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轩辕文化
清水是轩辕故里。
轩辕黄帝生于清水,不仅有诸多的历史传说,而且有丰富的史料记载。
省、州、县志均记述:“辕辕谷隘,县东七十里,黄帝诞此”。
晋代郭璞的《水经》有“黄帝生于上邽轩辕谷”的记载。
近代史学家范文澜、当代史学家何光岳、古代天水名吏胡缵宗、当代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等均认为清水是辕辕故里,他们或撰文、或题词都鲜明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轩辕时代把远古文明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其生长、发展却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段历史至轩辕黄帝诞生在清水至少有三千年,甚至更长。
轩辕时代的高度原始文明不是孤立、偶然的,这一时代的形成,至少经过了三千多年的积淀。
清水的这个时期正好和秦安大地湾八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相衔接。
因此,在经历了近三千多年原始社会的漫长岁月,清水的先民们开始定居乐业,用石、陶器开创了清水人类新纪元,拓开了清水人类历史的第一页,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黄帝部落的历史至今约五千年,该部落活动与马家窑——齐家文化不无关系。
马家窑——齐家文化遗物、经碳14测定,遗址分布于渭水上游牛头河流域及其支流两岸台阶。
这一时期我国母系氏族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度繁荣的阶段。
磨制石器、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恩格斯说:人类之野迹的低级阶段是“从学会制陶开始”的。
从清水县境已经发现的分布于牛头河中游及其支流樊河、后川河、南道河、白驼河、林河避风向阳的台地二十五处遗址出土文物来看,以石斧、石刀、陶仿轮、石矛、石镞为主的生产工具,以陶鬲、陶罐、石碗、钵、杯、豆为主的生活用具,这些珍贵的实物证明,先民们不仅开发了牛头河中游的沃野,还披荆斩棘、不畏艰苦地开辟了海拔一千七百米的高山。
陶器的出现,更加促使了人类生活的相对稳定。
随着磨制钻孔石器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畜牧饲养业也发展了起来。
轮制器皿技术,麻布仿制技术及弓箭、捕鱼等工具的改进,使得生产迅速发展,生活资料日益丰富,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就其彩陶纹饰和经络艺术来看,千姿百态的造型、色彩明快的色调、变化多样的图饰证明先民的精神文化也丰富而多彩。
器皿造型的创作经验,对以后历代的器皿造型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伏羲、女娲时代是生物意义上人类的开始,伏羲与女娲兄妹是人类始祖的话,那么轩辕黄帝则是人文意义上的开始,轩辕与姜炎兄弟则是人文初祖。
因为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可以看到轩辕时代是一个已经具备国家这种权力形态的雏型。
所以,我们又说,轩辕是中华汉民族国家的创始人,中华文化的缔造者。
这个时代的文化,滥觞于清水,光大于新郑,这是作为轩辕故里清水文化的最大特征。
二、邽秦文化
秦文化是轩辕故里国家文化的又一个闪光点,是中国古代政权建设的滥觞地。
今清水县城北集翅坡以上新城梁诸山,西周初是古邽戎居地,故称邽山至今。
周孝王十三年(公元前876年),柏翳的后代,嬴姓部落首领非子,住西犬丘(今礼县),以养马知名,被周王室派到千、渭之间繁育战马,因为有功,始封王室附庸于秦地,邑秦亭,其号为嬴秦。
也就是说嬴姓一支在清水有了方圆不足五十里的封地,而且在今县城东北秦亭镇的秦子铺村筑城。
这也是清水境内筑城的开始。
实为秦统一全国之初开辟的发祥地。
当代史学家、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长周天游教授在大学讲堂明确阐述过这一史实。
今牛头河上下和后川河上游古称秦川。
秦亭所在的牛头河上游古为秦川。
秦亭所在的牛头河上游古称东秦州。
晋代
阚骃《十三州志》中记载:“秦州清水县秦亭,秦谷邑也”。
唐代《括地志》说:“秦州清水县本名秦,嬴姓居”。
嬴姓部族与当地邽部族长长期发生争夺战。
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封非子曾孙秦仲为西陲大夫伐邽戎,县境开始设制。
《水经注》有秦水“历秦川,川有育故亭(张家川县城附近,或今秦墓遗址),秦仲封地,秦之号自是始矣”。
这是发展壮大,统一六国,形成千年封建帝国之秦朝名称的来由。
周室王六年(公元前822年),邽戎杀秦仲,周王发兵七千败邽戎。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代邽戎占领居地,初置上邽县管理邽部族。
这是清水设县的开始,也是春秋最早建县和秦始建邽、冀二县之一的由来,距今2695年。
秦进入关中将部分邽戎迁往陕西渭南县东北,另置下邽县。
因之,清水有了古上邽之称。
这时的上邽古治在今城西牛头河北岸二级阶地,已探明现存汉代古城墙地下有秦建遗址。
《太平宇记》有“废上邽县,本邽戎地,秦伐邽而置邽县,属陇西郡,今(宋代)为清水县治所”。
可见,清水在经历了轩辕诞生这一重要文化之后,又孕育了先秦文化。
秦统一中国之形势与轩辕时代万国来朝一样,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三、屯田文化
我们之所以把屯田文化视之为轩辕故里清水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因为赵充国是清水历史上闻名于古今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而赵充国一生对当时及至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自他开始实行的“寓兵于农、屯田戍边”的屯田战略。
赵充国字翁孙,生于西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卒于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终年八十六岁。
祖籍今河北赵县。
西汉文景之治时,祖父赵仲况官至少府。
父亲赵圣官至谏议大夫,因密靖宫侍,积怨禁中,徒陇西上邽(今清水一带)生充国。
汉书把上邽注为今天天水市秦州区西南。
迁移时间是公元前114年。
这时赵充国已经二十四岁了,他的祖籍自然应是在清水县。
赵充国自幼善骑射,熟读兵书。
以六郡良家子补建章宫羽林兵。
由于武艺出众,不久即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
有一次,战争失利,全军被围。
充国率精勇百余名杀出重围,挽救了败局,身负重伤二十余处,汉武帝在行营查看了伤情并给以抚慰,从此声名大震,任命为中郎将,后迁车骑将军长史。
昭帝时,率军伐氐羌,俘获了西歧王,对安定疆土立了很大的功劳,被升为后将军,兼任掌管宫苑农桑的水衡都尉。
昭帝死后,太子刘贺登基,不到两个月,就干了一千多件坏事。
因而赵充国协同大将军霍光,御史大夫丙吉等废刘贺立宣帝。
抗击云雁匈奴时又建功勋,封营平侯,仍领水衡都尉。
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年逾七十的赵充国,督兵西陲,挫败诸羌进犯,并再三上书:提出“寓兵于农、屯田戍边”的主张。
在当时起了重要作用,既能减轻全国人民的负担,又能适应战争的需要。
经朝延准许建立金城属国(今兰州及青海的河湟一带)实行屯田,给这一带的汉羌人民休养生息创造了条件。
八十岁时自请告老,宣帝赐安车驷乘,黄金六十斤。
八十六岁时病故谥壮侯,葬于邽山之阳,今我县牛头河北李崖村石佛坪。
第二年绘赵充国金像于麒麟阁,位列丞相之前,居第三。
赵充国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的是他留给后世的屯田文化。
首先是用非战的方法解决民族纠纷。
在处理西北羌人的问题上坚持布大信于羌,团结多数的政策,争取了罕羌千羌的和解,以致他们的首领雕库狼何等投降。
孤立了先零羌的首领杨玉,直至杨玉为部下所杀。
先后用
了不到两万的屯垦军,在短短的四年内解决了自刘邦以来百多年动乱的西北边陲纠纷。
第二、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
丰年谷贱时,建议和促进政府收购粮食,唯恐谷贱伤农。
当大司农耿寿昌未完成收购任务时,他严肃的指出“这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失策。
他坚决反对光禄大夫义渠安国、酒泉太守辛武贤、乐城侯徐寿等的嗜杀镇压政策。
建立金城属国,实行“屯田戍边”,形成了长达一百二十多年的西北安定局面。
参加屯田的六千名犯人中,有一技之长的都起用。
又给少数民族传播了内地农耕、打井灌溉技术。
第三、讲究效率,治军谨严。
军队起居定时,劳动有节,违者严惩。
神爵二年为进军西羌和实行屯田,向朝廷写了请示报告,由金城(今兰州西南)到长安约千里,由于军令很严,往返七天就完成了任务。
第四、一生重调查研究。
指挥大军渡黄河作战、天山突围,由于调查细密,均转败为胜;实行屯田之前,年已七十有二,亲冒风沙察看黄河、湟水两岸的山川水利,制定切实可行的屯田方案;“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就出自这时。
第五、因地制宜,采用新的耕作方法。
河、湟地区风沙大、雨水少;根据自然条件,推行一亩田三等分,草一粮二间种,打井引水灌溉。
第一年就获得了好收成,第二年起,不用国库粮食还有余粮,直接支援了西北战场。
第六、对看准的事能坚持意见。
他的“屯田策”提出后一片反对之声,他不屈不挠,坚意不屈,连上十二道疏请命,终于获得了成功。
为了完成“屯田”理想,把家也搬到令居(今永登县附近),足见他忠于事业,不避艰辛。
充国一生的光辉业迹,为历代名人所推崇。
东汉成帝因戎乱,又想到伟大的政治家赵充国,命文学家黄门侍郎扬雄作“充国颂”以资纪念;三国时曹操募民屯田,得谷百万斛;明朝朱元璋曾说:备边在足兵,足兵在屯田;《资治通鉴》评论说:遇敌则战,寇去则耕,屯田一开,西域即通,屯田废置西域便塞;李贽则更为肯定的嘉许为“屯田是千古之策”。
我党在延安时期实行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建国之后在新疆设立生产建设兵团的独特体制,也正是赵充国屯田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淋漓尽致的发挥。
一九五八年夏,毛主席曾对周谷城教授说;“这个人(指赵充国)很能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主张。
他的意见在开始时,赞成者不过十之一二,反对者达十之八九,后来相反了,赞成者十之八九,反对者十之一二。
真理要人接受,总要有一个过程,无论在过去历史上还是现在。
可见研究赵充国其人是很有意义的。
四、关陇文化
历代王者非常重视对关陇的经营,对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视。
有“欲保关中,必固陇右”、“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之说,足见其成为维系中原王朝安危的形胜之地。
陇山南北贯于陕、甘、宁交汇之地,古代为中原与西北的天然屏障。
故汉代张衡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的感叹。
自秦汉以来,陇山为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秦陇锁钥、陇右门户、关西要隘”,是汉唐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大道。
清水因其地处关山西麓,陇右之地,自古为关中屏障,陇右战略要冲。
汉武帝元鼎二年在古陇坂(今陇山)分上邽而增置天水郡,清水与陇(今张家川)两县。
三年(公元前116年)分陇西郡置,治平襄(今通渭),辖清水、陇、绵诸等16县(道)。
何以命名清水县?据《太平御览》引《三秦记》说:“其坂九回,七日得越,上有清水,四注而下;下有县因此而名”。
其时清水县治所在上邽古城塬。
西汉末年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清水为识睦。
公孙述任清水长,在县治所西十五里牛头山下筑清水西城。
隗嚣在天水(皇城)联日合公孙述叛汉,占据陇右,建立割据势力。
汉光武帝刘秀曾遗将数次攻陇。
隗嚣失守天水,兵退南道峡,军败。
率妻子奔清水西城。
又在上邽东城(即清水古城)筑城固守。
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亲征,劝其投降。
隗嚣不从与其守城大将清水人杨广伐木阻塞关陇之道。
汉军兵分两路,一路从关山进入清水川区,一路从南道峡追击。
汉将吴汉、岑彭堵河水而淹西城。
杨广战死。
隗嚣兵病交困,携妻子逃奔冀县(甘谷)。
三国时曹魏复置清水县,并陇县(张川)于清水。
魏蜀交战,蜀兵出祁山过渭河至清水,今南道河口之诸葛军垒即与太石河口司马懿军垒对崎。
魏又复筑上邽古城塬之清水城为治,依险拒蜀。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
统治者曾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今县东南一带直接经略关陇要地。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曾在今百家镇置南和县;又置清水郡,辖清水、伯阳两县,其主要是军事上的目的,而治依然在清水古城。
五、唐蕃文化
唐的兴起于清水也有联系。
隋初废清水郡,改伯阳县为秦岭县,与清水县同属天水郡。
清水县白沙乡鲁湾村有唐先祖李虎墓。
出土墓志铭记述了他的一生。
特别是在任义同三司兼除秦川清水郡太守期间“奇略异端,不独专武”,“德行并设,风俗始行,威仪俱伸”的治郡之道。
据墓志铭记载他是陇西成纪人,北魏陇西行台李爵的孙子,北周陇东太守李宝的长子。
他的儿子是李昞,孙子是李渊,曾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唐代以后清水曾一度被吐蕃占领。
唐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于清水县置邽川,以县北邽山得名,辖清水、秦岭两县;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秦岭县并入清水县。
广德元二年(公元763年),吐蕃侵入大震关,占据凤翔以西地区,清水古城被毁。
公元780年,唐德宗即位,先后派韦伦等臣出使吐蕃与其修好,得到吐蕃赞同。
782年9月,唐派樊泽出使吐蕃,商定于次年正月十五在清水会盟。
783年正月十五日,吐蕃如期而至,唐蕃会盟使团分别来到清水城下,主盟人为唐陇右节度使张镒和吐蕃大相尚结赞。
这次会盟是唐蕃交战以来的首次议和。
会盟揭开了唐蕃历史上由战到和的第一页。
但由于吐蕃势力的强大和唐朝内乱的频繁,清水人民经历了八十多年的吐蕃统治。
直到848年凤翔节度使崔琪越陇山反击吐蕃,清水才重新回到了唐朝。
崔珙破吐蕃克清水,收复后古在今牛头河南上邽镇建城,隶属凤翔府。
五代中清水县虽名为陇右道秦州所辖,实自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又为吐蕃占据,县治也几经迁至天水、社棠之间。
因为有这段会盟的历史,所以在吐蕃文献中也就有了藏语“墨儒”这一对清水的称呼。
吐蕃文献记载:“于唐土墨儒地方,各修一庙,画日月于石,以为盟誓”。
就这几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