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精练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点解读】考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2)政治: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兼并,地主阶级势力壮大(3)思想:学术下移,私人办学兴起2、流派代表及主张道家老子“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儒家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以德治民;教育思想和方法至今影响深远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养浩然之气,性本善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用、节葬3、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深化拓展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w.w.w.k.s.5.u.c.o.m(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考纲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宋明理学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新儒学的形成①原因: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特点:糅合了阴阳、黄老之学、和法家的思想③基本主张: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2)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结果: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①“理”是万物的本原②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2)陆王心学①“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直通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练)

直通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练)

2020直通高考——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精练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解析版)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国史纲》记载:“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

”材料反映的是A.分封制B.城邦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材料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故A正确;中国古代没有经历过城邦制,故B不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所述不符,故C不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选A。

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B.嫡长子拥有继承权C.严格的等级关系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据材料“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特点,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国版)第1部分专题突破板块1专题3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国版)第1部分专题突破板块1专题3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线索1思想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发展自己,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线索2科技成就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

而东西方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的沉沦和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崛起。

线索3文艺成就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逐渐走向通俗化、平民化;书画、戏曲艺术多姿多彩,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主流思想——儒学的发展创新时期发展历程二、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明清承古萌新(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

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高频考点定位]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5.科技成就。

6.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7.文学成就。

8.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向1老子与孔子对礼的看法(2021·全国甲卷)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专题三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荀子· 强国篇》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①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
②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三纲五常” (重建伦理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
五常:仁、义、礼、智、信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据信,莱布尼茨、沃尔夫等著名哲学家都曾 受到此书的影响。沃尔夫有一次在哈雷大学 演讲“中国的实践哲学”,认为中国人“靠 着治国之术使这个国家在所有方面都超过了 所有别的国家”,结果引起旧派反对,被当 局勒令在四十八小时内离开哈雷大学,否则 立即绞死。此事遂成为德国学界的一大公案, 是非争论长达二十余年,结果搞得沃尔夫名 利双收,中国儒学名声大噪。
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文化的赞赏
• 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宣扬的“民贵君 轻”符合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 ②儒家思想中的肯定人性、关注现实与启蒙 思想家追求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一致; • ③儒家对宗教迷信的淡漠态度与启蒙思想家 反对宗教迷信与宗教狂热一致; • ④儒家思想重视文化和道德教化,为西方反 对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愚民政策提供利器;
2、“回归”
批判
宋明理学
继承
先秦儒学
“守旧”
儒学核心
“开新”
时代要求
反对君主专制, 以理统情,维 民贵君轻 保留君主制 限制君权 护三纲五常 民本思想 空谈义理, 不识时务 关注现实 为君主提供 提倡民权,主 张经世致用 关怀人生 治国理论
3、评价
• ①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
• ②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一方面东学 西渐,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经由传教 士译介,成为西方思想家批判封建制度重要 的思想资源,促进了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 • 另一方面西学东渐,传教士向中国输入了大 量的西方文化、科技知识,但显然没有引发 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思考。即使最敏锐的思 想家也只能“回归”中国传统思想寻求社会 变革的方案。 • 综合本课所展示的材料,分析、评述这一现 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要求:史论结合,观 点明确,300字左右。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古代中国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的演变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古代中国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的演变
关注时事热点,拓展视野
关注与高考相关的时事热点和学术动态,拓 展知识视野和答题思路。
谢谢
THANKS
材料解析题
回顾历年高考中的材料解析题,总结材料类型、设问 方式和答题技巧。
论述题
分析历年高考中的论述题,探讨答题思路和论述方法 。
备考误区提示及应对方法
1 2
误区一
忽视基础知识,盲目做题。应对方法:重视基础 知识的巩固,建立知识体系,再进行有针对性的 练习。
误区二
死记硬背,缺乏理解。应对方法:在理解的基础 上记忆,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 对经济的影响:古代中国主流思想强调重农抑商,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但同时,也 提倡勤劳节俭、精打细算等经济观念,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 对文化的影响:古代中国主流思想强调文化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推动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同 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独特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加强国际合作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跨文化交流可以加强国际合作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让不同国家之间更好地沟通、协 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
05 专题知识整合与备考策略
CHAPTER
知识点串联与体系构建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荀子,到 汉代的董仲舒,再到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 的进步思潮,梳理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要点三
佛教对中国社会和文 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对 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 影响。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等思 想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边国家对中国文化认同与借鉴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通史整合(一)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通史整合(一)
通史整合(一)
板块一
历史
阶段1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代表,经 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型,逐渐过渡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政治上,中国早期国家是由部族演化而来的,对地方的管理相对松散,君 主权力有限,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贵族体系逐渐被官僚体 系所取代。 (2)经济上,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长期占统治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 耕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转型,集体耕作被家庭小农经济取代,农业生产 效率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
治制度的成熟,另一方面,也维持了封建政权的长时期稳定和统一。
(2)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大规模开发,唐中叶以后,南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
平衡,南北经济交流更趋频繁,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布局和文化人才的空
间分布。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3)民族关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实行开明 的民族政策,民族往来更加活跃。 (4)对外关系上,隋唐对外来文化较为开放,丝绸之路活跃,中外交往频繁,佛 教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中华文化圈逐渐形成,隋唐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处 于领先地位。 (5)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佛教、道教盛行;唐朝统治 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民族交融、佛教盛 行、农耕经济都深刻影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通史视角
视角1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特点:中国古代一直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随着考古学 的发展,当代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 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在五千年前文明程度 相当,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2)本土特征:中国大地上很早就有人类居住,这些居民不断发展演化,最终 形成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不是外来种族入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本土性,这 与西亚、北非、南亚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课件

3.京剧 (1)乾隆年间徽班进京。 (2)形成 ——道光年间。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 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3) 发 展 —— 同 治 、 光 绪 年 间 。 京 剧 走 向 成 熟 , 出 现
同光十三绝 ”。 “ _____________
(4)走向世界 ——民国年间, 京剧走向世界, 成为中国的国粹。
2.汉朝: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
华丽。 3.唐朝: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代表人物有边塞诗人王 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昌龄、浪漫主义诗人__________ 4.宋代:宋代的文学以词为代表,豪放派词人有 苏轼 和辛弃疾,婉约派词人有柳永和李清照,适 _____________
应了市民阶层丰富生活的需要。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3.文学与艺术成就: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 《诗经》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 展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 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 艺术的瑰宝,成为我国的国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儒家 克己复礼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_________ ”。首创
深化必备 不同角度审视百家争鸣 1.唯物史观角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
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
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从阶级立场看,孔子主张社会有序,老子主张统治者“ 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 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 级的利益。
从秦朝到明清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及地位
时期 秦朝
代表 ——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高频命题点课件模块一中国古代篇专题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高频命题点课件模块一中国古代篇专题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
政治作用
儒家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参与国家政治 决策。
文化传承
儒家士人致力于文化传承和教育事业,推动儒家 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儒家思想在政治、教育等领域渗透
政治领域
儒家思想强调德治、礼治,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产生 深远影响。
教育领域
儒家思想注重教育,提倡“有教无类”,推动古代中 国教育普及和发展。
兵家战略战术思想及其应用
战略战术思想
兵家主张以智取胜、以谋攻敌,强调战略战 术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他们认为,战争是一 种智慧和力量的较量,只有通过巧妙的战略 战术才能取得胜利。
应用
兵家的战略战术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得 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孙武的《孙子兵法》 、诸葛亮的八阵图等,都是兵家思想的具体 体现。这些战略战术不仅在中国古代的战争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现代战争和其他 领域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01
道家思想影响
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对中国哲 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深远 影响。
02
03
法家思想影响
其他流派
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提供 了理论基础,对后世法制建设产 生重要影响。
如墨家、兵家等,也在不同程度 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 展。
历代统治者对思想控制策略
秦朝焚书坑儒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采取 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
法家法治思想及其实践成果
法治思想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性。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执法手段, 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
实践成果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秦朝的商鞅变法、汉朝的律令制度等,都 是法家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些实践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部编版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精练

部编版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精练

专题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2.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论语》。

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 )A.倡导学生自主学习B.督促学生以仁为任C.鼓励学生超越老师D.提倡学生独立思考3.(2018河南郑州一模)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

这说明(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4.(2018山东枣庄期末)“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

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汉代出现的这一思想( ) A.维护了君主统治 B.解决了王国问题C.背离了儒家思想D.完善了监察制度5.(2018重庆期末)在王阳明看来,“人人皆可以为圣”,儒者“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这一主张( )A.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B.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求C否定了儒学的伦理意义D.瓦解了传统社会的等级秩序6.(2018广东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期末联考)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的主流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7.(2018 广东清远期末)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高考二轮历史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专题解析

高考二轮历史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专题解析

高考二轮历史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专题解析高考二轮历史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专题解析一: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 1. 春秋:儒家思想创立孔子的主要思想:――实质: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①哲学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仁”具有民本思想;“礼”具有保守性)②政治思想: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即以德治民);③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情况);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 战国:儒家思想发展孟子主要思想: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荀子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3. 秦朝:儒学步入低潮(焚书坑儒)①焚书坑儒原因,目的: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要加强思想控制,维护专制统治②焚书坑儒范围三类书不在焚毁之列:《秦记》;博士官管理之书;实用之书(医药、卜筮、种树等)。

③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4. 西汉:儒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1)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②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

(3)汉武帝尊儒的措施① 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接受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② 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③ 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一第2步: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一第2步: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强调的是人我和谐,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
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1.从内容上看: 不同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 张或观点的本质内涵与 特征及影响、人文主义 的内涵及对近代民主政 治的影响、具有重大转 折意义的中国思想理论 成果仍将是命题考查的 重点 2.对科技和文学艺术的 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 其一是直接考查教材重 要知识点;其二是以新 材料、新情境的形式考 查某一知识点,尤其是 戏曲成就
理学集 大成者
开创心学
心学集 大成者
2.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特点 (1) 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 世之至论”, 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 令 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2)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顾炎武提倡“众治”, 反
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 选 B 本题考查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关系。 A 项是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 共性,不属于创新; C 项是指董仲舒的新儒学,不选; D 项不属于理学的 “ 创新 ” ,不选。
------ 珍贵文档 ! 值得收藏! ------
2. 道家
(1) 老子:道家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3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3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
一、古代中国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传统思想、科技与文艺
考纲展示
考情解读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思
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想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与问答题为主要形
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式,难度上以中等难度为主,内容上相
(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 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 (2)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 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 (3)“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 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 考点深化
•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 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 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 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考点2 汉代儒学
• 主干梳理
• 关键词:无为而治、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三纲
五常
• 1.原因:①汉初“无为而治”积的极有思为想已不适应社会发展
的需要。②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法家
• 2.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阴阳家、黄老之 学及________思想。
• (2)消极 • ①尊卑等级观念。 •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封建伦理,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
• 〔跟踪训练〕
• 5.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唐朝律学的

2020届高考历史省二轮: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

2020届高考历史省二轮: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

(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④重礼轻法的观念
(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
主干点一 栏目索引
1.(2019课标Ⅱ,25,改编)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
高考导航
学说的精髓,成为汉初的治国思想;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 法、道等各种思想,成为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思想。这些现象反映出 ( ) A.各派思想差别逐渐消失 B.百家争鸣局面得以延续 C.主流思想迎合国家意志 D.儒家思想优于其他学说
答案 D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 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佛教造像的表情、服饰变化为背
高考导航
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旨在引导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认识 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礼义廉耻。佛教造像由早期的衣衫单薄、面部表 情生动到后来的服饰整齐、表情庄严,表明后来的佛教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 影响,D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权力干预不会直接引起佛教造像面部 表情和服饰的变化,A、C两项错误;材料中佛教造像风格的变化与绘画技术 进步无关,B项错误。
主干点一 栏目索引
3.(2019课标Ⅲ,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 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
高考导航
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主干点一 栏目索引
2.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内容多为《二十四孝图》《状元及 第》《包公打龙袍》《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
高考导航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要求:b)时学派人物主要观点代儒家孔子(至圣)春秋①哲学上,提出“仁”与“礼”学说。

②政治上,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政”,在人人道德自觉基础上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方面,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局面;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方面,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后来亡佚)孟子(亚圣)战国①提出仁、义、礼、智等四种道德规范。

②认为大丈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④提出“民贵君轻”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荀子①在天人关系上,既强调“天行有常”,又提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主张“礼法并用”。

道家老子春秋①哲学上,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战国①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强调“齐物”、“逍遥”。

③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墨家墨子战国①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是针锋相对的。

②提出非攻、尚贤(任人唯贤)、尚同(一切统一于上级、服从于上级)、非乐(反对一切音乐)、非命(反对命定论)、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法家韩非子战国①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实行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便”的变革论。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

专题三系统训练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

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构想都具存创新的性质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2、在古代中国有两种文化传统:一种是由私塾、学校和书院教育传播的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另一种是通过乡村演戏、说书、佛道仪式等传播“诸善奉行”“因果报应”“有求必应”等民间观念传统。

这两种文化传统( )A.存在价值观念的相互对立B.表明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C.在思想教化方面具有同一性D.都受城市经济繁荣的影响3、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治”,“勿伐”“不为”“不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无为是指时有时无的一般的人类活动B.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C.体现了对圣人进行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D.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4、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理论,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

从根本上看,这是因为它( )A.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反映B.以人为本,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C.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反映了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5、班固曰:“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材料表明( )A.在起用董仲舒之前,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确立B.举孝廉、兴太学的做法是为了提高儒学地位C.武帝拜董仲舒为相后,实行了一些尊儒措施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6、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正统思想。

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7、《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2.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论语》。

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 )A.倡导学生自主学习B.督促学生以仁为任C.鼓励学生超越老师D.提倡学生独立思考3.(2018河南郑州一模)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

这说明(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4.(2018山东枣庄期末)“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

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汉代出现的这一思想( ) A.维护了君主统治 B.解决了王国问题C.背离了儒家思想D.完善了监察制度5.(2018重庆期末)在王阳明看来,“人人皆可以为圣”,儒者“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这一主张( )A.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B.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求C否定了儒学的伦理意义D.瓦解了传统社会的等级秩序6.(2018广东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期末联考)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的主流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7.(2018 广东清远期末)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据材料可知( )A.学者提倡经世致用之学B.学者提倡君主应以文学救世C.学者主张“心性空谈”D.学者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8.(2018 河南洛阳一模)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史、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

上述现象的出现( )A.受反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的影响B.说明儒家经典权威受到质疑C.彻底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取向D.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9.(2018湖南怀化期末)下表是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对比。

这反映出( )A.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B.西方已经进入了民主社会时期C.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D.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10.根据北宋画家郭熙的见解整理成的《林泉高致》一书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

该认识反映其艺术追求是( )A.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传达自然的生命状态以感染观者D.逼真的描绘四季山水不同特征11.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12.(2018山东德州期末)明清小说中很多作品把“情”和“欲”放在“理”或“礼”之上,充分肯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合理性,抨击门当户对的传统婚姻观念。

这主要是因为( ) A.市民阶层发展 B.礼教地位动摇C.社会道德败坏D.小说创作繁荣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50分)13.(2018四川广安、眉山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

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

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

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一点。

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

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

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后来,同盟会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并简析这些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11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

(14分)14.(2018山东泰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家庭伦理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它要求父子、夫妻、兄弟之间应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强调“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同时也重视家庭间的情感联系,即“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

但又把血缘亲情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视为处理一切社会事务的中心。

比如对于父子双方有一方偷羊另一方应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孔子认为应该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在被问到舜的父亲杀人,舜应该怎么办时,孟子为舜设计的方案是“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即偷偷地背上父亲逃跑,沿着海边住下来,以逃避法律的处罚。

材料二工业革命首先给妇女走出家庭提供了特别机遇。

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妇女们开始大量被现代经济部门雇佣,获得一定经济权利,并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随着妇女走向社会,社会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其经济独立也日渐形成。

而妇女经济独立又为其独立精神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对妇女而言,社会工作取代了其往日生活中家庭的基础性作用。

改变了家庭的首要地位。

从而动摇了妇女家庭观念的基础,使家庭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包括夫妻趋于平等现象以及夫妻平等感的产生;妇女婚姻观的变化——已摆脱由婚姻获得生存的命运,她们的自立使之可能甚至必然获得其婚姻的自由;生育观的变化——冲出了教会所代表的中世纪生育观束缚,表现出新形势下的新观念,即要求并习惯于避孕和节育。

妇女们从内心不愿再做原先传统社会家庭中男人们的家庭奴仆,也不愿再在家庭男权权威的专横下懵懵懂懂地虚度一生。

从此,女权意识开始萌发,妇女也有了在家庭中和男子平起平坐的愿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家庭伦理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13分)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B 材料中的“‘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表明反对人为,追求无为,而墨家提出了非攻、尚贤、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A项错误;道家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与材料中反对人为,追求无为相符,故B项正确;儒家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材料中“‘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所表达的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与材料中“‘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所表达的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2.B “当仁不让”原意是以仁为任,无所谦让,没有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思,故A项错误;从材料“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可知,孔子要求学生学习“仁”、践行“仁”,故B项正确;“当仁不让”是指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故C项错误;“当仁不让”并不是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故D项错误。

3.B 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以儒家经典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以礼(儒家)入刑(法家)不断深入发展,不是儒法并用,故A项错误;材料所给时间为两汉和魏晋,根据史实可知,当时儒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材料反映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和尊卑原则影响了法律的实施,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了儒学对法律实施的影响,并未涉及法律制度化的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得出,因法律实施过程中受到儒学中“礼”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判案时缺乏公正性,故D项错误。

4.A 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提出的目的是加强君权,维护君主的统治,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背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未涉及监察制度的完善,故D项错误。

5.A 由材料中“人人皆可以为圣”“须做个愚夫愚妇”可知,王阳明认为未经教化的众人都有良知,良知在圣人和愚夫愚妇上是一样的,这有利于儒学的平民化,故A项正确;肯定人的自然欲求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故B项错误;王阳明心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其继承、发展了儒学的道德伦理,故C项错误;作为封建国家意识形态的心学,要求人们以封建道德规范作为行为准则,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故D项错误。

6.A 由材料中“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可得出,思想变化与经济发展相关联,故A项正确;据材料中“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可知,这仅是部分先进儒家学者的主张,无法判断其为明末儒学的主流,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可得出,明代理学家强调人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明末儒学不属于市民文学的范畴,故D项错误。

7.A 据材料中的“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可以推知,该学者主张经世致用,故A 项正确;材料中的主语是“君子”非“君主”,且该学者反对以文学救世,认为文学是“雕虫篆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学者反对空谈,与C项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错误。

8.D 材料反映出明代中后期关注社会现实的实学出现,与反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无关,故A 项错误;这些学者倡导实学,反映出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一些学者的行为,不能说明读书人都放弃了“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明代中后期关注社会现实的实学出现,这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故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