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演示文稿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演示文稿
一、及早施教,推崇胎教
• “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 原因: • 1.幼时家庭教育好坏,关系到一个人甚至一个家
庭的成败兴衰。 • 2.家长对年少子女的教育,容易奏效。 • 3.当时社会动荡,学前家庭教育是士族教育的基
础和主要形式
• 二、严慈结合
• 有教有爱、反对溺爱 • 提倡体罚
《童蒙须知》摘抄
• 衣服冠履第一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 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我先人常训子弟云:
“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头,谓 头巾,未冠者总髻;腰,谓以绦或带束腰;脚, 谓鞋袜。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宽慢则身体 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凡著衣服,必先提 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缺落。饮食照管, 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凡脱衣服必齐 整折叠。箱箧中勿令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 所污,仍易於寻求,不致散失。著衣既久,则不 免垢腻,须要勤勤洗干。
乐,仁者寿。”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第1节 贾谊的太子教育思想
• 生平与教育活动 • 西汉初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太子太傅
• 著作:《新书》 贾生——李商隐 • 宣室求贤访逐臣, • 贾生才调更无伦。 • 可怜夜半虚前席, • 不问苍生问鬼神。
• 2.对孕妇进行“正礼”教育,孕妇一切言行 举止合乎“礼”。
• 3.安排适宜环境及人员对孕妇予以影响。
• (二)学前教育 • 1.学前教育从婴儿初生开始 • 2.慎选左右是对太子早期教育成功的保证。 • 3.聘请为专任教师,负责教诲幼小太子。 • 4.教育内容多方面 • 5.教养结合
古代幼儿教育ppt课件
古代纺幼纱儿工教艺育设思计想与的实现施代启示
❖ 4.慈幼观念中的医学内容 ❖ 朱震亨在所著《格致余论·慈幼论》中对婴
幼儿的生理特征、饮食起居都进行了多方面 的分析论证。 ❖ 张从政的《儒门事亲》在《过爱小儿反害小 儿说》中指出了婴幼儿保健中的几个问题。 他认为小儿出生之时,由于肠胃绵脆,故有 “六易”之说。
古代纺幼纱儿工教艺育设思计想与的实现施代启示
(三)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思想
俭朴、正直
1、 廉洁教育
教
育
内 容
自立教育
以清白遗子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子弟不成人,富贵适 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 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子孙强于我, 要钱做什么!
古代纺幼纱儿工教艺育设思计想与的实现施代启示
❖ 幼儿教育发展到封建社会阶级性越来越明显, 并且形成了从选择配偶、胎教、慈幼 到家庭教育的整个教育体系,形成以封建 制家庭教育为特征的幼儿教育形式。
❖ 清末教育改革政策: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 章程》又叫癸卯学制,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 次把幼儿教育纳入教育体制,提出家教、蒙 养合一的问题,并产生了幼儿教育机构。
古代纺幼纱儿工教艺育设思计想与的实现施代启示
基本概念
幼儿
幼学
“人生十年曰幼”
十岁以下儿童的教育
幼 儿
第一 教育对象广泛
教
育
的
第二 教育途径涵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特
点
第三在教育方式上,相对地注意到了幼儿的心理
特征,包含了一定的自然性和趣味性。
古代纺幼纱儿工教艺育设思计想与的实现施代启示
古代世界幼儿园小小历史通主题班会ppt课件(模板)
古代世界的音乐舞蹈艺术如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古印度的舞蹈等,对现代音乐舞蹈的创作和表演产生 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总结: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历史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的意义
开创未来的使命
通过学习古代世界的历史和文化,我 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过 程和发展规律,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 供借鉴和启示。
道德规范
古代文明中的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对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具
有塑造作用,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对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
古代科技发明对现代社会推动作用探讨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对现代社会的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了巨大 推动作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农业技术
古代世界的农业技术如灌溉、耕作工具的改进等,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了粮 食生产的稳定增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神庙
埃及神庙以其巨大的规模和精美的雕刻著称,如 卢克索神庙和卡纳克神庙。
住宅和城市规划
古代埃及人在住宅和城市规划方面也表现出色, 如底比斯的遗址。
希腊数学与天文学成就
欧几里得几何
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创立了几何学,为现代数学奠定了基础。
阿基米德物理学
阿基米德在物理学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如浮力原理和杠杆原理 。
中国四大发明及影响
造纸术
中国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 发展。
印刷术
隋唐时期出现的雕版印刷术和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书 籍的广泛传播和知识的普及产生了重要影响。
火药
中国唐朝时期发明了火药,并在军事上得到广泛应用,改变了战争形 态。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PPT课件
“妊娠三月名始胞,当此之时,未有定象, 见物而化。欲生男者,操弓矣;欲生女者, 弄珠玑。欲子美好,数视璧玉;欲子贤良, 端坐清虚,是谓外向而内感者也。”
外向内感 外向:外界客观事物的表象; 内感:母体内的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
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
对“外象内感”理论作出了最全面、精辟的论 述:
3、选择良好的环境
妊娠期的妇女应选择优良的环境,要求 环境优美、居处简静、视听正美、退避 寒暑,注意安全。
4、重视精神因素的影响
“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 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 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 分析了孕妇的“身”和“心”的关系,论 述了不良精神会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影 响胎儿的发育。
评价:
从中医儿科角度去论述胎教,揭示胎儿 在母体中发育生长的生理特点和胎教的 生理基础; 一些先进人物又运用西方各种科学原理 来解释胎教内容,提倡科学的胎教方法 。
综合这些理论,有几个方面的经验:
1、 高度重视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2、 重视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3、 注重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4、 胎教实际上是母教,胎教的内容要求,对胎儿是隐 性的,间接的,对母亲是显性的、直接的。
二、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
(一)汉代胎教学说的形成 内容和方法主要有五个方面 1、教妇感胎
重点在“教”,即在意识形态、道德观念和道德行 为上,运用奴隶主贵族和封建道德伦理规范去管束 孕妇,教育孕妇恪守统治阶级的政治伦理德行,并 以此去感化和影响胎儿,使其具有善性。这就是胎 教的“教”的含义。
汉代胎教的教首先要求正礼端庄。
“夫至精才化,一气方凝,始受胞胎,渐成形质, 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 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 书,陈礼说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视恶事,如此则 生男女福寿敦厚,忠孝贤明。不然则男女既生, 则多鄙贱不寿而愚,此所谓因外象而内感也。 ”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 课件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理解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
2. 掌握古代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内容,能够分析其优缺点。
3. 提高对我国古代教育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内容和方法。
难点:分析古代学前教育的优缺点,理解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教育史》相关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幼儿教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学前教育与现代学前教育的异同。
2. 讲解:详细讲解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内容和方法,结合教材和PPT课件,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古代学前教育的优缺点,以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4. 例题讲解:以“古代私塾教育”为例,分析其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学前教育的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代学前教育形式,如家庭教育、宫廷教育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2)分析古代学前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 答案:(1)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私塾教育、家庭教育、宫廷教育等。
其特点为:重视道德教育、注重实践、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等。
(2)古代学前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注重道德教育、尊重个体差异、强调实践性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代学前教育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古代学前教育,了解其他时期的教育特点,提高对我国教育史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内容和方法。
2. 分析古代学前教育的优缺点。
3. 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4. 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的设计。
学前教育史课件
学前教育史课件一、引言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儿童综合素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史课件旨在梳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脉络,分析各个时期的特点和问题,为今后学前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进行概述。
二、古代学前教育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学前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教育内容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强调孝悌、礼仪、忠诚等品质的培养。
这一时期的教育观念和内容为后世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学前教育开始出现官方办学,如“太学”等。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包括文学、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
同时,家庭教育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家训、家规等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学前教育逐渐向民间普及,私塾、村学等教育形式兴起。
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学前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官办学校逐渐完善,如“国子监”等。
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包括诗词、书法、音乐等艺术教育。
同时,民间教育也得到了推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5.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学前教育进入了繁荣阶段。
官办学校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内容注重实用性,如算术、农业、手工艺等。
家庭教育也更加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
三、近代学前教育1.晚清时期晚清时期,我国学前教育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开始进行改革。
教育内容逐渐摒弃封建礼教,注重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同时,民间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儿童图书馆等相继出现,为儿童提供了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我国学前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政府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强调游戏、故事、手工等教育方式。
同时,民间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儿童活动中心等得到推广,学前教育逐渐走向普及。
四、现代学前教育1.建国初期建国初期,我国学前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古代幼儿教育》课件
PART 03
古代幼儿教育的代表人物 与思想
REPORTING
孔子与《论语》中的幼儿教育思想
总结词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强调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提倡“仁 爱”和“礼乐”。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幼儿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应该重视幼儿的德育和礼仪教育。他提倡 “仁爱”,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幼儿应该具备的品质。同时,孔子也强调“礼乐”,认为礼 仪和音乐是培养幼儿文明举止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古代幼儿教育》 ppt课件
REPORTING
• 古代幼儿教育概述 • 古代幼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 古代幼儿教育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 古代幼儿教育的评价与启示
目录
PART 01
古代幼儿教育概述
REPORTING
古代幼儿教育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当时 的教育主要针对3-6岁的儿童,由 家庭或私人教师提供。
古代幼儿教育方法以游戏、故事、手 工等为主,注重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实 践能力,强调在玩中学、学中玩。
古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重视儿童个性
古代幼儿教育启示我们,要尊重 儿童的个性,关注儿童的兴趣和 需求,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有针
对性的教育。
强调实践能力
古代幼儿教育启示我们,要注重 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注重全面发展
古代幼儿教育启示我们,要注重 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 、知识、技能等方面,为未来的 生活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古代幼儿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尊重儿童个性
现代教育可以借鉴古代幼儿教育理念,尊重儿童的个性, 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 教育。
演示文稿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 “夫至精才化,一气方凝,始受胞胎,渐成形质,子在 腹中,随母听闻。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 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礼说乐,耳 不闻非言,目不视恶事,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忠孝 贤明。不然则男女既生,则多鄙贱不寿而愚,此所谓因 外象而内感也。”
• 古人认为学习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而且可 以使人明白事理,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改 变人的精神气质。然而学习必须从点滴学 起,由渐次积累而成,必须经历一个由量 到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艰难过程。
第三十三页,共37页。
(四)勤俭教育 • 希望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后代居安思危的意识
和自立的能力,以求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
重点在“教”,即在意识形态、道德观念和道德行
为上,运用奴隶主贵族和封建道德伦理规范去管束 孕妇,教育孕妇恪守统治阶级的政治伦理德行,并
以此去感化和影响胎儿,使其具有善性。这就是胎 教的“教”的含义。
第八页,共37页。
汉代胎教的教首先要求正礼端庄。
• “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胎教之也。”
• 分析了孕妇的“身”和“心”的关系,论 述了不良精神会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影 响胎儿的发育。
第十四页,共37页。
5、慎始正本
• 古代优生思想,强调择母,不择父。 • 在迷信盛行的时代,抛弃“天命观”,强
调人事的选择,强调怀胎前的正本工作。
• 同姓不婚 • 提倡晚婚
第十五页,共37页。
贾谊:是西汉的政治家、保傅教育家。
第三十六页,共37页。
第三节 保傅教育制度
• 保傅教育制度指在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 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
《古代幼儿教育》课件.
《古代幼儿教育》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取材于《古代幼儿教育》教材第三章“古代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与内容”。
详细内容涵盖:古代幼儿教育的起源、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古代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幼儿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古代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与内容。
2. 培养学生分析古代幼儿教育特点及其对现代幼儿教育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从古代幼儿教育中汲取有益经验,为现代幼儿教育提供借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古代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内容及其特点。
难点:古代幼儿教育对现代幼儿教育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古代幼儿教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幼儿教育的好奇心,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古代幼儿教育的起源、发展过程、基本形式与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幼儿教育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古代幼儿教育中的有趣现象,提高学生对古代幼儿教育的认识。
4.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一道关于古代幼儿教育特点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道关于古代幼儿教育内容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古代幼儿教育》2. 内容:古代幼儿教育起源与发展古代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与内容古代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古代幼儿教育与现代幼儿教育的异同,谈谈你对古代幼儿教育的认识。
2. 答案要点:古代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私塾教育、蒙学教育等;注重道德教育、文化教育、体能锻炼等。
现代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注重全面发展、个性化教育、游戏教育等。
认识:古代幼儿教育在道德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过于注重应试和刻板教育,忽视幼儿天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代幼儿教育表现出浓厚兴趣,课堂互动积极。
古代幼儿教育课件
古代幼儿教育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教材第四章“古代幼儿教育的实践与特点”展开,详细内容涉及:古代幼儿教育的背景、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古代幼儿教育的现代启示。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幼儿教育的背景,理解古代幼儿教育的特点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2. 掌握古代幼儿教育的基本方法与内容,分析其与现代幼儿教育的异同。
3. 借鉴古代幼儿教育的优秀传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古代幼儿教育的特点、方法及其在现代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古代幼儿教育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提高自身教育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古代幼儿教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古代幼儿教育的特点。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古代幼儿教育的背景、方法、内容等,重点分析其与现代幼儿教育的异同。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其中的教育方法与理念。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探讨古代幼儿教育在现代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5. 小组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古代幼儿教育的背景、方法、内容。
2. 古代幼儿教育与现代幼儿教育的异同。
3. 古代幼儿教育的现代启示。
七、作业设计答案:以《弟子规》为例,分析其中的教育方法与理念。
2.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谈谈古代幼儿教育在现代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答案:在尊重个体差异、培养良好习惯等方面,古代幼儿教育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深入了解古代幼儿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图片的选择与展示。
2. 知识讲解中对古代幼儿教育方法与内容的深入剖析。
3. 例题讲解中案例的选择与分析。
古代幼儿教育课件
古代幼儿教育课件一、古代幼儿教育的背景在古代社会,幼儿教育虽然没有像现代这样形成系统的理论和体系,但它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对幼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农业社会,家族传承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孩子们需要从小学习农业知识和手工艺技能,以便将来能够承担家庭的责任。
此外,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贵族子弟往往接受更为全面和高深的教育,而平民子女则更侧重于实用技能的学习。
二、古代幼儿教育的目的古代幼儿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培养道德品质。
古人非常重视道德修养,认为良好的品德是做人的根本。
幼儿从小就被教导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培养善良、正直、诚实等美德。
其次是传承文化知识。
古代的文化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幼儿启蒙的重要教材,通过背诵和讲解,让幼儿了解历史、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再者是为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做准备。
如前面所说,不同阶层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职业预期,教育也会相应地有所侧重。
三、古代幼儿教育的内容(一)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贯穿于古代幼儿教育的始终。
父母和师长通过言传身教,让幼儿明白是非善恶。
例如,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谦虚、宽容,不自私、不贪婪、不嫉妒。
(二)礼仪教育礼仪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幼儿从小就要学习各种礼仪规范。
如见面行礼、就餐礼仪、社交礼仪等,培养孩子的文明素养和规矩意识。
(三)知识教育主要包括识字、算数、历史、地理等基础知识。
识字通常从简单的汉字开始,算数则是一些基本的运算方法。
历史和地理知识通过故事和传说的方式传授给幼儿。
(四)技能教育对于平民家庭的孩子,技能教育尤为重要。
如农耕、纺织、木工等技能,让孩子能够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
四、古代幼儿教育的方法(一)言传身教长辈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幼儿树立榜样。
(二)诵读经典让幼儿反复诵读经典著作,在诵读中领悟其中的道理。
中国古代早期启蒙教育
中国古代早期启蒙教育在中国古代早期,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事物。
中国古代早期的启蒙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师友教育和书院教育三种形式,这些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的启蒙教育体系。
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早期启蒙教育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会通过口头传授和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来教育孩子。
父母会教孩子做人的道理,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处世,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古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父母也会教导孩子一些基本的知识,比如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些技能和常识等等。
师友教育是中国古代早期启蒙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孩子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还会接受师友的教育。
师友不仅会传授孩子一些更深层次的知识,还会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和处世之道。
师友教育在中国古代早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师友的教导。
书院教育是中国古代早期启蒙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书院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和师友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经书和古籍来获取知识的一种形式。
在古代中国,书院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他们会在书院里学习儒家经典和其他经书,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
书院教育在中国古代早期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和士人阶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早期的启蒙教育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它包括了家庭教育、师友教育和书院教育三种形式,这些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的启蒙教育体系。
这种启蒙教育体系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在当代,我们也可以从中国古代早期的启蒙教育中汲取经验,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即,1840年以前鸦片战争之前的幼儿教育状况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对儿童的教育由整个部落承担,教育内容:生活和劳动教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了“庠”。
特点:1.对儿童实行社会公育;2.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3.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4.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采用口儿相传,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机构建立,学校开始产生。
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可根据幼儿年龄制定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学前教育,这主要是针对王公贵族,“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学术和教育也下移,胎教走出宫廷。
特点:1.由于家庭的出现,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家庭承担起学前儿童教育的任务;2.奴隶主贵族居于统治地位,垄断受教育的权利,因而儿童学前教育仅限于奴隶主贵族家庭;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为明确的年龄划分;4.对幼儿的教育不仅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已经注意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5.奴隶社会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实施胎教的要求。
封建社会春秋末年,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奴隶制度崩溃,新型地主登上历史舞台,以及士阶层的扩大,私学兴起,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得更多的人掌握了原来为贵族所垄断的文化和道德方面的知识,学前儿童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特点:1.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学前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民众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学前教育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等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3.对幼儿潜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学前教育内容的难度和广度均较有较大的增加;4.学前教育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再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5.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一编 古代学前教育史(上)
家庭教育的内容
• (三)幼仪规矩 • 进行合乎礼仪姿态的训练。 《礼记.曲礼上》:“立必正方,不倾听”。 • 进行尊老敬长的礼仪常规训练。 • 进行初步的交往应对的礼仪训练
家庭教育的内容
• (四)基本的读写算知识 识字 习文 属文 作诗 基本计算 听解《四书》
•(五)卫生习惯与身体保健 •个人卫生 •家务 •养育得法 •免受伤害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 常令洁净、整齐。” 清.李毓秀《弟子规》“冠必正,纽必结,袜 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 致污秽。”
• 一、家庭教育的目的 • (一)成人 • (二)成材
家庭教育的目的
• (一)成人 • 人:个人生理上的 社会和文化概念 • 目标:使幼儿成为好学好静、恭顺听话, “俨如好人”的“小大人” 朱熹:幼儿不要养成好吃、挑嘴的毛病, 最好不要靠近热闹的地方,不要养小猫、小 狗、小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的小动物,应远离赌博、踢球、 放风筝等无益之事。 •崔学古《幼训》
• 文王之孙成王的母亲周妃也实施过胎教。 • 汉.贾宜《新书•胎教》:“周妃后妊成王于 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喧,独处不倨,虽 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 《太平御览•人事》:“气禀贤妣之胎教”, 故终成贤明君主。
•为了保证胎教的实施,西周社会还建立了细 密的胎教制度,以加强从外部对孕妇进行约 束。 •颜之推:“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 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 滋味,以礼节之。”——王利器:《颜氏家 训集解》
• 曾参:“君子之于子也,爱而勿面也。” • 司马光对此总结道:“慈而不训,失尊之 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 亲斯备。”
•3.一视同仁 •4.正面教育 南宋.朱熹《小学》:“多说那恭敬处,少 说那防禁处”。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 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 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 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 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 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家庭儿童教育
一、胎教 胎教:是指通过对孕妇实施外界影响,或通过孕妇自我 调节达到作用于体内胎儿,使其能良好地发育、生长的 教育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一)胎教的实施 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西周还建立了 胎教制度,以加强从外部对孕妇进行的约束。《列女传. 周室三母》“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 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了胎教作用的基 本理论“外象内感”。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家庭儿童教育
二、宫廷学前教育 (二)三母制及四贤制
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 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师,教以善道者;慈 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他们分别承担母 后的部分职责,其中,:“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 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总之,由他们共同负 责太子、世子德性的培养与日常起居的料理。在三母之 外另设乳母,合称四贤制。
第四节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一、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颜之推简介
颜之推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信仰佛教。 但他博识有才辩,处事勤敏,应对闲明,所以在南北胡 汉各政权之下,先后都受宠任。他年逾六十的一生中, “三为亡国之人”,行踪遍及江南、河北、关中,又死 在南北统一之后的隋开皇年间,所以经验、阅历都较丰 富,非南朝或北朝局促一隅的高门士族所可比拟。他著 作《颜氏家训》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
三、家庭教育内容 (二)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活常规的教育(礼仪常规、卫生习惯) 2.初步的道德教育(孝悌、节俭、诚信、为善) 3.文化知识的教育(生活知识、识字学数、习字和学习 品质) 4.幼儿身体保健教育 父兄之教、母仪母教、家训
第三节 中国古代社会儿童教育
一、学前儿童社会机构 (一)宫廷学前儿童教育机构:孺子室与宫邸学 (二)社会慈幼机构 1、宋代:慈幼局、举子仓、广惠仓 2、清代的育婴堂与育婴舍 (三)蒙学 汉代:书馆、学馆 唐宋后:学塾、私塾、塾馆、蒙馆 元代:社学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家庭儿童教育
二、宫廷学前教育 (一)三公制度 三公制度又称保傅制度: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 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太师、太保、太傅合称“三公”,保,保其身体;傅, பைடு நூலகம்之德义;师,道之教训。 《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 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西周除设“三公”外,还置有副职“三少”即少师、少 保、少傅,他们常相伴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演示文稿
教育史的结构
学习方法与要求
主动式学习:积极主动预习 探索式学习:带着问题探究 自律式学习:为了自己而学习
成绩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40%):出勤、作业、课堂参与 期末成绩(60%):闭卷(开卷)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 中国当代学前教育 外国古代学前教育 外国近现代学前教育实践 外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家庭儿童教育
三、家庭教育内容 (一)家庭学前教育计划 教育对象:学龄期的太子或者贵族 教师:由朝廷委派德高望重的官员 目的:培养未来的帝王。 意义:就个人而言是为了太子和王子的全面发展。就国 家而言,是问了维护帝王家族的统治地位和专制权力, 为了国家的安定、国民的生计。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家庭儿童教育
第一章 中国古代儿童教育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儿童 教育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家庭儿 童教育
第四节
中国古代学前教 育思想
第三节
中国古代社会儿 童教育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一、教育形式: 以社会共育的形式,在生产活动中进行
二、教育内容: 生产劳动教育 道德和宗教教育 艺术教育 体格和军事训练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家庭儿童教育
三、家庭教育内容 (一)家庭学前教育计划 西周按儿童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 《礼记 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是中国教育史上 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礼记 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 女俞。男鞶(pān)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 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 就外傅,居宿于外。..….”
第三节 中国古代社会儿童教育
二、学前教育的教材 《史籀篇》、《仓颉篇》、《急就篇》、《千字文》、 《蒙求》 《百家姓》、《三字经》、《小儿语》
第三节 中国古代社会儿童教育
三、古代的幼儿游戏 (一)游戏的类型 1.智力游戏 2.运动游戏 3.角色游戏 4.语言文字游戏 (二)游戏的功能 智力、情感、体能、社会化、品德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家庭儿童教育
一、胎教 (二)胎教的基本主张 1.优生:择偶的主张;有关适时受孕的主张;有关少生 的主张。 2.胎教的基本原则:食物要求——不食邪味;环境要 求——居处简静;行为要求——行坐端严;情绪要求— —情性和悦。 3.“外向內感说”胎教理论:孕妇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 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
教育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 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 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 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它 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 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 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 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 (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