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下有效教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
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发挥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
一、从时间上看应是高效率。
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40分钟是关键。
学生大部分知识的获得都是靠课堂上的40分钟获得的。
在传统考试制度的束缚下,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老师是机器的操作者,师生共同追求的是学习的“成绩”。
教学采取延长教学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办法,设法把学生的成绩提上去,学生考试的成绩越高,证明老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越“高”。
我也曾经自以为是新课程改革浪潮下走得较快的一员,我也曾经为自己的教学成绩超出区、市平均分而沾沾自喜。
但听了专家们的分析,我发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匆匆》一课的教学中,我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大量关于时间怎么来去匆匆以及我们怎样珍惜时间的文章、名言。
在课堂上的40分钟里,我让学生花了20分钟朗读、背诵我为他们收集的课外资料,对于朱自清的这篇文笔优美的散文只用了20分钟让学生去学习,一节课下来,虽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背出许多关于时间的句子。
但学生却没有积累到本文那些优美的语段,作者对时间的态度学生没有理解出来。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偏离了教学的重点,没有把学生带到体味文章语言的美、在品味中感悟感情的脉络、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专家们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的任何教学形式都要从完成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
略与方法。
备课中,教师应该想一想:这个活动能给学生的能力发展带来些什么?对优化课堂效率有什么帮助?什么样处理会更有效?而在《匆匆》一课的备课中,我一开始就没有抓住教学目标,没有把每个活动环节想清楚,浪费了许多无谓的时间,让《匆匆》一课匆匆地结束,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
二、从成果上看应是高效益。
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大利益
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重要方式。
因此,小组学习被很多教师所采用。
但有不少教师追求的是小组学习的形式,忽视了小组学习的效果。
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中,我也采取了小组学习的形式展开教学。
因为《将相和》一课可分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因此,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然后根据选择分成三大组。
围绕“你学习的这个故事是体现将相‘和’还是‘不和’?找出理由说明。
”这个问题进行小组学习。
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但由于学生对文本把握不深,加上有部分学生看到自己的好朋友选择的哪一组他就跟着去哪一组,导致各组的人数严重不均。
但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权”,我没有对学生作恰如其分的处理。
因此,在小组学习中,人数少的小组时间过剩,而人数多的小组时间不够用,平时少说话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发言的机会,小组学习就此结束了。
在汇报交流时,发言的机会也是被某个优生取代了。
专家指出:我们课堂教学固然要提倡创新,但不可忘记“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我们固然要尊重学生
独特的体会,但不可忘记尊重决不意味着肯定错误(包括有较大偏差的)理解和感受。
而我的这种小组学习只流于一种形式,由于组织的问题,学生谈不上充分的合作,学生虽然有思考的过程,但谈不上是思维的碰撞。
这样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限制了学生个体对教学的需求。
因此,我这一节课的教学也是低效的。
三、从关系上看应是高效应。
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高效应
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孩子们的乐园,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教学不应是预设的“圈套”,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演绎、彼此尊重;语文课堂上播下的种子,收获的可以是情感的升华、思想的启迪、价值观的引领……在《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这首诗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延安精神?我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而我则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当中,经过一轮激烈的辩论,学生对于延安精神居然有十多种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延安精神是无私奉献的;有的学生认为延安精神就是光明磊落;有的学生则与本单元的一些人物联系起来,延安精神就是像张恩德那样的为人民服务,就是像李大钊那样忠于革命的信心,还有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就是延安精神……我发现,学生心中的延安精神竟然是如此的丰富,我事前想好的所谓标准答案确实一点也不标准。
通过了一番主题鲜明的争辩,学生受到了人格的教育,感情的熏陶;我也对在孩子们心中的延安精神有了一个新的定位,发现
我的答案不是他们想要的,学生的人生经历不同,学习的不同,自然对延安精神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让我感受到语文课堂原来可以如此开阔,师生的关系可以如此融洽。
这种课堂上的互动,让师生间感到从未有过的亲近,感受到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因此,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畅所欲言。
课堂的氛围自然而然的活跃,和谐课堂,效果显著。
从专家们的“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让我真正走进新课程,重新树立有效的课堂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有效教学实施的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