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合集下载

朱熹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地址

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童教育思想家,其儿童教育思想深刻影

响了当代教育。朱熹继承了古代儿童教育的家庭传统思想,以及注重

仁政治手段实施的儿童教育的传统实践。他认为,孩子应该得到恰当

的教育,以开发自身潜能,发挥优势,完善自身素质,以备未来的坚

守和抗争。由于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他重视宗教的落实。他特别注

重家庭的教育,认为学童主要靠父母进行教育,家庭环境是童年教育

的最主要场所。

朱熹认为,要良好地教育孩子,首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他认为,孩子们要接受关于仁义、礼仪、和平以及其他正义感的教育,这是为了培养他们谨慎自律、热忱细致的做派。此外,朱熹还强调孩

子必须积极思考,学会自我管理,在自己的行为上承担责任,并建立

起干净的价值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给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强调在培养

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品质的发展。教育如果只是纯粹提供知识给

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美德教育,特别是如仁义礼仪等传统美德,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另外,要正确培养孩

子的思维能力,以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孩子实现个人发

展和社会贡献等。总之,要把孩子的教育当作一项系统的工程,增强

孩子从内到外的健康成长。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通识理论】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作者: 祝伟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347 发布时间:2011-7-29 22:01:02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如皋高等师范学校 祝 伟抚养后代,可以说是出自人类的天性;而教育后代,则出自人类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一些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关于胎教和儿童家庭教育的宝贵的幼儿教育思想,其中的某些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一、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一)基本概念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往的一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就大体上是一部儒家教育思想史;而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就被当中依附于儒家教育思想主干之上的一个分枝而得到容纳,或者就干脆被排斥在教育历史发展的主线之外。这里尽量做到兼蓄并收。中国古代的“幼儿”与“幼儿教育”与现代的概念不同。现代由西方传入的“幼儿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概念特指儿童在3岁以后直至入小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且常指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国古代对幼儿年龄的上限规定较晚。“幼儿”:“人生十年曰幼,学。”《礼记·曲礼》。汉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即从初生到10岁出外上学这个年龄段称为“幼”。但古籍的记载不一致,一般的说法是8岁。朱熹在《大学章句序》曰:“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这里所讲的“幼儿”是一个广义概念,是从初生之时到8-10岁外出就学。“幼学”,即幼儿教育,就是特指外出就学之前所受到的教育。中国古代的“幼儿教育”,是需要用模糊语言来加以描述的概念,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教育对象广泛,包括社会全体幼儿年龄阶段以内的儿童;第二,教育途径涵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把幼儿置身到一个庞大的社会课堂之中,内容十分广泛;第三,在教育方式上,相对地注意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包含了一定的自然性和趣味性。需要注意“相对”一词。实事求是地来看,中国的教育一向较少地注意个体的自在意识,而片面地强调集体和国家,在教育过程中总是出现“去个性化”。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有时也考虑到个体之间在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有意义的教学原则,但实际的目的还是取消这种差异,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封建统治阶级所规定的标准模式。这一点在普通学校教育中,尤其突出。同普通学校教育相比,幼儿教育较多考虑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并采用了具有形象性等特征的教育方式,如:游戏、儿歌、

陈鹤琴“做中国人”幼教目的之特点与当代启示

陈鹤琴“做中国人”幼教目的之特点与当代启示

陈鹤琴“做中国人”幼教目的之特点与当代启示

陈鹤琴的“做中国人”教育理念是一种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幼教目的,其特点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

陈鹤琴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应该被继

承和发扬。因此,她所设计的“做中国人”幼教目的结合了儒家思想,通过课程的内容和

方法来传递儒家思想,使得孩子能够在幼儿时期就体验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正确的道

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注重培养爱国情怀

陈鹤琴的“做中国人”教育理念还强调了爱国情怀的培养。在她看来,孩子在幼儿时

期就应该体验到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通过教育,让孩子从小爱国、热爱祖国。她提出了“中华民族的优越性,是中国儿童的骄傲”这一口号,给孩子灌输了爱国主义情感,塑造

了他们的爱国意识和自豪感,让他们成为阳光、独立、自信的中国少年。

三、注重开发幼儿多元智能

除了以上两点意义之外,陈鹤琴的“做中国人”教育理念还注重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她认为,儒家思想不但强调德性的培育,还注重知识的学习,因此,她所设计的课程内容

不仅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也包括科学、文学、社会、体育、艺术等方面,让孩子能够全面、系统地发展自己的智能。

在当代,陈鹤琴的“做中国人”幼教目的也有一定启示意义。一方面,中国文化与传

统儒家思想是中国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

也是幼儿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应该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最后,幼儿教育应该以全面、系统的方式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为社会发

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摘要:颜之推关于儿童教育的理论,涉及到儿童教育的独特意义、内容、原则及方法等。他倡导早期教育、重视道德启蒙、坚持慈爱相济和环境陶冶的早教原则与方法,以及关于儿童语言教育与艺术学习的思想,至今仍可资借鉴。

我国古代社会素有重视儿童教育的传统。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堪称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思想家的杰出代表。他在《颜氏家训》中对于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阐发。

颜之推(531—约595),字介,祖籍山东临沂。他出身于名儒世家,又生逢乱世,频遭波折,历仕南梁、北齐、北周、隋四朝。在其晚年,他集平生学识、世事见闻,以及立身处世、教子治家等经验,著书《颜氏家训》,共20篇,意在训诫本族子弟,肃正儒家门风。该书一出,即被后世人们奉为家教良范,广为流传。《颜氏家训》对于儿童儿童教育的阐述主要反映于《序致》、《教子》、《慕贤》、《勉学》等篇章中,这些阐述涉及到了儿童教育的价值、内容、原则及方法等,其诸多思想观点虽历时千载,但至今仍可资借鉴。

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观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早施教,勿失时机

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首先是基于他对于早期教育必要性及其重要作用的充分认识。他认为成人应该充分利用幼年这个良好的时机,及早对儿童进行教育。早施教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为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他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并借用孔子说过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以及谚语“教妇初来,教子婴孩”的说法来表明这一观点。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甚至认为如果条件允许可实行胎教。他提及古代圣王的胎教方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

古代教育理念对当代的启示

古代教育理念对当代的启示

古代教育理念对当代的启示

古代教育理念对当代有许多启示。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启示:

1.德育为先:古代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将德育置于教育的首位。在当代社会,道德教育同样重要。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公民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通过教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2.强调全面发展:古代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人才。当代教育也应该借鉴这种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社交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3.注重基础教育:古代教育重视基础教育,认为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当代教育同样需要注重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强调经典文化的学习:古代教育注重经典文化的学习,认为经典文化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当代教育也可以借鉴这一理念,通过学习经典文化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5.注重实践与体验:古代教育注重实践与体验,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教育也需要注重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情感。

6.强调师德师风:古代教育强调师德师风,认为教师的品德和行为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当代教育也需要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之,古代教育理念对当代有许多启示,包括重视德育、全面发

展、基础教育、经典文化学习、实践与体验以及师德师风等方面。这些理念对于当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朱熹的儿童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的儿童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是大学 教 育阶段的基础 , 大 学 教 育 则 是 小 不 单 单 反 映 了对 婴 幼 儿 乳 母 的 要 求 , 还 是
相 互 独 立 的两 个 阶段 即小 学 教 育 阶 段 和 大 是 : 慈祥 、 贤惠、 宽 容、 温 顺、 恭敬、 慎言。 这 求 教 师 对 儿 童 要 进 行 积 极 的 指 导 、 示 范 还
朱 熹根据 积极教 育的原 则 , 进 一 步 要 要 对 儿 童 进 行 间 断 性 的 启发 。 他 指 出教 师
整个 学 校 教 育 的过 程 划 分 为 两 个 相 互 联 系 于 如 何 选 择 乳 母 , 朱 熹 为 我 们 提 出 的 标 准 学 教育阶段 两个阶段 。 小 学 教 育 阶 段 就 是 所 说 的 蒙 养 教 育 阶 段 适 宜 于 8~1 5 岁的 儿 段, 两个教育阶段互相依存 , 小 学教 育阶 段

2朱 熹的教育思想
2. 1 重 视 儿童 教 育阶段 的小 学教 育
朱熹 根据 古代 的教育 与教学 经验 , 把
个长 时 间接 触 的人 , 因此 , 乳 母 对 婴 幼 儿 手 上 ; 穿戴衣服时 , 必 须 整好 领 结 纽 带 , 不 的 影 响很 大 , 她是 婴 幼 儿 的第 一 教 育 者 。 对 可 以 敞 开 或 者 不 系 扣 子 。
对 将 来 儿童 成 长 时 期 所 要 具 备 的 品 德和 修 对 儿 童 的 指 导 是 教 师 所具 有 的 基 本 技 能 ,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以下是对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

示的一些简要总结:

1. 以德育为先:孔子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他认为人的修养是教育的核心。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以塑造学生良好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

惯。

2. 尊重个体差异: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现代教育也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

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3. 实践教学:孔子主张“学而实习之”。他认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合是有效

的教学方式。现代教育应该倡导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培养思辨能力:孔子提倡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现代教育也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6. 倡导教书育人:孔子提倡教书育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素养。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身

心健康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7. 培养社会责任感:孔子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

“能担当的人”。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备关心他人,

乐于助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素养。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现代教育应该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营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个体差异,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

古代教育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古代教育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古代教育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古代教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教育是由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负责,旨在培养人们的品德、智慧、技能等

方面的素质,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虽然现代教育与古代教

育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古代教育的精神和价值观却不容忽视,对今天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注重道德和品德教育

古代教育注重的是道德和品德教育,认为品德高尚的人才是真

正有价值的人。在古代,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强调了人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孟子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感。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古代教育注重道德和品德教育的特点。

现代社会也需要道德和品德高尚的人才,而这种人才不是凭空

而来的,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在现代教

育中注重道德和品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做人的责任感,从而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

二、重视智慧和技能教育

古代教育注重智慧和技能教育,认为智慧和技能是人们实现自

身价值和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手段。在古代,技能教育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艺术等方面的技能,这些技能为当时的经济和社

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智慧教育则包括文化、哲学、科学等知

识领域的教育,这些知识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自身和世界,为人

类文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现代社会同样需要具有智慧和技能的人才,而这种人才也需要

通过教育来培养。因此,我认为在现代教育中注重智慧和技能教育,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成

为具有智慧和技能的人才。

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20世纪初中国教育界的杰出人物,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和“中国幼儿教育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尤其在幼儿教

育领域,其思想更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就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展开

论述。

陶行知注重培养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倡“学以致用”。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

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实际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而陶行知的教

育理念正是符合这一需求的。他主张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使其在实践中

获得知识,而非空洞地死记硬背。这种培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陶行知注重培养幼儿的品德和情感素养。他认为,幼儿时期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

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观念。这一思想在当前社会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随

着社会的变革,人们对于人文关怀和情感素养的重视日益提升。陶行知的思想强调培养幼

儿的品德和情感素养,有助于培养有担当、有情感智慧的未来公民。

陶行知主张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他认为,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根据其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的教育。这一理念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过度标准化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陶行知的个性化教育思想强调了因材施

教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挥其潜能。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他提倡通过生活来进行教育,使教

育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这一理念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传统的教育往往把

试论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试论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试论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论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聂小春11103201 学前教育本科二班

【摘要】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学习,怎样的教育方法才最适合儿童的成长,一直是众多教育家们致力研究的方向。朱熹提出教育要注重方法,强调教育的原则性,同时他还强调教育要全方面发展,注重事情的先后顺序以及难易程度。他把读书作为格物致知的主要途径,从自已的实践和前人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许多积极的因素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关键词】朱熹;博通专精;循序渐进,有教无类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一代儒宗。其学说在宋后数百年的封建社会思想界中占统治地位,极受推崇。而他作为教育家所取得的声誉和成就,可以与之相埒,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章。

一、朱熹的儿童教育原则及方法

(一)格物致知,博通专精

朱熹继承了孔子的“君子博学于文”、“博学而笃志”和孟子的“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的教学原则,提倡博学。他从《大学》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实践性观念,即“格物”与“致知”并以这两个基本概念衍演出教学过程就是格物穷理以致知的过程。他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只有穷尽万物之理,才能达到天理通明。因此他主张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育在实质上是相同的,都把握住了教育内容的广泛性与能力训练的多渠道。当今的幼儿教育强调五个领域,也即:科学,社会,健康,艺术,语言。无不充分的说明了教育的广泛性和能力训练的多渠道性。不仅是幼儿,作为大学,中学,小学的学生,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朱熹的教育思想多当今中国的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幼教的影响.doc

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幼教的影响.doc

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幼教的影响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对幼儿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提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对当代幼教有着深远影响。基于此,本人从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入手,介绍了注重幼儿的早期教育、创办式幼儿园、注重幼儿的全面这三个思想,并详细分析了这三个思想对我国幼教造成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ﻭ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普惠性

一、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概述

1.注重幼儿的早期教育

在陶行知发表的文章中,基本都强调了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人生的重要态度、习惯以及倾向,基本都能够在六岁之前培养成功,特别强调了“教育需要从小做起”,这些思想对现在仍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幼儿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教育者需要将幼儿放在和同等的地位上,充分尊重幼儿的,认识到幼儿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尽早对幼儿实施教育,通过幼儿教育为幼儿的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陶行知在当时呼吁兴办

2。创办式幼儿园

幼稚园,实施幼儿早期教育.ﻭﻭ

ﻭ在20世纪初期,我国开始兴办幼稚园,但是大部分幼稚园都是参照和的办园模式,并不适用于我国的。陶行知在1926年出版的宣言书中指出了幼稚园的三大弊病,认为国内幼稚园使用外国的教材、教育和教学方法;幼稚园的花费过高,只有

有钱人家才能够享受幼儿教育.因此,陶行知倡导建立式幼儿园,创办省钱的式幼儿园,借鉴国外的办园经验,结合实际开办幼稚园,促进幼稚园的平民化。

ﻭ 3.注重幼儿的全面

ﻭ在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中,幼儿教育需要注重幼儿的全面,需要对幼儿实施健康、科学、道德和劳动教育,促进幼儿身心的协调.幼儿教育需要涉及卫生常识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从幼儿教育时期开始实施科学训练,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及创造力;陶行知认为六岁之前是陶冶人格的最佳时期,所以幼儿教育需要涉及道德教育;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自立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的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1]。ﻭ

中国古代幼教思想对现代幼教的启示

中国古代幼教思想对现代幼教的启示

中国古代幼教思想对现代幼教的启示

作者:金大宝余庆华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年第03期

抚养后代,是人类的天职;而教育后代,则是人类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我国历来是一个教育大国,一直十分重视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许多古代教育家提出的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幼教思想,对现代幼教工作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值得借鉴和学习。

古代幼教;慈幼;家庭教育;游戏;启示

幼儿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教育家们提出的许多关于幼儿教育的宝贵思想对现代幼儿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以外的多种教育形式,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王孙贵族的宫廷教育,还包括幼儿游戏和神童教育等方面,其中最能体现幼教思想价值的是慈幼、家庭教育和游戏三个方面。

一、慈幼之道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是建立在“慈幼”思想基础之上的。“慈幼”即爱护儿童,这既是儿童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韩飞认为,“慈母对于幼子所表现出的慈爱之情,体现为对于幼儿的某种期望,即…务致其福‟,期望幼儿将来身体健康、万事吉祥。”韩飞的这种思想在我的家庭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我的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却深知慈幼的道理。小侄子旭涛一出生就由我的母亲带领,可谓既做奶奶,又做妈妈,总之都是做母亲。正如韩飞所说,慈母对于幼子的慈爱之情,体现为对幼儿的某种期望,母亲对旭涛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有时甚至还会有一些迷信的做法:每逢初一、十五到庙里烧烧香拜拜神,为孩子消灾保平安;立春的时候给孩子的帽子上戴个大红公鸡避邪等,不管这些做法有没有道理,但出发点只有一个,即希望孩子健健康康、顺顺利利地长大,体现的都是慈母对于幼儿的致福之情。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从中国的古代教育史来看,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国家。例如:先秦时期的典籍《周易》中就提到“物生必蒙,古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智也,物智不可不养”的早期教育思想。又如,汉代著名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以及宋明时期的朱熹、王守仁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幼儿教育等等。当然这也形成了我国古达极具有价值的儿童教育思想,为现在的学前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那么古代儿童教育到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我主要从以下四个层次来谈。

首先,古代学前教育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就告诉我们儿童最初的本性是善良的。因此,我们要“蒙养弗端,长益浮糜”。在人是幼儿时要给予及时的正确的教育,给他们打好基础,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抵御不良诱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才能有利于自己、集体乃至国家。倘若未给予正确的教育,今后必会害人害己。因此,学前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重视它的重要性。

其次,儿童教育要从幼儿的自身特点出发。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儿童的自身特点也各有不同,我们就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发展学前教育。古人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强调要“顺其自然,寓礼于教”;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要“宽严相济,诱禁结合”;要“知行并进,培养习惯”等等。这些教育原则无一不是从儿童自身特点出发,它符合儿童发展要求。

再则,儿童教育要全面和谐发展。幼儿教育不仅要让身体健康发展,而且还要将德、智、体、美等与其结合全面发展。有句话说“有知识,没道德叫做危险品”,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必定会危害他人、集体甚至是国家利益。儿童教育全面发展有一个很重要的关系:身体健康居于首位,但“蒙养以正”,儿童教育“惟以成德为事”,因而德是根本,然而道德教育要以认知为起点,即“以力学为先”,力学则“以读书为本”,所以智育不可缺,自古以来就有“礼乐相济”,“美善相乐”的思想,古美德更能增强德育效果。因此,只有将德、智、体、美和谐结合,才能使儿童全面发展。

论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启示

论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启示

论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启示

1.倡导早期教育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素有“早谕教”的理念,颜之推的早期教育思想便是对于这种传统理念的最充分阐发。他关于古代胎教的记述暗合着了“外象内感”的中医学原理,特别是关于早期教育之独特意义的解释,已经孕育着了关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因此,即使是在今天,颜氏倡导早期教育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婴幼儿教育的价值仍颇具积极的启发意义。现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一再证实着幼年成长的关键性及其早期教育的必要性与有效性。的确,对于人才素质的培养宜早不宜迟,而且对于早期教育愈需重视,就愈须科学合理。

2.重视道德启蒙

颜之推守道崇德的儿童教育思想是以维护封建的家庭伦理与社会秩序为要旨。然而,立足于今天的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现实,颜之推“自小便教之以德”的教育观足可借鉴。一个人品德素质的发展是贯其一生的持续累积的过程,而早期的道德启蒙对于形成儿童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乃至健全的人格都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终身受益。当然,从儿童时期就重视道德教育,也是社会现实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今的儿童教育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一种重智轻德的片面化倾向,这严重地影响着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特别是,伴随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养中对于儿童物质需求的一味顺从,以及在衣食住行诸方面生活自理上的包办替代,都使得许多儿童自小缺乏生存能力、抗挫折能力的锻炼,以及生活艰辛的体验。由此看来,颜之推强调道德素质培养的儿童教育目的观,以及“知稼穑之难”以求自立生存的教育主张,至今仍不失为是一种卓见。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作者:如皋高等师范学校祝伟)

抚养后代,可以说是出自人类的天性;而教育后代,则出自人类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一些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关于胎教和儿童家庭教育的宝贵的幼儿教育思想,其中的某些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往的一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就大体上是一部儒家教育思想史;而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就被当中依附于儒家教育思想主干之上的一个分枝而得到容纳,或者就干脆被排斥在教育历史发展的主线之外。这里尽量做到兼蓄并收。

中国古代的“幼儿”与“幼儿教育”与现代的概念不同。现代由西方传入的“幼儿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概念特指儿童在3岁以后直至入小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且常指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对幼儿年龄的上限规定较晚。

“幼儿”:“人生十年曰幼,学。”《礼记·曲礼》。汉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即从初生到10岁出外上学这个年龄段称为“幼”。但古籍的记载不一致,一般的说法是8岁。朱熹在《大学章句序》曰:“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

这里所讲的“幼儿”是一个广义概念,是从初生之时到8-10岁外出就学。“幼学”,即幼儿教育,就是特指外出就学之前所受到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幼儿教育”,是需要用模糊语言来加以描述的概念,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教育对象广泛,包括社会全体幼儿年龄阶段以内的儿童;第二,教育途径涵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把幼儿置

中国古代“幼教”思想对当代幼儿教育的启示研究

中国古代“幼教”思想对当代幼儿教育的启示研究

中国古代“幼教”思想对当代幼儿教育的启示研究

抚养后代,是出自人类的天性;而教育后代,则出自人类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中国上古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就提出和形成了关于婴幼儿教育的思想理论,历经数千年实践、创新、发展,催生了近现代系统的幼教思想体系。在今天看来,这种幼教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国古代幼教思想的本要义理

中国古代的幼儿与幼儿教育与现代的概念不同。现代的幼儿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是由西方传入的概念,特指儿童在3岁以后直至入小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且常指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国古代从出生之时到外出就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统称为幼学,也就是幼儿教育。

那么,什么年龄段为幼儿呢?《礼记曲礼》中说:人生十年曰幼,学。汉郑玄注曰:名曰幼时,始可学也。把人从出生到10岁出外上学之前的年龄段视为幼。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曰: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又把人从出生到8岁的年龄段视为幼。不论是把幼儿界定为10岁还是8岁,所指代的都是从出生到外出求学之前这段时间,幼儿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初始阶段的宽泛概念中国古代从出生之时到外出就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统称为幼学,也就是幼儿教育。

中国古代就有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幼教思想,民间也有小树不剪不成材,小孩儿不教不成人的俗语,反映了古人对幼教的深刻认知。孔圣人周游列国授经讲学,感悟出教习真谛少成若天性,习惯自然成的绝妙论断。汉代的贾谊则明确提出了早谕教的主张:婴幼儿心地纯洁,可塑性大,在婴幼儿纯洁的心境还未受到外界环境的熏染时就要及早教育,造就循规尊礼的言行规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在其所著的《颜氏家训》中倡导: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从事教育活动四十年之久,对幼教领悟颇深。他认为,幼童时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才能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教育家张履祥也特别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幼稚之时,必见奋起之志,若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如皋高等师范学校祝伟

抚养后代,可以说是出自人类的天性;而教育后代,则出自人类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一些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关于胎教和儿童家庭教育的宝贵的幼儿教育思想,其中的某些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往的一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就大体上是一部儒家教育思想史;而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就被当中依附于儒家教育思想主干之上的一个分枝而得到容纳,或者就干脆被排斥在教育历史发展的主线之外。这里尽量做到兼蓄并收。

中国古代的“幼儿”与“幼儿教育”与现代的概念不同。现代由西方传入的“幼儿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概念特指儿童在3岁以后直至入小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且常指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对幼儿年龄的上限规定较晚。

“幼儿”:“人生十年曰幼,学。”《礼记·曲礼》。汉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即从初生到10岁出外上学这个年龄段称为“幼”。但古籍的记载不一致,一般的说法是8岁。朱熹在《大学章句序》曰:“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

这里所讲的“幼儿”是一个广义概念,是从初生之时到8-10岁外出就学。“幼学”,即幼儿教育,就是特指外出就学之前所受到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幼儿教育”,是需要用模糊语言来加以描述的概念,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教育对象广泛,包括社会全体幼儿年龄阶段以内的儿童;第二,教育途径涵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把幼儿置身到一个庞大的社会课堂之中,内容十分广泛;第三,在教育方式上,相对地注意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包含了一定的自然性和趣味性。

需要注意“相对”一词。实事求是地来看,中国的教育一向较少地注意个体的自在意识,而片面地强调集体和国家,在教育过程中总是出现“去个性化”。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有时也考虑到个体之间在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有意义的教学原则,但实际的目的还是取消这种差异,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封建统治阶级所规定的标准模式。这一点在普通学校教育中,尤其突出。

同普通学校教育相比,幼儿教育较多考虑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并采用了具有形象性等特征的教育方式,如:游戏、儿歌、玩具、舞蹈等形式,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而且,由于幼儿教育的范围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因而为儿童成人提供了较多的自由选择的时机。儿童在这种比较自然的机会中可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天才,而成人也利用这种机会或者施加影响,或者发现儿童的特长。在普通教育史中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同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相比,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育形式,而这个形式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在一定限度内相对摆脱了封建正统观念的约束,获得了一些自由活动的余地。当然,这种自由的余地是很有限的。

(二)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幼儿教育史是中国幼儿教育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

1.原始社会幼儿教育:

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以“社会公育”为其特征,即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

2.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从公育变为家事,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复杂,奴隶社会就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3.封建社会的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发展到封建社会阶级性越来越明显,并且形成了从选择配偶、胎教、慈幼到家教的家庭教育体系,封建教育形成以封建制家庭教育为特征的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

4.近代幼儿教育:

清朝的教育改革政策: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叫癸卯学制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幼儿教育纳入教育体制中来。提出家教、蒙养合一的问题,并产生了幼儿教育机构。

5.近代在幼儿教育史上出现了探索幼儿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代表人物,如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等一批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们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指引了当时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中国的幼儿教育进行发展和改革,使中国的幼儿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二、中国古代幼儿教育的主要经验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以外的多种教育形式,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王孙贵族的宫廷教育,以及妇幼关系和妇幼保健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慈幼和胎教方面),还包括幼儿游戏和神童教育等方面,其中最能体现其思想价值的主要是重视胎教、慈幼、家庭教育和游戏这几个方面。

(一)胎教

重视胎教。我国古代,极为重视胎教作用的,把胎教作为培养圣明君主、理想后代的重要手段而予以认识和研究。

据《列女传》记载,早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周时期,周文王的母亲就对周文王实行了胎教,因而周文王聪慧明圣。

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曾经立下了实行“胎教”的规矩,要求对孩子从小就加强教育。他的观点是,人都是由胎胞生下来的,在胎里出了毛病,生下来也就无法教育,因而胎教是第一重要的。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父母酗酒,不但对自己的身心有害,而且对后代也不利。

陶渊明平时嗜酒,到晚年觉察到子女鲁钝,认识到“盖缘于杯中物贻害”,但悔之已晚。

重视养胎。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养胎的作用,把养胎看作是胎教的基础。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方》中列养胎专篇,论述养胎的重要性和养胎的方法。文中说,胎儿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脏器骨格都未形成,所以自受孕时起一直到临产,孕妇饮食居处处处都要注意。

明代医学家万全在《广嗣纪要·养胎》中也说:“妇人受胎之后,最宜调饮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和平之气以养其胎元完固,生子无疾”。

胎教和她胎养的方法很多。

1.注意孕妇的精神因素

古代胎教学说认为,妊娠期间的孕妇健康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胎儿的健康,而孕妇的健康和其精神因素有很大关系。

万全在《广嗣纪要》中说:“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取不慎。”孕妇要注意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绪和顺,心境平和即胎教,过激的情绪危害很大。因过喜而伤心则气散,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气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母气既伤,子气亦应,未有不伤者。其母伤而胎易堕,其子伤则脏气不和而多病,象盲、聋、哑、痴呆、癫痫等皆是由先天不足所致。

万全说:“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自妊娠之后,就要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诵读诗书,陈说礼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这样则“生男女福寿双全,忠孝贤明。”闻听诗书,奏着琴乐,现在的胎教依然提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