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三点尝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三点”尝试

王健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很重要。阅读是根,写作是叶,“根深”才能“叶茂”,“厚积”才能“薄发”。苏霍姆林斯基曾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已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识。但理念的更新并不等于行为的跟进,往往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盲目阅读,阅读的量难以保证、阅读的质难以检测,缺乏切实可行的指导,或盲目要求、或听之任之,造成学生课外阅读的望书却步或随波逐流。为此,我们学校在2007年3月就“课内外阅读相结合”这一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上报江苏省教育学会,并成为“十一五”立项课题。旨在:探索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两年来,本人以教材为依托,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就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这方面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一、课前预习,立足趣味点

高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之前一般都要布置预习,但以往布置预习,都是围绕所学课文的字、词、句、段,而且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在学习过程中就缺少激情,对预习也失去了兴趣。

事实上,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这都说明了“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在预习中,寻找兴趣点,激励学生扩展阅读、搜集资料,将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在写作背景上寻找趣味点。

在国标本小语教材中,许多教材的写作背景很相似,甚至是相同的。如,小语第十册第二十课《七律.长征》,二十一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都是以我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历史壮举为创作背景,布置预习时,可适当讲一些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感人事例,以激发学生了解长征的艰难,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然后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如《马背上的小红军》、《草地夜行》、《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等,学生通过这些红色经典文章的阅读,对红军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有更真切的感受,对教材的理解也就更深刻。再如小语第十一册教材第四课《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也有相似之处:都是国家分裂、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作者和全国人民的心情一样,盼望和平、渴望祖国统一。因

此,在预习时,指导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中的“安史之乱”和“靖康之难”,既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为进一步体会诗意作了铺垫。

其次,从课题上挖掘趣味点

小语教材中许多文章的题目起得很精当,有的是全文内容的浓缩,有的是文章中心所在,还有的题目读了让人意韵无穷、令人遐想。预习时,教者如能抓住题目,适时引导,就能激起学生寻秘探幽的兴趣。如在学习《最后的姿势》前,引导学生回忆课外读过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文章,想象董存瑞手托炸药包、黄继光扑向机枪口、五壮士英勇跳崖前刹那间的光辉形象,使学生感悟到:这就是他们“最后的姿势”。又如在学习《秦兵马佣》前,告诉学生,“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接着又因势利导问学生:“你们知道另七大奇迹是什么吗?”部分同学略知一些,有说“长城”的,有说“金字塔”的,可都说不全面。于是,我就告诉学生,在〈〈世界五千年〉〉这套丛书中就有详细的记载,课前就有许多同学兴致勃勃地去寻找、翻阅这套书,在学习下一课〈〈埃及的金字塔〉〉时,学生滔滔不绝,对金字塔的描述远远超过了书本的内容。有同学说,金字塔的顶角是52度,这是最稳定的角;有同学说,“人面狮身像”被拿破轮用大炮轰断了半根胡须,现在还放在巴黎的卢浮宫;还有同学说,金字塔不仅埃及有,在南美洲的丛林中也有,在百慕大海底也有......同学们知识之丰富、见闻之广博,连我当老师的也瞠目结舌。由此深感课外阅读的重要和迫切。

二、课内阅读,找准结合点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叶老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各种课外书籍,语文教材实际上是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因此,只有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有效结合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相关内容的结合。小语国标本教材选用了许多古典名著中的章节,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点带面,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如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可让学生阅读《水浒传》中“火拼王伦”的章节,从而加深对林冲这一梁山好汉的印象;学习了《三顾茅庐》后,引导学生讲讲《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其它故事,像“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这些内容都是对诸葛亮的精彩描写,学生读后就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对诸葛亮这一人物也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课后迫不及待地要去读一读。再如:学习《最后的姿势》一文中的“废墟”和“坍塌”词语时,可结合文

中第一幅插图理解“废墟”,结合最后一幅插图理解“坍塌”,结合点找准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既形象又深刻。

第二,相关人物的结合。

高年级教材中有许多写人的文章,像司马迁、莫泊桑、钱学森、霍金等等,他们生动感人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但由于教材的篇幅短小,对这些名人,学生不可能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要抓住机遇,结合所教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学习了《海伦凯勒》一文时,可向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使学生不仅了解海伦凯勒具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更使学生认识到:要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不要虚度年华、白白浪费光阴;学习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同学们都知道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但人物形象并不鲜明,在课堂上可让读过《鲁滨逊漂流记》的同学讲一些具体的情节,使同学们对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相关的写作背景、相同的中心、相似的写作手法等方面寻找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以此提高课外阅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三、课后拓展,寻求生长点

课外阅读虽然很重要,但仍应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教材,不能舍本逐末,脱离课堂、脱离教材来谈课外阅读。要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必须得法于课内而受益于课外,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起点,课外阅读才是课内阅读的延伸。

如学习完《三打白骨精》,让学生归纳出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各自的特点,然后布置课外阅读,让学生重读《西游记》,各自选择一个人物,找出表现这个特点的内容进行精读,同时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再如:学习了《牛郎织女》后,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间故事的特点,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欲望;接着,告诉学生:中国的民间故事很多,出名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等,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并把故事的梗概编制成一份《民间故事小报》,在班内交流,以此达到课后博览的目的。

当然,课后拓展的生长点还很多,如学习了《三亚落日》后,可引导学生阅读巴金的《海上日出》,学习了老舍的《草原》后,可让学生阅读老舍的《林海》,学习了话剧《负荆请罪》,可介绍《将相和》给学生阅读。凡此种种,都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把课内外阅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总之,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还有很多,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改形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