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的理论渊源

合集下载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题预测最新版(二)_1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题预测最新版(二)_1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题预测最新版(二)1、简答题小张老师是初一 (1) 班的新任英语老师,第一次登上初一 (1) 班的讲台。

学生在台下的反应很活跃,让小张很受鼓舞。

她决定按原备课计划进行互动,就请了 10 位同学上讲台抢答表演会话。

可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情况,被请上讲台的同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同学反应快,另外一些由于听不懂开始做小动作、扮鬼脸。

台上台下一片混乱。

试用备课的有关知识分析小张老师的失误。

参考答案:参考解析:备课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完成教学任务、形成教学能力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

备课是教学工作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

教师备课的内容有: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

小张老师在备教材上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

她的问题出在没有充分地了解学生,即备学生这一环节没有做好,导致上讲台参与互动的学生不能好好配合,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备自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小张老师作为新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而她所设计的互动场面太大,以至于失控。

总之,小张老师的这堂课没有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2、单选题 _____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A : 生产力B : 政治制度C : 科学技术D : 文化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日的的因素。

3、简答题简述家庭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参考解析:【答案要点】(1) 家庭生育决定幼儿的生理基础。

(2) 家庭环境影响幼儿的发展。

①家庭的物质环境决定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条件;②家庭的精神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 家庭教育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比较于其他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具有不可代替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强烈的感染性;②特殊的渗透性;③鲜明的针对性;④天然的连续性;⑤特殊的继承性。

4、判断题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三部分组成。

杨婷《榜样教育》

杨婷《榜样教育》

• 宗族制度为榜样教化实践预留空间 • 祠堂: • 族谱:
《颜氏家训》、《烈女传》、《千家诗》、 《二十四孝》
欣赏:
• •
烟锁重楼
• 2.近现代抗争、求索中的榜样教育发展 • 时代主题:争取民族独立和探索富强之路 • 精神主流: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保家卫 国、勇于牺牲
欣赏:
• 《恰同学少年》经典片段
• 《少年中国说》
• 3.新中国成立以来榜样教育的发展 • A:第一时期,蓬勃开展时期
• B:畸变时期
欣赏: 《活着》片段
• C:步入正轨时期
欣赏:

《女排五连冠》
• D:繁荣发展期 • 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人物
• 航天精神,志愿者精神,汶川精神
欣赏:
最美村官
七、榜样教育的历史沉思
• 成就: • 我国基本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 自上而下和从基层到中央的自下而上的多 层次、多渠道的榜样发掘、选送、推广工 作机制,榜样教育也通过不同形式渗入到 社会的各个层面。
欣赏: 《海南鹦哥岭》
• 从影响力来看:偶像注重对其外表和个性 的张扬,凸显其外在的强化力,因而影响 力因人而异,随时代变迁;
• 榜样侧重对其精神内涵和品质的提取,彰 显其内在的渗透力,具有亘久的影响力和 生命力
联系:
• •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较大的缓冲区 域,且有一定的重叠。 在缓冲区域内,榜 样可以转化为偶像,偶像亦可转化为榜样。 在重叠领域内偶像包含榜样的成分,榜样 也囊括有偶像的元素。如:偶像榜样化, 榜样偶像化。
• 两汉时期:举孝廉;察举制 • • 重用三老 文帝亲耕
• 唐宋时期:借助宗教和民间力量拓展榜样 教育渠道 • 老子:道德天尊 • 家庭教育成为重要力量

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范文_毕业论文范文_

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范文_毕业论文范文_

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范文榜样教育法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结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榜样,并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模仿榜样的行为,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运用榜样教育法的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运用榜样教育法,不仅使受教育者明确了行为的方向和目标,而且能够通过情感感染,使受教育者将榜样的行为和品质内化为自身需要,并激励其付诸行动。

1、榜样教育法能够引导受教育者的具体行为教育者运用榜样教育法,通过向受教育者提供生动的、具体的榜样形象,宣传他们的模范事迹和具体行为,一方面将榜样所具有的先进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理想品德以直观的、具体的行为方式展现给受教育者,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和效仿;另一方面也为受教育者的行为提供了具体的参照模式,并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将榜样确定为自己的行为目标,进而不断调整、矫正自身的行为。

2、榜样教育法能够从情感上感染受教育者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是知、情、信、意、行诸心理要素均衡发展的过程。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思想政治品德情感有助于思想政治品德认知转化为思想政治品德信念和行为,是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形成、发展的催化剂和推动力。

因此,受教育者只有在对教育内容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或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时,才能付诸行动。

而榜样教育法正是这样一种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教育方法。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通过挖掘和分析榜样人物所具有的先进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理想品德,使受教育者在榜样人物的感染下,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深刻的心理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主动以榜样及其行为所内含的精神内容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3、榜样教育法能够激励受教育者付诸行动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人的行为会受到强化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如成功、奖励等正强化和失败、惩罚等负强化对道德行为的发展和继续有重要影响。

榜样教育论文

榜样教育论文

榜样教育引言榜样教育是一种受益良多的教育方法,它通过提供榜样和示范行为来激励学生学习和成长。

在榜样教育中,教师、家长或其他具有良好品德和卓越能力的人被视为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他们的教育过程中起到正面的影响。

榜样教育的原理榜样教育的核心原理是“看得见的榜样”。

孩子们天生具有模仿的能力,他们往往通过观察和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来学习。

当他们看到一个榜样展示出良好的品德和卓越的能力时,他们会受到激励并试图复制这种行为。

这种模仿行为的结果是孩子们能够学会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行为习惯。

榜样教育在学校中的应用榜样教育在学校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应用。

首先,学校可以鼓励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不仅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还应该注重自己的品德和为人处世的方式。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例子来影响学生,并通过引导和激励他们来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其次,学校可以邀请一些有影响力和积极形象的人士作为演讲嘉宾到校园中进行激励讲座。

这些榜样人物可以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克服困难的故事,激励学生相信自己的潜力,并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榜样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比如,可以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习到互助、爱心和社会责任等重要价值观。

榜样教育的影响榜样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积极的。

首先,榜样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当学生看到榜样展示出的优秀能力和积极态度时,他们会认识到自己也有这样的潜力,并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其次,榜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当学生模仿榜样的行为并获得积极反馈时,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最后,榜样教育能够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榜样人物往往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他们的示范行为能够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行为习惯。

结论榜样教育是一种高效的教育方法,通过提供榜样和示范行为来激励学生学习和成长。

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榜样教育

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榜样教育

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5期3独家策划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榜样教育□文/王慧李啸姜淑颖榜样教育以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成为学校开展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改善榜样教育自身的一些缺陷,对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榜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途径和方法,但榜样教育在榜样自身、榜样撷取过程、榜样教育者自身、榜样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从而使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本文力图从树立科学的榜样教育思想,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开展榜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有所启示。

◎榜样及榜样教育释义榜样即模范和典型,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某一实际的行为实践活动及其活动的成果或行为实践中蕴含、体现、彰显出的对于其他社会成员具有模仿、学习、借鉴意义、激励作用的东西”,是某种道德标准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榜样教育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使之形成优良品德和技能的教育理念、精神模式及方法,是向公众进行认知规律、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教育的有效途径”,是为了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从而发自内心地效仿、努力地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优良品德。

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也是强调榜样教育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倡导榜样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

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行为主体的观察或对榜样模式的模仿。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直接通过“观察”“模仿”等方式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

而所谓的“观察学习”,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其中包含了内部认知的各种变量。

既然观察学习是一个依靠表象、认知的过程,主体就有可能做出‘延迟反应’;也就有可能不只是受直接强化(学习者直接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的影响,而是受替代强化(不是观察者本人受到强化而是看到榜样或行为模式受到强化进而影响观察者的行为和动机)的影响。

”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影响的示范信息有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行为规范。

古代榜样教育及其在当代的实施

古代榜样教育及其在当代的实施

古代榜样教育及其在当代的实施吴新爱摘要:榜样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认为,榜样的作用是对照、激励和矫正,并提出了诸如“其身正,不令而行”,“见贤思齐焉”,“择其善而从之”,“行不言之教”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在德育实践中也总结出重视身教、身体力行、师德为先、环境熏陶、内修自省、因材施教等方法。

这些宝贵的思想经验于当代的教育也是有非常大的价值,能帮助我们让孩子们更好的成长,值得我们去实施践行。

关键词:古代;榜样教育;当代;;价值;方法“榜样”,《说文解字》中认为“榜,所以辅弓弩。

”即一种矫正弓弩的工具,也就是所谓的“榜者,所以矫不正也”。

“样,栩实”,即指样式、范式。

“榜”与“样”的结合,可理解为一种矫枉过正的范式或样式。

现代意义的“榜样”多指“楷模”或“典范”。

榜样教育是德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作为德育理论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的榜样教育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荀子等先哲,在他们的教育思想及著作中出现了许多关于榜样教育的睿智见解和精辟论述。

作为一种融审美、情感、道德理论于一体,从学习主体的需求、感受、体验出发,将说教式、灌输式的德育形式衍化为由学习者内心仰慕而产生情感共鸣,并主动效仿和内化榜样精神品质的教、学、做相统一的活动,榜样教育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古今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而对于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实施,还需认清现状,把握现代榜样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榜样教育的创新举措。

一、中国古代榜样教育的特点类型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过长期而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道德成为整个社会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这除了长期的、反复的教育灌输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依靠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如宁折不屈、忠义爱国的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史可法、袁崇焕,秉公执法、廉洁勤政的包拯、海瑞等,其作为社会榜样的影响力非常深远。

《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

• 从影响力来看:偶像注重对其外表和个性 的张扬,凸显其外在的强化力,因而影响 力因人而异,随时代变迁;
• 榜样侧重对其精神内涵和品质的提取,彰 显其内在的渗透力,具有亘久的影响力和 生命力
联系:
• •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较大的缓冲区 域,且有一定的重叠。 在缓冲区域内,榜 样可以转化为偶像,偶像亦可转化为榜样。 在重叠领域内偶像包含榜样的成分,榜样 也囊括有偶像的元素。如:偶像榜样化, 榜样偶像化。
• 3.榜样教育概念: • 榜样具有二元性,但是“教育”一词本身 包涵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即教人学好。如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 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就 决定了榜样教育的作用只能是一元性的, 即激励人学好,抑制人变坏。
• 榜样教育: • 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结合 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选择相应的榜样, 以榜样的行为、思想、品质、能力等影响 他人,使之发自内心地效仿,努力形成与 榜样相一致的高尚品质的过程。
• 宗族制度为榜样教化实践预留空间 • 祠堂: • 族谱:
《颜氏家训》、《烈女传》、《千家诗》、 《二十四孝》
欣赏:
• •
烟锁重楼
• 2.近现代抗争、求索中的榜样教育发展 • 时代主题:争取民族独立和探索富强之路 • 精神主流: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保家卫 国、勇于牺牲
欣赏:
• 《恰同学少年》经典片段
欣赏: 《海南鹦哥岭》
• 2.榜样与偶像的关系 • “偶像”一词,《说文解字》:“偶,桐 人也。”《辞海》解释:“用土、木、金 石等制成的神像、佛像等,引申至盲目崇 拜的对象”。
区别:
• 从本义上讲:偶像具有理想性和幻想性功 能,代表了一种文化特质,即反映了一个 时代的审美情趣、行为倾向和时尚追求等; • 榜样则多具有现实性和替代性功能,代表 了政治或阶级意向,即榜样集中体现了一 定历史时期特定阶级或社会群体的主流价 值和道德规范等

“榜样”概念的学界视点

“榜样”概念的学界视点

“榜样”概念的学界视点我国学术界对榜样的研究由来已久。

目前,这一研究领域的著作、论文数量虽少但呈现出蓬勃增长的趋势。

根据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1915年1月至2012年11月数据的最新检索,篇名中含有“榜样”一词的文献1969篇,含有“道德榜样”一词的文献36篇;摘要中含有“榜样”的文献则达12334条、含有“道德榜样”的文献仅有123条。

但是通过分析发现自20世纪初至2001年这几十年间篇名中含有“榜样”一词的文献仅有684篇,而最近十几年来却涌起了研究“榜样”理论的巨大热潮,原因之一是伴随着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道德建设领域的探索逐渐兴起同样也使得大量“榜样”或“道德榜样”的著作、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整理,我们可以把学术理论界对榜样的研究观点概括为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从教育学的角度予以解读认为,“榜样”是一种教育方法。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它是社会所期望的道德要求的具体体现,因其生动鲜明的形象, 能使人对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易于理解, 易于效法, 特别符合中小学生爱模仿的心理特征。

这种观点认为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榜样与榜样示范法、榜样教育(法)同义。

只是榜样教育法通常用在德育领域,尤其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而榜样和榜样示范法除了在德育领域中使用外,还可以在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习。

这种教育学的榜样观在学校德育以及引领社会道德风貌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榜样人物的感知和理解,引导人们仿效榜样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思想作风,可以在广大群众中形成符合一定要求的社会态度和行为习惯的活动。

但仅从教育学德学科视角来分析榜样难以做到的全面性和广泛性。

第二种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榜样”是是能够对人产生较大启发价值和积极意义、值得学习的好人或好事。

现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就是相对于他人的模仿行为的标准行为,榜样学习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模仿获得适当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技巧。

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榜样示范

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榜样示范

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是德育过程中,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容易受到感染,容易随着学、跟着走,因此,我们认为榜样的作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给学生巨大的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小学阶段与学生交往最多的是教师、家长和同学之间,教师、家长和同学都对他们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注意运用对学生道德品质影响较大的榜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一、强化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

”古人也曾经说过;“德高为范,业精为师。

”这些言论强调了老师的榜样作用。

而教师的良好榜样作用还要靠教师的个人威信来实现。

教师的个人威信是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

如果教师的思想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富于启发性,而且又能全面了解关怀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尊敬每个学生的人格,那么他便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典范和榜样。

学生就能认真地学习他的课,对他的教导,也会言听计从。

为此我们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

首先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把握时代的脉搏,适应当前改革的新形势。

其次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得体,言行、举止文明礼貌,仪表端庄,处处作学生的表率,例如学生擦黑板,我对学生说句"谢谢",我把学生的本子弄在地上赶忙说了声"对不起",看到同学们和我打招呼,我马上用亲切的目光和话语表示问候.要求学生注意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当我看见地上有小纸屑时,弯下腰,拾起,再轻轻把它放入垃圾桶;要求学生每天7:20分进行早读时,在7:10分已经进了教室......当在清扫室外分担区时,我第一个拿起最大的扫帚......以为我坚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次在德育工作中讲究方式方法,“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对学生应有深厚的情感,做到爱生如子。

教育知识与能力--人物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人物汇总

一、罗杰斯观点:①个人本位论代表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②倡导“非指导教学”模式;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④创立来访者中心疗法(倡导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

二、裴斯泰洛齐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观点:①主张教育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②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③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⑤个人本位论代表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⑥形式教育论代表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克伯屈观点:①活动中心课程论(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②创设设计教学法。

四、桑代克著作:《教育心理学》观点:①教育心理学之父;②尝试一错误说代表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③迁移的共同要素说代表人(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

五、维果斯基观点: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②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区分了低级与高级两种心理机能;③提出心理发展观;④倡导内化学说;⑤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重要概念;⑥倡导支架式教学。

六、布鲁姆观点:①提出掌握学习理论体系;②把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七、班杜拉观点:①提出德育社会模仿模式;②观察学习。

将其具体过程分为注意过程一一保持过程一一再现过程一一动机过程;③提出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成败经验是影响个人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因素。

以上是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人物总结,最后,希望大家在今年的教师资格考试中都能出色发挥,取得理想的成绩!1.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2.1924、廖世承——我国编写第一本《教育心理学》3.劳伦兹——印刻现象——关键期的发现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5.韦克斯勒——韦氏量表——离差智商6.布卢姆——掌握学习7.桑代克——试误学习论——饿猫的实验8.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狗分泌唾液的实验9.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白鼠按压杠杆实验10.奥苏伯尔将学习动机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论榜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精选文档

论榜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精选文档

论榜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榜样教育是指引导受教育者学习他人的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

所谓榜样教育法就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

榜样教育法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借助于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把抽象的说理教育变为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来进行教育,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向人们施加影响,从而激起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引导人们去学习和仿效。

榜样教育法具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激励群众奋发向上的功能,这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的自尊、模仿、从众等心理活动的特点,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一、传统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传统榜样内涵的挖掘不足及教育方法的单一化我国的榜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一般为思想品德课堂讲授、举办报告会和主题活动、课外参观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形式多样,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但从总体上讲,对榜样事迹内涵的挖掘仍然不足,许多榜样教育往往流于对榜样事迹的简单知识表述和说教式的口号发动。

甚至有些榜样学习的道德实践,也往往局限于在某一天去植树、清除垃圾、慰问老人或为希望学校学习榜样活动就已在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主体内化时,捐款等,经结束。

这样的榜样教育形式上轰轰烈烈,但在取得学生主体的心理认同或改变其行为认知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的活动会被学生嘲笑排斥,无法对学生主体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传统榜样教育的功利取向及宣传学习的形式化榜样教育的功利化,是榜样教育方法手段趋于形式化的内在原因之一。

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和实用主义浪潮,以及榜样教育的激励价值运用不当,使榜样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学生主体都产生了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

就学校等实施主体而言,在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榜样教育藉以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也呈现出比较普遍的为应付检查或累积功绩而形式化教育的现象。

浅析榜样教育的理论渊源

浅析榜样教育的理论渊源

浅析榜样教育的理论渊源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也就是理论或者真理是实践的向导。

榜样教育的理论渊源引领榜样教育的实践活动,从马克思关于榜样教育的理论、榜样教育对需求层次理论的借鉴、榜样教育对社会学习理论的借鉴三个方面对榜样教育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梳理。

标签:榜样教育;理论;渊源榜样教育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的过程,只有做好将有价值的社会意识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体意识的内化过程和将受教育者的内在思维转化为外显的实践行动外化过程,才能做好榜样教育。

内化和外化都是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所以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是对榜样教育的理论指导,那么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就是榜样教育吸收借鉴的营养精华。

提高榜样教育的实效性不仅需要有正确、稳定的理论为指导,还需要不断汲取不同学科的相关理论来丰富和完善榜样教育的体系。

一、马克思关于榜样教育的理论(一)人的社会历史性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历史性的理论,是榜样教育的前提。

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受现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的人,因此,它反映了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和差异性,人的现实本质的差异又决定了人的多样性和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多层次性[1]。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表现出的特征是不同的;与此同时,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由于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的不同,人们被分为不同的阶级或阶层,这就出现了人的差异性和道德水平的多层次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差异样性和道德水平的多层次性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差异性的论述为榜样教育奠定了基础,说明了为什么会存在榜样以及榜样教育。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理论,是榜样教育的核心。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必然会受到人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与先进的社会精英相比,人民群众的能力没有他们高,知识水平没有他们高,道德意识没有他们高,自我觉悟没有他们高,但是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向先进社会精英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缩小差距。

我国榜样教育研究

我国榜样教育研究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我国榜样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部分榜样教育的 对象缺乏真实性和可信度,过于强调事迹的“高大全”,导致人们难以产生共鸣 和效仿的意愿。此外,榜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需进一步创新,应更加注重个性 化、差异化和实践性,让人们能够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中找到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总之,我国榜样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和 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 宣传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的榜样,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榜样教 育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通过深入推进榜样教育,为建设更 加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榜样教育是以具有优秀品质、卓越成就或感人故事的人物或事件为载体,通 过宣传、教育和引导,激发人们的模仿和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和社 会风气的一种教育方式。例如,通过宣传无私奉献的志愿者、诚信经营的企业家 或孝顺贤良的子女等榜样,引导人们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此外,对于榜样教育中的道德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深入挖掘榜样的道德内涵。在宣扬榜样的优秀品质和行为时,要着重强 调其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这些精神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考。让学生思考榜样的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和价值 观,培养其独立的道德判断力和批判思维。
二、道德问题在榜样教育中的重 要性
道德问题在榜样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首先,道德教育是塑造学生 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榜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榜样教育,引导学生学习 并践行社会道德规范,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其次,道德教育有助 于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与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最后,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榜样教育的运用研究

高校榜样教育的运用研究

高校榜样教育的运用研究近年来,高校榜样教育在中国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推广。

高校榜样教育是指通过学校选择一些具有优秀品德和表现的学生,作为榜样,以激励和引导其他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和行为。

本文将从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高校榜样教育的运用研究。

高校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理论和激励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模仿和反馈来达到的。

通过选择一些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学生作为榜样,其他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来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激励理论认为奖励和惩罚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高校榜样教育通过向那些具有优秀表现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可以激发其他学生向他们看齐,进而提高整体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

高校榜样教育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需要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具有模范品德和优异表现的学生。

这些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品质。

学校要加强对榜样学生的培养和引导。

通过组织学习交流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表彰榜样学生。

可以在学校刊物、校园电视台、社交媒体上发布他们的事迹和成就,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他们。

可以给予他们奖学金、荣誉称号等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学校还应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榜样学生的表现和品德始终符合学校的要求和标准。

高校榜样教育的运用对学生的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榜样学生的行为和表现来认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当他们看到榜样学生在学习上努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时,会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榜样学生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

当学生看到身边的同学在学习和行为上有突出表现时,会希望自己也能达到类似的水平,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进步。

榜样学生的存在可以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通过宣传和表彰榜样学生,学校可以向社会展示自己的优秀学生和育人成果,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杜威(1859-1952),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倡实用主义。

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当时的国际社会,并对当今教育界仍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通过文献研究法试图解读“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内涵,发现“从做中学”理论可以借鉴的地方,并结合当今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其在实际教学中的意义: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儿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改变家庭作业的单一形式、运用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

标签:从做中学;儿童;教学引言: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的出现和形成,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在他之前的优秀文化,他的教育理论具有丰富且深厚的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功底。

“从做中学”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了社会范围内的广泛讨论及对当时教育的审视;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他的教育理论被视作教育界的经典,且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时,必先学习杜威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作为学生自己的理论基础。

一、杜威“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涵义与不足杜威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在对适应环境中生长的,个人也是在参加社会活动中而得到身心素质的发展的。

同样,个人的身体和心理以及理论和实践也不是敌对的,而是相辅相成的〔1〕。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主要是批判传统课堂中学生静坐、依托教科书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

杜威认为人们思维来源是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也就是说,在生活中遇到难题了,人们才会思索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去检验方法的正误,思维就是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并得到发展的。

实用主义的思想在教育中的表现,便是“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2〕;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便是“做中学”。

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

重视儿童的需要、兴趣、身心发展特征,以儿童的感受和需要为出发点,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将儿童的本能和兴趣置于思考的首位,考虑教学活动是否有足够的趣味性吸引儿童学习。

榜样 综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榜样 综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榜样综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榜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追随的目标。

榜样可以是家人、老师、领导,也可以是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士。

他们的言行举止、职业道德、人格魅力等方面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指引我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通过学习和模仿优秀的榜样,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个人素质,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榜样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榜样的定义、种类与特点,以及榜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涵盖了概述、文章结构以及目的。

在概述中,介绍了榜样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领域。

文章结构部分则明确了文章的组织结构,便于读者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目的部分则指出了本文旨在分析榜样的定义、作用,探讨榜样的种类与特点,以及探讨榜样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榜样的定义和作用,包括榜样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同时,还将探究榜样的种类与特点,分析不同类型的榜样对人们的启发和影响,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榜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此外,正文部分还将探讨榜样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性,分析榜样在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结论部分将总结榜样的作用和价值,强调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人的榜样,以及展望未来榜样的发展和影响,指出榜样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潜力。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加深人们对榜样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榜样在社会中的更广泛应用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榜样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影响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榜样的定义、种类和特点,深入剖析榜样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机制。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可以引起人们对身边榜样的关注,认识到榜样在塑造个人品格和社会风气方面的重要作用。

同时,本文也旨在激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榜样,发挥积极正面的引领作用,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实事求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理念溯源

实事求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理念溯源

实事求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理念溯源标签:实事求是;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理念实事求是中国人民大学自创建以来一直秉承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的形成,既是继承发展传统教育观念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创办高等教育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结合新中国成立伊始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因时变通,将实事求是的教育理念引入高等教育与大学建设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之中,进而成功地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诠释。

1992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党委全体会议上,“实事求是”被正式确定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

这一举措,既是对中国人民大学建校70余年来教学科研实践经验的充分肯定,同时亦为新时期传承和发扬优良教育传统,以实事求是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探索办学模式,拓宽教学与研究视野,培养和塑造大学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广泛地贯彻应用于新中国各行各业的建设与探索之中,高等教育领域,亦汇聚了其思想的精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深入探讨和总结。

探索“实事求是”在创办新中国高等教育历程中的指导性意义与影响,无疑,中国人民大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中国人民大学是“由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亲手创建,是实施新中国建设战略、发展新型高等教育的创举,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的思考和展望”。

“实事求是”作为办校兴学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伴随中国人民大学经历了70余年的发展历程。

本文拟追溯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理念的历史渊源,以还原“实事求是”作为教育指导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贯彻与实施的进程,借以总结和反映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积极贡献和深远影响。

一、儒家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求真务实宏观而论,“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作为一个词汇,最早出现于班固所著《汉书》中,在述及河问献王刘德求书、藏书之举时,班固谈到,“(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榜样教育研究

榜样教育研究

榜样教育研究导言榜样教育是一种通过提供具有积极行为模式的榜样人物,以激发和引导他人的行为和发展的教育方法。

是对这一教育方法的探究和研究,旨在进一步理解榜样教育的原理、实施策略以及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

本文将从榜样教育的定义、重要性、实施策略和研究结果等方面来探讨的相关内容。

一、榜样教育的定义和重要性榜样教育是以榜样人物为核心,通过模仿、学习和感受榜样的行为和特质,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法。

榜样教育的核心观点是,一个积极正面的榜样人物可以激励他人积极进取、追求卓越。

榜样教育在培养个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提供正面的榜样,可以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积极向上的个性特质。

同时,榜样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塑造个体的社交技能和领导力。

二、榜样教育的实施策略1. 选择合适的榜样人物选择合适的榜样人物是榜样教育的首要任务。

榜样人物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行为模式和丰富的人生经验。

他们的行为和言行应该与教育目标一致,能够给予受教育者以积极引导和激励。

2. 建立榜样教育环境榜样教育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经验分享、榜样故事演讲等形式来展示榜样的经历和成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将榜样的言行融入到日常教育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感受和模仿榜样的正能量。

3. 提供榜样教育的资源和支持榜样教育还需要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

这包括提供相关书籍、影视作品、网络资源等,以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学习榜样的生活和成就。

此外,教育者还需给予学生相应的支持和指导,鼓励学生根据榜样的榜样,制定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计划。

三、榜样教育的研究结果榜样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研究表明,接受榜样教育的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业成绩、自尊心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表现出更好的发展状况。

在道德教育方面,榜样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发掘榜样力量,激发原始动力》

《发掘榜样力量,激发原始动力》

《发掘榜样力量,激发原始动力》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主体地位得到了绝对肯定,而学生的地位却得不到认可,更谈不上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教师更是以填鸭和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能力的培养,这样便从根本上否定了教学的高级目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性,认识到由教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重要性。

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和学者也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然而,如何让学生从根本上主动的学习,而不是靠外力的推动,即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方面探究的一些观点还有待于商榷。

一、一些原动力的探讨1.动力兴趣论。

有人认为学习的原动力是兴趣,因此刻意着力于课堂气氛的营造和课外实践的实施。

这样的做法相较于传统教学在效果方面有所改善,然而教学的形式又失之花哨,教学的内容失之轻浮,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却失去了应有的课堂。

解决了暂时问题却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本质,教学的内容不可能所有的都那么有趣,即使可以变成有趣难免也会审美疲劳,长此以往,教师就要疲于应付花样的翻新,进而影响真正的教学,从本质上说,一味强调兴趣无异于作秀,无异于服食兴奋剂,只能偶尔为之,却不能作为长久的依赖。

2.动力亲情论。

有人认为学习的原动力是亲情,甚至偏执的认为是母爱或者父爱,因此刻意打造感动的场景和情境,当然这样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让学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了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不断上进的行动,然而从长远看,这样的学习毕竟不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原生态的动力,时间长了会形成对亲情的冷漠和对感情的麻木。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形成逆反心理,丧失学习的劲头,从长远来看是让学生人格出现问题,让学生背负沉重的感情负担,最终形成“不能承受之重”。

3.动力欲望论。

有人认为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或者对于外物的追求欲,因此着力于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刺激,这样做当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然而,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形成功利性心理、眼光,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态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榜样教育的理论渊源摘要: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也就是理论或者真理是实践的向导。

榜样教育的理论渊源引领榜样教育的实践活动,从马克思关于榜样教育的理论、榜样教育对需求层次理论的借鉴、榜样教育对社会学习理论的借鉴三个方面对榜样教育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榜样教育;理论;渊源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89-02榜样教育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的过程,只有做好将有价值的社会意识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体意识的内化过程和将受教育者的内在思维转化为外显的实践行动外化过程,才能做好榜样教育。

内化和外化都是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所以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是对榜样教育的理论指导,那么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就是榜样教育吸收借鉴的营养精华。

提高榜样教育的实效性不仅需要有正确、稳定的理论为指导,还需要不断汲取不同学科的相关理论来丰富和完善榜样教育的体系。

一、马克思关于榜样教育的理论(一)人的社会历史性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历史性的理论,是榜样教育的前提。

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受现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的人,因此,它反映了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和差异性,人的现实本质的差异又决定了人的多样性和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多层次性[1]。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表现出的特征是不同的;与此同时,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由于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的不同,人们被分为不同的阶级或阶层,这就出现了人的差异性和道德水平的多层次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差异样性和道德水平的多层次性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差异性的论述为榜样教育奠定了基础,说明了为什么会存在榜样以及榜样教育。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理论,是榜样教育的核心。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必然会受到人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与先进的社会精英相比,人民群众的能力没有他们高,知识水平没有他们高,道德意识没有他们高,自我觉悟没有他们高,但是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向先进社会精英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缩小差距。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述为榜样教育奠定了基础,说明了缩小人们思想道德水平差异的途径是什么。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理论是榜样教育的最终目的。

自由发展是从主动性上谈人的发展,是指人们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

全面发展是从广泛性上谈人的发展,它是与片面性发展相对而言的,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2]。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发展状态存在不自由、不全面的发展。

即人们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天赋而自觉自愿地挖掘自己的不同能力。

或许是外界的影响迫使人们做出这样的选择。

虽然这样可以使人们的某种才能得到一定的发挥,却因为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而失去内在动力。

这也强调了榜样教育在选取榜样开发学习者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为榜样教育提供内在动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样榜样教育就可以借助榜样的力量挖掘和培养人的不同能力,逐步从主动性和广泛性上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为榜样教育奠定了基础,说明了榜样教育的价值。

二、榜样教育对需求层次理论的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动机的经典理论之一。

动机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人们行为的动力。

需要是个体行为的积极性源泉,是个体行为的内部必要条件,在进行大学榜样教育的过程中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是教育者践行榜样的动力。

榜样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人,研究主体是人,所以如何在榜样教育中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启人的自觉性,激发人的再创性,掌握人们行为的动力,改善现有榜样教育的实效性,是榜样教育研究中的热点也是难点。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某一角度阐释了人行为的动机,无疑对解决榜样教育中的动机问题有借鉴价值。

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的,主要内容是将人类各式各样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呈阶梯状,从低到高排列,依次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人的不断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总是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才开始关注高层次的需求,直到实现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

在榜样教育过程中,需求层次理论有以下几点借鉴之处:(一)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需求层次选树榜样由于受教育者的个人经历、教育经历、家庭背景、个人所处的环境不相同,不同受教育者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就马斯洛所言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因人而异。

因为每个人的目标不一样,个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也不一样,甚至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设立的同一时期的目标也是不同的。

所以榜样教育的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背景、不同阶段、不同环境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受教育者当时感兴趣的榜样进行教育,才能使榜样的精神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才能为外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若相反,榜样教育则会夭折于起步的摇篮之中。

(二)需求层次越高,激励时间越久,激励效果越好需求层次的提高说明受教育者本身的综合素质已经提升,在综合素质提高的前提之下,越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受教育者的成就感就会越浓重,高层次需求的激励效果也会越好。

在受教育者相对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教育者要在尊重受教育者低级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开发受教育者更高层次的需求。

处于大学阶段的受教育者由于可塑性非常强,在此阶段若能给予大学生高层次需求的正确引导,对大学生个人而言是终身受益的。

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自身条件,让受教育者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而不断了解自己的高级需要。

例如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在满足大学生归属需要基础上,积极引导大学生发展自己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满足大学生现阶段的自我实现的基础上,设定下一阶段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目标。

(三)拒绝高大全,榜样选树人性化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

”[3]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因此我们要颠覆传统榜样教育中存在的片面强调无私奉献、不畏牺牲,把追求个人利益和践行道德对立起来的弊端。

在进行榜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自私和无私都有健康和不健康的一面,不一定自私就是不健康的,无私就是健康的。

相反,自私有时更符合人性,是健康的,无私反而背离了人的本意,是不健康的。

例如我们熟知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主人公在暴风雪天气的草原上为了保护生产队的羊群,不幸牺牲,成为了后人传唱的榜样。

用年轻的生命保护了生产队的羊群,这种精神是伟大的,但是与年轻生命的价值相比,两只羊的价值显得明显单薄。

除此之外,雷锋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但是雷锋也是当时走在时代前端的年轻人,所以才有了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年代留下了宝贵的照片资料。

在那个年代雷锋戴手表,骑摩托,是一个年轻人正常的追求和需求,我们在宣扬雷锋精神的时候没有必要把这些过滤掉。

保持雷锋多面的精神面貌,反而更容易拉近英雄人物和普通受教育者的距离,让受教育者切身体会到我的自私和想法英雄人物也有。

21世纪的今天,在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我们在进行榜样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利益原则,尊重合理的个人需要,创造条件满足合理的个人需要,以此来激发人们自觉践行榜样精神的动力。

三、榜样教育对社会学习理论的借鉴(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含义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代表人物为美国行为主义学家阿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是个体通过与环境中的其他个体或群体(如榜样)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各种行为,也就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学习。

是探讨个人的认知、环境与行为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其中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但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

从上述社会学习理论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观察学习是人们在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的过程中学习,是一种间接经验的学习。

观察学习产生的行为,既有有益于社会的行为,也有危害社会的行为。

如何有效利用观察学习理论倡导有益于社会的行为,降低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当今学者提高榜样教育时效性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具体环节社会学习理论分为四个环节,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中,学习者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在此阶段榜样和学习者的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4]。

结合大学生榜样教育,这个过程是说什么样的榜样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注意。

通常情况下,比较简单、容易模仿,和大学生有相似性的年龄、背景、经历、兴趣爱好等的榜样或比较热门、权威的榜样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注意。

保持过程是学习者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中了解的行为[4]148。

这个过程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保持效果,大学生不仅要把注意到榜样的行为也包括榜样的信息通过合适自己的方式保存到自己的脑海里;二是保持时间,如果对榜样只是一时兴起效仿,而没有沉淀为大学生自己的个人品德素质,这样的榜样效仿意义不大,保持时间越长,榜样的力量越无穷。

复制过程,也叫动作再现过程,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境中所观察到的行为[4]148。

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在把榜样信息转化为个体行为的同时或之后,结合自我反省、信息反馈,不断精练自己榜样效仿的行为。

动机过程,学习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4]148。

大学生不会效仿所有的榜样,这就需要通过强化手段来激励大学生有价值的行为,这一过程又叫作强化过程。

有直接强化(又叫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因榜样受到强化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因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标准而自我奖励受到强化)三种形式。

简单而言就是榜样精神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激励进而激励大学生的行为。

从某个角度而言,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体现了榜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榜样教育也是学习者对榜样的观察学习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了怎么学习榜样,学习什么样的榜样,在充实了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也提高了榜样教育的理论深度。

参考文献:[1]杨婷.榜样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透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1):239.[2]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9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2.[4]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