引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自己阅读,老师提示重点注意事项。

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能够直接被人体吸收,而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都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所以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由消化系统完成的。

首先学习人体的消化系统的组成,让学习根据《学案》预习课本中的相关内容。

由多媒体出示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部位和名称。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道是一条长约9米的管道,它是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口腔中舌的搅拌和牙齿的咀嚼,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出示牙齿的彩图,让学生学习牙齿的组成和结构,以及牙齿的分类和功能。

成人的牙齿分为门齿(切断)、犬齿(撕裂)、臼齿(磨碎),并且它也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

消化腺由有导管的大消化腺,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以及没有导管的小消化腺,胃腺和肠腺。

食物的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由大分子物质变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吸收。

食物的消化与消化液中的一种蛋白质酶有关。

消化与吸收 教学设计

消化与吸收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二节消化与吸收一、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
二、教学的过程设计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依据课前的教学设想,成功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如下:
1. 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课堂探究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高度集中;
2. 课堂上,能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很强,能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大胆创新,提高他们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 学生在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考虑不够全面,导致有个别实验失败。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2. 给学生的观察思考时间较短,不能全面照顾到后进生。

3. 课堂整体安排比较紧凑,时间分布上需要稍作调整。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虽然我尝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但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堂反应较为平淡。未来,我可以尝试使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如引入生活实例、视频动画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的互动性。
其次,在讲授新课时,我发现在解释某些难点问题时,语言表达可能过于复杂,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今后,我会尽量用更简单、直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并配合图示、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5.解释为什么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消化和吸收健康至关重要。
答案: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消化和吸收健康至关重要,因为饮食习惯直接影响食物的摄入量和质量,进而影响消化和吸收的效果。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确保身体获得足够的营养素,促进消化和吸收的健康,同时也有助于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在素质方面,学生们普遍具备较好的学习态度,对生物学知识感兴趣。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生物学实验操作存在恐惧心理,导致实验操作不够积极主动。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复杂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解释。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这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老师需要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参与度高的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生物伦理等方面的核心素养。通过学习食物的消化过程,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了解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通过分析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伦理,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包括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相关内容。

消化和吸收教案第一课时

消化和吸收教案第一课时
⑤5~10分钟后,取出三支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记录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二、合作探究
1.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你们小组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2、实验结果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搅拌
时间
滴加碘液后现象
原因
1号
2毫升唾液
37℃

10分
不变蓝
2号
2毫升清水
37℃

10分
变蓝
3号
2毫升唾液
37℃
达标检测
练习册16--18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德育安全教育
淀粉口腔麦芽糖
唾液淀粉酶
随堂练习:检测案
学生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说出消化系统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各部分的功能。
快速记忆以一顿午餐并为例说明食物在人体内的运动路径。
观看视频
说出口腔中相关结构
大胆设想馒头变甜的原因:与牙齿的咀嚼有关;与舌的搅拌有关;与唾液的分泌有关;与三者都有关系。
围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确定变量,实验设计
人教版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课题
《消化和吸收》
单元

上课时间
3.6
课时
2
集体备课人
主备
杨静
辅备
郝琴
教学
目标
1.通过观察辨认,认识自己的消化系统组成,理解消化系统各器官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消化实验,明确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3.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被吸收的曲线图。
教学重点
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课题:消化和吸收
备课日期:编号:301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了解消化系3.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本节的基础知识,教师适时点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看课本,完成提纲的内容并且进行记忆。
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
每个人写出两种常吃的食物,并查阅教科书第41-42页“常见的食物成分表”,并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填写在教科书上。
看教材出问题关确定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同,作出的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区别。
情感态度
1.加深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喜悦。
重点
1.营养物质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2.认识合理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难点
1.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食谱。
2.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酶的作用
4.各小组的发言人在全班宣布本小组的营养食谱。
四、巩固训练
课件展示(选自农远习题精选)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分析自己的饮食状况,各小组同学制定适合青春期学生的营养食谱。
学生做题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
作业
设计
《探究》
教学
札记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比较好,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式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个别同学掌握的不好,在这方面我加强了引导和训练。

2019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人体的消化系统教案(最新人教版)【推荐】.doc

2019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人体的消化系统教案(最新人教版)【推荐】.doc
验装置 在 37℃的温水中保持的时间必 须在 5 分钟以上
演示
请××同学谈谈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的 结论是什么?并解释。 口腔中的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变化?
生:①号试管内的液体遇碘不变 蓝,因为淀粉发生了变化
唾液中的淀粉酶-- 唾.液.淀.粉.酶.能 使部分淀粉转化变成麦芽糖。 学生回答:②号试管淀粉没有发生变
第 1 课时 人体的消化系统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 1 课时 人体的消化系统 1. 知识与技能:记住消化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消化的概念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讨论 探究 合作 试管、碘酒、馒头、消毒棉絮、温度计、清水、热水等
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 和维生素。
消化吸收
引入新课。
学生回答 牙齿、舌、唾液腺
牙齿嚼咀,舌搅拌,唾液腺分泌唾腺, 能湿润食物。
学生活动 口中有点甜。 学生思考,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 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学生熟悉课本中 P26-28 内容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馒头不宜太多,唾液的 量要足,实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请一位同学吃馒头,但不能白吃,要求慢慢 地嚼咀,细细地体味。看能否吃出什么味道。 馒 头并未放糖,为什么会 吃出甜味呢?你能
提出什么问题? 我们假设淀 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这个变
化并与唾液有关。 下面我们来一起探究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
提醒:探究中的“提示”部分
教法,学法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思考回答
教 学内容 问题引入 1.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成份? 2.食物中的这些成分只是构成人体内这些成分的 原料。那么食物中的这些成分是怎样转化成人体内 这些成分的呢? 明确目标 授课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②相关的实验准备;③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教学时数:2课时。

七年级生物下册 4.2.2《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4.2.2《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消化系统及其功能,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它是本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重点。

内容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消化和吸收。

因为内容较多,所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围绕食物的消化原理进行探究教学,安排了一个示意图“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食物消化过程的整体认识;一个动画,即“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淀粉、蛋白质、脂肪开始消化和最终消化的位置;两个实验,即“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唾液浓度、温度等都有关的生物学基本知识。

为第二课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问题,及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好铺垫,同时为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奠定基础。

二、课程标准要求1.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概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食物的消化过程。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学会设计、改进和完善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二)能力方面1.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改进和完善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的快乐,形成团队精神。

2.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关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的消化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难点:实验的设计、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五、学情分析1.学生的基础:初一学生在生活中虽然对人体的各个系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上有所欠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谈收获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思考回答
引入新课。
学生回答
牙齿、舌、唾液腺
牙齿嚼咀,舌搅拌,唾液腺分泌唾腺,能湿润食物。
学生活动
口中有点甜。
学生思考,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学生熟悉课本中P26-28内容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馒头不宜太多,唾液的量要足,实验装置在37℃的温水中保持的时间必须在5分钟以上
学生阅读总结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课题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1课时人的消化系统
教学目标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记住消化的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消化的概念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合作
教具
试管、碘酒、馒头、消毒棉絮、温度计、清水、热水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问题引入2.食物中的这些成分只是构成人体内这些成分的原料。那么食物中的这些成分是怎样转化成人体内这些成分的呢?
明确目标
授课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有关的结构?
回忆自己在进食时这些结构分别有什么作用?
口腔仅仅起到嚼咀食物的作用吗?下面我们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请一位同学吃馒头,但不能白吃,要求慢慢地嚼咀,细细地体味。看能否吃出什么味道。
馒头并未放糖,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并与唾液有关。
下面我们来一起探究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
提醒:探究中的“提示”部分
演示
请××同学谈谈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并解释。
口腔中的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变化?
哪个试管内的淀粉发生了变化?为什么?
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既然牙齿这么重要我们怎样进行保健?
科学实验证明:蛋白质、脂肪在口腔中不能被消化,只有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转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细嚼馒头有甜味。麦芽糖还需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口腔只具有初步消化淀粉的作用。
那么什么叫消化呢?
阅读教材P29-30消化的概念。
补充: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并不是所有的都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只有大分子的有机物,如:淀粉、蛋白质、脂肪必须经过消化而水、无机盐、维生素则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生:①号试管内的液体遇碘不变蓝,因为淀粉发生了变化
唾液淀粉酶学生回答:②号试管淀粉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淀粉与碘变蓝色。
区别:
牙齿能切碎和磨碎食物
舌只能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
唾液能使淀粉开始发生变化不能使淀粉变成麦芽糖。
联系:
牙齿能切碎和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使唾液更加充分与食物混合更好的促使淀粉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