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01(共20页)
一中2021-2021学年第一(dìyī)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是是:150分钟总分:1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66分〕〔一〕课内文言文知识〔24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遄.飞〔chuán〕期.功〔qī〕稔.熟〔rĕn〕轻飏〔yán〕B.出岫.〔yòu〕泠.然〔líng〕陨.首〔yǔn〕虢.州〔guó〕C.涸.辙〔hé〕潦.水〔lǎo〕被褥.〔rù〕舂.粮〔chōng〕D.翼轸.〔zhĕn〕逋.慢〔fǔ〕捧袂.〔mèi〕斥鴳.〔yàn〕2.以下句子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A.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只〕除.臣洗马〔授予官职〕B.聊.乘化以归尽〔姑且〕汤之问棘也是.已〔动词,表判断〕C.识盈虚之有数.〔道理〕而御六气之辩.〔变化〕D.家君作宰.〔县令〕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责难〕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常在床蓐②小知不及大知③楚之南有冥灵者④此小大之辩也⑤愿陛下矜悯愚诚⑥旬有五日而后反⑦景翳翳以将入⑧而征一国者⑨云销雨霁A.①②④⑤⑥ B.②④⑥⑧⑨C.②③④⑦⑧ D.①③⑥⑦⑨4.以下选项里面(lǐmiàn),全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①悦亲戚之情话..就荒..盈室③三径..②幼稚④千里逢迎....而上者九万里⑥腹犹果然..⑤抟扶摇⑦但以刘日薄西山..也,尘埃也..不许⑨野马..⑧那么告诉A.①③④⑤⑨ B.②④⑥⑧⑨C.②⑤⑥⑦⑧ D.①③④⑥⑦5.以下各句中,加点字“之〞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悟已往之.不谏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③鹏之.徙于南冥也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⑤那么芥为之.舟⑥不坠青云之.志⑦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⑧之.二虫又何知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A.①⑦/②③⑥/④⑧/⑤⑨ B.①③/②⑥⑤/④⑦/⑧⑨C.①③/②⑥/④⑦/⑤⑧⑨ D.①⑦/②⑥⑤/③④/⑧⑨6.以下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眄庭柯以怡.颜②乐.琴书以消忧③臣具以表闻.④襟.三江而带.五湖⑤俊采星.驰⑥那么刘病日.笃⑦目.吴会于云间⑧屈.贾谊于⑨而后乃今将图南.A.①⑧/②④/③⑦⑨/⑤⑥ B.①③⑧/②④/⑤⑨/⑥⑦C.①⑧/②④/③⑦/⑨⑤⑥ D.①③⑧/②④/⑤⑥/⑦⑨7.以下选项里面,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问征夫以前路②乐夫天命复奚疑③南冥者,天池也④怀帝阍而不见⑤而莫之夭阏者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⑦而彼且奚适也⑧今臣亡国贱俘⑨那么告诉不许A.①⑥/②⑦/③⑧/④⑤⑨ B.①⑥/②⑤⑦/③⑧/④⑨C.①⑥/②⑦/③⑤⑧/④⑨ D.①⑥/②⑦/③⑧/④⑤⑨8.以下关于(guānyú)古代官职相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A.古人用“朔〞、“晦〞、“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说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
河南省高二语文月月考试题
河南省淮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王阳明之前,学者们是把知和行分开来说的,知是知,行是行。
而王阳明则认为,“知行一体”,知中就有行,行中就有知。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
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
圣学只一个功夫。
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实际上,知和行是融在一起的,每个人关注的东西和每个人的兴奋点、喜好是连在一起的,这不完全是知的问题,这包含了每个人自身的感受偏向在里面。
所以,知里面就有行,行就包含了知。
平时做工作时,越是熟悉的工作,就越喜欢做。
越是不熟悉的工作,就越不愿意做,甚至害怕去做,也是这个道理。
简言之,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这里面有一个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问题。
知行合一、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
“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曾阐发王阳明的思想,他讲:“天下只有个知,不行不足谓之知。
知行有本体有工夫,如眼见得是知,然已是见了,即是行。
耳闻得是知,然已是闻了,即是行。
知非见解之谓,行非履蹈之谓,只从一念上取证,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常人可能认为,想对父母孝,就要了解到底什么时候要让父母暖和一点,什么时候让父母凉快一点,这都是知识,都需要学习。
而王阳明则认为,若一个人真的想孝,并不需要专门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会。
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真知真行的问题。
解析河南省太康一高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含解析
2016—2017学年河南省太康一高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茶史郑培凯①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
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②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
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
属于实用阶段。
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
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
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③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
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
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沫饽不匀。
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
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劣,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④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
河南省太康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河南省太康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滂沱(páng)逡巡(qūn)歼击机(jiān)倔头倔脑(juè)B . 河畔(pàn)悭吝(qiān)嚼舌头(jiáo)泾渭分明(jīng)C . 讥诮(qiào)押解(jiè)孺子牛(nú)风光旖旎(yǐ)D . 头簪(zān)分泌(mì)润滑油(rùn)朝暾夕月(dūn)2. (2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 近期,一套《中华文化基础教材》的教材引起人们强烈兴趣,这套由两岸学者编撰的书成为国学教材的首选。
(中华书局出版,新华书店发行)B . 传统藏式建筑用的木料多,救火也有一套老办法——如“砍柱子、掀房顶”等。
而为了“掀房顶”不费事,藏式建筑房顶梁和椽子不相互钉死。
C . 推进通用航空安全发展,应当严格飞行执照发放、严格飞行安全监控;任何空域、任何高度、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任违规违章飞行。
D . 泰山的色调如油画一样层次分明:春日,山清水绿;夏日,葱郁如盖;秋日,暖色宜人;冬日,静默雪白,四季色彩各异,韵味不同。
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所谓“皮革奶”,是利用已经废弃的动物皮革制品、动物毛发水解为皮革水解蛋白后,混入到牛奶中,以提高产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B . 该记者没有按照报社领导的要求,如实报道地方政府治理污染不力、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问题,受到了停职处分。
C . 巴以新冲突将成为奥巴马上任后遭遇的首个重大国际危机,这个危机将直接考验奥巴马的外交智慧和危机处理能力。
D . 真善美是童话的底色,是人类代代相承的灵魂光芒,它能够使孩子养成尊重自然、爱护别人的精神和良好习惯。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统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高二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高二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试题分数:150分第I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下列加点词语中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修葺.(qì)联袂.(mèi)拘挛.(luán)萦.怀(yíng)B.阡.陌(qiān)拾掇.(duo)木屐.(jī)商贾.(gǔ)C.睿.智(ruì)静谧.(mì)茕茕.(qióng)挑衅.(xìn)D.悖.逆(bèi)遒.劲(qiú)后嗣.(sì)宽宥.(yǒu)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北京时间8月24日8时,第29届北京奥运会落下帷幕,虽然奥林匹克圣火缓缓熄灭,但精彩的奥运会闭幕式表演让北京奥运会更显得曲尽其妙....。
B.随着金融危机海啸般的扑来,昔日辉煌的日本股市也江河日下....,10月10日日经股指开盘十几分钟内即跌破9000点关口,创2003年6月3日以来新低。
C.8月2日,石家庄市政府就接到三鹿集团关于毒奶粉的情况报告,但政府采取大而化之....的做法,只作内部调查,未能及时上报,导致毒奶粉给群众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危害。
D.台湾特侦组追查机要费案,近日发现陈水扁海外账户金额疑超过新台币10亿元。
此爆料在岛内犹如石破天惊....,震惊朝野,甚至绿营人士也感到非常愤怒。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
B.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河南省高二语文月月考试题.doc
河南省淮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王阳明之前,学者们是把知和行分开来说的,知是知,行是行。
而王阳明则认为,“知行一体”,知中就有行,行中就有知。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
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
圣学只一个功夫。
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实际上,知和行是融在一起的,每个人关注的东西和每个人的兴奋点、喜好是连在一起的,这不完全是知的问题,这包含了每个人自身的感受偏向在里面。
所以,知里面就有行,行就包含了知。
平时做工作时,越是熟悉的工作,就越喜欢做。
越是不熟悉的工作,就越不愿意做,甚至害怕去做,也是这个道理。
简言之,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这里面有一个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问题。
知行合一、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
“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曾阐发王阳明的思想,他讲:“天下只有个知,不行不足谓之知。
知行有本体有工夫,如眼见得是知,然已是见了,即是行。
耳闻得是知,然已是闻了,即是行。
知非见解之谓,行非履蹈之谓,只从一念上取证,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常人可能认为,想对父母孝,就要了解到底什么时候要让父母暖和一点,什么时候让父母凉快一点,这都是知识,都需要学习。
而王阳明则认为,若一个人真的想孝,并不需要专门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会。
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真知真行的问题。
教育最新K12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高二语文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上农耕文化对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农耕文化发展较早,其体系也较为成熟和完整,对北方的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在向中原汇聚,使得中原文化在发展中也吸取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而且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塑造了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据考证,从赵武灵王提倡胡服到清代的旗袍、马褂,古代中原民族上衣下裳、宽领褒袖的笨重服饰有了重大的转变。
伴随魏晋时期大批北方游牧民族从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或蒙古草原进入长城地带或其以南的中原腹地,“胡床”带入农耕地区并改变了中原民族席地而坐的习惯。
小麦、大麦以及磨面方法从西域和其他民族地区的传入,改变了中原汉族以五谷为饭的膳食种类。
家用畜力中的马,主要是从蒙古高原引入长城以南,汉代极为有名的汗血宝马传入中原方备受珍惜。
此外,在新疆阿拉沟、直儿沟等地西周至战国末期的墓葬中发现的骡子骨骼,经鉴定其最早应该是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者培育出来的。
而在艺术文化方面诸如笛、琵琶、箜篌、胡琴等乐器以及音乐音律、歌舞杂技等自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后,对中原的戏剧、宋词、元曲均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同云岗等石窟艺术以及敦煌的璧画艺术等,都是长城地带各民族乃至世界艺术的汇聚。
民族融合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
不论是农业民族政权还是游牧民族政权,当他们主导中原后,自觉不自觉地都希望能够统一中国,这种思想的形成是长期以来民族融合最好的也是必然的趋势。
尤其是游牧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想要稳定和谐发展就必须与农业民族的思想文化进行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汉民族契合,这正是农业民族与各民族不断融合最后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
虽然长城地带各民族的起源地域各异,但在几千年相互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学习所进行的“民族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胡化”,而是更深层次的诸如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度交融。
高二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题14.doc
高二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题高二语文第I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1.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卷上。
3.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4.第II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玷(zhàn)污央浼(měi)酒馔(zhuàn)沁(qìn)人心脾B.庇(bì)护埋(mái)怨彤(tòng)云微风轻飏(yáng)C.莞(wǎn)尔谗(chán)言迤(yǐ)逦契诃(hē)夫D.怂(sǒng)恿辖(xiá)制瘦削(xiān)碎琼(qióng)乱玉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美国电影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播出,它采用现代科技并融合了中国元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大加赞赏。
..论足B.假如每个人都想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已之短,那么我们每天都会有进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C.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设计、建造上融入了科技、人文、绿色奥运理念,比起以往奥运场馆的确卓尔不群,更加璀璨夺目....。
D.本来大家都谈得很开心,可是这个人一出现,在场的所有人都哑然失笑....,气氛顿时沉闷下来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年来,我国以新的姿态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调整,迈出了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而又负责人的参与者的重要一步。
B.经过专家组分析论证,排除了不可抗力和人为破坏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认定“12·23”特大井喷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精品
太康一高2015-2016学年度上期高二第一次测验语文试题第一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文言之现代生命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
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
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
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
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
"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
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
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
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
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
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
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
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a卷).doc
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A卷)说明:1—15小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奇葩.(pà)百舸.(gě)青荇.(xìng)召.唤(zhāo)B.干瘪.( biē)窈窕.(tiáo)舳.舻( zhú)匏.樽( páo)C.倾圮.( pǐ)壬.戌( rén)幽邃.(suì)魅.惑(mèi)D.枕藉.(jí)酾.酒(lì)纤.绳(qiān)坻.石(chī)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漫朔长篙冯虚御风沧海一栗B. 苍白佝娄期功强近不绝如偻C. 喧响干躁杯盘狼藉衔哀至诚D. 斑斓油腻门衰祚薄正襟危坐3.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①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②峥嵘岁月稠——过的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
B.①漪沦——水上的波纹。
②青荇——绿色的水草。
C.①罗绮——有彩纹的丝织品。
②惟兄嫂是依——只有兄嫂是依靠。
D.①夙遭闵凶——很早就遭到不幸。
②急于星火——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
4.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是一项是A.经过一个多月的斗争,来势汹汹的敌人在我军民合力打击下,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B.他的作品内容空泛,只重微言大义....,不足取的。
C.中国足球队终于打进了世界杯。
当普天弹冠相庆....时,人们不由不佩服主教练用人的眼光和胆量。
D.“台独”分子李秀莲数典忘祖....,竟公开宣称日本对台湾的侵略是台湾人的大幸,台湾和大陆是“远亲和近邻的关系”。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A.不仅微循环障碍会引发头痛、头晕等症,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B.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廉洁奉公,是关系到党个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C.辛梓初涉文坛,第一部处女作就是这样的一部意味深长的长篇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D. 海关的缉私检查工作,是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国门。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高二语文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上农耕文化对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农耕文化发展较早,其体系也较为成熟和完整,对北方的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在向中原汇聚,使得中原文化在发展中也吸取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而且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塑造了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据考证,从赵武灵王提倡胡服到清代的旗袍、马褂,古代中原民族上衣下裳、宽领褒袖的笨重服饰有了重大的转变。
伴随魏晋时期大批北方游牧民族从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或蒙古草原进入长城地带或其以南的中原腹地,“胡床”带入农耕地区并改变了中原民族席地而坐的习惯。
小麦、大麦以及磨面方法从西域和其他民族地区的传入,改变了中原汉族以五谷为饭的膳食种类。
家用畜力中的马,主要是从蒙古高原引入长城以南,汉代极为有名的汗血宝马传入中原方备受珍惜。
此外,在新疆阿拉沟、直儿沟等地西周至战国末期的墓葬中发现的骡子骨骼,经鉴定其最早应该是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者培育出来的。
而在艺术文化方面诸如笛、琵琶、箜篌、胡琴等乐器以及音乐音律、歌舞杂技等自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后,对中原的戏剧、宋词、元曲均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同云岗等石窟艺术以及敦煌的璧画艺术等,都是长城地带各民族乃至世界艺术的汇聚。
民族融合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
不论是农业民族政权还是游牧民族政权,当他们主导中原后,自觉不自觉地都希望能够统一中国,这种思想的形成是长期以来民族融合最好的也是必然的趋势。
尤其是游牧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想要稳定和谐发展就必须与农业民族的思想文化进行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汉民族契合,这正是农业民族与各民族不断融合最后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
虽然长城地带各民族的起源地域各异,但在几千年相互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学习所进行的“民族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胡化”,而是更深层次的诸如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度交融。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1 25(共24页)
上高二中2021-2021学年(xuénián)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
倘假设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惊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言论生态。
最近在网上,“HY害怕了〞“HY吓傻了〞“欧洲懊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
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夸张,文风堪忧。
比方,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抚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我国科技实力超越HY,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如今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一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急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
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
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
而某些媒体,其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睛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
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HY,给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
然而,新闻不是爽文。
假如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群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
确实,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那么误入新闻消费的歧路。
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HY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第Ⅰ卷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
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
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
河南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1年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84分)一.文言知识考察。
1. 下列各项中对加色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①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术:方法②彭泽去.家百里去:距离B. ①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寻求②悟已往之不谏.谏:进谏C. ①会.有四方之事会:恰逢②田园将芜.胡不归芜:田地荒废D. ①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接近②怀.良辰以孤往怀:怀念,回忆2. 下列句中加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恨晨光之.熹微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 既自以.心为形役木欣欣以.向荣C. 风飘飘而.吹衣泉涓涓而.始流D. 将有事于.西畴遂见用于.小邑3.对下列句中加色词语的活用类型,分组正确的一项是()①瓶无储粟,生生.所资②眄庭柯以怡.颜③倚南窗以寄傲.④审容膝..之易安⑤园日.涉以成趣⑥乐琴书..以消忧⑦或棹.孤舟A.①④/②/③/⑤/⑥⑦B.①④/②/③/⑤⑦/⑥C.①④/②/③/⑤⑥⑦D.①②④/③/⑤⑥⑦4.下列句中加色的词语,含有不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①于时风波..未静②尝从人事③悦亲戚之情话④请息交以绝游⑤幼.稚.盈室⑥将有事..于西畴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⑤⑥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纪月日,除了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即指农历八月。
B. “乙巳岁十一月也”,使用了干支纪年法,古代人利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合进行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
天干地支也可以用来纪日、纪时。
C.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一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
河南省第一高级中学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南省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此题共3小题,9分〕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
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表达,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显然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
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
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
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最著名的莫过于松、竹、梅、兰、菊这五种不同科目的植物了,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欣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
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
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表达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
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
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那么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一中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1)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由于光速是信号传播的最大速度,当我们观看远距离外的物体时,看到的并非它现在的影像,而是之前某一时刻的。
宇宙大爆炸发生在138亿年前,因此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远处来的光就是那时发出的。
由于光传播的这段时间里宇宙膨胀造成的距离改变,发出这些光的地方与我们现在的距离不是138亿光年,而是大约469亿光年。
这就是我们此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称之为“粒子视界”。
当然,未来的观测者将能够看到来自更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光波。
我们未来可观测的范围还受到宇宙膨胀速度的影响。
由于宇宙膨胀,宇宙间相距遥远的两点在相互远离,远离的速度正比于它们之间的距离,这就是哈勃定律。
因此只要足够远,远离的速度将超过光速。
这与相对论中光速是物体或信号传播最大速度的说法并不矛盾,因为这是空间膨胀引起的,其速度是相对于遥远的物体而不是本地的物体。
如果宇宙膨胀减慢,光最终还是会传过来。
但是现在人们发现宇宙膨胀在加速,这种情况下一定距离之外的光将永远无法抵达我们这里,这个界限称为“事件视界”。
通常我们把信号所能传播范围以内的时空称为“可观测字宙”,有时就干脆简称为“宇宙”。
由于上述粒子视界和事件视界的存在,可观测宇宙是有限的,但是在可观测宇宙之外时空还是可以存在的。
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时空中将存在大量甚至无穷多彼此互相没有直接因果联系的部分,有些学者把这些也称为不同的宇宙。
不过,在传统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中,这些时空区域都有相同的膨胀历史。
因此,称它们为同一宇宙的不同部分更合适一些。
(摘编自陈学雷《宇宙是唯一的吗?》)材料二: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
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第Ⅰ卷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
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
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
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
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
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隐逸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它仅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B. 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算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C.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D. 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 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C. 隐士是士阶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D. 隐士人格与隐逸文化具有强劲的辐射力和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 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D. 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答案】1. D 2. D 3. C【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文中第1段说“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故“它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只是其中一部分。
B项,文中说“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C项,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不是由孔子的“道”发展来的。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隐士人格与隐逸文化具有强劲的辐射力和强劲的张力”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和推断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有两处错误:第一处,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依据原文,“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效果,而非主观目的;第二处,“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表述错误。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树朱道能当二货提着两瓶好酒,去看几年没有来往的幺爷时,一村人都把脖子抻得像大白鹅似的。
“砰——砰”,幺爷院里突然传来两声玻璃的爆响。
不一会儿,二货跑出门,脸紫得像茄子:“你个老东西,就跟树过一辈子吧!”一村人都明白,爷俩一定是为卖银杏树的事杠上了。
据幺爷讲,这棵银杏树是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栽下的。
只听这银杏湾的名字,就知道它早已是一村人的风景了。
夏日,郁郁葱葱的树冠,犹如一把绿色大伞,撑起一片阴凉。
一村老少,便惬意地坐在树下,大人随意闲聊,小儿绕树嬉戏。
待到深秋,树下便是一地金黄。
村人就捡拾回去,好生收藏。
有长癣生疮的,熬水一洗;有破皮流血的,揉碎一按;有血高晕眩的,泡茶一饮……于是,常有人谢幺爷。
他听了,一摆手:都是托先人的福哩!眼下有人出高价,要买幺爷这棵银杏树。
谁呢?就是村长大军。
大军原本在城里开公司,当老板。
后来作为有经济头脑的能人,被招贤回乡,当上了村长。
大军一上任,立即带来一个致富项目:卖风景树。
所谓风景树,就是漫山遍野的松树、柏树、杉树什么的。
只要连根刨起,缠上草绳,运到城里一栽,就变成城里人的风景了。
一时间,寂静的山林里,野鸡惊飞,山兔乱窜。
再聚到银杏树下,村人的话题便出奇地一致:谁谁又卖了多少棵树,谁谁又挣了多少钱……正说得热闹,一直闷坐一旁的幺爷,冷不丁冒出一句:“一群败家子!”村人面面相觑,然后讪着脸,散去了。
银杏树下,便陡然冷清了许多。
大军却常来,尽管问候十句,幺爷也难“嗯”上一声。
一天,大军神秘地压低声音:“幺爷啊,有人想买银杏树,给你出这个价——”他张开巴掌,五个手指伸得直直地。
幺爷吧哒着烟,望着地。
“五千,五千啊!我的幺爷!”大军把手掌伸到幺爷脸前。
幺爷吧哒着烟,又去看天。
“这样吧,再加一千……”幺爷站起身。
“七千,七千怎么样?不能再高了!”幺爷终于开口了:“先回家问你爹,看你有没有祖宗。
再去问你娘,看你是吃奶长大的,还是吃屎长大的!”大军狠狠地朝银杏树踹去,旋即又龇牙咧嘴地抱脚乱跳。
这事让二货老婆知道了,脚跟脚地赶到大军家里。
讲好一万元的价钱后,她一个电话,把在外打工的二货连夜叫了回来……这一天,幺爷正坐在树下打瞌睡。
大军来了,板着脸说:“我代表村委会正式通知你,咱们村最近招商引资了家化工厂,需要拓宽进村公路——这棵银杏树在规划线上,要限期移走,否则将采取强制措施……”幺爷“霍”地站起身:“你敢——”大军冷笑道:“我是不敢,但是上级领导敢。
招商引资是头等大事,天王老子也要为它让道!”没几天,施工队果真开进山来。
看着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一村人热血沸腾。
就连蹲在茅坑上,也不忘拿根树棍,在地上划拉着征田补偿款的数目。
至于幺爷有多少天没出院门了,恐怕只有村医才清楚。
等再出门时,一向硬朗的幺爷,竟然拄起了拐杖。
他锁上大门,颤巍巍地出了村子。
几天后,幺爷回来了。
再过几天,幺爷又走了。
当公路一步步向银杏树逼近时,幺爷回来了,身后还多了几个陌生人。
他们径直来到银杏树下,又是测量,又是拍照,一脸的兴奋。
村人先是疑惑地张望,恍然后便一下子围过来:哈,幺爷要卖银杏树了!正在打牌的二货老婆,把麻将一推,反穿着鞋跑过来,嘴里直嚷:“卖多少钱?卖多少钱啊?”来人笑了:“多少钱?无价之宝!我们是文物局的,专门来登记保护这棵活化石的……”气喘吁吁赶来的大军,张着嘴巴,半天没换过一口气来。
幺爷走的时候,正是深秋。
村医像往常一样,背着药箱,过来给幺爷挂药水。
因为化工厂刺鼻的怪味,幺爷一直咳嗽不止,远远就能听见。
今天却异常安静,安静得让人心慌。
村医喊着幺爷,急急地推开院门……当二货老婆打着哈欠过来时,村医拿出一张纸,是幺爷提前交给他的遗嘱:死后遗体火化,骨灰撒在银杏树下…安葬骨灰的那天,来了许多人,有领导,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