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社会主义法律原理
法学概论精讲第一章
题型题量单选题30题*1分=30分多选题 5 题*2分=10分名词解释 5 题*3分=15分简答题 3 题*5分=15分论述题 1 题*14分=14分 【 1-4 章 】案例分析题 2 题*8分=16分 【6和9章】目 录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第四章 宪 法第五章 行政法第六章 民 法第七章 商 法第八章 经济法第九章 刑 法第十章 刑事诉讼法第十一章民事诉讼法第十二章行政诉讼法第十三章 国际法第十四 章国际私法【红色考频较高】请思考:什么是法律不是自人类产生就有的本节课学习重点1、什么是法律;2、法律产生的时期及决定性因素;3、法律的特征是什么;4、法律的分类;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第五节、法律的要素渊源和分类第一节、法律的起源第六节、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第四节、法律的价值第三节、法律的本质、特征和定义第二节、法律的历史类型第一节法律的起源源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一、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一般调整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法律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一、原始社会二、奴隶社会三、封建社会五、社会主义社会四、资本主义社会五、共产主义社会法律产生自奴隶社会法律产生自奴隶社会第一节原始社会最典型、重要的社会组织是氏族。
氏族社会的规范主要是习惯氏族—规范—习惯【选择题】第一节【选择题】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法律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奴隶制的出现需要法律【简答】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从法律、宗教、道德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地位。
产生——完善第一节 法律的起源第二节 法律的历史类型一、法律历史类型的概念五、社会主义法律四、资产阶级法律二、奴隶制法律三、封建制法律一、法律历史类型的概念纵向的历史发展上对法律进行的最基本的本质性的分类。
法律基础章节---选择题
《法律基础》试题库第一章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单选题1.从本质上说,法律所体现的是(D)24A.社会普遍的意志B.统治阶级执政集团的意志C.国家立法机关的意志D.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2.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D)24A.社会性B.规范性C. 强制性D. 阶级性3.决定法的本质的是(B)25A.社会生产力水平B.社会经济基础C.全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D.统治阶级的意志4.原始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是(A)26A.氏族B.家族C.家庭D.国家5.法存在于(B)26 A.资本主义社会B. 整个阶级社会C.整个人类社会D. 原始社会6、法律规范中规定人们行为的模式、标准的那一部分是(D)42A.适用条件B法律后果C行为准则D.处理7.划分法律部门的客观基础是(A)42A.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B.法律的特点C.法律调整的方法D.法律规范的类型8.下列哪一项属于我国的部门法(A)42A.宪法B.国际法C.民族自治条例D.特别行政区法9.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B)46A.宽严结合B.准确、合法、及时C.正确处理政策与法律的关系D.从快、从重10.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C)47 A.社会主义法律的基础B.社会主义立法的原则C.社会主义法律实施的基本原则D.社会主义法律的指导思想11.法律意识的内容包括(A) 49 A.对法律的基本看法B.对行为的评价C.法律制度D.审判程序12.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的首要问题是(C)52 A.让人们知道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B使人们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C.培养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D.提高领导人的法律知识水平13.魏某是法学院教授,在某律师事务所担任兼职律师。
他为犯罪嫌疑人毛某担任辩护人,在法庭他依据刑法理论对毛某的行为作了无罪辩护。
魏某的辩护意见属于(C)。
A.司法解释B.学理解释C.任意解释D.正式解释14.法律事实分两种,一种是法律事件,另一种是(C)A.法律后果B.法律责任C.法律行为D.法律制裁15.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是指(C)A.主体和客体B.权利和义务C.主体.客体和内容D.主体.权利和义务16.下列行为中,只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而未违反社会主义法律的行为是(C)。
法学概论详细概要
(3)对清除法律意识的作用。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瞳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6、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系统化:
系统化方式:(1)法律汇编(2)法律编纂。
7、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法律部门的现行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第四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
1、社会主义法律实施:指社会主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实施的方式有二种:(1)法律的适用(2)法律的遵守。
(1)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活动之一;
(2)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要遵照一定的程序;
(3)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不仅包括创制新法律,也包括修改和废除过时的法律;
(4)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其实质是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2、制定的基本原则:
(1)从实际出发;
(2)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
(3)结构:1)法律关系的主体:
2)法律关系的客体:
3)法律关系的容:
(4)法律事实:那些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叫做法律事实。
分类:1)事件2)行为。
第三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几方面的统一,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以确立和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法律秩序。
自考 法学概论名词解释
法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1.氏族:是由共同的祖先世代遗传下来的以血缘关系连结而成的人们的团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
2.一般的社会调整:是以一定的社会规范(尤其是原始社会的习惯和文明社会的法律),经常地、普遍地处理类似事件。
3.国家意志:是通过政权而获得集中表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法律是国家意志的基本表现形式。
4.一般法和特别法:凡是在一国领域内对全体居民和所有的社会组织普遍适用,而且在它被废除前始终有效的法律,就是一般法。
凡是只在一国的特定地域内或只对特定的主体或特定的时期内有效的,是特别法。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1.授权立法:指有制定法律权力的国家机关把本属于自己的立法权,部分地授予行政机关;有时也指对地方国家机关的授权。
2.委任性立法:指没有直接规定规范的内容,只是指出某项规范将委任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的规范。
3.准用性立法:指没有直接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而只规定在适用该规范时,准许援用它所指定的其他有关规范的规范。
4.法律的适用: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程序,实现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活动。
5.司法解释:指最高国家审判机关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即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作的解释。
6.学理解释:指学术研究部门、文化教育部门、宣传部门报刊等对法律所作的理论性的、法制宣传性的解释,它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7.法律的遵守: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即守法。
8.法律制裁: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者,依法所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戒措施。
9.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指无产阶级法律观点的总和,包括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
第三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1.有法必依:指一切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办事,全体公民必须遵守法律。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第1章 社会主义法
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假定 处 理 制裁
如果
则
否则
法律条文是法律规范的文字 表述,法律规范是法律条文内含 的意思表示。 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不具有 一一对应的关系。一般而言,法 律规范由多个法律条文组成。
试用以下实例分析法律规范与法律 条文的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 身权利不受侵犯。”
——我国《宪法》第37条第 1款
公元前25世纪 埃及审判记录 汉穆拉比法典
法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公正— 古代人 对法的 期 待
中国古代执法 公允的象征物
古埃及传说中的 司法女神
法产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根源
经济根源:适应调整经济关系的需要
法产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根源
阶级根源: 适应调整阶级关系的需要
法产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根源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不同类型的法:
奴 隶 制 法
神明裁判的一种 古罗马执政官 的一份判决原件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不同类型的法:
奴 隶 制 法
公元2世纪编 成的《摩奴法典》 5世纪末6世纪初 法兰克王国编成的 《萨利克法典》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不同类型的法:
封 建 制 法
欧洲中世纪的 《海事法汇编》 法国路易十四时代 制定的《海事敕令》
村民谢某违法行为构成的四要件
违法行为侵害的客体 违法行为以及该行为造成的后果 违法主体的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 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
违法的类型:
刑事违法 民事违法 行政违法 经济违法 违 宪
法律制裁:
民事制裁 行政制裁 刑事制裁
法律监督
中国共产党、国家机关、社会组 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依 法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法律知识学习资料汇编
法律知识学习资料汇编第1章法律基本原理 (2)1.1 法律的概念与特征 (2)1.2 法律的渊源与体系 (3)1.3 法律的效力与适用 (3)1.4 法律关系 (4)第2章宪法 (4)2.1 宪法的基本原理 (4)2.2 国家的基本制度 (4)2.3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4)2.4 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 (4)第3章民法 (5)3.1 民法的基本原理 (5)3.1.1 合法权益保护原则 (5)3.1.2 契约自由原则 (5)3.1.3 平等自愿原则 (5)3.1.4 公平正义原则 (5)3.1.5 诚实信用原则 (5)3.1.6 公序良俗原则 (5)3.2 自然人 (6)3.2.1 民事权利能力 (6)3.2.2 民事行为能力 (6)3.2.3 监护制度 (6)3.3 法人 (6)3.3.1 法人的设立 (6)3.3.2 法人的人格 (6)3.3.3 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6)3.4 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 (6)3.4.1 民事法律行为 (7)3.4.2 代理 (7)3.4.3 代理权的行使 (7)3.4.4 代理关系的消灭 (7)第4章物权法 (7)4.1 物权法的基本原理 (7)4.2 所有权 (7)4.3 用益物权 (7)4.4 担保物权 (8)第5章合同法 (8)5.1 合同法的基本原理 (8)5.2 合同的订立与生效 (8)5.3 合同的履行与变更 (8)5.4 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9)第6章侵权责任法 (9)6.1 侵权责任法的基本原理 (9)6.2 侵权行为的构成与责任 (9)6.3 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9)6.4 特殊侵权责任 (10)第7章刑法 (10)7.1 刑法的基本原理 (10)7.2 犯罪与犯罪构成 (10)7.3 刑罚与刑罚适用 (10)7.4 刑事责任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11)第8章民事诉讼法 (11)8.1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 (11)8.2 诉讼参加人 (11)8.3 诉讼证据 (11)8.4 审判程序与执行程序 (11)8.4.1 审判程序 (11)8.4.2 执行程序 (12)第9章刑事诉讼法 (12)9.1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 (12)9.2 立案、侦查与起诉 (12)9.3 审判程序 (12)9.4 刑事执行与刑事赔偿 (13)第10章商法与经济法 (13)10.1 商法基本原理 (13)10.2 公司法 (13)10.3 破产法 (13)10.4 经济法基本原理 (14)10.5 市场监管法 (14)10.6 金融法 (14)第1章法律基本原理1.1 法律的概念与特征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对社会成员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的规范性文件。
【法学概论第01_111组】重点总结
法学概论总结版【01组】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00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这一社会现象。
法律产生的过程直接受到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和奴隶制的出现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
002.原始社会中最典型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是稍后时期形成的氏族。
氏族最重要的权利机关是全体成员参加的氏族会议事会。
与氏族社会组织相伴存在的原始社会的规范主要是习惯。
003.法律产生的五大规律性:[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004.法律历史类型的更替,是从一个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过程。
法律的具体类型有四种:奴隶制的法律、封建制的法律、资产阶级的法律、社会主义的法律。
其中,资产阶级的法律的本质及其特点是:[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确认契约自由;[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确认法制原则。
005.法律的本质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法律的五大特征:[1]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2]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3]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5]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006.法律三要素: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
其中,法律规范的结构:包括适用条件、行为准则(核心部分)、法律后果。
法律规范按照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可以分为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
007.法律原则的分类:以所属的法律体系层次的级别为标准,可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以法律原则的渊源为标准,可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以涉及的内容为标准,可分为社会原则和专门法律原则。
008. 法律的三大功能:认知功能、构成功能、规范功能009. 依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法律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其中,不成文法是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
法律基础多媒体教学课件之民法
第三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Ⅰ Citizen( natural person ) 公民(自然人) 一、公民(自然人) Ⅱ Individual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Households, Rural Contracting Households and Partner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二、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合伙 个体工商户、 个体工商户 Ⅲ Legal persons 三、法人
无权代理
指行为人所为的民事行为,具备代理行为 的表面特征,但是,行为人就该项民事行 为没有代理权 无权代理不能产生代理的法律效果,无 权代理人还应承担由于其无权代理给本 人及第三人造成的损失
代理关系终止
委托代理
代理期间届满或代理事务完成; 被代理人取消代理委托或代理人 辞去委托;代理人死亡或丧失行 为能力以及作为被代理人或代理 人的法人终止 被代理人取得或恢复民事行为能力; 被代理人死亡或代理人死亡或丧失 民事行为能力;指定代理的单位取 消指定或引起代理关系的监护关系 消灭等
2、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 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3、欠缺合法性的民事行为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无效的民事行为, 无效的民事行为, 从行为开始 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可撤消的民事行为是指因法律规定事由的存在,可
第九节 民事责任
Section 10 Limitation of Action
第十节
诉讼时效
Section 1 Outline of the Civil Law 第一节 民法概述
《法学概论》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
的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最近3年,平均2-3道单选题,偶尔1道多选题第一节法律的起源一、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原始社会没有国家和法律,原始社会的规范主要是习惯。
原始社会的习惯体现全体氏族成员的利益和意志,对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约束力。
法律产生的两个决定性因素:一是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产生,二是奴隶制的出现。
(P10-12)历年真题:1.法律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包括( ) (2010.7多选)A.氏族的出现B.商品交换的出现C.私有制的出现D.奴隶制的出现E.道德的出现2. 原始社会自发形成并世代相袭的规范主要是()(2007.7)A.道德B.宗教C.习惯D.法律3. 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主要是()(2006.04)A.法律B.习惯C.君主的命令D.氏族组织的决定4.与氏族社会组织相伴存在的原始社会的规范主要是()(2005.07)A.法律B.习惯C.宗教D.规章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一)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二)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三)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四)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五)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P12-14)第二节法律的历史类型在人类历史上依次存在过奴隶制的法律、封建制的法律、资本主义的法律和社会主义的法律。
一、奴隶制法律的本质和特点:奴隶制法律是奴隶制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集中体现奴隶主阶级的意志。
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4、保留了很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二、封建制法律的本质和特点封建制法律是封建制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集中体现封建主阶级的意志。
1、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3、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反抗三、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和特点资产阶级法律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集中体现资产阶级的意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的区别法律品性法律地位法律作用范围法律偏重法制强制之法工具论相对狭窄静态法治良善(公正)之法权威论相对广泛动态☆法治=良法/至上/之治/权利本位论1.含义(1)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中,权力应该以权利为前提、基础和根本,权力应该来源于、服务于、从属于权利;(2)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中,义务应该以权利为前提、基础和根本,义务应该来源于、服务于、从属于权利;2.历史古代社会(权力本位、义务本位)VS.近现代社会(权利本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一)法治: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依法合理配置权力与权利的社会状态。
(二)法治理念:对法治的基本问题(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以及根本保证)的集中概括和系统认识(即法治的理性思想观念)。
它是谋划法治战略的基准(宏观),是制定法律的指南,是实施法律的指导,是理解并遵守法律的参照(微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资本主义法治理念存在根本差别。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和指引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方面。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才会有可靠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真正落实执政为民、执法为民的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才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才的实现才能有可靠的法律保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法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法律手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国家治理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基础,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和特征,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一、社会主义法治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法治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基础,以公正司法为保障,以依法治国为目标,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过程和结果。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以宪法为核心。
宪法是国家基本法律,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依据和最高法源。
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原则和权利保障,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和职责,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宪法保障。
其次,是以法律为基础。
法律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核心。
法律通过规范社会关系、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为社会主义法治提供了具体实施的规范。
再次,是以公正司法为保障。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建立在公正的司法基础之上。
只有建立公正、独立、公正的司法机构,才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最后,是以依法治国为目标。
社会主义法治旨在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社会主义法治的特点和意义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相适应。
社会主义法治要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实践要求为依据,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根本利益。
其次,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法治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深入贯彻实施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法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再次,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观念。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最后,是与现代法治理念相互渗透。
社会主义法治既继承了传统法治理念,又吸收了现代法治理念,强调法治与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致性和互动性。
法考理论真题考点精解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
2018法考理论真题考点精解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备考2018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真题对于知识点的巩固和强化必不可少,做历年真题就是做未来的考题,考生们能够通过做历年真题强化应试能力,提高复习效率.2018理论真题卷是由希律法考研究中心组编,收集了2012年至201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宪法、法理学、法制史、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五个科目的真题,严格依据“三大本”理论法部分的篇章体例进行编排,以知识点为分类标准,真正达到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无缝衔接.废话不多说,内容见真章,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部分2018理论真题卷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目录第一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第一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3-01-01,单A.只需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即可实现依法治国B.依法治国仅要求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机关和官员的权力,而无需约束公民的权利和自由C.依法治国要求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应将法律作为主要的、排他性的手段D.依法治国就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考点依法治国的基本理论解析A选项错误.仅有法律体系并不能建成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涉及到立法、法律实施、法律监督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因此本选项错误.B选项错误.在我国,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也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故B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共同发挥法律和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作用,因此不能把法律作为治理社会的“排他性”手段.C选项错误.D选项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正确.答案D2.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根据宪法的规定,实施依法治国的要求,下列哪些选项是不正确的2013-01-59,多A.落实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则B.建立和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建立以司法独立为基础的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制D.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在社会政治经济管理中确立“法律中心主义”的观念考点依法治国解析A项正确.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宪治国,而我国宪法第5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A项正确,不选.B项正确.国务院新闻办2011年10月27日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可知,B项正确,不选.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第十八大报告指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从上述论述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制并不以司法独立为基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但是,我国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制并不以司法独立为基础.故C项错误,应选.D项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实现法律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的有机结合,在社会政治经济管理中全面发挥各种社会规范的调整作用,综合协调地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来实现对国家的治理和管理,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与统一.并非要确立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论中片面、绝对化的“法律中心主义”.故D项错误,应选.答案CD3.某培训机构招聘教师时按星座设定招聘条件,称:“处女座、天蝎座不要,摩羯座、天秤座、双鱼座优先.”据招聘单位解释,因处女座和天蝎座的员工个性强势,容易跳槽,故不愿招聘,并认为按星座招录虽涉嫌就业歧视,但目前法律没有明文禁止.对此,应聘者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的下列哪一做法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2012-01-03,单A.将劳动法“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的规定直接适用于本案,形成判例,弥补法律漏洞B.根据劳动法的平等就业原则,对招聘单位进行法治教育,促使其改变歧视性做法C.应聘者投诉缺乏法律根据,可对其批评教育或不予答复D.通知招聘方和应聘方参加听证,依据国外相关法律规定或案例,对招聘机构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考点依法治国基本理论解析A选项不正确.选项中列举了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要求形成判例、弥补法律漏洞.但劳动监察部门接受应聘者投诉作出行政决定形成的不是判例,且劳动法该条已经规定了禁止歧视,不存在弥补法律漏洞的问题.B选项正确.根据劳动法平等就业原则对招聘单位进行法治教育,促使其改变这一歧视做法,该行为就是一种依法行政的行为,合法合理,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论.C选项不正确.投诉者依据劳动法的禁止歧视、平等就业原则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行政部门不应对投诉者批评教育,更不能不予答复,否则就是行政不作为.D选项不正确.虽然我国劳动法就业歧视的规定并未具体到星座,只涉及民族、种族、性别和宗教信仰,但招聘单位的这一做法已经违反了公平就业的原则,劳动监察部门必须依照我国的劳动法规对招聘单位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在我国,国外相关规定或案例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作为行政决定的法定依据.答案B第二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1.全面依法治国,需要解决法治建设不适应、不符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问题.下列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是:2016-01-86,不定A.增强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立法部门化倾向B.改进行政执法体制,消除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C.大力解决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问题,提高司法公信力D.增强社会成员依法维权意识和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观念考点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解析A选项正确.中共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方面仍存在着立法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部门化倾向突出等问题.因此,富有针对性地强化立法的操作性、去除立法工作的部门化倾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A项正确.B选项正确.决定指出,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改进行政执法体制,消除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要求.故B项正确.C选项正确.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因此,大力解决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问题,提高司法公信力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要求.故C项正确.D选项正确.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增强社会成员依法维权意识和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观念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要求.故D项正确.答案ABCD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目标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2015-01-01,单选A.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B.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C.总目标包括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D.通过将全部社会关系法律化,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保障考点依法治国总目标和重大意义解析A选项正确,中共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B选项正确.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C选项正确.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D选项的错误之处在于,“全部”的提法过于绝对,法律有自身特有的调整对象,不可能调整全部社会关系.答案D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社会主义为本质属性的系统化的法治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识形态属性,下列哪一说法不能成立2012-01-01,单A.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B.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突破C.为中国走独特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创造了理论前提D.是建立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论解析A选项不正确.社会主义法制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探索,期间甚至经历过重大的挫折.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开始起步,直至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于1999年以宪法第五条第一款的形式加以规定.因此依法治国并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这个提法不正确.B选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系统的法律思想和法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重大突破.C选项和D选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从中国法治建设的实际出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的有益经验,为中国走独特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创造了理论前提,也是建立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答案A第三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1.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此,下列哪一理解是正确的2017-01-01,单A.从实际出发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法治建设可适当超越社会发展阶段B.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是中华法系,实践基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经验C.从中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应移植外国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D.从实际出发要求凸显法治的中国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考点依法治国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解析A选项错误.法治建设必须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不能盲目超前.B选项错误.我国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不是传统的中华法系的法律制度体系;同理,依法治国的实践基础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实践,非传统社会的治理经验.C选项错误.不能“关起门来搞法治”,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但法律文化是无法借鉴的,这是一个民族在长期法律实践的过程中所沉淀的“民族精神”,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法律文化.D选项正确.从实际出发就是从目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答案D2.某法院在网络、微信等平台上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以督促其履行义务,不少失信被执行人迫于“面子”和舆论压力主动找到法院配合执行.对此,下列哪一理解是正确的2017-01-05,单A.道德问题的有效解决总是必须依赖法律的强制手段B.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有助于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C.法律的有效实施总是必须诉诸道德谴责和舆论压力D.法律与道德具有概念上的必然关系,法律其实就是道德考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法的概念解析A选项错误.现代法治社会,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对于属于私生活、情感和道德领域的社会关系,如友谊、恋爱等社会关系,法律并不能直接调整.因此,法律并不能介入所有道德问题,道德问题的有效解决也不能总是依赖法律的强制手段.法院公布的失信人名单,已经不单属于不守诚信的道德问题,因其不执行已生效判决,已经是违法行为.B选项正确.公布失信人名单,对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的人形成一种负面的舆论氛围,由此形成社会压力迫使失信人执行判决,体现了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C选项错误.“总是”的表述过于绝对.法律的有效实施的确离不开良好的道德环境和尊法守法的社会氛围,但主要是依靠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主动自觉遵守法律.对于违法行为,有时诉诸道德谴责和舆论压力可以奏效,但很多情况下需要发挥法律规范的强制作用予以惩罚.D选项错误.对于法与道德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不同的法学流派.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法与道德之间无必然联系,法与道德是分离的.非实证主义法学,如自然法学和阿列克西代表的第三条道路的法学理论,则强调法的内容的正确性,法与道德的关联性.因此,就法的概念来说,法与道德并不必然相联.答案B3.鹿某为引起政府对其利益诉求的重视,以生产、生活和科研需要为由,在两年内向十几个行政机关提起近百次与其实际利益诉求无关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在接到公开答复后又反复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向相关部门施加压力.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017-01-53,多A.鹿某为向相关部门施压而恶意提起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做法不符合法治精神B.滥用知情权和诉权造成了行政和司法资源的浪费C.法治国家以权利为本位,公民行使权利时不受任何限制D.诉求即使合理合法,也应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寻求解决考点公民权利的行使解析A选项正确.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是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本题中,鹿某在两年内向十几个行政机关提起近百次与其实际利益诉求无关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在接到公开答复后又反复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向相关部门施加压力,已经构成恶意诉讼和无理缠诉,是违法行为.B选项正确.鹿某的行为已经构成恶意诉讼和无理缠诉,是一种滥用知情权和诉权的行为,干扰了正常的行政管理秩序和行政诉讼秩序,造成了行政和司法资源的浪费.C选项错误.法治国家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公民行使权利也必须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而不是不受任何限制.D选项正确.必须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诉求即使合理合法,也应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寻求解决.答案ABD4.孟子的弟子问孟子,舜为天子时,若舜的父亲犯法,舜该如何处理孟子认为,舜既不能以天子之权要求有司枉法,也不能罔顾亲情坐视父亲受刑,正确的处理方式应是放弃天子之位,与父亲一起隐居到偏远之地.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17-01-86,不定A.情与法的冲突总能找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B.中华传统文化重视伦理和亲情,对当代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C.孟子的方案虽然保全了亲情,但完全未顾及法律D.不同法律传统对情与法的矛盾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考点情与法的关系解析A选项错误.情与法的冲突并不总是能找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在情与法中必然在做出选择.现代社会,相对于情感,更应该维护法律权威,依法办事.B选项正确.重视伦理和亲情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属于中华法律文化精华的内容,是可以被现代法治建设所借鉴的.C选项错误.孟子的方案中舜放弃天子之位、与父亲隐居到偏远之地,实际上就是在地域上脱离这一法律适用的效力空间,使得自己既未违法又保全了亲情,并不是没有顾及法律.D选项正确.情与法的冲突源自现实生活,始终存在.就世界各民族的多样化的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来说,如何处理情与法的冲突正体现了其中的差异性,不同法律传统对情与法的矛盾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答案BD5.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对此,下列哪一理解是错误的2016-01-01,单A.法律既是保障人民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人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B.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承担应尽的义务C.人民通过各种途径直接行使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权力D.人民根本权益是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法律要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考点人民主体地位解析从题干分析,本题考核的是依法治国基本理论中人民的主体地位这一知识点.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法治的核心在于保证人民根本权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从这一核心出发,能够直接判断D选项正确,是考点知识的同义重复和扩展.A选项是对的,法律能够保障人民的权益,人民也必须守法.B选项是A选项的同义重复和意义扩展,保障人民权益意味着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遵守法律意味着承担相应的法定义务.C选项的错误在于,“人民”作为法治主体和立法、执法、司法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人民不能直接行使这些国家权力,只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间接行使立法权,并监督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答案C6.东部某市是我国获得文明城市称号且犯罪率较低的城市之一,该市某村为了提高村民的道德素养,建有一条“爱心互助街”,使其成为交换和传递爱心的街区.对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原则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5-01-02,单A.道德可以滋养法治精神和支撑法治文化B.通过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能为法治实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C.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更要强调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D.道德教化可以劝人向善,也可以弘扬公序良俗,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考点依法治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解析A选项和B选项正确.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从这个核心点出发,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道德对人们内心的道德伦理、是非善恶进行教化,因此,道德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可以滋养和支撑法治.故A、B选项正确.C选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更有强调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将道德的教化作用凌驾于法律规范作用之上,不符合“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故C选项错误.D选项描写了道德教化可以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是道德滋养法治的具体化,正确.答案C7.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原则的理解,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5-01-51,多A.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C.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D.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考点依法治国基本原则解析依法治国包括五个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A选项包括依法治国中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两个基本原则,正确.B选项解读人民主体地位这一原则,法治建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C选项涉及“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一基本原则中如何处理中国实际与国外法治经验的关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需要借鉴国外有益的法治经验.D选项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公权力与特权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越出宪法和法律的界限,因此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D选项正确.答案ABCD8.依法治国,下列哪一认识是错误的2014-01-01,单A.依法治国要求构建科学完善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B.依法治国要求坚持“法律中心主义”,强调法律在治理和管理国家中的作用C.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马峰考前必背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第一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一、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意义1、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第一部分为一般价值,也是万能价值,任何需要作出正面评价的与法治相关的主题,都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进行正面评价,根据字数压力决定引用篇幅)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地指出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宏观社会矛盾转移的基本背景下,依法治国(或替换为题目当中所涉及的其他相关主题)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第二部分为现实现实价值,同时也点明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当题目中要求联系中国实际时,可以直接引用。
也可以在文章最后用来重申某一法治工作的重要意义,也就是喊口号)第二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一、指导思想(了解即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判断题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王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其内容博大精琢。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根本指导思想。
(×)4.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先拥护宪法权威(√)5.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 (√)6.国家立法机关的行为不受法律约束。
(×)7.执法为民理念,是具有鲜明社会主义特色的法治理念,其核心是政法工作必须坚持做到维护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 √)8、人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围,不同社会、不同阶有不同的人生观。
(√)9.政法机关实施具体的管理行为只是手段,通过履行管理职责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服务才是根本目的(√)10.文明执法时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的进步的表现,是政法机关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体现。
(√)11.作为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成员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现实权力和义务,并受到法律保护(√)12.公安民警在执法中要做到平等对待,就要做到反对特权,禁止歧视(√)13.秉公执法是公平正义理念对政法工作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14.公正与效率都是法治社会所追求的重要价值,法律公正是实现效率的重要条件,法律效率是评价公正的基本尺度(×)15.公安工作服务大局,首要是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民主政治建设为中心(×)16.坚持党的领导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时我国《宪法》规定的原则,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保障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17.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业务领导(×)18.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9.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观需要,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0.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理国家最具权威的价值取向(√)21.把政法干警能不能坚持执法为民作为衡量干警政治上是不是合格的基本标准。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司法实践中,逐步确立了平等与正义、“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等司法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后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实施“民主建国”,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20日通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第一次重大创新。
正义在法的价值中占有首要地位,法只有体现正义的时候才能称之为良法。.正义是始终与法相伴随的基本价值,正义作为社会价值,始终是衡量法律良恶的标准。正义对法律进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法律的最高目的之一,始终是法律进化的精神驱力。实现法的正义价值途径包括:施行良法以实现正义、分配权利以确立正义、惩罚和赔偿以保障正义。
有益借鉴 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 人民主权论、基本人权论、权力制约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论、法律至上论
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法治实践经验教训,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不断凝练,逐步形成的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
包括中国的法治实践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反面借鉴。
严格公正司法 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不断提高司法效率
努力树立司法权威
充分发扬司法民主
其他基本要求 加强制约监督
自觉诚信守法
繁荣法学事业
坚持,公平正义, 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内涵的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本质属性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继承了我国传统法律的精华,又吸收了世界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五个方面内涵中,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依法治国的目的在于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而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资 本 主 义 法
具《 有中 资华 本民 主国 义临 法时 的约 性法 质 》
3、资本主义法。资本主义法是指资产阶级 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资本主义法是维 护资产阶级的重要工具,是资产阶级利益 和意志的表现,其内容由资产阶级的物质 生活条件决定。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不同类型的法: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1789年法国大革命 初期, 制宪会议通过 《人权宣言》和《一七九 一年宪法》
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 宪法性文件 ——共 同纲领
十月革命胜利,制定 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的 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象征王权和王法的铜器
对奴隶行刑的石头刑具
(一)法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 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 生的,是阶级社会的特殊社会现象。 法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原始社会的习惯不是法,但法与原始社会 的习惯存在继承关系。 法的发展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 法的过程。
法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法的本质、历史发展和作用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和作用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 第四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第五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思考练习题 案例分析
重点问题
1.法的基本特征、本质、历史发展和分类 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和作用 3.我国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法律体系和法律渊源 5.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及法律 关系 6.法律的遵守与违法、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7.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 作用和培养
第一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NEXT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2.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指引作用 预测作用 评价作用 强制作用 教育作用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 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
小组讨论
代表团审议
全体大会审议
(3)通过法律草案
1/2 普通法律草案
2/3 宪法草案或者宪法修正草案
(4) 公布法律
我国法律的公布是通过国家主席签发主席令的方式来实现的。立
法法第52条规定,签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应载明该法律的制定机
关、通过和施行日期。公布法律的报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公报》《国务院公报》《人民日报》
《家庭、私有制 和国家的起源》 NEXT
法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人类进入奴隶 社会开始有了
法
BC2000年美索不 达米亚地区一土地 诉讼案判决
汉穆拉比法典
公元前25世纪 埃及审判记录
NEXT
法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习惯 习惯法
制定法(成文法)
简单-→复杂 不完善-→完备 自发-→自觉
法律也不是永恒存在的,法律也将随着私有制、 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廌是一种能“治狱”、“别 曲直”的独角神兽,“性知有 罪,有罪触,无罪则不触”。
法的终极价值追求:公平、 正义
与“法”经常连在一起使用的“律”字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为“均布也”。 “均布”是古代调 音的一种工具,引申为整人们行为的规范。
“法”强调“平”、“正”、“直”;
(完整版)第一章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与作用一、社会主义法的本质:表现在三个方面:1、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国家的这一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法只能是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有力武器。
2、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3、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社会主义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必然反映自己的经济基础,受自己经济基础的制约并为之服务。
因此,社会主义法的内容,是由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二、社会主义法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1、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2、是规范性和社会性的统一3、是科学性与公正性的统一4、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5、是国家强制力与人民的自觉遵守的统一6、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三、社会主义法的定义:我国社会主义法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体现着被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我国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的意志,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工具。
四、社会主义法的作用:法的作用:是指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法的本质在社会中运行的表现。
法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在微观方面对具体主体行为的调控和影响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在宏观上对社会关系的确认、调整和保护作用。
社会主义法的社会作用:1、社会主义法促进与保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表现在四点上:第一、法律促进与保障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第二、法律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第三、法律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第四、法律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意志,是强制性和自觉性的统一
公 民 法负 律有 的遵 义守 务
Third, determined by the material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and broad mass of the people, the content of the socialist law is the unification of objectivity and scientific natures
Ⅲ Function on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三、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的作用 First, the building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standards
1、思想道德建设
Second, the building of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qualities
1、法是调控社会关系或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2、法是具有国家意志的社会规范
Second , law is a social norm reflecting the state will Third, law is a social norm providing rights and duties of citizens
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Second, law reflects the common will of ruling class 2、法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 Third ,law reflects the will of the ruling class which raised to the state will 3、 法是提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Fourth ,the content of law depends on the conditions of material life of the ruling class 4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3、社会主义法的内容是由工人阶级和广大 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客观性和 科学性的统一
法的内容是由其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Fourth, with the purpose of safeguarding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order of socialism, the socialist law is the unification of equality and justice.
Section 4 unctions of Socialist Law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的作用
Ⅰ Function on Political Aspect 一、 政治方面的作用
First, safeguarding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settling international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Section 1 Concept and Nature of Law
第一节 法的概念和本质 Ⅰ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w 一 、 法的特征 Ⅱ The Nature of Law
二、法的本质
Ⅰ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w
一 、 法的特征 First, law is a social norm regulating social relations or behaviors of people
道德
友谊
党 纪
纪 律
各种社会 关系
法 律
政策
严打
Section 3 Conception and Nature of Socialist Law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的概念和本质
Ⅰ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t Law
一 、社会主义法的特征
ⅡThe Nature of Socialist Law
法的政治作用
刑法 的 作用
行政 法的 作用
民法 的 作用
法的公共作用
金融法 教育法
组织和管理经济 建设和社会化大 生产
公司法
推进教育、科学 和文化事业的发 展
环保法
维护社会的正常 生产与交换秩序
保护人类生存的 环境和条件
The Limitation of Functions of Law
三、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Section 2 Functions of Law
第二节 法的作用 ⅠThe Modeled Functions of Law 一、 法的规范作用 First, guiding function 自己行为 1、指引作用 Second, judging function 2、评价作用 他人行为 Third, predicting function 相互行为 3、预测作用 Fourth, warning function 4、警示作用
十月革命胜 利,制定了第 一部社会主义 宪法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宪法性件 共同纲领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这是马克思主义对法的本质的最 深刻揭示和科学概括。
Law, enacted or accepted by a state, is a system of behavioral norms reflecting the will of a ruling class which is turned into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由一定of the will of a state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上升为国家意志 the material life possessed by the ruling 的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通过权 class. It affirms, safeguards and develops 利和义务的设定来调整社会关系,确认、 the social relations and orders which are in 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 favor of the ruling class and regulates the 和社会秩序。 by stipulating the social relations relationship between rights and obligations.
二、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First, as the embodiment of the will of the working class and broad mass of the people, the socialist law is the unification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social class and the affinity with broad mass of the people.
Ⅱ Function On Economic Aspect
二、经济方面的作用
First, wipes out and reforms the ol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establishes the socialist economic basis.
1、消灭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1、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
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工人阶级领导的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Second, as the will of the country owned by the working class and broad mass of the people, the socialist law is the combination of compulsion and consciousness. 2、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
第一节 法的概念和本质 第二节 法的作用
Section 2 Functions of Law Section 3 Concept and Nature of Socialist Law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的作用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的概念和本质
Section 4 Functions of Socialist Law
4、社会主义法的目的是维护有利于社 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平等 性和正义性的统一
ⅡThe nature of Socialist Law 二、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1、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Fir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e of socialist law an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3、法是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交通规则
技术规范
操作规程 规范 道德规范 组织规范 社会规范 宗教规范 法律规范
统 治 阶 级 意 志
统治阶级道德
统治阶级政策Leabharlann 不是法国家制定认可
国家意志
国家强制力保障
普遍约束力
国家制定认可
LAW
具有普遍 约束力 国家强制力 保证实施
法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公 民 行 使 选 举 权 公 民 有 依 法 服 兵 役 的 义 务
Second, consolidates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guarantees th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 2、维护和巩固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推动 和保障经济体制改革,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今后行为
Ⅱ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