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哲学

合集下载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赖永海《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一个大题目,这里不想面面俱到地去谈论二者的相互关系,而拟择取一二个最带根本性的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并藉此就正于方家。

一、佛教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最大者是其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关于佛教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问题,以往学界谈得不少,应该说,这些研究对于帮助人们认识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相互关系是很有助益的。

但是,笔者近几年来在接触这一问题时,始终有一个感觉,即以往学界之谈论佛教对于传统哲学的影响,经常着眼于某些具体的问题,如中国古代某个思想家的哪一个说法是受到佛教的影响,哪一个术语来源于佛教,或者说某某儒者“出入于佛老”凡数十年,等等。

不能否认,这种研究有其合理性,因为任何研究总是从具体问题开始的。

但是,正如任何研究又都有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一样,对于佛教与传统哲学相互关系的探讨,似不宜老是停留于某些表面的现象,而应该在搞清楚这些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讨其更深层、更根本的东西……笔者认为,这个更深层、更根本的东西之一,就是思维模式问题。

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本体论,是一种以真如、实相为本体的本体论,这一点,谅学术界已无异议。

诚然,佛教在刚建立时,释迦牟尼曾经对诸如有始无始、有边无边及本体等虚玄、抽象的问题不感兴趣,采取避而不答的态度,但是,佛教在其往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印度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被原始佛教从前门赶出去的“大梵本体”,到后来又悄悄地从后门跑了进来。

例如,到了小乘佛教后期,为了克服业报轮回与没有轮回报应主体的矛盾,就开始出现了“补特伽罗”说。

此“补特伽罗”作为轮回报应、前后相续的主体,实际上已是一种变相的实体。

此实体虽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本体”,但已孕育着“本体”的雏形。

后来,随着大乘佛教的出现,般若学在扫一切相的同时,大谈诸法“实相”,把“实相”作为一切诸法的本源,此时之“实相”,实际上已是一个穿上佛教服装的“本体”。

佛教与哲学佛教哲学思想

佛教与哲学佛教哲学思想

佛教与哲学佛教哲学思想密宗与一般宗教不同,有点象哲学.二者的共同点是:1,在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市场条件下,可以大胆进行讨论怀疑,挑战权威.2,否认造物主.佛教好象又是宗教,与哲学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1,哲学是连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佛教的理论是尽头,顶点,是终极性的.2,哲学强调验证和实践,佛教里有的东西是无法办法证明和实践的.济公活佛02567 在2009年12月12日 7:39说 ,佛教作为解脱学,归根到底也是以逻辑学为理论基础的。

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佛教哲学丰富多彩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与中国长久以来哲学合流,成为古代传统哲学的绝大部分。

佛教哲学的影响,表现在人生论上,提出恒久是痛苦,人生本质是空的命题,并以因果报应说为支配人生把持的铁的法则,成为了对儒、道人生哲学的补充。

在心性论上,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代的佛教多讲心性之学,对于人的本性、欲望、烦恼等的特殊性和转换问题,作了细致的阐发,极大地影响了唐以来东亚哲学的方向,也古时是佛教对古代哲学的最大发展。

在宇宙论上,佛教不仅提出现象和本质皆空的学说,还着重阐发了以个人的取法意识和共同的「真心」为本体的学说,丰富了东亚古代唯心主义本体论。

在认识论上,佛教以其神秘直觉思维方式、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学说,以及强调主体、知觉和直觉主观能动性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的认识论,并在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领域发生了深刻影响。

此外,这里还应当指出佛教对玄学和理学的思想内容、思考方式和学说自省取向的深刻影响。

魏晋玄学家探讨有无、言意和动静等问题,各执一端,相持不下。

佛教学者僧肇着文,阐述非有非无、不知即知、动静相即的观点,客观上对玄学问题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把玄学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方法论阶段。

东晋以来,张湛《列子注》显然受佛学影响,文中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玄学的显要优势地位道学也为佛学所取代。

佛教对于理学的影响,是大家公认的,应当说这种影响是全面、深刻的。

哲学与佛学的人生感悟句子

哲学与佛学的人生感悟句子

哲学与佛学的人生感悟句子1.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2.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3.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4.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5.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6.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7.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9.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10.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11.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2.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1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14.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1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1.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3.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4.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5.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6.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镜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7.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8.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9.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0.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11.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12.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13. 觉悟世间无常。

国土危脆。

四大苦空。

五阴无我。

生灭变异。

虚伪无主。

心是恶源。

形为罪薮。

如是观察。

渐离生死。

14.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15.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自然科学、哲学、佛教:在认知方式上的统一

自然科学、哲学、佛教:在认知方式上的统一

自然科学、哲学、佛教:在认知方式上的统一一、缘起:自然科学、哲学、佛教:三种知识和信仰的现实印象 近几年来,在中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科学主义的思潮。

这种思潮影响所及,就是形成了一种科学至高无上的观念,形成了某种科学霸权现象。

杨振宁的炮轰《易经》,几年来的讨伐中医,均是科学霸权的表现。

至于现实人们对哲学的印象,则是各种各样。

有人认为哲学的地位与层次比科学高,是用于指导科学的;有认为哲学不如科学,应当用科学方法去研究哲学问题,等等。

总之过去有多少哲学流派,现在就有多少类似的主张。

至于对宗教,人们却有一个共同的观点:科学和哲学都比宗教科学,宗教不要理性,只追求没有事实与科学依据的虚无缥缈的信仰。

对科学、哲学、宗教的态度与观点,当然还有另类。

但既数量不多,且又不成气候,处于思想界的边缘地带。

以上就是现今社会人们对三种知识与信仰的大致态度。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对三种学问与宗教,作一些深入的对比研究: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

二、三种知识与信仰的认知方式研究 第一,自然科学的认知模式:观察+理性思考+直觉+假说理论模型+实验验证。

对于自然科学认知世界的方式,建立假说模型,然后用实验去验证,这是最标准通用的方法了。

其中的直觉,常常参与模型重建过程。

第二是哲学认知模式:观察+理性思考+直觉+假说理论模型+思辨验证。

哲学在上述建立假说模型和进行思辨验证过程中,不是一次性的完成模型构建和思辨验证的,而是边思辨验证,边修改与重建假说模型的,而且往往在这一反馈与修改过程中有直觉参与其中。

与科学相比,哲学理论模型是框架型的,比自然科学模型粗糙得多,哲学往往不过问细节。

例如叔本华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象。

他论证了人有肠胃是因为有吃东西的意志,人有四肢是因为人有劳动、运动的意志,等等。

但他并不去过问人们意志和产生肠胃的细节。

这一点正和科学相对照:科学是最注意细节的。

因此科学的假说模型是精致的模型,而哲学的模型则是一个大框框,是粗糙的模型。

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

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

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佛家思想源自印度,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始于汉朝。

佛教被视为一种文化和哲学,既具有宗教属性,又具有哲学性质。

在中国文化中,佛家思想和哲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

一、佛教的核心理念佛教的核心理念是四大真理和八正道。

四大真理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强调人类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阐述了痛苦的根源和成因,灭谛提出了超越痛苦和苦难的方法,道谛说明了痛苦的终极救赎和大涅槃。

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苦难和痛苦,获得内心的真正平静和快乐。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家思想给中国提供了一种达到心灵上的升华的方式。

在古代社会,文化传统主要依赖于孔子和老子。

而佛教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提出了一种使人们内心得到自我净化的途径。

其次,佛教以其平等和慈悲的思想形塑了中国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

佛家强调人以仁慈和宽容的态度看待世界和生命,表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而这一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价值。

最后,佛教对中国的艺术、语言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大量的佛教文献和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使用巴利文、梵文和梵文衍生的语言等等。

三、佛家思想对中华哲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认识论思想影响了中国哲学的思考方式和逻辑。

佛家哲学中的“中道”、“中观”、“即观”等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佛教的伦理思想对中国哲学的道德思维产生了影响。

佛家强调自省和饮食、睡眠的合理换生活方式,以便得到精神上的幸福和内心上的平静。

最后,佛教对中国哲学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也影响深刻。

佛教强调处于自然和内在平静的内心状态,认为这种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感受世界中的美。

“以心观心”和“心似清凉湖水”等佛家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意涵,对中国美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哲学与智慧佛教思想简介

哲学与智慧佛教思想简介

哲学与智慧佛教思想简介哲学和佛教是两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领域,它们都探索着关于人类存在、意义和智慧的问题。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探讨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伦理原则。

而佛教则是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强调通过智慧和觉知来解决痛苦和追求幸福。

一、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哲学这一概念源于古希腊,在古代希腊意味着“人类思维的爱好”。

哲学家们致力于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真理,并通过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考来研究这些问题。

在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学派,如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等。

这些学派探讨了诸多哲学问题,包括道德伦理、政治理论和宇宙观等。

二、佛教的起源和基本教义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佛)创立。

佛教强调追求解脱和智慧,主张通过打破贪欲、痛苦和迷惑的循环,达到涅槃的境地。

佛教认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通过修行和内观,个体可以超脱世俗的束缚,获得智慧的觉醒。

三、哲学与佛教的关系哲学和佛教都试图回答人类存在和意义的问题,但它们的方法和立场略有不同。

哲学强调逻辑分析和理性思考,通过推理和辩论来寻求真理。

而佛教则强调通过内观和禅修来培养智慧和觉知,认为真理是通过直接体验而非抽象推理获得的。

哲学和佛教对于伦理问题也有不同的探讨。

哲学通过道德哲学研究人类行为和价值观,提出了各种道德理论,如功利主义和德性伦理等。

而佛教则通过戒律和慈悲为基础的行为准则,指导信徒追求无我和利他的境地。

四、智慧佛教思想的核心概念智慧佛教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包括“缘起性空”和“中道”。

缘起性空是指一切现象都是由无数的因果缘起而存在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中道即指通过超越极端的方式,寻找事物的真实本性和平衡之道。

五、智慧佛教思想的实践方法实践是智慧佛教思想的核心。

通过禅修、内观、戒律和慈悲等实践方法,人们可以培养智慧、增长觉知,并逐渐摆脱痛苦和迷惑的循环。

六、哲学与智慧佛教思想的应用哲学和智慧佛教思想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佛教文化与哲学思想

中国的佛教文化与哲学思想

中国的佛教文化与哲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文化与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应用方式也在不断的演化,成为了沉淀在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观、价值观和方式方法。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寻中国的佛教文化与哲学思想,从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角度全面呈现。

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渊源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传承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走丝绸之路的官方外交和贸易传播方式,也有由禅师传道授徒传播的方式。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佛教及其所涉及的宗教哲思和文化内容也被中国文化所吸收和融合。

二、佛教文化关于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意义佛教文化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境遇,而佛教律与菩萨般若心提供了面对生死的一种生机和弥补,教育人们克服苦难,不断抱持正向思维,修善积德。

同时,以“无为而治”、“因缘发生”、“万法归一”的思想,表现了佛教文化重视自然和理性的倡导。

佛教对人性、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探讨和认识,并且在强调个人脱离险恶世界不断追求完善性的同时,强调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让人心中懂得博爱、理解和宽容。

三、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丰富而多样,不仅反映了佛教文化的精神和思想,也代表了中国的文化艺术水平和生活礼仪。

其中,佛像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佛像造型多样、风格独特,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佛教文化里还有许多古籍和佛经,这些古籍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便随着技术的改变和现代化手段的出现,这些古籍仍然可以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应用,为人们带来启迪和智慧。

四、佛教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文化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并对中国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中国侨界心理辅导员”一项工作中佛教平和、宽容、慈悲之精神得到普遍应用;此外佛教还对中国文艺、哲学、宗教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佛学视域下梁漱溟哲学思想

佛学视域下梁漱溟哲学思想
佛学视域下梁漱溟哲 学思想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梁漱溟的佛学思想 •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 佛学视域下梁漱溟哲学思想的价值
与影响 • 结论
01
引言
梁漱溟简介
01 卓越思想家
梁漱溟(1893-1988),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哲 学家、教育家、文化活动家,被誉为“最后一位 大儒家”。
02 学术背景
梁漱溟研究儒学、佛学、西方哲学等,对东西方 文化有深刻思考,形成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 。
03 社会影响
梁漱溟积极参与教育事业和社会改革,推动了中 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佛学与梁漱溟思想的关联
01 佛学启迪
梁漱溟在研究佛学过程中,深受佛法智慧启发, 认为佛法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有效方法。
02 融合创新
梁漱溟尝试将佛学理念与儒学、西方哲学等思想 融合,寻求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
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教育目标
梁漱溟哲学思想中的佛学观念提倡全人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素质, 这对现代教育目标的设定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方法
佛学思想强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梁漱溟哲学思想也倡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启发式 、体验式教学方法,对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社会文化进步的推动
现实意义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对于解 决现代社会问题、指导人 生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02
梁漱溟的佛学思想
佛教人生观
01
02
03
苦谛
梁漱溟接受佛教的苦谛观 念,认为人生本质上是苦 ,这种苦源于欲望和执着 。
无我
佛教强调无我,梁漱溟也 认同这一观点,认为人们 应当超越自我,追求无我 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学与哲学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发源于古代印度,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对我国哲学、文学、艺术及社会风俗均有相当影响,一度形成佛玄合流的景象,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佛学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它即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也是以哲学形式出现的宗教思想。

它的基本目的在于说明佛教观念的合理性和佛教生活的必要性。

哲学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和佛学神秘的宗教思维方式使佛学一传入中国,就使佛教与哲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 哲学与佛学的联系与区别首先,哲学与佛学互相影响,相伴相生。

哲学与作为宗教之一的佛学都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都是远离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由于哲学与佛学处于意识形态的同一层面上,使其在相互作用中极易相互过渡,并且相互包含。

哲学和佛学都是世界观,佛教与哲学作为世界观,它们必然要提供关于宇宙的模式和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基本原则,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

哲学作为理性思维的最高形式,要求从直观的感性现象背后探讨世界的本源、世界的一般性质和普遍规律,人们可以从理性的角度探讨各种问题及世界的终极问题。

佛教关于世界本原的基本命题也是非理性的,例如佛教的缘起论用因缘和合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把一切事物的现象看成一定关系和条件的产物,认为因果律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否认创世主的存在。

缘起说的主要目的是说明“诸法无我,诸法无常”的教义,认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从而把宇宙观和佛教人生观直接联系起来。

佛教超越时代、民族的界限,它之所以能跨越历史、国度而流传,是因为佛教研究生老病死,根除生老病死的苦痛。

人类在发展阶段上,总是寻求向上的意欲,而这种本性总是与现实苦难发生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用宗教来承担,佛教把生老病死归于自心,从精神方面来寻找出路,它强调调养和调节身心,采取修行的办法来缓和这种矛盾,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在变化,也繁衍出众多宗派、教旨、教风也出现了歧义,但根本宗旨仍然是释伽牟尼出家要解决的问题“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终不还宫”,“我欲为一切事件求解脱,故出家修道。

”哲学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它是一种大智慧,是反思的智慧、变革的智慧。

哲学的巨大的生活价值,莫过于用马克思所说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来表达。

哲学作为“意义”的社会自我意识,它对当代人类巨大的生活价值,就是对时代性的“意义危机”作全面的反应、批判的反思、规范性的矫正和理想性的引导。

因此,真正的哲学,不仅仅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和表达”、“总结和概括”,更重要的是时代精神的“反思和表征”、“塑造和引导”。

它以自己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提问方式以及对新问题的新的求索,批判性地反思人类生活的时代意义,理论性地表征人类生活的矛盾与困惑、理想与选择,从而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这就表明哲学与佛教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立足于虔诚的信仰和繁缛的清规戒律上,而是基于理性的思辨和逻辑的论证,去回答世界观、人生观问题,而佛教从本质上看是非理性的。

但它要借助理性思维的力量建立和巩固它的信仰。

1 哲学与佛学的联系与区别首先,哲学与佛学互相影响,相伴相生。

哲学与作为宗教之一的佛学都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都是远离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由于哲学与佛学处于意识形态的同一层面上,使其在相互作用中极易相互过渡,并且相互包含。

哲学和佛学都是世界观,佛教与哲学作为世界观,它们必然要提供关于宇宙的模式和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基本原则,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

哲学作为理性思维的最高形式,要求从直观的感性现象背后探讨世界的本源、世界的一般性质和普遍规律,人们可以从理性的角度探讨各种问题及世界的终极问题。

佛教关于世界本原的基本命题也是非理性的,例如佛教的缘起论用因缘和合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把一切事物的现象看成一定关系和条件的产物,认为因果律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否认创世主的存在。

缘起说的主要目的是说明“诸法无我,诸法无常”的教义,认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从而把宇宙观和佛教人生观直接联系起来。

佛教超越时代、民族的界限,它之所以能跨越历史、国度而流传,是因为佛教研究生老病死,根除生老病死的苦痛。

人类在发展阶段上,总是寻求向上的意欲,而这种本性总是与现实苦难发生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用宗教来承担,佛教把生老病死归于自心,从精神方面来寻找出路,它强调调养和调节身心,采取修行的办法来缓和这种矛盾,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在变化,也繁衍出众多宗派、教旨、教风也出现了歧义,但根本宗旨仍然是释伽牟尼出家要解决的问题“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终不还宫”,“我欲为一切事件求解脱,故出家修道。

”哲学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它是一种大智慧,是反思的智慧、变革的智慧。

哲学的巨大的生活价值,莫过于用马克思所说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来表达。

哲学作为“意义”的社会自我意识,它对当代人类巨大的生活价值,就是对时代性的“意义危机”作全面的反应、批判的反思、规范性的矫正和理想性的引导。

因此,真正的哲学,不仅仅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和表达”、“总结和概括”,更重要的是时代精神的“反思和表征”、“塑造和引导”。

它以自己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提问方式以及对新问题的新的求索,批判性地反思人类生活的时代意义,理论性地表征人类生活的矛盾与困惑、理想与选择,从而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这就表明哲学与佛教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立足于虔诚的信仰和繁缛的清规戒律上,而是基于理性的思辨和逻辑的论证,去回答世界观、人生观问题,而佛教从本质上看是非理性的。

但它要借助理性思维的力量建立和巩固它的信仰。

2 佛玄合流佛教自传入中国,吸收了中国哲学玄学的神秘主义思想后,它所谓的本无、心无、即色三派的教义正好与玄学的贵无、崇有、独化三派相应。

大乘佛教般若学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成的,因而是没有自性,没有实体,是空的。

从哲学上讲,这是对客观事物有没有真实性、永恒性的看法问题,是对本体和现象的关系的看法问题,是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根本问题。

王弼的贵无论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这就是“道”(或者为“无”),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多种多样的世界万物,就是这个本体的表现,世界上的形形色色的万物(有)只是现象(末),而在这些现象之中,有一个更根本的东西决定着万有的存在。

东晋最博学的佛教学者道安,一生致力于整理经典,辨别真伪,编纂了佛教丛书的目录,组织了佛经的翻译工作,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材料,他对佛教讲“空”的理解基本上与王弼的玄学“本无末有”、“崇本息末”的“贵无”思想差不多,道安讲的万物的形成和变化是“出于自然”,没有一个“造物主”(“岂有造之者哉?”,这比简单地认为世界是有一个人格神的造物主创造的宗教说教要巧妙多了。

慧远是道安的弟子,他进一步发挥了道安的“本无”理论。

他认为,万物的发生、变化都根源于精神感情活动,如果不使感情发生,也就没有万物的发生、变化。

所以他说:“有灵则有情于化,无灵则无情于化。

无情于化,化毕而生尽,生不由情故形朽有化灭。

有情于化,感物而动,动必以情,故其生不绝。

”而要使感情不发生,就必须认识万物以至人的本性都是虚幻而不真实的,也就是“本无”的。

他说,万物的生成都是各种“因缘”(条件)的暂时凑合,没有独立的本性一,所以虽说是“有”,而实际上是“无”。

这就与玄学家王弼的思想如出一辙,还有许多僧人和学者,他们把“佛玄合流”的景象推向了极致3 哲学上的唯心主义与佛教的区别柏拉图哲学是西方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的理念论的最高层次是关于善的理念,善即是神,他认为人世间有主宰万物的太阳,那么他的理念世界也有一个主宰,那就是神,他的唯心主义与佛教是有区别的。

首先,从内容看,唯心主义是对意识和物质关系的颠倒,以逻辑思维完成和展现了其颠倒的内容。

它承认意识对物质的首要意义,反映方式是理性的、现实的,而佛教是对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的关系的颠倒,是对超人间力量的信仰和崇拜,它用虚幻的想象代替现实的存在,神化了颠倒的世界。

反映方式是理性的、非现实的。

其次,从根源上看,两者的颠倒性质在发生根源上是各不相同的。

哲学唯心主义源于从古代肇始的人们对世界来源问题的兴趣和解答需求,是有意识地解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的结果,因而它的颠倒是置根于认识论中的,是由认识论方法的错误造成的对现实理解的错误。

哲学唯心主义是对现实的颠倒的反映。

对哲学唯心主义的清除,要通过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而逐步实现。

而佛教的根本宗旨则还是释伽牟尼出家要解决的问题,摆脱生老病死而产生的种种苦恼,解脱人类由既定生存方式所产生的根本问题。

中国的佛教徒把这宗旨用三个字来表示“了”、“生”、“死”,“生、死”是诸苦之本,生死若不了,一切痛苦没完没了,生死若了,一切痛苦都没了。

佛学理论与哲学思想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相互区别的物质,它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意识形态的不同视域,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不同的精神享受。

佛学的神学思辨、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的神秘思想,吸引着大多数人捕捉它的存在,而具有哲学思想的人,则具有高明的识度,高远的气度和高雅的风度。

为此,今天我们应该以科学的哲学,哲学的科学来阐述佛教的原理与精义。

我们应该站在大宗教的领域与范畴来阐述佛学的原理与精义;我们应该站在大文化的领域与范畴来阐述佛学的原理与精义;我们应该站在大科学的领域与范畴来阐述佛学的原理与精义;我们应该站在大哲学的领域与范畴来阐述佛学的原理与精义。

因为它是智慧、真理、规律的源泉,它是与智慧、真理、规律合为一体的。

它向全人类和全宇宙散发着理性与良知的光芒。

亦如罗琲罗博士所说:“佛教,它精确而客观地描述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