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赛义德的文学观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思想至上、事理至关,这是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的重要核心思想。
这种文学批评以道德思想为基础,以志趣相投的境界来定义文学好坏,所以它是以道德感情的境界,以及普遍的伦理情怀为区分标准的。
孟子的文学批评,彰显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总体特征,也反映了朝代宗教学说所根植的基础。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强调以合乎义理和文以和。
文以和即在于呼应义理而又抒发合宜的情趣。
义理即在于善恶的区别,它要求作家作品的表现,必须符合正义和道德方面的规范,以便确保熏陶作用。
文学作品中,不论是叙述神话童话,还是宣传社会公、民理,都要有自己的宗教或社会启蒙意义,必须要符合天经地义的要求,才能够接受文学批评。
这种文学批评,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至上、义理至关、人为本、多元融合的审美观点。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不但可以检查文艺作品,也可以指导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是一种审美观点,文学创作者应当立足创作观念,以道德情怀为目标,坚持历史传统文化,并引领新的社会风气。
文学批评审美中担负的双重责任,一是保证文学和传统文化的风格,二是使社会多元化审美方向得以发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因其以心思维为深入的审美体系,受到了世人的高度赞誉,其背后的文化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批评以宽容体谅社会,多元植入个性,要求文学努力以其道德标准去扩展文化新尺度。
未来,只要归纳好孟子文学批评的精华,融入当今社会文化气息,促进文学的多元发展,则更进一步可以拓展文学思想的视野,完善文学观念的审美认知,使人类文明在道德境界中得以完善、发展。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电影《红高粱》的后殖民主义色彩【摘要】:后殖民主义是90 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国际文化思潮,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从三个方面探究了影片《红高粱》的后殖民特性。
在张艺谋改编自莫言《红高粱》《高粱酒》的电影《红高粱》里,就保存着这种后殖民主义的特性。
并近乎于谄媚的表现出民族的劣根性。
关键词:《红高粱》张艺谋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有关种族和文化帝国主义的问题。
爱德华·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一书中认为:在西方学人的视界中,“东方”被憧憬为一个从远古以来就洋溢着异国情调与传奇色彩的浪漫国度,而且这种憧憬是一种文化猎奇。
虽然我们中国并没有真正地沦落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可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却遭受着殖民化的统治。
在莫言的小说中,并没有这些在电影中表现的这些意象元素,在经过张艺谋的改编之后,凸显了我们中华民族在一些问题上的是是非非。
张艺谋作的电影作品《红高粱》首先是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之后,在国内外引起了一片轰动,特别是猎奇心理支配下的西方观众,可是在国内对于影片却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
影片《红高粱》折射的落后文明是旧中国的真实写照,但是相应地迎合了西方东方主义者的欣赏品味。
可是在这其中也暗含着许多实际中并不存在的东西。
一、“伪民俗”迎合了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在小说《红高粱》中,作家莫言所描写的是在山东高密的事情,张艺谋导演有意的将这故事背景挪用到了陕北的高原之上。
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所承载的中华文化,才是最原始的的最富有激情的,也是最能够满足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猎奇心理的。
可是《红高粱》这部影片对民俗文化的阐述却带有很强的虚构性,即“伪民俗”性。
首先,在故事的层面上将故事的发生地移植到陕北那是合情合理的,但从史实的角度出发,这未免就太牵强了。
影片将地点改在了边远的宁夏地区而不是原作中的高密东北乡。
“德、赛两先生”所遮盖的鲁迅的“问题”与“主义”
德、赛两先生所遮盖的鲁迅的“问题”与“主义”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观念以及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德、赛两先生为代表的一些文化人士曾经批评过鲁迅,认为鲁迅有着局限性,过于强调悲观主义和社会现实主义,并对“文学”的概念提出了质疑。
本文就德、赛两先生所遮盖的鲁迅的“问题”与“主义”进行探讨。
德先生的批判德先生是唯心主义及其文艺论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文学应该是美的艺术,“文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说教,而在于提供一个美的领域,让人在其中享受感受”。
德先生认为鲁迅的文学作品影响了年轻一代的读者,导致了一种消极的心态,并且认为鲁迅的文学观点有很大的局限性。
他批评鲁迅过分强调社会现实主义,过于悲观,并忽略了文学的宗旨是提供美的享受。
对于德先生的批判,鲁迅则认为德先生的观点未必正确,文学不仅仅是提供美的享受,还需要关注社会现实,呈现社会问题,居高临下地看待人生。
鲁迅认为文学的价值不能单纯地用美来衡量,文学应该是一种呈现现实和人性的媒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品。
赛先生的批判赛先生是代表文艺解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鲁迅的社会现实主义是一种“红岸思想”,即将社会现实问题描述的过于负面化,缺乏积极的倾向。
赛先生认为社会现实主义的价值在于解放和启迪读者,并非像鲁迅那样过于悲观和消极。
对于赛先生的批判,鲁迅认为赛先生过于妥协,文学应该是容纳不同声音的空间,即使批评者不同意鲁迅的观点,他们的存在也能够为文学发展提供启示。
鲁迅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反映现实和人性,文学应该是一种有力量的、具有引领作用的艺术。
鲁迅的“问题”与“主义”鲁迅强调社会现实主义和悲观主义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他否定文学的艺术性,他认为文学是将现实展示出来,将人性展示出来的媒介,呈现出现实的丑恶,对现实进行批判,是文学的社会责任。
鲁迅的“问题”与“主义”均是社会文学的一面,在他的文学中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对中国文学所遭受的“文学危机”的反应。
_殊途_同归_汤亭亭与赛珍珠作品视角_思想的比较_张晓平
[收稿日期] 2004-11-07[作者简介] 张晓平(1982~),女,湖北武汉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殊途”,“同归”———汤亭亭与赛珍珠作品视角、思想的比较张晓平(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 要] 通过对汤亭亭和赛珍珠二人主要经历及其两部重要作品的分析,说明虽然二人因多种因素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不同的情感,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抱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但是她们却拥有共同的愿望———异质文化之间和谐共处、互鉴互补、共同发展。
[关键词] 《女勇士》;《东风·西风》;环境;态度;愿望[分类号] I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8113(2005)01-0098-04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华裔美国文学在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等中坚作家的竭力推动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她们的作品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风俗的重要窗口。
然而,这种“了解”所建筑的基础是否准确、客观、全面则是人们长期以来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赵健秀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不遗余力地公开对汤亭亭、谭恩美横加指责,痛斥二人的作品歪曲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不良影响。
此类评断虽有些过激,却也确实反映了当时华裔美国文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与根基文化的疏离。
同样被列为华裔美国作家的老一代作家水仙花(Edith M aude Eaton )实际上是具有华人血统的欧亚裔人;黄玉雪把自己看作是生在美国的华人;汤亭亭则一直强调自己是华裔美国人。
这种对自我身份界定的变更反映了一种明显的倾向———意识的“西化”。
汤亭亭的立足点是“她的美国本土”,她对中国所谓的报道并非想追根溯源,即所谓的“寻根”,而只是为她的写作及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丰富的创作土壤和源泉。
有着与之相对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赛珍珠虽未曾对自己的身份作出明确的“界定”,但尼克松总统对她的称誉———“一座沟通中西方文明的人桥”则强有力地突出了赛珍珠与其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之间同样割舍不断的联系,以及她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历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解构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模式——赛义德的《东方主义》
后 殖 民 主 义 理 论 的 自觉 和 成 熟 以 美 国 著 名 后
程 , 一 过 程 即他 所 谓 的 一 套 “ 方 主义 ” 话 语 形 成 这 东 的
殖 民 主 义 批 评 家 赛 义 德 的 《 方 主 义 》( 9 8 的 出 东 17 ) 版 为 标 志 。赛 义 德 以其 对 “ 方 ”、 东 方 主 义 ” 批 东 “ 的 判 和 建 构 为 基 石 确 立 了 作 为 后 殖 民理 论 家 的 地 位 。 赛 义 德 注 重 种 族 分 析 和 政 治 干 预 , 定 了 文 化 政 治 肯 与帝 国 主 义 利 欲 的 内 在 一 致 性 , 文 学 研 究 与 政 将
—
以来 西 v- 论 及 东 方 时 形 成 的 某 种 不 成 文 的 定 义 S在
—
主 宰 和统 治 东 方 、 东 方 施 加 权 威 , 及 对 东 向 以
力. 行 认 识 建 构 时 的 一 种 为 西 方 所 特 有 的 风 格 进
Ⅱ下 , 向 他从 话 语 角 度 揭 示 政 治 与东 方 主 义 的 密 切 关 系 , 判 东 方 主 义 的 文 化 霸 权 , “{ 个 敏 感 的 政 治 批 捉 一
的 写 作 以边 缘 话 语 去 面 对 中 心 权 力 话 语 , 有 明 显 具
的文化 政治批 判性 。
芒 直 指 四方 的 文 化 霸 权 主 义 和 强 权 政 治 , 论 基 础 是 理 东 方 主 义 。 他 分 r二种 东 方 主 义 : 一 种 是 特 定 的 第 学 术 领 域 , 括 一 切 关 于东 方 及 东 方 知 识 的教 授 、 包 写
治 、 会 历 史 紧 密 结 合 起 来 。 他 从 社 会 、 治 、 级 社 政 阶
后殖民_知识分子_批评思想_赛义德研究在中国
刘康和金衡山
坚称,西方学界关注的并非赛氏对东方世界的 描述,而是他对西方文化形而上学传统和知识 权力体系 的 批 判; 者诉求 ” 的 困 境; 作策略;
瑑 瑣 瑡 瑑
刘怀玉认为赛氏的东方主 张兴成强调东方主义并非
丁 兆 国 由 赛 氏 的 “航
国内的第三世界批评忽视本土社会现实,追随 和模仿赛氏的东方主义批判模式,鼓吹民族主 义的文化 抵 抗 策 略;
瑠 瑐
入 ” ( voyage in ) 理 念 入 手,从 身 份 批 判 、 话 语重写 、 身 份 定 位 分 析 了 其 后 殖 民 文 化 抵 抗 理论 。
期以来在没有完整译本的情况下争说赛义德的 局面 。 进入新世纪以来,赛义德著述的翻译出版 呈现出一片繁 荣 景 象 。 2001 年 至 2002 年, 台 湾立绪 文 化 公 司 先 后 出 版 蔡 源 林 译 的 《文 化 、 彭 怀 栋 译 的 《乡 关 何 处: 萨 依 与帝国主义 》 德回 忆 录 》 和 阎 纪 宇 译 的 《遮 蔽 的 伊 斯 兰: ; 2003 年,北京 西方媒体眼中的穆斯林世界 》
义批判没 有 描 述 新 的 现 实 他 者, 陷 入 了 “他
瑢 瑑
固定的二元对立模式,而是流动变化的权力运 张其学讨论了赛氏的自我东方化和
瑤 瑑
“共享 ” 和 “对话 ” 的理性策略避免后殖民批 评的东西 二 元 对 立;
瑩 瑏
邵 建、 徐 贲、 雷 颐 指 责
后殖民文 化 抵 抗 问 题;
瑡 瑏
⑩
此外,一些专著和博士论文对之展开了更为全
国外文学
何为人文,人文何为?
何为人文,人文何为?作者:綦亮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9期摘要:《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是赛义德的遗作,自2006年引入国内后,引发了赛义德研究的局部转向,“人文主义”成为阐释赛义德批评思想的关键词。
我国学界对赛义德的人文思想已经作了不少阐发,但大部分是纵向的解释性研究。
本文将赛义德的人文立场置于中国当代的人文语境中进行横向考察,探讨其对我国当下的人文研究和建设所具有的启示。
关键词:赛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语境人文研究2004年,赛义德的遗作《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在美国出版,2006年引入国内。
起初,这本著作并没有引起国内读者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评论逐渐增多,人们开始认识到,赛义德不仅是后殖民理论的开创者,还是一位坚定的人文主义者。
原来他赖以成名的《东方学》、《世界·文本·批评家》和《文化与帝国主义》等大部头著作,都是在为自己的“天鹅之歌”作注脚——为人文主义辩护。
目前,国内学界对赛义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已经作了不少阐发,但从整体上看,这些解读基本上是纵向的解释性研究,很少有研究者将赛义德的人文立场置于中国当代的人文语境中进行横向考察,探讨其对我国当下的人文研究和建设所具有的启示。
说起中国当代的人文语境,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这起文化事件始于上海学术圈,后波及整个知识界,参与者们围绕“何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否失落”、“如何重建人文精神”等议题展开热烈争辩,在中国当代思想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多年后,发起人之一的学者王晓明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认为这次讨论的一大成果“就是促使知识分子将注意力转向对当代中国社会真实状态的研究”[1]。
他指出,这次讨论虽然范围广,但并不深入,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有很多的意气用事,很多的借题发挥”[1]。
当然,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扩大影响的背景下,这些宣泄不仅必要,更有一定的启蒙作用,无可厚非。
简述赛义德的文化批评理论
简述赛义德的文化批评理论
(1)文化的两个含义:
①文化是指类似描述、表征和交流艺术的实践,相对独立于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且常以审美的形式出现,其主要目的是快*感。
②文化作为甜美和光明不过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遮羞布罢了。
这一层面的文化是形形色色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力量较量于其上的舞台,独尊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不是帝国主义所专有的,在第三世界国家也有这种将本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文化认同传统和文化排他特征。
(2)文化批评的方法:
①赛义德认为文化批评的方法就是要尽可能的聚焦具体作品,将它们读作创造和想象力的伟大作品,然后再揭示它们在文化和帝国的关系之中的地位。
②他认为作家既然生存于他们的社会历史之中,就必然以各种不相同的方式在营构这一历史和社会经验的同时也被历史和社会经验所营构,即文化及其审美形式来源于历史经验。
③赛义德认为文化不是东方或者西方的专利,也不是被男人或者女人哪一个团体所拥有,西方帝国主义和第三世界的民族主义是在相互支援相互渗透的,既不是彼此绝缘,也不是彼此决定。
而批评家自己的身份如果是像他一样的身处
权力中心的边缘人,就会具有对两边文化的理解都驾轻就熟的优势。
六义说名词解释
六义说名词解释六义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重要派别之一,指的是将文学作品划分为“事理义、形容义、评说义、讽刺义、议论义、描写义”六个方面来进行解释和研究的理论体系。
下面将对六义说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事理义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和意义。
事理义强调文学作品对社会和个体生活中的问题、价值观念等进行深入探讨,反映人类社会的各种思想主张和价值取向。
形容义是指文学作品中所采用的具体形象描写和艺术手法。
形容义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表现,包括对人物形象、景物描写等方面的刻画,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和艺术技巧的运用,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形象生动。
评说义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评论。
评说义强调对文学作品中各种情节、行为、个性特征等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论,从而对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等进行客观评价和评论。
讽刺义是指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现象、人类弱点等进行讽刺和嘲笑。
讽刺义通过夸张、反话、比喻等手法,对社会和人类中各种问题和弱点进行揭示和讽刺,从而达到娱乐读者和批判社会的目的。
议论义是指文学作品中对某一问题进行阐述和辩论。
议论义强调文学作品中对某一问题的多方位展示和多重立场的呈现,通过辨析和辩证的思考,使读者产生深入思考和探讨的欲望。
描写义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景物、动态等进行详细描述和具体描绘。
描写义的重点在于对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体验的描述,通过丰富的细节、形象的描写,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知和沉浸感。
六义说的提出和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义说不仅丰富了文学理论的内容,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为后世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范式和借鉴。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基本题型】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三、辨析题四、简答题五、论述题六、“批评与实践”文本分析题【试题分制】百分制【考试时间】110分钟【题库】一、名词解释俄狄浦斯情结集体无意识原型文学性陌生化意图谬见感受缪见复义张力悖论反讽隐喻延异播撒踪迹期待视野召唤结构隐含读者二、填空题法国艺术理论家泰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提出、、著名的“三要素”说。
精神分析学派将心理结构分为和两大部分。
精神分析学派将人格系统分为、、三个部分。
弗雷泽在《金枝》中将“交感巫术”分为和两种基本形式。
荣格将原型分为两类:和。
弗莱把神话归纳为种叙事形式。
瑞恰兹认为语言是“指称性的”,而语言是“感情性的”。
认为“诗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布鲁克斯说:“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
”提出了解释文学作品的矩阵模式。
“耶鲁四人帮”指的是、、和。
巴尔特在分析《萨拉金》时设定的五种代码分别为、、、、。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两大形态指的是和。
三、辨析题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索绪尔的“组合”和“聚合”索绪尔的“历时”和“共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天使”与“妖妇”四、简答题戈德曼的“有意义的结构”马歇雷的“文本-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杰姆逊的“政治无意识”原型批评的主要理论特征新批评的“细读法”罗兰·巴尔特的“作者的死亡”西苏的“身体写作”五、论述题论述社会学批评中的意识形态批评论述精神分析学派的文学批评特色论述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形式观论述英美新批评倡导的文学“内部研究”论述女性主义的“双声话语”论述赛义德的“东方主义”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追源溯流”法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知人论世”法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意象批评”法六、“批评与实践”文本分析题1、试运用形式主义—新批评的批评方法解读《蒹葭》。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含全部论述
社会学概论(专)一、填空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A. 错误B. 正确2. 卡尔·马克思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
A. 错误B. 正确3. 与孔德的社会服从于“自然”规律的观点对立,马克思相信社会主要是由经济力量决定的。
他将人类历史看成是经济上的各个阶级不可避免的相互冲突的过程。
A. 错误B. 正确4. 埃米尔·涂尔干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指出了它与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改革之间的区别。
A. 错误B. 正确5. 功能主义比较适合研究稳定的、大规模的社会,通常将社会变迁解释为来自外面的力量干预了系统的平稳运行。
A. 错误B. 正确6. 冲突论强调人们会因为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发生永恒的斗争,这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
A. 错误B. 正确7. 马克思从一般的意义上指出了社会的本质,即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系。
A. 错误B. 正确8. 系统论强调,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整体发生作用。
A. 错误B. 正确9. 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舒茨,它代表着不同于其他社会学结构分析的另一种倾向。
A. 错误B. 正确10.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A. 错误B. 正确1. 社会学就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A. 社会关系B. 社会行为C. 社会交往D. 社会互动2. ()是社会学地位不高的外部因素。
A. 社会学应用的不充分发展B. 社会学的比较解释力不足C. 权力对于社会学研究的压制D. 社会学的中立价值不足3. 社会学的学科意义包括()。
A. 政策咨询B. 社会预测C. 社会监控与描述D. 有助于日常生活中的决策4. ()被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A. 赫伯特·斯宾塞B. 马克思·韦伯C. 卡尔·马克思D. 埃米尔·涂尔干5. 在理解社会如何运转的问题上,当代社会学家最为常用的理论有()。
论赛义德的文学批评及其意义
赛 氏, 自己 又 是 如 何 做 到 这 一 点 的 啦 ?在 本 文 中 , 先 前 在 的基 础 之 上 . 笔者 将 再 就 赛 氏批 评 的 运 作 方 式 及 其 意 义作 深 一 步 的 阐释 。 ( 于 赛 义 德 对 知 识 分 子 的论 述 . 参 见 关 可 拙文《 义 德 的 知识 分 子 批判 》 《 汉 理 工大 学 学 报 》 赛 载 武 20 05年第 5 。笔 者 将 首 先 介 绍 赛 氏 知 识 谱 系 中 的 东 方 期 ) 学 概 念 . 后 分析 东 方 学 所 蕴 含 的权 力 机 制 , 后 考 察 赛 然 最
客 观 性 ? 它 是 如 何 被 卷 入 权 力 的 旋 涡 中 的 ?东 方 学 被 什 么 样 的 政 治 以及 经 济 利 益 所 歪 曲 ? 从 对 东 方 学 知 识 谱 系
音 。其 次 , 氏 的 文 化 批 评 产 生 的 文 化 语 境 经 过 了后 现 代 赛 主义 的洗 礼 , 现 代 主 义 最 根 本 的 精 神 是 批 判 任 何 形 式 的 后 “ 在” , 中心主 义, 本质 主义 , 宏大 叙事 的怀疑 、 实 论 反 反 对 消解 和解 构 一 切传 统 的 形 而 上 学 的 二 元 对 立 。 赛 氏 的 作 品正 是 将 西 方 反 本 质 主 义 的 后 现 代 文 化 语 境 中 对 西 方 文
治立 场 相 结 合 . 断 地 努 力 颠 覆 、 除 限 制 人 类 思 想 和 沟 不 破
方对东方 的建构 . 表现在 历来 的文学 作品 对东方 的叙 事。 在这种叙事之 中, 西方是 观赏 者 , 东方 则作为 一种异 国 而
古代文人的文学评论与批评观点
古代文人的文学评论与批评观点在古代,文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和批评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他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人的文学评论与批评观点,展示他们对于文学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
一、文人的文学评论观点古代文人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观点多样,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他们注重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他们认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例如,唐代文人韩愈在他的《进学解》中提到:“文章之作,必先厘革其意,明辨其理,然后可以言其可否。
”他强调了作品的内涵对于评价的重要性。
其次,古代文人注重作品的艺术性。
他们认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宋代文人苏轼在他的《东坡志林》中说:“文章之美,当在形神俱备。
”他认为,作品的美不仅在于内容,更在于形式。
因此,古代文人在评论作品时,常常会关注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新性。
另外,古代文人还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和真实感。
他们认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性。
明代文人杨慎在他的《世说新语笺注》中说:“文章之善,必质真以达情。
”他认为,作品的真实性是评价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文人的文学批评观点古代文人的文学批评观点也是多样的。
他们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批评,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首先,他们注重对作品的结构和形式的批评。
他们认为,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对于作品的整体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唐代文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提到:“文章之形,有五篇之制。
”他将作品的结构分为五篇,强调了结构对于作品的重要性。
其次,古代文人注重对作品的语言和修辞手法的批评。
他们认为,作品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对于作品的表达和感染力有着重要影响。
宋代文人辛弃疾在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另外,古代文人还注重对作品的主题和思想的批评。
他们认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人性、道德和政治观念的深入剖析,来进行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判。
他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言行和性格的描绘,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以此来评判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他通过对人物心灵和行为的解读,来揭示作品中的观念和思想,从而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反思。
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首先是通过对人性的理解和分析来诠释作品。
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则是对人性善恶的典型表现。
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刻画,他可以揭示人性的本质和特点,从而判断作品是善是恶,是值得推崇还是应该批判。
他关注人物的心理、行为和性格特点,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和言行的分析,找到人物的人性特质,从而对作品进行评价。
其次,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还包括对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的解读。
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发展出高尚的品性和道德观念。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传递的道德意义,是评判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
他通过对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梳理,来评判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意义。
他认为只有符合儒家伦理伦理观念的作品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此外,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还包括对政治观念的剖析和评判。
他认为政治是塑造社会的重要力量,是评判作品价值和意义的关键因素之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背后所蕴含的政治观念和政治理念,是评价作品的重要标准。
他通过对作品中的政治表述和政治思想的解读,来评判作品的政治价值和社会意义。
他关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社会问题的回应,通过对政治观念的分析,来判断作品的立场和意义。
总之,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通过对人性、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剖析和评判,来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批判。
他通过对人物的分析和描绘,来揭示作品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从而评判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他关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社会问题的回应,通过对政治观念的分析,来判断作品的立场和意义。
他的文学批评方法,不仅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技巧,更关注作品背后所传递的思想和观念,以此来评判作品的价值和影响。
后殖民理论——从赛义德到斯皮瓦克再到霍米·巴巴
并 不是 一 种 批 评 反对 殖 民主 义或 者 帝 国主 义 的声 音 ,其 通 过 对 霍米 ・巴巴后 殖 民理 论 的 系统 研究 ,其 理论 贡献 根 本 目的在 于 削 弱西 方 对 于东 方 和 第 三世 界 所 实 行 的文 主要 表 现在 以下 几 个方 面 :第 一 ,将 马克 思 主 义 与结 构 化 霸权 , 以此来 减 弱 第 三 世界 文 化 的边 缘性 地 位 。 因 为 主义 、后 结 构 主 义创 造 性 地 融合 在 一 起 ,并 创新 性 地 运 斯 皮 瓦克 本 身 既有 着 第 三 世 界 的文 化 底 蕴 ,同时 又受 到 用 到 自己 的理 论 研究 之 中 ,丰 富 了后 殖 民理 论 的 内容 和
了 西方 文 化 模 式 的影 响 ,因此 ,她选 用 解 构 主 义 的 思维 表 现 形 式 。第 二 , “ 模 拟 ”概 念 的 提 出 和推 广 ,促 进 了 模 式 ,采 用 西方 的文 化 形 式来 削 弱 西方 的文 化 霸 权 。通 人 们 对 于殖 民地 文 化 以及 文 学作 品 的解读 ,对 于反 对 文
设 文 化 发展 的 “ 第 三度 空 间” ,批 判 文化 上 的霸 权 ,实
其 次 ,霍米 ・巴 巴的后 殖 民理 论 有着 极 大 的 贡献 。
其 次 ,斯 皮 瓦 克 的后 殖 民批 评 理论 ,再 现 了殖 民地 现 文化 的融合 。
人 民的 真实 状 态 。斯 皮 瓦 克 的后 殖 民批 评理 论 ,其 本 身
本 文 将 以赛 义德 、斯 皮 瓦克 、霍米 ・巴 巴为代 表 的后 结 义德 理 论 的错 误 解 读 ,实 质 上赛 义 德 反对 的 是形 而上 学 构 主义 流派 为例 ,来 系统 分析后 殖 民理论 。
北大文学考试试题
2007年北大比较文学考试试题中外文学部分一、越南、朝鲜等地“汉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差异性。
二、列举19世纪中期前的四中日本文学体裁。
三、从现代叙事学角度分析《水浒》的特点。
四、以具体例子分析法国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
五、分析鲁迅作品女性形象的差异性。
六、分析但丁《神曲》反映的宇宙观。
中外文论部分一、两个填空1、朝鲜的什么什么神话。
2、日本11的世界上第一部小说的作者和名字。
二、简述中国以诗论诗的传统。
三、席勒的“游戏说”的现代意义。
四、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学》的比较文学意义。
五、翻译文学对本民族文学的作用。
2008年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生初试考试题目中外文学1 以19世纪以前越南、朝鲜、日本任意一部汉文作品为例,说说“东亚文化圈”的"汉文学"特征。
2 分析莫里哀《伪君子》的喜剧情节特色。
3 用新批评的方法评析一首唐诗(律诗或绝句)。
4 辨析《哈里波特》(电影或小说)或者《指环王》等同类题材的母题、文类、风格特征。
5 以具体文本为例分析张爱玲小说与中外文学传统的关系。
中外文论1 白居易的诗歌在他身前已经在日本广为流传,以此分析“文化传递”在文化想象中的作用。
2 名词解释拼贴(collage)(英文可能拼错)3 评述马克思经典文论中的席勒化与莎士比亚化。
4 结合西方形式美学评述《宋书谢灵运传》关于声律的一段文章。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5 举例分析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北大2008现当代文学专业基础考题一、论述题:1.论西方表现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2.什么是意识流3.《诗经》的“兴”,周作人讲“就是现代名词里的象征”,比较“兴”和“象征”,论述异同。
4.论《红楼梦》叙事艺术北大2008现代文学方向考题1.论胡适《尝试集》的历史功过和得失2.“北京、上海”两个城市的文学结合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文坛格局3.谈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及郁达夫对抒情小说的贡献。
4.通过曹禺和老舍谈话剧是一门语言艺术5.比较冰心和张爱玲的散文艺术名词1.中国新文学大系2.美文3.“文协”4.林译小说5.《邂逅集》6.苦闷的象征北大2008古代文学方向专业考题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5*6刘向龙朔体孟称舜青楼集文界革命人静庐诗草论述25*4风雅的异同永明体及其地位词的赋化和以赋为词对古代小说的续书的认识北大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考题综合50分名词解释5*5文章流别论郡斋读书志三通府兵制李劼人论述25*3王国维的戏曲理论宋代理学和产生条件比较《围城》和《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北大2008年现当代文学考题1.摩罗诗力2.语丝3.第三种人4.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5.负瑄琐话6.铁木前传7.中国新文学源流8.两结全创作方法9.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0.九叶派论述题1.分析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两个概念,谈谈你的看法。
后殖民主义整理
后殖民主义一、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1、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一般来讲,殖民主义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旧)殖民主义阶段、新殖民主义阶段、后殖民主义阶段。
前殖民主义:指欧洲殖民者侵略、瓜分、掠夺殖民地的历史,在这个阶段,亚、非、拉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直接控制的对象。
新殖民主义:指二战之后,随着亚非拉各个前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它们开始在政治、军事上摆脱帝国主义的直接操纵,取得国家主权。
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上受到帝国主义和前殖民地国家直接或间接的控制,成为美苏等超级大国争夺的第三世界。
它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存在明显的依附与不平等关系。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与前两个时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
后殖民主义之“后”(post),与其他后学一样,既有时间上的意义,也有价值取向和批评策略上的“反”之意。
简言之,后殖民主义就是反思批判殖民主义之后的全球文化状态。
与前殖民主义理论侧重政治、军事,新殖民主义侧重经济都不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点是文化及其全球的生产和消费,以及生产和操纵文化的知识分子。
后殖民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呼应,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的潮流中崭露头角,并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而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阈和研究策略。
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是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兴盛于20世界末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批评思潮,它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东方主义、第三世界批评、媒体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扩张、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冲突、内部殖民等等新问题。
后殖民理论集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少数话语、肤色理论等于一身,展现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野和对历史、社会分析的重新强调。
文学理论的重要观点
文学理论的重要观点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它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探讨文学的本质和意义。
在文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于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并探讨它们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首先,结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
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其中各个元素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结构主义强调对文本内部结构的分析,通过研究文本中的符号、符号系统和符号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文学作品的意义。
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巴赫金、布雷希特等。
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对后来的文学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后现代主义是另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
后现代主义挑战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方式,强调了多元性、碎片化和反传统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以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模糊的边界和混合的文体形式呈现,突破了传统的文学形式和结构。
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包括卡尔维诺、保罗·奥斯特等。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使得文学理论研究更加多元化,拓宽了对文学的理解和解读方式。
此外,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也是一种重要的观点。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关注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学传统,并探索女性的独特经验和视角。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性别对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影响,关注女性作家和女性角色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塑造和社会意义。
代表性的女性主义作家包括维吉妮亚·伍尔芙、西尔维娅·普拉斯等。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出现使得文学研究更加关注性别问题,推动了对女性文学的研究和重视。
最后,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是一种重要的观点。
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关注殖民主义对文学创作和文化认同的影响,批判殖民主义的统治和文化压迫。
后殖民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关注被殖民地的历史和现实,探索被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态和文化认同。
代表性的后殖民主义作家包括法兰兹·法农、爱德华·赛义德等。
文学翻译赛义德张娟
赛义德关于东方学的主要理论
3. “理论旅行”说: “理论旅行”说,即认为任何理论和观念的传播过程都 包含四个阶段:首先是发轫环境,即起点;第二是通道,即 文本穿行的一段距离;第三是接纳条件或作为接纳一部分的 不可避免的抵制条件;第四是观念在新时空中的一定程度的 改造。 赛义德运用“理论旅行”的理论来解释东方主义具体的 形成过程:旅行者、传教士、殖民者描绘和刻画东方形象的 东方学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产生,而在由东方传到西方本 土时由于本土所处语境的变异,原本试图成为“客观知识” 的东方学就变成了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东方主义了。
在电影中阿凡达是地球人为了通晓纳美人的语言达到沟通的目的而创造的一个变形人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变形人里面包藏着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对世界的野心与自负的内纳美人是第三世界的代名词其实当我们对纳美人做进一步研究的时候就会发现都可以在白人杰克的阿凡达和纳美人妮特丽的身上提炼出所谓的纳美人基因
赛义德的理论成就
姓名:张娟 学号:215407013
赛义德关于东方学的主要理论
1.“本土—他者”理论: 在赛义德看来,东方学不是关于东方的真实话语,“东方学” 不是欧洲对东方的纯粹虚构或奇想,而是一套被认为创造出来 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蕴含着几个世代沉积下来的物质层面的内 涵。 在西方人的眼里,东方是一个“他者”,是封闭、神秘、 愚昧、不开化的世界,“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史、异国情调、 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这种认识的结果, 使有关东方学的理论表述已脱离了它自身的真实存在,而成了 西方人强加给东方的一个文化身份。在这一过程中,东方已被 不知不觉地“他者”化了。 东方学便也成为西方实现对东方文化霸权扩张的有力的理 论武器。
识的表达, 一种要求确认身份的渴望。 然而, 从简单的 政治或文化的层面来看, 要创立可以帮助重新建立被殖 民者的民族身份的文学, 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利用殖民者 的生产功能— —如书写、印刷、宣传、发行等等。这 样就必然需要求助于一个中立的经济和文化的体制来 将本地观念和西方意识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文学(季刊) 2004年第4期(总第96期)评赛义德的文学观王晓路 内容提要 本文集中论述当代西方著名学者赛义德的文学思想。
本文通过对其主要论著的解读,分析了赛义德文学思想的形成与主要的论点。
作者指出,赛义德的双重身份奠定了他观察西方主流世界的角度,其深厚的学养、鲜明的立场和理论敏感性,使其看到了主流文学中的关键性问题,其中包括经典文本、表征系统、文学批评与知识分子作用等重要问题。
赛义德的研究表明文学并非一种中性领域,文学批评应当与现实发生联系,而作为知识分子应当将文学批评作为消解文化霸权的有力方式。
目前中国学界正处于文学研究范式转型的时期,赛义德的文学观和文化批评方式可以为中国学界提供思想和方法论的双重资源。
关键词 赛义德 文学思想 文化批评 赛义德(Edward Said)1935年出生于耶路撒冷,但其教育背景完全是西方式的。
他曾先后在耶路撒冷和开罗圣乔治的一所美国学校和英国精英培养模式的维多利亚学院求学,后去了美国麻省预备学校。
1957年他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并于1960年和1964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从1963年起,他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直至去世。
赛义德本人是阿拉伯人,但又作为知识分子处于西方主流政治文化的环境中,为此他很难在这两种身份之间找到某种平衡,成为阿拉伯世界的局外人。
西方世界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处理使赛义德开始认真考察西方的帝国主义话语问题。
他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连续出版了有关专著,即《东方主义》、《巴勒斯坦问题》和《伊斯兰报道》,他将巴勒斯坦问题置于欧洲帝国史和各个社会诸种后殖民抵抗的现实中进行分析,由此表现出了对巴勒斯坦状况的政治文化关注。
这些论著奠定了他有关文学研究的另一种理路,即“文学理论也难以脱离世界的政治现实”。
①作为一名人文学者和文化理论家,他在两个领域奠定了地位:一是通过《东方主义》推动的后殖民研究,二是对世俗性(w orldliness)的坚持,即文本和批评家所处的物质语境的重要性。
正如他在《世界、文本和批评家》中指出的,“文本拥有存在的方式,即便在其最纯正的形式中也总是陷入环境、时空和社会之中,简言之,文本位于世界之中,因而是世俗的。
”②赛义德本人的生活经历、其身份立场和西学背景、对巴勒斯坦问题持续的关注,形成了其理论思考的范围和书写的语境,这使他能够从特殊的角度观察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并梳理西方表征系统中的观念意识建构。
赛义德学术中有几项主要的议题,即对认同的抗争,关注帝国权力与殖民话语,谴责政治和文31化压迫,思想与书写的物质条件,对文学与文化理论支配性模式的质疑等。
在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上,西方与非西方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欧洲中心主义的基础上,这一点成为赛义德梳理西方表征系统的重点。
赛义德早在其有关康拉德的博士论文中,就将文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在他看来,文学研究应当是文化生产中的政治干预行为。
赛义德十分注意经历的叙述化(narrativization),即对经历加以叙述,使其成为一种“历史”并进一步成为所谓“常识”性知识。
他对康拉德的研究就是将康氏的信件作为自传与康氏后期的写作作为虚构性自传加以并置,并以现象学的方式研究康氏早期的经历在后期的写作中不断被叙述的形式和成因。
其中,赛义德借鉴了弗洛伊德非线性的阐释方式、福柯与维柯的分析模式,对现代小说中经历的叙述进行了研究。
而在《起始:意图与方法》一书中,他将人类主体归结为体系的功能,而拒绝结构主义的语言中心主义。
这种历史讲述的后叙述模式(postnarrative m ode of history2telling)导致他对东方观念史的再叙述。
《东方主义》是赛义德转向文化批评的里程碑。
此书考察了西方学界与政府机构对东方虚构的共谋,论证了知识的再生产所导致的帝国主义与领土侵略所导致的帝国主义之间的紧密关系,而在此之前,人们一般关注领土侵略所导致的殖民主义,而忽略了垄断知识生产而导致的殖民主义。
帝国历史是帝国主义的前提条件,而东方主义则是欧洲帝国进入东方的前兆,是观念得到不断建构的直接后果。
在《巴勒斯坦问题》与《伊斯兰报道》中,他进一步针对西方世界对“阿拉伯人”、“伊斯兰”的虚构进一步进行了揭示。
他认为,这一虚构实际上是用附属于某一文化体制来取代与生俱来的权力,因而文化史与个人历史难以分割。
③当这些问题已经显现之时,知识分子就应当对文化的形成过程进行干预,这一点亦是赛义德写作非常明确的目的。
在论康拉德的著作中,他集中于作者的问题,在《起始:意图与方法》中,他讨论权力的问题,而在后期著作中,他集中于政治制度的问题。
这些论著的角度虽然有所不同,但其中相当部分都是围绕知识分子的作用,他重点论述了作者是文化生产的力量。
在他看来,批评家的职责是对盛行的、同时也是支配性的文化表征系统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以对历史进行再叙述的方式,对文化构成进行干预,即对某一观念是如何形成的进行清理。
在《世界、文本与批评家》中,他指出,作为知识分子,批评家应当有责任干预文化的构成,因为这种构成是前文本(pretexts)、文本(texts)和从属文本(paratexts)的合成体。
批评家也有责任对文化构成的霸权力量进行挑战。
然而,这一点并不能通过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来完成。
解构主义只能提供某种新的阐释方式,形成某种无休止的替代。
④正如他所指出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在行动本身,依赖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怀疑、投注、不断献身于理性探究和道德判断的意识。
……知识分子并不是登上高山或讲坛,然后从高处慷慨陈词。
知识分子显然是要在最能听到的地方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要能影响正在进行的实际过程。
”⑤所有文化都在变动之中,文化在当今世界更处于相互借鉴、依附和抵抗之中,因此文化和认同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文化身份本身也成为学界必须面对的问题。
赛义德认为,一个学者的眼光应当放在与现实世界相关的问题上,也就是他所坚持的“世俗性”(w orldliness)。
对赛义德来说,文学研究中一些日益专门化的话语使得学界不得不用相同的一套理论话语进行文本分析,而这一日益学院派的方式使学者自说自话,对学术进行某种功利性的无效再生产,而对生活世界的问题却视而不见,由此使文学批评背离了世俗性。
赛义德以“重复”为例对此加以说明,认为重复是文本世俗性的关键特点。
重复将一些限制性因素强加到文本阐释上,将文本作为源自这个世界的某种东西加以历史化。
赛义德的文化分析意在说明,文本首先处于物化的世界(reification)中,尽管后结构主义41目前支配着西方知识界,然而后结构主义却排斥了这个物化世界,让阅读和写作文本的人无视物化的世俗性并在理论中割断政治行为的可能性。
因此,他特别提倡一种“世俗”批评,对学界话语的专门化倾向进行抵制。
在他看来,文学文本并不是经典著作之中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与这个世界的众多方面,如政治、社会、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表征系统(system of representation)通过惯例将真实的世界隐藏起来,使观念意识逐渐输入,并取得普遍的赞同。
学术思想史也是不同社会力量围绕在表征系统而展开的争夺和对抗。
这一现实亦是文本性本身和文本世俗性的一个特点。
赛义德本人的双重身份,使他与西方主流学界有一种非归属感(sense of not2belonging)。
他认为,公共知识分子需要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从边缘立场说话,与“正统”的观念保持距离,对权力讲出真话或事实,将那些掩盖的事情说出来。
⑥如上所述,赛义德对当代批评的范式提出了质疑,认为其问题在于过于关注文本的形式构成,而远离其物质性(materiality)。
文本成为一种自我消费的人工制品(self2consuming arti2 fact),一种理想化的、本质主义的东西,而不是一种拥有起因、抵制的、持续的以及社会展示的文化产品。
将批评的功能局限于文本的构成性因素,实际上就将一种文化产品从其得以产生、流通和接受的权力关系链中剥离开了。
文本与世界的关系并非一种简单的关系,而是由文本和批评家难以避免的世俗世界的根本政治力量所造成的。
文学批评若忽略这一点,若将文本局限在客观的目标上,实际上是无视自身作为知识分子的作用。
文本存在的世俗世界中,它拥有一种物质性的存在。
赛义德认为,当代批评有一种让批评家脱离其世界的倾向,而日益局限在学术圈内部,当代理论语言的晦涩使越来越多的读者感到陌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其结果与许多理论家的愿望相反:它实际上持续重申并加强了欧洲精英文化的支配观,那种在19世纪形成的研究英语文学的根本目的。
而被支配群体或后殖民地人们的文学批评更需要一种国际声音,而非单纯地延续欧洲的文化。
一般而言,文学批评有四种方式:实践批评、文学史、鉴赏和阐释以及文学理论。
显然,赛义德所认定的世俗批评立场使他必须超越这四种批评方式。
⑦批评家的世俗性决定了批评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与权力的关系。
因此,赛义德指出,“现代学术中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都是意识形态科学。
……迄今还没有人发明一种方法,能使学者脱离生活环境,脱离他(有意或无意)参与的某一阶级、某一信仰、某一社会立场的事实,或脱离某一社会的一个成员所从事的纯粹活动。
……文学和文化往往被认为在政治上甚至在历史上是清白的,而在我看来正常情况恰恰相反。
”⑧赛义德认为,社会的支配性表征系统对人们的观念有很大的影响。
对此问题,他紧紧抓住在西方世界中影响最大的小说文本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他从叙事—权力—观念建构的分析模式入手,揭示其中隐含的关系。
“我认为,小说对于形成帝国主义的态度、参照系和生活经验极其重要。
我并不是说小说是惟一重要的。
但我认为,小说与英国和法国扩张社会之间的联系是一个有趣的美学课题。
……我的基本观点就是,故事是殖民探险者和小说家讲述遥远国度的核心内容:它也成为殖民地人民用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和自己历史存在的方式。
帝国主义的主要战场当然是在土地的争夺上,但是在关于谁曾经拥有土地,谁有权力在土地上定居和工作,谁管理过它,谁把它夺回,以及现在谁在规划它的未来,这些问题都在叙事中有所反映、争夺甚至有时被故事所决定。
正如一位批评者所说,国家本身就是叙事。
叙事、或者阻止他人叙事的形成,对文化和帝国主义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⑨换言之,文学作品并非独立存在的文化产品,它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文化、政治文化和表征系统的多重作用,属于整个观念建构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而文化分析的重要性恰恰在于将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与现实联系起来。
所以,赛义德解释道,“我并不是要说,是小说,或更宽泛意义上的文化,‘引起’了帝国主51义,但是,这种小说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文化产物,不可能与帝国主义没有联系。
在所有重要的文学形式中,小说是最近的事情,它的出现最容易考证,它的西方色彩最为突出,小说结构最恰当地反映了社会权威的标准模式,我想指出的是,帝国主义与小说相互强化巩固,小说不可能不联系到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