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 2012春 地球化学课件 第2章1
合集下载
中国地质大学 春地球化学 PPT课件
1) 目前国际上采用的CHUR参考值为:143Nd/144Nd=0.512638; 147Sm/144Nd=0.1967
计算出地球形成时的l43 Nd/144 Nd初始比值为0 506633。
第五章第3节Sm-Nd 同位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第10页/共41页
中第国五地章质第大3节学S(m北-N京d 同)位素
模式年龄(Model Dates Based on
CHUR)
143 Nd 0
143 Nd t
147 Sm 0
144
Nd
CHUR
=
144
Nd
CHUR
+
144
Nd
CHUR
et 1
CHUR Model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43 Nd t
143 Nd 0
147Sm 0
14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实例
Whole-rock Sm-Nd geochronology on Late-Archaean Lewisian complex of Northwestern Scotland
第16页/共41页
第五章第3节Sm-Nd 同位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第17页/共41页
第五章第3节Sm-Nd 同位素
• Sm-Nd法用来测定因Rb/Sr值低或对Rb-Sr不再封闭的岩石年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第13页/共41页
第五章第3节Sm-Nd 同位素
三、低变质相火山岩定年
1.Sm-Nd同位素系统的封闭性在低变质作用过程中不易被改变; 2.矿物及岩石的Sm-Nd同位素系统的封闭温度较高(相对于Rb-Sr而言); 3.最早的Sm-Nd定年研究主要集中于太古宙火山岩的结晶年龄的测定。
计算出地球形成时的l43 Nd/144 Nd初始比值为0 506633。
第五章第3节Sm-Nd 同位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第10页/共41页
中第国五地章质第大3节学S(m北-N京d 同)位素
模式年龄(Model Dates Based on
CHUR)
143 Nd 0
143 Nd t
147 Sm 0
144
Nd
CHUR
=
144
Nd
CHUR
+
144
Nd
CHUR
et 1
CHUR Model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43 Nd t
143 Nd 0
147Sm 0
14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实例
Whole-rock Sm-Nd geochronology on Late-Archaean Lewisian complex of Northwestern Scotland
第16页/共41页
第五章第3节Sm-Nd 同位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第17页/共41页
第五章第3节Sm-Nd 同位素
• Sm-Nd法用来测定因Rb/Sr值低或对Rb-Sr不再封闭的岩石年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第13页/共41页
第五章第3节Sm-Nd 同位素
三、低变质相火山岩定年
1.Sm-Nd同位素系统的封闭性在低变质作用过程中不易被改变; 2.矿物及岩石的Sm-Nd同位素系统的封闭温度较高(相对于Rb-Sr而言); 3.最早的Sm-Nd定年研究主要集中于太古宙火山岩的结晶年龄的测定。
地球化学ppt课件
生物体内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与分布
研究生物体内各种污染物的含量、分布和变化规律,揭示生物体对污染物的吸收、积累 和排泄特征。
生物体内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
分析生物体内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途径和机制,包括生物转化、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等作 用。
生物体内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探讨生物体内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生பைடு நூலகம்系统功能和人类健康等 方面的影响。
05
地球化学在灾害防治中应用
地震预测预报中地球化学方法
01
02
03
地球化学异常识别
通过监测地震前后地下水 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识别 与地震有关的地球化学异 常。
异常成因分析
研究地球化学异常的成因 机制,包括地震孕育过程 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地下 流体运移等。
异常时空演化规律
分析地球化学异常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演化规律,为 地震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水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水体化学组成与性质
研究水体中各种溶解物质、胶体物质和悬浮物质的含量、分布和 变化规律,揭示水体的化学性质。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分析水体中污染物的来源,研究其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 为水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水环境地球化学过程
探讨水体中化学物质的循环、转化和相互作用过程,以及这些过程 对水环境的影响。
数据背后的地球化学信息和过程。
02 03
数据解释
结合地质背景和研究目的,对地球化学数据进行解释和推断。通过比较 不同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趋势和异常等信息,揭示地球化学过程的机理 和影响因素。
数据应用
将地球化学数据应用于资源勘查、环境评价、灾害预测等领域,为相关 研究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化学讲义第二章
Si↓↓++ Si Si ↓ ↓ ↓ +
架状: Al ↓ ↓ + Si ↓ ↓ ++ Al 链状: Al ↓ ↓ + Si ↓ ↓ ↓ + : 如何代换?岛状: Si ↓ ↓ ↓ ↓ Si与Al不能代 换 :
Al ↓ ↓ +
( ↓ 共价电子对,+自由电子) Al—O(1.7Å)与Si—O(1.61Å)其键长相差6%,两者间易发生代换。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制作,2011年7月21日更新
第22页/共52页
地 球 化 学
键性不同,彼此不能置换
Cu,Hg是亲硫元素,倾向于形成共价键 Na,Ca是亲氧元素,倾向于形成离子键
代换中,不同键性的相对关系接近,是代换的一个重 要条件。
自然界中: Si(Si4+ ,0.39Å), Al(Al3+,0.57Å)代换十分普遍 铝硅酸盐
地 球 化 学
一、自然界元素结合的类型及特点
自然界元素结合分两种: 同种或性质相似元素的结合--非极性键,一般形成共价键; 异种元素结合--极性键,一般形成离子键。 自然界元素结合特点: 多键性和过渡性; 自然界形成的化合物(矿物)都是不纯的,每一种矿物 都构成一个成分复杂、含量变化的混合物系列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制作,2011年7月21日更新
第3页/共52页
第二章 自然体系中元 素 共 生 结 合 规 律
地 球 化 学
本章内容
自然界元素结合的类型及特点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类质同象代换及微量元素共生结合 规律 晶体场理论在解释过渡族元素结合 规律上的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制作,2011年7月21日更新
(理学)中国地质大学 2012春 地球化学课件第2章
: :
:
成键原子能量示意图 原子A和B,红色圆球示价电子, 阴影区表示价电子云,根据它 们的电负性吸引电子, (a) 不成键原子的分离; (b) A和B电负性相近,电子之间 形成共价键; (d) A和B电负性差值较大,形成 完全离子键,A为阴离子,B为 阳离子; (c) A和B电负性差值中等 (XA>XB)形成部分离子键,部分 共价键, A带部分负电荷,B带 部分正电荷; 注意因电负性差异价电子位置 的变化(电子云分布);
晶体结构稳定性 :微观上是保持晶体结构稳定的 因素,包括化学键的方向性和离子间的最紧密堆 积等。宏观上是有利晶体结构稳定的热力学条件。
2.3.1 决定元素结合的基本规律
2.3.1.1 原子间结合方式—化学键类型
晶体中原子或离子之间的成键类型和强度是影响
矿物物理和化学性质最重要的因素,硬度、解理、 熔点、电导性和热导性、或热膨胀系数等直接与 键力大小有关。一般来说:平均键力越强,晶体 硬度越大,熔点越高,热膨胀系数越小。
第2章 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状态
2.3 元素结合的微观控制因素
自然体系中元素的结合规律受体系中元素种类和 相对丰度控制; 任何条件下元素的结合都与原子内部结构(原子电 子层结构)有关。如果生成结晶化合物,元素结合 还与晶体结构有关。 控制元素结合的微观因素主要包括原子(离子)半 径、配位数、原子和离子的极化、最紧密堆积等。 元素的结合还受体系性质和热力学规律影响,受 体系化学组成、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电位等宏 观因素影响。
电负性在地球化学中的意义
1). 说明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和行为
根据周期表各族元素电负性与氢的电负性
比较,可以划分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酸碱性 特征。元素的电负性包含着其在自然反应 中表现酸碱度的标度,从而作为基本性质 决定其迁移性质和赋存形式。
地球化学课件
如浓度磷符灰合石一Ca定5(P比O例4)3。F结如晶果时P2要O5求浓熔度体较中大C, a而O和CaPO2O含5 量不足时,Sr、Ce等可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其晶 格,导致磷灰石含较多稀散和稀土元素.
钒 钛 磁 铁 矿 Fe2+(Fe,V,Ti)23+O4 , 当 岩 浆 中 FeO : Fe2O3>1:2, 即Fe2O3浓度过小,不足以形成磁铁矿 时, V2O3,Ti2O3以补偿Fe2O3进入磁铁矿晶格。
(温r1-时r2形)/r成2=1不0完到全20类~4质0%同, 象高,温固下溶完体全发类生质分同解象;,低
(r1-r2)/r2>25~40%, 高温下只能形成不完全类质同 象,低温下不能形成类质同象;
异价类质同象情况下,元素置换能力主要取决于 正负电荷之平衡,离子半径大小退居次要地位, 离 子半径限制较宽,如黑云母中Mg2+和Al3+的(r1r2)/r2=37%。
3. 氧化还原电位
对变价元素类质同象影响很大。它可以改变元素 价态,从而改变元素类质同象范围;
Fe、Mn在内生作用中彼此类质同象置换,但在表 生 条 件 下 , 被 氧 化 为 高 价 - Fe3+ 和 Mn4+ , 由 于 Mn4+离子半径缩小,在铁矿物中不适应, 从晶体中 析出,分别结合进入不同矿物中,产生分离。
固溶体-solid solution 含有类质同象混入物的混合
晶体称为固溶体。
固溶体的晶格常数随化合物成分的改变发生线性变化。 例如橄榄石的晶格常数的变化可以由图2.17和下式表示:
(Fe,Mg)SiO4
c=0.579+0.1x
c为晶胞中c轴长度, 单位为nm。 x=w(Fe)
图2.17 橄榄石晶格常数与固溶 体成分的关系
钒 钛 磁 铁 矿 Fe2+(Fe,V,Ti)23+O4 , 当 岩 浆 中 FeO : Fe2O3>1:2, 即Fe2O3浓度过小,不足以形成磁铁矿 时, V2O3,Ti2O3以补偿Fe2O3进入磁铁矿晶格。
(温r1-时r2形)/r成2=1不0完到全20类~4质0%同, 象高,温固下溶完体全发类生质分同解象;,低
(r1-r2)/r2>25~40%, 高温下只能形成不完全类质同 象,低温下不能形成类质同象;
异价类质同象情况下,元素置换能力主要取决于 正负电荷之平衡,离子半径大小退居次要地位, 离 子半径限制较宽,如黑云母中Mg2+和Al3+的(r1r2)/r2=37%。
3. 氧化还原电位
对变价元素类质同象影响很大。它可以改变元素 价态,从而改变元素类质同象范围;
Fe、Mn在内生作用中彼此类质同象置换,但在表 生 条 件 下 , 被 氧 化 为 高 价 - Fe3+ 和 Mn4+ , 由 于 Mn4+离子半径缩小,在铁矿物中不适应, 从晶体中 析出,分别结合进入不同矿物中,产生分离。
固溶体-solid solution 含有类质同象混入物的混合
晶体称为固溶体。
固溶体的晶格常数随化合物成分的改变发生线性变化。 例如橄榄石的晶格常数的变化可以由图2.17和下式表示:
(Fe,Mg)SiO4
c=0.579+0.1x
c为晶胞中c轴长度, 单位为nm。 x=w(Fe)
图2.17 橄榄石晶格常数与固溶 体成分的关系
地球化学课件第二章1
Fe2+,Co2+,Ni2+,Cu2+,Zn2+, 交界碱 Pb2+,Sn2+,Sb3+,Bi3+, B(CH3)3,SO2,NO+,C6H5+, GaH3
H2O,OH-,F-,CH3COO-, PO43-,SO42-,Cl-,CO32-, ClO4-,NO3-,ROH,R2O, NH3,RNH2,N2H4
8~12 Na+,K+,Ca2+,Rb+,Sr2+,Cs+,Ba2+,La3+,Ce3+, Pb2+
晶体类型
金属晶体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化学键 离子键(电子交换) 共价键(电子共用) 金属键(价电子自由移动) 范德华键(分子间或惰性原子间,存在弱的偶极或瞬时偶
极) 氢键(也属分子间静电力,含H的分子与其它极性分子或负
Sr(325ppm)、Li(18ppm)、Rb(78ppm)
自然界元素有一定的结合规律和赋存方式。 那么, 元素的结合规律与赋存方式受什么因素控制?
元素的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
本章内容
自然体系及自然作用产物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和元素的 地球化学分类 类质同象 晶体场稳定能及其对过渡金属行为的控制 元素结合规律的微观控制因素 元素的赋存形式
S2-,R2S,I-,SCN-,S2O32-, CN-,CO,C2H4,C6H6,H-, RC6H5NH2,N3-,Br-,NO2-, SO32-,N2
电价对应结合
在多元素多相体系中,阳离子及阴离子电价不同时,将发生高价阳 离子与高价阴离子结合,低价阳离子与低价阴离子结合,这样结合 的体系能量为最低。自然界存在电价对应结合规律。不仅如此,而 且电价差越大,规律越明显。因此,自然界中石英(SiO2)与萤石 (CaF2)共生在一起常见,但没有CaO与SiF4的组合。
H2O,OH-,F-,CH3COO-, PO43-,SO42-,Cl-,CO32-, ClO4-,NO3-,ROH,R2O, NH3,RNH2,N2H4
8~12 Na+,K+,Ca2+,Rb+,Sr2+,Cs+,Ba2+,La3+,Ce3+, Pb2+
晶体类型
金属晶体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化学键 离子键(电子交换) 共价键(电子共用) 金属键(价电子自由移动) 范德华键(分子间或惰性原子间,存在弱的偶极或瞬时偶
极) 氢键(也属分子间静电力,含H的分子与其它极性分子或负
Sr(325ppm)、Li(18ppm)、Rb(78ppm)
自然界元素有一定的结合规律和赋存方式。 那么, 元素的结合规律与赋存方式受什么因素控制?
元素的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
本章内容
自然体系及自然作用产物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和元素的 地球化学分类 类质同象 晶体场稳定能及其对过渡金属行为的控制 元素结合规律的微观控制因素 元素的赋存形式
S2-,R2S,I-,SCN-,S2O32-, CN-,CO,C2H4,C6H6,H-, RC6H5NH2,N3-,Br-,NO2-, SO32-,N2
电价对应结合
在多元素多相体系中,阳离子及阴离子电价不同时,将发生高价阳 离子与高价阴离子结合,低价阳离子与低价阴离子结合,这样结合 的体系能量为最低。自然界存在电价对应结合规律。不仅如此,而 且电价差越大,规律越明显。因此,自然界中石英(SiO2)与萤石 (CaF2)共生在一起常见,但没有CaO与SiF4的组合。
地球化学 课件
2、地球化学的学科特点
1)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物质系统是地球、地壳及地质 作用,因此它是地球科学的一部分。地球化学针对自然作 用过程提出问题,应用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最后得出对自然作用化学机制的认识。
地球化学的学科特点
2)地球化学着重研究地质作用中物质的化学运动规律。在 地球科学中,地球化学与同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结晶学、 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等学科的关系尤其密切。矿物学、 岩石学和矿床学往往借助并引进地球化学的理论,来研究 各自学科的问题。地球化学研究系统或过程中微量元素和 同位素的特征和演变,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 有更深刻的意义。现代地球化学是地球科学中研究物质成 分的主干学科和基础学科,通过地球化学研究,可以更好 地回答:岩浆形成的深度和温度、各类变质岩的形成温度 和压力、沉积物是否进入地幔、金属矿床和石油的形成环 境和条件等各类问题。
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various input and output fluxes of elements into and out of the ocean.
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
(2)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存在状态是环境和体系介质条件 的函数。地球化学将任何自然过程都看成是热力学过程, 特定的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对具有独立个性的原子产生作 用,使后者产生规律的变化。应用现代科学理论来解释自 然体系化学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有可能在更深层次上探讨 和认识自然作用的机制。
地球化学的学科特点
5)地球化学在密切关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发展,它运 用学科自身的知识、理论、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研究矿产 资源、资源利用以及农田、畜牧、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问 题。因此,地球化学也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当前,环境 地球化学已成为环境科学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诸如:酸雨 的形成、臭氧空洞的成因、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水和土 壤环境的污染等,都是环境地球化学关注的问题,对环境 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也要求应用地球化学的理论和知识。另 外,如金属矿产和石油等大部分不可再生的资源的找寻和 勘探,也需要地球化学方法和手段的支持。
地球化学ppt课件
即碳酸钙的氧同位素组成是温度的函数。温度升高时,相对 较轻的16O由于有较高的活性,易于迁移,在同位素交换反应 中将优先被吸收进生物壳体内,致使18O含量相对减少,δ180 值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
最适用于有孔虫同位素分析的关系式: t=16.9-4.4(δs-δw)+0.10(δs-δw)2 式中,δs:壳体中氧同位素值,δw:水体的氧同位素值
环境地球化学 第21页
+ 冰期与间冰期对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影响不同,也会引起 海水中CO2总含量的变化。 经计算,末次冰期极盛期的CO2含量稍高于间冰期, 两者的比值为1.15±0.5。
这样,由海水表温、盐度、冰川体积等因素变化引 起的大气CO2浓度变化仅占实际变化的5%。因此,如果 当时不存在其它海水化学性质的变化,则大气CO2含量将 保持近于恒定。
环境地球化学 第4页
4氧同位素应用
(l)查明地质时期海水古温度的变化趋势
通过生物氧同位素研究法确定了自晚白垩纪(约7000 万年前)以来全球气候有逐渐变冷的趋势。
Emiliani(1954)根据底栖有孔虫δ180值逐渐递增的 趋势,确定了自白垩纪以来,全球大洋深水平均温度曾从 13oC逐渐下降到目前的2oC左右。
由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温 度始终低于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温度,表明大洋的底层 水系由高纬地区的表层水下沉扩散而来,所以,从新生代 底层水的这种变冷趋势可以推出高纬地区的表层水以致大 气圈也存在着逐渐变冷的趋势。
环境地球化学 第5页
南
北 半 球
极 冰 盖
南极海冰 大量形成
冰形
盖成
环境地球化学 第24页
热带东太平洋V19-30柱状样15万年来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与底栖有孔虫 U.sentioncosa碳同位素组分的差值(Δδ13C) 变化图
最适用于有孔虫同位素分析的关系式: t=16.9-4.4(δs-δw)+0.10(δs-δw)2 式中,δs:壳体中氧同位素值,δw:水体的氧同位素值
环境地球化学 第21页
+ 冰期与间冰期对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影响不同,也会引起 海水中CO2总含量的变化。 经计算,末次冰期极盛期的CO2含量稍高于间冰期, 两者的比值为1.15±0.5。
这样,由海水表温、盐度、冰川体积等因素变化引 起的大气CO2浓度变化仅占实际变化的5%。因此,如果 当时不存在其它海水化学性质的变化,则大气CO2含量将 保持近于恒定。
环境地球化学 第4页
4氧同位素应用
(l)查明地质时期海水古温度的变化趋势
通过生物氧同位素研究法确定了自晚白垩纪(约7000 万年前)以来全球气候有逐渐变冷的趋势。
Emiliani(1954)根据底栖有孔虫δ180值逐渐递增的 趋势,确定了自白垩纪以来,全球大洋深水平均温度曾从 13oC逐渐下降到目前的2oC左右。
由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温 度始终低于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温度,表明大洋的底层 水系由高纬地区的表层水下沉扩散而来,所以,从新生代 底层水的这种变冷趋势可以推出高纬地区的表层水以致大 气圈也存在着逐渐变冷的趋势。
环境地球化学 第5页
南
北 半 球
极 冰 盖
南极海冰 大量形成
冰形
盖成
环境地球化学 第24页
热带东太平洋V19-30柱状样15万年来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与底栖有孔虫 U.sentioncosa碳同位素组分的差值(Δδ13C) 变化图
中国地质大学 2012春第1章2B
2) 元素克拉克值影响元素参加地球化学过 程的浓度(强度),从而支配元素地球化学行为
地壳中分布量最多的前7种元素(O、Si、Al、Fe、 Ca、Na、K),在地壳中易于富集成矿,形成数量 众多,分布广泛且规模巨大的矿床,如铁矿床, 铝土矿床,石灰岩和盐类矿床等等。 克拉克值低的Rb、Cs、Br、I等元素,尽管它们的 盐类都是易溶化合物,但在天然水中的浓度总是 很低;而丰度较高的K和Na,在天然水中形成较 高浓度,蒸发环境中还可发生过饱和而大量沉淀 出自己的盐类。
科维亚特科夫斯基(1977)统计了元素克拉克值与 形成独立矿物数目的关系,指出元素形成矿物的 数目与其丰度呈正相关.求得回归方程:
N=200 4 K ×1.5±1
N - 形成矿物的数目 ; K- 原子克拉克值 % ); N 形成矿物的数目; - 原子克拉克值(% ; 成正比。 与 K成正比 。 在双对数坐标图上拟合为一条直线 成正比 在双对数坐标图上拟合为一条直线, 约有一半元素处于直线上下× 范围内。 约有一半元素处于直线上下×1.5±1范围内。
第一阶段原始地幔通过15部分熔融产生大陆地壳第二阶段地幔通过810的熔融产生大洋地图135原始地幔标准化大陆地壳和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平均成分gaoetal1998元素按大陆地壳含量标准化值从左至右增加的顺序排列与元素相容性增加的顺序一致相容性相近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它们的含量比值在壳幔系统中基本固定或变化很小高山等1998指出大陆地壳整体下列相容性相近的元素对比值与原始地幔相同或接近它们是
1. 元素无处不有定律
又称克拉克-维尔纳茨基定律--地面上每一点滴或每 一微粒物质,无一不是宇宙总成分的反映。为元素 无处不有定律。 不能使用某地质体中“元素不存在”或“元素偶见” 之类的错误术语,使用“元素未被发现”比较正确。 这是由于分析灵敏度障碍所为。
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 PPT课件
第24页/共55页
4、联立方程组,使用计算机求解方程组,得 出所有未知项数值解;
5、编制相图,就解出的结果进行地质地球化 学问题的讨论
第25页/共55页
三 . 矿物相平衡计算和相图编制
单变反应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线的热力学 条件,平衡在相图中的位置。
1. 矿物相转变和相平衡曲线的计算 矿物相平衡,体系矿物有一定的共生关系,形成稳定矿物组合(包括流
2.含有理想固溶体的平衡体系热力学性质的计算
斜长石高温下分解形成石榴石、矽线石、石英
3CaAl2Si2O8 = Ca3Al2Si3O12 + 2Al2SiO5 + SiO2
斜长石
石榴石 矽线石 石英
当设体系中斜长石、石榴石不是纯相,其中斜长石 中钙长石的活度为0.2;
石榴石为类质同象系列:
[Ca/(Ca+Fe2++Mg+Mn)] = 0.05 时;
• 熵(S)-体系的无序程度(热紊乱度)的度量。
• 自由能( △G)-体系内可用于对外做功的能。 • 化学位(μi)-加入一克分子i组分时引起的体系
内自由能的变化。 • 自由度(F)-能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变化而不改
变体系平衡的热力学(强度)参数。 • 相数(K)-体系内存在的、内部有一定化学成
分、彼此间有物理化学界面的个体数,如岩石 中的矿物数。
=
2(-202034)/19.1444x298 =-70.8
第20页/共55页
T/K logfO2
(2) 298 16.5 500 -12.2 700 -9.1 900
(3) -70.8 -36.4 -22.7 -13.6
logfO2 (2)
-96.3, -51.6, -32.8, -21.6,
4、联立方程组,使用计算机求解方程组,得 出所有未知项数值解;
5、编制相图,就解出的结果进行地质地球化 学问题的讨论
第25页/共55页
三 . 矿物相平衡计算和相图编制
单变反应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线的热力学 条件,平衡在相图中的位置。
1. 矿物相转变和相平衡曲线的计算 矿物相平衡,体系矿物有一定的共生关系,形成稳定矿物组合(包括流
2.含有理想固溶体的平衡体系热力学性质的计算
斜长石高温下分解形成石榴石、矽线石、石英
3CaAl2Si2O8 = Ca3Al2Si3O12 + 2Al2SiO5 + SiO2
斜长石
石榴石 矽线石 石英
当设体系中斜长石、石榴石不是纯相,其中斜长石 中钙长石的活度为0.2;
石榴石为类质同象系列:
[Ca/(Ca+Fe2++Mg+Mn)] = 0.05 时;
• 熵(S)-体系的无序程度(热紊乱度)的度量。
• 自由能( △G)-体系内可用于对外做功的能。 • 化学位(μi)-加入一克分子i组分时引起的体系
内自由能的变化。 • 自由度(F)-能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变化而不改
变体系平衡的热力学(强度)参数。 • 相数(K)-体系内存在的、内部有一定化学成
分、彼此间有物理化学界面的个体数,如岩石 中的矿物数。
=
2(-202034)/19.1444x298 =-70.8
第20页/共55页
T/K logfO2
(2) 298 16.5 500 -12.2 700 -9.1 900
(3) -70.8 -36.4 -22.7 -13.6
logfO2 (2)
-96.3, -51.6, -32.8, -21.6,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中国地质大学) 2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ppt课件
Ce
0.006 0.02 0.092 0.007 0.082 0.843 2
Nd
0.006 0.03 0.230 0.026 0.055 1.340 2
Sm
0.007 0.05 0.445 0.102 0.039 1.804 1
Eu
0.007 0.05 0.474 0.243 0.1/1.5* 1.557 1
2. 一切自然过程均趋向于局部平衡,元 素在平衡条件下,在各共存相之间的 分配取决于元素及矿物的晶体化学性 质及物理化学条件。
8
问题
元素在不同地球化学储库形成过程中具 有什么样的地球化学行为?
控制不同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差异的因素 是什么?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
9
Geochemical Affinity
摩尔浓度 活度系数
i xi i xi
Ki(P,T )
21
i
xi
i
xi
Ki(P,T )
???
xi xi
Ki(P,T )
Molar partition (Nernst) coefficient
D *i
xi xi
and
xi xi 1
p
p
22
ni
wi Mi
wi
xi
ni M i ni
18
IB IIB Al Si P S Cl Ar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4 K Ca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Ga Ge As Se Br Kr
中国地质大学春地球化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1 Q2 1 T1
Q1
T2
“” 对 应可 逆卡 诺机 “” 对 应 不 可 逆 卡 诺 机
Q1 Q2 0 T1 T2
Q1、Q2为 正
采 用 第 一 定 律 对 热 量 正负 的 规 定
Q1 Q2 0 T1 T2
Q —热温比(热温商) T
在卡诺循环中,系统热温比旳综合总是不大于或
等于零。
右2
6
bc
da
bd
ac
cd
ab
微观状态
左
右
宏观状态 一种宏观状态所相应
旳微观状态数
a bcd
b cda
4
c dab
左1 右3
d abc
无 abcd
左0 右4
1
#共有24 种布 #若有N个分子,则有2N种分布
• 4个分子全部退回到左部旳可能性即几率 为1/24=1/16。可以为4个分子旳自由膨胀是 “ 可逆旳”。
dS dQr T
Qr TdS
r
对可逆过程
T-S曲线下面积为吸(放)旳热
T
T
Q吸
S
Q放
S
卡诺循环温熵图
T
a
b
T1
A Q1 Q2
T2
d m
c
S
n
c
abcda包围的面积 abnma包围的面积
1
T2 T1
体传到高温物体。
如冰箱制冷就是将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 物体,但并不违反克劳修斯表述,
因为它以外界作功为代价,也就是引起了其他变 化。
p A Q1 T1 T2
T1 B
W
D
Q2 T2
C V
o
高温热源 T1 Q1
中国地质大学 2012春 地球化学课件绪论B
1. 同位素年代学 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3. 微迹元素地球化学 4. 实验地球化学 5. 地质流体地球化学-包裹体地球化学 6. 物理地球化学 7. 有机地球化学 8. 配合物地球化学 9. 地球化学动力学-geochemistry dynamics geochemistry 10. 量子地球化学 11. 应用地球化学-Applied Geochemistry Applied
→KAl3Si3O10(OH)2+2SiO2+Na++Ca2+ 生成含水铝硅酸盐矿物和石英。
NaAlSi3O8-CaAlSi2O8+H++K+
中酸性岩和碳酸盐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化:
3CaCO3+Al2O3+3SiO2=Ca3Al2Si3O12(钙铝榴石 钙铝榴石)+CO2↑ 钙铝榴石 CaCO3+MgCO3+2SiO2=CaMgSi2O6(透辉石 透辉石)+2CO2↑ 透辉石
探讨体系成因和演化。直角坐标,三角形,立体图解以及 标准化图解-球粒陨石标准化。 同位素比值等。Rb/Sr比值等
示踪剂法-由地球化学性质相近或相反元素对组成,或 地球化学计算和模拟-计算地球化学 Rollinson, Using geochemical data: evalution, presentation, interpretation.1993
0.4.3 地球化学数据分析
利用周期表元素位置确定元素在地质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据已知分布预测可能存在的特征组合。 性,晶体场效应等,阐述微迹元素活动历史和运动规律,
元素周期表法-元素活动性取决于原子的构造性质,
晶体化学分析法-原子大小,配位数,极化性质,键
→KAl3Si3O10(OH)2+2SiO2+Na++Ca2+ 生成含水铝硅酸盐矿物和石英。
NaAlSi3O8-CaAlSi2O8+H++K+
中酸性岩和碳酸盐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化:
3CaCO3+Al2O3+3SiO2=Ca3Al2Si3O12(钙铝榴石 钙铝榴石)+CO2↑ 钙铝榴石 CaCO3+MgCO3+2SiO2=CaMgSi2O6(透辉石 透辉石)+2CO2↑ 透辉石
探讨体系成因和演化。直角坐标,三角形,立体图解以及 标准化图解-球粒陨石标准化。 同位素比值等。Rb/Sr比值等
示踪剂法-由地球化学性质相近或相反元素对组成,或 地球化学计算和模拟-计算地球化学 Rollinson, Using geochemical data: evalution, presentation, interpretation.1993
0.4.3 地球化学数据分析
利用周期表元素位置确定元素在地质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据已知分布预测可能存在的特征组合。 性,晶体场效应等,阐述微迹元素活动历史和运动规律,
元素周期表法-元素活动性取决于原子的构造性质,
晶体化学分析法-原子大小,配位数,极化性质,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
酸性岩主要是K、Na、Si、Al、Be、Th等形 成的矿物组合,基性岩主要是Fe、Mg等形 成的矿物组合;
不同矿石、矿物元素组合方式千变万化,但 同一类型岩石中特定元素则相伴出现 (why??)。
反映自然界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结合倾向和 规律,即:元素存在形式和共生规律。
本章内容:
•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 类质同象代换及微量元素共生结合规律; • 晶体场理论在解释过渡族元素结合规律上
的应用; • 元素结合的微观控制因素; • 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其研究方法;
计划学时10个
•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常量元素
• 矿物晶体结晶过程的类质同像
控制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 晶体场理论的控制
• 亲气元素(atmophile elements):原子最外电子层具有8个电 子的稳定结构。具有挥发性,或易生成挥发性化合物。主 要集中在大气圈。
• 亲生物元素(biophile elements):主要为C、N、H、O、P、 B等元素,一般富集在生物圈内。
元素地球化学亲合性形成的内在原因可以从以 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元素电负性表
除了离子的电负性外,离子键性、电价、半径等 也影响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在判断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时,化学键性是第 一位的控制因素。键型相同时要考虑原子(离子) 结合时的几何稳定性,如半径-离子半径小的元 素亲氧,离子半径大的元素亲硫。
当元素间以共价键形式相结合时,因共价键有方 向性和饱和性,元素的结合还会受到配位多面体 形式的制约。
元素间电负性差值为判断元素结合时的化学键性 提供良好标尺。是制约元素亲和性的主要因素。 根据金属离子与氧或硫电负性差值可判断元素亲 氧或亲硫性强弱.
电负性差△X与键的离子 性成分(鲍林,1960)
元素电负性与亲和性 关系
以第4周期元素离子为例,比较它们与O2-和S2-电负性差值,了解电负性,化学键性 和元素与氧,硫结合倾向性间的联系。从左向右金属阳离子电负性增大,形成化 合物时离子键成分减少,共价键成分增多,亲氧性减弱,亲硫性增强。
过渡族元素的结合规律
自然界没有孤立的原子,是以一定组合形式存在; 物质主要由金属相,硅酸盐相和硫化物相三相组成。
不同自然系统中三相元素组合基本一致。
自然系统
金属相 Fe、Ni、 Co、Pt
硅酸盐相 Si、O、 Al、 Ca、Mg、Fe等
硫化物相 S、Fe、Cu、 Zn、Ni、Co、
Pt等
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元素的性质(内因), 环境物理化学条件(外因)入手;
niG
0 f
,i
(产物)
ni
G
0 f
,i
(反应物
)
i
i
•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将标准压力下稳定单质 (包括纯的理想气体,纯的固体或液体)的生成 吉布斯自由能看作零,则:在标准压力下,由稳 定单质生成1 mol化合物时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值, 称为该化合物的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 吉布斯自由能的重要作用是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 据,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可用于判断标 准态时反应的方向。
3)开放体系
具多变度单向发展演化特征。体系与环境之间存在充
分物质和能量交换,因外来成分加入或内部组分排出 不断改变系统内作用性质和条件
碳酸钙在盐酸中的分解反应: CaCO3+2HCl→Ca2++2Cl+H2O+CO2,实验室中可以CO2不能逃逸的方式进行, 反应达到平衡, 过量CO2和HCl共存而不反应。自然条 件下由于CO2逃逸到空气中,反应不能达到平衡;
427 60 52 2.9 255 44 0.7 11.3 155 14
178 128 116 3.4 117 21 11.6 16 90 41
5) 在地壳物理化学条件下,相似的物质组成和 类似的作用过程会使自然作用产物类型重复出 现,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如不同岩石大类 和不同矿床类型分别由各具特征的矿物组合构 成,表现为矿物之间按一定生成环境形成有规 律的共生组合。
• 亲铜元素(chalcophile elements):离子的最外电子 层具有18个电子(s2p6d10)的铜型结构。与硫的亲 合力强,易熔于硫化铁熔体,故又称为亲硫元素 (sulphophile elements)。主要分布在硫化物相中。
• 亲石元素(lithophile elements):离子的最外电子层具有2或 8个电子(s2p6)的惰性气体型稳定结构。易熔于硅酸盐熔 体中,与氧的亲合力强,又称为亲氧元素。主要分布在硅 酸盐相的地幔和地壳中。
• 电子亲和能:一个基态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 子形成气态负一价离子所放出的能量;
• 电负性:首先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 它以一组数值的相对大小表示元素原子在 分子中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称为相对 电负性,简称电负性。
1. 氧和硫的性质
氧、硫性质有明显差异,二者基本化学参数见表。 氧和硫的基本化学参数
(siderophile)、亲卤;亲气(Atmophile ),亲水、亲 生物(biophile )。
戈尔德施密特(V. M. Goldschmidt)
• 亲铁元素(siderophile elements):离子的最外电子 层具有8~18个电子的过渡型结构,易溶解在铁熔 体中。主要集中在铁-镍相的地核中。
只有能与硫结合形成高度共价键性的金属才会显 示亲硫(铜)倾向;只有能与氧以离子键为主结合的 金属才是亲氧(石)元素;
亲氧元素:K、Na、Ca、Mg、Nb、Ta、Zr、Hf、
REE等。具有惰性气体电子层构型,电负性较小;
亲硫元素:Cu、Pb、Zn、Au、Ag等。具有18或18 +2外电子层结构,电负性较高。
本章重点:元素分配的晶体化学控制;
实质:元素按化学性质不同选择有利的阴离子与 之结合, 表现为元素在各种共存相间的不均匀分配;
化学理论:元素在不同条件下各种性质和行为都 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关,而两种元素的结合(化合 或共生)方式取决于原子之间作用力的性质, 即化 学键的本质;
晶体化学理论发展,推动对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认识;
元素地球化学亲合性—元素形成阳离子能力 和显示出的有选择性与某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控制元素在自然界相互结合的最基本规律。
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既与元素本身性质(结构) 有关,也与元素相互结合时体系物理化学条件(如 化合反应的能量效应)有关。
地球系统中,经地质作用的全球物质-元素首先 按照亲和性划分为四个相:亲氧(Lithophile , oxyphile)、亲硫(chalcophile ,sulfophile)、亲铁
密度取3.0gmcm-3(Krauskopf and Bird,1995)
2) 多组分的复杂体系
自然作用体系中大量化学组分共存,浓度相差悬殊; 任一地质作用都可看成是由90种元素和354种核素参
加的体系; 元素以其各自丰度决定的量比参加化学反应,(实验
室:高纯试剂的有限组分体系,按理论量比设计的化 学反应) 地壳和地球中阴、阳离子总数不相等,阴离子总数 <<阳离子总数,是制约元素结合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表条件下气体逃逸或离子或分子被地下水带走,化 学反应可能不会达到平衡。自然界一些反应速率非常 缓慢不易达到平衡。
4) 自发进行的不可逆过程。反应进行的方 向、速率、限度受能量效应制约;
由于作用能源来自地球本身,因此地球热量的空 间分布控制着地球化学过程进行的规模和强度。 同时由于自然体系为多相多组分复杂体系,化学 反应还受动力学因素制约,作用过程具有不彻底 性。
现代地球化学总结出元素分配的晶体化学 控制、热力学控制和动力学控制三方面的 因素(Henderson,1982)。
内 因:
• 能量: 有关的参数:电负性(X)、电离势(I)、 电子亲和能(Y)、晶格能(U); • 空间几何形式: 有关的参数:半径(原子、离子)、配位数、 原子和离子极化、最紧密堆积等
2.1. 自然物理化学体系及其形成物
2.1.1 地球化学体系的特征
地球化学研究:自然化学作用和元素在自然体 系中迁移演化规律;
与人为控制的化学反应具有很大区别; 地壳和地球范围内的自然作用体系有以下主要 特点:
1) 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幅度与人为制备 的条件相比有限
地壳和上地幔温度变化幅度为-80-1800℃、压力 由0.0n-1010Pa(十万大气压);
4) 自然温度相-矿物都不是纯的化合物,每一 种矿物都构成一个成分复杂、含量变化的混入 物系列;
同一矿床的黄铁矿元素含量
矿 石 类 型 Cu Pb Zn Ag Co Se Te Mo Ni Mn
细脉浸染状 1974 52 91 4.3 224 28 1.5 23.5 242 27
浸染状 大脉状
现代试验设备可以制备的温度极限从接近绝对零 度(0.000001K)到超高温5×104℃(等离子火焰),以 致到100M℃(聚合反应); 压力由真空到 1.2×1011Pa;
地壳中风化、成岩、变质和岩浆作用的近似温度压力区间。右侧纵坐标表示 近似的深度, 根据(压力=密度×重力加速度×深度)方程计算获得, 岩石平均
• △GoR <0 • △GoR =0 • △GoR >0
标准态时反应能自发进行; 标准态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标准态时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如果反应△GoR是负值,按照体系总能量最低法则,
标准状态下反应由左向右正向进行体系最为稳定。
上式反应:△GR=-13.73kJ/mol,产物:SnO+FeS 组合稳定。因此在Sn、Fe、O、S共存体系中,Sn
2.2.2 元素的亲氧性和亲硫性
地壳内氧和硫易获得电子,以阴离子形式与其它 元素结合。由于氧和硫电子层结构存在差异及两 者获取电子的能力和方式不同,与两者结合所要 求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也不同。
酸性岩主要是K、Na、Si、Al、Be、Th等形 成的矿物组合,基性岩主要是Fe、Mg等形 成的矿物组合;
不同矿石、矿物元素组合方式千变万化,但 同一类型岩石中特定元素则相伴出现 (why??)。
反映自然界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结合倾向和 规律,即:元素存在形式和共生规律。
本章内容:
•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 类质同象代换及微量元素共生结合规律; • 晶体场理论在解释过渡族元素结合规律上
的应用; • 元素结合的微观控制因素; • 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其研究方法;
计划学时10个
•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常量元素
• 矿物晶体结晶过程的类质同像
控制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 晶体场理论的控制
• 亲气元素(atmophile elements):原子最外电子层具有8个电 子的稳定结构。具有挥发性,或易生成挥发性化合物。主 要集中在大气圈。
• 亲生物元素(biophile elements):主要为C、N、H、O、P、 B等元素,一般富集在生物圈内。
元素地球化学亲合性形成的内在原因可以从以 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元素电负性表
除了离子的电负性外,离子键性、电价、半径等 也影响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在判断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时,化学键性是第 一位的控制因素。键型相同时要考虑原子(离子) 结合时的几何稳定性,如半径-离子半径小的元 素亲氧,离子半径大的元素亲硫。
当元素间以共价键形式相结合时,因共价键有方 向性和饱和性,元素的结合还会受到配位多面体 形式的制约。
元素间电负性差值为判断元素结合时的化学键性 提供良好标尺。是制约元素亲和性的主要因素。 根据金属离子与氧或硫电负性差值可判断元素亲 氧或亲硫性强弱.
电负性差△X与键的离子 性成分(鲍林,1960)
元素电负性与亲和性 关系
以第4周期元素离子为例,比较它们与O2-和S2-电负性差值,了解电负性,化学键性 和元素与氧,硫结合倾向性间的联系。从左向右金属阳离子电负性增大,形成化 合物时离子键成分减少,共价键成分增多,亲氧性减弱,亲硫性增强。
过渡族元素的结合规律
自然界没有孤立的原子,是以一定组合形式存在; 物质主要由金属相,硅酸盐相和硫化物相三相组成。
不同自然系统中三相元素组合基本一致。
自然系统
金属相 Fe、Ni、 Co、Pt
硅酸盐相 Si、O、 Al、 Ca、Mg、Fe等
硫化物相 S、Fe、Cu、 Zn、Ni、Co、
Pt等
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元素的性质(内因), 环境物理化学条件(外因)入手;
niG
0 f
,i
(产物)
ni
G
0 f
,i
(反应物
)
i
i
•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将标准压力下稳定单质 (包括纯的理想气体,纯的固体或液体)的生成 吉布斯自由能看作零,则:在标准压力下,由稳 定单质生成1 mol化合物时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值, 称为该化合物的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 吉布斯自由能的重要作用是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 据,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可用于判断标 准态时反应的方向。
3)开放体系
具多变度单向发展演化特征。体系与环境之间存在充
分物质和能量交换,因外来成分加入或内部组分排出 不断改变系统内作用性质和条件
碳酸钙在盐酸中的分解反应: CaCO3+2HCl→Ca2++2Cl+H2O+CO2,实验室中可以CO2不能逃逸的方式进行, 反应达到平衡, 过量CO2和HCl共存而不反应。自然条 件下由于CO2逃逸到空气中,反应不能达到平衡;
427 60 52 2.9 255 44 0.7 11.3 155 14
178 128 116 3.4 117 21 11.6 16 90 41
5) 在地壳物理化学条件下,相似的物质组成和 类似的作用过程会使自然作用产物类型重复出 现,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如不同岩石大类 和不同矿床类型分别由各具特征的矿物组合构 成,表现为矿物之间按一定生成环境形成有规 律的共生组合。
• 亲铜元素(chalcophile elements):离子的最外电子 层具有18个电子(s2p6d10)的铜型结构。与硫的亲 合力强,易熔于硫化铁熔体,故又称为亲硫元素 (sulphophile elements)。主要分布在硫化物相中。
• 亲石元素(lithophile elements):离子的最外电子层具有2或 8个电子(s2p6)的惰性气体型稳定结构。易熔于硅酸盐熔 体中,与氧的亲合力强,又称为亲氧元素。主要分布在硅 酸盐相的地幔和地壳中。
• 电子亲和能:一个基态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 子形成气态负一价离子所放出的能量;
• 电负性:首先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 它以一组数值的相对大小表示元素原子在 分子中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称为相对 电负性,简称电负性。
1. 氧和硫的性质
氧、硫性质有明显差异,二者基本化学参数见表。 氧和硫的基本化学参数
(siderophile)、亲卤;亲气(Atmophile ),亲水、亲 生物(biophile )。
戈尔德施密特(V. M. Goldschmidt)
• 亲铁元素(siderophile elements):离子的最外电子 层具有8~18个电子的过渡型结构,易溶解在铁熔 体中。主要集中在铁-镍相的地核中。
只有能与硫结合形成高度共价键性的金属才会显 示亲硫(铜)倾向;只有能与氧以离子键为主结合的 金属才是亲氧(石)元素;
亲氧元素:K、Na、Ca、Mg、Nb、Ta、Zr、Hf、
REE等。具有惰性气体电子层构型,电负性较小;
亲硫元素:Cu、Pb、Zn、Au、Ag等。具有18或18 +2外电子层结构,电负性较高。
本章重点:元素分配的晶体化学控制;
实质:元素按化学性质不同选择有利的阴离子与 之结合, 表现为元素在各种共存相间的不均匀分配;
化学理论:元素在不同条件下各种性质和行为都 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关,而两种元素的结合(化合 或共生)方式取决于原子之间作用力的性质, 即化 学键的本质;
晶体化学理论发展,推动对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认识;
元素地球化学亲合性—元素形成阳离子能力 和显示出的有选择性与某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控制元素在自然界相互结合的最基本规律。
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既与元素本身性质(结构) 有关,也与元素相互结合时体系物理化学条件(如 化合反应的能量效应)有关。
地球系统中,经地质作用的全球物质-元素首先 按照亲和性划分为四个相:亲氧(Lithophile , oxyphile)、亲硫(chalcophile ,sulfophile)、亲铁
密度取3.0gmcm-3(Krauskopf and Bird,1995)
2) 多组分的复杂体系
自然作用体系中大量化学组分共存,浓度相差悬殊; 任一地质作用都可看成是由90种元素和354种核素参
加的体系; 元素以其各自丰度决定的量比参加化学反应,(实验
室:高纯试剂的有限组分体系,按理论量比设计的化 学反应) 地壳和地球中阴、阳离子总数不相等,阴离子总数 <<阳离子总数,是制约元素结合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表条件下气体逃逸或离子或分子被地下水带走,化 学反应可能不会达到平衡。自然界一些反应速率非常 缓慢不易达到平衡。
4) 自发进行的不可逆过程。反应进行的方 向、速率、限度受能量效应制约;
由于作用能源来自地球本身,因此地球热量的空 间分布控制着地球化学过程进行的规模和强度。 同时由于自然体系为多相多组分复杂体系,化学 反应还受动力学因素制约,作用过程具有不彻底 性。
现代地球化学总结出元素分配的晶体化学 控制、热力学控制和动力学控制三方面的 因素(Henderson,1982)。
内 因:
• 能量: 有关的参数:电负性(X)、电离势(I)、 电子亲和能(Y)、晶格能(U); • 空间几何形式: 有关的参数:半径(原子、离子)、配位数、 原子和离子极化、最紧密堆积等
2.1. 自然物理化学体系及其形成物
2.1.1 地球化学体系的特征
地球化学研究:自然化学作用和元素在自然体 系中迁移演化规律;
与人为控制的化学反应具有很大区别; 地壳和地球范围内的自然作用体系有以下主要 特点:
1) 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幅度与人为制备 的条件相比有限
地壳和上地幔温度变化幅度为-80-1800℃、压力 由0.0n-1010Pa(十万大气压);
4) 自然温度相-矿物都不是纯的化合物,每一 种矿物都构成一个成分复杂、含量变化的混入 物系列;
同一矿床的黄铁矿元素含量
矿 石 类 型 Cu Pb Zn Ag Co Se Te Mo Ni Mn
细脉浸染状 1974 52 91 4.3 224 28 1.5 23.5 242 27
浸染状 大脉状
现代试验设备可以制备的温度极限从接近绝对零 度(0.000001K)到超高温5×104℃(等离子火焰),以 致到100M℃(聚合反应); 压力由真空到 1.2×1011Pa;
地壳中风化、成岩、变质和岩浆作用的近似温度压力区间。右侧纵坐标表示 近似的深度, 根据(压力=密度×重力加速度×深度)方程计算获得, 岩石平均
• △GoR <0 • △GoR =0 • △GoR >0
标准态时反应能自发进行; 标准态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标准态时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如果反应△GoR是负值,按照体系总能量最低法则,
标准状态下反应由左向右正向进行体系最为稳定。
上式反应:△GR=-13.73kJ/mol,产物:SnO+FeS 组合稳定。因此在Sn、Fe、O、S共存体系中,Sn
2.2.2 元素的亲氧性和亲硫性
地壳内氧和硫易获得电子,以阴离子形式与其它 元素结合。由于氧和硫电子层结构存在差异及两 者获取电子的能力和方式不同,与两者结合所要 求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