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鲁人必修5)
高中语文_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五《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2.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忧思3.鉴赏诗歌,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2.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
设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一、美读法。
通过美读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二、对比阅读法。
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
培养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知识链接:1.走近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
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2.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多媒体显示登高习俗,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能背诵一下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关于登高的诗歌《登高》(板书)二:朗读: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 登高》
《登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高》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单元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讲读课文有《逍遥游》(节选)、《蜀道难》、《登高》和《锦瑟》,这些文本均为我国古代经典诗文,对这些文本的解读自古以来就见仁见智。
教学过程中借助这些文本领略古代经典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作者杜甫是诗坛重要人物,他所写诗歌中蕴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感染了太多的人。
本诗是“古今七律第一”,自古为人称道,本节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品味语言和把握情感两个方面。
以情感把握为主,渗透语言魅力的品味,同时贯穿朗读。
【学情分析】虽然已经是高二的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品鉴能力有待提高,所以特别注重诗句赏析方法的指导。
朗读方面,有不少学生把握不好诗歌的节奏,因而特意教授律诗的“平仄相对”,指导学生“平长仄短”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在单句朗读时对抑扬顿挫、重音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杜甫的悲情。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详细赏析诗歌的每一句,尝试运用以诗解诗、对比赏析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即使自己老病孤愁,也要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高二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体味杜甫心忧天下、心系百姓的博大情怀,使学生在感悟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预备(课前三分钟)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诗歌,初步把握感情和节奏。
(二)导入目的:引用陈子昂的诗句,初步熟悉古人登高的感触,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登高》说课稿10篇
《登高》说课稿10篇《登高》说课稿1《登高》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
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感怀之作,饱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学习__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词风。
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词作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悟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鉴赏词作。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微课视频。
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
”多媒体播放一段秋日悲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展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马致远的《秋思》描绘了古道西风瘦马的萧条,那么,杜甫笔下的秋日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2步展开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我将对易读错、易写错和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2.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师生讨论,共同明确,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在祈求长寿的重阳节登高远眺,国势艰危,身世飘零,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这位曾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不禁生发无限感慨,极为沉郁。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2步展开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
登高-鲁人版必修五教案
登高-鲁人版必修五教案课程目标本课程学习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表现形式,通过阅读并学习鲁迅先生的《登高》,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思想、情感和文学成就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同时,也希望在本课程中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本节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1.诗歌赏析:通过阅读《登高》的原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结构、意义和魅力。
同时,督促学生对唯美主义、虚无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理解和见解及对诗歌的创作要求进行初步掌握。
2.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创作技巧对《登高》进行自己的创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表达形式和语言特点。
3.课堂讨论:通过课堂教学及研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思想、情感和文学成就的见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任务要求1.要求阅读《登高》原文,并心领神会地理解其意义和表达方式;2.鼓励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鲁迅选集》等著作,了解鲁迅先生更多的文学成就和思想体系;3.提倡学生积极进行诗歌创作和思考,以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4.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探究诗歌的意义、艺术表现和审美价值,发现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及历史文化背景。
课程评估1.课堂表现:课堂发言、课堂笔记及作业完成情况,30分。
2.诗歌创作:学生在本课程中进行的创作表现及作品,30分。
3.课堂测验:对本课程中重点知识和理解要点进行的考核测验,40分。
学习资源•鲁迅:《目前的教育问题》、《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故事新编》等;•鲁迅先生的诗作《野草》、《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中国小说史略》等;练习题1.请分析《登高》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及其表现形式。
2.请谈谈你对《登高》的理解和思考。
3.请你对唯美主义、虚无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概念和区别进行描述。
4.请你运用所学的诗歌创作技巧,自行创作一首诗歌。
总结本节课程的学习,是鲁人版必修五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语文:3.6《登高》教案(1)(鲁人版必修5)
《登高》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1《登高》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
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感怀之作,饱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词风。
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词作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悟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鉴赏词作。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微课视频。
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
”多媒体播放一段秋日悲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展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马致远的《秋思》描绘了古道西风瘦马的萧条,那么,杜甫笔下的秋日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2步展开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我将对易读错、易写错和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2.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师生讨论,共同明确,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在祈求长寿的重阳节登高远眺,国势艰危,身世飘零,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这位曾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不禁生发无限感慨,极为沉郁。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2步展开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6.《登高》-说课稿-最新教学文档
《登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X号选手邵欣。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教学资源的开发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五册。
《登高》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六课《唐诗三首》的第二首。
本册书共设置四个单元,依次是“人生的五彩梦”“爱的生命的乐章”“深邃的人生感悟”“以天下为己任”。
希望学生通过本册书的学习努力成为一个有追求、有爱心、会思考、勇担当的栋梁之才。
第三单元“深邃的人生感悟”包括《逍遥游》《唐诗三首》(《蜀道难》《登高》《锦瑟》)四篇文章和自读文本《读<伊索寓言>》。
学习这一单元侧重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鉴赏时,要注意知人论世。
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进行解读;同时要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了一位忧国忧民、伤心伤己的诗人形象。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诗歌语句,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
(2)通过练习,学会运用术语,规范答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体味诗歌意蕴深远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讨论探究诗歌中的的情感,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深沉感情。
(2)通过课后作业,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精神养料。
二、学情分析(一)已有知识:学生在必修三:《氓》《行行重行行》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雨巷》《错误》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诗歌解读的方法。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 登高》9
《登高》教案安徽省天长中学佴晓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能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实际行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学习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体会诗人的悲难点:能学习诗人的爱国情怀,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泰山,泰山以其雄伟著称,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赋诗。
杜甫也曾如此,一千两百多年前,杜甫登上泰山,为其气势所震撼,写下了一首《望岳》当中最有名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多少岁的杜甫呢?24岁,是那么的雄姿英发,傲视一切。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首登高抒怀的诗——登高。
让我们来看已经55岁的杜甫,怀揣着渴望祖国富强的杜甫,再次登高,看到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说说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有相似之处?二、整体感知1、解题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2、现在我们来品读这首诗,请两位同学。
(注意听学生读,注意节奏问题,上四下三,二二一二)听录音3、赏析诗句(1)这首诗读完以后,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他的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抒情。
现在请你快速地找出诗人登高所见的景物,并思考这些景物各自有怎样的特点?它们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风:急——寒冷天:高——人的渺小猿:哀——悲凉萧瑟凄凉渚:清——冷色调,凄清雄浑壮阔沙:白——冷色调,凄清鸟:飞回——离群失散、孤独无依落木:无边长江:不尽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前两联的内容:(带领学生一起疏通)诗人在前两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啸悲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飘飘欲坠,看不到尽头的长江滚滚而来的苍凉悲壮之景。
2012高二语文教案 3.6 登高 (07版鲁人必修五)
3.6 登高教案1(07版鲁人必修五)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登高-鲁人版必修五教案
登高-鲁人版必修五教案教学目标本次课程旨在通过阅读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意识。
具体目标包括:1.听懂《将进酒》这首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2.进一步理解李白的文学价值和地位;3.能够通过文学分析和文化探究,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诗歌阅读:李白《将进酒》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3.针对文化难点进行重点讲解。
文化探究:唐代宴会文化1.介绍唐代宴会文化的特点和历史背景;2.分析《将进酒》与唐代宴会文化的联系;3.讨论唐代宴会文化对今天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课堂互动1.以小组形式辩论讨论:《将进酒》中最有文化意义的一句话是什么?2.分组演讲:介绍自己国家或地区的宴会文化,与唐代宴会文化进行比较。
教学步骤1.教师介绍课程安排和目标;2.学生学习预习诗歌《将进酒》,做好相关文化知识的准备;3.教师进行授课,并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分析和文化探究;4.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进行讨论和互动;5.教师总结本课学习成果,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估1.课堂笔记: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摘抄、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课堂讨论:学生对文化差异和诗歌意义进行探究的能力;3.课后作业:学生在课后对本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的能力。
教学资源1.课本:鲁人版必修五;2.课件:《将进酒》的文学分析和历史背景介绍;3.教学视频:唐代宴会文化的介绍和相关文献的阅读。
教学建议1.提前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教材,确保教学有序;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互动,提高课程的互动性和实效性;3.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登高优秀教案
登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 登高》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朗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 登高》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二、教学内容
1. 登高》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简介。
2. 登高》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3. 登高》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教师讲解 登高》的创作背景、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 登高》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朗诵法:学生朗诵 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杜甫的生平,引发学生对 登高》的兴趣。
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 登高》的创作背景、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3.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登高》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然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4. 朗诵新课:学生朗诵 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 登高》的艺术价值。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朗诵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结果评价:通过测试或作业,检查学生对 登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6.《登高》-说课稿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6.《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X号选手邵欣。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教学资源的开发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五册。
《登高》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六课《唐诗三首》的第二首。
本册书共设置四个单元,依次是“人生的五彩梦”“爱的生命的乐章”“深邃的人生感悟”“以天下为己任”。
希望学生通过本册书的学习努力成为一个有追求、有爱心、会思考、勇担当的栋梁之才。
第三单元“深邃的人生感悟”包括《逍遥游》《唐诗三首》(《蜀道难》《登高》《锦瑟》)四篇文章和自读文本《读<伊索寓言>》。
学习这一单元侧重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鉴赏时,要注意知人论世。
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进行解读;同时要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了一位忧国忧民、伤心伤己的诗人形象。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诗歌语句,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
(2)通过练习,学会运用术语,规范答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体味诗歌意蕴深远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讨论探究诗歌中的的情感,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深沉感情。
(2)通过课后作业,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精神养料。
二、学情分析(一)已有知识:学生在必修三:《氓》《行行重行行》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雨巷》《错误》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诗歌解读的方法。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 登高》5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诗中表现的多重情怀。
2.逐渐培养诗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2、感知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漂泊游子想家了万千愁绪便会从笔端奔涌而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一家人要团圆登高祈福。
然而却有一位老人他衣衫褴褛、年过半百、疾病缠身却漂泊异乡,这一天他一个人登上了位于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战乱的国家,面对远在万里外的家乡,万千愁绪涌上心头……(二)认识杜甫1、你眼里的杜甫是什么样的?(展示图片)明确:年过半百,风烛残年,面带沧桑,。
2、提问:结合初中学过的杜甫的诗谈谈你心中的杜甫?漫游时:远大的抱负。
求仕时:辛酸和悲苦,忧国忧民。
(三)背景材料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其诗反映了唐朝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杜甫身逢战乱,从四十八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八岁去世,十一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设计思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
懂得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才会通透。
(四)整体感知1.听录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登高》教案(鲁人必修5)
【教学目标】
1.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
一、导语: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他疾病缠身、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课文探讨
1、朗诵《登高》全诗。
2、这个老人是谁呀?——是杜甫。
(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共写了几种景物?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心寒。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问: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〇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〇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所以,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二)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了几种景物?(两种,落木、长江。
)
由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命短暂。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但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基调: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抒情)
1、“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做客”——是客居他乡,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与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不同,比方说,有的同学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呀。
2、“常”是长久的,不断的。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
3、登台——(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〇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
)
〇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〇什么季节呢?——悲凉的秋天。
〇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百年”,就是老年。
)
〇身体——多病的身体。
作者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倍感身世凄凉。
〇那么,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
〇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艰难苦恨繁霜鬓”。
)
——理解“艰难苦恨繁霜鬓”?: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心有余而力不足。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〇(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
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
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忧的感情。
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
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
〇本来,借酒才能消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真是有愁不能解。
小结:
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
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