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表现手法在横光利一创作中的实践——以《苍蝇》为例

合集下载

浅析横光利一代表作《苍蝇》的写作特色

浅析横光利一代表作《苍蝇》的写作特色

龙源期刊网 浅析横光利一代表作《苍蝇》的写作特色作者:何微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01期摘要:横光利一(1898—1947)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对传统文学的文体发起挑战,确立了新感觉派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被日本文学界公认为新感觉派的心脏和灵魂。

其作品《苍蝇》作为新感觉派的典范之作获得了极大的好评,本文对《苍蝇》的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其写作特色进行分析。

关键词:横光利一《苍蝇》新感觉派1 内容简介横光利一挑战近代自然主义文学以来的文学传统,以其富有个性的文体展开了艺术创作。

他主张新文学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文学蕴含时代的“感觉”,其行文大量运用具有新时代感官色彩的词汇和奇异新颖的表现手法,直观地再现出内心的感受和世界万物的灵动生命,以急速的节奏敏锐地捕捉了时代的脉搏。

短篇小说《苍蝇》是横光利一的成名作,发表于1923年5月的《文艺春秋》。

该作品由十节构成,结构紧凑,视角新颖,寓意深刻。

文中运用新感觉派的技巧,采用拟人、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

同时,在创作上多运用蒙太奇的手法,使其作品如电影画面般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全方位的冲击和焕然一新的感觉。

文中,作者借一只栖于马背上的苍蝇之眼,冷静客观地描写着它所耳闻目睹的世间百态。

这只刚从蜘蛛网上死里逃生的大眼苍蝇,爬上了马背。

驼背的老车夫唯一的嗜好是吃谁都没碰触过的刚出笼的馒头。

某日,他一边下着棋,一边等待着馒头出笼。

此时,一个为了见临终的儿子最后一面的农妇、一对私奔途中慌乱不已的年轻男女、一个中年暴发户等人,各怀心思地聚集于驿站,等待马车的出发。

而马车夫却因“馒头”未蒸好,置所有乘客于不顾。

马车终于出发了,车夫在美美地饱餐了一顿馒头后,在驾驶座上开始打起盹儿来。

最后,失控的马车在悬崖拐角处坠落。

这一瞬间,唯有那只舒展双翅的大眼苍蝇,在苍茫的世界里,独自俯视着下坠的马车,悠悠然飞上了天空。

2 写作特色2.1 运用蒙太奇、以及拟人、反转、象征等表现手法首先,小说《苍蝇》中采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突出视觉和听觉的效果,语言简洁明了,画面感强,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浅析《苍蝇》在横光文学的地位

浅析《苍蝇》在横光文学的地位

2016年4月刊【摘要】《苍蝇》作为横光利一的处女作,在横光文学中的定位大抵都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作为处女作、初期作品来看待的。

但是《苍蝇》在横光文学中的地位并不只是如此,作为习作时代的结束之作,《苍蝇》对于横光利一来说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本文通过对《苍蝇》文本的细致分析,从题材、表现手法、主题三个角度分析横光利一的创作意图,试图实现《苍蝇》在横光文学中的再定位。

【关键词】横光利一;《苍蝇》;文学地位;再定位目前对《苍蝇》的定位大抵都如保昌正夫在《横光利一的时代》中写到的那样:“当做处女作,作为初期作品之一来看。

”《苍蝇》最早登载于1923年5月的《文艺春秋》上,在文章的末尾写有“一九二一年”,因此普遍认为《苍蝇》执笔于1921年。

但是笔者注意到横光利一曾在《代替解说》1中写道:“在早期作品之中我最早写的就是《苍蝇》。

(略)这些都是我二十岁到二十五岁这段时期的作品。

”横光利一出生于1898年,二十岁也就是1918年,与普遍认为的1921年不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差呢?这两句话都是出自横光利一之手,因此笔者不认为是手误。

那么将《苍蝇》认作“在早期作品之中我最早写的就是《苍蝇》”是不是有其特别的意义呢?小论旨在通过对《苍蝇》文本的分析,解析《苍蝇》对于横光利一的特殊意义,实现《苍蝇》在横光文学之中的再定位。

一、习作时代惯用的题材由于战争原因,横光利一的少年时代是在母亲的老家———伊贺地区度过的,因此在横光的早期作品之中不乏以伊贺地区作为背景的作品。

《苍蝇》便是其中之一。

文中,农妇的发言夹杂了大量的伊贺方言,而车夫与农妇的对话更是直接使用了伊贺方言。

由此可以推断,《苍蝇》的背景应该是伊贺地区。

这样的地方背景设定,在《南北》、《村的活动》等作品都曾出现,可以说是横光利一习作时代惯用的题材之一。

《苍蝇》中一只大眼苍蝇贯穿了全文。

在横光利一的早期作品中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并不鲜见。

除《苍蝇》外,讲述了一匹被供奉在神社的马的故事的《神马》和由一只鸟做为主线的《犯罪》都是动物题材的代表作。

孕育于传统中的新感觉——简析新感觉派作品《苍蝇》中的隐喻体系

孕育于传统中的新感觉——简析新感觉派作品《苍蝇》中的隐喻体系
人物 , 他们所持 的各不相 同的欲 望正 隐喻 了“ 阴盛” 五 这一 日本传 统观 念 。作 家通过 苍蝇之眼 向读者展 示 了 作品人物经受 着物欲与物役的双重折磨 ,逐渐丧失 自 我, 最终导致马车坠落和生命死亡的情景。这暗示着作 家对 当时的社会及人们的状况深感不安。这一 由清新
的创 作 手 法 和 日本传 统 意识 巧妙 结 合 而成 的 隐喻 体 系
出版社 , 2006.404.
示, 即用象征性 的物象暗示 主题 , 暗示其他事物 , 暗示 作 者 的思 想感情 , 至运用 “ 甚 客观对 应物 ” 的方法 来 表 达诗人的情感。其三 , 重视主观的认识作用和艺术想象 的创造作用 。认 为诗 歌不应是说教 、 张 、 夸 虚假 感情 和 客观摹写的敌人 , 它要使意念具有触摸得到的形貌 。而 创造这种形 貌的 目的在于表达意念 ,形貌应 处 于从 属 的地位 。其 四, 强调诗歌 的音乐性 。象征主义所要 表达 的是复杂 、 曲折 、 朦胧 、 多变的情思 , 所以需要依 靠音乐 的“ 不确定性” 作为表现手段。其五, 具有浓厚的神秘主 义色彩。象征主义作家一般认为, 通常的艺术手法不足 以显示那个超乎感觉的神秘世界 ,而要用玄妙神秘的 暗示 。本文所 要探讨 的就是《 苍蝇》 中所具有 的象征 主
然的事件 , 原本强 大的人们瞬间死亡, 原本弱小的苍蝇 却可以悠然脱险的故事 。作 品由十个篇幅短小 的章节 组成, 采用电影拍摄中的蒙太奇式叙事手法 , 为读者带 来耳 目一新的感觉 , 是横光利一② 初期创作的佳作。不 仅如此 , 象征主义创作方法的成功运用 , 亦是该作品的
一 大亮 点 。
象 征着那个 社会里 保持着清醒头脑的人。 1至于车上的
参考 文献 :
但两人之间的感觉还没有得到相互释放 ,内尔就逃离 了。当两个人再次会面时 , 已经事隔七年 , 内尔经历 了 从工程学院到医学院学习,妹妹被强奸最后患癫痛病 死亡 , 父亲在事故中死亡等种种人生磨难。这次重逢 , 唤醒了内尔那朦胧的爱情。比德对信仰的坚定 、 大度深 深吸引了内尔 ,内尔最终通过与比德的恋爱终结了 自 己的恋父情结 , 真正走出了性别困境。 内尔终于穿上了妈妈送的淡紫色雪纺绸裙子 , 精 心做 了头发 , 戴上了蓝宝石项链 。内尔看母亲的眼神不 再 有厌恶 , 她开始理解母亲 , 发现母 亲的美 , 成全 了母 亲 的再婚 。 内尔为母亲的变化而激 动。 这个在基督教长 老会教义束缚下成 长的女性 勇敢追求 自己的爱情 , 不 畏世俗的压力 , 比她小6岁的李结婚。她劝说女儿不 与 能因为婚姻 而放弃事业 。茹 贝姨妈 穿上 了漂亮 的短裙 ……内尔敏锐的察觉到社会风气变了,新世纪的曙光 已经升起。妇女的权益正逐步得到实现 , 随着工业化时 代的到来 ,整个社会制度和它的生产知识体 系框架正 在发生令女性 欣 喜的变化 。内尔 以 自己是首批 拿到 医 学 院荣誉学 位 的女学生而 自豪 。她依然 以她 的聪 明才 智, 在济贫救 困中实现 自己的价值。 内尔身上所展示出来的强烈的 自主意识 , 自由 、 对

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

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

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田晓(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新感觉派是日本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派别。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革命之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开始。

与之相对,大正十三年,由一些既厌倦了当时的文坛,又没有加入无产阶级的新进作家在日本发起了新感觉派运动,并给以后的文学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最后代表性的作家。

该文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对新感觉派文学以及该时期的文学特征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说明。

新感觉派日本横光利一文学从大正末期到昭和时代初期,日本社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恐慌、关东大地震、劳资阶级的对立等原因,人心发生了猛烈的动摇。

作为打开这一窒息状态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文学确立了在文坛的支配地位。

出于反无产阶级文学的立场,在西方前卫文学的影响下,以追求艺术感和表现形式变革为目标的新感觉派登场了。

在关东大地震后,共同创办!文艺时代的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中河与一、片冈铁兵、岸田国土等人就是当时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

一、新感觉派文学的特征所谓#新感觉的特征,就是要剥去自然的表象,进入事物本身主观的、直感的触发物。

感觉即是存在,是联结生命与现实的惟一通道,通过主观感觉向客观世界的延伸,可以把客观物体的性状、色彩等等植入感性的世界。

二者合而为一。

因此,新感觉派大胆尝试拟人、比喻、隐喻、象征、逆说等手法,捕捉人物瞬间的纤细微妙的感觉心理,传达出几近美术和音乐般的感受。

二、横光利一的生平、理论和作品在新感觉派中,居于理论领导者位置的是横光利一。

横光利一(19811947),新感觉派有名的小说家。

生于福岛县东山温泉,原籍大分县宇佐郡长峰村。

其父是土木工程师,被派赴朝鲜工作期间,横光在母亲的家乡三重县阿山郡度过童年。

他初期的习作,大多写这一带的田园风光。

1916年入早稻田大学预科,未毕业即离校,同友人创办!十月、!街等杂志。

1923年参加菊池宽创办的!文艺春秋,发表了!蝇和!太阳,引起文学界的注目。

《苍蝇》读后感

《苍蝇》读后感

比起《在城崎》中志贺直哉在故事中掺入了自己的人生观这样的心境小说,我更喜欢横光利写的《苍蝇》这篇小说。

这部新感觉派小说描写了一个悲剧的发生,一个收到儿子病危电报着急的农妇,一对私奔慌张的情侣,年轻的妈妈带着她可爱的儿子,还有好不容易发财心中暗喜的乡下绅士,这六个人情况各不相同,却都集中在了一个夏天的车场,等待着马夫赶车把他们带到镇上。

而马夫呢?驼背的马夫在等着馒头蒸好,享受刚蒸好热乎乎出笼的馒头。

结果他吃饱了肚子,却在崎岖的山路上打了盹儿,导致马车掉落了山崖。

整篇小说没有直接向读者或通过登场人物抒发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只有生动形象的画面描绘,给读者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去思考这些画面的内涵。

小说以苍蝇为视点,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苍蝇自然始终保持着沉默,冷眼旁观悲剧的发生。

或许苍蝇也有试图去提醒马车夫前路危险。

可惜的是苍蝇的力量过于薄弱,无法改变人的结局。

纵然《苍蝇》这篇小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学意义,但是对于如今人生阅历浅薄的我来说,也只是关注到了它最浅显的一面。

就是客观的讲一个故事,不惨入作者的感情色彩。

可能文学大家们都会觉得这样的故事没有任何意义,不过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小说我个人还是喜欢能够发挥想象力自己来思考的文学作品。

『城の崎にはて』の志賀直哉が物語に自分の人生観を取り入れたような心境小説よりも、横光利が書いた『ハエ』の小説を好みですこの新感覚派の小説は、悲劇の出来事を描写し、息子の病気の電報を受け取った農婦、駆け落ちするカップル、彼女のかわいい息子を連れた若い母親、そして6人の状況は異なるが、夏の車場に集中している。

馭者が町にそれらを取るために急いで待っています。

そして、馭者は?せむしの馭者が蒸し暑いのマントーを待っていて、蒸し暑いマントーを楽しんでいます。

その結果、彼は腹をいっぱいにしたが、険しい山道で昼寝をし、馬車が崖を落とした。

小説全体は、読者に直接、または登場人物を通じて自分の人生観や価値観を表現していないが、鮮明な画像しか描かず、読者がこれらの絵の意味を考えるのに十分な想像力を与える。

电影表现手法在横光利一创作中的实践——以《苍蝇》为例

电影表现手法在横光利一创作中的实践——以《苍蝇》为例

电影表现手法在横光利一创作中的实践———以《苍蝇》为例郝道合摘要:作为日本新感觉派文学棋手的横光利一,在其新感觉派文学的创作上,为摆脱自然主义的写作,实现新感觉派文学的既定目标,不断努力寻找各种文学表达方式,标新立异。

电影的表达技法也是他尝试过的技法之一。

其新感觉派初期作品,发表于大正十二年的《苍蝇》、《头与腹》等作品就是最早的镜头创造的故事,是电影式表达方法与文学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关键词:横光利一;电影;镜头;苍蝇一、《苍蝇》和电影表达方式的关联影视拍摄中有一种表现手法叫“蒙太奇手法”,即用许多镜头适当打破时空界线,将故事剪辑组合到一起,以使上下贯通,首尾完整。

在作文写作中,我们也不妨借用点蒙太奇手法,把多组不连贯的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组织排列在一起,以此来促进人物性格的形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事实上,新感觉派作家们在早期的新感觉派文学创作时就尝试用电影的表现手法创作过文学作品。

横光利一的作品《苍蝇》就明显地采用了蒙太奇的写作手法。

这篇作品,分十个小节,可以说当作电影剧本也不为过。

这种以客观拍摄手法进行的描写,与横光的其他诸篇作品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成为传播全世界新感觉派文学文体的典型。

《苍蝇》的冒头文也是这种客观拍摄,用这种技法推进全篇,排除用眼和声音之外的叙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把情节和心理从表面上掩藏起来。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篇作品有着与其他作品不同的特征,同时也反映出横光利一在新感觉派文学初期对图像的敏感与执着。

下面就这部作品如何从“镜头”这一视点来创作这一问题作一分析。

第一节是场景、人物之外的两个主角登场。

场景在“驿站”,主角是苍蝇和马。

开头是:仲夏的驿站,空空荡荡。

开头就提示了季节和场所。

从第一节一直到第八节都是描写这个场所的空虚和不断地填充这种空虚的描写,第九节是填充的结束,第十节是故事的悲惨结局。

这种把开场复杂化,缩小本来的故事和结局的内容的描写方法和西洋式的作品构造如出一辙。

难兄难弟苍蝇博士读后感

难兄难弟苍蝇博士读后感

难兄难弟苍蝇博士读后感《苍蝇》为日本作家横光利一的代表作,横光利一作为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中常常充满着感性的描写,将客观事物赋予人主观感情色彩,川端康成曾这样评论他:"假如没有横光的存在及其作品,也许就没有新感觉派的名字,也没有新感觉派运动。

"。

文中用马车将不同的人物串联起来,最后形成一个悲剧。

文中的蜘蛛网可以看作命运之网,除了苍蝇从中逃脱,其余人无一幸免。

作者将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离得那么近,又那么远的状态描绘出来,使人深省。

例如,马车夫在面对农妇想要去见她即将死去儿子的急迫心情视而不见,乡绅在面对农妇询问时也只是说了一句"那可就遗憾了",小男孩新奇的发问母亲也只是敷衍过去,乡绅也可以理所当然地忘记儿子喜欢的木屐,每个人似乎都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自己成为了社会的中心。

而发车的时间只可能是灶上那渐渐膨胀起的包子。

"对于这个有洁癖的马夫而言,吃谁都没碰过、刚出笼的热包子,就是他长年独身生活的每一天里至高的慰劳",这更体现了世界的荒诞性。

当马车终于要出发了,每个人似乎又都充满了希望,小男孩一如既往地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农妇也在盼望着能够早些见到自己的儿子,乡绅也和车里的人聊的火热,一切似乎步入正轨。

但马车夫打起了瞌睡导致车上的人全部命丧悬崖,只有苍蝇逃过一劫苍蝇作为整个事件的旁观者,始终保持着客观冷静的态度,面对车马落入悬崖,苍蝇只是"独自在蓝天中悠然地飞翔";。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意外,有些并不是人们能够左右,苍蝇在人类面前不过是渺小的存在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又何尝不是渺小的存在呢?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不过像深山中一只蚂蚁那样存在,有时我们也会有无力感。

因此,我们事不要自大,应像谷蝇那样,在面对危险时"不住地用后腿蹬着蛛网,上下晃动",在风平浪静时也不要放松惕,"默默地眺望大片的梨树林,仰望盛夏阳光照耀的赤红断崖,又俯视突然出现的激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浅析横光利一作品《苍蝇》

浅析横光利一作品《苍蝇》

浅析横光利一作品《苍蝇》摘要:作为近代文学中的奇特派别,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横光利一在《文艺春秋》上发表了自己的杰出作品《苍蝇》。

苍蝇中塑造了几个鲜明的形象,巧妙运用主观感受的方式,来表达作者对于社会的观察。

一辆马车,居然是一个社会的映射。

在马车行驶之前,作者运用了大量语言对话以及修辞手法来塑造人物。

一心下棋对别人搭话心不在焉的马夫,儿子去世心急火燎的老妇人,偷跑的一对恋人,年幼的小孩和“母亲”。

而文章最高超的是一只大眼苍蝇,它不会说话但是在马车坠崖的最后关头,它拍动翅膀,用它的大眼看着坠落的马车和人摔成碎片,留下一片晴空。

在此全篇结束。

关键词:(语言描写人物塑造主题思想)1,人物语言1924年新感觉派作家横光利一发表了《苍蝇》。

在文坛上这部作品同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人喜欢有人讨厌。

故事先从一只大眼苍蝇开始,这只苍蝇拼命蹬着蜘蛛网,终于从死神那里捡回一条命。

紧接着作者运用蜘蛛的“眼睛”来到了驼背马夫身上,在盛夏的太阳下,马夫连着输了三次,可是他却说:“别啰嗦,再来再来”可以从中发现马夫喜欢将棋,忍着炎热也要下棋,以及这位马夫在包子铺下棋,也为后面马夫喜欢吃包子埋下伏笔。

紧接着一位气喘吁吁的农妇来到了空荡荡的驿站,她来到后的第一句话便是还有没有车。

而文中也写到自己在镇上工作的儿子现在病危了,在问了两次之后,车夫才回答。

车夫无心关注别人只在乎自己手中的棋盘。

可见车夫本身并不在乎这份工作,他只在乎自己有没有赢有没有吃到早晨的第一笼包子。

世俗化的生活造就了他自身的孤独而这些孤独只能依靠着这些仅存的快乐才来带来一丝安慰。

老妇急匆匆地赶到驿站,马车已走,她的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马车还没来吗?”“已经走了吗?”“第二辆来了吗?” 这些不断的催促,可以发现她很着急,儿子性命垂危,车辆已走,而且下一辆车还不发车。

老妇人的形象是每一位这个世间母亲的形象。

在肢体语言上,她走路发出咚咚的声音,作者在这里的描写形象并且传神。

苍蝇眼中的世界——读横光利一《蝇》有感

苍蝇眼中的世界——读横光利一《蝇》有感

苍蝇眼中的世界——读横光利一《蝇》有感
我最近读了横光利一的《蝇》,感触颇深。

在这本书中,横光利一以苍蝇的“视线”为读者
描绘了一幅与众不同的“世界”,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不同生物存在于同一空间之中的神奇美
感。

以苍蝇为视角,横光利一描述了苍蝇看到的一些惊人的场景:蜘蛛网上织着夹杂着色彩斑
斓的景象,草丛里跳跃着刺耳的嗡嗡声,野鸟歌鸣着阳光照耀下的丛林景象,一只蝙蝠划
过星空时,那种夹杂着异样魅力的景象。

苍蝇们充满惊奇地把这形形色色的背景拼凑成一
幅独一无二的“画卷”。

书中的描述,使我体会到苍蝇与我们的差异。

它们离人类更近地“感知”了这个宇宙——它
们看见了某些我们刻意忽视的东西,它们体会到没有人类能做到的事情。

它们应对不断变
化的景象时,也别具一格,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一种重要的角色。

从《蝇》,我突然觉得:生态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大山”、“水池”以及“鸟语花香”,它也体现
在那些我们不屑一顾的“微小”生物之中,是好比一个完整的宇宙,每样物种的衔接、配合
都集合在其中,才具备了真正的生态平衡。

横光利一的《蝇》通过苍蝇传达了这个重要的讯息:“蝇”作为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起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是连接我们与大自然的纽带,使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生态系
统的博大精深与多样性,也提示大家应该重视和珍惜动物对环境的贡献。

浅析横光利一代表作《苍蝇》的写作特色

浅析横光利一代表作《苍蝇》的写作特色

浅析横光利一代表作《苍蝇》的写作特色作者:何微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01期摘要:横光利一(1898—1947)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对传统文学的文体发起挑战,确立了新感觉派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被日本文学界公认为新感觉派的心脏和灵魂。

其作品《苍蝇》作为新感觉派的典范之作获得了极大的好评,本文对《苍蝇》的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其写作特色进行分析。

关键词:横光利一《苍蝇》新感觉派1 内容简介横光利一挑战近代自然主义文学以来的文学传统,以其富有个性的文体展开了艺术创作。

他主张新文学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文学蕴含时代的“感觉”,其行文大量运用具有新时代感官色彩的词汇和奇异新颖的表现手法,直观地再现出内心的感受和世界万物的灵动生命,以急速的节奏敏锐地捕捉了时代的脉搏。

短篇小说《苍蝇》是横光利一的成名作,发表于1923年5月的《文艺春秋》。

该作品由十节构成,结构紧凑,视角新颖,寓意深刻。

文中运用新感觉派的技巧,采用拟人、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

同时,在创作上多运用蒙太奇的手法,使其作品如电影画面般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全方位的冲击和焕然一新的感觉。

文中,作者借一只栖于马背上的苍蝇之眼,冷静客观地描写着它所耳闻目睹的世间百态。

这只刚从蜘蛛网上死里逃生的大眼苍蝇,爬上了马背。

驼背的老车夫唯一的嗜好是吃谁都没碰触过的刚出笼的馒头。

某日,他一边下着棋,一边等待着馒头出笼。

此时,一个为了见临终的儿子最后一面的农妇、一对私奔途中慌乱不已的年轻男女、一个中年暴发户等人,各怀心思地聚集于驿站,等待马车的出发。

而马车夫却因“馒头”未蒸好,置所有乘客于不顾。

马车终于出发了,车夫在美美地饱餐了一顿馒头后,在驾驶座上开始打起盹儿来。

最后,失控的马车在悬崖拐角处坠落。

这一瞬间,唯有那只舒展双翅的大眼苍蝇,在苍茫的世界里,独自俯视着下坠的马车,悠悠然飞上了天空。

2 写作特色2.1 运用蒙太奇、以及拟人、反转、象征等表现手法首先,小说《苍蝇》中采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突出视觉和听觉的效果,语言简洁明了,画面感强,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透过人物形象洞察大正时期的社会百态——以横光利一的《苍蝇》为例

透过人物形象洞察大正时期的社会百态——以横光利一的《苍蝇》为例

《苍蝇》是横光利一早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他的早期作品认为构图象征美远超写实[1]。

而且横光利一主张“象征是将人物形式化构图化,在表现作者的世界观时应该基于时代感觉、时代意识和时代精神。

而时代感觉也绝不是时代的退步[2]。

”即小说是作者看到的现实社会的提炼。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苍蝇》中的老车夫、6位乘客、“苍蝇”等这些登场人物来分析当时的社会百态。

本文主要通过文本分析法和比较法来进行研究分析。

一、创作背景《苍蝇》创作于大正10年(1921年),于大正12年(1923年)5月发表在《文艺春秋》上。

在经济上,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凭借着战争及军需订单,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以及1921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遭受重挫,股价暴跌,企业陆续倒闭,银行挤兑,工人失业,劳资关系不断恶化,阶级矛盾不断激化,这使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片不安之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迅速传播。

而且1918年开始的学制改革使日本知识分子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经济不景气,很多知识分子不能就业,因此相对来说,在当时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均有所下降,所以在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下,抱有强烈不安和不满的知识分子阶层逐渐倾向于当时新兴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左倾”现象可以说是当时日本社会最大的特征。

但是日本政府镇压工人革命运动,封杀无产阶级文学,使得阶级矛盾进一步强化,这种不安的情绪在知识分子中进一步蔓延。

1924年6月,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片冈铁兵、中河与一等创刊了杂志《文艺战线》。

《文艺战线》的成立纲领是:“(一)我们站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艺术统一战线上。

(二)在无产阶级的运动中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是自由的[3]。

”“苍蝇”虽然发表于1923年5月,但是它是于1921年开始创作的,这与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日本当时的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时间相一致,而且《文艺战线》的纲领也透露出了横光利一受到了当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马车即社会:小议横光利一名作《苍蝇》

马车即社会:小议横光利一名作《苍蝇》

本 中学 课 本 之 中
《 苍蝇 》 聚 焦 在 盛夏 的 乡村 驿 站 . 马儿 优 哉 游 哉 地 员 对 领 导 者 服 从 、 盲 信 的态 度 。
吃着草 . 六 位 身 份 经 历 各 异 的 乘 客焦 急地 等待 着 马 车 出发 急 着 进 城探 望病 危 儿 子 的农 妇 心 急 如 焚 . 多 次
横 光 利 一 在 对 同时 代 的 另 一 篇 小 说 《 太 阳》 的 说 明 中
曾经解释道 : “ 人 同 允 岛
匕幻 逼 命 背 後 性
从 死 神 的魔 爪 中逃 脱 出来 . 正 在 安 静 地看 着 这 一 切 新 感 觉 派 的作 品 最 重 比 拟 与象 征 . 横 光 利 一 的 作
眼前 新 奇 的动 物 嬉 戏 : 和 贫 困 斗 争 了 四 十 三 年 终 于 一
社 会 的 领 导 者 却 无 视 农 妇 的 即 将 丧 子 的苦 难 和 众 乘
朝发迹 , 视 金钱 如生 命 的乡 下 绅 士 自负 而 又 自卑 马 客 的哀 求 . 一 再 随 意推 迟 发 车 时 间 . 使“ 聚集 在 驿 站 里 车究 竟 什 么 时 候 发 车 呢 ? 主宰 这 一 切 的 驼 背 老 车 夫 下 的 人 们 汗 水 都 干 了 ” . ① 而 他 这 么做 . 仅 仅 是 为 了吃 上
代表作 . 该 文 以其 崭 新 的视 角 和 对 电影 蒙 太奇 手 法 的
巧 妙 应 用 为后 人 所 称 道 本 论 从 “ 马车即社会 ” 的角 度, 剖析 车夫、 乘客 、 苍 蝇 等 角 色在 虚 拟 社 会 中 的 象征 意义 . 解读 作 者 的 独 特 构 想 关键词 : 马 车 社 会 车 夫 隐喻

试析横光利一《苍蝇》中的比喻表现

试析横光利一《苍蝇》中的比喻表现

试析横光利一《苍蝇》中的比喻表现作者:李芬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摘要: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的创始者与指导者、是日本颇有名气的作家。

《苍蝇》是其代表作之一。

作者通过“苍蝇”的视角来描绘人与马同时死亡的悲剧,让读者痛切感到现实的冷漠和人生的不安。

小说采用新颖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本文将找出作品中的比喻,来分析其特征。

关键词:横光利一;苍蝇;比喻作者简介:李芬(1987.6-),女,畲族,湖南株洲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一、引言横光利一是日本的小说家、俳句诗人。

师从菊池宽,与川端康成一起作为新感觉派作家活跃在日本文坛。

横光利一创办了《文艺时代》,主张将“个人感觉”作为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

他的作品标新立异,重视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在文坛上吹起了一股新风。

横光利一一生的著作颇丰,代表作有《日轮》、《苍蝇》、《机械》、《旅愁》等。

《苍蝇》于1923年5月发表在《文艺春秋》,颇受好评,一度入选日本中学课本。

小说的登场人物有车夫、农妇、男女青年、母亲与儿子、乡村绅士等。

他们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人生,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物形象的代表。

急于看望病危儿子的农妇、携手私奔的相爱青年、自负而自卑的土财主、懵懂无知的孩童、因洁癖而独身的驼背车夫……构成一幅浮世画卷。

他们的人生画面通过苍蝇的眼睛不断地放映着。

小说的最后一幕是马车翻倒坠落悬崖,人与马都终结了生命,只剩下苍蝇振翅飞向天空。

二、作品中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等十类。

(一)作品中直喻的场合1、它用后腿蹬着蛛网,搖摇晃晃地抖动了一阵子,接着,就像豆子一样啪嗒一声掉了下来。

此处是将初次登场具有强大生命力、用后腿使劲蹬着蛛网的苍蝇比喻成没有力气的豆子。

象征修辞视角下社会与人性缩影——论横光利一的短篇小说《蝇》

象征修辞视角下社会与人性缩影——论横光利一的短篇小说《蝇》

2019年6月第34卷第6期June2019Vol.34No.6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语言文学研究】象征修辞视角下社会与人性缩影——论横光利一的短篇小说《蝇》姜丽(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714099)摘要:横光利一曾经指出,他的初期作品比较重视艺术的象征性,认为构图象征美远超写实。

其初期作品《蝇》是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

《蝇》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手法体现了当时日本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

以《蝇》中的乘客、车夫、苍蝇、包子店老板娘等角色为研究对象,从象征性的视角出发分析作品中各种角色的象征体及本体的内涵,探讨文本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映射。

关键词:《蝇》;象征;横光利一;社会文化中图分类号:14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5128(2019)06-0080-06收稿日期:2019-01-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叙事学视域下的大江健三郎与鲁迅小说比较研究(16XWW003);渭南师范学院教改项目:日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G201728)作者简介:姜丽(1986—),女,陕西咸阳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日本文学、日语教育研究。

在新感觉派的文学盛宴中,横光利一成为日本新感觉派的灵魂作家。

他对于自己初期小说这样评价:“初期作品中我最先创作的就是《蝇》。

……那时候对于文学表现并没有严格的概念,仅仅在写作态度上,非常严肃认真。

那个时期我对艺术的象征性的关注胜过其他一切,并且笃信构图的象征性之美远远超过写实0,,[1]584可见,《蝇》中登场人物的象征性构图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本文欲从作品《蝇》中的车夫、乘客、包子店老板娘、包子、苍蝇这些角色为出发点,分析他们的象征体及本体含义,探索作品文本背后表达的两次世界大战夹缝下,人们的生活现状和社会体制。

从《苍蝇》叙事策略与表达效果分析“老板”形象

从《苍蝇》叙事策略与表达效果分析“老板”形象

从《苍蝇》叙事策略与表达效果分析“老板”形象作者:周涓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10期内容摘要:短篇小说《苍蝇》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晚年的代表作,她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细腻的笔法刻画人物形象使其成为20世纪初闪耀于世界短篇小说文坛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该文拟从小说中苍蝇这一意象对比分析老板的形象反差,充分挖掘该小说带给读者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思索。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讽刺叙事策略表达效果以短篇小说著称的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响彻于20世纪世界短篇小说文坛,与同时代的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等被歌颂为现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国内的文学大师和各行批评家们对其作品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唐宝心呕心沥血的译作《苍蝇》深受国内读者喜爱。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一生创作了90余篇的短篇小说,不少佳作深得读者喜爱和泛读。

其中《苍蝇》是其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该小说直至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世逝后被收录在《鸽巢》集册中而面世,小说因其独特的叙事艺术风格和细腻的刻画手法深得广大评论界研读和读者的探讨。

罗伯特·伍斯特·斯托尔曼认为《苍蝇》的主题告诫人们的是“时间终将战胜一切悲伤”,当下的痛楚也仅仅只是片刻逗留;威尔斯·D·雅各布斯则认为苍蝇其实正是象征着身患肺结核即将病逝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本人,一生颠簸流离却终将因疾病而苟延残喘;波林·P·贝尔将“死亡以及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作为贯穿整个故事的主题;P·A·科普兰认为该则故事讲述的是人的性格而非人的危机;西莱斯特·特纳·赖特将《苍蝇》的主题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本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试图通过传记的方式将苍蝇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本人等同,而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扼杀苍蝇的老板则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父亲——卜香,一个新西兰最富有同时也是最为卑鄙的银行经理。

论横光利一的短篇小说《苍蝇》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论横光利一的短篇小说《苍蝇》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论横光利一的短篇小说《苍蝇》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孙铭;金正雄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22()16
【摘要】“新感觉”文学诞生于19世纪20年代初的日本,这一文学流派在表达形式上大胆地尝试了象征、比喻、拟人等不同于以往写实主义风格的新颖写作模式。

横光利一作为日本“新感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早期的作品——短篇小说《苍蝇》中便可窥见“新感觉”式的创作特征。

本文从“电影表现手法的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语言表达中拟人与比喻的修辞手法”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苍蝇》的文学特征,从而揭示了通过“新感觉”式表现手法作者想要传递的内在思想。

【总页数】3页(P0010-0012)
【作者】孙铭;金正雄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悲喜两重天——横光利一的小说《苍蝇》的象似性推理
2.上海与近现代转折期
的日本文学——以芥川龙之介与横光利一的文学结合点为中心3.荒诞美学视阈中的"苍蝇"r——浅析横光利一的美学思想4.横光利一文学创作中的疾病书写--以“病妻三部曲”为例5.文学作品翻译技巧浅析——以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的《苍蝇》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昆虫题材电视科普片的趣味化创作——科普片《苍蝇》创作体会

浅谈昆虫题材电视科普片的趣味化创作——科普片《苍蝇》创作体会

浅谈昆虫题材电视科普片的趣味化创作——科普片《苍蝇》创作体会发表时间:2011-05-20T16:08:16.093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第3期下作者:孙云蕾[导读] 电视制作者对于科普片趣味性设计制作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

◎孙云蕾(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262-02摘要:新时期观众审美趋向和科普片自身存在的传播效果问题,使电视制作者对于科普片趣味性设计制作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

因而提出从选题、解说词、镜头语言、影片剪辑等四个角度探讨了昆虫类电视科普片趣味化制作的新构想,来提高电视科普片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关键字:科普片;趣味性;昆虫题材为适应当下观众观影口味要求,增强电视科普片传播力,上海教育电视台在制作《身边的奥秘》过程中,对于科普片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进行了新的思考,对于科普片的趣味性进行了新探索。

由笔者担任撰稿的科普片《苍蝇》(如图1)荣获了当月节目评选的优秀奖。

下面就科普片如何多方位的设计制作科普片的趣味性进行一番探讨,以期对同类片子的制作有所帮助。

一、确定有趣的选题笔者所在的制作单位申报了多个昆虫类的选题,而且都是苍蝇、蚊子、蟑螂这些被人厌恶的昆虫。

它们传播疾病,危害人类,但这恰恰成了可以进行挖掘的趣味点,这些点也将成为出奇制胜的亮点。

在确定选题的时,还应该考虑到的问题:事物本事是否有足够的知识点;是否有颠覆人们常识的趣味点;拍摄难度;制作周期等。

以苍蝇为例,找到了很多关于苍蝇奥秘的研究成果,苍蝇传播疾病、超强的繁殖能力、完美的飞行技能等都是人们了解但没有亲眼见证的。

谁会愿意在肮脏的苍蝇堆里制作电视片呢?事实上,《苍蝇》一片的出现就会引起大家的关注。

所以,只要拥有大胆创新的信心就会为观众带了视觉盛宴。

同时,制作时间刚好是苍蝇最活跃的夏季,也增加了这个选题的可行性。

二、撰写有趣的电视解说词科普片不同于其它影视艺术片,它的解说词必须要独具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表现手法在横光利一创作中的实践———以《苍蝇》为例郝道合摘要:作为日本新感觉派文学棋手的横光利一,在其新感觉派文学的创作上,为摆脱自然主义的写作,实现新感觉派文学的既定目标,不断努力寻找各种文学表达方式,标新立异。

电影的表达技法也是他尝试过的技法之一。

其新感觉派初期作品,发表于大正十二年的《苍蝇》、《头与腹》等作品就是最早的镜头创造的故事,是电影式表达方法与文学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关键词:横光利一;电影;镜头;苍蝇一、《苍蝇》和电影表达方式的关联影视拍摄中有一种表现手法叫“蒙太奇手法”,即用许多镜头适当打破时空界线,将故事剪辑组合到一起,以使上下贯通,首尾完整。

在作文写作中,我们也不妨借用点蒙太奇手法,把多组不连贯的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组织排列在一起,以此来促进人物性格的形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事实上,新感觉派作家们在早期的新感觉派文学创作时就尝试用电影的表现手法创作过文学作品。

横光利一的作品《苍蝇》就明显地采用了蒙太奇的写作手法。

这篇作品,分十个小节,可以说当作电影剧本也不为过。

这种以客观拍摄手法进行的描写,与横光的其他诸篇作品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成为传播全世界新感觉派文学文体的典型。

《苍蝇》的冒头文也是这种客观拍摄,用这种技法推进全篇,排除用眼和声音之外的叙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把情节和心理从表面上掩藏起来。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篇作品有着与其他作品不同的特征,同时也反映出横光利一在新感觉派文学初期对图像的敏感与执着。

下面就这部作品如何从“镜头”这一视点来创作这一问题作一分析。

第一节是场景、人物之外的两个主角登场。

场景在“驿站”,主角是苍蝇和马。

开头是:仲夏的驿站,空空荡荡。

开头就提示了季节和场所。

从第一节一直到第八节都是描写这个场所的空虚和不断地填充这种空虚的描写,第九节是填充的结束,第十节是故事的悲惨结局。

这种把开场复杂化,缩小本来的故事和结局的内容的描写方法和西洋式的作品构造如出一辙。

日本传统的文学作品,往往不在作品末尾出现悲惨的结局,多以委婉的形式结尾。

而这部作品,尽量根据精细的叙述的填充,来拉长情节。

第十节的高潮部分同时也是故事的悲惨结局。

第一节:空虚的驿站苍蝇出场形式主义的第一人———托马耶夫斯基的观点认为,艺术中错综复杂的放大镜头自有其内在的隐秘,许多超短电影都是根据这种手法,制造悬念,引导观众关注悲惨的结局。

其中一个秘密就是近距离拍摄在大视角中捕捉到渺小的事物。

《苍蝇》里的渺小的苍蝇就是蒙太奇手法当中的那个微不足道的事物,但就是这个微不足道的事物在情节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空虚的驿站和其中的一个蠕动的小生物的镜头直接连接起来,这就是蒙太奇的技法的具体应用。

第二节:马出场,同时马带出车夫的出现。

第三节:农妇出场第四节:私奔的青年男女出场第五节:母亲和小儿子出场第六节:乡村绅士出场所有人物登场后,情节进一步展开第七节:馒头影像出现馒头的寓意:这一段把馒头拟人化描写,从对渐渐发胀的馒头进行的近距离拍摄的镜头。

隐喻蒙太奇的思维观念也同样在本篇小说中有所体现。

这种影视美学思维常常将不同事物之间某种相类似的特征凸显出来,激发受众利用联想和想象力真正领会艺术作品的寓意和情绪。

《苍蝇》中的“馒头”便是隐喻。

面对等待赶路的焦急万分的乘客,车夫一句“包子还没有蒸好吗?”点出了在作品最后左右人命运的客观条件。

“马车什么时候出发呢?聚在驿站的人们,汗水都干了。

可是马车到底什么时候出发,谁也不知道。

不过,要说有谁知道的话,那恐怕只有在豆包铺蒸笼里渐渐发胀起来的豆包才晓得。

为什么呢?因为驿站那个水蛇腰车夫,长期闹光棍,这样养成一种怪脾气,据说他天天都要第一手抓谁也没有摸过的、刚蒸好的头屉豆包。

这就是他每天最大的安慰。

”《苍蝇》中关于馒头的描写极其诙谐、幽默。

馒头的出现和存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馒头是否蒸好成为事件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成为马车何时出发的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馒头”主宰了包括赶车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命运。

这一段揭示出车夫的“性欲”的发泄。

农妇和其他乘客在驿站等了三个小时,而车夫置所有人的焦急等待于不顾,为的只是馒头的出锅,一味地等待体味饱餐一顿馒头的快乐。

对人缺少应有的同情,他的这种自私冷酷的行为使所有乘客命丧悬崖。

横光利一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去描写车夫的自私与冷酷,而是着重用幽默的笔触描写了被拟人化了的馒头,这种新感觉派的表现手法能带使要表达233的主题如镜头一般在读者眼前浮现,艺术表达效果得以凸现。

第八节:出发前驿站的钟敲响了十下,豆包铺的的蒸笼锅开始沸腾,冒出了热气。

咔嚓、咔嚓、咔嚓、水蛇腰车夫在割马草。

马儿在水蛇腰旁边喝水,喝足了一肚子。

“咔嚓、咔嚓、咔嚓”三个拟声词构成一句完整的话,直截了当,简洁明快,这种表达比纯粹的客观叙述更具有艺术效果。

强调时间、伴随拟声,强调驼背,和前一段车夫的代偿满足相呼应,马也喝足了一肚子水。

第九节:马车出发第十节:马车载着所有人驶向目的地,苍蝇的一双大眼睛发挥了镜头的作用,目睹了惨剧的发生。

蒙太奇还有两个无法否定的重要作用。

一是使影片自如地交替使用叙述的角度,如从作者的客观叙述到人物内心的主观表现,或者通过人物的眼睛看到某种事态。

没有这种交替使用,影片的叙述就会单调笨拙。

二是通过镜头更迭运动的节奏影响观众的心理。

在《苍蝇》中,各个人物的出场和情节的推进都没有逃出苍蝇的“眼睛”。

在文中第十段中,把全部豆包都塞进肚子里的车夫伸伸水蛇腰开始打起盹儿来了,知道车夫打盹儿的不是人也不是神,而是那只大眼睛苍蝇。

失去车夫控制的马一脚踏空,于是,“一直车轮偏离了马路。

突然,马儿被车身拖住,直立起来。

刹那间,苍蝇飞了起来。

于是连同车身一起坠落到悬崖之下的放荡的马腹便映入了苍蝇的眼帘。

接着就是人和马发出尖锐的悲鸣,河滩上出现了一堆重叠着的人、马和碎片,寂然无声,一动不动了。

但是此刻大眼睛苍蝇使劲展开它那双经过休息完全恢复元气的翅膀,独自悠闲自在地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

”这只劫后余生的渺小的苍蝇,正因为大眼睛,与驼背并且犯困的车夫和戴着蒙眼照的马相比,只有这只大眼睛苍蝇一直观察着有幸生存下来。

整篇文章以“仲夏的驿站,空空荡荡”开篇,因没有一名乘客发现察觉吃了馒头得以满足的车夫因犯困一直打呵欠,导致车毁人亡。

只有苍蝇一直在静静地注视着,因此也只有苍蝇能从坠落的马背上飞起,悠悠然飞上天空。

一个镜头是惨烈的死,另一个镜头是悠悠然的生。

两个镜头连接在一起,对比强烈。

车毁人亡的镜头如果不和微不足道的苍蝇的生这一镜头加以组合,其艺术感染力就不会如此强烈。

这种电影表现技法在横光利一的其他短篇文学作品里也有表现,自然在新感觉派文体的范本《头与腹》中自然也不会错过。

在这部作品的开头作者就写到:“白天,特别快车满载着乘客全速奔跑,沿线的小站像一块块石头被抹杀了。

”就是一个蒙太奇式的开端。

二、横光利一的电影情缘日本文学的现代化和电影的关系不能被忽视,二者之间有很深的渊源。

尤其是表现派和新感觉派和电影的关联甚为密切。

1923年(大正十二年),文学家大泉黑石以顾问身份进入在日本活动照片株式会社向岛摄影所新设立的剧本部。

按照纯表现派的形式所拍摄的《血与灵》和《绒毯商人》就是最早的例子。

接下来的三年里,日本电影产业飞速发展,大正十五年春天,以衣笠贞之助为首的衣笠电影联盟成立,得到了川端康成、片钢铁兵、岸田国土、横光利一等的协助,并把该联盟命名为新感觉派联盟。

作为日本新感觉派文学作家的横光利一和川端康成对电影这种新的媒体抱有从未有过的热衷产生出了新的感觉。

由井上正夫主演的电影《疯狂的一页》就是川端康成负责整理剧本,横光利一命名的剧作。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横光利一和电影的发展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这种情缘自然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三、横光文学中电影表达手法和时代因素及个人经历的关联一战后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机械文明开始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地震及震后重建,使城市急速现代化。

横光利一再《新感觉论》中曾说“在大都会里,速度的变化物———汽车在奔驰,声音的畸形物———收音机在鸣响,鸟类的模型———飞机在飞行……先进的、近代科学的具象物相继问世,一个新时代清晰出现了。

”新的机械文明和近代科学无疑给文学增添了新的技术因子。

电影作为一战后新出现代表机械文明的新事物,也不可避免被迁移到文学表现中去。

横光利一的父亲是一名铁路技师,少年时代,由于父亲职业的关系,横光利一随父亲东奔西走,生活很不安定。

据说他小学换了八所学校,这种少年时代的镜头切换般的经历也至少在后来的作品中会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来,在后来的横光新感觉派文学中电影镜头式的描写以及乡土意识比较淡就这一因素不无关系。

横光利一为实现自己的新感觉派文学梦想,通过各种途径探索文学的现代式表达,电影手法无疑为横光利一的这种现代式表达方式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

给习惯了自然主义文学作品和私小说的读者一种全新的感觉,从而也使横光利一的文学作品变得更为文学青年所接受和喜爱。

在更深更广的意义上来说,也为日本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过度起到了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1]宿久高.关于新感觉派文学比较[J].日本学论坛2001 (03).[2]由良哲次.横光利一的文学和生涯[M].日本:明治書院.[3]伴悦.横光利一文学の生成[M].日本:おうふう.[4]玉樹周.横光利一[M].日本:明治書院.[5]叶渭渠.春天马车曲[M].北京:作家出版社.(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