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司法保护政策
青少年合法权益有哪些特殊保护
青少年合法权益有哪些特殊保护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为了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对青少年给予了特殊的保护。
首先,在受教育权方面,青少年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家长或监护人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学校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不得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保障每一个青少年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在家庭保护方面,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他们应当为青少年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在社会保护方面,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
例如,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标志。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司法保护方面,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并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青少年保护法原则
青少年保护法是指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正当权利,维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智力、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权利而制定的法律规章。
青少年是国家 future and hope,也是社会的 precious wealth and resources,所以我们应该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确保他们能够在健康、安全和稳定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最小限度干预原则。
最小限度干预原则是指,政府和社会应尽可能减少对未成年人权利的限制和侵犯,只有在必要时才能加以干预。
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时,必须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个人意志和尊严。
政府和社会的干预必须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和利益,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执行。
二、综合保护原则。
综合保护原则是指,社会应该依法为未成年人提供多方面的保护,包括法律、家庭、学校、社区和其他资源的综合保护。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保护。
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面应该共同关心、关爱和教育未成年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儿童权益优先原则。
儿童权益优先原则是指,在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方案中,儿童的权益应该被优先考虑和保障。
政府在制定各种政策、项目和计划时,要考虑儿童的权益与福利,确保他们的需要被充分满足。
四、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和社会应该关注所有未成年人的权益,无论他们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地区、种族和文化背景。
所有未成年人应享有平等的权益和机会,无论他们的家庭条件如何。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我们都应该创造公平的机会,让每个未成年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发展和成长机会。
总之,青少年保护法是保障未成年人正当权益的法律,对于建设文明、和谐、积极健康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安全和发展权益,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预防和惩治危害未成年人的行为,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制定的法律。
一、保障对象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年龄在十八周岁以下的公民。
二、保障原则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利益优先原则。
三、保障内容(一)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知识权、教育权、审美权、隐私权。
(二)保障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提倡尊重未成年人的自由、平等、参与和民主。
(三)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和受到的法律保护。
(四)保障未成年人免受虐待、遗弃、贩卖、拐骗、暴力等危害,禁止迫使未成年人犯罪、违法行为。
(五)保护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环境,预防和制止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六)保障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权,提供必要的涉未成年人法律援助。
(七)保障未成年人的法律资格,按照法律规定给予未成年人适当的合法行为能力。
(八)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和社会公益活动者、志愿者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
四、保障措施(一)建立并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构和保护网络,发展未成年人辅导员和保护者队伍。
(二)健全涉未成年人法律体系,建立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机制。
(三)开展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未成年人保护意识。
(四)制定相应措施,预防和解决儿童走失、流浪、在校被欺凌等问题。
(五)依法处理危害未成年人的行为人,保护受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疏导和治疗服务。
(七)建立涉未成年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体系,打击网络欺凌、色情、暴力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五、违法行为和处罚(一)虐待未成年人、遗弃未成年人、弃婴闯红灯、虐待殴打未成年人、侮辱、恐吓、殴打未成年人,给未成年人以重大精神危害等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应当受到的处罚。
(二)为未成年人制作、传播、贩卖淫秽物品、拍摄、出售、提供、传输未成年人色情信息等行为,给未成年人以不良影响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应当受到的处罚。
我国有关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政策.doc
我国有关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政策编者按: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变革中,青少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青少年也是需要特殊福利服务和关心照顾的群体。
青少年的权益和需要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重视,联合国先后颁布多项国际性青少年政策,各国政府也相继制定了各种青少年政策,为青少年提供广泛的权益保护,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我国在国际行动的推动下也开始制定专门的青少年权益保护政策,并实际加以执行。
编者拟从青少年司法保护政策、青少年教育政策、青少年就业政策、青少年健康服务政策等四个方面对我国现行青少年权益保护政策加以梳理。
所选编的政策是广义的公共政策,包括法律,政府所颁布的法规、法令、命令等措施,政府决策会议的文件、声明等。
我国有关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政策一、我国青少年教育政策在联合国颁布的《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里,教育问题被列为十大优先领域之首。
青少年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根据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受教育的需要而制定的有关青少年教育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的总体规定,它体现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指示、决议、教育法律和法规之中。
我国的教育政策分为基础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政策、职业成人教育政策和民办教育政策。
1、基础教育政策在《教育大辞典》里基础教育的解释是:亦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对国民实施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也是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或者指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
基础教育是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它包括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三个部分。
(1)幼儿教育政策幼儿教育是指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进行的保育和教育。
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种形式、多渠道地发展。
在当地政府举办幼儿园的同时,鼓励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根据有关规定举办幼儿园。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幼儿教育事业得到了健康稳步的发展。
同时,幼教事业的发展已由城市逐步转向农村,一些地区已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
我国目前有关幼儿教育的具体政策主要包括《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和《学前班工作评估指导要点(试行)》等法律、法规、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4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4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4.26•【文号】•【施行日期】2024.04.26•【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未成年人保护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第一次修订根据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根据2024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家庭保护第三章学校保护第四章社会保护第五章网络保护第六章政府保护第七章司法保护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民族、种族、性别、户籍、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受到歧视。
第四条保护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
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二)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三)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四)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五)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六)保护与教育相结合。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未成年⼈司法保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未成年⼈违法犯罪和成年⼈的处罚⽅式有什么不同?司法上对未成年⼈具有哪些保护呢?未成年⼈司法保护法的具体内容有哪些?下⾯店铺⼩编将为您带来的就是青少年保护法中司法保护的内容,希望对您了解司法保护有所帮助。
未成年⼈司法保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实⾏教育、感化、挽救的⽅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2、已满⼗四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因不满⼗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3、公安机关、⼈民检察院、⼈民法院办理未成年⼈犯罪的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的⾝⼼特点,并可以根据需要设⽴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办理。
公安机关、⼈民检察院、⼈民法院和少年犯管教所,应当尊重违法犯罪的未成年⼈的⼈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4、公安机关、⼈民检察院、⼈民法院对审前羁押的未成年⼈,应当与羁押的成年⼈分别看管。
对经⼈民法院判决服刑的未成年⼈,应当与服刑的成年⼈分别关押、管理。
5、⼗四周岁以上不满⼗六周岁的未成年⼈犯罪的案件,⼀律不公开审理。
⼗六周岁以上不满⼗⼋周岁的未成年⼈犯罪的案件,⼀般也不公开审理。
对未成年⼈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的姓名、住所、照⽚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的资料。
6、家庭和学校及其他有关单位,应当配合违法犯罪未成年⼈所在的少年犯管教所等单位,共同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的教育挽救⼯作。
7、⼈民检察院免予起诉、⼈民法院免除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8、⼈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的继承权。
⼈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离婚双⽅因抚养未成年⼦⼥发⽣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应当根据保障⼦⼥权益的原则和双⽅具体情况判决。
以上就是店铺⼩编对于该问题答案的整理,如果还有疑问,欢迎来店铺进⾏咨询。
中国青少年保护法
中国青少年保护法中国青少年保护法是1991年8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法律,是保护青少年权益的重要法规。
该法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禁止侵害未成年人的物理、心理、精神和法律权益。
以下是本人对于中国青少年保护法的一些看法。
首先,中国青少年保护法的出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发展和健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
而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未成年人的保护面临种种困难,因此立法保护显得尤为必要。
青少年保护法是一部定位清晰、涵盖面广、条款详细的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其出台对于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推进青少年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次,中国青少年保护法的具体实施还需要加强。
尽管青少年保护法已经出台了近30年,但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说,一些社会组织、公共机构和个人缺少足够的了解,还不够重视和实践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也存在未成年人深受校园暴力、网络暴力等侵害的情况。
因此,相关部门应当继续加强对青少年保护法的宣传普及,推动其落实到各个具体实践领域,并加强督查和监管,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我认为在青少年保护法的实施过程中,个人和家庭也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家庭是未成年人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应当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教育资源,培养其健康成长。
同时,未成年人本身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自己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合而言,中国青少年保护法的出台是青少年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有助于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但与此同时,规范和完善其具体执行仍然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各方面力量都要加强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为青少年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内容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内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是指社会、家庭和法律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关怀。
由于未成年人在身心发展、心理特征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与成年人存在差异,他们需要社会的关注和特殊的法律保护。
本文将就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重要性未成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然而,由于未成年人在知识、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方面的不足,他们更容易遭受各种形式的侵害和伤害。
因此,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目的是确保未成年人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实现,并为其提供一个健康、安全、有利于成长的环境。
只有通过司法保护措施,才能有效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二、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具体内容1. 法律保护:法律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手段。
国家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民法等。
这些法律规定了未成年人的权益,明确了对未成年人侵权行为的追责和惩罚,并设立了相应的未成年人保护机构。
2. 健康保护: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是他们成长的基础。
为了保证未成年人的健康,国家和社会提供了一系列的健康保护措施。
比如,学校开展体育运动、营养饮食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医疗机构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健康服务等。
3. 教育保护:教育是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关键。
为了保证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益,国家制定了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供贫困家庭的资助等。
同时,未成年人教育还需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4. 心理保护:未成年人在心理发展方面较为脆弱,需要得到特殊的关怀和保护。
国家和社会应设立心理辅导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未成年人解决成长中的心理问题,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5. 犯罪保护:未成年人易受到犯罪的侵害,特别是虐待、性侵等形式的犯罪。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犯罪侵害,国家应加强执法力度,完善犯罪预防和打击机制,设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的封存制度,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判应始终以保护未成年人的最佳利益为中心。
未成年人保护的六大制度
未成年人保护的六大制度
1. 未成年人人身权益保护制度: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姓名、隐私等基本人身权益,禁止侵犯、虐待或歧视未成年人。
2. 未成年人教育保护制度:确保未成年人享受平等、免费、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建立相应的学校管理机制和学生权益保护机制。
3. 未成年人劳动保护制度:明确未成年人从事劳动的合法年龄和工作时间限制,严禁强迫劳动,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4. 未成年人福利保护制度:为无法依靠父母或监护人独立生活的贫困、流浪、残疾等特殊群体的未成年人提供救助、庇护和福利保障。
5. 未成年人犯罪保护和司法制度:特别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管束和司法审判程序,致力于未成年人的改造和重返社会。
6.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制度: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护,规范网络平台对未成年人的内容、隐私、交流等方面的监管,加强网络信息教育和风险防范教育。
这些制度的实施旨在全面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少年儿童权益保护法规
少年儿童权益保护法规一、总则第一条本法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人在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促进其全面发展。
第二条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年满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应当遵循依法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的原则。
二、家庭保护第五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教育、安全等方面的保障。
第六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迫使未成年人从事有害其身心健康的劳动。
第七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
三、学校保护第八条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关心、爱护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九条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任何名义开除、变相开除未成年学生。
第十条学校应当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安全教育,预防未成年人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第十一条学校应当关注未成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社会保护第十二条全社会应当共同关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
第十三条公共场所、文化娱乐场所等应当设置未成年人专区,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彩票等。
第十四条网络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产品运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
五、法律责任第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公民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六、附则第十七条本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八条本法的解释权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有。
青少年保护法保护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条例
青少年保护法保护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条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少年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青少年提供了全方位的保护。
一、加强青少年教育青少年教育是保护青少年权益的重要环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将基础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确保每个青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家庭等应当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身心健康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础。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违法有害信息,禁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等。
此外,国家还支持青少年参与有益健康的体育运动和文化艺术活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保护青少年权益的重要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社会各界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犯罪预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同时,法律还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要依法进行教育、矫治和保护,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四、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休息、娱乐、身体健康等权利。
如果这些权利被侵犯,他们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也明确规定,禁止将过重的劳动和危险、有害的劳动安排给未成年人。
五、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保护他们权益的重要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健康的人生态度。
同时,国家还鼓励建立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六、落实对青少年的特殊保护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特殊的保护。
未成年人保护法六大保护
未成年人保护法六大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专门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而制定的法律。
它包含了六大保护措施,旨在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六大保护措施。
第一,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基本保障责任,要求提供必要的生活、教育、医疗等基本条件。
这意味着未成年人有权享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全面的发展机会。
第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教育的保障责任,要求确保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并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节,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获得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禁止虐待、忽视、残害未成年人的行为,并要求加强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保护。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对未成年人实施的身体虐待和性侵犯行为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些保护措施旨在确保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成长。
第四,保障未成年人的受保护权。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受保护的责任,要求建立健全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这意味着未成年人在面临危险、遭受伤害或受到侵犯时,可以得到及时的保护和援助。
第五,保障未成年人的参与权。
未成年人保护法强调了未成年人参与社会事务和表达意见的权利,并要求对未成年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尊重和重视。
这意味着未成年人有权参与社会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六,保障未成年人的法律权益。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未成年人的法律权益,要求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
这包括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确保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和实现。
总结起来,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六大保护措施分别是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受保护权、保障未成年人的参与权和保障未成年人的法律权益。
这些保护措施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未成年人全面发展。
少年司法保护制度研究
我国少年司法保护制度研究近年来,我国少年司法保护制度在不断完善,旨在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健康成长。
这一制度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责任。
本文将从制度的建设、优化和应用方面来探究我国少年司法保护制度。
首先,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司法保护制度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
比如,我国在基础法律层面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明确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特别是其触犯法律时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对于未成年犯罪的法律责任和程序进行了规范。
在实施层面上,我国还通过实行预防犯罪、心理矫治、教育救助等多种措施,开展了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司法保护。
其次,我国少年司法保护制度正在不断优化,以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权益。
比如,最新修改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强调了对于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精神健康、教育培养、社会关爱等方面的保护措施。
具体地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根据犯罪人的情况、罪名、性质与情节等因素,采取更为适宜的处罚措施。
同时,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判,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法官和检察官进行审核、审理,加强对判决执行的监督力度,从而确保未成年人的审判权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最后,我国的少年司法保护制度正在应用于许多实践案例中,为未成年人权益的保障实现了重要作用。
比如,2019年国务院健康中国行动十二大专项行动中,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差别化处置,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被列入其中。
同时,针对未成年犯罪案件的心理矫治中,我国还积极推进相关工作,设立了各类矫治教育机构和社区矫治工作机构,针对犯罪青少年开展为期中长期、个性化的心理矫治和专项教育。
总之,我国的少年司法保护制度在不断完善和优化,为未成年人的权益保障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通过多种形式在不断应用于实践中。
相信在政府、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水平将不断提高。
案例1:2017年4月,台湾“凶宅案”被告柯捷,以20.28亿元是当年台湾最大珍珠钻石诈骗案头号被告,本案中责任人已判刑,并被判罚款。
青少年保护的法律法规
青少年保护的法律法规一、青少年保护的基本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二、青少年保护的具体措施1. 家庭保护措施: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责任和义务对未成年人进行看护、抚养和教育,并且不得有虐待、遗弃、剥夺衣食、侮辱、骚扰、性侵等行为。
2. 社会保护措施:学校、社区、警察等社会机构应当积极开展青少年保护工作,防范和遏制青少年犯罪、保障青少年权益。
3. 法律保护措施:相关部门针对青少年犯罪实行特殊制度和程序,对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案件进行专门审理和处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三、青少年保护相关机构1.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 共青团中央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4. 中华全国妇女儿童基金会5.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委员会四、青少年保护的具体措施与措施落实情况1. 对于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措施,政府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关于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等,并且加大了相应部门的执法力度。
2. 社会保护措施也在不断完善,比如加强校园安全建设、实行青少年犯罪预防教育、开展网络安全宣传等活动。
3. 法律保护措施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案件,审判程序已经有单独制度规定,审理过程中也注重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4. 相关部门也在积极落实青少年保护措施,比如教育部门对学校开展安全防范、性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公安机关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安管控等。
本文档所涉及简要注释如下: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一部基本法规,主要内容包括规定了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等相关事宜。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一部基本法规,主要内容包括规定了妇女和儿童的权利保障、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相关事宜。
如何处理青少年犯罪
一、世界上对青少年犯罪适用刑罚的态度当今世界上对于青少年犯罪,大多数国家都淡化对青少年犯罪适用刑罚的观念,而代之以保安处分和教育处分等非刑罚处理措施,对青少年犯罪刑事追究的目的侧重于教育改造。
《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十八条规定:“主管当局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处理措施,使其具有灵活性,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监禁,有些可以综合起来使用。
这类措施包括照管、监护和监督的裁决;缓刑;社区服务的裁决;罚款、补偿和赔偿;中间待遇和其他待遇的裁决;参加集体辅导和类似活动的裁决;有关寄养、生活区或其他教育设施的裁决;其他有关裁决”。
《儿童权利公约》第四十条也规定:“应采用多种处理办法,诸如照管、指导和监督令、辅导、察看、寄养、教育和职业培训方案及不交由机构照管的其他方法,以确保处理儿童的方式符合其福祉并与其情况和违法行为相称。
”二、我国对青少年犯罪的处理我国在对青少年犯罪的刑罚处罚上的态度是从宽处理,只在一些特别严重的案件中才会采取刑罚措施。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16周岁不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政策,真正体现《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提出的“既保护青少年的成长,又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精神,从体恤宽大,立足教育、感化、挽救出发,探索对于人身危险性较小的青少年犯罪采用非刑罚化方式,也就是放弃刑罚,采取宽松的处分方式。
非刑罚化处理就是有针对性地免除青少年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结合我国社会实际状况和对青少年保护的有益经验以及司法实践,非刑罚化处理的青少年犯罪包括:1.犯罪情节轻微,按照刑法可以免予刑事处罚的。
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
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
《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
保护未成年人是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
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法律界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条款和法规。
以下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一些主要法律:
1.《未成年人保护法》:该法律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全面的保护,包括在教育、健康、权益和利益等方面的保障,并规定了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法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儿童权益保障法》:该法律强调了儿童的
合法权益,包括教育、健康、生存等方面的权益保障,同时规定了对虐待、遗弃儿童等行为的法律处罚。
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该法律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行
为的预防和处罚措施,同时也对参与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年人进行了法律制裁。
4.《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法》:该法律规定了对未成年人进行
宣传教育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5.《亲职教育法》:该法律规定了对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亲职教
育的义务,并对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了法律责任的规定。
以上法律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一些主要法律,通过这些法律的规
定和执行,可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司法保护的规定有哪些
未成年⼈保护法对司法保护的规定有哪些保护未成年⼈,是国家机关、武装⼒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治组织、未成年⼈的监护⼈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那么未成年⼈保护法对司法保护的规定有哪些?下⾯由店铺⼩编为您介绍相关知识。
未成年⼈保护法对司法保护的规定有哪些《中华⼈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第七章 司法保护第⼀百条 公安机关、⼈民检察院、⼈民法院和司法⾏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职责,保障未成年⼈合法权益。
第⼀百零⼀条 公安机关、⼈民检察院、⼈民法院和司法⾏政部门应当确定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员,负责办理涉及未成年⼈案件。
办理涉及未成年⼈案件的⼈员应当经过专门培训,熟悉未成年⼈⾝⼼特点。
专门机构或者专门⼈员中,应当有⼥性⼯作⼈员。
公安机关、⼈民检察院、⼈民法院和司法⾏政部门应当对上述机构和⼈员实⾏与未成年⼈保护⼯作相适应的评价考核标准。
第⼀百零⼆条 公安机关、⼈民检察院、⼈民法院和司法⾏政部门办理涉及未成年⼈案件,应当考虑未成年⼈⾝⼼特点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使⽤未成年⼈能够理解的语⾔和表达⽅式,听取未成年⼈的意见。
第⼀百零三条 公安机关、⼈民检察院、⼈民法院、司法⾏政部门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不得披露有关案件中未成年⼈的姓名、影像、住所、就读学校以及其他可能识别出其⾝份的信息,但查找失踪、被拐卖未成年⼈等情形除外。
第⼀百零四条 对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未成年⼈,法律援助机构或者公安机关、⼈民检察院、⼈民法院和司法⾏政部门应当给予帮助,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熟悉未成年⼈⾝⼼特点的律师为未成年⼈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法律援助机构和律师协会应当对办理未成年⼈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进⾏指导和培训。
第⼀百零五条 ⼈民检察院通过⾏使检察权,对涉及未成年⼈的诉讼活动等依法进⾏监督。
第⼀百零六条 未成年⼈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相关组织和个⼈未代为提起诉讼的,⼈民检察院可以督促、⽀持其提起诉讼;涉及公共利益的,⼈民检察院有权提起公益诉讼。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主要内容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主要内容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未成年人有权受到合法权益的保护,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等。
司法保护工作要保障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
2. 预防与教育工作:通过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3. 救助与救济工作:对于有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要进行及时且适当的救助和救济,包括心理辅导、教育矫治、社会工作等,帮助未成年人重返社会并进行正常的成长发展。
4. 管理与监督工作:对于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司法保护工作要加强对相关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与监督,确保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并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
5. 建立与完善保护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确保司法保护工作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总体来说,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预防
教育、救助与救济、管理与监督,以及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
这些内容旨在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尽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
第四条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第五条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党政、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体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根据需要,采取组织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工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少年先锋队及其他有关的社会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保护未成年人有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家庭保护第八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第九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青少年司法保护政策
(一)中国青少年司法保护的相关政策
少年司法保护制度的产生是各国基于人道主义立法思想,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做了明文规定,对于处理少年犯罪案件也做出了一些特殊规定。
此后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善的少年司法保护制度。
联合国1985年通过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准则》(北京准则),以及1991年通过的《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利雅得准则)、《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东京规则)三个文件从少年犯罪的预防、处罚及监禁待遇三方面对少年司法进行了规定,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少年司法制度。
中国的少年司法保护制度,吸取了国外少年司法制度的先进理念,根据中国的国情,从少年犯的刑事审理开始发展起来。
我国自1991年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后,开始有了较为系统、专门的关于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并在立法和法律适用上逐渐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1、中国所签订的相关国际公约中的规定
如:《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利雅得准则)、《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准则》(北京准则)、《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等。
2、中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相关规定。
在建立和完善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制度时,我国非常重视借鉴其他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且努力把我国的法律、政策与贯彻有关保护未成人的国际公约紧密结合、统一起来。
《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等国际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标准和规范,在我国法律中都通过相应的条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切实有效的贯彻。
3、中国公检法的有关司法解释、意见和通知
如:《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建立配套工作体系的通知》、《关于审理少年刑事案件聘请特邀陪审员的联合通知》等。
4、各省市相关的地方法律法规
包括全国地方人大、政府颁布的法律文件。
如1987年的《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是我国的第一个青少年保护法规,它第一次把少年法庭写入法律之中。
(二)中国青少年司法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
1、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1)预防的基本原则
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预防青少年犯罪:青少年通过从事合法、有益社会的活动,对社会采取理性态度和生活观,就可以形成非犯罪型的态度。
要成功地预防少年犯罪,就需要整个社会进行努力,确保青少年的均衡发展,从其幼童期起尊重和促进其性格的发展。
青少年应发挥积极作用,参与社会活动,而不应被看作仅仅是社会化的或控制的对象。
所有的预防政策都应该以青少年幼年开始的福利作为重心。
应采取各种措施避免对未造成严重损害其发展或危害他人行为的青少年给子定罪和处罚。
在防止少年违法犯罪方面,应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和方案,特别是在还没有设立任何机构的地方,正规的社会管制机构只应作为最后的手段来利用。
(2)具体的预防措施
具体而言,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包括:
①事前预防
事前预防的主要手段是指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预防青少年犯罪。
预防政策的重点是促使所有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要通过家庭、社区、同龄人、学校、职业培训和工作环境,以及通过各种自愿组织,成功地走向社会化和达到融合。
应对儿童和青少年适当的个人发展给予应有的尊重,并应在其社会化和融合的过程中,把他们视为完全平等的伙伴。
②事后预防
事后预防包括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和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两种。
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根据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对具有本法律所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
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③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
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2、少年犯罪后如何进行处置
我国关于少年犯罪后如何处置的规定主要见于《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准则》以及我国相关法律,主要是《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
还有国内相关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公安部所制定的相关规定。
这些规定主要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5年5月2日颁布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于2000年11月1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9次会议通过,自2001年4月12日起施行)、《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2002年3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察委员会第105次会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建立互相配套工作体系的通知》(1991年6月1日颁布并生效)、《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公安部1995年10月23日颁布并生效)等相关政策法规。
(1)基本原则
①保护少年与保护社会相统一的原则;②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③预防为主、减少司法干预的原则;④共同参与、综合治理的原则
(2)少年刑罚的适用
我国少年刑罚适用的基本原则有两条:相称原则:即在对少年决定采取刑法措施时,应当综合考虑少年犯罪的罪行因素、少年犯罪人的具体因素、社会救济需要,以在刑法规定、少年需要、社会需要三者之间达到最佳的平衡。
从宽处罚原则:即少年犯罪应当相对成人犯同样罪从宽处罚,主要包括从轻、减轻与免除刑事处罚三个方面。
(3)少年司法程序
在我国,对于大部分少年案件采用的是非司法性处理方法或者是由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处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案件才会正式进入少年刑事司法程序,而且在少年刑事司法程序的前期阶段(侦查、起诉阶段)还会消化掉一部分,因此真正进入到少年法庭审理的少年案件很少。
这就避免了对少年的过度司法干预,有利于对有犯罪或不良行为的少年的挽救和保护。
我国的少年司法程序方面也有许多有别于成人司法制度的特色性做法。
如在少年检察方面的分案起诉、暂缓起诉,在少年审判工作方面的也有专门的少年法庭,并制定管辖、暂缓判决、监管令、社会服务令、圆桌审判模式等。
3、对被实行监禁处置的犯罪少年的权利的保护
对于被实行监禁处置的犯罪少年权利的保护的有关政策主要见于《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公安部1999年10月23号发布并生效)、《未成年犯管教所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56号,1999年12月18日发布并生效)等。
我国对于被实施监禁处置的犯罪少年的权利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
少年司法系统应维护少年的权利和安全,增进少年的身心福祉。
监禁办法只应作为最后手段加以采用。
剥夺少年的自由应作为最后的一种处置手段,时间应尽可能短,并只限于特殊情况,同时不排除早日释放的可能性。
对被剥夺自由的少年,应进行教育改造,让他们为重返社会做好准备。
我国《未成年犯管教所管理规定》规定:未成年犯管教所贯彻“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将未成年犯改造成为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守法公民。
对未成年犯的改造,应当根据其生理、心理、行为特点,以教育为主,坚持因人施教、以理服人、形式多样的教育改造方式;实行依法、科学、文明、直接管理。
未成年犯的劳动,应当以学习、掌握技能为主。
未成年犯管教所应当依法保障未成年犯的合法权益,尊重未成年犯的人格,创造有益于未成年犯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改造环境。
在日常管理中,可以对未成年犯使用“学员”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