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广东深圳市宝安区语文学科考前演练题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广东深圳市宝安区语文学科考前演练题3
2010年高考广东深圳市宝安区语文学科考前演练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读书与书籍叔本华
我们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
读书越多,或整天沉浸于读书的人,他的思维能力必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
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
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就会淡忘丧失。
对于在沙滩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作家们各有其所专擅,例如雄辩、豪放、简洁、优雅、轻松、诙谐、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等,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们的作品就可以学得来的。
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优点,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
看别人的榜样而予以妥善地应用,然后我们才能也有类似的优点。
这样的读书可教导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但必须以自己有这些禀赋为先决条件。
否则,我们读书只能学得陈词滥调,充其量只不过是个浅薄的模仿者而已。
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
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人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
这种为赚取稿费的作品,无时无地都存在着,并且数量很多。
这些书的读者真是可怜极了,他们以为读那些平庸作家的新作品是他们的义务,因此而不读古今中外的少数杰出作家的名著,仅仅知道他们的名姓而已——尤其那些每日出版的通俗刊物更是狡猾,能使人浪费宝贵的时光,以致无暇读真正有益于修养的作品。
因此,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决不滥读的原则。
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
你要知道,凡为愚者所写作的人是常会受大众欢迎的。
不如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
不读坏书,没有人会责难你,好书读得多,也不会引起非议。
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无暇阅读前贤的睿智作品,所以连也仅停滞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围中。
平凡的人好像都是一个模型铸成的,他们在同时期所发生的思想几乎完全一样,他们的意见也是那么庸俗。
他们宁愿让大思想家的名著摆在书架上,但那些平庸文人所写的毫无价值的书,只要是新出版的,便争先恐后的阅读。
平凡的所写的东西,像苍蝇似的每天产生出来,一般人只因为它们是油墨未干的新书而爱读之。
这些东西,在数年之后必遭淘汰,其实,在产生的当天就应当被遗弃的才对,它只可作为后世的谈笑的资料。
无论什么时代,都有两种不同的文艺,似乎各不相悖的并行着。
一种是真实的,另一种只不过是貌似的东西。
前者成为不朽的文艺,纯粹为文学而写作,他们的进行是严肃而静默的,然而非常缓慢。
另一类,文章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但它们却能够狂奔疾驰,受旁观者的欢呼鼓噪,每年送出无数的作品于市场上。
但在数年之后,不免令人发生疑问:它们以前那煊赫的声誉在哪里呢?因此我们可称后者为流动性的文艺,前者为持久性的文艺。
1.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
作为思想家,的见解独到而深邃,他反对人们读书,认为读书越多,人的思维能力就越差。
B. 读者要学习作家们的优点,并不是读他们的作品就能学到,必须以自己的天赋为先决条件。
C. 已有定评的名著或前贤的睿智作品是好书,为赚取稿费而写的、迎合大众庸俗趣味的书是坏书。
D. 坏书的危害主要在于它们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
E. 在同一时期,平凡的人们思想几乎完全一样;而平庸的则停滞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围中,迎合大众。
2. 下列对在沙滩上行走者的足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读书时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运动场,身影瞬即逝,就像沙滩上的足迹。
B. 读书多,脑海里就会被别人的思想弄得重叠纷乱,像沙滩上众人留下的足迹。
C. 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印象浅薄而不生根,不久就会淡忘丧失,就像沙滩上的足迹。
D. 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像在沙滩上行走者,只能看见他走过的路径,不知他在路上看见什么。
3. 根据文意,流动性的文艺和持久性的文艺分别有哪些主要特征。
4. 根据文意,要坚持决不滥读的读书原则,应该怎样做。
二、寻找精神的家园
——关于当前诗歌创作
以色列有一句箴言:只要还剩下一个犹太人在祈祷,我们这个民族便没有丧失获救的希望。
这使我联想到诗的本质也是一种心灵的祈祷,作为情绪的艺术凝聚,过滤大千世界的回音,进入文化和社会的殿堂,成为激励情志和抚慰心灵的圣洁之声。
正因为如此,我国古典诗歌以儒道互补的精神风范,构建了坚实而辉煌的汉诗圣殿,它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粹,又以其丰富的道德精神所酿制的玉液琼浆,抚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成为最具人类意义的光华熠熠的文化现象。
我国新诗在历经峥嵘、艰辛和曲折的发展历程之后,伴随新时期的到来,以其灵敏的知性率先冲破了沉滞的观念羁绊,摒弃了解释题旨的套式,出现了文本解放与诗的本质的复归,让崭新的意象营造包容更为广阔的精神天地、思想内涵和情感意蕴,也涵纳崭新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判断。
虽然作品良莠混杂,也曾熏陶过一代人的文化心理。
进入90年代之后,诗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正在沉寂中重新孕育,并面临着双重辨识与选择:一方面,诗的审美取向在分流与整合的过程中,呈现出驳杂情态;其一,是能够自觉地卫护现实主义传统,却未能认识到诗是流动的美学,现实主义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一些诗人仍以眷念情怀吟唱田园牧歌,当旧日田园不复存在,诗的意蕴就显得陈旧而空幻;其二,仍然习惯于做生活的描摹或浅白地直抒胸臆,却不能自识正是类型化的情感程式和简单化的哲理传达,阻塞了灵动的思绪去寻觅通幽的曲径,诗便不能展示五色缤纷的情感世界;其三,现代主义的借鉴,曾有助于审美意识的解放,从而拓宽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但是那些脱离了中国文化心理与审美习俗的所谓反理性、反文化的先锋性实验,在旗喧鼓响之后,只剩下苍白的语言游戏和故弄玄虚的技巧了,已经从拾人牙慧走向自我生命的阉割;其四,富有历史责任感和较高的艺术素质的诗人们,在不断地开拓生活视野和思想视野,以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个性,表现时代的主旋律和更深层的开掘潜藏于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中的真善美的丰富性。
另一方面,在经济型期的急剧的历史变革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活了全社会的行动机制,既为人们的价值选择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又强化
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务实精神。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一种普遍的心理趋向,是拒绝艰深玄虚,也排斥流俗肤浅。
诗歌既需要翱翔于哲学的天庭,去探寻世界与人生的奥义;又需要投身于抒情的海洋,以激越重塑崭新的人格模式,以柔情抚慰心灵。
于是在芜杂的诗歌创作中,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审美趋向;从题材到语言,从形式到情韵,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或弘扬苍雄器宇,或思索人生真谛,或探究文化源流,或抒发柔情蜜意,往往都浸润着东方式的浪漫情愫和古典主义的雅致意蕴。
在大量作品中,较有诗意韵味的是那些开掘中国文化、表现爱国情怀和陶冶情操性灵的篇什。
这类作品在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迥异,却共同表现出中国文化所滋养的风骨和风韵。
同时应该提及的是当前大量乡土诗的创作,是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根和文化之源,揭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文化的内在联结,为诗的创作提供了更深层的内蕴。
1.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 中国古典诗歌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粹,又抚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成为最具人类意义的文化现象。
B.
新时期的诗歌以灵敏的知性冲破沉滞的观念羁绊,用崭新的意象包容广阔的精神天地、思想内涵和情感意蕴,涵纳崭新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判断,实现了文本解放与诗的本质的复归。
C.
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新时期的诗歌,还是90年代后的诗歌,真正较有诗艺韵味的是那些开掘中国文化、表现爱国情怀和陶冶情操性灵的篇什,以及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根和文化之源的乡土诗歌。
D.
90年代后的诗歌创作,现实主义显得陈旧而空幻,现代主义脱离中国文化心理与审美习俗,类型化的情感程式和简单化的哲理传达不能展示五色缤纷的情感世界,从整体上看是诗歌创作的倒退。
E.
真正的精神家园就是那些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根和文化之源,揭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文化的内在联结,并为诗的创作提供了更深层的内蕴的大量的乡土诗歌。
2.文章篇首引用以色列箴言,对其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犹太人的祈祷联想到诗人的诗歌创作,表明他们都是通过祈祷寻找精神的家园。
B. 说明诗人一旦迷失于诗歌的本质,诗歌创作就将走向衰亡。
C. 说明是的本质也是一种心灵的祈祷,是一种激励情志和抚慰心灵的圣洁之声。
D .论证诗歌创作对于文化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3.简要概括,认为当前诗歌创作面临着怎样的双重辨识与选择。
4.根据文意,90年代后的诗歌先锋性实验,表明了怎样的道理。
三
中国传统道德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尊严。
孔子讲天地之行,人为贵,即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人是最有价值的。
孟子对此又加以发挥,提出良知观念来,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
内在价值的内容就是道德意识。
因为人有道德意识,所以人就有内在价值。
因为人有内在价值,所以就有人格尊严。
孟子讲过两句话:所欲有甚于生者,意为我所要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即人格尊严;所恶有甚于死者,意为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具有负价值的,即丧失人格。
这两句话正是注重人格尊严和内在价值的表现。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即肯定人格高于生命。
然而生命还是人格的本原,如果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所谓人格。
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意义上来说,可以说道德高于生命。
应该承认,道德本于生命,而在某种意义上
又高于生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这是正常的情况。
在正常的情况中,一方面要充实生命,一方面要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
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
充实生命力必须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即满足一定的欲望,但是欲望的满足不可能是不节制的,如果无节制地追求欲望的满足,纵欲无度,必然会戕害生命,同时也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引起纠纷扰乱。
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发展,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生命的充实提高与道德的自觉自律都是必要的。
道德的要义在于每一个人不但要追求个体的利益,而且要考虑体的利益。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是基本上肯定生命的,但是一部分儒者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学说,对于物质需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较忽视充实生命力的必要性,对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与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思想成为对照的是纵情肆欲、唯利是图的流俗思想,追求个人享乐,见利忘义。
这种流俗思想古已有之,于今为烈。
这种庸俗作风,既违背了道德的准则,也逆反了生命的规律,是不足取的。
孟子曾引阳虎之言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这里所谓为富指执政者聚敛财富,所谓为仁指施行仁政。
聚敛财富与施行仁政确实是相悖的。
但是,如果从另一意义上讲,如果为富指经营商业,为仁指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则为富与为仁还是可以相容的,不但可以相容,而且是相得益彰的。
据闻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提出仁富合一的主张,运用仁富合一来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
这是值得注意的。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仁富合一的,也不泛先例,如孔子弟子子贡,善于货殖,但作为孔门弟子,也是以仁为己任的,表现了很高的道德品质。
当代有很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这也是仁富合一的典范。
社会生活必须分工,在社会中有人为增加物质财富作贡献,有人为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做贡献。
仁富可以合一,然而也不妨分途。
在精神领域中,有人致力于探求自然的奥秘,有人沉思人生的终极价值。
这都是应该鼓励的。
富(经济)属于物质文明,仁(道德)属于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兼顾并重。
(材料张岱年《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伦和谐》,有删节)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孔子讲天地之行,人为贵,孟子提出良知的观念,说明他们都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的尊严。
B.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认为人格高于生命。
但认为生命高于人格,因为生命是人格的本原
C.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强调道德高于生命。
但认为道德本于生命,只能说生命高于道德。
D.认为追求欲望的满足必然会戕害生命,因此,人在充实生命的同时,必须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
E.认为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学说和纵情肆欲、唯利是图的思想都不利于人的发展。
后者古已有之,于今为烈,更应大力批判。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仁富可以合一的是(3分)
A.孟子曾引阳虎之言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B.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运用仁富合一来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
C.子贡既善于货殖,也是以仁为己任的。
D.当代有很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
3.关于生命与道德的关系,有些什么样的认识?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4分)
4.根据文意,恪守人格尊严,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4分)
四
情是晚明文学的关键词。
以徐渭、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高扬本色、性灵、情至的旗帜,鼓吹性情,在当时文坛上掀起了一场狂飙突进的文学革新运动,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主情思潮,流波所及,一直延续到清代。
从思想史而言,先秦儒家中,孔孟虽然很少论及情本身,但其伦理道德本体的建构却根源于人的自然情感。
孔子讨论的一些核心问题,如孝、仁、礼、仁政、道等观念,是以人们日常的世俗情感为关切点,直接从世俗之情中引申得到的。
同样,孟子将人的自然情感作为道德建立的前提和因缘,其仁义礼智普遍道德本性的确立也是通过人自然情感的端绪扩充完成的。
虽然孔孟思想中没有涉及对人性自然情感的直接讨论,但在我们今天发现的处于孔孟之间的儒家文献郭店楚简中,却集中探讨了性情问题,并且明确将情视作礼的内在根据,使得孔子与孟子之间从世俗情感到道德情感建立的内在理路线索得以清晰呈现。
楚简认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情生于性,礼生于情,这表明原始儒家对人的情感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情作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展示,和心性本体相即不二,同时还作为现实社会中善、恶、忠、信的依据和尺度,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成为社会秩序(礼)的起点。
但遗憾的是,孔孟以及竹简中的尚情思想在后来的儒家思想中一直隐而不彰,取而代之的是对情的贬抑。
从荀子开始,情站在了礼的对立面,被赋予了否定的意义。
由于荀子是持性恶论者,因而和孔孟走的是相反路径,礼不是为了疏导和顺应人情,而是为了救治人情的恶而出现,礼和情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冲突与矛盾。
跟荀子以恶名性情不同,后来儒者吸收先秦以来就存在的性静情动的观点,用喜怒哀乐未发、已发来分别性情,以善名性,而将恶归之于情,汉代的董仲舒倡导性善情恶论。
唐代的李翱吸收佛教的一心二门对立换的结构,提出灭情复性的理论:情者,妄也,邪也,邪与妄则无所因矣,妄情灭息,本性清明。
这一理论直接成为程朱理学贬抑情感的理论先导。
到了宋代理学家那里,性静情动、性善情恶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并以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情理尖锐对峙的极端方式表达出来。
虽然在思想领域,情感几乎无容身之地,但中国诗学却给予了情感自由表达的空间。
在诗学中,诗道性情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原则,情是诗发生的动因,也是诗的基本内容,构成了诗的本质规定。
尽管不同历史时期诗文在载道与言情之间存在一定的消长起伏,但却始终不能背离情这个根基。
在思与诗之间,在理性与感性之间,中国文人的情感在立身先须谨重与为文且须放荡之间维系着一种微妙的默契与平衡。
然在南宋理学大兴之后,理学对文学领域进行了全面渗透与僭越,打破了这种平衡。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风气与存养心性、复归性理的诗学理念严重偏离了文学的抒情本质与审美精神,也使得传统文化原本就狭窄的情感空间被严重挤压,造成长时间感性人生的逼仄与枯槁。
从思想演进的逻辑而言,这必然会引起对此理性僭妄的历史反拨。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24期,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孔子和孟子都将人的自然情感作为道德建立的前提和因缘,即伦理道德本体的建构根源于人的道德情感。
B.孔孟及儒家文献郭店楚简都认为情生于性,礼生于情,表明原始儒家对人的情感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的。
C.董仲舒的性善情恶论,是在吸收荀子性恶论观点的基础上得来的。
D.性静情动、性善情恶是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情理对峙的极端方式产生的诱因。
E.诗道性情的原则强调了情是诗发生的动因,也是诗的基本内容,构成了诗的本质规定。
2.下列对选文所论述的核心问题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情与晚明文学革新运动的关系。
B.情在晚明时期重新凸现的原因。
C.情在儒家思想历史中的演变。
D.情在中国诗学中的地位。
3.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儒家对情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4分)
4.晚明文坛掀起的那场鼓吹性情的文学革新运动,其目的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一、《读书与书籍》
1.
AD。
(A反对人们读书错,从全文看,所反对的是读坏书,是不假思索的读书。
D主要危害在于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人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
)
2. D。
(前面的一系列比喻强调读书的消极作用,这个比喻正面强调要观察和思考。
)
3.
流动性文艺的主要特征:为赚取稿费而写作,迎合大众庸俗趣味,作品貌似真实,源源不断地出现,但经不起时间检验。
持久性文艺的主要特征:为文学而写作,创作态度严肃而静默,作品真实,进展缓慢,但经得起实践检验。
4. 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把宝贵的时间用来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
二、《寻找精神的家园》
1.
DE。
(D对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概括是片面的,原文也没有从整体上看是诗歌创作的倒退的意思。
E原文中同时应该提及,表明乡土诗歌只是其中的一类。
)
2.
C。
(C由第二句压缩而来。
A表述过于宽泛;B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D原文说进入文化和社会的殿堂,并不是谈诗歌对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
3. 诗的审美取向在分流与整合过程中呈现出驳杂情态;拒绝艰深玄虚,排斥流俗肤浅。
4. 任何艺术表现形式只有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与审美习俗相结合,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同。
三、
1.CD。
(C项只能说生命高于道德错,原文说而在某种意义上又高于生命。
D项追求欲望的满足必然会戕害生命错,原文说如果无节制地追求欲望的满足,纵欲无度,必然会戕害生命。
)
2.A。
3.(1)道德本于生命,而在每种意义上又高于生命。
(2)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
(3)既不能因道德而否定生命,也不能因生命而违背道德的准则。
(根据第2、3、4段,可以分别得出以上三点认识)
4.应该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1)生命与道德的关系;(2)义与利的关系;(3)仁与富的关系。
四、
1.BC。
情生于性,礼生于情不是孔孟的观点;董仲舒性善情恶论吸收的是先秦以来就存在的性静情动的观点,而不是荀子的性恶论观点。
2.B。
(A 、D两项在选文中没有具体的论述,C项只是对选文第二、三两段论述内容的概括)
3.先秦孔孟尚情,自荀子始贬情,发展到南宋灭情,至晚明复又主情。
4.对南宋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历史反拨。
(或反对压抑人性人情的南宋程朱理学对文学的统治,使文学回归它的抒情本质与审美精神。
)实用类文本阅读
报告
一、关于当前在沪大学生世博情况调查
2010年,中国的又一大盛事——上海世博会将拉开序幕。
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其184天的展期里,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以及传播先进城市理念。
对于这样的盛会,大学生对其常识了解有多少,对它的度、参与度又是如何?
此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的问题多,且触及面广,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上海世博会的了解情况、了解途径,大学生对世博会的意义认识,以及学生对此次盛会的参与态度等。
围绕大学生对世博的程度,调查人员对以下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对于上海世博会的情况,大学生有何了解?
对于上海世博,大学生并不陌生。
72.29%的被调查者都颇有自信地回答知道,并且清楚;而回答没听说过的仅为0.50%。
然而,对于世博会的起始时间,调查当中发现,
(图1)。
(图1)
(图2)
而关于世博会持续时间的问题,
(图2)
不过,当问及上海世题时,多达89.35%的调查对象知道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部分被调查者(6.75%)则直译better
city ,better
life,得出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另外也有回答出完全不着边际的世博,一切尽在上海这一答案的,但这一部分仅占调查对象的3.90%。
(二)了解世博会,大学生主要依靠什么?
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世博的了解途径呈现出多样化。
其中网络(68.91%)、电视(70.65%)、报纸杂志(49.12%)、户外广告(39.30%)等等都为世博宣传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大学生了解世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其中,像电视节目、网络这样的大众媒介依然展现出其在宣传方面的强势。
而这些也是被调查者了解上海世博的主要媒体途径。
(三)世博这一举世瞩目的盛会,在大学生看来,意义何在?
上海世博是一场意义非凡的举国盛会。
从这次调查人员的走访调查中也可看出,
(见表一)
刺激国民经济增长
67.16%
提高民众素质
51.74%
促进改善环境
44.03%
带来科技创新新启示
62.69%
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