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视域中的草根话语诉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众舆论即宣告形成, 公众舆论又对现实社会中的事件走向发挥 着显著的影响。 近年来发生的几起有代表性的网络事件, 草根话 语或多或少地左右了事件的进展。 “孙志刚事件” 2003 年,孙志刚事件” : “ 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 关注, 公众舆论的矛头直指 《收容遣送办法》 。2003 年 6 月, 国务 院颁布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废止 , 《收 容遣送办法》 7 月 21 日, ; 民政部颁布了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 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8 月 27 日, ; 十届全国人大第四 次会议通过了 《行政许可法》 明确规定公民、 ,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收到损害的, 有权依法要 求赔偿。这对制止行政部门以国家的名义侵害公民权益提供了 法律保障。 “华南虎事件” :2007 年 10 月 12 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新闻 发布会肯定陕西省镇坪县文彩村村民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 之后, 网络逐渐掀起质疑风暴。 10 月 13 日色影无忌论坛上一 从 则以 “照片是真的吗” 为题的帖子开始到 10 月 15 日天涯贴图社 区发布 《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 引爆整个事件后, 大量网民参与 质疑、 讨论, 最后围绕虎照真假与官方进行博弈, 最终在网络舆论 的强大压力之下, 对虎照进行鉴定并得出虎照为假的结论, 使相 关责任人得到处罚, 事件才宣告结束。 “周久耕事件” :2008 年 12 月 10 日南京江宁区房产局召开 媒体见面会, 局长周久耕因发表关于楼市言论引起网友不满, 遭 到人肉搜索, 网友发现其抽 “天价烟” 此后网络形成对周久耕廉 , 政质疑的公众舆论, 半个月后周久耕以 “发表不当言论” “公款 和 购买高档香烟奢侈消费行为” 理由免职并接受调查。 周久耕案与 其说是网络阳光监督的标本, 不如说是草根群体在公共领域主动 “摆擂” 与周久耕所代表的权威话语进行博弈。 同样,躲猫猫事件” 邓玉娇案” 杭州宝马飙车案” “ 、 “ 、 “ 等典型 网络事件回归现实社会之后, 其结果虽然不能说是顺从了草根群 体的话语诉求,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通过网络平台得以放大的草根 话语诉求在事件进展过程中无疑起到积极影响。通过网络虚拟 公共领域形成的网络公众舆论, 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 对可能依 附的权力干预进行剥离, 促进事件解决的公平与公正, 从而一定 程度上使草根群体话语诉求得以实现。 三、 草根话语诉求的指向 (一) 挑战话语霸权: 与精英博弈 第一, 草根群体潜在的表达意愿的释放。 传统的权威话语高 地被精英阶层牢牢把握, 精英单方面把持着权威话语渠道, 在现 实社会中形成了话语垄断和话语霸权。 在话语单向传播过程中, 草根群体只能被动地作为受众接受信息。 通过网络, 草根群体打 破了话语的单向传播中非对称的话语结构, 在网络空间通过双向 互动进行话语博弈。草根群体内在的表达意愿与现实社会中缺 乏话语诉求的途径之间的矛盾, 使其受压抑的话语诉求在互联网 上得以集中释放。 第二, 转型期利益分化。 正如孙立平先生所说,精英和大众 “ 之间的裂痕在进一步加深, 在网络上, 对精英的奚落和羞辱越来 越多” 。精英人物经常爆出的雷人之语, 会在网络上遭到草根群
201 0 年 10 月(中)
・社会观察・
网络社会视域中的草根话语诉求
马端山
摘 要 互联网的出现, 部分地解构了我们原有社会的交往方式和表达方式, 也成为建构现有社会秩序的重要因子, 推动 了社会的急剧变迁。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性地改变了我们互动的方式, 借助互联网草根群体的话语诉求得以释放, 从而 使网络话语参与到对社会话语结构的型塑过程中。人们通过对网络事件的关注、 讨论和发表意见, 形成公众舆论, 进而对 网络事件回归现实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草根群体 网络社会 公共领域 话语诉求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10)10-195-02 并不畅通。 互联网为草根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话语诉求的平台, 通 过网络和其代言人, 草根潜在的利益表达诉求得到空前的释放。 二、 虚拟公共领域的建构与草根话语诉求的实现 草根群体的话语诉求得以展示并形成集体行动得益于互联 网所提供的虚拟公共领域。 尤根・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 “意指 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 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 物能够形成。 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 公共领域的一部 分由各种对话构成, 在这些对话中, 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 形 成了公众。 那时, 他们既不是作为从事业务的或职业的人来处理 私人行为, 也不是作为合法联合体隶属于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 章并有责任去服从。当他们在不从属于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 利益问题时, 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 这种行动具有 这样的保障, 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 可以自由地表达和 公开他们的意见。 当这个公众的规模较大时, 这种交往需要一定 的传播和影响的手段。今天, 报纸和期刊, 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 公共领域的媒介。 ” 那么, 互联网完全可以看作是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领域, 这个虚拟公共领域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 平等的讨论性。在开放和平等的虚拟网络平台上, 参 与讨论的成员其平等性仅仅表现在作为 “人” 的平等, 不具有社会 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差别。这样的身份标识打破了在精英主导的 现实社会中草根群体 “人微言轻” 的话语不平等地位。通过网络 实现了与精英阶层的分庭抗礼。 正如萧瑟先生所说, 公共领域是 一个社会生活的领域, 在那里, 人们可以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 行自由的、 平等的、 理智的讨论, 而不必受制于政治权力、 习惯势 力和传统观念。 第二, 批判性是公共领域内在的基本运行机制。 由于公共领 域面对公共权力领域而形成与存在, 因此它一直以批评性和批判 性为基本机制。 第三, 理性的表达与展示。 置身网络虚拟公共领域的草根群 体, 其理性表达具有明确的指向。哈贝马斯认为, 公众运用理性 是 “想让统治遵从 ‘理性’ 标准和 ‘法律’ 形式, 以此来实现彻底变 革” 。 以网络为平台, 草根群体自由地表达意见, 当草根群体中的 相当多的数量的成员对某一事件形成具有一致倾向性的意见时, 中图分类号: C913
卡斯特在 《网络社会的崛起》 中认为, 我们对横越人类诸活动 与经验领域而浮现的社会结构的探索,得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结 论: 作为一种历史趋势, 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 络组织起来。 网络构建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 而网络化逻辑 的扩散实质性地改变了生产、 经验、 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 结构。① 互联网基于自身的开放性与匿名性, 日益成为人们自由讨论 和表达意见的空间。 “互联网上普遍存在的电子邮件服务, 电子 公告栏, 在线聊天和网络博客等都支持用户以匿名的方式参与其 中, 使得公众以所未有的方式参加各种公共讨论, 并可以通过自 己的言论来改变自己在网络社区不同地位和不同层面上的公共 决策, 实施改变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政策和法律。 ” 一、 由碎片到群体: 网络社会视域下的草根 尼葛洛・庞帝的 《数字化生存》 开启了人们认识互联网的大 , 门, 也为草根有效影响公共利益格局提供了平台。 (一) 群体行动 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利益群体剧烈分化。作为弱势的一方, 草根安全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借助互联网, 草根不再以碎片化状 态而存在, 互联网显现出强大的整合功能, 以往的地缘、 业缘、 血 缘等传统的群体纽带在网络社会中被消解殆尽。以 “网缘” 为纽 带, 松散的碎片化状态的草根在网络社会中缔结了一个代言草根 利益话语诉求的群体。 群体行动成为草根群体的选择, 这种群体行动可以归结为一 种群体利益表达行动, 其基本特征就是草根动员, 而其合法性则 存在于被现实社会的不断认可。 (二) 话语诉求 所谓 “话语” 在现代汉语中, , 这个概念是从西方语言学中借 用, 其英文为 discourse。目前研究中, 多数是将话语置于语言学 研究语境。社会学中, 话语是指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对话。按照福 柯的说法, “话语是一种实践,而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和静止的结 构。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 会之中, 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 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 本 ” 文中 “话语” 即是在此范畴语境下运用的话语。 话语诉求是草根参与现实社会结构重塑的有效途径。在现 实社会中, 权威话语渠道被精英阶层所掌握, 草根利益表达渠道
注释: ①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10/07/15/5921.htm. 参考文献: [1]王四新. 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2]王治河. 福柯.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3]尤根・哈贝马斯著. 汪晖译. 公共领域. (3) . 1997 [4]李佃来. 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 人民出版社. 2006. [5]萧瑟. 布尔特曼和哈贝马斯. 读书. (10) . 1996 [6]哈贝马斯著. 曹卫东等译.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学林出版社. 1999. [7]孙立平. 守卫底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8]乔纳森・波特, 玛格丽特・韦斯雷尔著. 肖文明等译. 话语和社会心理学. 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006. [9] 成伯清. 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10]波普诺. 社会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 马端山,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008 级社会学专业研究生, 研究方向: 新闻社会学。
・社会观察・
2010 年 Fra Baidu bibliotek0 月 (中)
体一致口诛笔伐, 博客、 贴吧等等各种论坛充斥着理性的反击和 非理性咒骂。 第三, 精英自身的越轨消解了权威形象。 “三鹿奶粉事件” 中 从代言明星到民族企业家再到中科院的专家都遭到广大网友舆 论的质疑。 这些精英不仅仅代表自身, 他们更多的是一种符号意 义, 代表整个精英群体, 而让精英群体遭遇信任危机。 与精英的博弈, 不仅仅是草根群体情绪化反应, 而更是由于 草根对精英的期望不断遭遇失败, 草根群体不断反思的结果。 从 政治精英、 经济精英到文化精英的。 (二) 崇尚公平与正义: 草根群体公众舆论的大旗 草根群体最基本的是非评判标准就是公平与正义, 尤其是当 博弈的双方为强势与弱势之间的博弈。 哈贝马斯认为, 民主就是 通过语言的相互理解建构自由和无限制的生活, 民主意志不是建 立在公共权力的权威或者先验假设上, 而是建立在以语言为媒介 的相互理解上。网络话语正是草根群体对公平与正义的一种表 达形式。 无论是 “杭州宝马飚车案” “邓玉娇杀人案” 还是 其判决过程 都得到了网络公众舆论有效的监督, 通过话语诉求的力量为实现 公平正义发挥独特作用。 “邓玉娇杀人案” 一审判决后, 新华网上 一个对审判结果的投票统计, 90%以上的网友支持判决。 (三) 对真、 美价值观的捍卫 善、 草根群体并不反对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 甚至以多元价 值观引领者的面貌出现。 但是, 对于道德的底线和对真、 美的 善、 捍卫, 也是草根群体网络话语主流声调之一。 2008 年网上的 “虐猫事件” 引发网友对道德观、 , 良知和人性 的拷问。2009 年 2 月 19 日, 一湖南女孩骑在伟人塑像上照相的 相片在网上被公开后, 引来网友的一片讨伐之声。2009 年 4 月, 一则 “中国常州赵根大” 的帖子爆料常州游客在宝岛涂鸦, “常 在 州论坛” 引起关注, 有网友说 “刻字真可耻” 在这些事件中, 。 草根 群体展现出对真、 美价值观的一致维护。这些网络事件回归 善、 现实的结果就是当事人出面道歉方休。草根群体捍卫整个社会 真、 美价值观的努力和决心略见一斑。 善、 总之, 互联网为草根群体提供了一个虚拟公共领域作为话语 平台, 使其话语诉求得以释放, 并对转型期利益分化格局产生影 响, 对现实社会结构的型塑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