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_复习材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是消费市场状况,如消费者的数量、收入、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等;二是购物空间的接近性,一般指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三是零售业间的竞争状况,即在市场区域中同行业竞争者是数量及发展水平等;四是地价,不同等级的零售商业中心,能够支付地价的能力也不同,地价是制约零售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美国学者弗里法曼把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1)前工业阶段。该阶段代表了工业化之前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2)过渡阶段。该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随着区域经济中心的产生将打破区域空间结构的原始均衡状态。(3)工业化阶段。该阶段形成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使出现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4)后工业化阶段。区域内逐步形成功能上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并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
2、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①经济活动的内容 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和第四次产业。 ②经济活动区位 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发生,既包括单独研究也包括综合研究。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和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16、简述R&D的区位要求。
①接近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②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③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20.简述库兹涅茨法则的内容。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它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
1.1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1)特点⏹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2) 标志⏹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概念与内涵2.1定义: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过程、机理、和规律的科学。
2.2 内涵:区域基础、产业链条、空间组织2.3 关注重点认识与模拟;规划与调控2.4 当前理论研究重点(1)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的地域(人地关系)复杂系统的研究(可持续发展)(2)全球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同等尺度区域之间的关系研究(我国的东中西部差异)(3)区域经济竞争力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区域创新、劳动就业)(4)企业内部活动的空间过程与外部空间效应(企业的权力结构,产业集群)思考题1. 何谓经济地理学?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思想发展过程!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3.1 国际经济地理学流派社会学派、自然学派、应用学派3.2 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态势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综合发展、企业经营第四节经济地理学的应用(1) 区域竞争力提升问题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持续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壮大民族、提高国民意识、解决区域社会问题、优化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2) 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3)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4)贫富差异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定义为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获得的优势,即费用的节约。
(3)货物的供给范围(商品服务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即为货物的供给范围。
货物供给范围上限: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货物供给范围下限是: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的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
(5)、范围经济:由于企业经济范围的扩大而获得的效益或基于价值活动的可分割性,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之间的实行分工与协作,价值链各环节在企业内部或不同企业间实现整合带来的成本节约。
(6)、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或基于产品或设备的整体性及价值活动的不可分割性,成本在产品或不同企业间的分摊,从而获得的效益。
(教材(7)、经济协作区:是行政区向经济区的一种过渡形式,以横向经济联合为主要目的。
由各级政府建立的跨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
(8)、增长极: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集合体。
(9)、中心性: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10)、需求收入弹性: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
一般用收入弹性系数来表示,某产业的收入弹性系数= 该产业产品需求增加率/人均GDP增加率。
11、经济区: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12、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区域经济结构类型: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5分)第一章绪论(5分)一、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2.史志描述3.货殖列传4.结构主义地理学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二、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一、名词解释1.连接度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2.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2、区域: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3、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需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4、等级扩张:等级扩散是指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
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从最大的市场区开始进入,然后一级级向下扩展。
5、接触性扩张:接触扩散即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接触性扩张是最常见的企业空间扩张形式,呈现出由公司所在地向外的扩展。
6、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7、关联产业: 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8、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9、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10、中心商品:中心商品(包括服务)是在少数地点生产和供应、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如一个商店可以为很多人提供商品,一个电影院可以为很多人提供服务。
11、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重要性,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C=B1-B2 即中心地供给的中心商品总量减去其自身的购买量;也就是为周围地区的服务量。
12、范围经济:指由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13、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14、技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所谓的硬技术,以及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软技术。
15、经济梯度: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差异。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导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给出一些经济地理学的复习资料,从理论框架到实践案例的分析,帮助读者加深对该学科的理解。
一、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1. 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该理论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地理集中发生在资源相对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分散则是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
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大城市都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
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在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位置选择问题。
根据该理论,企业在选择地点时会考虑到成本、市场、交通等因素,并通过在不同地方的设立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3. 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布局会发生变化。
该理论探讨了为什么一些产业在地理空间上会发生迁移的原因,例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供应等因素。
4.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地区特定产业企业密集分布的现象。
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特定产业会聚集在某些地方,如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汽车工业区等。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1.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收集、整理并分析相关数据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例如,通过地图和统计数据可以分析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情况。
2. 实地考察与调研:实地考察和调研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通过走访企业、观察现场和访谈相关人员等方式,深入了解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实际情况。
3. 经济地理学实践案例:许多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得以验证和完善,源自于实际的案例研究。
例如,中国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以其。
经济地理学专业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第二章1、交通的概念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动身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如以如下面图〕。
〞2、交通现象的要素〔1〕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点——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
线——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2〕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3〕地域: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缘故、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开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3、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1〕交通网:一般由全然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2〕交通网的特性:交通网能够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
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
4、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β=E/V上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5、通达度〔1〕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由下式计算:nAi=∑Diji=1,2,3,...,ni=1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
〔2〕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用D来表示。
nnD=∑∑Dij〔Dij同上式〕i=1j=1分散指数越小,讲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6、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碍事〔1〕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2〕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7、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1〕运费的构成:要紧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局部组成。
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能够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
站场费那么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治理维护费有关。
〔2〕交通方式与运费的关系提供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特别难改变,除非改变提供地或消费地。
但连接提供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能够不同。
经济地理学专业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第二章1、交通的概念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如下图)。
”2、交通现象的要素(1)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点——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
线——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2)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3)地域: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3、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1)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2)交通网的特性: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
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
4、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β=E/V上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5、通达度(1)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由下式计算:nAi = ∑Diji =1, 2, 3, ... , n(2)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用D来表示。
nnD =∑∑Dij(Dij同上式)i=1 j=1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6、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2)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7、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1)运费的构成: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
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经管维护费有关。
(2)交通方式与运费的关系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
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
运输方式不同,运费也随之不同。
(3)运费的定价制度运费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出版了《商业地理手册》。
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但并为对这门学科的特点和要领做具体说明。
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
2、我们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特点)三方面对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加以梳理。
3、研究对象: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经济地理学集中研究生产、批发和消费活动的分布。
惠勒和马勒,《经济地理学》第二版(1986)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章1、名词解释: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论: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区位条件:不同的商业活动队区位条件的要求不同;同类的商业活动随经济条件的发展,对区位条件的要求不同。
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即经济活动产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2、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的代表人物:韦伯、廖什等。
现代区位论的代表人物:艾萨德、贝克曼等。
3、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国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是:《山海经》和《禹贡》。
3、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三个变化):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十分迅速,成果大量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分析所依据的文献并不局限于经济地理学家的成果。
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兼顾部经济效果何如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更多的关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
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当今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多为各种研究尺度、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思维方法兼蓄并存。
4、★学科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经济地理学。
(四)公司(企业)地理学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公司地理学一词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领域包括公司增长的空间研究,公司的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等。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一、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三个阶段。
二、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简答)p111、通论经济地理学这是经济地理学理论侧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他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趣味、空间组织及其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2、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及与其他区域的关系等。
3、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对象,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其包括诸多分支,如:1.农业地理学 2.工业地理学 3.交通运输地理学 4.商业地理学 5.信息业地理学。
4、公司(企业)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环境关系的学科。
三、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简答)p15关系密切的学科包括微(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决策单位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名经济总量变动及其与就业、通货膨胀等的关系规律。
区域经济学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四、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问答)p18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
其中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贫富差异问题尤为突出。
世界人口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
由于人口激增,世界越来越拥挤,人地关系的矛盾日益激化。
另一方面,世界人口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世界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仍维持高增长势头。
如:欧洲平均增长率-0.1% ,非洲2.2%....世界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萎缩。
如:能源消耗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上涨。
石油、煤等资源开采加剧….(自己发挥)生产发展对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由于环境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因而危害更大:往往在人们认识到问题之前,它本身已超过自然所能承受的安全限度。
从而造成过度开垦、森林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等问题….工业污染造成…的后果。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p71. 苏联学者两种不同观点。
(1)区域学派。
该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
研究它的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2)部门统计学派。
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着重研究其规律。
1973年萨乌金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系统,包括生产力的地域系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地域系统。
1976年全苏地理学会指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的方法论原理的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①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②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③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 课本观点:①经济活动的内容;②经济活动区位;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学科体系:所谓学科体系是指医学科内部的分支系统。
经济地理学有自身的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包括:(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①农农业地理学、②工业地理学、③交通运输地理学、④商业地理学、⑤信息业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p341. 区位: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3.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区位理论:(1)古典区位论和(2)现代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包括①杜能农业区位论、②韦伯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第三节要素投入和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p38-p47第四节 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p491. 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资料五、名词解释(196-220)产业结构:所谓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载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极化作用: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来源、产品市场的产业,往往是依靠区域优势发展起来的。
主导产业:是指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
经济地理位置:实质上即是一地理实体(国家、地区、城市或企业等)在国内外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照人类的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农业区位论: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提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品位:指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以%、g/t、g/?、g/L等表示,为衡量矿石质量的最重要指标。
工业区: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含联合企业)为骨干,由若干大中小型组成的工业企业群。
工业地带:由重要交通干线(沿海、沿江、铁路、高速公路等)联结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和工业枢纽形成的带状工业地域结构系统,是最高层次的工业地域结构类型。
原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制成品总重量之比,即: 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交通运输业:凭借运输工具和交通设施专门从事人和货物的移动,以期获得经济报酬的行业,叫做交通运输业。
运输联系:在社会、经济、自然诸要素综合作用下,区域间通过交通运输设施进行客货交流所产生的相互联系与作用。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精简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精简
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生产制约分布,分布反作用于生产
从空间上解释了经济增长
二、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异问题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区位:某事物(人类活动)占有的场所
经济(活动)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区位条件
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特性: 1)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 2)随时间而变化 3)有主次之分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分类
收入因子
经济因子运费因子
成本因子
非经济因子非运费因子
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空间选择、空间内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整理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路)等交通路线。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当然也要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交通网的结构:是衡量交通便捷度的指标,要综合考虑连接度和通达度指标。
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定点的最短路径。
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自然环境市场环境(市场特性)产业环境政策环境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试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离标,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消费成本以及交通便利程度都成为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一)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二)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交通便捷程度主要取决于交通网的完善程度。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示。
交通网密度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当然也必须考虑到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通网密度越大,交通越便利。
衡量交通的便捷程度还要考虑交通网的结构,即要综合考虑连接度和通达度指标。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如运费、劳动力等;特殊因子:为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区域性因子: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综合等费用线:为全部费用(包括运输原料和成品费用)相等地点连线;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临界等费用线:在综合等费用连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的劳动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劳动力成本指数: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劳动系数: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加工系数: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
【(老师布置的题目P89)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
另外,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也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
另外,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杜能区位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离的重要因素。
在孤立国中,杜能只是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其他利用方式。
】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一)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1 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2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3 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大。
(二)经济学上的意义1 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2 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3 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韦伯的区位理论有哪几项基本假设?他分析了哪几个区位因素的影响 ?(一)三个基本假设:( 1 )已知原料供基地的地理分布;( 2 )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二)三个阶段的区位因素:第一阶段: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
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
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劳动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
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指向论,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
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1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这里,可以用上述的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 1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简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首先,考虑运费指向理论。
即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这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
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运费指向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原料指数”的概念,即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
原料指数大小不同的原料,决定理论上工厂的区位。
对于仅一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地,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 2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 3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当原料地有多个时,韦伯使用了范力农构架找出生产地的最佳区位,即对于多原料地和市场的区位多边形而言,求解运费最小点即是求解区位多边形。
其次,考虑劳动费指向论。
用劳动费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这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
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劳动费指数”的概念,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
如果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劳动费指数只是判断劳动费指向的可能性的大小,而不是决定因素。
为此,他又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说明劳动费指向性强;劳动系数小,说明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最后,考虑集聚指向论。
利用集聚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的基础上,产生第二次偏移。
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
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
他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
为了判断集聚的可能性,他提出了加工系数的概念,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
加工系数大,则产业集聚的可能性大;反之,集聚的可能性就小。
【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中使用的方法杜能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孤立化”方法。
即先从影响农业分布的种种因素中(像土质条件,谷物价格,河流等)分离出一个主要因素(市场距离)。
然后探明在其他次要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主要因素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及可以用来反映这种变化的模式。
最后再确定当次要因素一一起作用时,上述模式将发生什么样的偏离。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中心地:区域的中心,供给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可以指城市、居民点、商业或服务业中心。
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当消费者到中心地购买货物时,它是指消费者从居住地到中心地的移动距离;如果由商店送货的话,是指发送货物的移动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