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案 沪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语文《边城》优质课教案

语文《边城》优质课教案

语文《边城》优质课教案语文《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解决办法】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预习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

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

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

同样,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系列湘西小说,凤凰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

二、文本解读1、读第一段,这里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况明确安分乐生,井然有序2、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通过文本的描述,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明确:码头、碉堡、河滩、军营、河流、山、水、船。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1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1

高一语文沪教版必修1:《边城》教案1一、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1、读书指导法;2、讨论法;3、讲解法;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1、导入新课: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

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翠讲父母的故事;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边城教案(优秀7篇)

边城教案(优秀7篇)

边城教案(优秀7篇)边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全面掌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培养分析、概括、浓缩篇幅较长的文章的能力。

2、抓住文中的对话语言描写,深刻体味作者运用散文化语言细腻呈现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3、品味文中“三美”,即环境美、风俗美、人性美。

4、理解“歌声”对主人公翠翠的意义,同时合理探究翠翠的命运。

二、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2、品味鉴赏重点段落精彩语言,合作探究语言内含的精彩故事。

3、采用故事新编法探究原文给读者留下的悬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沈从文先生清新、典雅的叙事抒情文风,领会作者创造的独特的主人公魅力。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环境美、风俗美与人性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歌声”的意义,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美学内涵,合理续写文本故事可能的结局。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诱导启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身心疲惫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首优美而恬静的歌曲,你是否感受到它就像一杯香茗,让你心醉?美妙的歌声能洗净人世的铅华,通俗的歌声能激荡平静的心灵,传递最真最朴实的情感。

同学们,咱们家乡有没有这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歌曲呢?学生发言并主动演唱:学生甲:威宁草海宽又宽,四面八方都是山。

郎是青山不会老,妹是海水不会干。

学生乙:苞谷桩桩一排排,要唱山歌坐下来。

要唱山歌唱两个,不唱山歌你别来。

学生丙:哥在岩上放羊来,妹在岩下掐菜薹。

哥要菜薹抓把去,要唱山歌晚上来。

学生丁:高山青松青又青,我俩情谊比海深。

如果哪天水干掉,我比妹妹还伤心。

…………这些都是我们家乡传唱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词表达的情感朴素真挚。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歌声来传情达意,通过歌声再现人性之美。

让我们共同聆听这首沈从文先生谱写的真挚之歌吧!2、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三情”)。

边城教案(8篇)

边城教案(8篇)

边城教案边城教案(一):《边城》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2、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3、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二、过程与方法:1、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情绪感的挖掘2、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2、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教学难点】透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美、至真、至善人性。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2、透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述、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潜力。

【解决办法】1、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2、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资料。

【教学方法】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潜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资料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预习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述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3、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述,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4、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

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

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3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3

高一语文沪教版必修1:《边城》教案3边城【一】学习目的:了解小说主旨。

欣赏.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重点:1.小说主旨。

2.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难点1.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2.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学习方法鉴赏、分析、品味学习过程一、作者及作品情况沈从文,现代小说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人。

生活经历比较丰富。

十五岁入军队当文书,还当过警察所办事员,辗转于湘川鄂黔一带。

一九二二年到北京,经过自学,开始写小说。

从一九二五年发表作品起,到建国前出版过六七十种作品集。

是现代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取材范围比较广泛,都市乡村都有所涉及,写过各种人物,农民、工人、水手、士兵、官吏、绅士、教师、学生……都在他的作品里出现。

然而,描写最多、最成功的,还是他家乡一带——湘西地方一幅幅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西南僻远山区特异的风物民情,神秘的浪漫色彩,浓郁的抒情性和明显的散文美,以及自由多变的形式,自然流畅的语言,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文章导读《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

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

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三、小说的情节发展虽然是节选,但小说的结构还是相对完整的,大体情节如下:(一)翠翠的心事(从“黄昏来时”到“你将怎么样?”)(二)祖孙的依恋(从“老船夫回到家中时”到“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8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8

《边城》教案8教学要点:1、(主)分析几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的人性美2、(次)分析本文的文化内涵教学法: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课时:1节教学过程:导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大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秋背景,对故乡人民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请问这位大家是谁?对,就是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苗族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今天,我们就欣赏他的小说《边城》中的片断。

一、简介创作动机:《边城》完成于是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作者的创作动是:“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二、简介《边城》的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李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的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房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房,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边城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边城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边城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

以下是整理的边城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边城》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一. 教学导入:投影:1.“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

”2.“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情学生谈谈这两句话的体会(略)这位追求美爱与自由,热爱青春与美的作家就是现代小说家——沈从文。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

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

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边城》的教案设计

《边城》的教案设计

《边城》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主题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掌握小说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色。

把握小说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2 教学内容作者简介:沈从文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小说背景:20世纪初湘西边陲的生活风貌。

主题思想:原始乡村人性的纯朴与美善。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小说序言,了解作者创作动机。

分析小说中描绘的自然景观与社会风情。

讨论小说反映的人性光辉与现实意义。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教学目标识记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冲突。

理解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2.2 教学内容主要人物:翠翠、爷爷、傩送等。

人物关系:亲情、友情与爱情。

人物性格:真实、饱满、立体。

2.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其内心世界。

举例说明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文化影响。

第三章:情节结构与叙事手法3.1 教学目标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

掌握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

分析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的关系。

3.2 教学内容情节结构:线性叙事与循环叙事。

叙事手法:客观叙述与主观叙述的结合。

情节与人物性格: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3.3 教学活动绘制小说情节发展图,直观展示其脉络。

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与叙事风格。

通过具体情节,探讨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第四章:自然环境描写与小说意境4.1 教学目标理解自然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的关系。

感受小说独特的意境美。

4.2 教学内容自然环境描写:湘西边陲的山水风光。

环境与人物:烘托心情、映射性格。

小说意境:诗意、画意、哲理。

4.3 教学活动挑选自然环境描写片段,进行美文欣赏。

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的相互关系。

讨论小说如何通过自然环境创造意境。

第五章: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5.1 教学目标评价《边城》的文学价值。

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5.2 教学内容文学价值:独特的叙事风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等。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1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1

高一语文沪教版必修1:《边城》教案1一、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1、读书指导法;2、讨论法;3、讲解法;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1、导入新课: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

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翠讲父母的故事;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边城》教案范文五篇

《边城》教案范文五篇

《边城》教案《边城》教案范文五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边城》教案篇11.知识链接(见学案)2.导入新课在现代文学名著里,以“城”为名的有哪些,能举出一些吗?有沈从文的《边城》、钱中书的《围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萧红的《小城三月》、师陀的《苹果园城》为什么这么巧合呢?这个“城”是不是有些意味呢?我们今天学习沈从文的《边城》,看看这是一座怎样的“城”?3.整体感知。

读课文,叙述情节明确: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回到现在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4.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从中选出一个词来概括本文自然风景乃至整个环境的特点明确:“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然后从中选择;为了帮助学生,还可以投影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

5.再读课文,圈点勾画①小说环境包括自然风景、社会风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情),本文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请分别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总结。

(个人勾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明确:风俗方面写了两个节日——端午和过年,重点写了端午节,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其乐融融。

新年也是军民、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

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沪教版

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沪教版

第四课边城教学目标1、捕捉文章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品味语言,感受湘西清丽的风光,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

2、抓住重点段落,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祖孙亲情。

3、品味环境描写的语句,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说明:这是本单元中最富有诗意,但也最难读懂的一篇课文。

沈从文的小说本就自成一家,而课文又是节选,小说所描写的湘西风情、复杂的人物心理与某某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有较远的距离,这些都给准确把握课文带来了困难。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单元目标出发,从课文所节选的两章内容出发,就能够比较好地处理教学上的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就是一幅风情画,而阅读小说时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一个重点,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这幅湘西风情画中的一个典型形象,所以,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词句、品味语言来感受湘西风光的美丽,从而准确把握生活在这一环境之下的翠翠的性格特征。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之一是懂得和感受亲情的美好,所以,在对节选部分内容有了整体理解之后,在课文思想情感的把握上,我们就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感受翠翠和爷爷之间的祖孙亲情。

高一的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上没有很高的要求,但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鉴赏的眼光阅读作品,尤其是面对《边城》这样的美文,通过品味环境描写的语句感受小说诗歌一般的意境,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

当然,这个目标是有较高要求的,不强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得出,但至少要能够感受得到,能够明白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是有直接关联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味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语句,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反复诵读,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说明:与通常的小说注重情节设置的特点不同,沈从文的小说是以意境见长的。

《边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格和翠翠天真淳朴野性的形象对于某某的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落实在品味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语句上,通过反复品味能够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边城》的教案设计

《边城》的教案设计

《边城》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作者介绍1.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背景:《边城》是一部描写湘西边陲小镇风土人情的小说,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实。

了解作者:沈从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湘西地区的深入描绘而闻名。

1.2 教学内容介绍湘西边陲小镇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小说开头部分,了解故事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者和小说背景的了解。

教师进行讲解,深入分析小说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第二章:主要人物与情节2.1 教学目标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发展。

2.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翠翠、傩送、爷爷等。

描述小说的主要情节: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爷爷的去世等。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注意人物描写和情节发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情节发展。

教师进行讲解,总结主要人物和情节的特点。

第三章:小说主题与象征意义3.1 教学目标探讨小说的主题:人性、爱情、传统与现代化等。

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边城、翠翠的象征意义等。

3.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主题: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描写,探讨人性、爱情、传统与现代化等主题。

解释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边城代表了传统的湘西文化,翠翠象征着纯真和希望等。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思考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主题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小说艺术特色4.1 教学目标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语言、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

4.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富有地方特色。

探讨小说的叙事技巧:倒叙、插叙等。

研究小说中的人物塑造: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注意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技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边城》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2)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特点;(3)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4)领悟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情节;(2)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提高审美能力;(4)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2)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关注民生问题;(3)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4)学会关爱他人,珍惜亲情和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3)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2. 教学难点:(1)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2)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3)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2)简介《边城》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故事情节;(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关注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

3. 课堂讲解:(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揭示其性格特点;(2)讲解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3)阐述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4.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2. 选取小说中的一个片段,进行分析鉴赏;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4.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对《边城》及其主题的理解和运用。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通过环境对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匡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教学难点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课前先作一个调查,大家都曾经去什么地方旅游过?生:(纷纷抢答)长城、海南、泰山、周庄……师:哟!看不出来,大家“走南闫北”,真可谓“行万里路”,堪比当年的徐霞客啦!【众生笑。

】师:那我想问一问,有没有人去过一个叫“凤凰”的地方?【学生议论纷纷,互相问询“凤凰”是什么地方。

】师:(故作得意)难住了吧?生:老师,你给我们说说看吧!师:凤凰可是个漂亮的地方,山美、水美、人更美!师:(看到学生表现出一种憧憬的神情,略做停顿)无非——目前,老师也是“心神往之”啊!【学生大笑。

】师:无非,“凡事预则立”——生:(争相抢答)“不预则废”。

师:所以,我找了这些图片,以备日后游凤凰一用,现在先拿来与诸君共飨。

【投影。

】【出示一组湘西风景、民俗的图片。

】【学生边看边议论,对部份图片啧啧赞叹。

】[推进新课]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特殊想去这个地方吗?生:(七嘴八舌)固然是去看风景啦!师:(笑)大家只说对了一小部份,其实还有更重要的。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5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5

《边城》教案5教学目标: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

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

7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光的金砂。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这部作品。

2、交流有关沈从文的材料,谈谈沈从文、他的作品及创作特点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林、炯之,休芸芸、甲晨、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

他所生长的沅水流域,地处湘西,属湘、川、黔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土家族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历史上,这里是被中原文化鄙夷为“披发左衽”(古代指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散发不束髻,大襟开在左边)的荆蛮之地,地理位置偏,经济文化落后。

沈从文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颇有名望的行伍世家。

六岁进私塾,因讨厌那里的毫无生气的教育方式和来历的体罚制度,经常逃学,流连于湘西的自然山色之中,童年时有趣的生活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1917年8月他以预备兵名义入伍。

此后五年多时间,沈辗流落于湘、川、黔三省边境及长达三千里的沅水流域,经历了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的生活,认识了些旧中国一小角隅好坏人事以及许多奇特古怪人生。

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对其创作生活至关重要。

他见惯了边地的征战与剿杀,也见惯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与欢愉,对封建势力压迫下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从而决定了他后来文学创作中民主主义倾向和人道主义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

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

7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光的金砂。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投影、配乐、朗诵)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

她是怎样的姑娘呢?
(投影,女生朗读)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就是翠翠。

小说中天保、傩送这两兄弟都爱上了她,不禁为爱情展开了竞争,按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求爱,阴历十四到了,月亮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中的故事便是从这儿开始的。

2、整体把握,梳理情节:
课前大家已自读了课文,下面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投影)
(1)课文三节内容有没有一个中心事件?
(2)围绕这个中心事件,三节内容具体写了什么?
(同学们讨论发言)
明确:
A.节选的三节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来写的,中心事件是“听歌”。

B.三节内容具体写的是:
第一节:十四的晚上祖父与翠翠听歌的情景。

第二节:十五的白天祖父进城鼓励大佬继续唱歌,却意外得知唱歌的是二佬。

第三节:十五的晚上祖父与翠翠听歌的情景。

3、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它不同于一般小说以情节取胜,它向我们展示的是美。

沈从文说:“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却很少。


沈从文的《边城》就是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厚的世俗人情,来表现一种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我们一起来发现美、展示美、品味美。

自己选择课文的美点,认真揣摩,品味美在何处?
① 景美——湘西的青山绿水
“我平常最会想像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

”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

《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

例: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
(这样的月下情境在文中几番出现,同样是舒缓的语气,轻柔的文字,同样是那样的静谧、幽深、充满温情与凄美)
小说里为什么要写景?——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

例:孙犁《荷花淀》开头: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着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例:“天快黑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这段文字,从气味、声音、色彩等方面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幅湘西乡村所独具的古朴色调的黄昏图景。

以景烘托情,以情渲染景,即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也使景物带有忧郁的情调,认人们自然而然感受到人物“内心薄薄的凄凉)”
②情美:
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沈从文写翠翠的精彩之处,便是以其特有的诗性笔触,捕捉并描摹出一个山野少女灵动微妙的神思流露,轻而且细,我们不妨细读。

例:
小说开头:翠翠看到“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色薄云”,看到夜幕降临,祖父仍“忙个不息”,“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因为翠翠此时心中“好像缺少什么”,担心“这个日子过去了”,而这个日子恰是“规矩”中听歌的日子。

由此可见这正是她对爱的朦胧渴求和向往。

由于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竟有点怪祖父,冒出“坐船走”,让爷爷“满城打锣找”自己的念头。

还有后文写翠翠在梦中跟歌声各处飞以及第二天晚上等歌的情景,都表示翠翠对爱的向往。

当暮色笼罩一切时,阴郁的感觉也锁紧了翠翠极度烦乱的心境。

她“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幕色所笼罩的一切。

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且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

”(从最初的心神飘忽,到后来难受得想哭又无理由可哭,再到莫名其妙哭起来,翠翠原来对爱的期待、兴奋和迷醉,已渐渐为无边际、无着落的烦闷和恐慌所淹灭。

沈从文曾说:“我是天生就一种理解女子的心。

”的确,如此细腻的人生、人性,只有沈从文能如此深细而精微地表达,世间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凄婉缠绵的情思。

李商隐:“春心莫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鲍照:“两相思,两不知”。

翠翠这样一种没法对人诉说的朦胧的对爱的神往的表达,便默默地融入那片青山绿水,那片烟雨晨昏。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
翠翠对爷爷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更有深深的依恋。

爷爷对翠翠关爱的具体表现:在听歌的第二天,他找到大佬天保,“很快乐”地鼓励他继续唱歌。

回来后又以“笑话”的方式委婉地劝翠翠要“懂歌中的意思”表明他为有人向翠翠求爱而高兴,尽心尽力地希望她有个好归宿。

他同时也时时怀着对翠翠难以割舍的慈爱与依
恋,一种相依为命的深情。

如小说中翠翠说“万一跑了”时,爷爷说“我到那时可真像疯子,还怕大水大浪”。

补充赏析一段:老船夫向各个过渡本地人打听二老父子生活,关切他们如同自己家中人,绝望的体验已在他心上如阴云密布,终于承受不住而病倒了,躺了三天,人居然好了。

心中惦念一件事,便预备进城过河街去,他仍不肯罢休,最后一次要去打听消息,也是最后一次,再想为那个愿望尽点心力。

接下来这一段文字,请你慢慢读:
“老船夫在城里被一个熟人拉着谈了许久的盐价米价,又过守备街门看了一会新买的骡马,才到河街顺顺家里去。

到了那里,见到顺顺正同三个人打纸牌,不便谈话,就站在身后看了一阵牌,后来顺顺请他喝酒,借口病刚好点不敢喝酒,推辞了。

牌即不散场,老船夫又不想即走,顺顺似乎并不明白他等着有何话说,却只注意手中的牌。

后来老船夫的神色倒为另外一个看出了,就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

老船夫方忸忸怩怩照老样子搓着他那两只大手,说别的事没有,只想同船总说两句话。


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挣扎!——既想在层层绝望后面极其小心地探出一点希望来,又害怕揭晓的是更彻底的绝望。


边民纯朴的风情:
唱歌求爱的美好风俗
大佬、二佬的“君子风度”
二佬的不爱碾坊爱渡船
③人美:
抓住典型对话段,分角度朗读对话,体会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翠翠:纯真美丽、淳朴善良
爷爷:仁厚慈善、坚毅自忍
天保:豪爽、慨慷大度
总结: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

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板书设计:
青山绿水的乡土气息————景美
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情美
边民纯朴的风情
翠翠:纯真美丽、淳朴善良
爷爷:仁厚慈善、坚毅自忍————人美
天保:豪爽、慷慨大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