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深挖教材资源,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挖教材资源,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

——以必修一《经济生活》教学为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伴随着教师教学过程中新的教育理念的逐渐形成,教学资源的开发逐渐成熟,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开发出成熟而具有时效性的课程资源,给予教学本身极大地帮助。然而,伴随着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也呈现出思想政治课忽略教材,或对于教材的把握仅仅局限于教材的正文,即基础知识目标的落实和达成,而忽略教材探究材料的使用,思想政治课俨然成了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内容繁杂,过于丰富,使得学生关注的焦点发生偏差,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一、教科书资源不被重视的原因分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明确提出:“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思想政治教科书”1,那么为什么教师在教学中不愿意使用教材本身提供的教学材料呢?

首先,教材资源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内容过于陈旧,这是导致教师不愿意使用教材资源的首要原因。以《经济生活》(必修一)第一单元为例,教材在解读外汇内容时所选用的探究案例——人民币汇率变化,材料时间为2007年,这一时期的汇率变化显然与当今人民币汇率呈现出较大差异。再如,在解读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一问题时,教材选用的案例时间锁定为20世纪90年代,距今已有20余年,20年间我国经济现状迅猛发展,

物价水平亦有所提高,教材的资源显然不合时宜。纵观教材,这样的例子仍有不少,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宁愿选择具有同等说服力的其他资源,而不愿意使用教材资源。

其次,部分教材内容实践性不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而教材在设问环节中普遍使用的设问方法为三种类型,一是选择类,如“与2007年8月24日相比,200年4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升了还是降了?”2。二是以“是什么”为主要目的的设问。如“你能从上述材料中体悟出商品的基本属性吗?”3。三是实践类,如“你能设想出让更多的人都成交的方法吗?”4。从整体教材资源来看,以前两种设问为主,第三种设问方式为辅。因而,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不少教师都愿意选择实践性更强的教学资源,这也就间接导致了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摒弃。

再次,教材资源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应该肯定的是,大部分的教材资源是围绕学生生活而展开的,这在让学生感觉到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导致让学生对于教材资料的兴趣降低。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高峰期,他们具有更强的好奇心,善于并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教材资源在这一点上显然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不符。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单纯引用教材资源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教材资源便逐渐从课堂上减少,甚至消失。

二、教材资源的价值:

既然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不能完全满足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要求,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思想政治课教学就需要摆脱教材资源重新引用新资源呢?事实上,相比较于其他教学资源而言,教材资源具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首先,教材资源典型并具有权威性。“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5“在内容上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6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之一。可见,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主要依据的教材在其内容的编写和审核上极具权威性,运用教材资源开展教学是最简便也是最稳妥的方式。

其次,教材资源中问题的设置具备一定的连贯性和科学性。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强调,“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 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7而教材在进行问题设置时,践行了这一教学思想,在提供了探究材料的同时,问题的设置与正文的内容形成有效链接,起到了承上启下,导出教学内容的目的,使得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再次,教材资源实用性强,使用简便。

教材的资源详实而科学,如果能够加以有效利用,对于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充实课堂将大有裨益。那么,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教材本身的资源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深挖教材资源的途径:

1、从教材资源的二次甄选中把握教材。

教材资源的第一次甄选是由教材的编写者来完成的,作为教师,对于教材资源的二次甄选十分重要,二次甄选的过程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更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的过程。以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为例,教材分为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其中辅助文主要由“专家点评”“名词点击”和“相关链接”三部分组成,三者内容各有侧重,这部分内容具有明确的理论价值和教学价值,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利用的。

而教学案例的使用则需要经过更加严谨的二次甄选。甄选的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实时更新法。对于具有较强时效性的教学案例,可以按照教材的思路即时更新,以突出思想政治教学的时效性。如:前文提到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就可以根据当前汇率变化进行实时更新,而设问则可以沿用教材的原问题。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率,又保证了设问的科学性。

(2)更改设问引导法。不具有时效性的材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案例,以《经济生活》第六课第二框“股票、

债券与保险”一目的教学案例为例,教材设计了“沈大爷购买国债”一个案例,其意图是“一是导入本目正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国债的主要特点;二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联系地看问题。”8据此,教材设计了两个想承接的问题,一是“国债素有‘金边债券’之称,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二是“你了解其他债券吗?”笔者认为,沈大爷购买国债这一教学案例本身,十分典型,其教学价值十分明显,但教材在问题的设置上略显枯燥,据此,笔者将问题进行了重新设计。“如果你是银行工作人员,见到这般早期来买国债的老年人,你会建议他如何投资?”这里,将学生设计为银行工作人员给沈大爷出建议,既能引导学生分析出股票投资方式的优点和局限,又能引出下文“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灵活动态的运用教材案例。

教材在每一课都设计了教学案例或探究活动,这都是教学资源,教师完全可以在教材中挖掘资源,动态运用。

(1)教学案例的动态运用。

以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七课“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例,本课中一个重点的教学内容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材本身提出了一个探究问题“小吴一家的收入分配”,引导学生分析出收入分配的特点。而笔者发现,收入分配问题渗透在教材的多个位置上,教学素材十分丰富。如教材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中提到的袁隆平和王选获得的500万元的国家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