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对个人利己主义与公众利益相结合的阐述
国富论读书笔记_1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1英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
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
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
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
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国人对《国富论》并不陌生,但多将它看作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经济学说而束之高阁,除了高校经管类学生被导师要求阅读之外,普罗大众看过这本书的估计不多。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
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
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
”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
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斯密如何将个人利己主义同社会公共利益相结合
所有人利益的增加带来的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同时, 货币的出
现提高 了交换 的效率 ,人们 能在更短的时 间内获得 自己所 需的物品 , 从而节约 了时 间。当被 节约 的时间属于进行劳动 的时间段 时 ( 如购买
了欲望 , 从而增加 了社会 公共利益 。 随着 交换的扩大 , 分 工便产 生了。分工使 同样数 目的劳动者能完 成 比过去 多得 多的工作量 。 斯密认 为, 分工产生之后 , 一个人所需要 的
( 二) 利润。在斯密看来利润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扣除工资以后的 余额, 因此他讲的利润实际上是指剩余价值, 是资本家的特殊收入, 同
: I 盆 人需要 获得 自己想要 的 斯密认 为, 交换是 由人的利 己心 引起 的,
一
、
交换和分工将二者相结合
物品、 实现和满足 自身的欲望, 所以选择与他人交换。 然而一个人想要
交易的对象 同他 自己一样 也是利 己的, 这个对 象不会出于 同情或怜悯 之 心想要帮助 他而与他 交换, 而是 出于利 己之心 , 除非交换 对 自己有
物品, 只有-4 ,他
在《 国富论》 中指 出: “ 他 的大部分欲望 , 须用 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
生产物, 交换 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满足。” 因此
分工之后, 交换更加普遍、 更加频繁、 范围更广。同时, 分工使得同样的
N o . 4 s 2 0 1 5
《 合 作 经 济 与 科 技 》
公共 /财税
斯密如何将个人利己 主 义同 社会公共利 相结 合
论亚当·斯密的自我利益概念与社会利益概念
所 以 ,理 论 回 归 的结 果 是 对 “自我 保 存 ”的重 新 认 识 。 自然 教 给 人 类 的第 一 项 基 本 倾 向 ,便 是 自我 保 存 、物 种 延 续 的倾 向 。这 一 思 想 在 经 济 学 领 域 的 运 用 ,
5
最 初 是 在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形 而 上 学 理 论 框 架 内找 到 自身 的萌 芽 。而 后 则 是 在 相 互对 立 的两个 学 派 ,即伊 壁 鸡 鲁 主 义 与 斯 多亚 主 义 的辩 论 中得 到 了共 同 的发展 。伊壁 鸡 鲁和他 的信徒们 最 初 按 照 其 原子 主 义 的立场 来展 开对 宇 宙 的探 讨 ,而这 一讨论 很 快转 入 到对 人 的经验 层 面 的讨 论 上 。当处在个 体 之 人被还 原 为一个 个相 互 隔离 的 原 子 式 个 人 之 时 ,个 人 欲 求 的满 足 便 成 为 一 切 活 动 的 目的 ,而 这 种 推 论 在 伦 理 层 面 的推 广 ,即是 善 恶 的理 念 被 内化 于趋 乐避苦 的人性 欲 求 之 中 。因为快 乐是幸 福 生 活 的 开 始 和 目的 ,故 而 快 乐 成 为 “人 生 的全 部 归 宿 。”4这 一 结 论 所 导 致 的 巨 大 影 响 ,是 使 得 个体 自身 的 苦 乐感 受 被 转 化 为 道 德 判 断 的最 终 根 据 ,并 为 由经 验 层 面 的认 知达 到道德判 断提 供 了道 德上 的支 持 。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了什么样的理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了什么样的理论1776年3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
斯密说: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末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
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
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
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
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
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
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
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门。
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因此在这一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
象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虽很穷困,他们的必要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十二磅。
从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计,这十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
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末,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
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分工论成为统治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劳动分工理论对于管理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专业分工、管理职能分工、社会分工等理论,都与斯密的这一学说有着“血缘关系”。
斯密有句名言:“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
”斯密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利益,正因为每个人都有利己主义,所以,每个人的利己主义又必然被其他人的利己主义所限制,这就迫使每个人必须顾及他人的正当利益,由此而产生了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正是以个人利益为立脚点的。
亚当·斯密“利己”与“利他”论文
亚当·斯密“利己”与“利他”论文摘要:两部著作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亚当·斯密(1723-1790)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大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
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留下了两部传世佳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
前者为经济学著作,它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后者为伦理学著作,其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
提到《国富论》自然会想到“看不见的手”所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这本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就是市场经济,奠定了资本主义的基础。
斯密对于专业分工、国内通商、信用风险、产业选择、对外贸易等原理的开创性阐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
《国富论》中写道:“由于每个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持国内产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
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
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在这场合,象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国富论》共分五卷,第一卷讲述了社会分工和提高生产效率。
做一枚扣针需要18道工序,一个普通人一天做不了一枚扣针,一个会使用机器的人也做不了20枚,如果在一个组织好的10个勤勉努力人的工厂里,平均每人每天可以生产4800枚扣针。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引言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他的著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被认为是经济学领域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对于后世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介绍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
人性与自利亚当斯密认为,人们天生具有自利倾向,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
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即通过市场交换和竞争,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将会导致整体社会福利的提高。
这一理论意味着市场能够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价格形成和市场供需关系。
劳动价值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批评了古典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格不仅仅取决于劳动投入,还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他提出了“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的概念,认为只有对社会有用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这一观点为后来边际效用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由市场与竞争亚当斯密主张自由市场和竞争是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
他认为政府干预经济往往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和效率的下降。
他提出了“分工”和“专业化”的观点,认为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带来经济增长。
他还强调了竞争对于推动创新、降低价格和提高质量的重要性。
国家职能尽管亚当斯密主张自由市场,但他也认识到政府在某些方面的必要性。
他将政府职能划分为三个方面:保护国家免受外部侵略、维持内部秩序和提供公共设施。
他主张政府应该维持法律和秩序,保护私人财产权利,并通过公共设施建设来促进经济发展。
国际贸易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持开放的态度,他认为自由贸易可以使各国共同受益。
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即每个国家应专注于生产自身相对优势的商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并对贸易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公共财政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还详细讨论了公共财政的问题。
他主张税收应该公平、透明,并且能够满足政府开支的需要。
斯密是怎样把个人利己主义与社会公共利益结合起来的
斯密是怎样把个人利己主义与社会公共利益结合起来的作者:赵坤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22期[提要] 本文着眼于斯密的两大经典著作《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从斯密的分工理论、货币理论、地租理论等方面,分析斯密是如何将利己主义与社会公共利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亚当·斯密;利己主义;社会公共利益;看不见的手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5年9月30日在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中,斯密以“经济人”假设作为其思想的重要立足点。
所谓经济人,指的是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人们做出的任何选择都是为了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社会中的每一个经济人都遵循着自己的本性,即利己主义,在面对任何事情时,通过仔细测算自己所能够获得的最大利益从而做出最理性的选择。
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却会实现一个并非是人们本意想要达到的结果。
“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这段话表明了斯密认为人们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受到“看不见的手”这一客观机制的指引却实现了社会的繁荣进步,带来了利他的效果。
推动经济发展重要源泉的个人利己主义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增加看似是矛盾的,但斯密通过运用“看不见的手”这一客观机制将这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在斯密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斯密的分工理论、货币理论、工资理论、资本利润理论、地租理论、自由贸易理论以及税收理论中都展现了这两者的结合。
我们将从这七个方面对这两者的结合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斯密的另一伟大著作《道德情操论》中,通过对人们本性以及道德情感的过程进行分析,认为经济人并不是纯粹的唯利是图的“单面人”,而是受到法律规范以及个人内心的道德的约束来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
、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一“亚当·斯密问题”简评
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亚当·斯密问题”简评邓太平摘要:“斯密问题”一直是经济学领域关于人的本质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争论问题。
但是,当我们仔细拜读这两本巨著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道德情操》与《国富论》是不矛盾的。
所谓的“斯密问题”是不符合他的本意的。
《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只不过从不同侧面来说明人的两面性。
二者共执同样的人性观,在理论假设上是不矛盾的,而且在斯密看来道德生活和经济生活存在着共同的目标即实现“利己与利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爱”与“仁爱”的和谐统一。
斯密在著作中并没有将利己和利他截然对立起来——利己或利他都是斯密关于人类本性的追求。
本文试图结合对斯密思想体系的理解, 重新探讨和梳理所谓的“斯密问题”, 力图澄清传统认识中的不足之处, 提出其借鉴意义。
关键词斯密问题同情利己利他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一生只公开发表过两部著作,一部是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另一部就是1776年的《国富沦》。
人们都知道他的传世之作《国富论》,都极少有人谈到他的惊世之作《道德情操论》,但斯密对这两部著作的评价却是:《道德情操沦》远比〈国富论》杰出。
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亚当·斯密的这两部著作存在着根本的对立: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同情,但在《国富论》中却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自私,此即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
究竟该如何看待斯密的这两部著作间的关系、下文通过对这两部著作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加以说明。
从《道德情操沦》的基本思想来看,所渭的“亚当“斯密问题”不过是对斯密思想的误解,并不存在,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证明。
一、《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斯密道德哲学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不存在不一致性首先.据1895年首次发现的斯密在掐拉斯哥,大学的讲课笔记证实,这两部著作都是其整个写作计划和学术思想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一“亚当·斯密问题”简评
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亚当·斯密问题”简评邓太平摘要:“斯密问题”一直是经济学领域关于人的本质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争论问题。
但是,当我们仔细拜读这两本巨著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道德情操》与《国富论》是不矛盾的。
所谓的“斯密问题”是不符合他的本意的。
《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只不过从不同侧面来说明人的两面性。
二者共执同样的人性观,在理论假设上是不矛盾的,而且在斯密看来道德生活和经济生活存在着共同的目标即实现“利己与利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爱”与“仁爱”的和谐统一。
斯密在著作中并没有将利己和利他截然对立起来——利己或利他都是斯密关于人类本性的追求。
本文试图结合对斯密思想体系的理解, 重新探讨和梳理所谓的“斯密问题”, 力图澄清传统认识中的不足之处, 提出其借鉴意义。
关键词斯密问题同情利己利他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一生只公开发表过两部著作,一部是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另一部就是1776年的《国富沦》。
人们都知道他的传世之作《国富论》,都极少有人谈到他的惊世之作《道德情操论》,但斯密对这两部著作的评价却是:《道德情操沦》远比〈国富论》杰出。
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亚当·斯密的这两部著作存在着根本的对立: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同情,但在《国富论》中却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自私,此即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
究竟该如何看待斯密的这两部著作间的关系、下文通过对这两部著作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加以说明。
从《道德情操沦》的基本思想来看,所渭的“亚当“斯密问题”不过是对斯密思想的误解,并不存在,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证明。
一、《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斯密道德哲学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不存在不一致性首先.据1895年首次发现的斯密在掐拉斯哥,大学的讲课笔记证实,这两部著作都是其整个写作计划和学术思想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亚当·斯密是怎样把个人利己主义和社会公共利益结合的?
析 了这个 问题 。
60 6 ) 10 4
【 关键 词 】 当 ・ 密 ; 利 己主义 ; 会公 共利 益 亚 斯 个人 社
亚当 ・ 密是怎样把个人利 己主义和社会 公共 利益结合的 ? 斯
i 晃
( 四川 大学经济学院
【 摘 要 】 " ・ 密在《 亚3 斯 - 国富论》 中的一个 重要主 张是 个人 主 义 , 即经 济体 制之 建构 , 以保 障个人之 生存及 发 展 为原 则 。 因为每 个人 若能 应 充分发 展 自我 , 则社 会整 体也将 获得进 步 。可见 , 密在 认 为个人 利 己 斯
在亚 当 ・斯 密 的经 济 体 系 中 , 产 者 的理 论 化 身 是 “ 资 经济 种 无 形 的力 量 支 配 下 选 定 最 有 利 于 社 会 的 用 途 。斯 密认 为 只 有 自 人” 。他认为人 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 因 , 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 由贸易 , 让商人 自由的选择 其资本 的用途 , 能在“ 才 看不见 的手 ” 济利益 , 工作就是为 了取得经济报酬。在商品经济中 , 从资本 家到 的市 场机 制下 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 雇佣工人 , 没有 哪个人 的劳动是处于对社会的慈善心里 , 都是从追 地租 的利 己性对社会 公共利 益的推动 。地 租会 因肥 沃程度 、 逐 自身 利 益 出发 的 。 地理位置 以及 改 良程度 的不 同而呈现差异 。若这个国家某些 土地 “ 经济人 ” 有的利己性 , 具 但是这种 以利 己为 目的的经济 活动 用来栽种某些特殊 的生产物所能提供 的地租和利润低于栽种粮食 却 受 着 “ 不见 的手 ” 看 这一 客观 机 制 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 , 实 现 了 一 个 并 非 他 和谷物的土地 , 去 那么前 者立 即会被 改为谷 田或牧 场; 若情 况相 反 , 本意想要达到 的 目的, 在实质上带来 了利他 的结果 , 并促动整 个社 则许多原本用 作谷 田或牧场 的土地 , 就会立即用来栽种 那些特殊 会 的繁荣与经济 的进步 , 实现利 己与利他 的统一 。 的生产物。土地所有者 对土地用 途的选择 , 是从个 人角度看 如何 以 利 己 为 目的 的分 工 生产 与 社 会 公 共 利 益 能获得最大地租 , 满足 自己的利益 , 而对 土地 改 良与否 的判 断 , 仍 《 国富论》 是从分工开始论 述的。斯密开篇就 提出“ 人类个 是 由于地租差异 的刺激 , 就 因此 , 同样 是 出于“ 己性 ” 利 的结果 。然 体而言 , 凭其 善意是 无法得 到所需帮 助的。若诉诸人 的 自利之 而无论何时 , 单 土地所能养活的 ’ 数总是接近于他所 能供养 的人数 , 心, 表明 自己所 做的事情对他们也有好处 , 那就更可能如愿 以偿的 土地改 良后的必然结果 是生产 出更多 的生产物 。但是富人对每种 得 到帮助 。任何人 的交易都 是我得 到我想要 的东西 , 得到 你想 物的需求是受到生理需求 的限制 的 , 你 出于 自己的 目的 , 他们会通过 要 的东西 。我们不是从屠户 、 酿酒 师和面包 师的恩 惠中得到食 物 交换把 自己不需要 的物品分 配给社会 , 从而满足穷人生 活的必需。 的 , 是从 他们 的 自利 中得 到 的 。唤 起 的是 他 们 的利 己心 , 不 是 虽然他们雇佣千百万没 有生 产资料 的劳动者进行土地改 良的唯一 而 而 利 他 心 。 ” 目的也是 为了满足 自己的各种欲望 , 但是他们却 和穷人们一起分 可见 , 斯密认为分工也是处 于人们 的利 己之心 。人们希 望用 享 了他们 的改 良成果。 自己擅长 的劳动去换取 自己不 擅长但是 必需 的劳 动。分工 、 交换 四、看不见的手” “ 满足了人们不 同层次不 同种类 的需求 , 也对社会生产 率的提高 这 斯密论证 , 资本 的“ 唯一 目的” “ 取暴利 ” 为此 资本家必 是 牟 , 起 到了推动作 用。每个人 都从事单 一或者 少数种类 的劳动 , 这使 须竭尽全 力使他的产品具有“ 最大 的价值” 。而 “ 每个社会 的年 收 得他们的熟练程度增加 , 单位时问内生产的产 品增加 , 一定时 间内 入 ” 不外是其产业全部年产无价值 的总和 。“ 以 , 所 由于每个个人 的社会总产品增加 , 社会整体及社会成员的福利都得 到了提高 。 都努力 把他的资本尽 可能用来支持 国内产业 , 都努力管理 国内产 二 、 币流 通 与 社 会 公 共 利 益 货 业 , 其生产物 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 , 就必然竭力使社会 的年 使 他 斯 密 在 分 析 分 工 以后 , 一 步 分 析 了货 币的产 生 及 流 通 规 律 。 进 收入尽量增大起来 。 当他们这 样做 的时候 , 即不 打算促 进公共 ” “ 斯 密 从 市 场 上 交换 的 产 品增 多 ,这 么 多 价 值 不 容 易 记 忆 ” 直 接 利 益 , 不 知道 他 自己是 在 什 么 程 度 上 促 进 那 种 利 益 ” 由于 他 只 “ 和 也 , 物物交换困难难以克服这两个方 面说 明货 币的客观必然性 。虽然 在盘算 自己的利益 , 努力 是 自己的产 品具有更高 的价值 , 他就 不 自 这一结 论在 现在看来存在很 大缺陷 , 但是在 当时看 来人们在最初 觉地实现 了社会利益 。“ 在这样 的场合 , 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 发明货币时完全是 处于 “ 已主 义” 。人们 发明货 币不是 为 _ 指导 , 利 的 r 去尽 力达 到一个 他并非想 要达到 的 目的 。他追求 自己的利 方便别人 , 而是 为了 自己以货 币为 媒介获得 自己所需 的东西 。货 益 , 往往使他 能 比现在真 正出于本意 的情况下 更有效地促进社会 币作 为 流 通 媒 介 出 现 完 全 是 “ 己 主 义 ” 产 物 。但 是 在 社 会 范 的利 益 。 利 的 ” 围来看 , 社会成员都利用货币交换到了 自己所需的东西 , 提高 了交 至于实现这 只“ 看不 见的手 ” 的作用 机 韦 , 1 只是 自由竞 争。斯 J 换效率 , 一 是一 种互 惠互利 的行为 , 同时使更 多的产 品实现 自己的价 密认 为 , 商品巾的市场力量 、 价值规律作 用 , 只有在充分 的 自由竞 值。 争巾才能 实现 。竞争越是充分展开 , 价值规律越能充分发挥作用 , 三 、 种 收 入 的 利 己 主义 与 社 会 公 共 利 益 三 个人利益 和社会利益直接 的矛盾就越有 协调的可能 ; 而限制竞争 , 工 资是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 自然报酬或 自然 工资。对 于资 保护独 占, 这种对立必将加剧 , 国民财富的增长和福利的增进 势必 本 家而 言, 雇佣 工人进行生产 , 追求 的是剩余价值 , 心的是 工人 会受到影 响。 关 能够重新创造多少价值 以及这些新价值在扣除工人工资后还 能剩 综上所述 , 斯密 的诸 多理论 都可 以论证 , “ 在 看不 见 的手” 的 余 多少 。而对于工人来说 , 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 无所 有的情况 推 动 下 , 崇 “ 己主 义 ” “ 济 人 ” 在 一 推 利 的 经 的利 益 与 社 会 公 共 利 益 紧 密 下 出卖其 劳动力是为 了换取维持个人和家庭生活的生产资料 。二 地结合起来。 者 都从 “ 利己” 度参与 雇佣 活动 以后 , 角 工人 获得 了工资 , 本家 资 也 获得 了剩余价值 。工人 利用得 到的工资改 善 自身 的生活 , 而资
亚当·斯密问题的利己主义思考
亚当·斯密问题的利己主义思考摘要:本文的讨论要点在于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上。
在这一问题的分析中,首先对于“亚当·斯密问题”和利己主义作出相应的界定和说明,即:“亚当·斯密问题”是指在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上,归因于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矛盾的这一问题;利己主义是指在个人行为动机的选择上,以满足自身需要为出发点。
在相关的界定和说明基础上,立足于外延宽泛的利己主义,具体阐述了“亚当·斯密问题”解决思路。
其中,如何实现利他行为和利己动机的同意这一问题,贯穿于各个思路,并且成为本文的讨论重点。
最后,根据本文对于解决“亚当·斯密问题”的分析思路,提出相关的现实要求,使得“亚当·斯密问题”的思考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亚当·斯密问题利己主义行为动机一、亚当·斯密问题的定义及相关说明这是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一个问题。
在斯密的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上的归因存在差异,因此引发人们思考斯密的理论体系是自相矛盾。
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调节经济行为的是由人们从利己心理出发的竞争行为,也称作“看不见的手”。
与此相反地,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而“亚当•斯密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他对于人的行为动机认识的矛盾,是利己心理与利他心理的矛盾。
所以,所谓“亚当•斯密问题”,就是指在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上,归因于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矛盾的这一问题。
其实,斯密《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已经在“亚当•斯密问题”上有所解析,或者可以说是解决。
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自爱”(Self-love)这一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的概念。
论斯密是怎样将个人利己主义与社会公共利益结合的
关键词 : 当 ・ 密 《 亚 斯 国富论*利己主 义 公共利益
斯密对 个人利 己主 义的 阐述和 对社 会公共 利益 的关注 斯 密认为经 济 自由的环 境下 ,人们 的活动 都是 受利 己心驱使 的,我 们每天 需要 的食物和 饮 料, 是 出于 屠户 、 ” 不 酿酒 师 、 包师 面 的恩惠 ,而是 出于他 们 自利 的打算 。” 是受 到利 己主义 的驱使 , 正 劳动 者努 力 自己的劳动 创造 更多 的价值 ;资本 家努力 使生产 的产 品能够实现 , 使投 入的资本 获得最 大 的利润 ; 贸易商将 商 品运 到最 受欢迎 的市场 。利 己主义 促进 了整 个社会 经济 的繁荣 。 同时斯 密传承 了哈其 森 的 口号 :为最大 多数人 的最 大幸福 ” ” , 他在 《 国富论》中 向读 者保证 他 的成功 模型将 导致 ” 及到最 下层 普 人 民的那种普 遍富 裕 。” 斯 密将个 人利 己主义 思想 与公共 利益 相结合 ,认 为通 过 自由 竞争可 以促进 国民财 富的积 累 , 从而 建立 起 了 自由经济 理论体 系 。 这一思 想体现 在他 的对各 种理 论的 阐述 中。 二、 分工理 论 中将利 己主义 和公 共利益 相结 合 斯 密关于利 己主 义和 公共 利益 相结 合的经典 论述 中的许 多都 体现于 分工理论 , 我们 在此仅 引述几 条 , 看他 是 怎样将利 己主义 和 公共利 益结合 来阐述 分工 理论 的。 在论 交换 的过程 中他提 到” 可是人 几乎 离不 开他 同类 的帮助 , 而仅仅 依靠人 们的 善意他 是无法 得到 这些 帮助 的。假如 他能诉 诸 对 方的 自 心 , 利 向对方 说明 , 他要 求他 们所 做的事情 对他们 自身有 好 处, 反而更有 可能达 到 目的…… 正是通 过这 个方法 , 方才得 他 双 到 了绝 大部分 自己所 需要 的帮助 。我 们的晚 饭并 非来 自屠夫 、 酿 酒 师和面 包师 的恩惠 ,而是 他们对 自身 利益 的关心 。我们 不是 向 他们 乞怜 , 是诉 诸于他 们 的 自利心 。我们 从来不 向他们谈 论 自 而 己的需要 , 而只 是谈论 对他们 的利 益 。” 从上面 的 引述我们 可 以看 出,斯 密 从出于利 已主义 的交 换得 出这是 对社会 也是 有利 的:人 ” 们各 自才 能的不 同产 品, 通过互 通有 无、 以货 易货和 交换 的普遍天 性, 从而形成 一种 共 同财富一 每个人 部可 以交换到他 所需要 的其他 人 的才能 说生产 的产 品。” 三 、 资理论 中将 利 己主义和 公共利 益相 结合 工 在工 资理论 中 , 密认 为在地 主获得 的地 租增 加后 出于 个人 斯 享受 就会 多雇佣 仆人 ,资本家 利润增 加 后为 了获取更 多的利 润就 会用于扩 大再生产 , 于是劳 动 力需 求增加 , 工资也增 加 , 于是社 会下 层阶级 生活状 况改 善 。他 写到” 社会 下层 阶级生 活状况 的改 善, 对 整个社 会来 说是有 利还 是有害 呢 ?这 个 问题 的答案 非常 明显 。 在 任何社 会 , 层阶级 的人数 都 占整 个社会 的大 多数 , 下 对社会大 多数 人有利 的事情 那个 ,绝不 能对整 个社 会有 害 。而 大 多数人陷 于贫 困状态 的社会 , 不能说 是繁 荣的社 会 。” 绝 从这里 我们 可 以明显看 出 , 密关注 的是全社 会 的普 遍富裕 , 私利 的追 逐最 终会利 于公 斯 对 共利益 的实现 。由此我 们可 以看到 ,斯密 在工 资理论 中将个 人利 己主义 与公共 利益 结合起 来 了。 四、 资本 理论 中将 利 己主义 和公 共利益 相结 合 斯 密在资 本理论 中说到 资本有 多种 用途 , 短期 内, 在 利润 随资 本用途 的不 同而不 同 , 本家 出于 自利 的原因总 是将 资本投 入最 资 有利的用途 , 于是 像新 兴工业这 一类 工业 就得到 了发展 , 促进 了社 会 的进步 。 在论 述 银行活 动 时斯 密 写到” 重 的银行 活 动可 以增 加一 个 慎 国家 的产业 ……慎 重 的银 行活 动 以纸 币代 替大部 分这 种金 属 币 , 就 能使 国家把 大部 分这种 死钱变 成利 国利 民 的活 钱 。 以用道 路 可 比喻 在 国内市 场流通 的金 属 币……慎 重 的银行活 动用纸 币代替 金 属 币, 打个 不太恰 当的比喻 , 就像把 道 路修在 空 中, 把原 来的道 路 都节 省 出来 变 为 良田, 从而可 以大 大增加 土地 和劳动 的年 产物” 同 时他 认为 银行业 的发 展促进 了竞 争 , 个银 行会谨 慎 的发行货 币 各 并且 都在小 区域 内流通 , 减少 了一家银 行倒 闭带来 的影 响, 从而增 加 了社会 的安全 。” 以, 种事 业只要 对社 会有利 , 所 一 就应 该任其
斯密是怎样把个人利己主义与社会公共利益结合起来的
分工使得劳动者对其单一业务 的熟练度大大增加 , 从而实现 了 其工作量的增加; 二是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专注于唯一的一份工 作 内容 , 避免 了因转换不 同工作 而造 成的时间浪 费、 态度 懒散
斯密对货 币产 生的原 因即解决交换 困难进 行详细 的叙述 。 在 当时社会 , 人们 发明了货 币是处 于“ 利 己主义 ” 的心理 , 为了
更 加 方 便 的进 行交 换 从 而 发 明 了货 币 , 然 而 货 币的 产 生 对 人 类
进行 分析 , 认为经济 人并不是纯粹 的唯利是 图的“ 单面 人 ” , 而 是受到法律规范 以及个人 内心 的道德的约束 来追求个 人经济
为其思想的重要立足点。所 谓经济人 , 指 的是每个 人都 是理性
的, 人们 做 出 的任 何 选 择 都 是 为 了实 现 自我 利 益 的最 大 化 。 社
会发现简化劳动 的简易办法, 从而提高 了工作量。 “ 在 一个政治修 明的社会 里, 造成 普及到最 下层人 民的那 种 普遍 富裕情况 的, 是各行各业 的产量 由于分 工而 大增 。各劳 动者 , 除 自身所需数 以外, 还 有大 量产物可 以出卖 ; 同时, 因为
利益 的。 在这本书 中, 斯 密 分 析 人 内心 的 道 德 感 受 , 从 另 一 个 方
社会 的发 展产生 了重要 的影 响, 节 省 了交易成本 , 提 高 了交 换 效率 , 给人们 的生产生活带来 了极 大的便利 , 推动 了整个社 会 的经济发展 。综上, 个人利 己主义推动 了交易媒介 即货 币的出 现, 从而实现 了社会 的进步 。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感与利己主义经济学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感与利己主义经济学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
他提出了道
德情感与利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表明了人类的道德感情对于经济行为的影响。
在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中,道德情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认为,人们内在的道德感情会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即使在经济交易中也是如此。
斯密认为,人类具有同情心,会关心他人的幸福与不幸。
这种同情心是道德感情的一种表现,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亚当·斯密也提出了利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
他认为,个体在经济行为
中通常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最终会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斯密认为,市场机制能够将各种个体的自私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最大化利用。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感与利己主义经济学并不矛盾,相反,他认为二者可以相
互促进。
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正是道德情感与利己主义的有机结合。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通过追求自身利益,同时也会考虑他人的利益,以获得更好的交易机会。
这种互惠的行为模式正是道德情感的体现。
总的来说,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感与利己主义经济学构建了一个相互促进、互
惠共赢的经济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个体的道德情感与自私行为并存,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亚当·斯密的理论不仅对当今的经济
学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亚当斯密国富论主要内容
亚当斯密国富论主要内容
《国富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
该书主要内容包括:
1. 富国裕民: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主要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依靠分工的发展和市场交换。
2. 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一国财富的多少取决于人民从事劳动的状况。
3. 利己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主要受利己心的支配,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本性,利己心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4. 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基本经济规律:即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
《国富论》对于经济学领域的贡献是巨大的,被誉为经济学的“圣经”。
它不仅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世界经济学领域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亚当斯密马歇尔凯恩斯读后感
亚当斯密马歇尔凯恩斯读后感《亚当斯密》篇章众多,亚当斯密谈到了阶级论、货币、分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社会再生产以及自由贸易等学说。
这些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其中对世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
这从一开始的他对分工的讨论中就有此思想。
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
亚当斯密把这种机制,称作“看不见的手”。
因此,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
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
亚当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
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但是我们知道,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但另一方面却会是资本家过于盲目地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实给消费者。
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数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
这并不是设想,现实中最着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胡佛时期的美因了。
也正因为那次的经济危机,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宏观调控。
但是我们也不能只靠者得见的手。
二战时期苏联的下场,就是因为单单依靠宏观调控导致的下场。
所以说,不管是者得见的手,还是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
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左自由与活力。
亚当斯密被称为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上的巨人,不是没有道理。
他,让我意识到了,原米经济理论高我们的生活并不避远。
或许我的赞关不能为他的荣誉锦上添花,但是我还是要打心底说,他真的很伟大,而《国富论》,也应该是经济学着作中一部不朽的丰碎!》篇章众多,亚当斯密谈到了阶级论、货币、分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社会再生产以及自由贸易等学说。
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_关于斯密原理_布坎_省略_公共选择理论与赫维茨机制设计理
收稿日期:2009210216作者简介:钟晓敏(19632),男,浙江平湖人,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高琳(19842),男,江西上饶人,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
① 为了能够清晰地展示笔者的观点,在进入正文之前,有必要对本文所述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作一个说明,对此,笔者的建议是与私人品和公共品类比,即个人利益是个人享用的利益,具有高度的竞争性,而社会公共利益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享用,具有非竞争性的特点。
很显然,社会公共利益作为一个“公共品性质”的利益,个人终究可以而且应当享用。
② 国内外学者在论述和评价斯密的经济理论时,往往只关注他的《国富论》,事实上,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一些重要观点是建立在《道德情操论》的论证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要了解斯密的全部经济学学术思想,理应把《道德情操论》也纳入视野,下文的分析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①———关于斯密原理、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与赫维茨机制设计理论的比较研究钟晓敏1,高 琳2(1.浙江财经学院财经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8;2.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亚当・斯密在18世纪开创了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把斯密的理论体系扩展到政治市场,而赫维茨开创的机制设计理论则对斯密理论体系给予了现代解释与证明,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机制设计方法。
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三个理论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贯穿它们的一根主线是:试图达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激励兼容。
关键词:斯密原理;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机制设计理论;个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892(2010)0120019206西方市场经济已走过200多年的历史,目前为止,市场经济代表了人类发展史上最高一级经济社会运行方式。
亚当・斯密开创的市场经济理论发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两个奥秘并把它理论化,一个是“经济人”,一个是“看不见的手”。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斯密的利己和互利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斯密的利己和互利《放贷者》(康坦·马赛斯,1514年)作者:康芒斯(John R. Commons),美国经济学家来源: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ID:shangwuxueshu1897)本文共计6219字数,阅读约需要11-15分钟。
休谟以“稀少”和“公共效用”代替了洛克的“丰裕”和“公共财富”,亚当·斯密对休谟的“效用”的理解,就是这种公共利益或社会效用的意思。
可是,一方面斯密作为一个哲学家,同意休谟的公共效用的观念,另一方面,在所著《道德情操论》(1759年出版)里却认为它作为一种人类所共有的“情操”,不能对个人起什么作用。
他说,这种观念是从“哲学家的反省”中得来的,不是个人要维护公道的直接动机。
“我们赞许一件事,第一个原因很少是由于心里认为有用”,不管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对社会有用,我们往往是直觉地、不需要反省就欣赏我们自己和别人具有的人类优良品质,例如合理、聪明、克己、仁爱、公道、慷慨、公德心,“并不想到它们对社会的效用”;我们直接地不赞成和憎恨那些相反的品质,例如贪婪、自私和邪恶,并不查考它们对社会全体的影响。
所谓一切优良品质对公众有益的观念,“显然是一种回想,不是最初使它们获得我们赞许的东西。
”因此,斯密以内在的情绪替代了洛克的内在的观念。
他把洛克的从反省中得来的“复杂观念”变成了不是从反省中得来的一种复杂的、同情和反感的感觉。
这种复杂的感觉他称为“情操”,不是“反省”。
反省是“哲学家的回想”。
本书作者康芒斯(John Commons)一切情绪的最高的合成品是“是非的意识”,也许等于我们的“是否合宜”或者“洞察”的观念。
这种是非的意识是我们本性里生来就有的,是一切情操的总和,它的特殊的例子是同情、反感、良心和责任感这些感觉。
斯密仿效休谟的“生动的观念”,而用一种“生动的想象”代替洛克的冷静的推理。
他说,当然我们并不真正地感觉到和别人完全相同的情绪,实际上是我们通过一种“生动的想象”把自己放在别人的地位,从而判断他们的或是我们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当。
亚当 斯密关于公益的观点
亚当斯密关于公益的观点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经济学家和思想家,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公益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本文将从亚当·斯密关于公益的观点出发,探讨其对公益的看法和对社会发展的启示。
亚当·斯密认为公益是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
他认为个人的利益追求和自由行动是推动社会繁荣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强调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即通过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最终会促进整个社会的福祉。
他强调,个人的自利行为最终会为整个社会带来公益,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
亚当·斯密强调了政府在公益中的角色。
他认为政府应该发挥监管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同时也应该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公益的实现。
他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保障社会公正和公平方面。
他认为,政府应该制定公正的法律和政策,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第三,亚当·斯密关注个人的道德和道德行为对公益的影响。
他认为个人的道德行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公益实现的基石。
他提出了“道德情操”理论,认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是社会和谐与公益的基础。
他强调了个人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培养,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的个人才能为社会公益做出贡献。
第四,亚当·斯密关注教育对公益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公民道德和公益意识的关键。
他提出了“道德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公益意识,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良知的公民。
他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公益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公益的实现做出贡献。
亚当·斯密关注社会公益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社会公益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他提出了“福利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应该以提高社会福利和公益为目标,而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增长和个人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密对个人利己主义与公众利益相结合的阐述
一、利己主义是交易的动力
斯密的个人利己主义主张服务于其所推崇的自由经济,他在《国富论》里论述分工时写道:“一切商品交换都是参与者的自利动机推动的,每个人都是按最有利于自己和最可行的方式来选择职业与分工的”,“我们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于屠户、酿酒师、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
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这句话说明,每一个经济人都有自身的利益,因为自利,他就必然要求他的财产边界与他人、他利的财产边界清晰。
斯密在分析问题时,将“利他心”搁置一边,把利己心看作是驱动人们生产和交易的根本和有效动力。
显然,斯密认为,在经济自由的环境下,人们的活动都是受利己心驱使的,“自利”是人们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
二、公共利益的实现依赖于个人利益的满足
斯密在《国富论》中申明,他的模型即经济自由主义将带来“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
“社会下层阶级生活状况的改善,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呢?这个
问题的答案非常明显。
在任何社会,下层阶级的人数都占整个社会的大多数,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的事情那个,绝不能对整个社会有害。
而大多数人陷于贫困状态的社会,绝不能说是繁荣的社会。
”
按照斯密的自由模型,如何使底层人民富起来,关键在于“自由”与竞争。
斯密认为商品经济中市场力量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只有在充分的自由竞争中才能实现。
竞争越是充分展开,价值规律越能充分发挥作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就越有协调的可能;而限制竞争,保护独占,这种对立必将加剧,国民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增进势必受到阻碍。
在论述他人的利益如何获得时,仍然是从自利的原则出发的。
在这里,斯密暗含了一个假定,即人们对于改善自身利益的利益的兴趣远高于改善他人利益的兴趣,人们之所以从事经济活动,发生交易行为,是因为在交易中遵循自由的原则,能给双方都带来好处。
他指出“一个自利主义者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他盘算的只是他自己的安全和他自己的收获。
在这种场合,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通过追求自身的利益,也经常促进社会利益,而且比他真正有意去促进社会利益时来得更加有效。
”
斯密认为,人们为改善个人利益所作出的努力会自动地促进公共利益的发展,他是这样论述的:“由于每个个人都
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持国内产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
确实,……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在这场合,象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
斯密在论述其自由贸易理论时,激烈反对重商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实现自由贸易才能促进国民财富的增加。
他写道:“确实,他通常既没有打算去促进公共利益,他也不
知道他将会促进多少公共利益。
他更愿意选择支持国内产业,而不选择去支持国外产业,他所考虑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安全;他以能使其产出可能具有最大价值的方式去指导、支配他的生产,他所打算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增值,他在这一场合,就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去促进一个并非他意图内的目的。
对社会而言,社会的公共利益完全不是他所追求的目的不一定就更糟。
他追求他自己的利益,比他真的打算去促进社会利益的时候常常更为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
三、建立“自然自由的制度”
人们在实现经济自由、追求个人利己的同时,不能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在这样的前提下,斯密认为应当建立起一个“自然自由的制度”,而无需政府监督,就可以自发地使得国民财富增加。
在他看来,只要“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就会树立起来。
”
在此制度下,君主有三个义务,即:“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
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
第三,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其建设与维持绝不是为着任何个人或任何少数
人的利益),这种事业和设施,在由大社会经营时,其利润常能补偿所费而有余,但若由个人或少数人经营,就决不能补偿所费。
”
四、结论
斯密认为,只有通过自由与竞争的方式,加之伦理道德的内在约束,才能构建起一个新的“自然自由的制度”。
他通过将个人利己主义与社会公共利益相结合的方式,论述了个人利己主义与社会公众利益的矛盾是可调和的,甚至是相辅相成的。
受利己主义支配的“经济人”受到利己主义的驱使,劳动者尽最大努力获取最多的劳动报酬;资本家开始关
注市场需求,努力生产符合市场所需要的各种产品,通过贸易商将商品运到最受欢迎的市场,使投入的资本获得最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