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兰亭集序学案4
《兰亭集序》教案8篇
《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篇1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研读步骤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
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
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兰亭集序教案(3-4课时)
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
三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一悲!
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因此,这里的悲是“悲叹”。
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过程
方法与手段
组织教学
1分钟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学习委员点名并
学习委员点名并记入日志。
检查复习
5分钟
提问学生背诵《兰亭集序》
找几名学生回答
引入新课
4分钟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4.9 兰亭集序 导学案(鲁人版必修三) (4)
【学习重点难点】1、背诵全文,掌握“修、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学法指导】采用讨论的方式,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
要多读,读到情随声出。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号澹斋。
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
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
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
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
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创造了雄逸流动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2、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高中语文4.9 兰亭集序 学案 4 北京版必修3
《兰亭集序》导学案【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结合作品背景,体会作者由“乐”到“痛”到“悲”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参见学案设计【课堂研习】一、导入课文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三、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思想感情。
四、赏析第一段1.齐读第一节,思考: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讨论后自由回答:从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美景几个方面考虑。
2.评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3.赏析:“引以为流觞曲水……”文人高雅之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以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临清赋诗,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旷达情怀,表达对个体生命的珍视。
4.读“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并加以评析。
在这里,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5.再读第一段。
(女生读)五、研读第二、三段1.齐读第二、三段,思考讨论:纵观全文,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什么样的看法?讨论后明确:本文感情曲折深沉,脉络清晰。
兰亭集序学案高中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学案高中语文教案
【学案】
篇名:兰亭集序
一、背景知识:
1.王羲之: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2.兰亭晚会:东晋时期王羲之主持的文化聚会,是文人雅集的典范。
3.兰亭集序:王羲之为兰亭晚会撰写的序文,共有324字。
二、课文理解:
1.整体结构:兰亭集序可分为三段,分别是描绘兰亭晚会的场景、抒
发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表达对美的追求。
2.描写手法: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悲凉的情感色彩,表现了场景的
瑰丽和时光的短暂。
3.主要思想:人生短暂如兰亭晚会,人应该珍惜时光,追求美的境界。
三、课堂活动:
1.活动一:课文导读
操作:
-向学生简要介绍王羲之和兰亭晚会的背景。
2.活动二:情感体验
操作:
-请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兰亭晚会的场景和文人雅集的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模拟兰亭晚会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氛围和情感。
3.活动三:艺术赏析
目的:通过观赏相关艺术作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
操作:
-向学生展示相关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等,与课文进行对照。
-学生自由欣赏这些作品,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整理学生的观点,形成一份艺术赏析报告,与他人分享。
1.《兰亭集序》与《岳阳楼记》的比较分析:对比两篇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言散文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2.参观兰亭景区:带领学生去兰亭景区,亲身感受其中的美景和文化氛围,进一步加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欣赏。
兰亭集序 学案
兰亭集序学案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书序体裁特点;学习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文言现象。
2.技能目标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书序的特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关于生死的慨叹,把握作者对生死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诞之意。
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了解书序体裁特点,及作者的基本情况。
2、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3、学习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文言现象。
学习步骤:一、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
他有“”的美称。
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
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第一”。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二、注读字音。
癸丑()、会稽()、禊()、急湍()、流觞()、骋怀()、晤()言、趣()舍、曾()不知、嗟()悼()、彭殇()形骸()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请写在横线上:三、文言基础知识。
1、文言基础知识。
古今异义:(指出下列加深词语的古义)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a) 判断句修禊事也死生亦大矣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当其欣于所遇不能喻之于怀亦将有感于斯文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c)省略句(指出下列句子省略了什么词,把这个词换成现代汉语)映带()左右列坐()其次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引以()为流觞曲水词类活用: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重点实词:(解释词语)(一)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二)一1、若合一契2、其致一也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
《兰亭集序》⼜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忧考⼩编整理了⾼中语⽂兰亭集序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兰亭集序教案⼀ 三维⽬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的特点,体会⽂章精练优美、⾃然清新的语⾔。
过程与⽅法:疏通课⽂,理清思路,归纳、积累⽂⾔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 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的注意⼒。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初三,⼀群⽂⼈雅客正在在⼭间别苑吟诗作赋。
其中有⼀⼈忽忽悠悠站起⾝⼦,借着⼏分醉意,⾃告奋勇地要求为众⼈的诗集作序。
在众⼈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
待到作品出炉,此⼈便把⽑笔⼀撇⼀掷,瘫坐在旁边的⼀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是⼀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没有扎实的⽂学祭奠也是⽆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糊涂写序的⼈,就是王羲之,那卷⽆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书”的《兰亭集序》。
⼆、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 2、快速浏览全⽂,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三、⽂本研习 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师⼼起波澜呢?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 (在学⽣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 1、⾃读第⼀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暮春之初,天朗⽓清,惠风和畅;(良⾠) 崇⼭峻岭,茂林修⽵,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能否⽤⾃⼰的语⾔描绘⼀下这⾥的景⾊呢? 群贤毕⾄,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教案(精选12篇)
《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把握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的写法。
【教材分析】1、本单元所选皆山水游记散文,此类文章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成分。
具体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
当然,教学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达的积极情绪。
这是本文教学难点(不是重点),不可不引导学生体会。
2、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载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说法,字、词、句教学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3、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载有“古代诗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说法,鼓励学生多读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1、字、词、句教学,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
2、诵读教学,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2、把握本文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音频朗读、集体朗读、教师范读。
2、字、词、句等文言知识教学以学生质疑、师生解疑方式展开。
3、以“讨论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绪变化。
关于高三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精选
关于高三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精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2. 掌握《兰亭集序》的基本内容和意义3. 分析《兰亭集序》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能力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 分析《兰亭集序》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教学难点:1. 分析《兰亭集序》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能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3. 学生个人思考和表达教学准备:1. 《兰亭集序》的文本2. 《兰亭集序》的相关资料和背景介绍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兰亭集序》的手迹和相关文化图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 介绍背景和作者(10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影响力。
Step 3 阅读文本(15分钟)让学生阅读《兰亭集序》的文本,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意义。
Step 4 分析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兰亭集序》中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Step 5 小组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针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解答。
Step 6 总结归纳(10分钟)由学生或教师总结归纳《兰亭集序》的主题和思想,以及学生们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受。
Step 7 拓展延伸(5分钟)提供一些相关的延伸阅读材料或视频,以便学生进一步了解《兰亭集序》,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度。
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2. 理解《兰亭集序》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3. 分析《兰亭集序》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2. 分析《兰亭集序》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教学难点:1. 分析《兰亭集序》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3. 学生个人思考和表达教学准备:1. 《兰亭集序》的文本2. 《兰亭集序》的相关资料和背景介绍3. 课堂展示材料(如图片、视频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兰亭集序》的好奇心和研究欲望。
【范文】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之《兰亭集序》教案
【范文】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之《兰亭集序》教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
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
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
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
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
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
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
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
往事转眼间便成为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
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
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关于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生命的思考。
寿夭、生死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
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
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对文中所蕴涵的哲理的理解,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兰亭集序教案4
兰亭集序王羲之一:教学目标1、掌握“次”、“修”、“与”、“因”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三、教学设想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
准备高雅的古琴、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语、拓宽视野。
3、多媒体配合。
四、教学过程(一)通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导入课文。
1?/DIV>2、由书法美来领略文采美。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1、朗读2、评价。
(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关键在:准确与流畅;把握展示作者的情感。
)(三)配乐,古琴曲《高山流水》。
教师泛读。
1、提出思考题:分别用一个字(词)来概括每段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播放录音带。
(四)揣摩鉴赏文本1、第一段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寻找)明确:乐2、哪些东西信可“乐”呢?明确:景——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事——雅—一觞一咏3、联想、比较、拓展:①引入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②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明确:丘迟之景,勃勃生机,活泼热烈。
意在唤起身处北方的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羲之之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
③讲到“人贤”,引入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意在表明,美景配贤人(赏心悦目,良辰美景)。
4、学生试背第一段,教师示范背诵5、朗读第2段,用哪一个词概括本段?明确:痛6、“痛”在何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谈玄悟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归隐山林情随事迁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7、引入范仲淹《岳阳楼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较他们的精神境界。
高中语文:4-13《兰亭集序》教案3语文版必修3
《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要点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二、教学设计(一)方法设计: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2课时(二)过程设计1、背景知识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2、诵读训练听X读,朗读3、文章讲析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
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关于高三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关于高三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价值。
2.分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体会王羲之的书法魅力。
3.感受《兰亭集序》所传达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及艺术特色。
2.王羲之的人生感悟及书法风格。
三、教学难点1.《兰亭集序》的文学内涵及艺术表现。
2.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王羲之的书法魅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王羲之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的背景。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兰亭集序》,感知文本内容。
(2)讨论《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及艺术特色。
3.课堂讲解(1)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简介。
(2)分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如:结构严谨、意境深远、书法优美等。
4.案例分析(1)选取《兰亭集序》中的经典词句进行赏析,如:“兰亭临帖、丝竹之盛、游目骋怀”等。
(2)引导学生关注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如:行书、草书等。
5.互动讨论(1)分组讨论,《兰亭集序》中所传达的人生感悟。
6.课堂小结(1)回顾《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艺术特色及人生感悟。
(2)强调学生在课后对《兰亭集序》进行深入阅读和书法实践。
7.课后作业(1)抄写《兰亭集序》全文,体会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读、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艺术特色及人生感悟。
2.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对《兰亭集序》中的经典词句进行了深入赏析,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3.互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对王羲之人生观的看法,增强了课堂氛围。
4.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书法实践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教材。
2.辅助教材:《兰亭集序》原文及注释、王羲之书法作品图片等。
3.网络资源:关于《兰亭集序》的学术论文、视频讲解等。
七、教学时间1.课堂讲解:2课时2.互动讨论:1课时3.课后作业:2课时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兰亭集序》学案
《兰亭集序》学案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
二、预习内容、作者简介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1)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化知识: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
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
(《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
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
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3)文体知识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学案
学习目标:
1、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在文中找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3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
知识链接:
1、文体简介(有关“序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于书序。
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
2、作者介绍
关于王羲之
(1)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杰出的书法家。
(2)王羲之自小文才出众,深得当时学界名流重视。
时太尉郗鉴求婿,遍观王氏子弟,待选者中惟王羲之若无其事,卧东床坦腹饮食自若,郗鉴叹息道:“这才是我真正的佳婿。
”乃以女妻之。
这是“坦腹东床”这句成语的来历,此后人们也把女婿称为“东床”。
(3)王羲之先后在东晋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后人称“王右军”。
(4)晚年,他常和一些道士隐者,游历名山大川,最喜与志同道合之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赋诗。
著名的《兰亭集序》便在此时写成。
(5)王羲之七个儿子,有五个“并工草隶”,以王献之最为知名。
学习过程
一:1、看清字形,标注字音
癸丑修禊清流激湍流觞曲水形骸游目骋怀趣舍万殊若合一契齐彭殇
2、重点实词
修
列坐其次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
曾知老之将至感慨系之矣喻之于怀其致一也
3、重点虚词
之:①极视听之娱
②夫人之相与
③所之既倦④感慨系之矣⑤品类之盛
所以:①所以游目骋怀②所以兴怀
因寄所托
虽: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②虽世殊事异
4、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死生亦大矣一觞一咏极视听之娱
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为虚诞流觞曲水游目骋怀
5、古今异义
俯察品类之盛引以为流觞曲
俯仰
6、特殊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映带左右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二:合作探究,梳理课文
1、诵读课文,准确流畅,读出节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
2、集体默读,细细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点拨:注意重点的四字短语)
3、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的心境变迁,分析如何变迁的,为何有如此变迁(用原文回答)?(点拨,根据文中分号分析其内容)
4、读第三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
(点拨:注意作者写了哪些人)
课下思考: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这句话说得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而作者文中的悲叹是不是悲观消极的体
现,讨论思考作者的人生观,形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