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 侏九族是哪九族
九族五服
九族“九族”泛指亲属。
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
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说法一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
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说法二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
五服“五服”是中国古代宗法制社会中的常见亲属关系,九族亲属中,如果有人死去,和他有着亲属关系的人要行不同时间不同服装的丧礼。
“五服”共分为五类,这五类分别是:第一类:称斩衰,是最重的丧礼,一般适用于子女为父母(包括继母),着粗麻布衣服,不缝边,手拿哭丧棒,脚穿草鞋,丧期三年。
第二类:称齐衰,分为四等:1.齐衰杖期。
粗麻衣缝边,执削杖,丧期一年。
适用于夫为妻;2.齐衰不杖期。
手不执杖,其余同上。
适用于孙为祖父母、侄为伯叔父母、出嫁女为父母、男子为兄弟;3.齐衰五月。
适用于曾孙为曾祖父母;4.齐衰三月。
使用于玄孙为高祖父母。
第三类:称大功。
衣用熟麻布,白色,丧期九月。
适用于已婚姑、已婚姐妹、堂兄弟,已婚女为伯叔父父母及兄弟。
第四类:称小功。
衣用较粗熟布,丧期五月。
适用于伯祖、叔祖、堂伯叔父、从堂兄弟。
第五类:称缌麻。
衣用精细熟麻布,丧期三月。
适用于外祖父母、岳父母、表兄弟。
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周朝〈仪礼。
丧服〉,把一个人去世,参加葬礼的亲属因关系的远近而穿不同的服装。
其中斩衰是关系最近的人穿的,用很粗的麻布做成,不缝边,象斩斧一样,故名斩衰。
大功小功是指缝制丧服用功大小,大功比小功粗糙,缌麻是用熟麻布做成的丧服。
所以经常听说披麻戴孝,麻加工的丧服越简单关系越近。
由此就给亲属下了“五服”的定义,五服以外就从亲属中淡出了。
亲属中五服的确定是以自己为点,上推四代,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推四代,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同时还有上述亲属的旁亲,都属于有服亲,也叫内亲,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也只有一世,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其他人则是无服亲。
株连九族指的是哪九族
株连九族”的范围难以界定,目前主要流传着三种说法
正是由于“株连九族”这个刑罚并未出现在历朝历代的律法之中,导致“株连九族”的“九族”范围,始终难以界定,目前广为流传的主要有三种说法。
1、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其中“父族四”主要指罪犯本人一族,即犯罪者之父母兄弟姐
妹儿女,以及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母族三”,主要指罪犯母亲一族,即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妻族二”则主要指妻子一族,即岳父全家老少和岳母娘家全家老少。
2、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
其中“父族三”同样指罪犯本人一族,相较于“父族四”只是少了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母族三”与前一种说法没有区别;“妻族三”相较于前一种说法,则
多了妻子兄弟一家。
3、上推四、下推四、横推三。
这种说法认为,“九族”便是从犯罪者这一代向上推四代至高祖、向下推四代至玄孙、横推三从兄弟。
也就是说,犯罪者上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下至玄孙、曾孙、孙子、儿子,旁至兄弟、堂兄弟、再从兄弟、表兄弟、从族兄弟,全部被株连在内。
在以上三种说法中,目前最为主流的便是第一种说法。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是以上三种说法中的哪一种,几乎都囊括了犯罪者的全部亲属,在那个“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社会结构下,可以说一个人的荣辱往往关系着整个家族的兴衰。
株连九族历史上仅一例,诛十族者也仅方孝孺一人。
“六亲不认”是哪6亲?“株连九族”又是哪9族呢?
“六亲不认”是哪6亲?“株连九族”又是哪9族呢?“六亲不认”是哪6亲?“株连九族”又是哪9族呢?我们经常骂一个人残酷、冷血,连亲戚都不认,众叛亲离为“六亲不认”,那么,何为“六亲”?他们都包含哪些亲属呢?请往下看:关于“六亲”的说法有3种:1、【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及姻娅(为六亲)】此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婚媾指妻子的家属,姻娅指丈夫的家属。
2、【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此据《老子》记载。
3、【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此据《汉书》记载。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六亲所指大致相同,综上所述,人们习惯把六亲划分为以下6支血亲:1、一亲父亲为一亲,包括父亲的父母及兄弟姐妹(祖父、叔伯、姑姑);2、二亲母亲为二亲,包括母亲的父母及兄弟姊妹(外祖父、舅舅、姨娘);3、三亲兄弟为三亲,包括兄弟的配偶(嫂嫂、弟媳);4、四亲姐妹为四亲,包括姐妹的配偶(姐夫、妹夫);5、五亲夫妻为五亲,包括双方的父母(公婆、岳父母);6、六亲子女为六亲,包括子女的配偶(儿媳、女婿)。
以上就是六亲,都是直杠杠的血亲啊,如果连这些人都不认,那真是够狠,难怪被人骂哩。
此外,在古代,还有一种刑罚叫“株连九族”,这里的“九族”又是哪9族呢?他们和“六亲”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再往下看:其实,在“诛九族”以前,还有个“夷三族”,看来这个刑罚是越来越重啊。
“三族”就好理解了,指的是父母、兄弟、妻子3族,后来增加的这6族又是那些呢?简单来说就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除了本族,还包括嫁出去的姑姑、姐妹、女儿3代人的子女;母族三除了外祖父、外祖母两族,还包括嫁出去的姨娘子女;妻族二就是岳父、岳母两族(嫁出去的女儿已经算在本族了)。
如果用一张图表来表示就是这样的:自己的子女可以归为父系这一族,它实际上就是由三族衍生而来的,把出嫁的女性那一支全部加进来了。
这也说明:人类社会的联系是一步一步在加紧的,血亲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宗族观念贯穿整个古代社会。
祖宗十八代九族、五服、六亲(一张图)
祖宗⼗⼋代九族、五服、六亲(⼀张图)传统⽂化中,儒家⽂化是其核⼼。
儒家强调祖宗崇拜,讲究长幼有序。
辈份和年龄,是尊重和权威来源的⼀部分。
这也是“礼”和社会伦理的重要部分。
中华⽂化中,对数字特别讲究,什么三、五、九、七、⼗⼆、⼗⼋、三⼗六、七⼗⼆、⼀零⼋等,成语有六亲不认、三姑六婆、诛连九族等等,骂⼈都可以骂到“祖宗⼗⼋代”。
祖宗⼗⼋代,到底是哪⼗⼋代呢?中华传统⽂化中认为,上祖下孙各九辈,合称⼗⼋辈。
所谓祖宗⼗⼋代是指⾃⼰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不包含⾃⼰)。
所谓祖宗⼗⼋代是指⾃⼰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按次序称谓:1. ⽣⼰者为⽗母;2. ⽗之⽗为祖;3. 祖⽗之⽗为曾祖;4. 曾祖之⽗为⾼祖;5. ⾼祖之⽗为天祖;6. 天祖之⽗为烈祖;7. 烈祖之⽗为太祖;8. 太祖之⽗为远祖;9. 远祖之⽗为⿐祖。
即:⽗、祖、曾、⾼、天、烈、太、远、⿐。
书中说:因⼈怀胎,⿐先受形,故⿐祖为始祖。
下按次序称谓:1. ⽗之⼦为⼦;2. ⼦之⼦为孙;3. 孙之⼦为曾孙;4. 曾孙之⼦为⽞孙;5. ⽞孙之⼦为来孙;6. 来孙之⼦为晜(读kūn)孙;7. 晜孙之⼦为仍孙;8. 仍孙之⼦为云孙;9. 云孙之⼦为⽿孙;即:⼦、孙、曾、⽞、来、晜、仍、云、⽿。
书中说:⽿孙者,谓祖甚远,仅⽿⽬闻之也。
家族称呼⼤全家族是以⾎统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统的⼏辈⼈。
⾎统关系称谓俗称当⾯称呼⾃称直系1. ⽣⽗:⽗亲、爸爸、爹、爹爹、阿爹⼉;2. ⽣母:母亲、妈妈、娘、妈妈、姆嬷⼉;3. 后⽗:继⽗、晚爹、阿伯、阿爹⼉;4. 后母:继母、晚娘、嗯娘、姆妈⼉;5. ⽗之⽗、⽗之母:祖⽗、祖母、公公、婆婆、爷爷、阿爷、娘娘;6. ⽗之祖⽗母:曾祖⽗、曾祖母、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公、太太娘娘;7. 兄弟姐妹:兄、弟、姐、妹;8. 夫丈:夫⽼、倌某⼈、(⼥⼉名)爹、唉、⽼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9. 妻⼦:夫⼈、某⼈、(⼥⼉名)娘、唉、⽼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
“诛九族”在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
“诛九族”在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26期荆轲被“诛七族”在重视亲缘血统的中国人里,一直都有一项被称为灭门律条的刑罚,那就是株连九族,其实在诛杀九族之外,还有七族、三族等刑律,这些殃及家人的惩罚都出自与“族”刑。
其中以九族最为酷烈,就是將犯罪者所在的大家族中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人、子、孙、重孙、玄孙这九辈人全部杀光。
这种牵连甚众的刑罚其实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将个人的罪过连累给家族的刑罚出自于《尚书·泰誓》,其中在陈述纣王的残暴时有“罪及家人”的记载,另外在《周礼·秋官》,也有针对犯罪者家属的惩罚,那就是“杀其亲者焚之”。
至于真正将诛族形成法律的是在春秋时期的秦国。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二十年,开始实行诛三族之罪,在张岱的《夜航船》中,也有“秦文公始族诛,公孙鞅始连坐”的说法。
秦国诛灭的三族,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指的是:父族、母族、妻族,另外一种说法指的是:父母、妻子、兄弟(因此诛灭九族也可以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按《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统一七国之后,下令“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而关于族诛最著名的人就是荆轲,在刺杀秦始皇失败、燕国被灭之后,荆轲全家被处以诛七族的惩罚,这也是关于诛三族演变为诛七族的第一次记载。
既然诛七族有了,那么诛九族、诛十族也就在民间应运而生了,但事实上,很多都是荒唐的传闻。
中国最后一个宰相被“诛九族”?不少资料称,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
这是大明的祥瑞呀,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得说不出话来。
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
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
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人被诛灭九族呢?真实的答案让你意外
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人被诛灭九族呢?真实的答案让你意外株连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而创造的一种恐怖刑法,对于重视亲缘血统的中国人来讲,“祸及家人”是一个威慑力十分大的词。
株连九族就是一种直接灭门的残酷刑罚,九族是株连里面最高的那一级了。
我们往往能够在影视剧中听到“株连九族”这个名词,然而,实际上真正在中国历史上执行这等残酷刑罚的只有一例。
除诛九族外,还有诛七族、三族等刑罚,九族是最为惨烈的,其涉及到罪犯的家族往上至高祖辈,往下至玄孙全被杀死。
可想而知,一个家族中若是有一个人犯了诛九族这种滔天大罪,这个家族也就彻底完了。
株连这种刑罚在中国的历史可以称得上是长远的了,最早在纣王统治时期就可见有“罪及家人”的刑罚,文字记载我们可以在《尚书》中找到。
而在《周礼》中同样可见相似记载,其对罪犯家属的惩罚就是杀死再将其尸体焚烧。
就先不谈斩杀这种刑罚了,光是焚烧尸体在古人看来都是不能忍受的,这两者合二为一可想而知惩罚有多重。
上文所说的这些都只是最原始的“罪及家人”的体现,还未真正写入律法。
春秋时期的秦国才是第一个将株连之罪写入国家法律条文中的。
我们从《史记》中就可以看到,诛三族写入律法的时期是在秦文公统治时期。
而秦朝所指定的诛三族之罪,具体是哪三族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认为分别指父亲、母亲以及妻子这三者所在的族群。
另一种则认为这三族就指的是父母、妻子还有兄弟。
但是,无论是上述两者中的任何一种,其一旦施行就是一个灭门的后果。
如此残酷的刑罚又是针对哪种罪犯的呢?《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秦始皇一统七国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下了一条命令,内容大意是说:有人敢假借古代的事情来非议如今的朝政就要受到诛族的惩罚。
而秦时期还有一个被诛灭了七族的著名人物,那就是荆轲。
荆轲刺秦王,无人不为荆轲的勇气感到佩服,而其失败的后果除了自身惨死外,竟也使得七族被诛灭。
可以说,刺杀失败的后果未免也太过沉重,而封建统治者诛灭其七族也正是起到了震慑作用,但是,凡有想要刺杀皇帝的虽说自己不怕死可多少还要挂念自己的家人们。
灭九族是哪九族
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一般认为,“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所谓“父族四”,指的是当事者自己一族,外加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所谓“母族三”,指的是当事者外祖父的全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所谓“妻族二”,指的是岳父全家和岳母的娘家。
由此可知,如果当事者的“九族”被诛灭,也就意味着所有和当事者有一丁点儿血缘关系的人全部被诛杀。
这就彻底了断了任何后来者的复仇。
灭九族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抄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
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
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
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
别被电视剧骗了,历史上诛九族的事件很少,真实的答案让人意外
别被电视剧骗了,历史上诛九族的事件很少,真实的答案让人意外我相信不少的人特别的喜欢看古装剧或者是古代小说,经常会听到有一个罪名就是株连九族。
可能很多人在自己的脑海里面想为什么会是九族呢?这九族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九族到底是谁哪九族。
历史上被诛九族的人多吗?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诛九族而是夷三族,诛九族是夷三族演变而来的。
那么什么是夷三族呢?夷三族也可以说是诛三族。
这三族可以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也可以是父亲母亲妻子。
这种残忍的刑法也是来自于秦朝,可见秦始皇当时的暴政是何种现象了。
所谓的九族指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亲属。
其中就包括了自己的玄孙,曾孙,孙,子,母,王母,曾王母和高王母。
不过九族具体指的是哪些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但是肯定跟自己有关系的人都脱不了干系。
古代的刑法往往是残酷的,轻则棍棒伺候,重则伤及性命。
如果说真的是由于个人问题导致了诛九族的事情发生,那么结果必然是惨重的。
既然这个刑法如此的严酷无情,那么历史上被株连九族的人到底多不多呢?其实这个有着这个罪名的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别被电视剧骗了,历史上诛九族的事件很少,真实的答案让人意外。
影视上或者是小说上,可能动不动定罪就是诛九族,这是编剧或者是小说作者用了一种夸张的手法来描写剧情。
如果一个皇上真的是听到了自己不爱听的话动不动就株连九族的话,那么反抗他的人肯定会增多。
更何况九族的人加起来的人数是很多的,排查起来也是很困难。
行刑起来也很是不容易。
根据历史的记载,真正被诛九族的历史上只有两次,其中之一就是方孝孺。
准确的来说不仅仅是被诛了九族,而是被诛了十族。
那是方孝孺究竟是做了什么样的事情竟会引来如此横祸呢?方孝孺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是一个人。
小时候非常的喜爱学习,长大了之后被朱元璋所看中,朱元璋觉得这是一个品行端庄,不可多得的人才。
后来朱元璋死了之后,他的孙子朱允炆即位。
朱允炆也是根据朱元璋所说的重用了方孝孺,任命他为翰林侍讲。
“株连九族”是哪九族?“世袭罔替”又是什么?
“株连九族”是哪九族?“世袭罔替”又是什么?
本文导读: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通常为嫡长子)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
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人八分镇国公,固山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
另一种是原等承袭,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
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
这就叫做世袭罔替。
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位王的后人
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俗称为铁帽子王。
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后期在政治斗争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
什么是“株连九族”?
株连九族是古代刑罚族诛的一种,从古代族诛的实际情况看古代九族应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这里的族人指直系亲属和配偶)。
父族四:指自己一族。
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
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
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五服”、“六亲”、“九族”与“祖宗十八代”
中国是个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熟人好办事,“熟人多吃四两盐”。
熟人组成不外亲朋、乡党、同学、同事、战友之类。
其中的“亲”,是有血缘关系的特殊团体,也是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类。
而“亲”也是有远近疏密的,大致可分宗亲、姻亲与朋亲三类。
农村有句俗语,叫“亲戚三代、宗族万年”,同宗同祖的宗亲,时隔再久、相距再远,都是不可背的弃的,所谓“一笔难写两X(姓氏)字”、“天下X(姓氏)姓是一家”是也。
即使是“宗亲”也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比如“五服”、“六亲”、“九族”与“祖宗十八代”,都是代指特定亲属的。
一、什么是“五服”?在中国,同姓同宗之人,按血脉传承的顺序,也是有亲疏之别的。
人们常说,某某和某某是没出“五服”的兄弟,通俗的说法,两人是“近门儿的”。
现今人们常说的五服,指的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及自身的五代人。
其本义是,晚辈为已逝长辈所着丧服的样式,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共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是为“五服”。
许多地方都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就是由自己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
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出五服的意思是: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二、“六亲不认”指的哪“六亲”?人们常把不通人情,连亲属都不照顾的人称为“六亲不认”。
那么,这里的“六亲”指的是哪“六”亲呢?六亲历来说法不清,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说,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
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现代人则把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归为六亲:父亲为一亲(涵括父亲方的亲戚如祖父母、叔伯、姑娘);母亲为二亲(涵括母亲方的亲戚如外祖父母、舅、姨);兄弟为三亲(涵括嫂子、弟媳);姐妹为四亲(涵括姐夫、妹夫);夫妻为五亲(涵括公婆或岳父岳母);子女为六亲(涵括媳妇、女婿)。
一览表:五服、六亲、祖宗十八代、抄家灭九族
九
母、兄弟、姐妹、儿女)
族
母族三 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
从母子(娘舅)
妻族二 岳父、岳母
祖宗十八代
祖宗 代
名称
①
远祖之父为鼻祖
②
太祖之父为远祖
③ 祖
④
烈祖之父为太祖 天祖之父为烈祖
⑤
高祖之父为天祖
⑥
曾祖之父为高祖
⑦
⑧
⑨
⑩ ⑪ ⑫ ⑬ 宗⑭ ⑮ ⑯ ⑰ ⑱
祖父之父为曾祖
父之父为祖
生己者为父母
一览表:五服、六亲、祖宗十八代、 抄家灭九族
阶梯
一服 二服 三服 四服 五服
五服之内亲
服辈
高祖 曾祖 祖父 父 自己
效力
斩衰 齐衰 大功 小功 缌麻
六亲不认
阶梯 一说 二说
概指
一亲 父子
二亲 兄弟
三亲 四亲 五亲 六亲
姑姐 甥舅 婚媾 姻亚
父亲为一亲(涵括父亲方的亲戚如 父
祖父母、叔伯、姑娘)
母亲为二亲(涵括母亲方的亲戚如 母
父之子为子 子之子为孙 孙之子为曾孙 曾孙之子为玄孙 玄孙之子为来孙 来孙之子为晜(kun)孙 晜(kun)孙之子为仍孙 仍孙之子为云孙 云孙之子为耳孙
外祖父母、舅、姨)
兄 兄弟为三亲(涵括嫂子、弟媳)
弟 姐妹为四亲(涵括姐夫、妹夫)
妻 夫妻为五亲(涵括公婆或岳父岳母
子 子女为六亲(涵括媳妇、女婿)
抄家
抄家灭九族
家族九代: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 父、曾祖父、高祖父
灭
父族四 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
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
古代“夷三族”和“诛九族”哪种刑罚更残酷,为何亲属不逃跑
古代“夷三族”和“诛九族”哪种刑罚更残酷,为何亲属不逃跑纵观华夏历史,以法家思想为根本的的律法成为封建君主们维系江山统治的根本方式,在众多的古代法律处罚名目之中,”夷三诛”和“诛九族”是最让囚犯及其族亲胆战心惊的判罚。
这两种处罚多对谋反及弑君罪名的重犯叛罚,都是以“斩草除根”的方式彻底消除被处死囚犯后代及亲属复仇的实力和社会关系。
这也是封建专制从历代前朝得出的教训,比如,吴国的大将伍子胥为报家仇率吴伐楚掘坟鞭打楚平王尸体,就是灭族不彻底的后果。
所以,后来的皇帝为了防止复仇,诛族从夷三族到诛七族,在残暴的隋炀帝杨广手里演变成了“诛九族”的刑法。
那么这两种刑罚哪一种更残酷呢?判诛九族官员被抄家及族属株连被诛杀诛族刑法最早起源于夏朝,椐《尚书》记载,被后人称颂为贤君的夏启和商汤在每次出征之前的都会警告士兵,如果战斗中逃跑,就会将他及他的父亲、儿子及孙子一同处死。
《史记》记载:秦始皇一统六国后。
为防原诸候国造反,正式把“夷三族”列入法典,所以,夷三族只是把主犯这一直系血脉的男丁斩尽杀绝,并不牵连外房族人。
被夷三族的官员现代人常常把诛九族和株连九族混为一谈,其实两者的严重程度完全不同,历史剧中的株连九族其意思就是一人犯法,九族五服内的人均要受牵连,多不至死,常为刺配充军服官役之类。
比如上官婉儿就是株连入宫为奴。
诛九族就要命的多,“九族”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自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身、子、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曾孙、玄孙整整九代人五服内的所有亲属。
相当于整个姓氏分支家族全部处死。
血脉相传就此彻底断绝,这对于注重家族延续传承的封建礼教古人来说,无疑是最残酷的惩罚。
这么严厉的刑罚,那些即将受牵连被处死的亲属为什么不逃跑呢!分析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九族五服关系一是消息知道得太晚,古代既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消息传递只能靠官方邮差。
都城发生的事,常常数月甚至数年才能传到地方。
象这种诛九族的刑罚,一旦定罪判处,官差会第一时间拿着户籍上门抓捕,往往在亲属完全不知的情况下就被逮捕了。
中国人六亲、九族、十八代的称呼大全!
中国人六亲、九族、十八代的称呼大全!中国人六亲、九族指的是什么?祖宗十八代都该怎么称呼?这些你都知道吗?六亲历代说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1、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
2、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
3、指父、母、兄、弟、妻、子女。
4、指父子、兄弟、夫妇。
5、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
6、父母、兄弟、老婆孩子。
九族“九族”泛指亲属。
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
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祖宗十八代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按次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下按次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读kūn)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
直系父系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
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父系父系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大妈:大爷的妻子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婶:叔叔的妻子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夫:姑姑的丈夫母系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舅妈:舅舅的妻子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姨夫:姨的丈夫姻亲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九族与五服
九族与五服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
九族泛指亲属。
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
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即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_外甥、女儿之子_外孙、己之同族_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_外祖父、母之母_外祖母、从母子_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九族制的重要标记是由古代丧服制的"五服"来体现的。
五服:古代的“五服”是指五种孝服,为死去的亲属服丧,为有服亲属。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
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为: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
也就是指亲人去世后,按亲疏关系什么人应该穿什么丧服的意思。
斩榱:就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的衣服。
诸侯为天子、臣为君、儿女为父母、媳对公婆、妻对夫,都要穿斩榱,这是是最重的孝服。
齐榱:用粗疏的麻布制成的丧服,衣裳分制,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
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大功:用粗熟麻布制做,面料比齐衰稍好的丧服。
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丧服。
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等服丧而穿的。
缌麻:是使用面料最好的丧服,也是丧仪最轻的。
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现在的五服是指亲戚关系的五辈九族,用五服划分亲属关系的标准是以父亲家族为标准划分的,范围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九代人,被称为本宗九族,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关系较远。
也就是指与自己为圆点,自己往上四辈:父亲、爷爷、曾祖、高祖,自己往下四辈: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超过这四辈人的亲戚关系就是出五服了。
古代最残酷的刑罚是“诛九族”,为何还有“诛十族”之事?
古代最残酷的刑罚是“诛九族”,为何还有“诛十族”之事?族诛是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刑罚制度,即一人犯罪而实行残酷的株连法,尤其是犯了大罪,往往要被诛灭“九族”,即“株连九族”。
那么,“诛十族”是怎么回事呢?这事要从明成祖朱棣说起。
朱棣夺取皇位后,颁布了一个奸臣榜,上榜之人都是对他登基进行过干扰的六部九卿大臣。
然后,朱棣举起屠刀,将这些人一批批屠杀干净。
其中,方孝孺死得最为惨烈,“被诛十族”。
为什么唯独方孝孺会被诛了十族呢?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后,方孝孺始终闭门不出,终日号哭。
朱棣召他进宫,他也坚决不从。
于是,朱棣将他逮捕下狱,并派人轮番劝说。
可劝说者都被方孝孺骂回。
朱棣即位时要草拟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
方孝孺不但没有理会朱棣,反而存心要为建文帝鸣不平。
他身穿孝服,在大殿上痛哭不止。
朱棣离座劝慰他说:“先生不要自己苦自己。
我只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而已。
”方孝孺问:“成王在哪里?”朱棣回答:“他已经自焚死了。
”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为皇帝?”朱棣道:“他尚年幼,国家需要有能力的大人来治理。
”方孝孺步步紧逼:“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呢?”朱棣此时已经很不高兴,他强压住心中的怒火说:“这是朕的家事。
”同时,朱棣命人备好笔墨纸砚,请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
方孝孺挥笔写下了几个大字:“燕王篡位。
”并高声说:“你就是杀了我,我也不会给你起草诏书。
”朱棣说道:“哪那么容易死!你就不怕灭九族?”方孝孺厉声喊道:“即便是诛十族又怎么样!”就是这一声喊,喊出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十族”之诛。
不久,方孝孺的家人宗亲连同门生故旧共计873人被磔杀于市,整个行刑过程持续了7天。
同时株连的1 000多人被发配充军。
十族全部清理完后,朱棣才对方孝孺本人下手。
1402年,时年45岁的方孝孺被磔杀于聚宝门外(今南京雨花台东麓)。
知识链接方孝孺明代大臣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称正学先生,浙江定海人,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其才学文章在当时颇负盛名,曾负责《明太祖实录》等书的编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诛九族的九族是什么
说法一
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
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说法二
中国古代“抄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
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
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
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
相关故事:
安徽凤阳朱元璋,以一孤苦无依、魁梧戽斗的流浪儿,做过牧童、小和尚、行乞缘,最后投效郭子兴军,身经百战,历时十六载,终于驱逐元虏,建元洪武,定都南京,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
太祖自小父母双亡,兄姊五人或死或离。
人单丁薄,无奥无援,即位后却大大地发挥了“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的本能,总计生下二十六个儿子。
太祖又鉴于隋、唐君主大权旁落藩镇,导致衰亡,又以宋代内重外轻,以致外侮纷至沓来,亦导致亡国。
乃分封诸子,虽“分封不锡土,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以资预防。
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殁,享年七十一。
由于太子早逝,遗诏传位于太孙允炆。
所谓九族,从己身往上数:父、祖、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数:子、孙、曾孙、玄孙,总共九族。
所谓十族,外加门下学生,连坐被杀者达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亲之发配充军者高达千余人,时称“瓜蔓抄”是也。
中国古代“抄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
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
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
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
方孝孺被称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辅佐朱元璋孙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满朝廷(其实是一大派系)。
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后,第一个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两次见新皇帝都是披麻带孝、嚎啕痛哭,朱棣低声下气请他代拟诏书(逼他表态),他只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
朱棣问他:“难道你不怕死吗?”方孝孺答:“要杀便杀,诏不可草。
”朱棣:“难道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不要说九族,诛十族也不怕。
”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
孝孺九族之外,加上“门生”凑成十族,统统杀掉。
以今日观点,方孝孺一派在“金陵政权”中势力极大,若方孝孺肯表态,文官系统就可收编,方孝孺死忠前帝,他的门生,派系就不可信任。
很可能这代表了当时江南民气,导致朱棣不得不迁都燕京(今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