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巩固练习)学习精品
地理高考复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高考复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查字典地理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自然条件,如地貌、气候、水源等,是一个国家、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分别从地貌、气候、水资源和自然灾害几个方面来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首先,地貌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地貌不仅影响着土地的利用方式,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经济活动。
比如,山地地形的地区往往发展农业和旅游业更为适宜,而平原地区则更适合发展工业和城市建设。
而且,地貌也影响着区域之间的交通状况,山地地区交通困难,交通建设成本高,对区域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气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气候寒冷的地区,农作物生长周期较短,粮食产量较低,人们生活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气候炎热多雨的地区,农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例如热带地区的种植业和渔业发展更为有利。
因此,气候的变化和多样性会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
此外,水资源也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水资源的丰富与否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等重要方面的发展。
一些地区水资源丰富,农业灌溉方便,工业生产成本低,人们生活水平也相对较高。
而一些缺水地区,可能面临着粮食生产困难、工业发展受限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自然灾害也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自然灾害经常给区域带来重大的损失,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例如,地质灾害可能导致房屋倒塌、土地滑坡等问题,而气象灾害则可能造成洪涝灾害、旱灾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区域的地理环境对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也直接决定了该地区的发展状况。
总的来说,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地貌、气候、水资源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可能面临的挑战,从而制定出更为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练习题
复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019年百校联盟模拟)2019年,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举行。
各个国家的展馆均反映了本国的特色。
下列展馆最能反映其自然环境特征的是()1、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限B.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2.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植被茂密,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B.单一性C.整体性D.均衡性3.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多,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B.整体性C.恒定性D.周期性4. (2019广东学业水平测)下列区域通常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A. 干旱区B. 自然带C. 气候带D. 行政区5. (2019广东学业水平测)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区域划分依据相同的是()A. 珠江流域、长江三角洲、干旱地区B. 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C. 中纬度、亚欧大陆、华北平原D. 非洲、兰州市、湿润地区6、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 )A.都属温带地区B.气候的大陆性强C.同属东部季风区D.都是平原地区7、松嫩平原是我国很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A、水源不足B、地形崎岖C、热量不足D、土壤贫瘠(2019年黄冈模拟)2019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2019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
读我国甲、乙两地区示意图,回答9~11题。
8、深圳和喀什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共同区位因素是()A.河流众多B.科技发达C.地理位置优越D.交通发达9、甲、乙两地区的城市分布特点是()A.甲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乙地区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沿海B.乙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甲地区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沿海C.甲、乙两地区城市都沿交通线分布D.甲、乙两地区城市都沿矿区分布10、阿克苏号称“中国长绒棉之乡”,与我国其他四大产棉基地相比,其突出优势是()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B.热量充足C.降水较多D.土壤肥沃【答题模板】例如: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自然原因」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人为原因」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试分析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2019年高考广东地理卷)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开启了外商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序幕。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答案)
广州市第八十中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必修3部分班级:姓名:学号:小组: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考考点:1、以区域图、联系图、表格、文字等形式,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分析、比较能力2、结合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及相关热点区域,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背景,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疏理、归纳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和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
2、特征(1)具有一定的,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条件,并对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位置的差异(1) 位于北纬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的入海口。
(2) 大致位于北纬43°~48°,地处的中部。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气候条件土地条件为主,多为,人均耕地面积全国平均水平为主,多为,人均耕地面积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条件3、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区域方式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类型主要作物作物熟制商业贸易工业重要的基地基地编制:王彩连 审核:高三地理备课组1、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 限制,耕作业发展缓慢2、农业社会:丰富的 资源使其成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主要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工商业社会: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该地区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 ,耕地破碎,导致农业生产 ,不利于机械化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粮食生产在全国地位下降。
【自主检测】1、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 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明确的区域特征 ④一定的政治地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读图回答 2-3题2、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壤不同 B .热量不同 C .降水不同 D .地形不同 3、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的特征的项目是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A .①②③④B .③④⑤⑥C .⑤⑥⑦⑧D .②⑦⑧ 4、长江中下游平原能够成为水稻种植区的原因是 ( ) ①高温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 ②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③水网稠密 ④地势平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5、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 ( ) A .同属温带地区 B .气候的大陆性强 C .同属东部季风区 D .都是平原地区 9、我国北方有些居民没有后窗,这反映出当地 ( ) A.光照较强 B.风沙大 C.冬季寒冷 D.雨水多7、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原因是 ( ) A .雨热同期的气候 B .黏重的土壤 C .单一的农作物品种 D .地势平坦★内容精析考点一:区域概念及特点【典例分析1】读右图,回答(1)~(3)题。
地理答案与解析0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答案与解析0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案与解析1.B解析:图中是干湿地区及农业类型分布简图,反映不出面积大小、形状及边界的具体位置,故不选A。
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是区域划分的基本标准,从分界线上也可以反映出相对一致性,故B正确。
在干湿地区及农业类型中,图中并不能体现出区域进一步划分的信息,因此不存在下一级区域,故不选C。
400毫米、800毫米分界线虽是理论上的分界线,但并不明确,其界线是过渡性的,故不选D。
2.C解析:区域图中草原放牧区与农业区之间呈现不出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干湿地区与农业类型的联系呈现的是生产特点方面的内容;不同的干湿条件对农业向什么方向发展有重要影响;干湿条件影响农业的发展,其本身是农业生产的条件。
3.C解析:雨热同期主要是指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这主要得益于季风气候。
来自低纬度海洋的夏季风不仅带来了丰沛的水汽,也带来了充足的热量4.A解析:结合经纬网可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盆地中的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
结合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得出答案5.C解析:两盆地都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6.A解析: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区域的客观性主要是地理差异和空间单位。
7.C解析:热量带、干湿区、三江平原其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
02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答案与解析1.D解析: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稀疏,风蚀强烈,风沙危害普遍,生态环境更脆弱;土地荒漠化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且后者尤为重要;三江平原过度开垦造成的主要危害是湿地破坏。
2.C解析:江南丘陵典型红壤分布,植被破坏后形成寸草不生类似荒漠的“红色荒漠”景观”;西南喀斯特地貌区为石质山地,植被破坏后岩石裸露,石漠化突出;西北干旱区,降水少,植被稀疏,风蚀强烈,风沙危害严重,沙漠化普遍;黄淮海地区若灌溉不当,因地下水位上升,蒸发强烈易出现次生盐渍化。
高考地理复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 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 2.特征:(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4)区域具有内部同一性、外部差 异性 、 整体性、可变性等
•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 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活 动
城市 沿河、海和铁路分布
沿铁路分布
差
异
墙体薄、敞开、屋顶 墙体厚、封闭、屋
建筑 较尖、楼间距小 顶较平、楼间距大
B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 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案例: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域发展
河湖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
巩固练习:
1.松嫩平原是我国很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其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C )
A 水源不足 B 地形崎岖 C 热量不足 D 土壤贫瘠
2. 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
确的是 (B)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 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 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
亚热带季风气候,水 温带季风气候,水热组
热组合好
合不如长三角
矿产条件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根据上面两幅景观图片和下一张人口密度分 布图比较两区域土地条件的差异?
案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对比
高考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精选试题含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精选试题含参考答案珠江三角洲的一些村落至今仍保留着六百多年前以蚝壳作主体材料,用含有蚝壳灰、石灰、糯米饭、糖等泥合物黏结并镶嵌为墙的古建筑,称为“蚝宅”(下图)。
据此完成1~2题。
1.“蚝宅”()A.就地取材,但严重破坏海洋生态B.墙体棱角多,防火耐高温性能好C.墙体坚固,可以抵御台风侵袭D.墙体空隙大,利于室内保温2.当地“蚝宅”最合理的利用方式是()A.将当地人口迁出,建立博物馆B.在当地大量推广“蚝宅”建设C.吸引外来人口定居,提高房屋利用率D.发展房屋租赁,促进民俗旅游答案 1.C 2.D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迁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地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
图甲示意高要地区八卦村落分布区,图乙遥感图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统。
据此完成3~4题。
3.与西江北岸相比,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A.水源丰富B.水运便利C.水灾多发D.耕地划片4.根据“八卦村”排水系统的形态可以推断()A.池塘位于村中心,方便蓄水B.道路都与排水系统并行,方便出行C.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盆地里D.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答案3.C 4.D利马是世界著名的“旱城”,街道上没有排水沟渠,房屋没有雨檐,百货店中也没有雨具出售。
但一年之中,约有半年是大雾弥漫季节。
浓雾移动时,如霏霏细雨,当地人称这种浓雾为“毛毛雨”。
结合“利马及周边区域图”,回答5~6题。
5.利马多大雾天气,主要原因是()A.受沿岸暖流影响,空气湿度大B.地处低纬地区,空气对流强烈,水汽上升冷凝C.受沿岸寒流影响,空气中水汽容易冷凝成雾D.位于沙漠地区和盛行西风的迎风坡,空气中尘粒多,水汽易凝结6.关于图中甲、乙两处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处气候的形成与地形、东南信风、暖流有关B.气候类型相同,都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热带沙漠气候C.气候类型不同,甲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乙为热带草原气候D.乙处气候主要是受沿岸洋流控制形成的答案 5.C 6.A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7~8题。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观念、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1.200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A.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B.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C.中部地区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2.图中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①省际经济差异变小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小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大④县内经济差异变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省际流动占40%,以省际流动为主;西部地区县内流动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中部地区县内流动占60%,以县内流动为主;全国平均县内流动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A正确;第2题,图示2000~2010年十年间,东部地区县内和省内县际间人口流动下降,说明县内经济差异变小;省际间人口流动比例上升,说明省际间经济差异变大;选B正确;答案读下图,完成3~4题;3.目前我国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B.工业化阶段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D.衰落阶段4.据图示信息判断,我国区域空间结构A.以面状为主B.以岛状和网络状为主C.现代化的空间网络系统已形成D.由点状向岛状发展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区域联系加强,属于工业化阶段;同时,经济核心地域明显扩展,由点状向岛状发展;答案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读图回答5~6题;5.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显示A.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无关B.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C.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D.北京对冀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大6.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A.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B.冀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C.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D.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解析第5题,由图可以看出: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天津最大,但并不与距离呈正相关;河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北京对河北各城市的产业转移力度不同;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有关;各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极大地影响其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第6题,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也会影响到京、津地区,不可取;天津经济外向性强,与北京形成东西呼应,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不可取;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辐射作用,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冀应注重接收京、津的产业转移,与京、津形成互补,不能以发展种植业为目标;答案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7~9题;7.影响图中1月0℃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A.河流B.大气环流C.太阳辐射D.地形8.图中四段河流的流速最快的是A.R1B.R2C.R3D.R49.下列关于图中四沉积作用明显区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聚落最先形成在①、④两地区B.①沉积区是我国春小麦种植区C.③地区最适宜种植水稻D.②地区海拔最高,沉积作用最弱解析第7题,图中的1月份的0℃等温线是位于汉江和渭河的分水岭,即与秦岭山脉的走向一致,由于秦岭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导致秦岭以南地区的1月份平均气温大于0℃,所以影响图中1月份0℃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8题,河流落差大,则流速快,图中的R1、R2、R3三个河段位于沉积作用明显区,说明该河段的落差较小,而R4河段位于③沉积区域的上游河段,靠近秦岭山脉,河流落差大,所以流速快;第9题,早期的聚落一般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或者地势平坦的河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图中的①③两地位于河流沿岸且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便于农耕、取水便利、水运发达,故早期聚落最先形成在①③地区,④位于河流上游,聚落的形成会晚一些;①沉积区为渭河平原,属于暖温带地区,适宜冬小麦种植,春小麦分布在中温带地区;③地区位于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同时比②、④地势要低,热量条件好,是最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区;④地区位于河流的上游,比②区的海拔高,②地区沉积作用弱,是因为此处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搬运能力强;答案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0题;10.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解析南海的雨季出现在6月之前;6月至8月阿拉伯海盛行西南季风,洋流方向由西向东;红海沿岸属于荒漠地带,森林少见;6月至8月地中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和日丽,炎热干燥,所以选B;答案 B11.读“印度、美国示意图”,回答下题;美国和印度均为世界耕地面积广大的国家,但印度耕地灌溉面积比重比美国大,主要原因是A.印度耕地多分布于平原、高原B.印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C.美国干旱地带面积比印度小D.美国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解析美国和印度均为世界耕地面积广大的国家,但印度耕地灌溉面积比重比美国大,主要原因是印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B对;与印度耕地分布位置无关,A错;美国干旱地带面积比印度大,C错;美国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与灌溉面积比重小无关,D错;答案 B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12~13题;12.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13.从万元产值能耗看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B.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解析第12题,根据图示,从Y轴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项错误;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项错误;从X轴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B项正确;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D项错误;第13题,根据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项正确;广西较低,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向,B项错误;上海和江苏较低,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而不应该发展重型工业,C项错误;湖北较高,应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降低能耗,D项错误;答案a、b、c表示不同阶段的城镇空间布局演化特征,①②③代表不同时期的城市功能区布局演化特征;读下图回答14~15题;14.不同时期的城镇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区布局对应正确的是A.a—①、b—②、c—③B.a—②、b—③、c—①C.a—③、b—①、c—②D.a—②、b—①、c—③15.如果①②③代表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区布局发展情况,则②时期该城市可能A.改进资源开采技术,加大资源开采量B.GDP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D.第一产业的比重最高解析第14题,根据城镇空间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b、c、a,根据城市功能区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③①②,因此对应关系是b—③、c—①、a—②;选B;第15题,②时期的功能区布局是研发、设计等服务业与高级住宅区位于市中心,企业位于城市外围,说明此时追求的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因此此时最可能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选C;答案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16~17题;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17.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解析第16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17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林地变化率很小,说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1998~2010年其变化率大,说明改善明显,故选C;答案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8题;18.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化进程快,产业结构层次和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部沿海地区是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结构层次高,农牧业发达,所以选B;答案 B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A.Ⅰ、Ⅱ、ⅢB.Ⅰ、Ⅲ、ⅡC.Ⅱ、Ⅲ、ⅠD.Ⅲ、Ⅰ、Ⅱ20.三类区域中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解析第19题,由图可知,Ⅰ主体功能区大多沿河分布,较为分散,且多分布于地势平坦的地区,应为城市化地区;Ⅱ主体功能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区,所占面积比例大,应为农产品主产区;Ⅲ主体功能区内分布有山峰,说明区内地形为山地、丘陵;该主体功能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Ⅲ主体功能区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第20题,安徽省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农村迁往城市,故A项正确;铁路建设成本山区大于平原,B项错误;一般而言,商业网点密度平原大于山区,C项错误;城市化地区劳动力丰富,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D项错误;答案下图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21~22题;21.①②③④依次示意A.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B.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C.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D.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22.各类餐馆如此分布,能够A.降低餐馆原料的运输成本B.加速农业地域类型转变C.促进城市服务范围的扩大D.体现出地域文化的扩散解析第21题,由①、②、③分布图判断,不同类型餐馆分别集中分布在四川、湖南和广东,故①、②、③分别是川菜馆、湘菜馆和粤菜馆;④类餐馆主要分布在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应为西餐馆;第22题,图中各类餐馆的分布具有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特点,分散分布会增加原料的运输成本;餐馆数量的增加会使城市服务范围缩小;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比较稳定,不会因餐馆的布局而加速转变;餐饮属于文化现象,餐馆的分散布局会促进地域文化的扩散;答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水文、气候、土壤等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些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从而影响了该地区的发展。
首先,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动的特点。
比如,山地地区因地势陡峭,土地资源有限,适合发展林业、矿业等资源型产业;而平原地区因土地肥沃、交通便利,适合发展农业、工业等生产型产业。
此外,水资源的丰富与否也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沿海地区、河流流域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渔业、航运业等与水相关的产业。
而内陆地区由于水资源稀缺,适合发展沙漠化防治、节约用水等相关产业。
因此,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
其次,地理环境影响着社会发展。
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类居住的条件和生存方式。
比如,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人类居住的条件艰苦,人们多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而低海拔地区气候温暖,人类居住条件较好,人们多以农业为主要生计。
此外,地理环境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影响。
山地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人们的出行和物资流通受到限制;而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交通发达,人们的活动和物资流通比较便利。
因此,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地理环境还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艺术形式。
比如,地中海的温暖气候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孕育了地中海式的文化,蕴涵着独特的民俗、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而高原地区因为气候干燥,土壤贫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此外,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特殊的地理环境如山区、雪山、水乡等,常常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保护区。
因此,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它通过决定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影响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不同的区域带来了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下面将从地貌、气候、水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来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首先,地貌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区域的资源分布、交通状况以及生产力水平。
例如,山地地貌通常具有秀丽的风景,可以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发展资源。
另一方面,山地地貌也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紧缺,农业产出低下。
而平原地貌则适宜农田的开垦,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次,气候也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气候决定了区域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生活水平。
例如,温暖湿润的气候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相反,干旱地区常常面临水源短缺和沙漠化等问题,限制了农业和人口的发展。
此外,气候的变化也会对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水资源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
区域水资源的稀缺或过度开采都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例如,无论是农业灌溉还是工业生产,都依赖于充足的水源。
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水资源的分布状况,进而影响了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不仅给人民带来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还对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长期影响。
例如,频繁的地震活动可能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大规模的洪水可能导致农田的淹没和农作物的损失。
因此,地理环境的自然灾害特点需要在区域规划和发展中得到充分的考虑。
总的来说,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通过充分发挥地理环境的优势和避免其劣势,可以促进区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因此,在区域发展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地理环境因素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综合考虑。
继地貌、气候、水资源和自然灾害等方面之后,还有其他一些地理环境特征也对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必修三练习题: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练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不同区域的形成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1~3题。
1.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B.甲区域降水较少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D.甲区域高温多雨2.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3.丁省与丙省相比()A.劳动力资源丰富B.陆地交通便捷C.第一产业比重小D.第三产业比重小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
读图完成4~5题。
4.关于三邮票民居判断正确的是()A.①内蒙古民居②陕北民居③云南民居B.①云南民居②陕北民居③内蒙古民居C.①陕北民居②云南民居③内蒙古民居D.①陕北民居②内蒙古民居③云南民居5.三民居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关于三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③-终年高温多雨D.②-湿热的气候右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6~7题。
6.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A.橡胶种植北界B.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C.30℃等温线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7.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 读下表,完成8~10题。
我国东、中、西部农业产业结构及变化8.表中三个地带,农业构成差异最大的农业部门是( )A.种植业和林业B.林业和牧业C.渔业和牧业D.种植业和渔业 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一直在下降的是( )A.种植业和林业B.林业和牧业C.渔业和牧业D.种植业和渔业 10.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A.候、劳动力、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下表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中学地理学科知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一)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二)类型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2.功能区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三)区域特征1.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
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
3.开放性。
区域作为地球表层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的异同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两区域从类型来看,是根据自然地理情况划分的,属于自然区。
(二)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人民生活的不同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在其影响下,人们的生活习惯、农业生产、交通工具等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不同,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也不相同,故其发展方向、水平、特点等都有所差异。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变化,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在变化。
(一)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二)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环境问题也接踵而来,使区域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
为此,需要通过转型,调整,以寻求新的发展,使区域经济获得再生。
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精品
第十五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区域的含义;2. 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诧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能举出实例,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区域”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区域归类。
2.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为例,比较他们在地理位置、气候、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3. 引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变化,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培养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对比分析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教学难点】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课标要求】1. 了解区域的含义。
2.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材分析】教材选取的两个区域案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均位于东部季风区,都是平原地形,我们认为可以更换为区域差异更为显著,学生更为熟悉的区域,最终选定了空间尺度大体相当的西北干旱区的塔里木盆地和东部季风区的华北平原。
教材中的案例,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课后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刚刚归纳出来的区域比较方法,举一反三。
【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一时已经学习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原理,初中也学习了一定的区域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对初中地理学科并不重视,加之初三一年没有开设地理课程,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存在较大的漏洞。
个别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甚至基本是盲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知识网络】【教学过程】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共102页文档
地 理 环
地理 位置
位于北纬 30° 附近,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 区的中部
大致位于北 纬 43°~48°,
地处我国东北地 区的中部
境 差 异
气候 条件
地处 亚热带季风 气 地处 温带季风 气
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候区,雨热同期,
雨热同期
但 大陆稍性强
上 页
下 页
课 高 教 随前 效 材 堂 后预 课 活 自习 堂 动 测 页热 互 点 巩 训身 动 拨 固 练
地 理
毫米以上;松嫩平原海拔在2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约
上 页
环 境
为2℃~4℃,年降水量在400~500毫米之间。与区源自下 页域发
展
课 高 教 随前 效 材 堂 后预 课 活 自习 堂 动 测 页热 互 点 巩 训身 动 拨 固 练
第
一
(2)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地农业
章 以水田耕作业为主,交通便利,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地 理
松嫩平原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旱地耕作业,而发展商
上 页
环 境
业的条件远不如长江三角洲。
与
区
下 页
域
发
展
课 高 教 随前 效 材 堂 后预 课 活 自习 堂 动 测 页热 互 点 巩 训身 动 拨 固 练
第
一
2.教材图1.3 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
章 与沼泽示意,据图分析:
地 理
(1)战国时期图中江、湖的名称与现在有何不同?
地
上
理
(2)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页
环
境
2.难点:(1)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
与 区
(2)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的比较
地理总复习精细化讲义学案25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总复习精细化讲义学案25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环境(1)气候:气候对于区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气候条件好的地区,生产力高,有利于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如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的气候湿润,适宜农业生产和植被茂盛,有利于发展农业和旅游业。
气候条件不好的地区,生产力低,发展受限。
如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于区域的交通、资源开发和居民生活都有着直接影响。
地形较为平坦的区域,便于交通,有利于农业和工业发展。
如长江流域平原地带,交通便利,农业发展较为发达。
而地形崎岖不平的区域,交通困难,资源开发受阻。
如青藏高原就因为地形复杂,资源开发相对较少。
2.社会环境(1)人口:人口密度、人口结构等因素对于区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市场需求大,劳动力充足,有利于经济发展。
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较为发达。
相反,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市场小,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如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相对滞后。
(2)文化:文化传统和教育水平对区域发展也有着显著影响。
保持文化传统的地区,有着独特的产业和特色产品,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如四川地区的酒文化、四川酒。
教育水平高的地区,人才储备丰富,科技创新能力强,有利于推动区域发展。
如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人才辈出。
3.经济环境(1)资源:资源分布对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有着直接影响。
资源丰富的地区,有着发展优势,如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矿产冶炼业。
资源匮乏的地区,发展受限,需要依靠外部资源输送。
如新疆地区缺乏水资源,需要调水供给。
(2)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同也将直接影响区域的发展水平。
工业发达的地区,经济实力强大,有着技术优势,有利于扩大国内外市场。
如珠三角地区工业基础较为强大,发展势头迅猛。
农业发达的地区,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有着农业产业优势。
如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较为发达。
二、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发展环境的好坏将决定着一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A.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D.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完成2~4题。
2.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A.山麓和丘陵地带B.平坦肥沃的平原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3.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方式是()A.采集和狩猎动植物B.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C.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D.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4.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紧密结合的地区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根据热量与降水等气候条件,以及相应的土壤植被的差异,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之间大致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约以3 000米等高线为界。
每个自然区的大致范围如下:东部季风区:包括整个第三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等地形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形区;青藏高寒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
阅读上述材料,完成5~6题。
5.下列区域中,属于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的上一级区域的是()A.东部经济地带B.东部季风区C.华中五省地区D.洞庭湖地区6.秦岭—淮河是我国()A.冬小麦与春小麦生产区的界线B.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布的界线C.棉花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界线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7.由于长期以来,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导致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据此回答下题。
在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有差异,下列地区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A.“三北”地区→荒漠化B.南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C.河流下游与近海→水污染D.京津唐工业区→重酸雨区图1.6表示我国某工业公司向异国发展的过程。
a、b、c三国均为发达国家。
第1阶段该公司将国内生产的产品销往a、b、c三国;第Ⅱ阶段,该公司分别在a、b、c三国投资设厂以避开贸易壁垒。
据图1.6回答8、9题。
8.影响该种工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区位因素是()A.原料B.劳动力C.动力D.市场9.根据生产布局的这种变化可以推测,该公司在第Ⅱ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A.管理优势B.品牌优势C.成本优势D.技术优势10.根据图1.8中a、b、c三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下列关于三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A.a地经济发展水平最高,b地经济发展水平最低B.b地经济发展水平最低,c地经济发展水平最高C.a地经济发展水平最低,c地经济发展水平最高D.b地经济发展水平最高,c地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某市以村镇为依托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蓬勃发展,目前已形成了140多个“一村一品”的村和10个“一镇一业”的镇,出现了反季节蔬菜、橄榄、荔枝、紫菜、贝类和网箱养殖等许多名优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特色农业从初级产品生产逐步向加工流通环节延伸,农产品加工率达到了55%,农业半成品大量出口海内外。
特色农业的经济效益凸现,全市特色农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特色种养成为当前农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
材料二图1—1—13(1)影响该市农业产品品种的自然区位因素中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因素影响大。
(2)农业经营方向的调整体现在从________向________转变。
(3)该市农业发展的优势体现在________。
(4)分析该市农业发展特色种养的背景,说明该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夏威夷群岛是火山岛,位于太平洋北部,它是波利尼西亚群岛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二级群岛,共有大小岛屿130多个,总面积16 650平方公里,其中只有8个比较大的岛能住人。
(1)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夏威夷群岛属于________洲,从人文地理区域划分的角度来看,夏威夷群岛属于________洲。
(2)夏威夷群岛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海洋性气候,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总结夏威夷群岛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4)试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夏威夷群岛对美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的原因包括多方面,有协调区域发展,国家政策的扶持;有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有西部地区是东部大江大河的源头,水源保护区等等。
生态补偿力度的加大,从生态角度来看,水源地的保护意义更为重大,故主要原因选D。
2. A3. B4. D解析:采集和狩猎阶段主要活动在山麓和丘陵地带,农业社会阶段主要活动在平坦肥沃的平原,工业社会阶段主要活动在矿产资源丰富地带或沿海海运发达地带。
在农业社会阶段,栽培作物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
大江大河的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应该主要属于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集中分布区。
5.答案:B解析:东部亚热带湿润区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一部分。
东部季风区分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区和华南热带湿润区等四个低一级的区域。
6.答案:D解析: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北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
7.答案:D解析:在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分别出现了不同的环境问题。
“三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一旦被破坏极易产生土地荒漠化;南方丘陵地区,坡度大,降水多且集中,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河流下游和沿海往往是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水污染现象司空见惯;京津唐工业区位于北方,降水少,空气中的浮尘显碱性,不会成为我国的重酸雨区。
8.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第1阶段该公司将国内生产的产品销往a、b、c三个发达国家(市场);第Ⅱ阶段,该公司分别在a、b、c三国投资设厂以避开贸易壁垒,就近市场销售。
所以影响该种工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区位因素是市场。
9.答案:C解析:根据生产布局的这种变化可以推测,该公司在第Ⅱ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直接在发达国家投资设厂,失去了原来的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等优势,所以逐渐失去的是成本优势。
10.答案:B解析:由区域产业结构的三角坐标图判断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关键是会读图,找零底边平行线,根据得出的数值,第一产业比重低,第三产业比重高的经济水平高。
11.解析:从图中可知,该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区,光热水条件优越,该市充分利用了沿海的位置和亚热带气候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和特色农业,并从初级产品生产逐步向加工流通环节延伸,发展了农产品加工业,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形成了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该市农业发展特色种养的背景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可以由以下三个例子来分析:例1:该市根据自身自然地理优势,如水热条件好、位于沿海等,以及市场需求,找到自身优势产业,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如海产品养殖、亚热带水果生产,再根据本市内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调整农业布局,形成一村一品,实行规模化生产及产品加工,这样的农业因地制宜,既提高经济效益,又达到可持续发展。
例2:该区利用良好的水热搭配、便利的交通、广阔的海内外市场,根据区域内的差异,发展如荔枝等亚热带特色农产品与贝类等海产品这样的名优特农业,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布局,选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使农业与本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适合,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农业,这种因地制宜的农业使本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3:本区地处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少,不利于传统农业发展,政府根据本地区优势及区内各地区差异,制定各地区不同的特色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布局,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形成规模效应,规模化经营,工业化生产,这样因地制宜经济效益好,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可持续发展。
答案:(1)海陆分布水热或气候(2)初级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3)特色农业基地建设(4)我国传统农业产品单价较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弱,所以要进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该市根据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市场需求确定农业优势,并开展特色农业基地的建设,规模化经营,工业化生产,达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持续发展。
12. 解析:第(1)题,注意区分世界自然地理区域划分和人文地理区域划分的区别,夏威夷群岛从自然地理区域划分属于大洋洲,从人文地理区域划分属北美洲。
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热带海洋上,属热带海洋性气候。
其特点具有海洋性特点。
第(3)题,从交通、资源两方面考虑回答。
第(4)题,从岛屿本身及海洋领土、专属经济区的价值回答。
答案:(1)大洋北美(2)热带气温较高,日较差、年较差小,降水丰沛(3)便利的海洋运输条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
(4)一是夏威夷群岛本身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为美国带来丰厚的外汇收入;二是夏威夷群岛广阔的海域及其海底资源都成为美国的领海或专属经济区,为美国提供丰富的海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