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专业化与产业地理集中的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合集下载

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

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
b ia d r aie i p i z t n a d u g a i g o e id sr tu tr e n e z s o t a i n p r d n ft n u t a s cu e,w a e t k o o ii s. l t mi o h i l r e h v o t e s me p l e a c Ke r s P s —f a ca rss o v r e c fi d sra t cu e; o t z t n a d u ga ig o e id sr y wo d : o t i n i c i ;c n e g n e o n u t l sr t r n l i i u pi ai n p d n ft n u t a mi o r h i l
马云泽 ,刘春辉
( 开大 学 经 济 学系 ,天 津 南 30 7 ) 00 1
摘要 :京 津冀地 区产 业结 构具 有 一 定程度 上 的 趋 同现 象 ,主要 存 在 于三次 产 业 的宏观 结 构 中,
当把研 究进一 步推 进到 工业 行 业 内部 的 中观 结构 甚 至是 工 业 内部 具 体优 势 产 业 的微 观 结 构 时 。 产业结构的相似 系数 则大 大降低 。京津冀地 区主要 城 市间的 专业化 分 工,基本 上是建 立在 各主要 城 市资源差异 和比较优势的基础 上,尽 管有些产业存在 着不 同程度的竞争,但在许 多情 况下竞争是 适度的 ,很 少存在所谓的由于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后金 融危机 时期 ,为克服京 津冀 区域产 业结构趋 同现 象,实现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必须采取切 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
ma ny e it i h h i e i d s y ma r s u tr .W h n we su y Me o— s u t r n c o t t r .ti o v r i l x s n t e t r n u t c o t cu s c r r e e td s t cu e a d Mir smcu e h s c n e — r

京津冀行业报告

京津冀行业报告

京津冀行业报告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京津冀地区的各行业发展情况备受关注。

本报告将对京津冀地区的主要行业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一、制造业。

京津冀地区的制造业发达,是中国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之一。

该地区的制造业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子制造、化工制造等多个领域。

其中,汽车制造业是该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河北省的保定市、天津市的滨海新区等地都有大型汽车制造厂。

另外,该地区还以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为主,这些行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非常重要。

二、房地产业。

京津冀地区的房地产业也是该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在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市等地,房地产开发商纷纷涌入,开发大型住宅小区、商业综合体等项目。

尤其是在京津两地,由于人口密集,房地产市场一直十分火爆。

然而,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控制房地产市场,以防止房价过快上涨,这对当地的房地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金融业。

京津冀地区的金融业也十分发达,北京市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之一,拥有众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

天津市也是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拥有多家银行总部和金融机构。

此外,河北省的石家庄市、唐山市等地的金融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金融业也将成为该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四、科技产业。

京津冀地区的科技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北京市是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

天津市也是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拥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

河北省的保定市、廊坊市等地的科技产业也在不断崛起。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京津冀地区的科技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五、环保产业。

京津冀地区的环保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该地区的环保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北京市、天津市等地的环保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拥有多家环保企业和科研机构。

河北省的石家庄市、唐山市等地的环保产业也在不断壮大。

浅谈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与优化建议

浅谈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与优化建议

浅谈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与优化建议1. 引言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

然而,目前该地区的产业布局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分析与优化。

本文将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进行浅谈,并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2. 产业布局分析2.1 主要产业京津冀地区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

制造业在该地区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尤其是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和化工等行业。

服务业也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包括金融、旅游、物流和商贸等。

农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2.2 产业结构不平衡目前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首都北京以政府机关、金融和科技创新等为主导,产业结构偏重于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比重较低。

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但仍然存在对重工业的过度依赖。

河北省在制造业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2.3 区域协同不足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缺乏良好的区域协同机制。

各个城市间的产业重叠和竞争现象较为明显,相互间缺乏合作和协调。

这导致资源分散和效益降低,对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不利。

3. 优化建议为了优化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以下是几点建议:3.1 加强区域协同机制建立健全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协调机制,加强各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制定共同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加强产业园区和产业链的建设,支持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

3.2 调整产业结构对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北京可以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创新。

天津可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

河北省可以通过发展服务业和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整体产业水平。

3.3 加大投资力度为了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的优化,需要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可以增加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阈下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阈下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阈下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区域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经济的核心区域,其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该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

本文将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阐述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京津冀地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

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本文将全面分析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包括三次产业的比重、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产业空间布局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如产业结构趋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创新能力不足等。

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本文将为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路径,以期推动该区域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其核心理论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石,由大卫·李嘉图提出。

该理论认为,不同区域应根据自身的相对优势来发展产业,通过贸易互利共赢。

在京津冀地区,这一理论的应用体现为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技术、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互补的产业结构。

要素禀赋理论,也称H-O理论,由俄林·赫克歇尔和贝蒂尔·俄林提出。

该理论强调区域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导致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

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析报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重要力量。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其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京津冀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优势、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1、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大数据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北京凭借其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创新环境,在大数据技术研发、应用创新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天津和河北也在积极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建设了多个大数据产业园区和数据中心。

2、企业集聚效应显现京津冀地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的大数据企业入驻。

北京的中关村软件园、天津的滨海新区以及河北的廊坊等地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大数据企业集群,涵盖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应用等多个环节。

3、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大数据在京津冀地区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包括金融、医疗、交通、政务等多个领域。

例如,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和精准营销;医疗机构通过大数据实现疾病预测和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交通部门依靠大数据改善交通拥堵状况等。

二、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优势1、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为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例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 年)》,天津市发布了《天津市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河北省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

2、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京津冀地区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创新支持和人才保障。

3、基础设施完善京津冀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网络带宽、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数据共享和流通不畅尽管京津冀地区在大数据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数据共享和流通仍存在诸多障碍。

产业结构趋同分析_以京津冀为例

产业结构趋同分析_以京津冀为例

瞭望环渤海摘要:京津冀,覆盖了北京、天津、河北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因而区域间过度的产业结构趋同必然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目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已经阻碍了区域整体的发展。

本文着重分析了京津冀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并提成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趋同;对策Abstract:beijing-tianjin-hebei includes three dif ferent administrational regions,thus the overwhelmimg industry isomorphism among the regions would bring about negtive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Undoubtedly,at present,the industry isomorphism has been hampering the local development among beijing-tianjin-hebei.In this paper,the position of the industrial isomorphism is analyzed,and relative countermeasures are given.Keywords:beijing-tianjin-hebei;industry;isomorph ism;countermeasure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业趋同已经成为经济学界长期关注的主题。

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产业趋同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竞争,而过度的趋同将对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京津冀,覆盖了北京、天津、河北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加之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核心重要区域,越来越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

诸多学者也将彻底改变我国区域发展“南高北低”的不平衡状况的重任寄厚望于京津冀。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京津冀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区域,其产业转移不仅对于当地经济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对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具有战略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以京津冀产业转移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寻求、市场扩张、成本考虑或政策引导等因素,产业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重新布局。

产业转移对于接收地而言,可以带来资本、技术和人才的集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于转出地而言,则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的双重目标。

在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不仅涉及到制造业的迁移,还涉及到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区域内的产业转移伴随着技术扩散、人才流动、产业链重构等综合协同效应。

这些协同效应不仅影响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还对环境、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三、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本文采用京津冀三地近十年的统计数据,结合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对产业转移的规模、结构、速度等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究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

2. 产业转移的现状与特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制造业向河北等周边地区转移;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在京津冀区域内实现深度融合;三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

这些特点反映了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3. 综合协同效应分析综合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效应,产业转移促进了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二是技术扩散效应,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了技术的传播与应用;三是人才流动效应,产业转移带动了人才在区域内的流动与配置;四是环境改善效应,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四、案例分析以某制造业企业从北京转移到河北为例,分析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式实现转型升级。

地区专业化与产业地理集中的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地区专业化与产业地理集中的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是 轻微集 中。在 l 最 为集 中的工 业 部 门 , 与 自然优 势 有 关 。[] rl r 与 T r es n研 究 了 5个 都 5 Buh t a ot s sn o
欧盟 l 国产业专 业 化模 式 1 8 l 9 0到 19 发展 变化 , 现在 欧盟 一 体 化 的早 期 具 有更 大规 模 经 济 90年 发
上开创 了新 经济 地理 学 。在 早 期 的新 经 济地理 之 中 心一 外 围模 型 , 业 区 位 的长 期 均 衡 在 完全 集 产 中和完全分 散两 个极 端 , 其 中起关 键作 用 的是运输 成本 的大小 。[] 在 2 在第 二代 新 经 济地 理模 型 里
收 稿 日期 :06 7 1 20 —0 —0
维普资讯
P g 引入上 下游 产 业 、 ua等 中间 产 品市 场 以及前 向关 联 、 向关 联 等 阐述 了产 业 由集 中到分 散 的演 后 变过 程 , 中心外 围产 业 区位是 动 态均 衡 的。[] ] 3[ 4 实证研 究 的成果 都 集 中在 对 欧 盟 和 美 国 的产 业 分 析上 。El o lsn和 Gasr 究 了美 国 工业 的 i l e研 e 地 理集 中程度 , 他们 发 现几 乎 所有 的工业 都呈 现 出某种 程度地 方 化状 态 , 当然 许多 制造 业部 门仅仅
No. 0 5 2 o6 Ge ea fa n r S i lNo. 理 集 中 的 实 证 分 析
以京 津 冀地 区 为例
踪 家峰 , 曹

( 门 大学 经 济研 究 所 , 建 厦 门 3 10 ) 厦 福 605

要 : 业 化 与地 理 集 中 的 理 论 研 究 主 要 来 源 于 贸 易 理 论 和 区 位 理 论 , 用 专 业 化 与 地 理 专 利

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罗士龙1【摘要】:京津冀地区是一个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京津二市被河北省环抱怀中,拥有60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陆兼备的特殊地理区域。

所以,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优化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协调海陆产业布局的问题,更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概括了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然后具体分析了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区域产业布局的战略构想,最后提出了产业错位布局,培育大滨海地区,实施“点—轴—网络”开发战略,实现产业布局战略东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布局;对策研究一、本文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

相比之下无论从经济发展的活跃程度还是区域的整体效益而言,京津冀经济圈都无法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发展明显落后。

并且,京律冀区域合作进展比较缓慢,没有形成优势量补、协同合作的有机整体,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合作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一体化研究,推进京津冀三地区经济整体发展,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产业布局基本理论(一)基本含义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

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

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

1 罗士龙,男,廊坊银行1、杜能的《孤立国》。

1926年,法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

他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域)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即集中化程度与中心城市的距离成反比。

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探讨

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探讨

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探讨京津冀三地拥有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三省市占地18.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常住人口1055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7.8%,2012年三地共实现增加值5.73万亿元,占全国GDP 总量51.93万亿的11.03%,近几年三地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天津核心地位显著。

由于京津冀三地资源禀赋有所不同,使得这一区域在分工与合作上存在着必要和可能。

分工会使得区域内的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产业更加专业化和节约更多的成本。

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是基于各区域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

区域内城市在制定产业规划时,也是在考虑该城市产业基础,结合本城市的优势产业来做出规划,本区域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产业一般情况下是该区域的主导产业。

一、京津冀三地比较优势2012年北京市实现增加值1.78万亿,比上年增长7.7%;天津市实现增加值1.29万亿,比上年增长13.8%;河北省实现增加值2.66万亿,比上年增长9.6%。

三次产业结构比依次为北京0.8:22.8:76.4,天津1.33:51.72:46.95,河北省12.0∶52.7∶35.3。

从三地三次产业结构比可以看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和综合性产业城市,其功能定位是国家的首都、国际都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为主要产业。

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人才高度密集等优势,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的服务业为主,逐步向外转移低端制造业。

天津是传统的工业城市,随着近年来进行的结构调整,天津工业走出了一条嫁接、改造、调整的创新线路,传统的产业得到了优化升级,工业已成为了拉动天津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入快车道,国家乙炔大项目等高端项目在这里聚集,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工业的发展势头,使得天津工业发展进入了重化工急剧加速阶段。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转移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特别是中国在近年来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区域产业转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其产业转移的进程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可以更好地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文献综述前人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转移的动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在动因方面,多数学者认为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等因素是推动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

在过程方面,许多学者从产业链的视角分析了产业转移的路径和趋势。

在影响方面,众多学者强调了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手段,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进行深入研究。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政府公开数据、统计年鉴、相关研究报告等。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协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五、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现状与特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首先,产业转移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这体现了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其次,产业转移以政策为引导,政府在推动产业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联动效应逐渐增强,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态势。

六、产业转移的协同效应分析(一)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产业转移有效地推动了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北京作为中心城市,将一些传统产业向河北等地转移,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天津和河北则承接了部分传统产业的转移,同时也在积极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化,区域间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策略。

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其产业转移的过程与效果,进一步探索其带来的综合协同效应,旨在为相关地区和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二、区域背景与产业转移概述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拥有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随着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该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渐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中,北京因产业结构升级,部分传统产业向河北、天津等地转移;而天津和河北则积极承接北京转移的产业,以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三、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1. 产业转移的历程与特点通过对京津冀地区近十年来的产业转移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发现产业转移呈现出由北京向河北、天津逐步扩散的趋势,且多以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这一过程不仅优化了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也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2. 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本文从政策导向、市场需求、资源环境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动因。

其中,政策导向是推动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而市场需求和资源环境则对产业转移的速度和方向产生重要影响。

四、综合协同效应分析1. 经济效益分析京津冀地区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了产业链的重新构建和优化升级。

不仅提升了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例如,北京将部分制造业转移到河北后,河北的工业生产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区域协同发展效应产业转移促进了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通过产业链的协同合作,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推动了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同时,也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

3. 环境效益分析产业转移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也带动了环境质量的改善。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产业转移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产业转移的进程和效果对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探讨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区域产业转移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

前人研究多从产业转移的动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产业转移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同时,也有学者关注到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认为产业转移不仅限于单一产业的迁移,更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现状与特点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其产业转移具有鲜明的特点。

从现状来看,京津冀产业转移呈现出由北京向天津和河北梯度转移的趋势,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

这一过程伴随着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也带来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四、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分析(一)经济增长效应京津冀产业转移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通过梯度转移,使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得以在同一区域内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经济增长。

(二)结构优化效应产业转移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区域经济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三)就业促进效应产业转移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新产业的引入和传统产业的升级,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从而促进了就业的增长。

(四)区域协同发展效应产业转移加强了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

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使得区域内的资源和要素得以更加高效的配置,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五、实证分析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对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北方经济的核心区域,其产业转移的现象和趋势尤为引人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并以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为实证案例进行分析。

本文首先将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包括产业转移的定义、动因、模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征进行描述,揭示该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接下来,本文将构建综合协同效应的理论框架,从产业协同、空间协同、政策协同等多个维度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

这一框架将用于分析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结合实证数据,对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进行量化分析,评估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

本文还将提出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为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将对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在探讨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时,首先需要明确其理论基础和已有研究。

产业转移,指的是产业由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现象,它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资源分布、政策导向、市场需求等。

综合协同效应则强调的是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效果,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整体经济效益的目的。

在理论方面,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梯度转移理论等。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产业转移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产业转移的进程和效果对于区域协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深入探讨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京津冀产业转移背景及现状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正逐步将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河北、天津等地转移;天津和河北则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互补发展的格局。

三、产业转移的协同效应理论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产业互补、资源共享、技术溢出和市场拓展等方面。

通过产业转移,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资源和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分工和合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产业转移可以带来技术、知识和人才的流动,促进区域内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四、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一)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统计年鉴和政府报告,通过收集京津冀三地近几年的经济数据、产业数据和政策数据等,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产业转移的规模、速度和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二)实证分析结果1. 产业转移规模与速度: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

特别是北京向河北、天津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产业互补与资源共享:通过产业转移,京津冀地区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和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产业互补和资源共享。

3. 技术溢出与人才培养:产业转移带来了技术、知识和人才的流动,促进了区域内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区域间贸易的估计与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区域间贸易的估计与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区域间贸易的估计与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的开题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区域间贸易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京津冀地区,三个城市形成了产业互补的关系,为区域间贸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而更深入地了解京津冀地区的区域间贸易,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更好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二、研究目的、内容、方法
1. 研究目的:估计和分析京津冀地区的区域间贸易,了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并探讨其中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2. 研究内容:包括区域间贸易的规模、结构和特点分析,并以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为依据,探讨京津冀地区的区域间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 研究方法:应用因素比较法、区域间交叉表分析法和归一化指标法,综合应用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对研究对象进行估计和分析。

三、预期研究成果及应用方向
1. 研究成果:(1)以相应数据为依据,得出京津冀地区的区域间贸易规模。

(2)分析京津冀地区的区域间贸易结构,提供经济学和政策学方面的思考。

(3)探究京津冀地区区域间贸易特点及趋势,为产业布局规划提供参考。

2. 应用方向:(1)为政府部门进一步制定区域间贸易政策提供参考。

(2)为企业了解区域间贸易趋势提供参考,助力企业实现自身产业布局。

(3)为学者研究区域间贸易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方面提供重要的资料。

(4)为社会公众了解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现状提供帮助。

京津冀区域产业分析的开题报告

京津冀区域产业分析的开题报告

京津冀区域产业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不断吸引着大量资金、人才和项目的落地。

同时,京津冀地区也因其在北方地区的中心地位,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治理和人口承载压力等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探索其产业优劣势、发展趋势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决策者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京津冀地区产业进行深入分析,以了解该区域的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情况,并提出优化其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建议,以支持地方政府和企业决策者的决策。

三、研究内容1.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现状分析:通过对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龙头企业等方面的深入调研和分析,掌握该地区目前的主要产业类型、特点和市场竞争情况等。

2. 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对该区域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和分析,探讨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前景和优化方向等。

3. 京津冀地区产业政策支持分析:针对该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政策的优劣势和合理性,以及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等。

4. 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建议: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优化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各项建议,并探讨如何提升该地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等,以全面的角度和客观的态度,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进行深入分析。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全面了解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情况,提出针对性较强、具有实践意义的优化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建议,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决策者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京津冀经济圈产业集聚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京津冀经济圈产业集聚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京津冀经济圈产业集聚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加强协同发展,经过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划的推进,已经形成了京津冀经济圈。

京津冀经济圈是中国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之一。

在此背景下,研究京津冀经济圈产业集聚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产业集聚是指同行业或相关行业企业集中在一起进行生产、销售、竞争和合作的现象。

与此同时,产业集聚还能带来一系列的效应,如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知识溢出等。

这些效应会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因此,深入研究京津冀经济圈的产业集聚效应,对于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提高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讨京津冀经济圈的产业集聚效应:1. 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利用泰尔指数、洛伦兹曲线等指标,分析京津冀经济圈内不同产业的集聚程度,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引起集聚程度变化的原因。

2. 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选取典型的产业进行案例研究,分析不同产业在京津冀经济圈内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等。

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集聚效应的机制及其作用。

3. 产业集聚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地区及城市的产业集聚效应,从区域和城市的不同角度,研究产业集聚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

4. 京津冀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分析京津冀产业链的构成,探索京津冀产业链的优化模式和方式。

从资源整合、分工协作、产业升级等方面,研究京津冀产业链的优化路径和关键环节。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对产业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比较、以及典型产业的深入研究和访谈等方式,深入剖析京津冀经济圈的产业集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三、预期研究结果通过对京津冀经济圈的产业集聚效应进行研究,将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预期研究结果:1. 明确京津冀经济圈内产业集聚程度、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产业布局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稿日期: !""# F ") F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D"D"(E)
作者简介: 踪家峰 ((E)( F ) , 男, 江苏沛县人,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副 教 授, 经 济 学 博 士; 曹敏 ( (EH! F ) , 女, 江 西景德镇人,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一、 专业化与地理集中的测量及其数据说明
0 D 专业化测度 本文利用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地方专业化指数来衡量地区专业化水平。 地区间专业化指数:! "# $ & %" & %# ’ &" &#
!
%
(0)
& %" E & % (<) &" E & 其 中 "、 # 代表区域, % 代表产业, & %" 和 & %"# 分别表示 " 地区 % 产业、 # 地区 % 产业的产值, &% 和 &# 表 地方专业化指数 (区位商) : !%" $ 示 " 地区、 # 地区的总产值, &% $ 业产值, &% $ &" !&%" 是 % 产业的所有地区的总产值,
"
$
!&%" 是 " 地区的全部工
%
公式 (0)直接衡量的 是两个 地区 间制 造 业 结 构 的 差 异 程 度, ! !&%" 是所有总产值。
" %
如果区域 " 和区域 # 有完全相同的产业结构, 也就是说, 对所有的 % , 产值份 额都 是一样 的, 那么 ! "# 如果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毫不相关, 即 8 " ! "# " < , 指数值越高, 两地区的分工程度越 ! "# $ < , $ 8; 万方数据 ・ 0<% ・
* *
, ’ # 401-& )
! ! +" #
"#"
( ), 其中, 5 代表市场总规模, & " 代表 " 企业的规模, +" ! 5
!
"#"

&"
#
&" 代表第 " 个 5
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越高, 反之越低。 * 代表该产业内部的企业数。 " 指数越大, 因为它没 有考虑 到企业 0))($(-+ 和 *)&.$.1 指出基尼系数大于零并不一定表明有集聚现象存在, 的规模差异, 在表示产业的集 聚 程 度 时 往 往 含 有 虚 假 的 成 分。 而 0))($(-+ 和 *)&.$.1 指 数 则 避 免 了 空间基尼系数的缺陷。目前, 更 多 的 学 者 开 始 使 用 0))($(-+ 和 *)&.$.1 建 立 的 地 理 集 中 指 数 来 测 定 产业的集中程度。 < # 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 《 中国统计年鉴》 、 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本 文研究专业化与产业集中均是指制造业的情况。这是因为, 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 产业集聚的现象 已不再局限于第二产业, 有向第三产业扩展的趋 势, 但 总体 来 说, 制造业仍然是集群特征最为明显 的产业, 并且制造业的数据更容易得到, 因此, 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 更有利于说明我们观察到的集 聚现象在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变化趋势。 由于我国从 !;;! 年 "; 月 " 日起 正 式 实 施 新 标 准 《国 民 经 济 行 业 分 类》 ( *= > ?@3A@ 4 !;;! ) , 其 采用四位数标准产业分类体系, 在 *= > ?@3A@ 4 2@ 基础上 对 于 门 类 作 了 相 应 调 整, 增加了服务行业 等新兴行业, 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因 此, 为 了 保 持 统 计 指 标 的 一 致, 本文选择了制造 业中的 !; 个行业作为研究样本, 这 !; 个 行 业 的 分 类 标 准 在 新 的 国 民 经 济 分 类 体 系 中 基 本 没 有 改 变, 都属于比较典型的制造业。由于我国没有公布企业员工人数分布的详细统计数据, 因此在确定 赫芬达尔指数时, 无法沿用 0))($(-+ 和 *)&.$.1 的 方 法。 本 文 主 要 通 过 《中 国 工 业 经 济 统 计 年 鉴》 提 供的企业单位数和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来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大致测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且这些企业将该经济体划分为 ( 个地理区域, 这 *个 其中 * 表示为某一产业内有 * 个企业, 企业分布于 ( 个区域中, , ! 表示 ! 区域某产业产值占上一级区域该产业总产值的比重, & ! 表示 ! 区 域全部工业总产 值 占 上 一 级 区 域 工 业 总 产 值 的 比 重 (企 业 规 模) , ( ’-./!0123 ’ 为赫芬达尔指数
地区专业化与产业地理集中的实证分析
"
— —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踪家峰, 曹 敏
(厦门大学 经济研究所, 福建 厦门 D#(""$)

要: 专业化与地理集中的理 论 研 究 主 要 来 源 于 贸 易 理 论 和 区 位 理 论, 利用专业化与地理
集中指数可以衡量其地方的专业化和产业的地理集中度。以 京 津 冀 地 区 为 例 进 行 的 实 证 研 究, 得 出以下结论: 天津、 河北地区 ! 间 专 业 化 指 数 逐 年 上 升, 而 北 京、 天津两地的专业化指数则一直处 于较低水平。制造业在 (EED F !""G 年间, !" 个行 业 中 有 (G 个 行 业 的 地 理 集 中 指 数 呈 现 大 幅 度 上 需提出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 和 地 区 分 工 及 升, $ 个行业的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 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专业化; 地理集中; 京津冀地区 中图分类号: 0(!( ’ D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GDH F "G#" "$ F "(!! F ")
!""# 年第 $ 期 (总第 ()) 期)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9:; < 6&=>?@ 6=>AB=A;) *+,-%./ +0 12.34% ,%254-6278
%& ’ $ !""# CABA9?@ 6A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 专业化水平越高。 公式 (!)为地方专业化指数, 如果一个行业 根本不 是地 方性的, 而 是与全 国整 个工业成比例地散布在全国各地, 那么该行业的地方专业指数就是 " , 反之, 则表明地 区的 !!" 越高, 专业化程度越高。 ! # 集中的测度 地理集中的测度方 法 有 三 种, 其一是空间基尼系数 ( $%&’(&) *(+( ,-.//(,(.+’ ) 、 其 二 是 0))($(-+ 和 ("223) 提出的 0))($(-+ 4 *)&.$.1 指数, 其三是 561&+’-+ 7 89.1:&+( !;;! ) 提出的 基于距 离的 衡 *)&.$.1 量方法。本文采用 0))($(-+ 4 *)&.$.1 指数方法。定义 0))($(-+ 4 *)&.$.1 指数:


专业化和地理集中的理论研究主要来源于贸易 理 论和 区 位 理 论, 前者包括新古典贸易理论和 新贸易理论, 而后者则主要是新经济地理学。新古 典 贸易 理论 认 为 国 家 和 地 区 之 间 的 专 业 化 形 式 来自其技术的差异或要素禀赋的不同, 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经济活动, 地区 间之分工和专业化形成。新古典贸易理论能够解 释 产 业间 专 业 化 问 题, 但它不能解释产业内分工 问题。 I9JKL?B 等提出新贸易理论 用 来 解 释 产 业 内 的 贸 易 问 题。 [(] I9JKL?B 在 新 贸 易 理 论 的 基 础 上开创了新经济地理学。在早期的新经济地理之 中 心—外 围 模 型, 产业区位的长期均衡在完全集 中和完全分散两个极端, 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运输成本的大 小。 在第二 代新 经济地 理模型 里 [!]
・ ( ! ! 万方数据 ・
中间产品市 场 以 及 前 向 关 联、 后向关联等阐述了产业由集中到分散的演 !"#$ 等引入上下游产业、 变过程, 中心外围产业区位是动态均衡的。 [%] [&] 实证研究的成果都集中 在 对 欧 盟 和 美 国 的 产 业 分 析 上。 ’(()*+, 和 -($.*./ 研 究 了 美 国 工 业 的 地理集中程度, 他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工业都呈现出某种程度地方化状态, 当然许多制造业部门仅仅 是轻微集中。在 01 个最为集中 的 工 业 部 门, 都 与 自 然 优 势 有 关。 [1] 2/"(3$/4 与 5+/*4.,**+, 研 究 了 欧盟 00 国产业专业化模式 0678 到 0668 年发展变化, 发现 在欧盟 一体化的 早期具 有更大 规 模 经 济 的产业倾向于集中在欧盟的核心区域, 而经过 0678 年代 的发展 产业 集中程 度降低 了。 [ 9 ]:;)4) 利 用 <= 个制造业部门的生产数据研究 0697 到 0668 年 的 欧 洲 国 家 专 业 化 水 平, 发 现 其 间 比 利 时、 丹 麦、 德国、 希腊、 意大利和荷兰的专业化水平有显著提高, 葡萄牙没有显著变化, 而法国、 西班牙和英 国的专业化水平则显著下降。 :;)4) 还发现 <= 个制造业部 门中 的 0= 个的 地理集 中度增 加, 皮革 制 仅 仅 有 9 个 部 门 的 地 理 集 中 度 降 低 了, 纸 品、 运输设备和纺织品等部门平均每年增加 % 个 百 分 点, 和纸制品产业、 其他化学工业的幅度最大。 [=] 2/"(3$/4 发现诸如化学和汽车制造这样高度集中于欧 盟中部的产业都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 [7] >)?.(@$/4 A B,$/C) 等欧盟内 06=8 年至 066= 内间许 多产 业的区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缓慢增长和非技术 的 劳 动密 集 型 产 业 变 得 更 加 集 中, 它们主要分布 在欧盟边缘的低工资国家, 在此期间, 中等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变得更加分散。 [6] 我国学者对专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研究是 近几 年 的 事 情。 梁 琦 计 算 了 066& 年、 0669 年、 <888 年 以 及 <& 个 行 业 中 产 值 占 行 业 排 名 前 四 位 的 省 市 及 其 百 分 中国工业的 <& 个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 比, 并与克鲁格曼计算的美国 089 个三位数制造业的基尼系数相比, 从而证明了外商直 接投 资有助 于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假设。 针对产业集聚程度 的变 动趋势, 罗 勇、 曹丽莉 利用 ’(()*+, 和 -($.*./ [08] 产业集中度指数对我国 <8 个制造行业 066% 年、 066= 年、 <88< 年、 <88% 年 的 集 聚 程 度 进 行 了 精 确 测 定。结果表明, 从而 得出, 066% A 066= 年集聚程度有所下降, 066= A <88% 年的集聚程度呈增长趋 势, 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是主要的 变 动 方 向 和 发 展 趋 势。 总 的 看 来,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 [ 00 ] 国范围的具体产业的集中研究, 对区域范畴的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主, 而对于环渤海地区专业化与 产业的地理集中实证研究还较缺乏, 这与京津冀乃至环渤海的重要地位不相符合。基于此, 本文利 用专业化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方法对京津冀进行 专业 化 与产 业 的 地 理 集 中 进 行 实 证 分 析, 有利于 认识京津冀发展的现状和促进京津冀的未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