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章末检测卷五

合集下载

2017秋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章末检测一 含答案 精品

2017秋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章末检测一 含答案 精品

章末检测(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桥流水不流”中的“桥流”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考系是( )A.水B.桥C.人D.地面答案 A2.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是( )A.位移、时间、速度B.速度、速率、加速度C.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D.路程、时间、位移答案 C解析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速度的变化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而时间、路程和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故C正确.3.在某段公路上,分别有如图1所示的甲、乙两块告示牌,告示牌上面数字的意思是( )图1A.甲是指位移,乙是指平均速度B.甲是指路程,乙是指平均速度C.甲是指位移,乙是指瞬时速度D.甲是指路程,乙是指瞬时速度答案 D解析告示牌甲上面的数字是车辆沿公路行驶到达告示牌上指定的地点时通过的路程,告示牌乙上面的数字“120”表示该公路限制速度为120km/h,表明车辆在行驶时的瞬时速度不能高于该速度,选项D正确.4.钓鱼岛自古就是我国固有领土,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位置距温州市约356km、福州市约385km、基隆市约190km.若我国某海监船为维护我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从温州出发去钓鱼岛巡航,到达钓鱼岛时航行了480km.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海监船位移是480km,路程是356kmB .该海监船位移是356km ,路程是480kmC .该海监船在海上航行,确定其位置时可以将该海监船看成质点D .若知道此次航行时间可求出此次航行的近似平均速度 答案 A解析 位移表示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路程表示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故路程大于等于位移大小,所以该海监船位移是356km ,路程是480km ,A 错误,B 正确.该海监船在海上航行,确定其位置时其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故能看成质点,C 正确.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故给出时间即可求出平均速度,D 正确.5.如图2所示,小球以v 1=3m/s 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墙壁经t =0.01 s 后以v 2=2 m/s 的速度沿同一直线反弹,小球在这0.01s 内的平均加速度为( )图2A .100m/s 2,方向水平向右 B .100m/s 2,方向水平向左 C .500m/s 2,方向水平向左 D .500m/s 2,方向水平向右 答案 C解析 规定水平向右为正方向.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 =Δv Δt 得:a =-2-30.01m/s 2=-500 m/s 2,负号表明加速度方向与v 1的方向相反,即水平向左.6.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s -t 图像如图3所示,以甲的出发点为原点,出发时刻为计时起点.则从图像可以看出( )图3A .t 2到t 3这段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 .乙比甲先出发C .甲开始运动时,乙在甲前面s 0处D .甲在中途停了一会儿,最终也没追上乙 答案 C解析 在t 2~t 3这段时间内,甲的图线斜率大于乙的图线斜率,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A项错.由题图知甲和乙同时出发,且乙在甲前面s0处,故B项错,C项正确.在t3时刻,甲追上了乙,D项错.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7.如图4所示,博尔特在男子100m决赛和男子200m决赛中分别以9.69s和19.30s的成绩破两项世界纪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4A.200m决赛中的位移是100m决赛的两倍B.200m决赛中的路程是100m决赛的两倍C.2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大小约为10.36m/sD.1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大小约为10.32m/s答案BD解析100m决赛,他的运动是直线,位移就是100m;而200m决赛,他的运动是曲线(有弯道部分),位移比200m小,因此选项A错误,B正确.200m决赛轨迹若为直线,其平均速度大小约为10.36m/s,因此选项C错误.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选项D正确.8.如图5所示是某物体运动的v-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5A.该物体的加速度一直不变B.3s末物体加速度开始改变C.0~8s物体一直做匀减速运动D.t=0时和t=6s时物体的速率相等答案AD解析图线斜率不变,加速度就不变,A项正确,B项错误.物体先做匀减速运动,再做匀加速运动,C项错误.t=0时和t=6s时物体的速率都为30m/s,D项正确.9.甲、乙、丙是三个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物体,它们运动的v-t图像如图6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6A .丙与甲的运动方向相反B .丙与乙的运动方向相同C .乙的加速度大于甲的加速度D .丙的加速度大小小于乙的加速度大小 答案 BC解析 由题图看出,甲、乙、丙的速度均为正值,说明甲、乙、丙都沿正方向运动,A 错误,B 正确;乙的斜率比甲大,所以乙的加速度大于甲的加速度,C 正确;乙的斜率比丙的斜率的绝对值小,所以乙的加速度大小小于丙的加速度大小,D 错误. 10.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如图7所示,则( )图7A .在前3s 内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B .在1~3s 内质点做加速度a =-2m/s 2的变速直线运动C .在2~3s 内质点的运动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与1~2s 内的加速度方向相同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答案 BC解析 由图像可知,质点在第1s 内做速度v 0=2m/s 的匀速直线运动,A 错误;在1~3s 内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2-22m/s 2=-2 m/s 2,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v 0的方向相反,故B 正确;在2~3s 内,速度为负值,说明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但加速度与1~2s 内的完全相同,因为图线的斜率没有发生变化,故C 正确.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2分)11.(4分)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时使用________(选填“交流”或“直流”)电源,当电源的频率是50Hz时,每隔________s打一次点.其工作时的基本步骤如下:A.当纸带完全通过计时器后,及时关闭电源B.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接上相应的电源C.将纸带穿过两个限位孔并从复写纸下面通过D.接通开关,立即拖动纸带运动上述步骤正确的顺序是______.(按顺序填写步骤编号)答案交流0.02 CBDA解析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4~6V交流电,频率为50Hz时,打点时间间隔为0.02s,工作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并且打完纸带后应立即关闭电源,所以正确的顺序是CBDA.12.(8分)某次实验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纸带的记录如图8所示,图中O点为纸带的第一个点,接下来的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A点开始每打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图8(1)推测纸带的运动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________.(2)在打出A、F这两点的时间间隔中,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3)B点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4)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__.答案(1)加速运动(2)36.50cm/s (3)25.20 cm/s(4)0.795m/s2解析(1)从A点开始各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02×5s=0.1s,每隔0.1s纸带运动的位移分别是s1=2.15cm、s2=2.89cm、s3=3.74cm、s4=4.32cm、s5=5.15cm,说明纸带做加速运动.(2)A、F间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v=ΔsΔt=19.55-1.300.1×5cm/s=36.50 cm/s(3)B点的瞬时速度可以用AC段的平均速度表示,故v B=v AC=AC2t=6.34-1.302×0.1cm/s=25.20 cm/s.(4)v C=v BD=BD2t=33.15cm/s,a=v C-v Bt=0.795m/s2.四、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4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13.(10分)如图9所示,一质点沿半径为r =20cm 的圆周自A 点出发,逆时针运动2s ,运动34圆周到达B 点,(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求:图9(1)质点的位移和路程. (2)质点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答案 (1)0.283m 0.942m (2) 0.142m/s 0.471 m/s解析 (1)质点的位移是由A 点指向B 点的有向线段,位移大小为线段AB 的长度,由图中几何关系可知质点的位移s =2r ≈28.3cm =0.283m 位移方向由A 点指向B 点质点的路程为L =34×2πr ≈94.2cm =0.942m(2)根据平均速度定义得v =s t =0.2832m/s ≈0.142 m/s平均速度方向由A 点指向B 点质点的平均速率v ′=L t =0.9422m/s =0.471 m/s14.(10分)一个质点沿直线做加速运动,到A 点时,速度为3m/s ,到B 点时速度变为12 m/s ,历时6s ;到B 点后又做减速运动,再经6s 到达C 点,并停下来,求: (1)从A 点到B 点的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 (2)从B 点到C 点的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 答案 (1)1.5m/s 2(2)2 m/s 2解析 (1)由题意知:v A =3m/s ,v B =12 m/s ,t 1=6s .所以由A 到B 过程中a 1=v B -v A t 1=12-36m/s 2=1.5 m/s 2.(2)因为v C =0,t 2=6s ,所以由B 到C 过程中a 2=v C -v B t 2=0-126m/s 2=-2 m/s 2.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B 处的速度方向相反.15.(12分)如图10所示是某质点运动的v -t 图像,请回答:图10(1)质点在图中各段的速度如何变化?(2)在0~4s 内、8~10s 内、10~12s 内质点的加速度各是多少? 答案 见解析解析 (1)质点在0~4s 内速度在逐渐变大; 4~8s 内质点的速度保持10m/s 不变;8~10s 内质点的速度逐渐减小,10s 时质点的速度为0; 10~12s 内质点的速度反方向增大. (2)由a =ΔvΔt得:0~4s 内的加速度a 1=10-04-0m/s 2=2.5 m/s 28~10s 内的加速度a 2=0-1010-8m/s 2=-5 m/s 210~12s 内的加速度a 3=-10-012-10m/s 2=-5 m/s 2.16.(12分)世界一级方程式(F1)比赛过程中,赛车每隔一定时间需要进站加油.在某次比赛中,一赛车进站加油,该赛车进站时一直做减速运动,平均加速度为30m/s 2,出站时一直做加速运动,平均加速度为45 m/s 2,加油时间为6s ,进站前和出站后在赛道上的速度均为90m/s ,则该赛车从进站到出站所用时间是多少? 答案 11s解析 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减速过程,初速度为90m/s ,末速度为0,加速度为-30 m/s 2,所需时间:t 1=Δv a 1=0-90m/s-30m/s 2=3s 加速过程,初速度为0,末速度为90m/s ,加速度为45 m/s 2, 所需时间:t 2=Δv ′a 2=90m/s -045m/s 2=2s所以赛车从进站到出站所用时间:t =3s +2s +6s =11s.。

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沪科版选修1-1)学业达标测评:章末综合测评5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沪科版选修1-1)学业达标测评:章末综合测评5 Word版含答案

章末综合测评(五)(分值: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北京广播电台发射“中波”段某套节目的信号、家用微波炉中的微波、VCD机中的激光(可见光)、人体透视用的X射线,都是电磁波,它们的频率分别为f1、f2、f3、f4,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 )A.f1>f2>f3>f4B.f1<f2<f4<f3C.f1<f2<f3<f4D.f2<f1<f3<f4【解析】在电磁波谱中用于广播的无线电波频率最低,其次是微波、可见光、X射线,故其由小到大的顺序应为f1<f2<f3<f4,C正确.【答案】 C2.关于家庭电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家庭电路采用的是电压为220 V的交流电B.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都使用三孔插座,是为了节约用电C.在家庭电路中,已有两盏灯正常发光,若再打开电视,则电路中的总电流变小D.可以用铜丝代替保险丝,这样可以防止断电【解析】使用三孔插座,是为了防止因漏电而发生触电事故,故B错;在家庭电路中,并联的用电器越多,总电阻越小,家庭电路的电压220 V不变,则电路中的总电流变大,故C错;保险丝不断电则无法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故D错.【答案】 A3.关于电感对交变电流的影响,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感不能通直流电流,只能通交变电流B.电感对各种不同频率的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相同C.同一个电感线圈对频率越低的交变电流的阻碍越小D.同一个电感线圈对频率越高的交变电流的阻碍越小【解析】电感既能通直流电,也能通交流电,对直流电阻碍作用很小,对交流电阻碍作用较大,且随交流电频率的升高,阻碍作用增大.【答案】 C4.一同学将变阻器与一只6 V、6~8 W的小灯泡L及开关S串联后接在6 V的电源E 上,当S闭合时,发现灯泡发光.按图1所示的接法,当滑片P向右滑动时,灯泡将( )图1A.变暗B.变亮C.亮度不变D.可能烧坏灯泡【解析】由题图可知,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是PB段的电阻丝,由于灯泡的额定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所以不可能烧坏灯泡.当滑片P向右滑动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变短,电阻减小,灯泡变亮,B选项正确.【答案】 B5.(多选)如图2所示电路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图2A.ab若接直流电,灯泡不亮B.a、b若接直流电,灯泡也可发光C.a、b若接交流电,灯泡发光,灯泡和电容器中都有电荷通过D.a、b若接交流电,灯泡发光,电容器中无电荷通过【解析】灯泡与电容器串联连接.电容器具有允许交流电通过、阻止直流电通过的作用,从而可以判断a,b接直流电时,灯泡中无电流通过而不亮,a,b接交流电时,灯泡中有电流通过而发光.但电容器中无电荷通过,只是不断地进行充电和放电,故A,D正确.【答案】AD6.(多选)对交变电流能够通过电容器的正确理解是( )A.在有电容器的交流电路中,没有电荷定向移动B.在有电容器的交流电路中,有电荷定向移动C.当电容器接到交变电源上时,电容器交替进行充、放电,电路中才有交变电流D.当电容器接到交变电源上时,因为有自由电荷通过电容器,电路中才有交变电流【解析】电容器能够通过交变电流,是通过电容器交替充、放电而进行的,既然电容器交替充、放电,电路中就有了电荷的定向移动,故B对,A错.实际上自由电荷并没有通过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绝缘介质,故C对,D错.【答案】BC7.(多选)下列器皿,不适宜放在微波炉中盛放食物加热的是( )A.不锈钢碗B.陶瓷碗C.铜碗D.玻璃碗【解析】由于微波炉是利用微波在炉内来回多次穿透食物而产生加热效果的,若用金属制品盛放食物,微波将被反射掉而不会穿透食物,故A、C选项不适宜放在微波炉中盛放食物加热.【答案】AC8.关于微波炉使用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切勿让微波炉空转B.微波炉利用微波使食物分子快速振荡,内外同时快速加热食物C.带壳鸡蛋、肉皮等不宜在微波炉内加热D.不可将报纸或纸盒放于微波炉内【解析】微波炉利用微波使食物内水分子发生振荡,相当于在内部加热,B错误.【答案】 B9.(多选)小红家的限电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10 A,她家有2个标有“220 V,40 W”的日光灯,4只标有“220 V,15 W”的灯泡,1个标有“220 V,1000 W”的热水器,1台合计起来有160 W的电脑,1台制冷时耗电为140 W的电冰箱,1台耗电为80 W的电视机,1台标有“220 V,1200 W”的空调.请你通过计算判断:小红家的这些用电器可以同时使用吗?哪些电器可以同时使用( )A.不能同时使用,灯泡、电视、空调、电脑、冰箱可以同时使用B.不能同时使用,灯泡、日光灯、电视、冰箱、空调、电脑可以同时使用C.不能同时使用,灯泡、热水器、空调可以同时使用D.都能同时使用【解析】小红家最大可用电功率为2200 W,而所有的电器都打开总耗电功率为2720 W,所以不能同时使用.热水器和空调合在一起恰好等于限电功率,打开任意一个小功率电器,只要不跟空调、热水器共同使用即可.【答案】AB10.如图3所示,甲、乙是规格相同的灯泡,接线柱a、b接电压为U的直流电源时,无论电源的正极与哪一个接线柱相连,甲灯均能正常发光,乙灯完全不亮.当a、b接电压的有效值为U的交流电源时,甲灯发出微弱的光,乙灯能正常发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3A .与甲灯串联的元件x 是电容器,与乙灯串联的元件y 是电感线圈B .与甲灯串联的元件x 是电感线圈,与乙灯串联的元件y 是电容器C .与甲灯串联的元件x 是二极管,与乙灯串联的元件y 是电容器D .与甲灯串联的元件x 是电感线圈,与乙灯串联的元件y 是二极管【解析】 若接直流电源,且改变a 、b 与电源接线柱的连接点,结果甲灯均能正常发光,乙灯完全不亮,则x 、y 均不可能为二极管,C 、D 均错误;接直流电源时乙灯完全不亮,接交流电源时乙灯正常发光,则y 应为电容器,接交流电源时甲灯变暗,则x 应为电感线圈,故B 正确.【答案】 B二、填空题(本题共2个小题,共12分)11.(6分)在图4所示电路中,A 、B 的电压保持一定,U AB =12 V ,电阻R 1=R 2=R 3=6 Ω.开关S 未接通时,R 1两端电压是________V ;开关S 接通时,R 1两端电压是________V.【导学号:17592062】图4【解析】 当开关S 未接通时,R 1与R 2串联,电路中总电阻R =R 1+R 2=6 Ω+6 Ω=12 Ω,电路中电流I =U AB R =12 V 12 Ω=1 A , 则U 1=IR 1=1 A×6 Ω=6 V ;当开关S 接通时,R 1与R 3并联后与R 2串联,R 1与R 3并联后的总电阻R ′=R 1×R 3R 1+R 3=6×66+6Ω=3 Ω, U R ′∶U R 2=R ′∶R 2=1∶2,则R 1两端电压U 1=11+2U AB =13U AB =4 V. 【答案】 6 412.(6分)某同学为测量家里一盏灯的实际功率,他只开亮这一盏灯,观察电度表转盘在3 min 内转了9转,若每千瓦时该表转3 000转,则这只灯泡的实际功率为________.【解析】 消耗的电能W =93 000×3.6×106 J =1.08×104 J , 灯泡的实际功率P =W t =1.08×1043×60W =60 W 【答案】 60 W三、计算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48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应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3.(10分)某同学在使用电冰箱的过程中,发现电冰箱不是连续工作的.今测得压缩机每次连续工作的时间为15 min ,每次工作后间歇的时间为30 min ,一台电冰箱一天的耗电量为1.2 kW·h.请你计算一下该电冰箱正常工作时的功率.【解析】 电冰箱的压缩机在24 h 内工作时间为t =1515+30×24 h=8 h 该电冰箱正常工作时的功率P =W t =1.28kW =0.15 kW =150 W. 【答案】 150 W14.(12分)一种随身听充电电池(充电器)的说明书如下表所示,阅读后回答有关问题:(1)充电电池使用的是什么电源?有什么技术指标?(2)充电电池输出的是什么样的电流?有什么技术参数?(3)充电电池在完全充电的情况下,一般可以播放多长时间?4 W.(2)充电电池输出的是直流电.电压为1.2 V ,电流大小为350 mA.(3)充电电池在完全充电的情况下,一般可以播放17 h.【答案】 见解析15.(12分)某家庭要安装一套家庭供热水系统.所选用电热水器的技术参数中标有:“加热功率/电压3800 W/220 V”.若需要为电热水器安装一个熔断器,参考下列数据并通过计算说明,应该选择多大直径的熔丝? 常用铅锡合金熔丝的技术数据(铅95%,锡5%)额定电流I /A2 2.6 3.3 4.8 7 11 15 18 22 直径d /mm 0.508 0.61 0.71 0.915 1.22 1.63 2.03 2.34 2.65I =P U =3800220A≈17.27 A. 查表可知:应选用直径为2.34 mm 的熔丝.【答案】 2.34 mm16.(14分)当李老师最后离开计算机房要去关闭总电闸时,发现电能表(如图5所示)的转盘仍在缓慢地转动.他用手表粗略地估测了一下.1 min 转盘转动了5r.经检查发现,原来机房内还有20台电脑显示器处于待机状态.请你算算1台电脑显示器的待机功率约为多大?并就此问题联系实际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约用电?图5【解析】 20台电脑显示器消耗的电能W =53 000×3.6×106 J =6×103 J 1台电脑显示器消耗的电能W ′=W 20=6×103J 20=300 J 1台电脑显示器的待机功率 P =W ′t =30060W =5 W 节约用电要从小事做起,如平时不使用电视时,最好要关闭电源,不要使其处于待机状态.【答案】 见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沪科版必修一学业分层测评:第5

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沪科版必修一学业分层测评:第5

学业分层测评(十五)(建议用时:45分钟)1.伽利略理想实验揭示了( )【导学号:43212216】A.若物体运动,那么它一定受力B.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C.只有受力才能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D.只有受力才能使物体运动【解析】伽利略理想实验指出:如果水平面没有摩擦,那么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获得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一速度一直运动下去,而不需要外力来维持,故A、D错误;运动和静止都不需要力来维持,故B正确,C错误.【答案】 B2.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一物体运动速度大比速度小时难以停下来,所以物体运动速度大时具有较大的惯性B.同一物体受的力越大,停下来就越困难,所以物体受的推力越大,则惯性越大C.不同物体比较,体积越大,惯性越大D.不同物体比较,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解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的大小只由质量大小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A、B、C错误,D正确.【答案】 D3.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43212217】A.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解析】牛顿第一定律反映的是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所遵循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因此它是理想条件下的运动定律,但不是实验定律,它来源于大量真实的科学实验,但不能用真实的实验来验证,A错误;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的本质是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B错误,D正确;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定律是在一定条件下物体运动遵循的规律,二者实质不同,C错误.【答案】 D4.(多选)运动着的物体,若所受的一切力突然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A.立即停止B. 作匀速直线运动C.惯性改变D.惯性不变【解析】因为物体在运动,当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都消失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正确;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不变,惯性不变,与受力情况无关,故C错误,D正确.【答案】BD5.关于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43212218】A.静止的物体可能没有惯性B.速度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和月球上惯性不同D.伽利略的斜槽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并把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解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运动状态无关,故A错误;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与速度、环境等因素无关,故B、C错误;伽利略的斜槽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并把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故D正确.【答案】 D6.如图5­1­4,冰壶在冰面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我们可以说冰壶有较强的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这里所指的“本领”是冰壶的惯性,则惯性的大小取决于( )图5­1­4A.冰壶的速度B.冰壶的质量C.冰壶受到的推力D.冰壶受到的阻力【解析】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故冰壶的惯性大小取决于冰壶的质量,B 正确.【答案】 B7.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交通法规中规定,坐在小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在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造成的伤害( )【导学号:43212219】图5­1­5A.车速太快B.车速太慢C.紧急刹车D.突然启动【解析】小汽车车速无论快慢,若车速不变,则车、人相对静止,所以不会使人受伤,故A、B选项不合题意;当紧急刹车时,车停止而人由于惯性向前冲,安全带可以防止人冲向前而受伤,故C选项符合题意;突然启动时,人会向后仰,有靠背支撑,安全带不起作用,故D不合题意.【答案】 C8.在足球场上,为了不使足球停下来,运动员带球前进必须不断用脚轻轻地踢拨足球(如图5­1­6甲).又如为了不使自行车减速,总要不断地用力蹬脚踏板(如图5­1­6乙).这些现象不正说明了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那为什么又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甲乙图5­1­6【解析】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如果足球不是在草地上滚动,而是以相同的初速度在水平的水泥地板上滚动,它将会滚出比草地上远得多的距离,这说明了由于阻力的存在才导致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足球在草地上滚动时所受阻力大,运动状态很快发生改变;足球在水泥地面上滚动时所受阻力小,运动状态改变得慢,但终究还是要停下来.在盘带足球时,人对足球施加力的作用,是克服摩擦阻力对足球产生的效果.自行车的例子也是同样的道理.【答案】见解析9.如图5­1­7所示,一个劈形物体M,各面均光滑,放在固定的斜面上,上表面水平,在上表面放一个光滑小球m.劈形物体由静止开始释放,则小球在碰到斜面前的运动轨迹是( )【导学号:43212220】图5­1­7A.沿斜面向下的直线B.竖直向下的直线C.无规则的曲线D.抛物线【解析】由于小球处在物体M上,接触面光滑,在M滑下过程中,由于小球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作用,该方向上运动状态不会改变,原来静止,则下滑过程中,小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位移,故B正确.【答案】 B10.(多选)如图5­1­8所示,一个盛水的容器固定在一个小车上,在容器中分别悬挂和拴住一个铁球和一个乒乓球.容器中的水、铁球和乒乓球都处于静止状态.当容器随小车突然向右运动时,两球的运动状况是(以小车为参考系)( )图5­1­8A.铁球向左B.铁球向右C.乒乓球向左D.乒乓球向右【解析】因为小车突然向右运动,铁球和乒乓球都有向右运动的趋势,但由于与同体积的“水球”相比,铁球质量大、惯性大,铁球的运动状态难改变,即速度变化慢,而同体积的水球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即速度变化快,而且水和车一起加速运动,所以小车加速运动时,铁球相对小车向左运动,A正确;同理,由于乒乓球与同体积的“水球”相比,质量小,惯性小,乒乓球相对小车向右运动,D正确.【答案】AD11.如图5­1­9所示,重球系于DC绳下端,重球下再系一根同样的BA绳,回答下列问题:【导学号:43212221】图5­1­9(1)在绳的A端慢慢增加拉力时,哪根绳先断?为什么?(2)在绳的A端突然用力一拉时,哪根绳先断?为什么?【解析】(1)当拉力缓慢增大时,AB绳的张力等于拉力,而DC绳的张力等于AB绳的拉力与重球重力的合力,DC绳承受的拉力大,故DC绳先断.(2)瞬间用力拉A端,由于重球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对DC绳的拉力来不及变化时,AB绳由于不能承受巨大的拉力而先断裂.【答案】见解析12.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上水平放置一密闭的装有水的瓶子,瓶内有一气泡,如图5­1­10所示,当小车突然停止运动时,气泡相对于瓶子怎样运动?图5­1­10【解析】首先确定本题应该用惯性知识来分析,但此题涉及的不仅仅是气泡,还有水,由于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而水的质量远大于同体积气泡质量,因此水的惯性远大于气泡的惯性,当小车突然停止时,水保持向前运动的趋势远大于气泡向前运动的趋势,当水相对于瓶子向前运动时,水将挤压气泡,使气泡相对于瓶子向后运动.【答案】见解析。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章末综合测评(一) 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8~12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下列有关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质量和体积都极小的物体才能视为质点B.研究一列火车过铁路桥经历的时间时,可以把火车视为质点C.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不停地转动,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自行车看作质点D.虽然地球很大,还在不停地自转,但是在研究地球的公转时,仍然可以把它视为质点D[物体能否看成质点,不是看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大小,是看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能否忽略,故A错误;研究火车过桥,火车的长度不能忽略,火车不能看成质点,故B错误;研究车轮的转动,车轮的形状不能忽略,自行车不能看成质点,但在研究自行车的运动速度时,就可以忽略自行车的自身大小,则可把自行车看作质点,故C错误;地球很大,在研究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大小与日地距离比较,可以忽略,可以看作质点,故D正确.]2.我们描述某个物体的运动时,总是相对一定的参考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们说:“太阳东升西落”,是以太阳为参考系的B.我们说:“地球围绕太阳转”,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C.我们说:“同步卫星在高空静止不动”,是以太阳为参考的D.坐在火车上的乘客看到铁路旁的树木、电线杆迎面向他飞奔而来,乘客是以火车为参考系的D[“太阳东升西落”是相对于我们居住的地球而言的,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所以A错误;“地球围绕太阳转”是以太阳为参考系的,所以B错误;“同步卫星在高空静止不动”是相对于地球而言的,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所以C错误;火车上的乘客看到铁路旁的树木、电线杆迎面向他飞奔而来,是以火车或他自己为参考系的,所以D正确.] 3.如图1所示,当月球、地球和太阳在同一直线上,整个月球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2011年12月10日,我国上空出现一轮十全十美“红月亮”.这是十年一遇最美月全食,本次月全食从北京时间20时45分开始初亏,经过食既、食甚、生光、复圆,持续约3个半小时.而完全“被吃掉”的“红月亮”,只有大约51分钟.文中提到的“时刻”有()图1A.51分钟B.3个半小时C.20时45分D.2011年12月10日[答案] C4.如图2所示,小明骑自行车由静止沿直线运动,他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 内、第4 s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1 m、2 m、3 m、4 m,则()图2 A .他4 s 末的瞬时速度为4 m/sB .他第2 s 内的平均速度为1.5 m/sC .他4 s 内的平均速度为2.5 m/sD .他1 s 末的速度为1 m/sC [自行车速度是逐渐增大的,无法确定它的瞬时速度,只能求出平均速度,第2 s内平均速度为21 m/s =2 m/s ;4 s 内平均速度v -=1+2+3+44m/s =2.5 m/s.] 5.如图3所示是体育摄影中“追拍法”的成功之作,摄影师眼中清晰的运动员是静止的,而模糊的背景是运动的,摄影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运动的美.摄影师选择的参考系是( )图3A .大地B .太阳C .运动员D .地面上的物体C [由于运动员和摄影师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以运动员作为参考系,摄影师是静止的,故运动员的图片是清晰的,但由于背景相对于运动员是运动的,所以背景相对于摄像机是运动的,故拍摄的背景是模糊的.在“追拍法”中摄影师选择的参考系是运动员,故C 正确.]6.如图4所示的v -t 图像所描述的物体的运动情况,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图4A .O 到A 的速度变化比B 到C 的速度变化快B .AB 平行于时间轴,则物体在AB 这段时间内是静止的C .O 到A 的速度方向与B 到C 的速度方向相反D .物体的位移越来越大D [O 到A 和B 到C 的速度的变化量大小相同,而O 到A 所用的时间长,故速度变化慢,A 错;AB 段物体是以v 0匀速运动,B 错;O 到A 和B 到C 的速度都大于0,故速度方向相同,C 错;物体速度方向不变,位移越来越大,D 对.]7.如图5所示,一小球在光滑的V 形槽中由A 点释放,经B 点(与B 点碰撞所用时间不计)到达与A 点等高的C 点,设A 点的高度为1 m ,则全过程中小球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大小分别为( )图5 A.23 3 m ,23 3 m B.23 3 m ,43 3 m C.43 3 m ,23 3 m D.43 3 m,1 mC [小球通过的路程为小球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则小球的路程为s 1=2s AB =2×1sin 60° m =43 3 m ;位移是由初位臵指向末位臵的有向线段,则小球的位移大小为s 2=s AC =s AB =1sin 60° m =23 3 m .选项C 正确.]8.关于加速度的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总与初速度的方向一致B .总与平均速度的方向一致C .总与速度变化的方向一致D .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无关CD [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一致,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故C 、D 正确,A 、B 错误.]9.两个人以相同的速率同时从圆形轨道的A 点出发,分别沿ABC 和ADE 方向行走,经过一段时间后在F 点相遇(图6中未画出).从出发到相遇的过程中,描述两人运动情况的物理量相同的是( )图6A .速度B .位移C .路程D .平均速度BCD [运动过程中两人的速度方向不同;起点、终点都相同,说明位移相同;因两个人以相同的速率同时从圆形轨道的A 点出发,在相同的时间内所走的路程相同;根据平均速度公式,位移相同,运动时间相同,所以平均速度相同.故B 、C 、D 正确.]10.试判断下列的几个速度中哪个是瞬时速度( )A .子弹以790 m/s 的速度击中目标B .汽车从甲站行驶到乙站的速度是40 km/hC .汽车通过站牌时的速度是72 km/hD .小球第三秒内的速度是6 m/sAC [平均速度与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对应,瞬时速度对应某一时刻或某一位臵.790 m/s 是击中目标时的速度,是瞬时速度;40 km/h 对应从甲站行驶到乙站的过程,是平均速度;72 km/h 对应某一位臵(站牌),是瞬时速度;第三秒内是一段时间,故6 m/s 不是瞬时速度.]11.物体沿一条东西方向的水平线做直线运动,取向东为运动的正方向,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7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7A.在1 s末,速度为9 m/sB.0~2 s内,加速度为6 m/s2C.6~7 s内,做速度方向向西的加速运动D.10~12 s内,做速度方向向东的加速运动AC[由所给图像知,物体1 s末的速度为9 m/s,A对;0~2 s内,物体的加速度a=12-62m/s2=3 m/s2,B错;6~7 s内,物体的速度、加速度为负值,表明它向西做加速直线运动,C对;10~12 s内,物体的速度为负值,加速度为正值,表明它向西做减速直线运动,D错.]12.如图8所示是中科大著名服务机器人“可佳”,现要执行一项任务.给它设定了如下动作程序:机器人在平面内由点(0,0)出发,沿直线运动到点(3,1),然后又由点(3,1)沿直线运动到点(1,4),然后又由点(1,4)沿直线运动到点(5,5),然后又由点(5,5)沿直线运动到点(2,2).该过程中机器人所用时间是2 2 s,则()图8A. 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B. 整个过程中机器人的位移大小为2 2 mC. 机器人不会两次通过同一点D. 整个过程中机器人的平均速度为1 m/sBD[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为折线,A错误;由题意知机器人初位臵坐标为(0,0),末位臵坐标为(2,2),故位移为:x=22+22m=2 2 m,故B正确;由点(5,5)沿直线运动到点(2,2)时会与由点(3,1)沿直线运动到点(1,4)有交点,即会经过同一位臵,C错误;平均速度为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故v=xt=2222m/s=1 m/s,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按题目要求作答)13.(10分)某学习小组用小车带着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了一系列的点,根据纸带得到各点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并画出小车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9所示,由图知小车做________运动,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__ m/s2.图9[解析]由题图可知小车的速度在均匀减小,故小车做匀减速运动;在速度—时间图像中选取两点并确定两点对应的数据,由加速度的定义式得a =0.4-1.20.2-0.04m/s 2=-5 m/s 2,负号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答案] 匀减速 -514.(14分)如图10所示,小球从高出地面h =15 m 的位置,在t =0时刻竖直向上抛出,经1 s 小球上升到距抛出点5 m 的最高处,之后开始竖直回落,经0.5 s 刚好经过距最高点1.25 m 处位置,再经过1.5 s 到达地面.求:图10 (1)前1.5 s 内平均速度.(2)全过程的平均速率.(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解析] (1)由题图可知:前1.5 s 小球的位移为:x =H -h ′=5 m -1.25 m =3.75 m所以前1.5 s 内平均速度v =x t 1=3.751.5 m/s =2.5 m/s. (2)由题图可知:全过程小球的路程为s =5 m +5 m +15 m =25 m全过程的平均速率为v ′=s t =253 m/s ≈8.3 m/s.[答案] (1)2.5 m/s (2)8.3 m/s15.(14分)沪杭高铁是连接上海和杭州的现代化高速铁路,最大速度达到了413.7 km/h ,再次刷新世界纪录.沪杭高速列车在一次运行中由A 站开往B 站,A 、B 车站间的铁路为直线.技术人员乘此列车从A 车站出发,列车从启动加速到100 m/s ,用了250 s ,在匀速运动了10分钟后,列车减速运动,经过300 s 后刚好停在B 车站.求此高速列车启动、减速时的加速度.[解析] 加速过程的初、末速度v 0=0,v 1=100 m/s ,用时t 1=250 s ,该过程的加速度a 1=v 1-v 0t 1=100250 m/s 2=0.4 m/s 2. 减速过程的初、末速度v 1=100 m/s ,v 2=0,用时t 2=300 s ,该过程的加速度a 2=v 2-v 1t 2=0-100300m/s 2=-0.33 m/s 2. [答案] 0.4 m/s 2 -0.33 m/s 216.(14分)有些国家的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特别制定了死亡加速度为500g (g 取10 m/s 2),以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那么大的加速度,一般情况下车辆是达不到的,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时,将会达到这一数值.试问:(1)一辆以72 km/h 的速度行驶的货车与一辆以54 km/h 的速度行驶的摩托车相向而行发生碰撞,摩托车驾驶员被以与货车相同的速度撞飞,碰撞时间为2.1×10-3 s ,摩托车驾驶员是否有生命危险?(2)为了防止碰撞,两车的驾驶员同时紧急刹车,货车、摩托车急刹车后到完全静止所需时间分别为4 s 、3 s ,货车的加速度与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多少?[解析] (1)两车碰撞过程中,取摩托车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摩托车的速度变化量为Δv =v 2-v 1=-72 km/h -54 km/h=-20 m/s -15 m/s =-35 m/s两车相碰撞时摩托车的加速度为a =Δv Δt =-35 m/s 2.1×10-3 s≈-16 667 m/s 2=-1 666.7g 1 666.7g >500g ,因此摩托车驾驶员有生命危险.(2)设货车、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a 2,根据加速度定义得a 1=|Δv 1|Δt 1,a 2=|Δv 2|Δt 2所以a 1∶a 2=|Δv 1|Δt 1∶|Δv 2|Δt 2=204∶153=1∶1. [答案] (1)见解析 (2)1∶1章末综合测评(二)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6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7~10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下列四幅图中,能大致反映自由落体运动图像的是( )D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它的v -t 图像是一过原点的倾斜直线,a -t 图像是一平行时间轴的直线,故D 对,A 、C 错;B 图中的图像表示物体匀速下落.故应选D.]2.长为5 m 的竖直杆下端距离一竖直隧道口5 m ,若这个隧道长也为5 m ,让这根杆自由下落,它通过隧道的时间为(g 取10 m/s 2)( )A. 3 s B .(3-1)sC .(3+1)sD .(2+1)s B [画出直杆穿过隧道的图示,Δt =2(h +L 1+L 2)g -2h g =⎝ ⎛⎭⎪⎫2×1510-2×510s =(3-1)s ,故选项B 正确.] 3.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第一个7 s 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第一个3 s 内的平均速度大6 m/s ,则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 )A .1 m/s 2B .1.5 m/s 2C .3 m/s 2D .4 m/s 2C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知,第一个3 s 内的平均速度为第1.5 s 末的速度;第一个7 s 内的平均速度为第3.5 s 末的速度;则有:a =Δv Δt =62 m/s =3 m/s 2;故选C.]4.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运动时速度为36 km/h ,司机突然以2 m/s 2的加速度刹车,则刹车后8 s 汽车滑行的距离为( )A .25 mB .16 mC .50 mD .144 mA [初速度 v 0=36 km/h =10 m/s.选汽车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设汽车由刹车开始到停止运动的时间为t 0,则由v t =v 0+at =0得:t 0=0-v 0a =0-10-2s =5 s 故汽车刹车后经5 s 停止运动,刹车后8 s 内汽车滑行的距离即是5 s 内的位移,为s =12(v 0+v t )t 0=12(10+0)×5 m =25 m .故选A]5.一物体以初速度v 0=20 m/s 沿光滑斜面匀减速向上滑动,当上滑距离x 0=30 m 时,速度减为10 m/s ,物体恰滑到斜面顶部停下,则斜面长度为( )A .40 mB .50 mC .32 mD .60 mA [根据v 2-v 20=2ax 求出物体的加速度为a =⎝ ⎛⎭⎪⎫v 022-v 202x 0=102-2022×30 m/s 2=-5 m/s 2,物体到达斜面顶部时速度为0,则斜面长度L =0-v 202a =40 m ,故选项A 正确.]6.雨滴自屋檐由静止滴下,每隔0.2 s 滴下一滴,第一滴落地时第六滴恰欲滴下,此时第一滴、第二滴、第三滴、第四滴之间的距离依次为1.62 m 、1.26 m 、0.90 m ,设落下的雨滴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则此时第二滴雨滴下落的速度为(g 取10 m/s 2)( )A .8.00 m/sB .7.84 m/sC .7.20 m/sD .7.00 m/sC [因为雨滴每隔0.2 s 滴下一滴,且1.62 m -1.26 m =1.26 m -0.90 m =0.36 m ,由此可判定雨滴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Δs =aT 2得雨滴下落的加速度为a =9.00 m/s 2,再由v =at 可得v =9.00×0.8 m/s =7.20 m/s ,故选项C 正确.]7.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为s =t +0.5t 2(m),从t =0时开始计时,t 1时它的速度大小为3 m/s ,则 ( )A .物体的加速度a =1 m/s 2B .物体的加速度a =0.5 m/s 2C .t 1=2 sD .t 1=4 sAC [将s =v 0t +12at 2与s =t +0.5t 2对比知v 0=1 m/s ,a =1 m/s 2当v =3 m/s 时,t 1=v t -v 0a =2 s所以A 、C 选项正确.]8.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的加速度大小为a ,初速度大小为v 0,经过时间t 速度减小到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可用下列哪些式子表示( )A .v 0t -12at 2B .v 0t C.v 0t 2 D.12at 2ACD [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 ,位移为v 0t -12at 2,A 对,B 错;平均速度为v 02,位移大小为v 02·t ,C 对;匀减速到零可看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大小为12at 2,D 对.]9.做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通过位移x 1到达A 点,接着在时间T 内又通过位移x 2到达B 点,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物体在A 点的速度大小为x 1+x 22TB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2x 1T 2C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x 2-x 1T 2D .物体在B 点的速度大小为3x 2-x 12TACD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知:v A =x 1+x 22T ,故A 正确;根据x 2-x 1=at 2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 =x 2-x 1T 2,故B 错误,C正确;在该加速运动过程中有:v B =v A +aT =x 1+x 22T +x 2-x 1T =3x 2-x 12T ,故D 正确.]10.某高速列车沿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如图1所示,则该列车( )图1A .0~30 s 时间内的位移等于9×102 mB .30 s 时刻的速度大于30 m/sC .0~60 s 时间内做匀加速运动D .90~120 s 时间内做匀速运动 BD [根据图像的“面积”看出0~30 s 时间内的位移小于12×60×30 m =9×102 m ,故A 错误;由图看出,30 s 时的速度大于30 m/s ,故B 正确;0~60 s 时间内,由于图线切线的斜率是变化的,说明列车的加速度是变化的,则列车做的是变加速运动,故C 错误;90 s ~120 s 时间内列车的速度不变,说明做匀速运动.故D 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60分.按题目要求作答.)11.(9分)如图2所示,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 =0.10 s ,其中s 1=7.05 cm 、s 2=7.68 cm 、s 3=8.33 cm 、s 4=8.95 cm 、s 5=9.61 cm 、s 6=10.26 cm ,则打A 点时小车瞬时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_m/s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 =________,加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_ m/s 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2[解析]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v A =s 3+s 42T =0.86 m/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Δx =aT 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得:s 4-s 1=3a 1T 2s 5-s 2=3a 2T 2s 6-s 3=3a 3T 2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三个加速度取平均值得:a =13(a 1+a 2+a 3)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 =(s 4+s 5+s 6)-(s 1+s 2+s 3)9T 2代入数据得a =0.64 m/s 2.[答案] 0.86 (s 4+s 5+s 6)-(s 1+s 2+s 3)9T 20.64 12.(9分)在高速公路上,有时会发生“追尾”事故——后面的汽车撞上前面的汽车.我国高速公路的最高车速限制为108 km/h.设某人驾车正以最高时速沿平直高速公路行驶,该车刹车时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 2,该人的反应时间(从意识到应该停车到操作刹车的时间)为0.5 s .计算行驶时的安全车距至少为多少?[解析] 汽车原来的速度v 0=108 km/h =30 m/s运动过程如图所示在反应时间t 1=0.5 s 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为s 1=v 0t 1=30×0.5 m =15 m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滑行时间为t 2=0-30-5s =6 s 汽车刹车后滑行的位移为s 2=v 0t 2+12at 22=30×6 m +12×(-5)×62 m =90 m所以行驶时的安全车距应为s =s 1+s 2=15 m +90 m =105 m[答案] 105 m13.(10分)一个小球从s 高处自由落下,经过最后200 m 所用的时间是4 s ,求小球下落s 所用的总时间T 和高度s 是多少?(g 取10 m/s 2,空气阻力不计)[解析] 根据题意画出小球的运动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t =4 s ,s ′=200 m.根据自由落体公式得:s =12gT 2,s -s ′=12g (T -t )2代入数据解得:T =7 s ,s =245 m.[答案] 7 s 245 m14.(10分)甲车以加速度3 m/s 2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车落后2 s 在同一地点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6 m/s 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的运动方向相同,求:(1)在乙车追上甲车之前,两车距离的最大值是多少?(2)乙车出发后经多长时间可追上甲车?此时它们离出发点多远?[解析] (1)两车距离最大时速度相等,设此时乙车已运动t 秒,则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是v 1=3×(t +2) m/s ,v 2=6×t m/s =6t m/s ,由v 1=v 2得:t =2 s ,由s =12at 2知,两车距离的最大值Δs =12a 甲(t +2)2-12a 乙t 2=12×3×42 m -12×6×22 m=12 m.(2)设乙车出发后经t ′秒追上甲车,则s 1=12a 甲(t ′+2)2=12×3×(t ′+2)2 m ,s 2=12a 乙t ′2=12×6×t ′2m由s 1=s 2代入数据,求得t ′=(2+22)s.将所求得时间代入位移公式可得s 1=s 2≈70 m.[答案] (1)12 m (2)(2+22) s 70 m15.(10分)短跑运动员完成100 m 赛跑的过程可简化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两个阶段.一次比赛中,某运动员用11.00 s 跑完全程.已知运动员在加速阶段的第2 s 内通过的距离为7.5 m ,求该运动员的加速度及在加速阶段通过的距离.[解析] 根据题意,在第1 s 和第2 s 内运动员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运动员在匀加速阶段的加速度为a ,在第1 s 和第2 s 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s 1和s 2,由运动学规律得s 1=12at 20s 1+s 2=12a (2t 0)2t 0=1 s联立解得a =5 m/s 2设运动员做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 1,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 2,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 ,跑完全程的时间为t ,全程的距离为s ,依题意及运动学规律,得t =t 1+t 2v =at 1s =12at 21+v t 2设加速阶段通过的距离为s ′,则s ′=12at 21求得s′=10 m.[答案] 5 m/s210 m16.(12分)近年来隧道交通事故成为道路交通事故的热点之一.某日,一轿车A因故障恰停在某隧道内离隧道入口50 m的位置.此时另一轿车B正以v0=90 km/h的速度匀速向隧道口驶来,轿车B到达隧道口时驾驶员才发现停在前方的轿车A并立即采取制动措施.假设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t1=0.57 s,轿车制动系统响应时间(开始踏下制动踏板到实际制动)t2=0.03 s,轿车制动时加速度大小a=7.5 m/s2.问:(1)轿车B是否会与停在前方的轿车A相撞?(2)若会相撞,撞前轿车B的速度大小为多少?若不会相撞,停止时轿车B与轿车A 的距离是多少?[解析](1)轿车B在实际制动前做匀速直线运动,设其发生的位移为s1,由题意可知:s1=v0(t1+t2)=15 m实际制动后,轿车B做匀减速运动,位移为s2,有v20=2as2则s2=41.7 m,轿车A离隧道口的距离为d=50 m,因s1+s2>d,故轿车B会与停在前方的轿车A相撞(2)设撞前轿车B的速度为v,由运动学公式得v20-v2=2a(d-s1)解得v=10 m/s.[答案](1)会,理由见解析(2)10 m/s章末综合测评(三) 力与相互作用(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6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7~10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B.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C.每个力都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D.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有的力没有受力物体C[力的大小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能用天平测量,A错误.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不一定在物体上,B错误.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的,C正确.手榴弹爆炸是由于火药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与弹片发生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D错误.]2.跳高运动员在下列各图所示的四种过杆姿势中,重心最能接近甚至低于横杆的是()A.滚式B.跨越式C.剪式D.背越式D[四种过杆姿势中,A、B、C三种过杆时重心均在横杆之上,而背越式过杆时,头、躯干、腿依次过杆,身体的大部分与杆接近,重心接近甚至低于杆.选项D正确.] 3.一个鸡蛋放在一块海绵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绵受到鸡蛋的压力就是鸡蛋的重力B.海绵受到鸡蛋的压力是海绵的形变产生的C.海绵受到鸡蛋的压力是鸡蛋的形变产生的D.海绵对鸡蛋的支持力与鸡蛋对海绵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C[海绵受到鸡蛋的压力与鸡蛋的重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不相同,不是同一个力,A错误.海绵受到鸡蛋的压力是由该力的施力物体鸡蛋的形变产生的,B错误,C正确.海绵对鸡蛋的支持力与鸡蛋对海绵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不是平衡力,D错误.] 4.跳水一直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如图1所示,一运动员静止站在3 m跳板上,图中F1表示人对跳板的弹力,F2表示跳板对人的弹力,则()图1A.F1和F2是一对平衡力B.F1和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先有力F1,后有力F2D.G和F2方向相反,大小可能不相等B[F1是人对跳板的弹力,受力物体是跳板.F2是跳板对人的弹力,受力物体是人,故F1、F2不是平衡力,A错;F1、F2性质都是弹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B正确;F1、F2同时产生,C错;运动员静止站立时处于平衡状态,G与F2是平衡力,大小相等,故D错.]5.如图2所示,重为20 N的物体悬挂在弹簧的下端时,弹簧伸长了4 cm.现换用另一个重为40 N的物体悬挂在弹簧的下端(形变仍在弹性限度内),这时弹簧的弹力大小、劲度系数分别是()图2A.20 N,500 N/m B.20 N,1 000 N/mC.40 N,500 N/m D.40 N,1 000 N/mC[重为20 N的物体悬挂在弹簧的下端时,根据物体平衡条件可知,弹簧的弹力F=20 N,弹簧伸长的长度x=4 cm=4×10-2 m.根据胡克定律F=kx得:k=200.04N/m=500N/m,当重为40 N的物体悬挂在弹簧的下端时,弹簧的弹力F=40 N,劲度系数不变,故C正确.]6.木块甲、乙分别重50 N和60 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夹在甲、乙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2 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 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将F=1 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乙上,如图3所示,力F作用后()图3A.木块甲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2.5 NB.木块甲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1.5 NC.木块乙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 ND.木块乙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 NC[由题意可得木块乙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f max=μN=0.25×60 N=15 N,弹簧的弹力F弹=kx=400×0.02 N=8 N,木块乙受到向右的力F弹+F=9 N<f max,故木块乙仍静止.由平衡条件可得木块乙受到向左的摩擦力f乙=F弹+F=9 N,故C正确,D错误;木块甲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f max′=μN′=0.25×50 N=12.5 N,弹簧的弹力F弹=8 N<f max′,故甲仍静止,受到向右的摩擦力f甲=F弹=8 N,故A、B错误.]7.足球运动是目前全球体育界最具影响力的项目之一,深受青少年喜爱.如图4所示为四种与足球有关的情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甲乙丙丁图4A.甲图中,静止在草地上的足球受到的弹力就是它的重力B.乙图中,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两个足球由于接触而受到相互作用的弹力C.丙图中,踩在脚下且静止在水平草地上的足球可能受到3个力的作用D.丁图中,落在球网中的足球受到弹力是由于足球发生了形变ABD[静止在草地上的足球受到的弹力是地面对球的向上的力,受到的重力是地球对球的向下的引力,选项A错误.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两个足球间没有相互作用的弹力,选项B错误.踩在脚下的球可能受重力、地面对它的弹力、脚对它的弹力三个力的作用,选项C正确.网中的足球受到弹力是由于网发生了形变,选项D错误.] 8.如图5所示,有一刚性方形容器被水平力F压在竖直的墙面上处于静止状态.现缓慢地向容器内注水,直到注满为止,在此过程中容器始终保持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5A.容器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B.容器受到的摩擦力不变C.水平力F可能不变D.水平力F必须逐渐增大AC[由题知,容器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则其受力平衡,即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始终等于容器和水的总重力,所以容器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故A正确,B错误;水平方向上容器受力平衡,若最大静摩擦力大于重力,则力F可能不变,若最大静摩擦力小于等于重力,则力F要增大,故C正确,D错误.]9.为保障市民安全出行,有关部门规定:对乘坐轨道交通的乘客所携带的物品实施安全检查.如图6所示为乘客在进入地铁站乘车前,将携带的物品放到以恒定速率运动的水平传送带上,使物品随传送带一起运动并通过检测仪接受检查时的情景.当乘客将携带的物品轻放在传送带上之后,关于物品受到的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6A.当物品与传送带相对静止时,物品受到静摩擦力B.由于物品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物品一定受到滑动摩擦力C.当物品受到摩擦力作用时,物品一定受到弹力作用。

2017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章末检测卷

2017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章末检测卷

章末检测卷(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桥流水不流"中的“桥流”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考系就是()A、水B、桥C、人D、地面答案A2、下列各组物理虽中,都就是矢虽的就是()A、位移、时间、速度B、速度、速率、加速度C、加速度、速度的变化疑、速度D、路程、时间、位移答案C解析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速度的变化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就是矢量,而时间、路程与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就是标量,故C正确、3、下列关于位移与路程的说法中正确的就是()A、路程就是标量,只有大小;位移就是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B、物体沿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一左等于位移大小C、物体两次通过的路程不等,位務不可能相等D、物体通过一段路程,则它通过的位移不可能为零答案A解析路程就是标量,位移就是矢量,A对、物体只有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才等于位移大小,B错、物体从一位置沿不同路径到达期一位置时,路程可能不等而位移相等,C错、物体运动了一段路程后又回到了出发点,则位移为零,D错、4、在某段公路上,分别有如图1所示的甲、乙两块告示牌,告示牌上面数字的意思就是()图1A、甲就是指位移,乙就是指平均速度B、甲就是指路程,乙就是指平均速度C、甲就是指位移,乙就是指瞬时速度D、甲就是指路程,乙就是指瞬时速度答案D解析告示牌甲上而的数字就是车俩沿公路行驶到达告示牌上指左的地点时通过的路程,告示牌乙上而的数字“120”表示该公路限制速度为120 km/h,表明车辆在行驶时的瞬时速度不能高于该速度,选项D正确、5、如图2所示,图2小球以PX=3 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墙壁经尸0、01 s后以v:=2 m/s的速度沿同一直线反弹,小球在这0、01 s内的平均加速度为()A、100 m/s~,方向向右B、100 m/s_»方向向左C、500 m/s=,方向向左D、500 m/s2,方向向右答案C解析规泄水平向右为正方向、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错谋!得:错谋!m/s==-500Ms:,负号表明加速度方向与兀的方向相反,即水平向左、6、如图3所示就是三个质点乩B、C的运动轨迹,三个质点同时从再点岀发,又同时到达M 点,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图3A、从川到"的过程中,月的平均速率最大B、三质点从艸到W的平均速率相同C、三质点从“到M的平均速度不相同D、到达点时月的瞬时速率最大答案A解析平均速率等于路程除以时间,从艸到月的路程最大,故月的平均速率最大,A对,B 错、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三质点在相同时间内的位移相同,故它们的平均速度相同,C错、根据该题所给条件,不能比较在Jf点时三个质点的瞬时速率大小关系,D错、7、一质点始终向着一个方向做直线运动,在前错谋!r时间内平均速度为卩/2,后错谋応时间内平均速度为2匕则物体在r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就是()A、3v/4B、3v/2C、vD、2E/3答案C解析前错误応时间内的位移6=错误!-错误!=错误!吒,后错误!匕时间内的位移s尸2-错课!戶错课!叱所以r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错课!=错谋!=匕故C正确、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10、质点做直线运动的l t图像如图5所示,则()图5A、在前3 s内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B、在1 s~3 s内质点做加速度a=-2 m/s'的变速直线运动C、在2 s~3 s内质点的运动方向与规立的正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与1 s〜2 s内的加速度方向相同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答案BC解析由图像可知,质点在第1 s内做速度vo=2 m./s的匀速直线运动,A错误;在1 s〜3 s 内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错误!m/s==-2m/s=,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故B正确;在2 s〜3 s内,速度为负值,说明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但加速度与 1 s〜2 s内的完全相同,因为图线的斜率没有发生变化,故C正确、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2分)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时使用(选填"交流”或“直流”)电源,当电源的频率就是50 Hz时,每隔_________ s打一次点、其工作时的基本步骤如下:A、当纸带完全通过讣时器后,及时关闭电源B、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接上相应的电源C、将纸带穿过两个限位孔井从复写纸下面通过D、接通开关,立即拖动纸带运动上述步骤正确的顺序就是________ 、(按顺序填写步骤编号)答案交流0、02 CBDA解析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就是4 V~6 V交流电,频率为50 Hz时,打点时间间隔为0、02 s,工作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并且打完纸带后应立即关闭电源,所以正确的顺序就是CBDA、12、(8分)某次实验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纸带的记录如图6所示,图中0点为纸带的第一个点,接下来的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月点开始每打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图6(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测纸带的运动就是加速运动还就是减速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打岀月、尸这两点的时间间隔中,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点的瞬时速度为、(4)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车的加速度为、答案(1)加速运动(2)36、50 cm/s (3)25、20 cm/s (4)0、795 m/s=解析(1)从川点开始各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r=0、02X5 s = 0、1 s,每隔0、1 s 纸带运动的位移分别就是6=2、15 cm、s==2、89 cm、s,=3、74 cm、$=4、32 cm、s5 =5、15 cm,说明纸带做加速运动、(2) A.尸间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错课!=错课!=错课! cm/s=36、50 cm/s(3)5点的瞬时速度可以用段的平均速度表示,故Vs=错误!=错误!cm/s=25、20 cm/s、(4)々=错误!Q=错误!=33、15 cm/s,a=错误!=0、795 m/s\四、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与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13、(10分)一质点由位置月向北运动了4 m,又转向东运动了3m,到达万点,然后转向南运动了 1 m,到达C点,在上而的过程中质点运动的路程就是多少?运动的位移就是多少?位移方向如何?答案8 m 4、2 m方向北偏东45°角解析整个过程质点运动的路程:£==4 m+3 m+1 m=8 m如图所示,整个过程质点运动的位移大小:s=错误!m=3 迈m=4、2 m由于tan "=45°,故位移方向为北偏东45°角、14、(10分)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在拐弯前要减到合适的速度才能安全行驶,为了安全拐弯火车正在从180 km/h的速度开始做匀减速运动,假设安全的拐弯速度为54 km/h,要求在50s内恰好到达拐弯处,求火车的加速度、答案0、7 ia/sl方向与火车运动方向相反解析因v o=180 km/h = 50 m/s, v f=54 km/h=15 m./s由加速度公式a=错误!=错误!皿扌=一0、7 ia/s:即火车加速度大小为0、7 m/s:,方向与火车运动方向相反15、(12分)如图7所示就是某质点运动的LC图像,请回答:图7(1)质点在图中各段的速度如何变化?(2)在0〜4 s内、8 s〜10 £内、10 s〜12 s内质点的加速度各就是多少?答案见解析解析(1)质点在0〜4 s内速度在逐渐变大;4 s~8 s内质点的速度保持10 m/s不变;8 s〜10 £内质点的速度逐渐减小,10 s时质点的速度为0;10 s〜12 s内质点的速度反方向增大、(2)由&=错谋!得:0〜4 s内的加速度a:=错课!m/s z=2> 5 m/s c8 s~10 s内的加速度a:=错误!m/s:= —5 m/s:10 s〜12 s内的加速度虽=错课! m/s2= —5 m/s\16、(13分)火车从甲站到乙站正常行驶速度就是60 km/h,有一次火车从甲站开岀,由于迟开了5分钟,司机把速度提高到72 knvh,才刚好正点到达乙站、求:(1)甲、乙两站间的距离;(2)火车从甲站到乙站正常行驶的时间、答案(1)30 km (2)0、5 h解析设正常行驶时所用时间为t,甲、乙两站间的距离为s,正常行驶速度”=60 km/h =错课! m/s,提高后的速度旳=72 km/h=20 m/s,则:v:t=s®以L60X5) =s®将已知数据代入①②式解得:t=l 800 s=0、5 hs=30 km。

(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全套学案及章末检测试卷第5章 学案7

(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全套学案及章末检测试卷第5章 学案7

学案7 章末总结一、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1.掌握解决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的思路方法其中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是基础,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是工具,加速度是连接力和运动的桥梁.2.求合力的方法(1)平行四边形定则若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产生加速度,可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F合,然后求加速度.(2)正交分解法: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力作用时,常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把力沿加速度方向和垂直于加速度方向进行分解.例1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已经投入使用,为使战斗机更容易起飞,“辽宁号”使用了滑跃技术.如图1所示,其甲板可简化为模型:AB部分水平,BC部分倾斜,倾角为θ.战斗机从A点开始起跑,C点离舰,此过程中发动机的推力和飞机所受甲板和空气阻力的合力大小恒为F,ABC甲板总长度为L,战斗机质量为m,离舰时的速度为v m,重力加速度为g.求AB部分的长度.图1解析在A、B段,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F=ma1设B点速度大小为v t,根据运动学公式可得v 2t=2a1s1在BC段,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F-mgsin θ=ma2从B到C,根据运动学公式可得v 2m-v 2t=2a2s2,又L=s1+s2联立以上各式解得:s1=L-2FL-mv 2m 2mgsin θ答案L-2FL-mv 2m 2mgsin θ二、图像在动力学中的应用1.常见的图像形式在动力学与运动学问题中,常见、常用的图像是位移图像(s—t图像)、速度图像(v—t图像)和力的图像(F—t图像)等,这些图像反映的是物体的运动规律、受力规律,而绝非代表物体的运动轨迹.2.图像问题的分析方法遇到带有物理图像的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图像,先从它的物理意义、点、线段、斜率、截距、交点、拐点、面积等方面了解图像给出的信息,再利用共点力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去解题.例2如图2甲所示,固定光滑细杆与地面成一定夹角为α,在杆上套有一个光滑小环,小环在沿杆方向的推力F作用下向上运动,推力F与小环速度v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图2(1)小环的质量m;(2)细杆与地面间的夹角α.解析由题图得:0~2 s内,a=ΔvΔt=12m/s2=0.5 m/s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前2 s有F1-mgsin α=ma2 s后有F2=mgsin α,代入数据可解得:m=1 kg,α=30°.答案(1)1 kg (2)30°针对训练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物块,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3甲所示,物块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取。

2017秋高中物理必修一 章末检测一 含答案 精品

2017秋高中物理必修一 章末检测一 含答案 精品

章末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7为单项选择题,8~12为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是( )A.位移、时间、速度B.路程、速率、位移C.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D.速度、时间、加速度答案 C解析位移、速度、加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而时间、路程和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故选C.2.2015年4月4日,长春,月全食天象.17时整,半影月食开始,19时54分月球完全进入地球本影,20时06分01秒月球移出地球本影,期间有12分01秒左右可以观测到铜红色的红月亮.则( )A.19时54分是时刻B.20时06分01秒是时间间隔C.12分01秒是时刻D.在观测月全食时可将地球看成质点答案 A3.如图1,一架执行救援任务的直升机悬停在空中,救生员抱着伤病员,缆绳正在将他们拉上飞机.若以救生员为参考系,则处于静止状态的是( )图1A.伤病员B.直升机C.地面D.直升机驾驶员答案 A4.如图2,一位同学从操场A点出发,向西走了30m,到达B点,然后又向北走了40m,达到C点.在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该同学的位移大小是( )图2A.70mB.50mC.40mD.30m答案 B5.某物体沿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3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A.物体8s内始终向一个方向运动B.前3s内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C.4~6s内物体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D.第7s内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答案 B解析物体在0~4s内做加速运动,速度与加速度同向;在4~5s内做减速运动,速度与加速度反向,5s末速度减为0;5~6s内做反方向的加速运动,速度与加速度同向;6~8s内在反方向做减速运动,速度与加速度反向,综上所述,B项正确,A、C、D项错误.6.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a-t图象如图4所示.下列v-t图象中,可能正确描述此物体运动的是( )图4答案 D解析 由题图可知,在0~T2时间内a =a 0>0,若v 0≥0,物体做匀加速运动;若v 0<0,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故A 、B 皆错误;由于在T ~2T 时间内a =-a 0,故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与0~T2时间内相同,故C 错误,D 正确.7.一质点始终向着一个方向做直线运动,在前23t 时间内平均速度为v 2,后13t 时间内平均速度为2v ,则物体在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 A.3v 4B.3v 2C .v D.2v3 答案 C解析 前23t 时间内的位移x 1=v 2·2t 3=13vt ,后13t 时间内的位移x 2=2v ·13t =23vt ,所以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13vt +23vt t=v ,故C 正确.8.在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巢湖”舰、“千岛湖”舰护送下,“河北锦锈”、“银河”等13艘货轮历时36小时顺利抵达亚丁湾西部预定海域.此次护航总航程4500海里,已知1海里=1852米.假设所有船只运动速度都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研究舰队的行驶路程时不可将“千岛湖”舰看作质点 B .以“千岛湖”舰为参考系,“巢湖”舰一定是静止的 C .根据本题给出的条件可以求出此次航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D .根据本题给出的条件可以求出此次航行过程中的平均速率 答案 BD解析 本题中路程长度远远大于“千岛湖”舰的尺寸,所以研究舰队的行驶路程时可将“千岛湖”舰看作质点,故A 错误;因为所有船只运动速度都相同,则以“千岛湖”舰为参考系,“巢湖”舰是静止的,故B 正确;“4500海里”是护舰艇走过的轨迹长度,因此为路程而不是位移,平均速率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由于不知运动位移的大小,不能求出此次航行的平均速度,故C 错误,D 正确.9.如图5甲所示,火箭发射时,速度能在10s 内由0增加到100m/s ;如图乙所示,汽车以108 km/h 的速度行驶,急刹车时能在2.5s 内停下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5A .10s 内火箭的速度改变量为10m/sB .2.5s 内汽车的速度改变量为-30m/sC .火箭的速度变化比汽车快D .火箭的加速度比汽车的加速度小 答案 BD解析 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火箭的速度改变量Δv =v 2-v 1=100m/s -0=100 m/s ,选项A 错误;108km/h =30 m/s ,汽车的速度改变量Δv ′=v 2′-v 1′=0-30m/s =-30 m/s ,选项B 正确;根据a =Δv Δt 得,火箭的加速度a 1=Δv Δt =100m/s 10s =10m/s 2,汽车的加速度a 2=Δv ′Δt ′=-30m/s 2.5s =-12m/s 2,所以火箭的加速度比汽车的加速度小,火箭的速度变化比汽车慢,选项C 错误,D 正确.10.如图6所示,三个质点A 、B 、C 同时从N 点出发,分别沿图示路径同时到达M 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6A .从N 到M 的过程中,B 的位移最小 B .质点A 到达M 点时的瞬时速率最大C .从N 到M 的过程中,A 的平均速率最大D .从N 到M 的过程中,三质点的平均速度相同 答案 CD解析 三个质点A 、B 、C 均由N 点沿不同路径运动至M 点,初末位置相同,知位移相同,故A 错误;题中没有说明质点的速率变化规律,故不能说明质点A 到达M 点时的瞬时速率最大,故B 错误;三个质点A 、B 、C 均由N 点沿不同路径运动至M 点,A 的路程最长,所用时间相等,则A 的平均速率最大,故C 正确;位移相同,所用时间相等,则平均速度相同,D 正确. 11.甲、乙、丙是三个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物体,它们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7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7A.丙与甲的运动方向相反B.丙与乙的运动方向相同C.乙的加速度大于甲的加速度D.丙的加速度大小小于乙的加速度大小答案BC解析由题图看出,甲、乙、丙的速度均为正值,说明甲、乙、丙都沿正方向运动,A错误,B正确;乙的斜率比甲大,所以乙的加速度大于甲的加速度,C正确;乙的斜率比丙的斜率的绝对值小,所以乙的加速度大小小于丙的加速度大小,D错误.12.如图8所示为A、B两质点的v-t图象.对于A、B两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8A.质点A向所选定的正方向运动,质点B与A的运动方向相反B.质点A和B的速度并不相同C.在相同的时间内,质点A、B的位移相同D.不管质点A、B是否从同一地点开始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一定越来越大答案AB解析由v-t图象知,A、B两质点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A、B 正确;在相同的时间内,A、B两质点的位移等大、反向,C错误;由于A、B两质点的出发点无法确定,故A、B两质点间的距离可能越来越大(如图甲),也可能先变小再变大(如图乙),D错误.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0分)13.(4分)光电计时器是一种常用的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9甲所示,a,b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滑块从a、b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显示出物体的挡光时间.现在某滑块在斜面上滑行,先后通过光电门1和2,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1=5×10-2s,t2=3×10-2s,从光电门1到光电门2所经历的总时间Δt=0.15s,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小滑块的长度为d,示数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可计算得出滑块的长度d 为________cm,滑块通过光电门1的速度v1为______m/s,滑块通过光电门2的速度v2为______m/s,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图9答案 4.45 0.89 1.48 3.93解析由题图可知d=8.45cm-4.00cm=4.45cm,通过光电门的速度分别为v1=dt1=0.89m/s,v2=dt2≈1.48m/s,滑块的加速度a=ΔvΔt≈3.93m/s2.14.(6分)一小球在桌面上从静止开始做加速直线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小球每次曝光的位置,并将小球的位置编号,如图10甲所示,1位置恰对应小球刚开始运动的瞬间,作为零时刻.摄影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相同.图10(1)小球从1位置到6位置的运动过程中经过各位置的速度分别为v1=0,v2=0.06m/s,v3=________ m/s,v4=0.18m/s,v5=________ m/s.(2)在图乙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小球的速度—时间图象(保留描点痕迹).答案0.12 0.24 见解析图解析如题图所示,x1+x2=0.06m,而v 2=0.062Tm/s =0.06 m/s ,故T =0.5s , 则v 3=x 2+x 32T =0.122×0.5m/s =0.12 m/s , 又x 4+x 5=0.24m ,则v 5=x 4+x 52T =0.242×0.5m/s =0.24 m/s.其v -t 图象如图所示.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2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15.(9分)某学校教室、寝室、食堂的位置关系如图11所示,放学后甲同学直接去食堂吃饭,用了2min 到食堂,乙同学先去寝室拿东西然后立即赶到食堂,结果用了4min.求甲、乙各自运动的平均速度.(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图11答案 甲、乙的平均速度分别为4.17m/s 和2.08 m/s ,方向均从教室指向食堂 解析 甲、乙从教室到食堂的位移相同,其大小为 Δx =(300)2+(400)2m =500 m 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可知:甲的平均速度v 1=Δx Δt 1=500 m2×60 s ≈4.17 m/s乙的平均速度v 2=Δx Δt 2=500 m4×60 s ≈2.08 m/s方向均为从教室指向食堂.16.(10分)一个质点沿直线做加速运动,到A 点时,速度为3m/s ,到B 点时速度变为12 m/s ,历时6s ;到B 点后又做减速运动,再经6s 到达C 点,并停下来,求: (1)从A 点到B 点的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2)从B 点到C 点的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 答案 (1)1.5m/s 2(2)2 m/s 2解析 (1)由题意知:v A =3 m/s ,v B =12 m/s ,t 1=6 s .所以由A 到B 过程中a 1=v B -v A t 1=12-36m/s 2=1.5 m/s 2.(2)因为v C =0,t 2=6 s ,所以由B 到C 过程中a 2=v C -v B t 2=0-126m/s 2=-2 m/s 2.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B 处的速度方向相反.17.(10分)如图12所示是某质点运动的v -t 图象,请回答:图12(1)质点在0~12s 内是怎样运动的?(2)在0~4s 内、8~10s 内、10~12s 内质点的加速度各是多少? 答案 (1)见解析 (2)2.5m/s 2-5 m/s 2-5m/s 2解析 (1)质点在0~4s 内速度在逐渐增大; 4~8s 内质点的速度保持10m/s 不变; 8~10s 内质点的速度逐渐减小, 10s 时质点的速度为0;10~12s 内质点的速度反方向增大. (2)由a =ΔvΔt 得:0~4s 内质点的加速度a 1=10-04-0m/s 2=2.5 m/s 28~10s 内质点的加速度a 2=0-1010-8m/s 2=-5 m/s 210~12s 内质点的加速度a 3=-10-012-10m/s 2=-5 m/s 2.18.(13分)有些国家的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特别制定了死亡加速度为500g (g 取 10m/s 2),以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那么大的加速度,一般情况下车辆是达不到的,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时,将会达到这一数值.试问: (1)一辆以72km/h 的速度行驶的货车与一辆以54 km/h 的速度行驶的摩托车相向而行发生碰撞,摩托车驾驶员被以与货车相同的速度撞飞,碰撞时间为2.1×10-3s ,通过计算说明摩托车驾驶员是否有生命危险?(提示:摩托车与货车相撞瞬间,货车速度几乎不变,摩托车反向速度大小与货车相同)(2)为了防止碰撞,两车的驾驶员同时紧急刹车,货车、摩托车急刹车后到完全静止所需时间分别为4s 、3s ,货车的加速度与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多少? 答案 (1)见解析 (2)1∶1解析 (1)两车碰撞过程中,取摩托车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摩托车的速度变化量为 Δv =v 2-v 1=-72km/h -54 km/h =-20m/s -15 m/s =-35m/s 两车相碰撞时摩托车的加速度为a =Δv Δt =-35m/s 2.1×10-3s≈-16667m/s 2=-1666.7g 1666.7g >500g ,因此摩托车驾驶员有生命危险.(2)设货车、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a 2,根据加速度定义得a 1=|Δv 1|Δt 1,a 2=|Δv 2|Δt 2所以a 1∶a 2=|Δv 1|Δt 1∶|Δv 2|Δt 2=204∶153=1∶1.。

沪科物理必修1:第5章章末综合检测

沪科物理必修1:第5章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关于物理量或物理量的单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力学范围内,国际单位制规定长度、质量、时间为三个基本物理量B.为了纪念牛顿,人们把“牛顿”作为力学中的基本单位C.1 N/kg=1 m/s2D.“米”“千克”“牛顿”都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解析:选ACD.力学中的三个基本物理量是长度、质量和时间,选项A正确;“牛顿”的定义指的是使质量为1 kg的物体产生1 m/s2的加速度所需要的力,即1 N=1 kg·m/s2,故选项B错误;C正确;“米”“千克”“牛顿”都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选项D正确.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B.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故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毫无意义C.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只有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才具有惯性D.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只有在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才具有惯性解析:选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理想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总结出来的,A正确;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理想情况,实际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错误;任何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C、D错误.3.用3 N的水平恒力,在水平面上拉一个质量为2 kg的木块,从静止开始运动,2 s内的位移为2 m,则木块的加速度为()A.0.5 m/s2B.1 m/s2C.1.5 m/s2D.2 m/s2解析:选B.由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s=12at2得加速度a=1 m/s2,由于不知地面是否光滑,故不可用a=Fm求解.4.一根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个重物,平衡时弹簧伸长了4 cm,再将重物向下拉1 cm,然后突然放手,在刚放手的瞬间,重物的加速度a和速度v是()A.a=g/4,方向向上,v=0B.a=g/4,方向向上,v方向向上C.a=g,方向向下,v方向向上D.a=5g/4,方向向上,v=0解析:选A.设物体的质量为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平衡时有mg=kx1①刚放手时有kx2-mg=ma②由①②得a=14g,方向向上.刚放手的瞬间,物体的速度仍为零,故选项A正确.5.两物体甲和乙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在0~0.4 s时间内的v-t图像如图所示.若仅在两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则物体甲与乙的质量之比和图中时间t1分别为()A.13和0.30 s B .3和0.30 s C.13和0.28 s D .3和0.28 s解析:选B.由图像可知,a 乙=-40.40 m/s 2=-10 m/s 2=0-10.40-t 1,解得t 1=0.30 s .a 甲=10.3m/s 2,故3a 甲=-a 乙,根据牛顿第二、三定律有-F m 甲=-13Fm 乙,得m 甲m 乙=3.6.为了节省能量,某商场安装了智能化的电动扶梯.无人乘行时,扶梯运转得很慢;有人站在扶梯时,它会先慢慢加速,再匀速运转.一顾客乘扶梯上楼,恰好经历了这两个过程,如图所示.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顾客始终受到三个力的作用B .顾客始终处于超重状态C .顾客对扶梯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左下方,再竖直向下D .顾客对扶梯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右下方,再竖直向下解析:选C.人加速运动时,受重力、支持力和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作用,扶梯对人的作用力指向右上方,人对扶梯的作用力指向左下方,当人匀速运动时,人只受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作用,所以仅C 项正确.7.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可以研究力的大小变化情况,实验时让某同学从桌子上跳下,自由下落H 后双脚触地,他顺势弯曲双腿,他的重心又下降了h .计算机显示该同学受到地面支持力N 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A .在0至t 2时间内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B .在t 2至t 3时间内该同学处于超重状态C .t 3时刻该同学的加速度为零D .在t 3至t 4时间内该同学的重心继续下降解析:选C.由图像可以看出,在0至t 2时间内该同学受到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小于他的重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A 、B 正确;t 3时刻该同学受到的支持力最大,且N 1大于重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a ≠0,C 错误;在t 3至t 4时间内该同学受到的支持力逐渐减小,但仍大于重力,故重心继续下降,D 正确.8.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木块A 和B 之间用轻弹簧相连,在拉力F 作用下,以加速度a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某时刻突然撤去拉力F ,此瞬时A 和B 的加速度为a 1和a 2,则( )A .a 1=a 2=0B .a 1=a ,a 2=0C .a 1=m 1m 1+m 2a ,a 2=m 2m 1+m 2aD .a 1=a ,a 2=-m 1m 2a解析:选D.两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起以加速度a 向右匀加速运动时,弹簧的弹力F 弹=m 1a ,在力F 撤去的瞬间,弹簧的弹力来不及改变,大小仍为m 1a ,因此对A 来讲,加速度此时仍为a ,对B 物体,取向右为正方向,-m 1a =m 2a 2,a 2=-m1m 2a ,所以只有D 项正确.9.如图所示,人和车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置于光滑水平面上,人用水平力F 拉绳,图中两绳都处于水平方向,不计滑轮、绳子的质量及摩擦,人与车保持相对静止,则车的加速度为( )A .0B.F m 1C.F m 1+m 2D.2F m 1+m 2解析:选D.以人和车这一整体为研究对象,所受外力为绳对人的拉力和绳对车的拉力,两力方向相同大小都为F ,故加速度a =2Fm 1+m 2,D 正确.10.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 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 2的木块.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 增大的水平力F =kt (k 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 1和a 2,下列反映a 1和a 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 )解析:选A.由题意可知,m 1的加速度先增大后不变,m 1与m 2相对运动前,a =Fm 1+m 2=kt m 1+m 2;相对滑动后m 1加速度a 1不变,a 1=μm 2gm 1,m 2的加速度为a 2=F -μm 2g m 2=kt m 2-μg随时间增大,且比前一段时间增加得要快,A 对.二、填空、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2分.按题目要求作答)11.(4分)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时,已提供了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纸带、带小盘的细线、刻度尺、天平、导线.为了完成实验,还须从下图中选取实验器材,其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漏选或全选得零分);并分别写出所选器材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根据实验原理F =ma ,必须要用打出的纸带来求a ,这就需要学生电源和打点计时器,要测量和改变小车的质量,就要用砝码和钩码;要改变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需用钩码. 答案:学生电源、电磁打点计时器、钩码、砝码(或电火花计时器、钩码、砝码) 学生电源为电磁打点计时器提供交流电源;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记录小车运动的位置和时间;钩码用以改变小车的质量;砝码用以改变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还可用于测量小车质量. 12.(8分)有一同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其中F 、2F 分别是小车所受的合外力,M 、2M 分别是小车的总质量,根据实验数据得到如图所示的v -t 图线.(1)要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应选用的两个过程是________;要分析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应选用的两个过程是________.(2)从图中相应的v -t 图线可知:甲车的加速度a 甲和丙车的加速度a 丙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结合两车的质量和受力情况,可以得到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应采用控制变量法,故要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应选用甲和丙或乙和丁;要分析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应选用甲和乙或丙和丁.(2)在v -t 图像中图线的斜率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故a 甲=2a 丙,又m 甲=12m 丙,且受合外力相等,故物体的加速度跟质量成反比. 答案:(1)甲和丙(或乙和丁) 甲和乙(或丙和丁)(2)a 甲=2a 丙 当物体所受合外力相等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8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的单位) 13.(10分)某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在正常航线上做水平飞行时,突然受到强大的垂直气流的作用,使飞机在10 s 内下降高度为1800 m ,造成众多乘客和机组人员的伤害事故,如果只研究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且假设这一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1)求飞机在竖直方向上产生的加速度为多大?(2)试估算质量为65 kg 的乘客所系安全带必须提供多大拉力才能使乘客不脱离坐椅(g 取10 m/s 2).解析:(1)由位移公式s =12at 2(2分)得a =2s t 2=2×1800100m/s 2=36 m/s 2(3分)(2)设安全带提供的拉力为F ,由牛顿第二定律: F +mg =ma (2分)得F =m (a -g )=1690 N .(3分) 答案:(1)36 m/s 2 (2)1690 N14.(12分)一个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 kg ,在水平方向受到5.0 N 的拉力,物体跟水平面的滑动摩擦力是2.0 N.(1)求物体在4 s 末的速度.(2)若在4 s 末撤去拉力,求物体继续滑行的时间.解析:如下图,在前4 s ,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水平方向:F -f =ma (1分) 竖直方向:N -G =0(1分) a =F -f m =5.0-2.02.0m/s 2=1.5 m/s 2(2分)v t =v 0+at =(0+1.5×4.0) m/s =6.0 m/s(2分)(2)4 s 后,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水平方向:-f =ma ′(1分) 竖直方向:N -G =0(1分)a ′=-f m =-2.02.0m/s 2=-1.0 m/s 2(2分)v t ′=v 0′+a ′t ′=6.0 m/s +(-1.0 m/s 2)t ′=0t ′=-v 0′a ′=6.0 m/s 1 m/s 2=6.0 s .(2分)答案:(1)6.0 m/s (2)6.0 s 15.(12分)举重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 kg 的重物,而在运动的升降机中却只能举起100kg 的重物,求升降机的加速运动的加速度.若在以2.5 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此运动员能举起质量为多大的重物?(g 取10 m/s 2) 解析: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 kg 的重物,则运动员能发挥的向上的最大支撑力F =1200 N ,在运动的升降机中却只能举起100 kg 的重物,可见该重物超重了,升降机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对于重物,F -mg =ma (2分)a =F -mg m =1200-100×10100m/s 2=2 m/s 2(4分)当升降机以2.5 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时,重物处于失重状态,对于重物,mg -F =ma ′(2分)得m =F g -a ′=120010-2.5kg =160 kg.(4分)答案:2 m/s 2 160 kg16.(14分)在细线拉力F 作用下,质量m =1.0 kg 的物体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运动,v -t 图像如图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1)在这4 s 内细线对物体拉力F 的最大值;(2)在F -t 图像中画出拉力F 随时间t 变化的图线. 解析:(1)由图像可知,物体第一秒内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加速度a 1=5 m/s 2(1分) 第二秒内做匀速运动,a 2=0(1分)第三、四秒内做匀减速运动,a 3=2.5 m/s 2(1分)由F1-mg=ma1,(2分)故F1=15 N,F2=mg=10 N(1分)mg-F3=ma3,(2分)故F3=7.5 N(2分)故4 s内,F的最大值为F1=15 N.(1分)(2)由以上分析可得,F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3分) 答案:(1)15 N(2)见解析图。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期末试卷及答案_沪教版_2024-2025学年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期末试卷及答案_沪教版_2024-2025学年

期末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直线加速运动,第3秒末的速度是6 m/s,则物体的加速度为()A. 1 m/s²B. 2 m/s²C. 3 m/s²D. 4 m/s²2、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第5秒内的位移是()A. 10 mB. 15 mC. 20 mD. 25 m3、一个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下列哪个力对物体不做功?A. 重力B. 支持力C. 摩擦力D. 合外力4、两个质点之间的作用力满足牛顿第三定律,如果其中一个质点的质量突然增加,而另一个保持不变,那么这两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如何变化?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无法确定5、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B、物体的动能随时间增加C、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减小D、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6、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下列哪个物理量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A、物体的速度B、物体的加速度C、物体所受的合外力D、物体的位移7、关于力的概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会产生力的作用B、力可以离开物体独立存在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物体之间可以没有相互作用力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题目:以下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一定是同种类型的力2、题目:以下关于机械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会随着波的前进而传递B、机械波传播速度取决于波源的振动频率C、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D、机械波在介质中以纵波和横波两种形式传播3、下列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一个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外力时,其运动状态将保持不变。

2017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1章《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章末综合检测

2017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1章《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章末综合检测

【优化方案】2013高中物理第1章章末综合检测沪科版必修1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岀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2012年4月1日,在第51届团体世乒赛上,中国队击败东道主徳国队,取得6连冠.下列哪些情况可以把乒乓球瞧做质点()A、研究乒乓球运动的时间B、研究乒乓球的旋转快慢C、研究乒乓球运动的速度D、研究乒乓球落到球台上的位置解析:选ACD、在研究选项A、C、D中的问题时,乒乓球的体积与旋转情况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而研究乒乓球的旋转情况,不能把英瞧做质点,故答案为乩C、D、2、我们描述某个物体的运动时,总就是相对一泄的参考系、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A、我们说“太阳东升西落”,就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B、我们说“地球围绕太阳转”就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C、我们说“同步卫星在髙空静止不动”,就是以太阳为参考系的D、坐在火车上的乘客瞧到铁路旁的树木、电线杆迎而向她飞奔而来,乘客就是以火车为参考系的解析:选AD、“太阳东升西落”就是相对于我们居住的地球而言,就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所以A正确、“地球围绕太阳转”就是以太阳为参考系的,因此B不正确.“同步卫星在髙空静止不动〃就是相对于地球而言的,就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所以C不正确、火车上的乘客瞧到铁路旁的树木、电线杆迎而向她飞奔而来,就是以火车或她自己为参考系的,所以D 正确、3、关于位移与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A、岀租车就是按位移的大小来计费的B、出租车就是按路程来计费的C、在田径场1500 m长跑比赛中,跑完全程的运动员的位移大小为1500 mD、高速公路路牌上标示“上海100 km z/,表示该处到上海的路程为100 km解析:选BD、出租车就是按路程来讣费的,A错误,B正确;在田径场上进行1500 m长跑比赛,一圧就是在弯曲的跑道上进行的,位移一沱小于1500 m,C错误:髙速公路路牌上标示“上海100 km”,表示该处到上海的路程为100 km, D正确.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就是()A、欧洲杯于北京时间2012年6月9日00 : 00开幕,就是指时间B、火车站公布的旅客列车运行表就是时刻表C、柏林出径世锦赛上飞人博尔特创造了新的百米世界纪录9秒5&就是指时间D、髙速列车从北京到天津仅用30分钟,就是指时间解析:选BCD、欧洲杯于北京时间2012年6月9日00 :00开幕,就是一瞬时;火车站公布的旅客列车运行表就是指列车进站或离站的瞬间;百米运动就是一个过程,9秒58就是时间:髙速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用时30分钟就是一个过程,就是时间,故A错误,B、C、D正确、5、我国运动员刘翔获得广州亚运会110米跨栏冠军,成绩就是13秒09,再次向世人证明了她就是亚洲第一飞人、刘翔之所以能够取得冠军,取决于她在110米栏比赛中()A、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大B、撞线时的瞬时速度大C、平均速度大D、任何时刻的速度都大解析:选C、刘翔在110米栏比赛中取得冠军,说明她跑完110米的位移用时最短,由速度公式错误!知她的平均速度最大,但并不表明她在某时刻的速度一上就大,C正确,A、B、D 错误、6、某学习小组的同学从网上找到几幅照片,根据照片所示情景请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芻爲鸚辛蠶諜早刘耽塩料完戒复出之战A、当火药爆炸炮弹还没发生运动瞬间,炮弹的加速度一泄为零B、轿车紧急刹车时速度变化很快,所以加速度很大C、髙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的加速度可能为零D、根据图中数据可求出110 m栏比赛中任一时刻的速度解析:选BC、当火药爆炸瞬间炮弹速度几乎为零,但加速度非常大,故A错误:当轿车紧急刹车时速度变化很快,即加速度很大;故B正确;髙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髙速匀速行驶时,加速度为零,故C正确;13秒15就是时间,可以求平均速度,任一时刻的速度无法求岀,故D 错误.7、对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就是()A、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虽然加速度很小,物体的速度还就是要增大的B、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虽然加速度很大,物体的速度还就是要减小的C、不管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怎样,物体的速度都就是增大的D、因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它的加速度就是均匀变化的解析:选AB、物体的加速度虽然不断减小或者很小,若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物体的速度不断增大(只不过增大得不快),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增加或者很大,但其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速度还会减小、所以判断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就是否增大的方法就是瞧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就是否与速度方向相同,若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物体的速度一左增大、所以此题选A、B、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就是均匀变化的,即加速度就是不变的,所以D错、8、如图所示就是一俩汽车做直线运动的s-r图像,对相应的线段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A、曲段表示车静1匕B、肚段发生的位移大小大于少段发生的位移大小C、8段运动方向与庞段运动方向相反D、8段运动速度大小大于庞段运动速度大小解析:选ACD、s-t图像中,斜率的大小表示速度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方向,故A、C.D对』错、9、下图就是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下列表述正确的就是()A、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0〜1 s内甲与乙的位移相等C、甲与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同D、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解析:选A、甲乙两物体v-t图像里的图形都就是倾斜的直线,表明两物体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乙就是匀加速运动,甲就是匀减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同,A对C错:根据在速度图像里而积表示位移的方法可知,在0〜1 s内甲通过的位移大于乙通过的位移,B错;根据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D错、10、甲、乙两车沿平直公路通过同样的位移、甲车在前半段位移以n = 40km/h的速度运动,后半段位移以-=60 km/h的速度运动;乙车在前半段时间内以以=40 km/h的速度运动,后半段时间内以-=60 km/h的速度运动,则甲、乙两车在整个位移中的平均速度大小的关系就是()A、蛍误!广错误!乙B、v »p> v乙C、错误!中<错误!厶D、因不知位移与时间,故无法比较解析:选C、设总位移为s,则甲车运动总时间为错误!+错误!=错误!s所以甲车的平均速度:错误!中=错误!=错误!=错误!=错误!km/h = 48 k m/h>设乙车运动总时间为则乙车的总位移为s=匕错误!+ -错误!=错误!r 所以乙车的平均速度错误!产错误!=错误!=错误!km/h =50 km/h,所以错误!甲<错误!乙、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共12分、按题目要求作答)11、(4分)电磁打点汁时器就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记录运动物体在一左时间间隔内位移的仪器,当电源频率为50 Hz时,振针每隔________ s打下一个点、现在用打点计时器测泄物体的速度,当电源频率低于50 Hz时,如果仍按50 Hz计算,则测出的速度数值将比真实值解析:打点计时器打点的频率就是由电源的频率决左的,且打点的频率等于电源的频率、当交流电源频率为50 Hz时、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一个点,若电源的实际频率小于50 Hz 时打两次点的时间间隔将大于0、02 s,若仍按0、02 s计算运动时间时,所测得的运动时间小于实际时间,由此计算出的速度值也就大于其真实值.答案:0、02大12、(8分)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一条纸带的点迹及数据如图所示(图中直尺的单位为cm,点0为纸带上记录到的第一点,点月、B、C、D••依次表示点0以后连续的各点、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7=0、02 s打一个点)、Co~~1 ~~2~3~4~5~~6~7~8~9 10 11 12)•• ••••••• I(OAB C D M戶G H \小组成员量出莎间的距离为3、60 cm,曲间的距离为5、20 cm,计算出打点计时器打下点E、G时的速度“尸________ m/s.々= __________ m/s,利用错误!得出a= _______________ m/s\解析:点E G分別就是2?尸与曲的中间时刻对应的点,对应的瞬时速度等于相应的平均速度,即也=错误!=错误!X10'2 m/s = 0. 90 Ms,心=错误!=错误!X10-2m/s = l. 30 m/s, a =错误!=错误! m/s2=10> 00 m/s\答案:0、90 1、30 10、00三.il•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8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与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讣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与单位)13、(10分)爆炸性的加速度往往就是跑车的卖点、保时捷911 GT3由静止加速至100 km/h 只需4、2 s、(1)求保时捷911 GT3的平均加速度、(2)假设普通私家车的平均加速度为3 Esl她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由静止加速至100 km/h^解析:⑴末速度以=100 km/h=错误! m/s=27、78 m/s(3分)平均加速度«=■''■=错误!m/s'~6、61 m/s\ (3 分)(2)所需时间尸错误!=错误!s^9、26 s、(4分)答案:(1) 6、61 m/s2(2) 9、26 s14、(12分)足球运动员在罚点球时,球获得30 m/s的速度并做匀速直线运动、设脚与球作用时间为0、Is,球在空中飞行0、3 s后被守门员挡出,守门员双手与球接触时间为0、Is, 且球被挡出后以10 m/s沿原路反弹,求:(1)罚点球的瞬间,球的加速度的大小;(2)守门员接球瞬间,球的加速度的大小、解析:(1)设球被踢出时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罚点球时的速度由%=0变到为= 30m/s, 用时&=0、1 s,由尸错误!得罚点球时比=错误!=错误!m/s2=300 ia/s\ (6分)(2)接球时速度由内变为TA=-10皿/s,用时住=0、1 s,则接球时比=错课!=错谋!m/s3=-400 m/s3即加速度大小为400 m/s\ (6分)答案:(1)300 m/s3(2) 400 m/s215、(12分)短跑名将廊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100 m与200 m短跑项目的新世界纪录, 她的成绩分别就是9、69 s与19、30 s、假宦她在100 m比赛时从发令到起跑的反应时间就是0、15 s,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率后做匀速运动、200 m比赛时,反应时间及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与100 m比赛时相同,但由于弯道与体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后平均速率只有跑100 m时最大速率的96 %.求:(1)加速所用时间与达到的最大速率:(2)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解析:(1)设加速所用时间为上(以s为单位),匀速运动的速度为以以m/s为单位),则有错误!吒+ (9、69-0. 15-f)卩=100 (3 分)+吒+(19、30—0、15-t)X0. 96v=200 (3 分)由以上两式得上=1、29 s, r=lK 24 m/s、(2分)(2)设加速度大小为已则ya=7=8、71 m/s\ (4 分)答案:(1) 1、29 s 11、24 m/s (2) 8、71 m/s c16、(14分)在距离斜坡底端10 m的山坡上,一俩小车以4 Ws的速度匀速向上行驶,5 s 后,小车又以2Es的速度匀速向下行驶、设小车做直线运动且位移与运动方向都以沿斜坡向上为正方向,试作岀小车在这20 s内的s-r图像与卩一亡图像,并确泄小车在20 s末的位置、(小车初始位置为坐标原点)解析:在前5 s内小车运动的位移s,= yr=4X5 m=20 m,方向沿斜坡向上(2分)在后15 s内小车运动的位移^=~^t2=~2X15 m= -30 m,方向沿斜坡向下(2分)以小车的出发点作为坐标原点,任这20 s内小车的s_t图像与v-t图像如图所示、(6分)由图像可知,小车在这20 s内的位移s=-10 m,方向沿斜坡向下,即第20 s末小车处于斜坡底端、(4分)答案:图像见解析处于斜坡底端。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年级物理第五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学校:宝鸡高新实验中学命题人:杨宇辰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关于惯性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物体只要质量相同,那么惯性就一定相同B、用相同的水平力分别推放在地面上的两个材料不同的物体,难以推动的物体惯性大C、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容易让它停下来,所以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D、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同一个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惯性小2、伽利略理想实验交将可靠的事实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能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有关的实验程序内容如下:(1)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上仍然能达到原来的高度(2)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释放时的高度(4)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请按程序先后次序排列,并指出它究竟属于可靠事实,还是通过思维过程的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括号内数字表示上述程序的号码)A.事实(2)、事实(1)、推论(3)、推论(4)B.事实(2)、推论(1)、推论(3)、推论(4)C.事实(2)、推论(3)、推论(1)、推论(4)D.事实(2)、推论(1)、推论(4)、推论(3)3、关于惯性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物体只要质量相同,那么惯性就一定相同B.用相同的水平力分别推放在地面上的两个材料不同的物体,难以推动的物体惯性大C.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容易让它停下来,所以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D.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同一个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惯性小4、马拉车由静止开始,先做加速运动,后改为匀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运动中,马向前拉车的力大于车向后拉马的力B.匀速运动中,马向前拉车的力小于车向后拉马的力C.只有匀速运动中,马向前拉车的力的大小才等于车向后拉马的力的大小D.无论是加速运动还是匀速运动,马拉车的力的大小总等于车拉马的力的大小5、关于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要保持物体的运动,必须施加外力B、物体如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一定处于静止状态C、力是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的原因D、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也可以做曲线运动6、关于运动状态的改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仅指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B、仅反映物体运动速度方向的改变C、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物体的初始运动状态有关D、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7、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牛顿第一定律只是反映惯性大小的,因此也叫做惯性定律C、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规律,因此,物体不受外力时才有惯性D、牛顿第一定律既提示了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原因,又揭示了运动速度改变的原因8、测量国际单位制规定的三个力学基本物理量分别可用的仪器是下列哪一组:A、米尺、弹簧秤、秒表B、米尺、天平、秒表C、量筒、天平、秒表D、米尺、测力计、打点计时器9、竖直上抛的小球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方向相反,如果阻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成正比,则小球的加速度最大的时刻是:A、抛出时B、到达最高点时C、落地时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10、质量为m的木块位于粗糙水平面上,若用大小为F的水平恒力拉木块,其加速度为a,当拉力方向不变,大小变为2F时,木块的加速度为a',则:A、a'=aB、a'>2aC、a'>2aD、a'=2a二、填空(本大题共3小题,共27分。

2017秋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学案:第1章 章末总结 含

2017秋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学案:第1章 章末总结 含

学案6 章末总结一、速度与速率的比较 1.速度(1)平均速度=位移时间,与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相对应.(2)瞬时速度是当时间趋近于零时的平均速度的极限值,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对应. 2.速率:(1)平均速率=路程时间.(2)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常称为速率. 3.注意: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例1 如图1所示,小球从高出地面h =15m 的位置,在t =0时刻竖直向上抛出,经1s 小球上升到距抛出点5m 最高处,之后就开始竖直回落,经0.5s 刚好经过距最高点1.25m 处位置,再经过1.5s 到达地面.求:图1(1)前1.5s 内平均速度是多少.(2)全过程的平均速率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解析 (1)由题图可知:前1.5s 小球的位移为:s =H -h ′=5m -1.25m =3.75m 所以前1.5s 内平均速度v =s t =3.751.5m/s =2.5 m/s(2)由题图可知:全过程小球的路程为L =5m +5m +15m =25m ,全过程的平均速率为v ′=L t =253m/s ≈8.3 m/s答案 (1)2.5m/s (2)8.3 m/s二、对速度v 、速度变化量v t -v 0与加速度a 的理解1.速度v 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变化量Δv =v t -v 0是末速度与初速度的矢量差;加速度a 是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也称为速度变化率. 2.速度v 、速度变化量v t -v 0、加速度a 三者的大小无必然联系.(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变化量也不一定大;速度小,加速度不一定小,速度变化量也不一定小.(2)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变化量小,加速度不一定小.3.速度的方向是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变化量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决定了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1)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 (2)当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例2 关于速度、速度变化、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反,物体速度一定减小 B .加速度不为零,物体速度一定增加 C .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一定不断减小 D .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解析 加速度的方向与正方向相反,速度不一定减小,因为只有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速度才减小,故A 错误.加速度不为零,速度不一定增加,如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速度减小,故B 错误.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加速度减小,速度仍然增大,故C 错误.加速度是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快,加速度大,故D 正确. 答案 D三、运动图像的理解和应用 1.s -t 图像(1)s -t 图像反映了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s -t 图像的倾斜程度(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v =ΔsΔt ,斜率的正、负反映速度的正、负.(3)s -t 图像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平行于t 轴表示物体静止. 2.v -t 图像(1)v -t 图像反映了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v -t 图像的倾斜程度(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a =ΔvΔt ,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3)v -t 图像不表示运动的轨迹.两个v -t 图像的交点只表示该时刻两物体速度相等,不表示相遇.例3 (多选)在如图2所示的v -t 图像中,A 、B 两质点同时从同一点沿一条直线开始运动,运动规律用A 、B 两图线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2A.t=1s时,B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B.t=2s前后,B质点运动方向和加速度方向均发生改变C.A、B同时从静止出发,朝相反的方向运动D.在t=4s时,A、B速度相同解析质点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即速度的正负发生变化,显然在t=1s时,B质点运动方向不变,加速度方向改变;t=2s时,B质点运动方向改变,但加速度方向并没发生变化,故A、B错误.由题图可知,t=0时,A、B两质点v=0,此后2s内v A>0,v B<0,则C正确.t =4s时,两者速度相同,故D正确.答案CD例4(多选)表示甲、乙两运动物体相对同一原点的s-t图像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3A.甲和乙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B.甲、乙运动的出发点相距s0C.乙运动的速率大于甲运动的速率D.乙比甲早出发t1的时间解析题图中s-t图像都是直线,所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因t=0时,甲图线与s轴的截距为s0,而乙图线表示乙在原点,所以出发点相距s0,故B正确;因为乙图线的斜率大于甲图线斜率的绝对值,所以乙运动速率大于甲运动速率,故C正确;从图像中还可以看出甲比乙早出发t1的时间,故D错.答案BC1.(关于加速度的理解)(多选)以下对于加速度这个物理量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加速度很大的物体,速度可以很小B.加速度很大的物体,速度的变化量必然很大C.加速度很大的物体,速度可以减小得很快D.加速度减小时,物体运动的速度也必然随着减小答案AC解析加速度大小与速度的大小之间无必然的关系,物体的加速度大,它的速度不一定大,如匀速运动的高速列车的加速度为零,A对;加速度很大的物体在较短时间内它的速度变化量不一定很大,B错;加速度很大的物体在减速运动时其速度减小得很快,C对;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物体运动的速度逐渐增加,只是增加得慢了,D错.2.(s-t图像)龟兔赛跑的故事流传至今,按照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兔子和乌龟的s-t 图像如图4所示,下列关于兔子和乌龟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4A.兔子和乌龟是从同一地点出发的B.乌龟一直做匀加速运动,兔子先加速后匀速再加速C.骄傲的兔子在T4时刻发现落后奋力追赶,但由于跑得比乌龟慢,还是让乌龟先到达了预定位置s3D.在T2~T4时间内,兔子比乌龟运动得快答案 A解析兔子和乌龟都是从原点出发,A对;乌龟一直做匀速运动,兔子先是没动,T1时开始匀速前进,T2~T4时间内又静止,T4后又开始匀速前进,B错;兔子虽在T4时刻发现落后奋力追赶,跑得比乌龟快,但由于时间太晚,还是让乌龟先到达了预定位置s3,C错;在T2~T4时间内,兔子静止不动,乌龟一直前进,D错.3.(速度和速率)一人从甲地向东出发做匀速直线运动,以3m/s的速度用10 min行至乙地,然后又以4 m/s的速度用10min向北到达丙地,此人从甲地到丙地的过程中平均速率是多少?平均速度又是多少?答案 3.5m/s 2.5 m/s解析此人从甲地到丙地的路程L=v1t1+v2t2=7×600m=4200m所以平均速率v=Lt=42001200m/s=3.5 m/s从甲地到丙地的位移s=(v1t1)2+(v2t2)2=3000ms t =30001200m/s=2.5 m/s所以平均速度v′=。

2017秋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章末检测(一)

2017秋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章末检测(一)

简阳市石桥中学高2017级10月月考物理试卷命题人:审题人:(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桥流水不流”中的“桥流”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考系是()A.水B.桥C.人D.地面2.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是()A.位移、时间、速度B.速度、速率、加速度C.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D.路程、时间、位移3.在某段公路上,分别有如图1所示的甲、乙两块告示牌,告示牌上面数字的意思是()图1A.甲是指位移,乙是指平均速度B.甲是指路程,乙是指平均速度C.甲是指位移,乙是指瞬时速度D.甲是指路程,乙是指瞬时速度4.钓鱼岛自古就是我国固有领土,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位置距温州市约356 km、福州市约385 km、基隆市约190 km.若我国某海监船为维护我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从温州出发去钓鱼岛巡航,到达钓鱼岛时航行了480 km.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海监船位移是480 km,路程是356 kmB.该海监船位移是356 km,路程是480 kmC.该海监船在海上航行,确定其位置时可以将该海监船看成质点D.若知道此次航行时间可求出此次航行的近似平均速度5.如图2所示,小球以v1=3 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墙壁经t=0.01 s后以v2=2 m/s 的速度沿同一直线反弹,小球在这0.01 s内的平均加速度为()图2A.100 m/s2,方向水平向右B.100 m/s2,方向水平向左C.500 m/s2,方向水平向左D.500 m/s2,方向水平向右6.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S-t图像如图3所示,以甲的出发点为原点,出发时刻为计时起点.则从图像可以看出()图3A.t2到t3这段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乙比甲先出发C.甲开始运动时,乙在甲前面s0处D.甲在中途停了一会儿,最终也没追上乙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7.如图4所示,博尔特在男子100 m决赛和男子200 m决赛中分别以9.69 s和19.30 s的成绩破两项世界纪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4A.200 m决赛中的位移是100 m决赛的两倍B.200 m决赛中的路程是100 m决赛的两倍C.200 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大小约为10.36 m/sD.100 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大小约为10.32 m/s8.如图5所示是某物体运动的v-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5A.该物体的加速度一直不变B.3 s末物体加速度开始改变C.0~8 s物体一直做匀减速运动D.t=0时和t=6 s时物体的速率相等9.甲、乙、丙是三个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物体,它们运动的v-t图像如图6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6A.丙与甲的运动方向相反B.丙与乙的运动方向相同C.乙的加速度大于甲的加速度D.丙的加速度大小小于乙的加速度大小10.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7所示,则()图7A.在前3 s内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B.在1~3 s内质点做加速度a=-2 m/s2的变速直线运动C.在2~3 s内质点的运动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与1~2 s内的加速度方向相同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3分)11.(4分)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时使用________(选填“交流”或“直流”)电源,当电源的频率是50 Hz时,每隔________s打一次点.其工作时的基本步骤如下:A.当纸带完全通过计时器后,及时关闭电源,取下纸袋B.安装好电火花打点计时器,连接好小车与纸袋,接好电源C.接通电源D.释放小车,拖动纸带上述步骤正确的顺序是______.(按顺序填写步骤编号)12.(9分)某次实验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纸带的记录如图8所示,图中O点为纸带的第一个点,接下来的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A点开始每打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图8(1)推测纸带的运动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________.(2)在打出A、F这两点的时间间隔中,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3)B点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四、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3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13. (9分)如图9所示,一质点沿半径为r =20 cm 的圆周自A 点出发,逆时针运动2 s ,运动34圆周到达B 点,(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求:(1)质点的位移和路程.(2)质点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图914.(10分)一个质点沿直线做加速运动,到A 点时,速度为3 m /s ,到B 点时速度变为12 m/s ,历时6 s ;到B 点后又做减速运动,再经6 s 到达C 点,并停下来,求:(1)从A 点到B 点的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2)从B 点到C 点的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15.(12分)某种类型的飞机起飞滑行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4.0 m/s 2,飞机速度达到80 m/s 时离开地面升空.(1)求飞机达到起飞速度时的位移(2)如果在飞机刚达到起飞速度时,突然接到命令停止起飞,飞行员立即使飞机紧急制动,飞机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5.0 m/s 2,要使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飞机停止起飞而不滑出跑道,请你为该类型的飞机设计一条跑道,跑道至少长多少米?16.(12分)世界一级方程式(F1)比赛过程中,赛车每隔一定时间需要进站加油.在某次比赛中,一赛车进站加油,该赛车进站时一直做减速运动,平均加速度为30 m /s 2,出站时一直做加速运动,平均加速度为45 m/s 2,加油时间为6 s ,进站前和出站后在赛道上的速度均为90 m/s ,则该赛车从进站到出站所用时间是多少?。

沪科版物理必修1:第5章 章末综合测评 5

沪科版物理必修1:第5章 章末综合测评 5

章末综合测评(五)(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kg和s是国际单位制中两个基本单位的符号,这两个基本单位对应的物理量是()A.质量和时间B.质量和位移C.重力和时间D.重力和位移【解析】kg和s即千克和秒,对应的基本物理量是质量和时间,A选项正确.【答案】 A2.伽利略创造性地把实验、假设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做如下实验:小球从左侧斜面上的O点由静止释放后沿斜面向下运动,并沿右侧斜面上升.斜面上先后铺垫三种粗糙程度逐渐降低的材料时,小球沿右侧斜面上升到的最高位置依次为1、2、3.根据三次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得到的最直接的结论是()【导学号:43212275】图1A.如果斜面光滑,小球将上升到与O点等高的位置B.如果小球不受力,它将一直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C.如果小球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D.小球受到的力一定时,质量越大,它的加速度越小【解析】根据题意,铺垫材料粗糙程度降低时,小球上升的最高位置升高,当斜面绝对光滑时,小球在斜面上没有能量损失,因此可以上升到与O点等高的位置,而B、C、D三个选项,从题目不能直接得出,所以,选项A正确.【答案】 A3.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B.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速度越大C.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D.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的合外力决定了物体的加速度,而加速度大小和速度大小无关,A对,B错;物体做匀加速运动说明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当合外力减小但方向不变时,加速度减小但方向也不变,所以物体仍然做加速运动,速度增加,C错误;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加速度大小不变,若方向发生变化,合外力方向必然变化,D错误.【答案】 A4.某跳水运动员在3 m长的踏板上起跳,我们通过录像观察到踏板和运动员要经历如图2所示的状态,其中A为无人时踏板静止点,B为人站在踏板上静止时的平衡点,C为人在起跳过程中人和踏板运动的最低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43212276】图2A.从C到B的过程中,踏板对人的支持力大于人对踏板的压力,从B到A 的过程中,踏板对人的支持力小于人对踏板的压力B.在B点踏板对人的支持力与人对踏板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C.人和踏板由C到A的过程中,人处于超重状态D.人和踏板由C到A的过程中,先超重后失重。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章末综合检测.doc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章末综合检测.doc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章末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如下图所示的位移(s)—时间(t)图象和速度(v)—时间(t)图象中,给出的四条曲线1、2、3、4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关于它们的物理意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图线1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B.s-t图象中t1时刻v1>v2C.v-t图象中0至t3时间内3和4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两图象中,t2、t4时刻分别表示2、4开始反向运动【解析】位移(s)—时间(t)图象和速度(v)—时间(t)图象中无法表示曲线运动,故选项A错误.s-t图象中t1时刻1的切线的斜率比2的斜率大,所以v1>v2,故选项B正确.V -t图象中0至t3时间内3的位移比4的位移小.所以3的平均速度比4的平均速度小,故选项C错误.s-t图象中的t2时刻表示速度反向,而v-t图象中的t4时刻表示加速度反向,速度还是正方向,故选项D错误.【答案】 B2.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B .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C .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不同质量的物体运动规律相同D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位移与时间成反比【解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 选项加速度不一定为g ,故A 错.B 选项中物体的初速度不一定为0,运动方向也不一 定竖直向下,不符合自由落体的定义,故B 错.加速度g 与质量无关,则运动规律也与质量无关,故C 对.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h =12gt 2,s 与t 2成正比,故D 错. 【答案】 C3.某物体以30 m/s 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 m/s 2.5 s 内物体的( )A .路程为65 mB .位移大小为25 m ,方向向上C .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10 m/sD .平均速度大小为13 m/s ,方向向上【解析】 物体的初速度v 0=30 m/s ,g =10 m/s 2,其上升时间t 1=v 0g=3 s ,上升高度 h 1=v 022g =45 m ;下降时间t 2=5 s -t 1=2 s ,下降高度h 2=12gt 22=20 m .末速度v =gt 2= 20 m/s ,向下.故5 s 内的路程h =h 1+h 2=65 m ;位移H =h 1-h 2=25 m ,向上;速度改变量Δv =v -v 0=(-20-30)m/s =-50 m/s ,负号表示向下;平均速度v =H t=5 m/s. 综上可知只有A 、B 正确.【答案】 AB4.小李给小王讲了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按照小李讲的故事情节,小王正确地画出了 兔子和乌龟的位移—时间图象,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故事中的兔子和乌龟是在同一地点出发的B .故事中的乌龟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C .故事中的兔子和乌龟在比赛中相遇了两次D .故事中的兔子先通过预定位移sm 到达终点【解析】 由题图可知二者从同一地点出发,乌龟零时刻出发,兔子t1时刻出发;乌 龟做匀速直线运动,兔子在t3~t4时间休息.兔子和乌龟在t2和t4时刻位移分别为s1 和s2,即相遇两次;乌龟在t6时刻到达终点,兔子还没有到.【答案】 AC5.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方向不变而大小逐渐减小到零,那么该物体 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 .速度不断增大,到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而后做匀速直线运动B .速度不断减小,到加速度减小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小,而后做匀速直线运动C .速度不断减小,到加速度减小到零时运动停止D .速度不断减小到零后,又反向做加速运动,最后做匀速运动【解析】 当加速度的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 初速度的方向相反时,物体就做减速运动.题中没有告诉加速度的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 是否相同,所以要分两种情况讨论.加速度等于零后,速度不变.当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即使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仍在 增加,直到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初 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可能加速度减为零时,速度仍未减小到零,而做匀 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加速度减为零时,速度刚好为零;也可能速度减为零时而加速度还 未减为零,然后反向加速直到加速度减为零,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 ABCD6.在军事演习中,某空降兵从飞机上跳下,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在t1时刻,速度达较大值v1时打开降落伞,做减速运 动,在t2时刻以较小速度v2着地.他的速度图象如右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空降兵在0~ t 2或t 1~t 2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的结论正确的是( )A .0~t 2;v =v 12B .t 1~t 2;v =v 1+v 22C .t 1~t 2;v >v 1+v 22D .t 1~t 2;v <v 1+v 22【解析】 如图,0~t 1内空降兵做自由落【答案】 D7.物体沿一条直线做加速运动,从开始计时起,第1 s 内的位移是1 m ,第2 s 内的位 移是2 m ,第3 s 内的位移是3 m ,第4 s 内的位移是4 m ,由此可知( )A .此物体一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 .此物体的初速度是零C .此物体的加速度是1 m/s 2D .此物体在前4 s 内的平均速度是2.5 m/s【解析】 题中条件没有说明物体每秒内怎样运动,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是否为零,加速度是多少,即A 、B 、C 错.但平均速度v =s t =1+2+3+44m/s =2.5 m/s ,可以确定D 正确.【答案】 D8.一列车队从同一地点先后开出n 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排成直线行驶,各车均由静 止出发先做加速度为a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同一速度v 后改做匀速直线运动,欲使 n 辆车都匀速行驶时彼此距离均为s ,则各辆车依次启动的时间间隔为(不计汽车的大 小)( )A.2v a B.v 2a C.s 2v D.s v【解析】 设某辆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 速度恰好达到v ,其前面一辆车运动时间为t +Δt ,则s 1=12at 2,s 1+s =12at 2+v ·Δt.联立上述方程得各辆车依次启动的时间间隔Δt =s v,故D 项正确. 【答案】 D9.如右图所示,A 、B 两物体相距s =7 m ,物体A 以v A =4 m/s 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 而物体B 此时的速度v B =10 m/s ,只在摩擦力作用下向右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a =-2 m/s 2.那么物体A 追上物体B 所用的时间为( )A .7 sB .8 sC .9 sD .10 s【解析】 由题意知物体B 做匀减速运动,经时间t =0-v B a =5 s 停下来,此时物体B 的位移为s B =0-v B 22a=25 m .这段时间内物体A 的位移为s A =v A t =20 m ,s B +s =25+7 m=32 m>x A,此时A还未追上B,A还需继续前进s′A=s B+s-s A=12 m.才能追上B,所以所用时间t A=t+s′Av=5+3 s=8 s,B对.【答案】 B10.空降兵从飞机上跳伞时,为了保证安全着陆,着陆前最后阶段降落伞匀速下落的速度约为6 m/s.空降兵平时模拟训练时,经常从高台上跳下,则训练用高台的合适高度约为(g =10 m/s2)( )A.0.5 m B.1.0 mC.1.8 m D.5.0 m【解析】根据运动学公式v2=2gh,h=v22g =622×10m=1.8 m可知C正确.【答案】 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60分)11.(8分)一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某处,一小车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如右图所示.(1)电火花计时器使用电源(填“直流”或“交流”),工作电压V.(2)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 Hz,下图中A、B、C、D相邻两点间还有四个点未标出,其中OA=4.01 cm,AB=6.48 cm,BC=8.96 cm,CD=11.42 cm,利用图乙给出的数据可求出小车下滑的加速度a= m/s2.(3)打点计时器打A点时小车的速度vA= m/s. 打O点时小车的速度v0= m/s.=(4.01+6.48)×10-20.2m/s=0.52 m/s由v A=v0+at,得v0=0.27 m/s【答案】(1)交流220 (2)2.47 (3)0.52 0.2712.(10分)王兵同学利用数码相机连拍功能(此相机每秒连拍10张),记录下北京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小将陈若琳和王鑫在10 m跳台跳水的全过程.所拍摄的第一张恰为她们起跳的瞬间,第四张如图甲所示,王兵同学认为这是她们在最高点;第十九张如图乙所示,她们正好身体竖直双手触及水面,设起跳时她们的重心离台面的距离和触水时她们的重心离水面的距离相等.由以上材料(g取10 m/s2)(1)估算陈若琳的起跳速度;(2)分析第四张照片是在最高点吗?如果不是,此时重心是处于上升还是下降阶段?【解析】(1)由题意得:运动员从起跳到入水所用时间为t=1.8 s设跳台高h,起跳速度为v0,由:得:v0=3.4 m/s(2)上升至最高点所用时间而拍第四张历时0.3 s ,所以还处于上升阶段【答案】 (1)3.4 m/s (2)第四张照片不是最高点,处于上升阶段.13.(12分)辨析题:要求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走完一段直道,然后驶入 一段半圆形的弯道,但在弯道上行驶时车速不能太快,以免因离心作用而偏出车道.求 摩托车在直道上行驶所用的最短时间.有关数据见表格. 启动加速度a 14 m/s 2制动加速度a 28 m/s 2 直道最大速度v 140 m/s 弯道最大速度v 2 20 m/s 直道长度s 218 m 某同学是这样解的:要使摩托车所用时间最短,应先由静止加速到最大速度v 1=40 m/s , 然后再减速到v 2=20 m/s.t 1=v 1a 1……;t 2=v 1-v 2a 3…;t =t 1+t 2 你认为这位同学的解法是否合理?若合理,请完成计算,若不合理,请说明理由,并用 你自己的方法正确得出结论.【解析】 上述解法不合理,因为加速时间t 1=v 1a 1=10 s ,减速时间t 2=v 1-v 2a 2=2.5 s .所以加速距离s 1=v 12t 1=200 m ,减速距离s 2=v 1+v 22t 2=75 m ,又因s 1+s 2>s ,故解法不合理. 摩托车先以加速度a 1=4 m/s 2加速到最大速度v m ,又以加速度a 2=8 m/s 2减速到v 2=20 m/s ,恰完成直道s =218 m 的距离,这样用时最短.则加速距离s 1=v m 22a 1,减速距离s 2=v m 2-v 222a 2,所以v m 22a 1+v 2m -v 222a 2=x ,代入数据得v m =36 m/s. 加速时间t 1=v m a 1=364s =9 s , 减速时间t 2=v m -v 2a 2=36-208s =2 s , 故最短时间t =t 1+t 2=9 s +2 s =11 s.【答案】 见解析14.(12分)摩托车先由静止开始以2516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之后以最大行驶速度25 m/s 做匀速运动,追赶前方以15 m/s 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的卡车.已知摩托车开始运动时与卡车的距离为1 000 m ,则:(1)追上卡车前两车相隔的最大距离是多少?(2)摩托车经过多少时间才能追上卡车?【解析】 (1)由题意得摩托车做匀加速运动的最长时间t 1=vm a =16 s .位移s 1=v 2m 2a= 200 m <s 0=1 000 m ,所以摩托车在达到最大速度之前没有追上卡车,则追上卡车前两车速度相等时间距最大.设从开始经过t 2时间速度相等,最大间距为sm ,于是有:at 2=v ,所以t 2=v a =9.6 s , 最大间距sm =s 0+v ·t 2-12at 22=1 072 m. (2)设从开始经过t 时间摩托车追上卡车,则有:v 2m 2a+vm(t -t 1)=s +v ·t ,解得:t =120 s. 【答案】 (1)1 072 m (2)120 s15.(18分)发射卫星一般采用多级火箭,第一级火箭点火后,使卫星向上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50 m/s 2,燃烧30 s 后第一级脱离,第二级火箭没有马上点火,所以卫星向上做加速度为10 m/s 2 的匀减速运动,10 s 后第二级火箭启动,卫星的加速度为80 m/s 2,这样再经过1分半钟,到第二级火箭脱离时,卫星上升的高度为多大?【解析】 第一级火箭点火后的加速过程:h 1=12a 1t 12=22 500 m v 1=a 1t 1=15 00 m/s减速上升10 s 的过程:h 2=v 1t 2-12a 2t 22=14 500 m v 2=v 1-a 2t 2=1 400 m/s第二级火箭启动上升过程:h 3=v 2t 3+12a 3t 32= 450 000 m 火箭上升的高度:h =h 1+h 2+h 3=487 000 m【答案】 487 000 m。

【精品试卷】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5章5.5超重与失重复习专用试卷

【精品试卷】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5章5.5超重与失重复习专用试卷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5.5 超重与失重学习 目标知 识 脉 络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重点)3.会分析、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重点、难点)超重现象[先填空]1.超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3.运动状态:超重物体包括向上加速运动和向下减速运动两种运动情况.4.由牛顿第二定律推理. T -mg =ma T =mg +ma >mg [再判断](1)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增加,处于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减小.(×)图5-5-1(2)在加速上升的电梯中用弹簧秤测一物体的重力,“视重”大于物体的重力.(√)(3)竖直向上抛的物体上升时一定超重.(×)[后思考]“超重”是不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加了?【提示】“超重”不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加了,“超重”现象是物体由于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物体所受重力没有变化.[合作探讨]如图5-5-2所示,在电梯的地板上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图5-5-2探讨1:当电梯静止时,物体对电梯的压力为多少?【提示】压力为mg.探讨2:当电梯加速上升时,压力会发生什么变化?【提示】压力变大探讨3:超重状态物体一定向上运动吗?【提示】不一定,可能向下减速运动.[核心点击]1.实重与视重(1)实重:物体实际所受重力.物体所受重力不会因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变化.(2)视重:用弹簧测力计或台秤来测量物体重力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叫做物体的视重.当物体与弹簧测力计保持静止或者匀速运动时,视重等于实重;当存在竖直方向的加速度时,视重不再等于实重.2.产生超重的原因: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a 时,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或悬绳的拉力)为F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mg =ma .所以F =m (g +a )>mg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F ′>mg .3.超重的动力学特点超重⎩⎨⎧⎭⎬⎫向上加速运动向下减速运动加速度方向向上(或有向上的分量).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43212099】A.只有正在向上运动的物体,才有可能处于超重状态B.超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大C.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地球对它的引力变大D.超重时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变【解析】 只要物体加速度方向向上,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物体也可能向下做减速运动,故A 错误.超重时物体的重力不变,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也不变,故B 、C 错误,D 正确.【答案】 D2.如图5-5-3所示,轻质弹簧的上端固定在电梯的天花板上,弹簧下端悬挂一个小铁球,在电梯运行时,乘客发现弹簧的伸长量比电梯静止时的伸长量大,这一现象表明( )图5-5-3 A.电梯一定是在上升B.电梯一定是在下降C.电梯的加速度方向一定是向下D.乘客一定处在超重状态【解析】电梯静止时,弹簧的拉力和小铁球的重力相等.现在,弹簧的伸长量变大,则弹簧的拉力增大,小铁球受到的合力方向向上,加速度方向向上,小铁球处于超重状态.但是电梯的运动方向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故选D.【答案】 D3.质量是60 kg的人站在升降机中的体重计上,如图5-5-4所示,当升降机做下列各种运动时,体重计的读数是多少?(g取10 m/s2)【导学号:43212100】图5-5-4(1)升降机匀速上升;(2)升降机以4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解析】以人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1)匀速上升时a=0,所以N-mg=0N=mg=600 N.据牛顿第三定律知N′=N=600 N.(2)匀加速上升时,a向上,取向上为正方向,则N-mg=maN =m (g +a )=60×(10+4) N =840 N 据牛顿第三定律知: N ′=N =840 N.【答案】 (1)600 N(2)840 N对超重现象理解的两点技巧:1.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实重(即所受重力)并不变,只是视重变了,视重比实重增加了ma ;2.决定物体超重的因素是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即物体可以向上加速运动,也可以向下减速运动.失重现象[先填空]1.失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3.运动状态:失重物体包括向上减速运动和向下加速运动两种运动情况.4.完全失重(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等于零的状态.(2)产生完全失重现象的条件:当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时,产生完全失重现象.5.由牛顿第二定律推理图5-5-5mg -T =ma ⎩⎨⎧a <g 时 T =mg -ma <mga =g 时 T =mg -ma =0 [再判断](1)完全失重就是物体重力完全消失,不再受重力作用.(×) (2)在水平面上做加速运动,也会引起失重现象.(×) (3)只要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就会引起失重现象.(√) [后思考]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现象会消失,那么天平还能测出物体的质量吗?浸在水中的物体还受浮力吗?【提示】 天平不能测质量,浸在水中的物体也不会受到浮力.[合作探讨]找一个用过的易拉罐(或金属罐头盒、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孔,用手指按住孔,在里面装上水,如图5-5-6所示.图5-5-6 探讨1:移开手指,会出现什么现象? 【提示】 水会从小孔流出.探讨2:如果让罐子自由下落,如图5-5-7,在下落过程中,上述现象有变化吗?这是为什么呢?图5-5-7 【提示】 水不再流出,因为自由下落过程中水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对易拉罐底部没有压力.[核心点击]1.对失重现象的理解(1)从力的角度看:失重时物体受到的竖直悬绳(或测力计)的拉力或水平支撑面(或台秤)的支持力小于重力,好像重力变小了,正是由于这样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失重”.(2)从加速度的角度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处于失重状态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下(a≤g,如图5-5-8),这是物体失重的条件,也是判断物体失重与否的依据.图5-5-8(3)从速度的角度看:只要加速度向下物体就处于失重状态,其速度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常见的失重状态有两种:加速向下或减速向上运动.2.对完全失重的理解: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g)时,重力全部产生加速度,不再产生压力(如图5-5-9),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图5-5-94.如图5-5-10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43212101】图5-5-10A.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一定为零B.上升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C.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D.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等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解析】以A、B作为整体,上升过程只受重力作用,所以系统的加速度为g,方向竖直向下,故系统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B之间无弹力作用,A正确,B错误.下降过程,A、B仍是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B之间也无弹力作用,C、D错误.【答案】 A5.人在平地上静止站立时,受到的支撑力等于人的重力.做原地纵跳时,在快速下蹲和蹬伸的过程中,人体受到的支撑力发生变化(如图5-5-11,G为重力,F为支撑力).下列曲线能正确反映该变化的是()【导学号:43212102】图5-5-11【解析】人从静止站立快速下蹲,有向下的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F<G,在向上蹬伸的过程中,人有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F>G,当速度最大到腾空之前,重力大于支撑力,腾空后,支撑力为零.D 选项正确.【答案】 D6.一个质量50 kg 的人站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升降机的顶部悬挂了一只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下面挂着一个质量m A =5 kg 的物体A ,当升降机向上运动时,人看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0 N ,如图5-5-12所示,g 取10 m/s 2,求此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图5-5-12 【解析】 依题意可知,弹簧测力计读数为40 N ,而物体A 的重力G =m A g =50 N ,显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小于物体的重力,即视重小于实重,物体A 处于失重状态.由于人和A 以及升降机三者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因此人也处于失重状态.以A 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 A g -T =m A a甲 乙所以a =m A g -T m A =5×10-405 m/s 2=2 m/s 2,方向向下,人的受力如图乙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N=Ma,所以N=Mg-Ma=400 N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人对地板的压力为400 N,方向向下.【答案】400 N,方向向下对失重现象理解的两点注意:1.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物体,并不是所受重力消失了,重力并不变,只是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等于零.2.若物体不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即a y≠0,即当a y的方向竖直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a y的方向竖直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检测卷(五)(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物理学史上,正确认识运动与力的关系且推翻“力就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观点的物理学家及建立惯性定律的物理学家分别就是( )A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B 、伽利略、牛顿C 、伽利略、爱因斯坦D 、亚里士多德、牛顿答案 B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A 、在宇宙飞船内,由于物体完全失重,所以物体的惯性消失B 、跳远运动员助跑就是为了增大速度从而增大惯性C 、物体在月球上的惯性只就是它在地球上的16D 、质量就是物体惯性的量度,惯性与速度及物体的受力情况无关答案 D解析 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所处的位置无关,选项A 、B 、C 错误,选项D 正确、3、下列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A 、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不会运动,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体现B 、物体受力越大,运动越快,这就是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C 、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则其速度一定为零;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则其速度也一定不为零D 、物体所受的合力最大时,其速度却可以为零;物体所受的合力最小时,其速度却可以最大答案 D4、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设近地加速时,飞船以5g 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g 为重力加速度、则质量为m 的宇航员对飞船底部的压力为( )A 、6mgB 、5mgC 、4mgD 、mg 答案 A解析 对宇航员由牛顿运动定律得:N -mg =ma ,得N =6mg ,再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判定A 项正确、5、如图1所示,静止的粗糙传送带上有一木块M 正以速度v 匀速下滑,滑到传送带正中央时,传送带开始以速度v 匀速斜向上运动,则木块从A 滑到B 所用的时间与传送带始终静止不动时木块从A 滑到B 所用的时间比较( )图1A、两种情况相同B、前者慢C、前者快D、不能确定答案 A6、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重物,平衡时弹簧伸长了4 cm、若将重物向下拉1 cm后放手,则重物在刚释放的瞬间的加速度就是()A、2、5 m/s2B、7、5 m/s2C、10 m/s2D、12、5 m/s2答案 A解析设重物的质量为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平衡时:mg=kx1,将重物向下拉1 cm,由牛顿第二定律得:k(x1+x2)-mg=ma,联立解得:a=2、5 m/s2,选项A正确、7、如图2所示,小车上有一个定滑轮,跨过定滑轮的绳一端系一重球,另一端系在弹簧测力计上,弹簧测力计下端固定在小车上、开始时小车处于静止状态、当小车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小球恰能稳定在图中虚线位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图2A、小球处于超重状态,小车对地面压力大于系统总重力B、小球处于失重状态,小车对地面压力小于系统总重力C、弹簧测力计读数大于小球重力,但小球既不超重也不失重D、弹簧测力计读数大于小球重力,小车一定向右匀加速运动答案 C解析小球稳定在题图中虚线位置,则小球与小车有相同的加速度,且加速度水平向右,故小球既不超重也不失重,小车既可以向右匀加速运动,也可以向左匀减速运动,故C项正确、8、如图3所示,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有一物体A,通过绳子与物体B相连,假设绳子的质量以及绳子与定滑轮之间的摩擦力都可以忽略不计,绳子不可伸长、如果m B=3m A,则绳子对物体A的拉力大小为( )图3A、m B gB、错误!m A gC、3m A gD、错误!m B g答案 B解析对A、B整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 B g=(m A+m B)a,对物体A,设绳的拉力为F,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 A a,解得F=错误!m A g,故B正确、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9、如图4所示,电梯的顶部挂有一个弹簧测力计,其下端挂了一个重物,电梯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 N,在某时刻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8 N,关于电梯的运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就是(g取10 m/s2)( )图4A、电梯可能向上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B、电梯可能向下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C、电梯可能向上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D、电梯可能向下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答案BC解析由电梯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 N,可知重物的重力为10 N,质量为1 kg;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8 N时,则重物受到的合力为2 N,方向竖直向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产生向下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因没有明确电梯的运动方向,故电梯可能向下加速,也可能向上减速,故选B、C、10、将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假设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不变,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5所示,则()图5A、上升、下降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1∶9B、上升、下降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0∶1C、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空气阻力之比为9∶1D、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空气阻力之比为10∶1答案AD解析上升、下降过程中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上=11 m/s2,a下=9 m/s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F阻=ma上,mg-F阻=ma下,联立解得:mg∶F阻=10∶1,A、D正确、11、如图6所示,质量为M、中间为半球型的光滑凹槽放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光滑槽内有一质量为m的小铁球,现用一水平向右的推力F推动凹槽,小铁球与光滑凹槽相对静止时,凹槽圆心与小铁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成α角、则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图6A、小铁球受到的合力方向水平向左B、F=(M+m)g tan αC、系统的加速度为a=g tan αD、F=Mg tan α答案BC解析隔离小铁球分析受力得F合=mg tan α=ma且合力水平向右,故小铁球加速度为g tan α,因为小铁球与凹槽相对静止,故系统的加速度也为g tan α,A错误,C正确、整体分析得F=(M+m)a=(M+m)g tan α,故选项B正确,D错误、12、如图7所示,一小球自空中自由落下,在与正下方的直立轻质弹簧接触直至速度为零的过程中,关于小球的运动状态,下列几种描述中正确的就是( )图7A、接触后,小球做减速运动,加速度的绝对值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小,最后等于零B、接触后,小球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其速度先增加后减小直到为零C、接触后,速度为零的地方就就是弹簧被压缩最大之处,加速度为零的地方也就是弹簧被压缩最大之处D、接触后,小球速度最大的地方就就是加速度等于零的地方答案BD解析从小球下落到与弹簧接触开始,一直到把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弹簧弹力与小球重力相等的位置就是转折点,之前重力大于弹力,之后重力小于弹力,而随着小球向下运动,弹力越来越大,重力恒定,所以之前重力与弹力的合力越来越小,之后重力与弹力的合力越来越大,且反向(竖直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加速度的变化趋势与合力的变化趋势一样,而在此过程中速度方向一直向下、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0分)13、(4分)如图8甲为某次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较理想的纸带,纸带上A、B、C、D、E、F、G为七个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就是0、1 s,A与各点之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单位就是cm,纸带的加速度就是________ m/s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在验证质量一定时加速度a与合力F的关系时,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如图乙所示的a—F 图像,其原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8答案1、60 平衡摩擦力过度解析a的计算利用逐差法、a=错误!=错误!=错误!=错误!×10-2 m/s2=1、60 m/s214、(6分)某探究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要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她们在实验室组装了一套如图9所示的装置,水平轨道上安装两个光电门,小车上固定有力传感器与挡光板,细线一端与力传感器连接,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挂上砝码盘、实验时,调整轨道的倾角正好能平衡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图中未画出)、图9(1)该实验中小车所受的合力_______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力传感器的示数,该实验就是否需要满足砝码与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2)实验获得以下测量数据:小车、力传感器与挡光板的总质量M ,挡光板的宽度l ,光电门1与2的中心距离为s 、某次实验过程:力传感器的读数为F ,小车通过光电门1与2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 1、t 2(小车通过光电门2后,砝码盘才落地),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则该实验要验证的关系式就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等于 不需要 (2)F =Ml 22s(错误!-错误!) 解析 (1)由于力传感器显示拉力的大小,而拉力的大小就就是小车所受的合力,故不需要让砝码与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2)由于挡光板的宽度l 很小,故小车在光电门1处的速度v 1=错误!,在光电门2处的速度为v 2=错误!,由v 错误!-v 错误!=2as ,得a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故验证的关系式为F =Ma =M2s(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8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与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15、(8分)如图10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 、2m 的A 、B 两个物体,A 、B 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μmg ,现用水平拉力F 拉B ,使A 、B 以同一加速度运动,求拉力F 的最大值、图10答案3μmg解析当A、B之间恰好发生相对滑动时力F最大,此时,对于A物体,所受的合力为μmg、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 A解得:a A=错误!=μg对于A、B组成的整体,加速度a=a A=μg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3ma=3μmg、16、(8分)太空就是一个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的环境,人类可以利用这样的天然实验室制造出没有内部缺陷的晶体,生产出能承受强大拉力的细如蚕丝的金属丝、假如未来的某天您乘坐飞船进行“微重力的体验”行动,飞船由 6 000 m的高空静止下落,可以获得持续25 s之久的失重状态,您在这段时间里可以进行关于微重力影响的实验、已知下落的过程中飞船受到的空气阻力为重力的0、04倍,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试求:(1)飞船在失重状态下的加速度大小;(2)飞船在微重力状态中下落的距离、答案(1)9、6 m/s2(2)3 000 m解析(1)设飞船在失重状态下的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f=ma又f=0、04mg即mg-0、04mg=ma解得a=9、6 m/s2(2)由s=错误!at2得s=错误!×9、6×252 m=3 000 m、17、(10分)在水平地面上有一个质量为4、0 kg的物体,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10 s后拉力大小减小为F/3,并保持恒定、该物体的速度图像如图11所示(取g=10 m/s2)、求:图11(1)物体所受到的水平拉力F的大小;(2)该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答案(1)9 N (2)0、125解析(1)物体的运动分为两个过程,由图可知两个过程加速度分别为: a1=1 m/s2,a2=-0、5 m/s2物体受力如图甲、乙所示:甲乙对于两个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ma1错误!-f=ma2联立以上二式解得:F=9 N,f=5 N(2)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得:f =μN =μmg解得μ=0、12518、(12分)如图12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一质量M =2 kg ,由两种不同材料连接成一体的薄板A ,总长度l =1 m ,其右段表面光滑且长度l 1=0、5 m,左段表面粗糙、在A 最右端放有可视为质点的物块B ,其质量m =1 kg,B 与A 左段间动摩擦因数μ=0、2、开始时二者均静止,从某时刻开始对A 施加F =2 N 的水平向右的恒力、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求:图12(1)A 刚开始运动时B 的加速度;(2)A 开始运动后多长时间B 开始运动;(3)从计时开始经过4、5 s 薄板A 运动的位移、答案 (1)0 (2)1 s (3)7 m解析 (1)因为A 的右段表面光滑,所以B 不受摩擦力,F B =ma =0,所以a =0(2)对A 进行受力分析,F =Ma 1所以a 1=错误!=错误! m/s 2=1 m/s 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l 1=12a 1t 错误! 所以t 1= 错误!= 错误! s =1 s所以A 开始运动1 s 后B 开始运动、(3)当B 开始运动时,对B 进行受力分析: F B ′=μN =μmg =ma B所以a B =错误!=μg =0、2×10 m/s 2=2 m/s 2根据此时A 的受力分析, F -μmg =Ma 2所以a2=错误!=错误!=0所以此过程A匀速运动,其速度为:v1=a1t1=1×1 m/s=1 m/s假设薄板足够长,当B加速到与A速度相等时,由v1=a B t2⇒t2=错误!=错误! s=0、5 sA相对B的位移为:Δs=v1t2-错误!t2=错误!t2=错误!×0、5 m=0、25 m 因为Δs〈l-l1=0、5 m所以最终A与B相对静止、对AB整体受力分析,F=(M+m)a3⇒a3=错误!=错误! m/s2=错误! m/s2第一阶段:s1=l1=0、5 m第二阶段:s2=v1t2=1×0、5 m=0、5 m第三阶段:t3=t-t1-t2=4、5 s-1 s-0、5 s=3 ss3=v1t3+错误!a3t错误!=1×3 m+错误!×错误!×32 m=6 m所以A在4、5 s内的位移为:s=s1+s2+s3=0、5 m+0、5 m+6 m=7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