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行星的运动》

合集下载

行星的运动教案全文剖析

行星的运动教案全文剖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行星的运动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行星的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行星的运动包括公转和自转,并能描述其特点。

2. 掌握行星运动的规律,包括公转周期、自转周期和轨道形状。

3. 能够解释地球的日周运动和年周运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1. 投影仪或电子白板。

2. 行星模型或图片。

3. 常见行星的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行星的照片或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行星运动的好奇心。

2. 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地球以及其他行星是如何运动的吗?请简单描述一下。

探究行星运动: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推理,讨论行星的运动规律,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4. 组织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发现,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行星的运动规律。

解释行星运动:5. 教师进行解释和补充:根据学生的发现和讨论,教师对行星运动的规律进行解释和补充,包括公转、自转、轨道形状等概念。

6. 利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行星运动的动画或模拟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应用行星运动:7. 学生练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行星来研究,包括该行星的公转周期、自转周期和轨道形状等信息。

然后让他们设计一张海报或口头报告来介绍该行星的运动特点。

8.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依次展示他们的海报或口头报告,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

总结和评价:9. 教师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10. 学生评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行星的运动规律,并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困惑。

拓展活动:11. 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和行星:组织学生进行观星活动,观察夜空中的行星和星星,让他们思考这些行星的运动是如何展示在夜空中的。

教学延伸:可以结合天文学、地理学等相关知识,深入学习关于行星系统、星球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等更深入的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行星运动的理解和兴趣。

教学设计2:6.1 行星的运动

教学设计2:6.1  行星的运动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 明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能应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1. 了解观察在发现行星运动规律中的作用,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

2. 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2. 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认识过程的曲折与艰辛,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敢于支持真理,勇于创新和不怕牺牲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内容。

难点:对开普勒运动定律的应用,以及相关近似处理。

【教学过程】一、人类对行星运动的认识历程(以图片展示为主)1.地心说及其代表人物2.日心说及其代表人物对创立万有引力定律产生极大影响力的第谷和开普勒让学生充分体会科学家们在真理探索路途中的坚韧与执着,并深刻领会观察实验在物理理论创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1.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椭圆轨道定律)结合教材“做一做”,应用flash,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椭圆,理解行星是如何运行的。

2.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面积定律)提问:行星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角速度与加速度的情况又如何?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周期定律)k Ta 23a :轨道半长轴长 T :公转周期 通过行星轨道特点,介绍中学阶段研究中的近似处理方法:(让学生领会物理学在处理问题时的原则——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①多数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

②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不度,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③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人教版必修二《行星的运动》WORD教案3

人教版必修二《行星的运动》WORD教案3

人教版必修二《行星的运动》WORD教案3第一节行星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内容明白得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内容及其简单应用(二)能力目标:在由地心说日心说,再到开普勒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学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等方法(三)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物理学对社会进展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广泛爱好.【教学重点】:明白得开普勒行星定律的内容【教学难点】:开普勒第三定律【教学方法】:对半讲练法、类比法【教学用具】:挂图【教学过程】:(一)引入:在浩渺的宇宙中有着许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天体,如月亮、地球、太阳、夜空中的星星……日出日落,斗专星移,各种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我们明白: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天体的运动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关于不同星体的运动,有地心说和日心说,我们明白地心说是错误的,那么日心说是否就完美无缺呢?行星是否在做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由这些许多天体组成的广衰无垠的宇宙始终是人们期望了解、不断探究的领域.(二)新课教学:一托勒密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学生阅读课本,和学生一起感受人类认识天体运行规律的历程,讲授:(1)说到日心说和地心说,你会赶忙反映到哥白尼等,实际上在古代,人们关于天体的运动就存在着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对立的看法.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日心说则相反,认为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2)公元二世纪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使地心说进展和完善起来,由于地心说比较符合人们的日常体会(太阳从东边升起,在西边落下,看起来太阳绕地球运动),同时也符合天主教的思想:地球是宇宙中心,宇宙万物差不多上上帝制造的,因此地心说得到了教会的支持,统治了人们一千年之久.然而随着生产的进展,人们对天体运动的不断研究,天文资料越来越丰富,人们发觉托勒密的地心说的理论与实际观测的资料并不一致,仍旧不能说明某些问题,地心说所描述的天体的运动不仅复杂而且问题专门多.(3)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通过四十年的观测与研究,在古代日心说的启发下,重新提出了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它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转动。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安远二中张招胜课题: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②第六章第一节《行星的运动》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介绍了人们对星体运动的认识过程,重点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天体运行的规律与地面物体的运行规律本质上是相同的,从而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作准备。

这节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陌生的,甚至无法去感知。

所以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星体运动认识的发展过程,从“日心说”和“地心说”的内容到其两者之间的争论,从第谷的精心观测到开普勒的数学运算,在学生整体感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大师们的思路、方法及他们的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并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求知欲望。

2、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对知识充满着一种渴望,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观察不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而具有更深层次的探究愿望。

他们对天体的运动充满好奇又觉得非常神秘而不易理解。

但对行星的运动的了解只停留在看科普电视节目、科普书籍和地理课的介绍层面上,对古代天体运动的两种学说和开普勒行星三定律还很陌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宇宙观。

2.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3.知道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的内容。

4.理解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理是来之不易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并加深对行星运动的理解.2.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的教育,感知物理学史,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与艰辛。

3. 通过对天体运行研究历史的了解,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质疑、批判、猜测、观察与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天体运行研究历史的了解,感悟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和献身精神。

2.澄清对天体运动裨秘、模糊的认识,掌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完整word版)物理②必修6.1《行星的运动》教案

(完整word版)物理②必修6.1《行星的运动》教案

6.1行星的运动【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知道全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知道全部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且这个比值与行星的质量没关,但与太阳的质量相关。

4、理解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谛是来之不易的。

过程与方法经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实质的波折性并加深对行星运动的理解。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澄清对天体运动神奇模糊的认识,掌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不停的动力。

【教课要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教课难点】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教课课时】1课时【教课过程】一、人类认识天体运动的历史1、“地心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2、“日心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内容1、开普勒第必定律2、开普勒第二定律3、开普勒第三定律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多半行星运动的轨道能够按圆来办理。

引入新课多媒体演示:天体运动的图片阅读。

在浩大的宇宙中有无数大小不一、形态万千的天体,如月亮、地球、太阳、夜空中的星星由这些天体构成的广袤无穷的宇宙一直是我们盼望认识、不停探究的领域。

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历史上有过不同的见解,科学家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究,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将使我们正确地认识行星的运动。

新课解说一、古代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问 1:.先人对天体运动存在哪些见解?“地心说”和“日心说”.问 2.什么是“地心说”?什么是“日心说”’ ?”地心说”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大阳、月亮以及其余行星都绕地球运动,“日心说”则以为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余行星都绕太阳运动.“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托勒密 (古希腊 ).“地心说’切合人们的直接经验,同时也切合权力强盛的宗教神学对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认识,故地心说一度占有了统治地位.问 3:“日心说”战胜了“地心说” ,请阅读第《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找出“地心说”遭受的难堪和“日心说’的成功之处.地心说所描绘的天体的运动不单复杂并且问题好多,假如把地球从天体运动的中心地点移到一个一般的、绕太阳运动的地点,换一个角度来考虑天体的运动,很多问题都能够解决,行星运动的描绘也变得筒单了.“日心说”代表人物:哥白尼,“日心说”能更完满地解说天体的运动.二、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问 1:先人以为天体做什么运动?先人把天体的运动看得十分神圣,他们以为天体的运动不同于地面物体的运动,天体做的是最完满、最和睦的匀速圆周运动.问 2:开普勒以为行星做什么样的运动?他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开普勒以为行星做椭圆运动.他发现假定行星傲匀逮圆周运动,计算所得的数据与观察数据不符,只有以为行星做椭圆运动,才能解说这一差异.问 3: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规律?详细表述是什么?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行星运动轨道,行星运动的线速度变化,轨道与周期的关系三个方面揭露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多媒体播放行星绕椭圆轨道运动的课件)开普勒第必定律:全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问 4:这必定律说了然行星运动轨迹的形状,不同的行星绕大阳运转时椭圆轨道同样吗不同.[教材做一做 ]能够用一条细绳和两图钉来画椭圆.如图6.1—l 所示,把白纸镐在木板上,而后按上图钉.把细绳的两头系在图钉上,用一枝铅笔紧贴着细绳滑动,使绳始终保持张紧状态.铅笔在纸上画出的轨迹就是椭圆,图钉在纸上留下的印迹叫做椭圆的焦点.想想,椭圆上某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与椭圆上另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有什么关系?开普勒第二定律:对随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问 5:如图 7.1-2 所示,行星沿着椭圆轨道运转,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行星在远日点的速率与在近期点的速率谁大?因为相等时间内面积相等,所以近期点速率大。

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

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行星的运动特点和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开普勒定律及其在行星运动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行星的运动特点2. 开普勒定律3. 行星运动规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星的运动特点,开普勒定律,行星运动规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开普勒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行星运动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行星运动,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行星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行星的运动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讲授行星的运动特点:介绍行星运动的规律,如椭圆轨道、面积速率恒定等。

3. 讲解开普勒定律:阐述开普勒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定义及其推导过程。

4. 应用开普勒定律分析行星运动:举例说明开普勒定律在行星运动中的应用。

5. 分析行星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介绍行星运动在航天、地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6.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讨论,解答疑惑。

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及其对行星运动规律的描述。

2.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行星运动的规律。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开普勒定律的描述和解释。

2. 行星运动的规律。

3. 行星运动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及其对行星运动的解释。

2. 教学难点:开普勒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行星运动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行星运动,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行星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行星的运动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讲授行星的运动特点:介绍行星运动的规律,如椭圆轨道、面积速率恒定等。

3. 讲解开普勒定律:阐述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开普勒定律对行星运动的解释。

行星运动教案:看宇宙中的万物如何运动

行星运动教案:看宇宙中的万物如何运动

行星运动教案:看宇宙中的万物如何运动。

教学目标:1.了解行星运动规律;2.理解行星运动的物理规律;3.掌握计算行星运动轨迹的方法。

教学重点:1.行星运动的物理规律;2.计算行星运动轨迹的方法。

教学难点:1.突破学生生活经验的界限,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2.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行星运动规律。

教学准备:1.计算器;2.星图;3.计算行星运动轨迹的公式。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问题老师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地球绕太阳公转、水星的轨道比较椭圆等。

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介绍行星运动规律1.重力定律行星绕恒星公转是由于恒星的重力作用。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行星与恒星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比例。

行星的运动轨道也是由质量和距离的平方决定的。

2.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绕日运动,它们的轨道是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开普勒第二定律形同椭圆的行星,它们的近日点速度会比远日点快。

在它们的公转周期中,它们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

4.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们绕太阳公转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这条定律有助于我们计算行星轨道上各个点的位置。

第三步:计算行星运动轨迹1.公转周期的计算用天文学术语表示的周期(T)供公式使用。

要获得行星的周期,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T²=a³/(G(M+m))其中a是平均距离,G是万有引力常数,M和m是两个天体的质量。

2.距离计算要计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r=a(1-e²)/(1+e·cosf)其中r是距离,e是离心率,f是真实角度。

3.计算轨道上的点的位置为了计算轨道上的点的位置,我们需要使用以下公式:x=r·cosθy=r·sinθ其中x和y是水平和竖直坐标,r是轨道上的距离,θ是相对于极轴的角度。

关于《行星的运动》(教案)

关于《行星的运动》(教案)

《行星的运动》教案关于《行星的运动》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行星的运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行星的运动》教案篇1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知道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知道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且这个比值与行星的质量无关,但与太阳的质量有关。

4、理解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理是来之不易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并加深对行星运动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澄清对天体运动神秘模糊的认识,掌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不竭的动力。

重点、难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日心说、地心说及两者之间的争论有许多内容可以向学生介绍,教材为了简单明了地讲述开普勒定律,没有过多地叙述这些内容.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有关的历史材料,也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关的读物。

这些内容学生会很感兴趣,又容易接受,也是我们进行科学方法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学习本节课的目的是为下一节推导万有引力定律铺垫,开普勒定律没必要做过高要求。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着无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天体。

白天我们沐浴着太阳的光辉,夜晚,仰望苍穹,繁星闪烁,美丽的月亮把我们带入无限的遐想中。

由这些天体所组成的宇宙始终是人们渴望了解又不断探索的领域。

经成百上千年的探索,伟大的科学家们对它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本节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前人所探索到的行星的运动情况。

《第七章 1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 1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含义和基本规律。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行星运动现象。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的含义和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开普勒定律解释和预测复杂的行星运动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和相关视频。

2. 准备教学器材,如天文望远镜、星球模型等。

3. 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天文观测数据、科普视频等。

4. 设计课堂讨论和实验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掌握行星运动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我会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图片,让学生了解行星的运动情况,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行星的运动。

2. 新课讲解:接下来,我会详细讲解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首先,我会介绍第一定律,即所有行星都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然后,我会讲解第二定律,即从太阳到行星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最后,我会介绍第三定律,即所有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轨道半径的立方成正比。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三个定律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3. 实验探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需要使用天文望远镜和测量工具,观察行星的运动,并记录数据。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案例分析: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我会给出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行星的运动规律。

例如,太阳系中不同行星的轨道半径和周期的关系,以及行星运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等。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行星的运动教案

行星的运动教案

行星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能够描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以及月球的绕地球运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以及月球的绕地球运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了解地球的美丽与神奇。

二、教学重难点:1. 了解行星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2. 了解月球的绕地球运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夜晚星空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行星运动的思考。

2. 概念讲解:(1)自转运动:讲解地球的自转运动,即地球以西向东自转一周所花的时间为一天,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2)公转运动:讲解地球的公转运动,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造成四季变化的现象。

(3)绕地运动:讲解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规律,即月球以逆时针方向绕地球公转一周所花的时间为一个月。

3. 实验探究:(1)实验一:利用一个篮球表示地球,一颗橙表示太阳,一个小球表示月球,橙球固定在教室中央,篮球在场地上自转,同时绕橙球公转,小球围绕篮球绕圈。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

(2)实验二:利用一个手电筒固定表示太阳,一个旋转台表示地球,一个小球表示月球。

通过手电筒照射地球,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4. 归纳总结:(1)与学生共同总结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以及月球的绕地运动规律,澄清概念和规律。

(2)巩固知识点,解答学生的问题。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画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示意图。

(2)让学生编写一首歌曲或小诗来表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6. 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行星的运动规律,掌握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以及月球的绕地运动。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观察,写一篇关于日月星辰运动的观察日记。

行星的运动教案

行星的运动教案

行星的运动教案【篇一: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一、行星的运动)教学目的: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2.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教学重点:知道开普勒对行星的描述教学过程:引入: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力和运动,并且讲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动力学。

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物体运动,本章将介绍一种新的力-------万有引力和一种新的运动实例--------行星的运动。

一地心说与日心说1.让同学自己阅读,找出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地球的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它行星都绕地球运动。

日心说:认为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它行星都绕太阳动动2.为什么地心说会统治人们很久时间。

3.古人是如何看待天体的运动:古人认为天体的运动是最完美、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

4.谁首先对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的观点提出怀疑:开普勒二开普勒三定律开普勒通过四年多的刻苦计算,先后否定了十九种设想,最后了发现星运行的轨道不是圆,而是椭圆。

并得出了开普勒两条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动,太阳是在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如图:如果时间间隔相等,即t2-t1=t4-t3那么面积a=面积b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

r/t=k (k是一个与行星或卫星无关的常量,但不同星球的行星或卫星32k值不一定相等)其中m为行星质量,r为行星轨道半径,即太阳与行星的距离。

也就是说,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正比于行星的质量而反比于太阳与行星的距离的平方。

而此时牛顿已经得到他的第三定律,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用在这里,就是行星对太阳也有引力。

同时,太阳也不是一个特殊物体,它用语言表述,就是: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行星的运动物理教案

行星的运动物理教案

行星的运动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行星运动的基本概念,如行星、椭圆轨道、开普勒定律等。

2. 使学生掌握行星运动的物理原理,如万有引力定律、向心力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行星运动的基本概念:行星、椭圆轨道、开普勒定律。

2. 万有引力定律:概念、公式、适用范围。

3. 向心力:概念、公式、作用。

4. 行星运动的规律:椭圆轨道、抛物线轨道、双曲线轨道。

5. 行星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周期:公式、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行星运动的基本概念、物理原理、开普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向心力。

2. 难点:椭圆轨道、抛物线轨道、双曲线轨道的性质和计算,行星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周期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行星运动的基本概念、物理原理、开普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向心力等。

2. 利用图形、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展示行星运动的轨迹和物理过程。

3.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行星运动的基本概念,讲解椭圆轨道、抛物线轨道、双曲线轨道的性质。

2. 第二课时:讲解万有引力定律、向心力,分析行星运动的规律。

3. 第三课时:讲解行星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周期,举例计算。

4. 第四课时:课堂讨论,提问回答,总结本章知识点。

5. 第五课时: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行星运动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行星运动的物理原理,并展示讨论成果。

3.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行星的运动特点,如火星、木星、土星等。

2. 探讨行星运动在天文学领域的应用,如行星探测、星系演化等。

3. 引导学生关注行星运动的研究动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行星的运动物理教案

行星的运动物理教案

行星的运动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行星的运动特点和规律,掌握开普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究行星运动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1. 行星运动的基本概念:行星、椭圆、抛物线、双曲线。

2. 开普勒定律:第一定律(椭圆定律)、第二定律(面积定律)、第三定律(调和定律)。

3. 行星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向心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开普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难点:行星运动速度、加速度和向心力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究行星运动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行星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3. 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行星运动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开普勒定律:a. 引导学生观察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理解行星运动的轨迹。

b. 介绍开普勒第一定律,解释行星运动椭圆轨道的成因。

c. 讲解开普勒第二定律,引导学生理解行星运动速度与面积的关系。

d. 阐述开普勒第三定律,让学生掌握行星运动周期与半长轴的关系。

3. 行星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向心力:a. 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行星运动的向心力。

b. 讲解行星运动速度、加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c. 举例说明行星运动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开普勒定律和行星运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木星、土星、火星、金星、地球和月球。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星系中的行星运动规律。

3. 探讨行星运动在天文学和航天领域的应用。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行星运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行星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分享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物理教案-行星的运动

物理教案-行星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行星的运动特点和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开普勒定律及其在行星运动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行星的运动特点2. 开普勒定律3. 行星运动的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开普勒定律,行星运动的规律。

2. 教学难点:开普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行星运动的数学表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行星运动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增强学生对行星运动现象的直观认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行星的运动特点,激发学生对行星运动规律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开普勒定律,引导学生理解行星运动的规律。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开普勒定律的数学表达和应用,分析行星运动的规律。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开普勒定律解决行星运动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开普勒定律和行星运动规律的理解。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行星运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开普勒定律和行星运动规律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考查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以及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七、课后作业1. 复习开普勒定律和行星运动规律,总结相关知识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开普勒定律进行分析和解答。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行星运动的研究成果,如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贡献。

2. 探讨行星运动在现代天文学和航天技术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关注天文现象,培养学生的观测兴趣和科学素养。

行星的运动教案

行星的运动教案

行星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行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行星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3.理解行星运动的原因和影响;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天文现象。

二、教学内容1. 行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行星是指绕太阳运行的天体,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可以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

内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外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矮行星等。

2. 行星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行星的运动规律可以用开普勒三定律来描述:1.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第二定律:行星在其轨道上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当行星离太阳较远时速度较慢,当行星靠近太阳时速度较快;3.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与行星到太阳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3. 行星运动的原因和影响行星运动的原因是由于太阳的引力作用,行星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行星运动的影响包括:1.行星的运动速度和轨道大小影响着行星的季节变化;2.行星的运动轨迹和周期影响着行星的气候和天文现象;3.行星的运动规律和轨道形状影响着行星的探测和研究。

4.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天文现象通过对行星运动规律的了解,可以解释很多天文现象,例如:1.行星的视运动和逆行现象;2.行星的日、月、星合和月食、日食现象;3.行星的自转和磁场现象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演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行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演示行星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以及实验观测行星的运动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和影响。

四、教学步骤1. 行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讲解行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行星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行星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演示行星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让学生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和轨道形状。

3. 行星运动的原因和影响讲解行星运动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了解行星运动的原理和影响。

4. 实验观测行星的运动现象通过实验观测行星的运动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行星的运动规律和影响。

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

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

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一课题 6.1 行星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学习开普勒三大定律,能用三大定律解决问题。

了解人类对行星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是来之不易的。

过程与方法:体会精确的观察记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对过对开普勒三定律的学习了解天体运动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并加深对行星运动的理解。

了解伽利略等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学习前人对问题一丝不苟、孜孜以求的精神。

重难点:掌握天体运动的演变过程; 熟记开普勒三定律.课时安排:1课时新课引入: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运动学静力学及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并且用这些知识研究了地面上物体的运动,现在我们就放开视野,从今天开始我们来研究天空中的运动:天体运动。

首先是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研究天体的运动是从古到今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关于行星的运动,历史上有两种对立的说法,这是历史上牺牲最大的科学争论。

新课教学一、地心说1、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任何星球都围绕地球旋转。

2、代表人物:托勒密(公元90——168年)3、存在条件:第一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第二人们多信奉宗教神学,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

但:随着观测精度的不断提高,地心说算出的行星位置偏离观测位置越来越大二、日心说1、日心说: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2、代表人物:哥白尼(1473——1543)3、存在条件:地心说解释天体运动不仅复杂,而且许多问题都不能解释。

而用日心说,许多天体运动的问题不但能解决,而且还变得特别简单。

进入高中物理的第一节课就学了参考系的选择,我们知道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从表面上看,两学说只不过是参考系的改变.但大家要注意,这是一两千年前的争论,运动描述的相对性是物理学发展后,一非常现代的科学观点,它们所谓的静止是绝对静止,就像我们还没读书,没学物理时认为地面是绝对静止的,其它物体相对地面的在动叫做运动的物体,地心说的观点就是地球绝对静止,日心说的观点就是太阳绝对静止.现在看来古代的两种学说都不完善,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共同点:天体的运动都是匀速圆周运动。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学思路任务1:探究行星绕谁运动任务2:探究行星运动的轨道是怎样的任务3:探究行星运动的快慢如何任务4:探究行星运动的周期与什么有关二、教学活动任务1:探究行星绕谁运动问题情景:阅读本节教材第一段及“科学漫步”内容。

教学建议:(1)思维引导建议:“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托勒密,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

“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波兰的哥白尼,他认为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是绕太阳运动的。

由于“地心说”比较符合人们的直接经验,同时也符合势力强大的宗教神学关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认识,故“地心说”一度占据了统治地位。

到了哥白尼时代,“地心说”所描述的天体的运动不仅复杂而且问题很多,哥白尼认为宇宙是美的,而美的东西一定是简单和谐的,故大胆地提出“日心说”,使行星运动的描述变得简单。

继“日心说”后,第谷连续21年对777颗恒星的位置进行精确测量,在他以前,人们观测天体位置的误差大约是,第谷把这个不确定性减小到;开普勒从相信“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观点”开始思考问题,到对火星轨道“70余次尝试所得的结果都与第谷的观测数据有至少的角度偏差”,从而对“圆轨道”表示怀疑,4年多的计算否定掉了19种行星轨道设想直至确立“椭圆轨道”。

(2)教学活动建议:为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可以在课前布置阅读本节教材的学习任务(包括问题)。

对问题1、2、3、4,学生可采用独立回答的方式,其他同学补充;对问题5,可以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各组进行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和说明。

任务2:探究行星运动的轨道是怎样的问题情景:播放画椭圆视频(图1为截图)。

图1教学建议:(1)思维引导建议:平面内到两个固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是椭圆的特征。

应该用细绳和两个图钉来演示画椭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无锡市公益中学陈锡强
【设计思想】
本节课内容是该章第一单元的开篇。

这一单元教材在安排上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展开,重在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过程,这是一次生动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到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大量的观察资料;从研究行星运动规律,到猜想行星运动的原因;最终得到万有引力定律,无处不在体现着科学探索的精神与方法。

这节内容在第一单元教学中起到开门砖的作用。

对学生来说本节内容是抽象的、陌生的,甚至无法去感知。

对天体的运动充满好奇又觉得非常神秘而不易理解。

所以我们必须去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星体运动认识的发展过程,从“日心说”和“地心说”的内容到其两者之间的争论,从第谷的精心观测到开普勒的数学运算,在学生整体感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大师们的思路、方法及他们的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并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求知热情。

本节内容包括“地心说”“日心说”的内容、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和天体运动的近似处理等知识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及发展过程;
2.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
3.知道天体运动的近似处理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提出科学假设,再经过实验验证的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和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
3.通过体验性活动提高学生实践的意识。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求知热情;
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评价探究结果的素养。

【教学重点】
1.“日心说”的建立过程。

2.行星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1.学生对天体运动缺乏感性认识。

2.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1.“日心说”建立的教学──采用对比、反证及讲授法。

2.行星运动规律的建立──采用挂图、放录像资料或用CAI课件模拟行星的运动情况。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挂图、细绳、白纸教学步骤
则有:(
【巩固练习】
用投影仪出示练习题
(1)行星绕恒星的运动轨道如果是圆形,那么它轨道半径R的三次方与运行周期T的平方比为常数K,则常数K的大小
A.只与恒星的质量有关
B.与恒星的质量及行星的质量有关
C.只与行星的质量有关
D.与恒星的质量及行星的速度有关
(2)木星绕太阳转动的周期为地球绕太阳的转动的周期的12倍,则木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长轴约为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半长轴的________倍。

(3)天文观测发现某小行星绕太阳的周期是27地球年,它离太阳的最小距离是地球轨道半径的2倍,求该小行星离太阳的最远距离是地球轨道半径的几倍?
参考答案:(略)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和知道了:
1.“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及发展过程。

2.行星运动的轨迹及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举R3/T2=K(K是与行星无关的量)。

3.大行星绕太阳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匀速圆周运动。

【作业】
1.阅读有关对行星运动的认识的发展史。

2.思考题:把月球及绕地球的同步卫星看做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试计算一下月球与同步卫星到地面中心的距离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