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简)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注释、译文【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子路①、曾皙②、冉有③、公西华④侍坐⑤。
子曰:“以⑥吾一日⑦长⑧乎⑨尔⑩,毋(11)吾以(12)也。
居(13)则(14)曰:‘不吾知(15)也。
’如(16)或(17)知尔,则何以(18)哉?”子路率尔(19)而对曰:“千乘(20)之国,摄(21)乎大国之间,加(22)之以师旅(23),因(24)之以饥馑(25);由也为之(26),比及(27)三年,可使有勇(28),且知方(29)也。
”夫子哂(30)之。
“求,尔何如(31)?”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2),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33)。
如(34)其(35)礼乐,以俟(36)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37)。
宗庙之事(38),如(39)会同(40),端章甫(41),愿为小相(42)焉(43)。
”“点,尔何如?”鼓瑟(44)希(45),铿尔(46),舍(47)瑟而作(48),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49)。
”子曰:“何伤(50)乎?亦(51)各言其志也!”曰:“莫春(52)者,春服(53)既成(54),冠者(55)五六(56)人,童子(57)六七人,浴乎(58)沂(59),风(60)乎舞雩(61),咏(62)而归。
”夫子喟然(63)叹曰:“吾与(64)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65)。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16)!”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67),其言不让(68),是故哂之。
唯(69)求(70)则非邦(71)也与(72)?安(73)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74)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75)而何?赤也为之小(76),孰能为之大(77)?”【注释】①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②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
曾参的父亲。
③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评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评注北京延庆二中张合金北京延庆五中夏惠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他比孔子小九岁,以勇力、直爽著称。
曾皙:名点,字皙,是后世以孝著称的曾参的父亲,年岁小于子路,长于冉有。
冉有:名求,字子有,他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孔子称他长于政事。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华,字子华。
他比孔子小四十二岁。
孔子的这几个弟子以年龄为序,先长后幼。
侍坐——侍奉老师闲坐。
“侍坐”既说明了四个子弟对老师孔子的尊敬,也点明了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子(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在《论语》中专指孔子)曰:“以吾一日长乎(“乎”,介词,相当于“于”)尔,毋吾以(“毋吾以”,即“毋以吾”,不因我)也。
居(居,跪坐,平时随便的姿势,引申为待着、闲着,再引申为未出仕)则曰:‘不吾知(不吾知:不知道我,不了解我。
在否定句中,代词“吾”作宾语前置)也!’如或(或,无定指代词,表示肯定,有人)知尔(尔,你,第二人称代词。
古代的第二人称代词还有“汝、若”),则何以哉?”(何以哉:“何以为治”,即使用什么办法来治理国家。
以,用;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哉,表疑问。
孔子和公西华年龄相差四十二岁,非一代人,师生之间不是“一日长乎尔”的关系。
孔子怕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以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这样温和而自谦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平易,温和,亲切,坦诚,启发式教学,一个真正的好老师的形象,赫然立在我们面前。
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子路率尔(率,与“帅”通,走在前面之义,如,领率、表率,引申为率先、抢先、不加思索地,再引申为轻率义,这里是抢先义,这与子路直爽的性格相符。
尔,形容词词尾)而对曰:“千乘(千乘:战车一乘坐三人,车下跟随七十二人,共七十五人。
千乘即七万五千人。
《左传》记载,当时一般国家有八百乘。
此言千乘,可见是规模中上之国)之国,摄(摄,《说文》“引持也”,即“夹”)乎(乎: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加,添上,用军队添加在千乘之国身上,即遭到侵略。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了。
《论语》全书共20篇,498章(按朱熹说),计约12700字。
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
唯《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
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当然,我们不必像宋儒那样去津津乐道本篇中的所谓“曾点气象”“圣贤气象”〔《四书集注》朱熹引程子曰:“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
”〕,却不能不承认本篇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章。
尤其是本篇所记载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
《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
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
《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
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
“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
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
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
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
子路曾皙公西华侍坐中的文言现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文言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居”字用法:孔子和学生们坐在一起,孔子让他们畅谈理想,其中一个学生曾皙说“居”,意思是问孔子,我们这些人所追求的治理天下的大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实现呢?这里的“居”是置身事外的意思。
2. “点”字用法:曾皙说“点”,这里的“点”是他的名字。
3. “异乎三子者之撰”中的“异”字,意思是不同于。
这句话的意思是和另外三个人的志向不一样。
4. “浴乎沂”中的“乎”字,在古代汉语中,作为介词“于”的古文形式,一般用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方式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沂水里洗澡。
5. “风乎舞雩”中的“风”字,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起吹风、乘凉之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舞雩中吹吹风。
6. “赤也为之小”中的“小”字,在这里是家臣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公西华只是做一个小官。
7. “唯吾子之命是听”中的“唯”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句式,表示强调的语气,意思是“只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听从您的教导。
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文言现象,如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对比、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例如,“宗庙之事,如会同”中的“如”是古代汉语中的固定用法,表示像、如同之意;“加之以师旅”中的“以”也是古代汉语中的固定用法,表示用、拿之意。
这些文言现象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语言表达,也体现了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上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主要文言现象和用法分析,这些文言现象和古文表达方式不仅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内容,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汉语的魅力和内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主题思想】【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蚀;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己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课下注释】1、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①选自《论语•先进》(《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
曾晳(生卒年不详),名点,字子晳,曾参的父亲。
冉有(前522—前489),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前509- ?),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四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侍坐,在尊长近旁侍奉。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人家不用我了。
以,因为。
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一日,指很短的时间。
毋,不。
一说"毋吾以也”的意思是,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感到拘束)就不说To这里后一个“以”同“己”,是“止”的意思。
毋,不要。
③【居则曰】(你们)平日说。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了。
《论语》全书共20篇,498章(按朱熹说),计约12700字。
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
唯《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
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当然,我们不必像宋儒那样去津津乐道本篇中的所谓“曾点气象”“圣贤气象”〔《四书集注》朱熹引程子曰:“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
”〕,却不能不承认本篇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章。
尤其是本篇所记载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
一《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
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
《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
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
“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
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
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
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作品介绍】《论(lún)语》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
容涉及政治主、教育理论、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是有关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论语》是语录体,文字简练质朴,含义很深,也有描写比较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片段。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省曲阜市东南)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教育方面,他提出“有教无类”;政治方面,主仁政、德治。
这在当时,都对人民有利。
他提倡的伦理道德,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
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都不被采用。
回鲁国后。
从事著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
他编订了《诗》《书》,修撰了《春秋》。
【解题】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题。
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
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子路、曾皙(灯)、冉(rǎn)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注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陪侍孔子坐着。
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
○“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子曰:子:指孔子。
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尊称。
“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以:因为。
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
一日,一两天的意思,作“长”的状语。
长:年纪较大。
乎:介词,同“于”,这里表比较,可译为“比”。
下文中的“乎”,除“何伤乎”一句的“乎”是疑问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介词。
尔:代词,你们。
毋(wú)吾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
全文就像一出小话剧。
人物:孔子和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背景:孔子讲学之处(我们可以想像为杏坛);事件:闲坐聊天。
既然是闲坐聊天,气氛自然融洽和谐。
孔子首先说话。
我们想像他很慈祥,平易近人。
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
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
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
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
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
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
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孔子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随便一问还是早有考虑?读过《论语》全书就会明白,孔子是早有考虑。
孔子很受鲁国当政者的尊重,经常有人向孔子求教治理国家的政策,并打听他的这些徒弟的表现,询问他们的本领究竟怎么样。
当政者想从他的学生中挑选才,而孔子也经常向他们做些介绍、推荐的工作。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
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
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
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
《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
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习惯。
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
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
高一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高一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
全文就像一出小话剧。
人物:孔子和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背景:孔子讲学之处(我们可以想像为杏坛);事件:闲坐聊天。
既然是闲坐聊天,气氛自然融洽和谐。
孔子首先说话。
我们想像他很慈祥,平易近人。
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
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
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
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
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
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
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孔子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随便一问还是早有考虑?读过《论语》全书就会明白,孔子是早有考虑。
孔子很受鲁国当政者的尊重,经常有人向孔子求教治理国家的政策,并打听他的这些徒弟的表现,询问他们的本领究竟怎么样。
当政者想从他的学生中挑选才,而孔子也经常向他们做些介绍、推荐的工作。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
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
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
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
《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
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习惯。
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
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
侍坐原文及翻译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
侍坐原文及翻译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②?”子路率尔而对曰③:“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
”夫子哂⑤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⑥。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⑦。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⑧,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⑨。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⑩。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原文通释]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龄大一些,就不敢对我说。
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赏识我啊!’假如有人赏识你们,那你们怎样去做呢?”子路连忙回答:“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的军队侵犯它,又有灾荒困扰它,让我仲由去治理它,到了第三年,就能让人们勇敢,而且懂得规矩了。
”孔子听了微微笑了笑。
“冉求,你怎么样?”冉求答道: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冉求去治理它,到了三年,就能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不敢说能做到那些,愿意向他们学习。
宗庙的祭祀活动,或者诸侯的盟会,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在那个场合做一个小赞礼官。
”“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奏瑟的声音渐渐弱了,“铿”地一声,离开瑟挺直身子,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鉴赏
好文章●课文鉴赏说明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
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一、整体感知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这一部分,孔子向学生问志。
但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
”),可分四个层次。
第1个层次(“子路率尔”——“夫子哂之。
”):这一层次,写子路述说己志。
孔子见子路不谦让,所以笑他。
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第2个层次(“求,尔何如?”——“以俟君子。
”):这一层次,写冉有述志。
他“长于政事”,认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实现礼治,要等待君子协助才能办到。
第3个层次(“赤,尔何如”——“愿为小相焉。
”):这一层次,记述公西华述志。
他很重视礼治,年龄虽小,态度却很谦恭。
第4个层次(“点,尔何如?”——“吾与点也。
”):这一层次,写曾皙述志。
孔子对曾皙予以赞扬。
这一部分,是写子路先回答说,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
孔子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
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
公西华的回答更为谦逊,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
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话都没有立即表明态度。
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
这一部分写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
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
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尤其是对公西华,从他的才德看,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
子路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xi)、冉有、公西华侍坐文章简介:《子路、曾皙(xi)、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xi)、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之”的一段话。
该文生动的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景。
原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ang)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翻译: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与默写练习(附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与默写练习子路、曾皙(xī)、冉(rǎn)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
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以,动词,用。
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则,就。
如或:如果有人。
如:假如。
或:无定代词,有人。
则:连词,那么,就。
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以,动词,用。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兵车。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摄乎大国之间:摄,夹。
乎:于,在。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加,加在上面。
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因,动词,接着。
饥馑,饥荒比及:等到。
且:连词,并且。
方:道,义方指是非准则。
夫子哂(shěn)之。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哂: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求!尔何如?”“冉有,你怎么样?”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
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赏析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先秦〕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s)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及注释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历史赏析及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历史赏析及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历史赏析及答案引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位儒家学者,他们都是孔子的弟子。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四位人物的历史背景、主要思想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并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赏析。
子路子路(前542年-前480年),名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是孔子的弟子之一。
他是鲁国人,是孔子的早期弟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官职。
子路性格直率豪放,为人忠诚勇敢,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
子路的主要思想是注重实践和忠诚。
他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主张人们应该以实际行动去践行道德原则。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忠诚、正直和勇敢等品质,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空谈。
在儒家学派中,子路被视为实践道德的楷模。
他的直率和忠诚深受孔子的喜爱,他也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
子路的形象代表了对道德实践的重视,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曾皙曾皙(前512年-前435年),名参,字子产,是孔子的弟子之一。
他是鲁国人,曾任鲁国的大夫。
曾皙性格温和、谨慎,是孔子的晚辈弟子。
曾皙的主要思想是注重礼制和仁爱。
他强调礼制的重要性,认为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
他还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儒家学派中,曾皙被视为礼制的权威。
他的温和谨慎的形象深受孔子的赞赏,他也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
曾皙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儒家学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冉有冉有(前541年-前402年),名雍,字子产,是孔子的弟子之一。
他是鲁国人,曾任鲁国的大夫。
冉有性格温和、谨慎,是孔子的晚辈弟子。
冉有的主要思想是注重仁爱和忠诚。
他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他还强调忠诚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国家中。
在儒家学派中,冉有被视为仁爱的代表。
他的温和谨慎的形象深受孔子的喜爱,他也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字词解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字词解释《论语》中,子路曾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好官,孔子便让他去请教三位有名的官员:曾皙、冉有、公西华。
其中,公西华以侍坐的身份坐在门前,子路便向他请教,公西华的回答非常简短,只有“养吾浩然之气,不患无位而患不能也。
”这句话,听起来非常神秘,但也有很多解释:1. “浩然之气”:“浩然”是道家的术语,指追求高尚、完美与无限的精神境界,而“气”是指人的精神和格局。
因此,“浩然之气”指的是追求高尚的品质和精神,具有阳刚之气。
2. “养”:意为保持、培育。
养吾浩然之气指要保持高尚的品质,并不断培养。
3. “不患无位而患不能也”:这是说,如果你只关注自己的地位,而没有实际能力和高尚品质,最终会悔恨自己没有尽力发挥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只是因为没有高官厚禄而悲伤。
4. “吾”的含义:公西华在这里使用“吾”,表明他对自己的冠称非常谦虚,与儒家注重身份和地位的思想形成强烈的对比。
5. “侍坐”的身份:侍坐是一种低级的官职,但从侍坐之中,却可以锻炼品质,提升能力,为未来进行铺垫。
6.自我认知:公西华在这句话中没有告诉子路具体该如何做,而是让他自己认清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好官。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认知,不断地思考自己应该如何行动,如何提升自我,是不断成长的关键。
7.身心统一:在这句话中,公西华强调了身心统一的重要性。
要达到高尚气质和有用的人生,必须要保持身心健康、精神和情感的和谐。
公西华的回答非常简短,但是却包含着非常深刻的思想。
他告诉我们,要在人生中追求高尚的品质和精神,不断提升自我,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这是一个古代智者对现代人的殷切嘱托,也是一条适用于各个时代的智慧之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读后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句话出自《论语》,是论语中的一句经典语句。
这句话虽然表面上看似简单,但是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在我读完这句话后,我产生了很多的思考和感悟。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因傲慢自满的性格而备受批评。
而曾皙则是孔子的学生中唯一一个忠诚于孔子的人,他对孔子有着深厚的敬意。
而冉有则是孔子班子中的一个学生,他对孔子非常的敬重和追随。
公西华则是一个学者,作为常常与孔子进行深入讨论的人,他深深地影响了孔子的思想。
这句话中的“侍坐”是指公西华在座位上等候,等待着孔子的到来。
这种姿态表明了公西华对孔子的尊重态度,同时也表现了公西华虚怀若谷的心态。
这种虚心向学的态度,是每个学者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有许多人追随孔子,但是公西华能够虚心坐在那里,展示出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的态度。
我深思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其中有一层含义是关于自我价值和谦逊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注重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展示,很少有人愿意虚心向他人学习。
然而,孔子强调的是人应该谦逊并愿意向别人学习。
在孔子的眼中,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永远有待探索和学习的,所以无论我们是多么优秀和出众,我们仍然需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另一方面,在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曾皙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对孔子有着深刻的尊敬和追随。
他们不仅对孔子的教诲虔诚而严谨,而且坚定地反映出了他们心中对师长的尊重和崇敬。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一种美德。
一个人若能够敬重他人,尊重他人,肯定他人的价值和付出,那么他将成为一个具有品德和才华的人。
这句话中还有一种理性之美。
公西华虽然等待,但他并不焦躁或者急躁,他愿意坐在那里静静地等待孔子的到来。
这种淡定和沉思的境界,展示了他超然的境界。
他没有急于求成,也没有焦虑不安,只是用平和的心态迎接知识的到来。
另外,我深思这句话的时候,还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学习。
没有人是孤立的,每个人都需要和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原卷版)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0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正文翻译注释赏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
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以,动词,用。
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则,就。
如或:如果有人。
如:假如。
或:无定代词,有人。
则:连词,那么,就。
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以,动词,用。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兵车。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摄乎大国之间:摄,夹。
乎:于,在。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加,加在上面。
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因,动词,接着。
饥馑,饥荒比及:等到。
且:连词,并且。
方:道,义方指是非准则。
夫子哂(shěn)之。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哂: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求!尔何如?”“冉有,你怎么样?”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王鹏里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高中版)》
【年(卷),期】2015(000)009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王鹏里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0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言志解析 [J], 居兰坚
2.从各人物话语中的动词和动词词组的使用分析人物性格——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公西华为例 [J], 王亚兰;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J], 陈海燕
4.从各人物话语中的动词和动词词组的使用分析人物性格——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公西华为例 [J], 王亚兰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曾皙的理想初探 [J], 董汉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简)
本文是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简),感谢您的阅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简析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国家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就对政府有信心了)“既富矣”,再“教之”。
(《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先要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去教育他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凭借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来使他思想行为一致,人民就会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言志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富后教,礼乐治国。
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
哂笑子路,不是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而是用委婉的态度批评“其言不让”。
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但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所以深受孔子的赞扬。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礼乐治国”实际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的思想,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我们对于孔子的
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教育家。
本文第一段中孔子对学生的几次回答,以亲切和蔼的长者作风,给谈话带来轻松和谐的气氛,表现了他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
第二段中孔子对学生言志的评论,各有其侧重之点,反映出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本文虽然是语录体,但人物的语言能鲜明表现其性格特征,少量的行动描写,也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神情。
孔子的谦和,子路的粗豪率直,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谨,曾皙的雍容飘洒,都跃然纸上。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