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现象解析

合集下载

马克思评太平军: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类魔鬼

马克思评太平军: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类魔鬼

马克思评太平军: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类魔鬼本文摘自《文史参考》2011年第2期160年前,1851年的1月1日,拜上帝会众首领为洪秀全38岁的生日祝寿。

这一天,在广西金田村的地主韦昌辉家里,洪秀全宣称本日为“太平天国元年”。

两天后,洪秀全发布檄文,拜上帝会的所有成员蓄发易服,头裹红巾,从东山大湟江口出发,开始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史称“金田起义”。

从此,“太平军”这个马克思眼中的“魔鬼的化身”,开始了它征战东南、封土称皇的行程,其荒诞不经与倒行逆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奇观。

屡试不第的洪秀全创造“独尊上帝”的学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广州的街道上,一个在岭南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的男子(约1.78米)正盯着国子监外张贴的榜文,蜡黄的脸上堆满了阴郁。

这个凸颧凹目的30岁男子就是洪秀全。

1814年1月1日,洪秀全出生在广州花县,本名洪火秀,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第四。

由于儿时聪颖好学,洪秀全深得其父洪镜扬喜爱,七岁即被送入私塾念书。

自道光九年开始,16岁的洪秀全就接连应试,梦想着一天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然而现实极其残酷,经历了道光十六年、十七年的连续失败,一直到道光二十三年,前后应试四次。

15年间终日苦读,却屡败屡试,屡试屡败。

一股怨毒之火,逐渐在胸中升腾。

第四次落第后,洪秀全怒火攻心,咬牙切齿,如疯似狂。

回到家,他终日困兽般地在院子里疾行狂走,口中念叨不停:“再不考清朝试,再不穿清朝服,老子以后要自己开科取士!”狂怒之下,他手持锄头,把家中所供的孔圣人牌位砸得稀烂。

谁也没料到,这个花县的落第青年,日后竟成为挖开清朝第一锨墓土的人。

其实早在道光十六年,洪秀全第二次赴广州赶考时,他人生的转折点就已经出现。

一日闲逛,洪秀全在龙藏街的贡院门前得到一份免费派发的小册子《劝世良言》,作者是基督教徒梁发。

梁发是广东高明县一个普通的雕版印刷工人,略识文字。

1811年,他收受了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数两银子,冒险替他刻印中文版的《圣经》,这在当时是杀头之罪。

【新步步高】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四单元 14 太平天国运动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新步步高】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四单元 14 太平天国运动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学案14 太平天国运动[课标要求]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2.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1.背景(1)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激涨。

(2)洋货大批涌入东南各省,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3)巨额战争赔款分摊到参战省份,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

(4)连年发生自然灾害,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过程(1)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

(2)建制:攻克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1853年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4)北伐 ①概况:打到天津郊区,因孤军深入,最终失败。

②意义:牵制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5)西征 ①概况:安徽→湖北重镇→湖南→江西。

②意义:夺取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易混易错]太平天国运动非民族矛盾的产物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但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民族矛盾只是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内容(1)原则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②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2)方法⎩⎪⎨⎪⎧ ①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②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评价(1)进步性: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局限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深化探究]材料《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思考(1)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的什么思想?(2)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你认为这些历史学家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答案(1)思想: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这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

历史趣谈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六个预言竟然个个都应验了

历史趣谈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六个预言竟然个个都应验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六个预言竟然个个都应验了导语:神奇预言六:《推背图》预言太平天国内讧唐太宗贞观年间,出了一本《推背图》,据说为李淳风和袁天罡共同所著,号称“中华第一预言书”。

神奇预言六:《推背图》预言太平天国内讧唐太宗贞观年间,出了一本《推背图》,据说为李淳风和袁天罡共同所著,号称“中华第一预言书”。

历史上的很多事情,还真被它说中了。

这本书因为涉嫌“妖言惑众”,在宋元明三朝都是禁书。

《推背图》里有一样一段子:卦“头有发,衣怕白;太平时,王杀王”。

“头有发,衣怕白”,太平军被人称为长毛,因为太平军的人都是解开大辨留长发,不像清朝人都按满人习俗,半个脑袋剃个精光,光留一大鞭子。

至于“衣怕白”,那些广西老战士还真从不穿白衣服,也许杨秀清等烧炭党人出于职业特征而忌讳白色。

关键是后面两句,“太平时,王杀王。

”又有颂诗云:“太平又见血花飞,五色章成里外衣,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

”如果是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人预测了太平天国会发生“天京事变”,那就不能不说,这的确是高人写的一本奇书了。

太平天国(公元1851-1864年)是清朝后期,由天王洪秀全建立的政权。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9月初,天京城外秦淮河通往长江的出口处,江水忽然被染成了红色,“接连捆绑及黄衣黄褂者”的尸体顺河漂流,数不胜数,令人震惊。

江南大营的清军断定,太平天国一定发生了内讧。

清军还真猜对了,太平天国果然发生了大事件。

太平天国前期,军政大事由军师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大权落在东王杨秀清手上。

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

向荣在8月9日死后,其死讯不久便传入天京,东王杨秀清见当时太生活常识分享。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是什么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是什么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是什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就是天京的陷落。

因为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的主力部队已经被消灭,同时一个国家的都城被攻陷,一般就标志着这个国家的覆灭。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是什么,希望你喜欢。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在1856年天京事变之后,元气大伤,从此逐渐的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在清军的步步紧逼之下,太平天国的力量逐渐的被削弱。

太平军的主力部队疲于应付湘军对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进攻,可以说已经完全的出于被动防守的态势。

1864年3月清军攻占杭州,浙江全省基本上也被清军控制。

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则逐一占领了天京城外的要点,对天京形成合围。

苏州被清军占领之后,李秀成来到天京,建议洪秀全“让城别走”,遭到洪秀全的拒绝,于是太平军不得不布置死守。

1864年6月,洪秀全去世,幼天王洪天贵福登基为王。

1864年7月19日,湘军将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轰塌10余丈,攻入天京,其他方向的湘军也破城而入,城内的太平军或战死,或自焚,无人投降。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

虽然分散在长江南北各个战场上的数十万太平军,仍英勇顽强地抗击清军的进攻,但是毕竟都城已经被攻陷,而且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都是各自为战,迟早被清军各个击破的命运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因此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就是天京陷落。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时间是1851年,那时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妄图瓜分中国,并逼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大肆侵华。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赎城费,弥补因为鸦片战争带来的财政亏空,加紧横征暴敛,增加了税收。

除此之外,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了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在这样的坏境下,地主阶级趁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活越来越水深火热。

就这样,民族矛盾的加剧促进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广大的农民饥寒交迫,于是他们纷纷揭竿而起,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爆发后的十年里,各族人民自发的反清起义多达100多次。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分析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在政治、思想和文化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欢迎阅读。

太平天国失败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没有无产阶级领导的单纯的农民革命运动。

农民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不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阶级力量的代表者,太平天国无法克服本身存在的许多致命弱点,以致在战争中犯了严重的缺点和错误。

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没有也不可能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提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革命纲领。

第二,宗教迷信思想的危害。

洪秀全利用拜上帝会发动起义,在初期曾起过一定的动员和组织作用。

但宗教毕竟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不可能正确地指导革命实践。

洪、杨等人利用宗教迷信作为争权夺利的工具,终于酿成一场天父和天兄相互残杀的内乱。

动摇了广大群众对上帝的信仰。

后期,洪秀全在处理政务中,一味强调认识天情,依靠上帝,据纳谏议,引起李秀成、李世贤等将领的不满,严重地妨碍了群众的革命创造精神,使得太平天国无法在现实斗争中摆脱困境。

第三,宗派活动危害了起义队伍的团结。

革命队伍的团结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金田起义之初,领导集团内部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但随着战争的胜利和定都天京后的安乐腐朽生活,居功骄傲,逐渐形成了东、北、翼诸王的宗派集团,进行着争权夺利的斗争,终于爆发了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在自相残杀中由盛转衰。

第四,封建思想的侵蚀,导致太平天国政权的蜕变。

在太平天国的政权组织和制度中,存在着浓厚的封建礼制,沿袭了封建的官僚制度和等级制度。

第五,在政略和战略上的错误。

团结朋友,联合友军,这个十分重要的政略问题,太平天国没有解决好。

第六,在对外关系上,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本质认识和应有的警惕,甚至把他们误认为“洋兄弟”,以致上当受骗。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史学界一直存在着分歧。

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对近代历史起了推动作用,亦即起了积极作用;二是起了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亦即称之为消极作用。

历史趣谈太平天国妇女解放是一场骗局 害惨了有姿色的女人

历史趣谈太平天国妇女解放是一场骗局 害惨了有姿色的女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太平天国妇女解放是一场骗局害惨了有姿色的女

导语:太平天国实行妇女解放、男女平等,这一度几乎成了历史界的定论。

在那个无条件称颂农民起义的年月,太平天国被夸成了一朵花。

当年历史界五朵
太平天国实行妇女解放、男女平等,这一度几乎成了历史界的定论。

在那个无条件称颂农民起义的年月,太平天国被夸成了一朵花。

当年历史界五朵金花灿烂,其中太平天国要算是农民起义中最金光闪闪的一朵。

(图)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军里有女兵,或者说曾经有女兵,而且还有女官,分男营女营,太平天国还禁止缠足。

这一切,都成了证据。

而且,著名的太平天国文献《原道醒世训》里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男女平等,简直是言之凿凿,铁板钉钉。

其实,从本质上讲,太平天国不过是一个受了一点基督教影响的传统型农民造反运动。

所有这样的运动,无论在哪个朝代,都不大可能有什么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

造反之前,礼教和礼数还比较马虎,一旦成了点儿事,弄出点儿格局来,对礼教和礼数的讲究,比此前压迫他们的统治者还要过分。

《原道醒世训》上讲男人是兄弟,女人是姊妹,不得存私,互相欺凌。

这是针对大家都是上帝子民讲的。

在这一点上,基督教新教也许是有男女平等的意思,但到了太平天国这里,就没有了。

不错,太平军里的确有过女兵。

起事之初,拜上帝教的信徒,都是
生活常识分享。

“风雨雷电露”,太平天国中的“气象”10页

“风雨雷电露”,太平天国中的“气象”10页

“风雨雷电露”,太平天国中的“气象”一、圣神制度的兴起“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

①清朝晚期,老态龙钟的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已呈现出腐朽不堪的景象,“风俗浮浇,伦常相渎”,一派末世光景,文恬武嬉,官场黑暗,社会堕落的惨况。

屡次落第的洪秀全对于清朝丑恶现状心灰意冷,不满由心生,在梁发那里接受了《劝世良言》所宣传的基督教“独一真神唯上帝”的观点,以之作为向一切封建腐朽的意识形态和皇帝、贵族、官吏、地主、恶霸斗争的思想武器,并在他早已熟知的《易经》中找到了自然气象与宗教的契合点,结合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祭神、拜祖、巫术仪式和谶语等封建礼教和封建糟粕,形成了圣神制度的萌芽形态,谶语与巫术注入原始基督教义之中,对圣神制度的成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皈依上帝后的洪秀全,在宣传自己宗教思想的同时,为了克服来自封建社会的阻力,将一个全新的上帝观念和中国传统的思想信仰与风俗习惯结合起来,洪秀全不得不在书中融入大量的谶语、巫术和迷信神话,他的著作大量记载着诸如“三八二一,禾乃玉食,人坐一土,作尔民极”的谶语,造成了他自己在农民中作为真命天子,为民作命的符命。

洪秀全整个宗教思想的宣传都与传统的谶语、巫术紧紧相联系。

除谶语、巫术外,洪冯等及广大教徒群众,还附会一些事实,捏造许多神话,广为宣传,以巩固对洪秀全之信仰。

如在洪秀全故里花县盛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洪秀全儿时与村里小孩玩,洪秀全扮皇帝,小孩们称臣朝拜。

忽然间下起了雨,洪秀全举手喝令雨停,没有一会儿果然雨霏天晴。

于是人们认为洪秀全是真命天子,是天上高日,可以号令天地风云。

②洪秀全能够控制风雨雷电露的传说,在上帝教徒及太平军中均不胫而走,洪秀全威望随之大增。

天朝官书《英杰归真》还载说,洪秀全第四次落榜后,认真研读《劝世良言》前夕,曾梦见太阳落在身前,正想要拾起,忽然看到有人前来相争,洪秀全随即一手指住那人,另一只手拾起太阳往上抛,口中还念道:“风云雷雨送上天。

新太平天国灭亡真相讲解

新太平天国灭亡真相讲解

新太平天国灭亡真相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场农民革命运动,这场运动建立了能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的政权。

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从起事到覆灭仅仅维持了十一年的时间。

这其中的教训实在太多,比如没有明确的纲领,领导集团决策失误,没有长远眼光,领袖没有足够的凝聚力和决断力、领导层尔虞我诈、贪腐、好色、好杀戮等等,然而,导致这个政权迅速瓦解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腐败。

太平天国官员的腐败是前所未有的。

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太平军进入天京(今南京)后,就广为宣扬两句话:“正是万国来朝之候,大兴土木之时。

”其实当时根本没有一国来朝,而大兴土木却是从大军进城第二个月就开始了。

自洪秀全以下,各个封王纷纷大造宫殿,一个赛一个奢侈。

以洪秀全的天王府为例。

整个宫殿群以原两江总督署为基础,拆毁万余间民宅,向外扩展十里。

每天参与工作的建筑工人达万余,主要是征用没有随军的妇女、老人,工匠则是专门从安徽、湖北招募来的且都是无偿劳动。

天王府一共修建了两次。

第一期工程半年即建成,可惜被突起的大火烧毁了一部分。

于是,次年正月又开始了第二期工程。

两期工程所用的砖石木料都是从明故宫、庙宇、民房拆取搬来的,可谓劳民伤财。

本来还有第三期的天王府工程,计划扩建到周围的二十里,但因局势动荡未能实施。

天王府的防卫甚是严格,四周有三丈高的黄墙环绕的宫殿群,宫墙外面是一道深宽各二丈的御沟,沟上有三孔石桥称五龙桥供行人进出往来。

过桥迎面第一道大门为天朝门,门外悬挂着十余丈的黄绸,上有天王洪秀全御笔手书五尺大的朱字诏令:“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踪,有诏方准进,否则云中雪。

”意思是说,大臣等闲杂人等,到了天朝门时就别往前走了,有天王的诏书才可以进去,否则就别怪我杀人了。

云中雪是太平军形容“杀头”的隐语。

天王宫的装修极为华丽。

据史料记载,这座宫殿内雕梁画栋,用黄金作装饰,绘以五彩,门窗用绸缎裱糊,墙壁用泥金彩画,取大理石铺地。

天王所用王冠、浴盆、夜壶等许多器皿俱以金造。

中考冲刺专题八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版)

中考冲刺专题八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版)

中考冲刺专题八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1.(2023•周口一模)吕思勉在《极简中国史》中写道,这一条约是英国“破前此(一)口岸任意关闭,(二)英人在陆上无根据地,(三)税额繁苛,(四)不许英官和中国平行之局”的。

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题干“英国“破前此(一)口岸任意关闭,(二)英人在陆上无根据地,(三)税额繁苛,(四)不许英官和中国平行之局””中描述情况,1842年的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的签订破坏了中国的领土、贸易、关税等主权,故A符合题意;《北京条约》与题干“(一)口岸任意关闭,(二)英人在陆上无根据地……”不相符,排除B;《马关条约》是中日之间签订的,与英国无关,排除C;《辛丑条约》是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与11国签订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A。

2.(2023•金乡县校级一模)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B.强调战争爆发原因C.粉饰侵略战争性质D.纪念这次战争影响【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第一次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通商战争’”可知,英国认为其发动战争是为了与中国通商,获得中国市场,试图粉饰这场侵略战争的性质,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英国之所以称“通商战争”并非肯定战争的正义性,排除A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材料、向中国倾销工业品,“通商战争”并不能突出战争爆发的原因,排除B项;鸦片战争的影响是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通商”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3.(2023•长丰县一模)“随着五口开放后中外贸易的扩大,英、美等国廉价棉织品在中国的大规模倾销,中国原有的利用手纺车和手织机纺织出的土布丧失了市场,摧毁了传统的中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形态。

谣言与神化--关于太平天国起义的政治传播学分析

谣言与神化--关于太平天国起义的政治传播学分析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得已,14 年 4 , 84 月 洪秀全与 冯云…只得离开花县,远赴广西布道。这一抉择却使洪
秀全 的 自我 “ 神化 ”获得 了柳 暗花 明般 的转机 。 三 、谣言 的传播 与洪秀 全神 化地位 的确立 对于处 于穷乡僻壤 的广 西贵县 民众而言 ,传播上 帝 教 的洪秀全是一 个完 全与他人 不 同的陌生人 。而两 次与 神庙 相关 的事件则 更 加增添 了这 个外 乡人的神秘性 。 首先 ,是所谓 “ 乌庙 事件 ” 六 。
维普资讯
《 长江论坛 》 062期 20 .
总第 7 7期
学术探赜
谣 言 与神 灯 - 化 口—’ I Jr I T 1

关 于太 平 天 国起 义 的政 治传 播 学 分 析
黄岭峻,王
( 汉理 工大 学 武

武汉 40 6 3 0 3)
政治 与行政 学院 ,湖 北
[ 作者简介] 黄岭峻,武汉理X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王 芳,武汉理X大学政治 - -
与行政 学 院硕 士研 究 生。
[ 摘
要] 从洪秀金领 导太平天国的经历来看,他充分利用谣言,将 自己由一介草 民神化为上帝之
子, 并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神话地位, 自己在合法性上能与现存政治权威相抗衡。同时, 使 在这一过程中,为 了 保持神化所必须的距离感,洪秀全利用杨秀清等人作为 自己与信徒 之间的媒介。
从个人资质 看 ,洪秀全本 来 只是一 个并无 特别之处 的普通 凄书人 。无论是 就其外 在容貌 ,还是就 其 内在能 力看 ,洪 秀全都 只能算 一个 寻常之 辈。然而 ,正是这么

个4 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的落第童生却成功地利用谣

太平天国那些诡异制度4--“男女别营”逼得百姓自杀

太平天国那些诡异制度4--“男女别营”逼得百姓自杀

太平天国那些诡异制度4--“男女别营”逼得百姓自杀太平军占领南京前,南京城原有人口约54万—90万人,到达南京的军人及其家属约13万—15万人。

但至太平天国奠都前,战争、政策失误等导致人口减少约14.5万余人,因而奠都前南京城总人口大约在52.5万—90.5万之间。

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学界对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的人口变动问题关注得并不多。

现有的成果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对人口损失、人口迁徙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其资料主要源自《嘉庆—统志》以及部分方志中的人口数据。

随着更多相关史料的陆续涌现,对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人口的研究也就有了进一步发掘和探讨的余地,尤其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军事中心的南京的人口。

南京是交战双方争夺的重心,也是受战争影响最长久的城市,它的人口变动贯穿于太平天国战争的始终,对其进行研究可动态地展示战争环境下人口、战争和太平天国决策层之间的复杂关联。

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太平天国奠都前南京城的人口变动进行研究。

一、太平军占领前南京留居人数南京本是江南省城,在清代既是政治枢纽,又是军事重镇,人文荟萃,工商发达,但是关于太平军占领前它的人口数却始终是一个谜。

首先,时人关于太平军占领前南京的人数,大致有两种记载:一种记载认为南京人口达二三百万。

王永年的《紫藐馆诗钞》记载:“江宁城未陷时,查户口清册有二百六十万之众。

”《张继庚遗稿》持相同的观点:“惟念江南未破时,查户口清册,有二百六十余万之众。

”一位住在金陵南门外西街的士子王杰亦云:“城中户口,有册可稽者,二三百万生灵,尽遭涂炭”。

另一种记载认为南京人口仅数十万或数十万至一百多万。

江苏巡抚许乃钊在咸丰三年(1853)六月向清廷上报南京的情况时说:“臣自抵江南帮办军务,经钦差大臣向(荣)亲自督剿,连破贼营。

惟念省垣被胁居民惨遭蹂躏,设法救援解散,不下十数万,类多困苦无依……查《通志》载:‘江南省城周九十六里’人烟数十万户,除去已经拯救外,约计城中男女大小尚有数十万人横遭裹胁,未能自拔,亲属则荡析离居,货财又搜罗罄尽。

太平天国开女科举纯属虚构 传言女状元实为簿书

太平天国开女科举纯属虚构 传言女状元实为簿书

太平天国开女科举纯属虚构传言女状元实为簿书长期以来,盛传太平天国开过女科,并出了个女状元傅善祥。

真史中有这些事吗?一、记载太平天国开女科举一事,首见于虚构的著作《盾鼻随闻录》太平天国开考女科,其说盛传于世,因太平天国主张男女平等,谓世间男女都是上帝的子女,反对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观念,在朝内、军中并皆设立女官,以致其开女科的传说,令人相信,遂以为真有此事,然遍考太平天国文献,实找不到天朝有开女科的制度。

不知是由汪堃的《盾鼻随闻录》伪造于前,还是沈懋良的《江南春梦庵笔记》沿袭于后,竟编出一个女状元来。

好事者又就此而伪造题目,伪造文章,五花八门,遂使人目眩惊奇,讶为千古未有的创局。

二、太平天国设女科的事实是假造出来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料辨伪集》,将两书作伪的地方,列表对照,考出其来源,兹录其说中关于《江南春梦庵笔记》谓太平天国女科是虚构的一段如下:虚上加虚,假中更假———例如作伪者所根据的《盾鼻随闻录》说太平天国“以江宁人傅善祥为女状元,又女榜眼钟姓,女探花林姓”。

按记载太平天国开女科举一事,是首先见于这一部以虚构著名的《盾鼻随闻录》上的(后来他书记载都是根据它)。

我们遍考曾亲在天京参加过太平天国工作者的记载,如谢介鹤的《金陵癸甲纪略》、张汝南的《金陵省难纪略》、知非子的《金陵杂记》、佚名的《粤逆纪略》、马寿龄的《金陵癸甲新乐府》,以及张德坚根据情报编纂的《贼情汇纂》,都没有记载这一件事。

《金陵癸甲纪略》是记有傅善祥的,但只说她是东王女簿书,而没有说她是女状元。

所以《盾鼻随闻录》所记太平天国开女科举及女状元榜眼探花姓名一事,是十分可疑的,大概就是汪堃捏造的。

但在汪堃的记载里面,所说的女榜眼、女探花还是有姓无名的,到了这个作伪者的手里,竟进一步虚上加虚,假中更假,把名字、身份、来源都编造了出来!罗尔纲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很注重史实的分析的。

现在我再把两书原文,及后来《太平天国野史》所添造的考官、考题与傅善祥的上书等事,从当时的考试制度再作进一步分析,更足以证实太平天国设女科的事实是假造出来的。

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平天国是一次大规模的反清运动,反清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被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榨的境地,人民生活十分痛苦,所以太平天国也是一次勇敢的运动,但它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那么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失败呢?原因有哪些呢?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太平军定在南京定都后,把南京改为了天京,史称“定都天京”,虽然这是一个看似稳定的举措,但是他们没发现这其实过早了。

因为定都了之后太平军必须部署一些兵力来保证天京的安全,于是对于进攻他们便停滞了下来,随即丧失了斗志。

2.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但是农民带有分散性、守旧性等缺点,有着先天的局限,所以他们做不了领导人。

因为被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制了太久,他们都渴望翻身,有的人当初加入太平军就是为了以后能当、丞相等大官的,所以在作战的时候他们非常勇猛,但是他们用的只是猛劲,并没有巧劲,他们的局限让太平天国运动渐渐走向了失败。

3.太平天国运动还在进行的时候天平天国的政权却已经腐败,这使得太平天国的政权被动摇,这种腐败的现象早在定都天京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

尽管洪秀全提出的没有尔虞我诈的公平世界是诱人的,他鼓吹天下都是家人的平等思想也是农民向往的,但是洪秀全只能动嘴皮子,他很难把自己说的实践起来,所以天平天国运动走向了失败。

4.在太平天国运动进行的时候,太平军不断地受到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的镇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规模很大,太平军的战斗力也很高,但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这其实也是必然的,这些原因也为之后的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会失败有很多的原因,比如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的人是农民阶级,这个群体有着天生的局限性,加上天平天国的政府日益腐败使得政权被动摇了,并且领导人洪秀全只有蓝图没有实际行动,这些因素都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天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运动,虽然它最后失败了,但是人们对它的评价还是很高的,比如它拉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也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时间非常悠久,太平天国运动强烈地动摇了清政府得政治基础,加速了它的衰败。

太平天国运动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太平天国运动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太平天国运动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19 世纪中叶,清朝统治日益腐朽,社会矛盾激化。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

首先,清朝的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同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

其次,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此外,鸦片贸易泛滥,不仅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还造成了白银外流,银价上涨,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1、金田起义1851 年 1 月 11 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永安建制太平军攻克永安后,进行了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3、定都天京1853 年 3 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4、北伐和西征定都天京后,太平军进行了北伐和西征。

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失败。

西征军取得了重大胜利,巩固了天京的上游地区。

5、天京事变1856 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讧,史称“天京事变”。

这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6、后期斗争天京事变后,洪秀全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年轻将领,继续与清军作战。

但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这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它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但由于其具有空想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但由于当时的战争环境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一方案也未能实施。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太平天国运动历时 14 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给清朝的统治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清朝的衰落和灭亡。

2、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太平天国运动提出的一些主张,如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谶谣文化解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谶谣文化解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谶谣文化解读作者:王颖怡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第9期谶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文化现象,多指能够灵验地预测未来的文字或符号。

谶谣是谶的一种传播形式,它具有谶的性质,又有自己的特点。

在学习王朝更替历史时, 往往会看到谶谣。

比如陈胜、吴广起义之时,就有“大楚兴,陈胜王”的谶谣;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也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一讖言;而隋唐之际, 则出现了“桃李子,洪水绕杨山” 一类的“桃李子”谶谣。

虽然谶谣不是中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但是与所学内容相关,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素材。

本文将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对“桃李子”谶谣进行解读,从而发掘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

一、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是基础时空观念是历史最基本的特质,也是历史学习的起点。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地点上发生的。

只有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而可靠的史料则是得出正确认识的依据。

“桃李子”谶谣产生于隋末唐初,要理解“桃李子”谶谣就要将其置于这一时空背景之中,并合理运用相关史料。

隋炀帝即位后,“初造东都,穷诸巨丽……长城御河,不计于人力,运驴武马,指期于百姓,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

既而一讨浑庭,三驾辽泽,天子亲伐,师兵大举,飞粮挽秣,水陆交至”[1]。

其暴政导致百姓奋起反抗,进而造成了隋末的动荡局势,为“李弘之谶”的传播与“桃李子”谶谣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与此同时,李氏势力逐渐抬头。

“由于关陇集团仍是当时政治社会的主导者,在此集团之中最有可能承继隋王朝者,在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中,以李弼、李虎、李远三家后裔最有可能。

”[2] 李弼是八柱国之一,其去世之时“明帝即日举哀,比葬,三临其丧。

发卒穿冢,给大路、龙旗,陈军至墓。

”[3]可见其圣眷之深、权势之盛;李虎一族同样权倾朝野,《旧唐书》记载:“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

太平天国为什么会败?李秀成死前说出十句话

太平天国为什么会败?李秀成死前说出十句话

太平天国为什么会败?李秀成死前说出十句话本文导读: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自知大势已去,早在几个月前,就已在宫中饮药自杀,留下了年轻的幼主洪福瑱。

在天京之战中,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趁乱,带幼主突围而出,意图潜伏下来寻找机会东山再起。

不料,化装成普通百姓的李秀成被附近村民认出,被抓获献给清军,最终成为了曾国藩的阶下囚。

曾国藩俘获李秀成后,并没有直接把他杀掉,而是将其下狱审问。

在狱中,李秀成写下了3万字的自述,供述了太平天国内部许多事件及历史。

对于太平天国最终走向失败,李秀成也在供词中用“十大误”,总结了败亡的原因。

一、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二、因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兵败后,调丞相曾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致临青清州之败;三、误因曾立昌等由临清败回,未能救李开芳、林凤祥,封燕王秦日昌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败回;四、不应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以上四条,是太平天国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尤其是第一条,李秀成认为,东王杨秀清派李开芳与林凤祥北伐,乃是“误国之首”。

李秀成之所以认为北伐是大误,并非由于他不认同北伐,而是太平军北伐的方式不正确。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金陵(即南京),并改名为天京,在此定都。

由于当时太平天国对南方的控制并不牢固,其可选择的道路有两条:一是先平定江南,巩固后方,再图北上;二是直接舍弃金陵等城池,大部队挥师北伐,直取北京。

然而,这两条路他们都没有走,太平天国的统治者们不舍得离开江南水乡的安逸,只派了李开芳和林凤祥率5万人北伐,结果孤军深入,后无援兵,以致被清军重挫。

后来屡次派去救援的军队,都遭事先做好准备的清军伏击,导致太平军士气溃败,失去了一举推翻清朝的机会。

五、因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六、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而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以上两误,即太平天国内部发生的著名的“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的缘起,在于东王杨秀清与天王洪秀全之间的权力斗争,而内斗的结果是太平天国统治者内部自相残杀,以致大伤元气。

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现象解析

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现象解析

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现象解析
董丛林
【期刊名称】《安徽史学》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谶谣盛行,是太平天国时期神秘政治文化现象的明显表征之一.题材上,此时的谶谣主要是围绕清朝与太平天国争斗事体者.这与当时战乱之下社会动荡、人心惶惑、迷信氛围浓烈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谶谣的流布固然离不开盲传盲信的社会群体,但不论是清朝还是太平天国方面,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将谶谣自觉利用作特殊的舆论武器.
【总页数】5页(P58-62)
【作者】董丛林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河北,石家庄,0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4
【相关文献】
1.苻坚:兴于谶谣,亡于谶谣 [J], 段培华
2.汉唐小说谶谣研究 [J], 吴皓
3.论唐前小说对谣谶的书写 [J], 张玉
4.论汉代《易林》古歌中的谣谶及其与谶文化的融通 [J], 田胜利
5.童谣、儿歌、谶谣辨释及闽南童谣的特色 [J], 陈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现象解析作者:董丛林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07年07月11日谶谣盛行,是太平天国时期神秘政治文化现象的明显表征之一,颇有值得探研的意蕴。

所谓“谶谣”,是一种利用隐晦而通俗的语言形式表述预言的神秘性谣歌。

它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至近世太平天国时期,又出现了一个相对性的高潮,甚至影响所及,过后还有人热衷造作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

本文即拟对相关情形进行概要的考察解析。

一这个时期生发的谶谣,是以清方与太平天国对立、争斗的情势为中心题材的。

具体看来,内容上起码涉及下述一些典型方面:一是从宏观上预言战乱形势者。

譬如有说当奕詝即位改元咸丰之时,有童谣云:“一人一口起干戈,二主争山打破头(頭)”(注:凌善清:《太平天国野史》,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影印民国刊本,第301页。

)这显系一联拆字谜式的谶谣。

其“谜底”,前一句为“咸”,后一句为“豐”(“争山”的两“丰”与“主”字象形,破“頭”则为“豆”字,合为“豐”),寓意为咸丰年间要出现两主相争的乱势。

又有记载说,咸丰初年北京出现“今年不算苦,明年二三五,城内莲花瓣,城外一片土”的谶谣。

有论者分析说:“这反映其时北京人心惶惶,预言大劫将来。

”(注:张守常辑:《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348页。

)又有说,“清道咸间,江宁童谣有‘蝴蝶飞过墙,江南作战场’之语。

又曰‘太平天子朝元日,南北分疆作战场’。

后洪氏都金陵,语悉验。

”(注:凌善清:《太平天国野史》,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影印民国刊本,第302-303页。

)甚至还有说明朝的黄檗禅师即有预言诗云:“亥逐元讹二卦开,三三两两总是哀。

东南万里红巾扰,西北千群白帽来。

同心佐治运中兴,南北烽烟一扫平。

一纪刚周阳一复,寒冰空自惕兢兢。

”(注:凌善清:《太平天国野史》,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影印民国刊本,第302页。

)其隐寓清咸丰年间要有从太平军(红巾)到西北回民(白帽)起事的发生,随后则有“同治中兴”之局。

更有甚者,署为唐朝袁天罡、李淳风撰,清朝金圣叹注的《推背图》中,竟有“谶”曰:“头有发,衣怕白。

太平时,王杀王。

”其“颂”则曰:“太平又见血花飞,五色章成里外衣。

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飞。

”或解释说:“此皆言太平朝事,其意至明。

曰不薙发,太平蓄发也。

曰太平,所立国号也。

王杀王,谓诸王相并。

洪水滔天,谓天王。

苗不秀,梦全非,指太平君臣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虽英明,事终不成也。

”(注:凌善清:《太平天国野史》,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影印民国刊本,第302页。

)二是对战事胜负成败的预言者。

以有关北伐战事者为例,据清方人员记述,咸丰三年五月间“贼未北窜之前”,河南地方上先有童谣云:“长毛贼,有万千,坐南京,心不安,望北京,在眼前,围怀庆,枉徒然,走到济源一阵烟。

”所谓“一阵烟”,当寓败意,而当时北伐太平军是在豫境,要继续北进,记述者预言“中秋节前即当应此佳谶”(注:张守常编:《太平军北伐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251页。

)。

还有清方的记述说:“初贼之北犯也,就善卜也占之。

卜者曰:‘此去遇僧而败,遇平而灭。

’贼故见僧即杀,不知其应在王(按:指僧格林沁)也。

”(注:光绪《畿辅通志》,卷一三二,《前事略》二。

)三是涉及对有关人物之于战局和时势作用的预言者。

如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间,因常州被太平军占领,清朝方面感到江南形势更加糜烂,当时在湘军首领曾国藩幕下的赵烈文,在日记中记述说:“先是,有谣曰:‘江南若遇人丁口,江南便是鬼门关。

’妖谶如此,亦可异矣。

”(注: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3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1页。

)这也是一拆字式的谶谣,所谓“人丁口”,合起来为“何”,隐指两江总督何桂清,当时因清江南大营全溃,其人遁出驻地常州,并且在临行时枪击跪乞留守的绅民,常州要地失守,在清方看来不啻陷入鬼门关。

另外,据说早在太平军攻占金陵建都之前,江南即有“丹桂插金瓶,无根总不成”的童谣。

有的研究者解释,这也是隐指何桂清的,“何桂清字根云,根不深入泥土,却悬之云中,可比虽为两江总督,但两江总督历来驻节的根本之地南京却在太平天国手中,他只能流寓常州,亦犹丹桂之不栽入泥土,而插入瓶中,皆无根也。

无根岂能成事?”(注:张守常辑:《中国近世谣谚》,第371-372页。

)再如,有记述当年四川有谣云:“四川土地薄,硝磺用不着,若要太平时,除非马生角。

”按记述者的解释,“硝磺”分别是隐指记名按察史萧(俗写作“肖”)启江和记名道员黄醇熙,“马生角”则隐指骆秉章(说是“角”、“各”音近,“马”、“各”合起来为“骆”),此谣预言在石达开兵临四川清方组织“援剿”时,萧、黄两人皆无功而亡,总督骆秉章“率所部卒以同治元年(笔者按:实在同治二年)四月禽(擒)石逆于紫达,蜀乱始平”(注: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二,第22页。

)。

其时谶谣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最典型的是所谓“童谣”,即儿童也能诵传扩散者。

上面引录的谶谣中即有数则为典型的童谣。

再就是谶语、谶诗,其用语比一般童谣可较艰深也更隐晦,上面也都有引录的例子。

书面和口传的形式之外,还有碑载谶谣。

例如有记述说,当年桂林城外村民曾掘出一碑,其碑文云:“三星日出共照天,有福作主救人善,万人识得禾救饥,手扶日头好上天。

”(注:汪堃:《盾鼻随闻录·异闻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4册,第406页。

)另有图谶者,这种形式往往配有谶谣文字,像上引《推背图》中的“谶”、“颂”即对图谶的配文。

总之,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及其变种,不但数量颇多,而且内容和形式上也皆繁杂多样,不能一一备举,上面只是示例而已。

二那么,为什么当时谶谣能够盛行呢?这自然有其特定的背景原因和生发土壤。

清朝与太平天国双方对垒斗杀,战乱经年,兵连祸结,人心惶恐,社会动荡迷乱,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严重的危机感,越是觉得无法把握时局动向和个人命运,便越要诉诸异己的神秘力量。

而从中国的历史传统看,尽管没有过像基督教之于西方国家、伊斯兰教之于阿拉伯国家那样的维系全民族精神的典型宗教,但所谓“神道设教”的特殊人为宗教基础是深厚的,为统治者所认可的诸多神祇的祭祀更是其礼法中的重要内容。

而五花八门的迷信和数术也是源远流长,像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之说,谶纬预兆、扶乩占卜等术,都曾非常流行。

即使有的事项被统治者列在当禁的“邪门歪道”之内,事实上也是禁而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及至太平天国时期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适应特定社会心理的需要,神秘文化又得以明显“复兴”。

再加上太平天国有关因素的刺激,使之更为变本加厉。

我们知道,太平天国与拜上帝教息息相关。

起义的组织发动是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该教,太平天国正式建立特别是奠都天京有了施政条件之后,更是把拜上帝教作为国教推行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拜上帝教并不真正是基督教,它只是吸收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素材,结合中国民间宗教和巫术,并杂糅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一些成分,形成的一个特别教种。

它不但脱不出宗教所必然具有的神秘性,而且比一般宗教的迷信色彩更为浓重。

像天父天兄下凡之事,形式上即类同于民间盛行的降僮术。

这不但施行于起义之前,而且起义乃至奠都之后在重要军政活动中仍屡屡用之。

太平天国的若干重要文献中,甚至包括诏书谕旨,都不乏怪诞的神话素材和谶语之类(具体事例见下文),其神秘性非常突出。

这与当时清朝社会也具有的神秘政治文化氛围相激相荡,发生“谐振”效应。

正是在这种宏观背景条件下,谶谣作为神秘政治文化事物的表现形式之一,与其他各种形式者一同盛行开来。

带有浓重迷信色彩的谶谣,其传播和生效离不开有广大信实的受众。

在当时浓重的神秘政治文化氛围中,不消说普通民众,即使文化素质较高的官绅阶层人员,也难以能够自觉鉴别和排除谶谣信息中的迷信成分。

像上面提及的赵烈文,平时就颇为关注和相信谶语谶谣的预兆性,在其日记中即多有记载,业已述及的他对“人丁口”方谶谣灵验的信实,就是典型的例子。

甚至他对文牍用语之类,都会随时从谶意上去揣摩思虑。

如他在咸丰二年十二月初一日(时尚未入曾国藩幕)的日记中记曰:“上年浙漕尚未至淮,上下俱各淤浅,不得已仍还故处,改由海道。

有司文移俱称‘倒运’,殆为语谶。

”(注:赵烈文:《落花春雨巢日记一》,《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3册,第24页。

)可见其人在这方面是多么敏感和疑忌。

他经常性地观天象而卜人事。

就在方才引述的同则日记里,他即记下:“一月之中,天裂、地震、日食、月蚀、星变,叠示警象,恐非佳兆。

”当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间太平军“陷长兴,湖州大警”之际,他在该月十九日的日记中记道:“前暮余登潘公桥望西方氛,气色愈恶,即向槐亭(赵之僚友)言,长兴旦夕必有变,槐摇首不信,昨果报警甚急,槐始信余言。

”(注: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四》,《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3册,第148页。

)可见他非常迷信这类事情。

此外,象“阴兵”、“鬼祟”之类不可能真有之事,他也颇为信实地屡屡记入日记之中。

在这样一种心态之下,对谶谣的相信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即使曾国藩这流人物,对谶事亦不乏觉得不可捉摸又不可不信之时。

譬如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间,曾国藩正在家居,有人在他家请乩,一开始,就出了个“赋得偃武修文(字谜‘败’字)”的判词,曾国藩正惊讶败字不知何所指,乩判回答说是“为九江言之也,不可喜也”。

当时湘军刚取得九江战役的胜利,气机正盛,曾国藩仍大惑不解败从何言,乩又判说“为天下,即为曾宅言之”。

几个月后,即有湘军在三河的惨败,曾国藩之弟曾国华也死于此役。

事后,曾国藩忆起扶乩之事,颇有恍然大悟的感触:“由今观之,三河之挫,六弟(指曾国华)之变,正与‘不可喜也’四字相应,岂非数皆前定耶?”(注:《曾国藩全集·家书》第一册,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45页。

)扶乩判词亦即谶语的一种,曾国藩辈对此尚如此迷惑,何况平民百姓。

这反映着当时较为普遍的一种社会心态。

对作为更为通俗的谶语形式的一般谶谣,其受众的广大自然更自不待言。

谶谣有其广大信众,与它的“灵验效应”分不开。

谶谣的预言只有在广大受众的心目中觉得多能准确,他们才易于由此及彼地连锁信实。

而对谶谣的“灵验”,需要具体分析。

就拿关于太平天国的谶谣来说,有些事实上是事后有人附会造作而以事前预言的面貌出现的。

如本文中引及的所谓明代黄檗禅师的预言诗,不可能真的在明代就能那样具体兆示以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的事情。

而《推背图》中关于太平天国的“谶”与“颂”,不可能真的是由唐朝人所撰。

据有的研究者考论,宋代前后便有人假托唐人之名写了《推背图》一书,以后又不断经人增补和改造加工,有关清末和民国年间的“预言”,当为民国时人所伪造(注:参见谢贵安:《中国谶谣文化研究》,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29-33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