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图画书阅读研究之一:眼动实验研究
眼动测试实验报告(共)2024
眼动测试实验报告引言概述:眼动测试是一种通过记录观察者眼睛在特定任务中的运动来评估其注意力和视觉认知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使用眼动测试来研究不同任务对观察者注意力和视觉注意的影响。
通过分析眼动数据,我们希望能够揭示人类在处理不同任务时的认知和注意机制。
正文内容:一、实验设计和方法1.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比较观察者在执行视觉搜索任务和视觉追踪任务时的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
我们研究了两种任务对观察者眼动行为的影响。
2.实验参与者我们选取了3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实验参与者,其中15名女性和15名男性。
参与者没有眼部疾病和视觉障碍,并在实验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3.实验材料实验使用了一台高分辨率眼动追踪设备记录参与者的眼动行为和注视点,以及一台计算机用于展示实验材料和记录数据。
4.实验步骤实验分为两个任务:视觉搜索任务和视觉追踪任务。
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参与者需要在一系列随机排列的图像中寻找特定目标。
在视觉追踪任务中,参与者需要跟踪一个移动的目标,并在移动结束后对它的位置进行判断。
5.数据分析通过眼动追踪设备记录的眼动数据,我们使用统计方法对参与者的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方法包括注视点热度图、注视点聚类分析和注视点转移矩阵分析。
二、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的比较1.视觉搜索任务下的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参与者的眼睛会以快速而不规则的方式在图像上移动,以找到目标。
通常,参与者会先进行全局扫描,然后逐渐进入局部扫描的阶段。
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目标周围,特别是目标的特征上。
2.视觉追踪任务下的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在视觉追踪任务中,参与者会将目光集中在移动的目标上,并尽量保持目标在中央凹陷处。
眼睛的运动轨迹通常比较平滑,且注视点的稳定性较高。
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目标的位置上,以便进行位置判断。
3.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的差异通过比较视觉搜索任务和视觉追踪任务下的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我们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眼动研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基于阅读障碍眼动研究的分析
眼动研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基于阅读障碍眼动研究的分析摘要国内外研究者基于生物、认知和社会三方面对阅读障碍进行分析与解释,形成了阅读障碍成因的“三角”图谱。
以此作为阅读障碍眼动研究分析的理论框架,通过对眼动研究结果及指标的分析,探讨读障碍的内在机制与特质。
分析特殊教育对象和正常受教育者存在的差异性与共同性,进一步提出适合特殊教育发展的方法。
关键词特殊教育,阅读障碍,眼动研究。
1.引言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领域,针对社会功能、认知功能以及其他身体残疾而导致的学习障碍研究日显突出。
特殊教育如何实现教育效率最大化,Winzer (1993)提出了特殊教育与正常教育需要进行融合,用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构建理想化的特殊教育模式,以使受教育者更多地享受平等的教育和心理的发展环境。
融合教育的核心是实现零拒绝,主张每个人都应享受包含教育过程、物理环境以及主流社会的生活。
然而,有研究者(Cook,Semreel&Gerber,1999)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特殊教育需要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与环境,一味地强调与正常教育的融合还缺乏实证的依据。
站在不同的视角,每一个争论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
19世纪末,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实验技术在特殊被试研究中的应用。
眼动仪是用来实时记录阅读过程的最有效的研究技术之一,它通过直接测量人在阅读加工过程中眼睛的运动轨迹去反映人的注意及内部加工机制。
虽然国内外已有大量的阅读障碍眼动研究的文献,也有研究者对阅读障碍中的眼动研究进行了归纳与分析(陈庆荣,邓铸,2005,2006;罗璇,2012),但仍存在有几点不足:首先,没有从优化特殊教育视角进行分析,而阅读障碍研究最终目的应该回归到教育效率的提高;其次,阅读障碍发生原因与机制的探讨视角较为单一。
本文根据阅读障碍中眼动研究的相关成果,对其进行分类评析,以期寻找规律,找出特殊被试阅读过程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有针对性地从优化特殊教育目的出发提出相关建议。
眼动 实验报告
眼动实验报告眼动实验报告:揭示大脑与视觉注意力的奥秘眼动实验是一种研究人类视觉注意力和认知过程的重要方法。
通过追踪被试者的眼球运动轨迹,可以揭示大脑在面对不同视觉刺激时的反应模式,从而深入理解人类视觉注意力的机制和特点。
最近进行的一项眼动实验报告,为我们揭示了大脑与视觉注意力的奥秘。
在这项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不同类型的视觉刺激,包括图片、视频和文字。
通过眼动仪记录被试者的眼球运动轨迹,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被试者在观看图片时,眼球的运动轨迹呈现出一种“扫视”模式,即眼球会在图片的不同区域来回移动,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而在观看视频时,眼球的运动轨迹则呈现出一种“跟随”模式,即眼球会紧随着视频中移动的物体或人物。
而在阅读文字时,眼球则呈现出一种“逐行扫视”模式,即眼球会逐行阅读文字,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这些发现揭示了大脑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视觉刺激时的反应模式,反映了人类视觉注意力的特点。
同时,这些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比如,在设计广告或宣传海报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视觉刺激,采用不同的布局和设计手法,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另外,在教育和学习领域,也可以根据文字和图片的特点,设计更有效的学习材料,以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眼动实验报告为我们揭示了大脑与视觉注意力的奥秘,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视觉注意力的机制和特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利用视觉注意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索这一领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眼动研究心理学导论
眼动研究心理学导论眼动研究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视觉注意和眼球运动的学科。
通过观察和分析眼球在不同情境下的运动轨迹和注视点,可以揭示人类的认知过程、信息处理和心理状态。
本文将介绍眼动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以及其对于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眼动研究的原理及技术手段眼动研究基于一个基本假设:眼球运动的模式和注视点的位置反映了人类在感知、认知和决策过程中的注意分配和信息加工。
通过记录和分析眼动数据,可以获取有关人类认知过程的重要信息。
眼动研究通常采用眼动仪这一专门的设备来记录眼球运动数据。
眼动仪通过红外线或视频追踪技术,实时监测眼球的运动轨迹和注视点的位置。
通过分析眼动数据,可以得出注视点的时间分布、注视持续时间、扫视路径等信息。
二、眼动研究的应用领域1. 认知心理学研究:眼动研究可以帮助揭示人类的注意分配和信息加工过程。
通过记录参与者在完成特定任务时的眼球运动,可以研究注意的选择和转移、视觉搜索、记忆和学习等认知过程。
2. 人机交互研究:眼动研究可以提供用户的注意分布和兴趣点,帮助改进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通过分析用户在浏览网页、使用软件或玩游戏时的眼球运动,可以评估界面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优化交互设计。
3. 心理学诊断和治疗:眼动研究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心理障碍。
例如,通过记录患者在观察刺激物时的眼球运动,可以评估其对刺激的注意偏向和情绪反应,帮助诊断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广告和市场研究:眼动研究可以揭示人类对广告和市场刺激的注意和兴趣。
通过记录消费者在观看广告或购物时的眼球运动,可以评估广告效果、产品包装设计和陈列布局的吸引力,指导市场营销策略。
三、眼动研究在心理学中的意义眼动研究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直观、客观的测量方法,可以捕捉到人类认知过程中微妙的变化。
通过记录眼球运动,研究者可以了解人类对不同刺激的注意偏向和情绪反应,揭示人类的注意分配机制、信息加工策略和决策过程。
小学生快速阅读的眼动研究
小学生快速阅读的眼动研究摘要用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考察了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的有效性,结果发现:(1)快速阅读训练可以显著地提高小学生的有效读速;(2)快速阅读训练可以显著减少注视次数、注视点平均持续时间;(3)快速阅读训练可以显著扩大眼跳距离。
关键词小学生,快速阅读,眼动。
1问题的提出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只有在短时间里获得大量的信息,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和工作的要求。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理解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快速阅读应该包含两个主要含义:第一,具有较快的速度;第二,保证对阅读内容的准确理解[1]。
因此,快速阅读能力不是一个孤立的能力,而是理解、记忆、速度三个方面构成的整体[2]。
由于快速阅读具有重要意义,很早就有人从事快速阅读的研究,眼动指标可以反映阅读过程的特点[3,4]。
回顾快速阅读研究的历史可知,国外在20世纪30、40年代就有人试图通过训练阅读模式来提高阅读效率[5,6,7]。
20世纪80年代以后,快速阅读研究在我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眼动分析法是阅读研究的重要手段,可以对阅读过程进行实时地测量分析,我国一些大学的心理系、教育系和科研机构陆续从国外购置了眼动仪,为快速阅读的眼动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为了提高小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考察快速阅读训练的有效性,我们在小学四年级进行了快速阅读实验。
该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实验,即在小学中选两个教学班,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进行快速阅读方法的训练,另一班为对照班,不进行该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考察训练的效果。
第二部分是实验室实验,使用眼动仪考察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同学在进行阅读时眼动特征有什么差异,以考察快速阅读训练的有效性。
2小学生快速阅读的自然实验研究2.1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小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考察这些训练方法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速度的有效性。
2.2研究方法与步骤2.2.1被试选取天津师大附小四年级的两个自然教学班,实验班45名学生,对照班46名学生。
眼动 实验报告
眼动实验报告眼动实验报告引言:眼动技术是一种研究人类视觉注意和眼球运动的非侵入性方法,通过追踪眼球运动轨迹和注视点,可以揭示人类的认知过程和信息处理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项关于眼动实验的研究,旨在探究人们对于不同类型图像的注意力分配和感知差异。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单因素设计,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图像,并且使用眼动仪记录他们的眼球运动。
实验中使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图像:自然风景、抽象艺术和人物肖像。
每种类型的图像共有30张,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过程中,参与者被要求尽可能地专注于图像,并且避免分散注意力。
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首先,观察到参与者对于自然风景图像的注视时间最长,平均注视时间为3.5秒,而抽象艺术图像和人物肖像图像的平均注视时间分别为2.8秒和2.3秒。
这表明人们对于自然风景图像更容易产生兴趣和吸引力。
其次,我们还观察到了不同类型图像的注视点分布差异。
在自然风景图像中,参与者的注视点主要集中在风景的整体构图和明暗对比较强的区域。
而在抽象艺术图像中,注视点则更加分散,参与者更倾向于在图像的各个部分进行注视。
而在人物肖像图像中,注视点则主要集中在人物的眼睛和嘴巴等面部特征上。
这些结果表明人们对于不同类型图像的注意力分配存在差异,可能与图像的内容和特征有关。
讨论与启示:通过这项实验,我们对于人们对不同类型图像的注意力分配和感知差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对于广告设计、心理学研究和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广告设计中,我们可以根据人们对于不同类型图像的注意力偏好,来选择更具吸引力的图像内容,以提高广告的效果。
在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人们对于不同类型图像的感知和认知过程,以揭示人类视觉系统的工作机制。
在人机交互中,我们可以根据人们对于不同类型图像的注意力分配特点,来设计更符合人类认知习惯的界面和交互方式。
总结:眼动实验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法,通过追踪眼球运动轨迹和注视点,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的视觉注意和认知过程。
儿童的阅读障碍与眼动
儿童的阅读障碍与眼动作者:王福兴陈珺段婷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07期〔摘要〕利用眼动技术来研究阅读过程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取向。
学习障碍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对其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将为识别阅读障碍儿童提供具体指标,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改善和提高阅读障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本文简要介绍了最近20年国内外关于儿童阅读障碍的眼动研究现状,同时还介绍了眼动分析的各种指标以及一些理论成就,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了解阅读障碍,能从眼动指标来分析和鉴别出阅读障碍,为此类型儿童的教育与训练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儿童阅读;阅读障碍;眼动〔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7-0017-03一、阅读障碍的症状对大多数儿童来说,阅读书本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因为阅读是儿童获得知识的窗口。
但是儿童阅读的过程却比我们想的要复杂,阅读就像弹钢琴一样需要多种心理功能的协调。
在阅读过程中,儿童首先需要发挥视知觉的作用,视知觉的分辨与记忆都需要参与进来。
同时,阅读需要对声音的辨别与记忆,是一个对所看到字的声音的反应过程,只有熟练的阅读者,才能进行默读。
通过对字形、字音和字义的联系,儿童获得对字词的理解。
良好的阅读能力需要从学龄期(6~12岁)就开始培养、训练并逐步形成。
但是许多的学龄期儿童并没有具备这种正常的阅读能力。
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患有阅读障碍症(dyslexia),也可以说是阅读困难。
这种拥有正常的智力水平、教育及社会文化机会,而在阅读方面出现特殊的学习困难状态,阅读成绩明显落后于同年龄平均水平的现象称之为发展性阅读障碍,即我们平时通常说的阅读障碍。
心理学研究者对日本、中国和美国的五年级的学生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后发现,学龄儿童阅读障碍发病率分别为5.4%、7.5%和6.3%。
可见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学习障碍,它严重阻碍了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这些阅读困难的儿童在平时学习中常忘记一个学过的字该怎么写;阅读时总是挨个字地去读;经常混淆同音字的意义;经常把形体相似的字写混淆;在根据拼音写汉字的作业中总是做得很差;学过的字常常不会读;在听写测验中常常做得不好;经常混淆形体相似字的意义;不理解一个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等等。
自闭症幼儿面孔加工特点的眼动研究:社会认知缺陷指标的探索
自闭症幼儿面孔加工特点的眼动研究:社会认知缺陷指标的探索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受损、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以及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在ASD的研究领域中,眼动研究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因为眼动能够揭示人类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分配和信息处理。
本文将探讨自闭症幼儿的面孔加工特点以及与社会认知缺陷的关联。
1. 自闭症幼儿的面孔加工异常面孔加工是人类认知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了注意力、记忆、情绪等多个认知过程。
面孔是社会交往的重要信息源,而自闭症幼儿对面孔的加工往往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模式。
一方面,他们在识别面孔身份的能力上存在困难,常常无法准确地辨别不同的面孔。
另一方面,他们在感知面孔表情和情绪的能力上也呈现出缺陷。
这些异常表现在自闭症幼儿的眼动模式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眼动研究发现,与典型发育儿童相比,自闭症幼儿在观察面孔时的注意分配方式存在差异。
典型发育儿童在观察面孔时常常会首先注视眼睛区域,而自闭症幼儿则更倾向于注视口部。
这可能是因为自闭症幼儿对于社会交互的注意力偏差,导致他们更多地关注语言和交流的细节。
此外,他们还表现出较少的注视面孔周围区域,如额头、鼻子等,这进一步证实了他们对面孔整体特征的加工能力较弱。
2. 面孔加工特点与社会认知缺陷的关联面孔加工异常与自闭症幼儿的社会认知缺陷密切相关。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理解和解释社会信息的能力,包括社会交互、情绪感知和理解他人意图等。
自闭症幼儿常常在这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困难,并且这些困难与他们对面孔的加工异常密切相关。
在社会交互中,自闭症幼儿往往缺乏注视他人眼睛的能力,导致了他们在言语沟通和非语言交流中的困难。
眼睛作为社交互动的重要路径,通过注视眼睛可以传递大量的信息,包括他人的情感、意图以及对话的节奏等。
因此,自闭症幼儿由于对眼睛区域的注意力偏差可能会错失大量的社交信息,影响他们对他人意图的理解和情绪感知的能力。
心理学中的眼动研究
心理学中的眼动研究在心理学领域,眼动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研究领域。
通过观察眼睛的运动,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在面对不同任务和情境时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介绍眼动研究的相关内容,包括其背景、应用、方法及意义等,希望能让读者对眼动研究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一、背景眼动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解释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眼动仪的诞生和发展也为眼动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和详尽的数据。
如今,眼动研究已广泛应用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
二、应用眼动研究通过观察眼球位置和运动轨迹来了解人类心理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眼动研究应用:1.阅读过程中的眼动研究阅读是人类最常用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
眼动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速度、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心理机制。
通过观察眼球的扫视和停留时间,可以揭示不同类型文字和语言的阅读效率差异,同时也能对阅读障碍等相关问题做出诊断和治疗。
2.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眼动研究学习和记忆是人类通过阅读和学习获取信息的过程。
眼动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眼动轨迹和时间,可以剖析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和学科之间的异同、人们在不同阶段学习的注意力分布和优化方式、记忆方式的选择等问题。
3.情感和情绪过程中的眼动研究情感和情绪对人类的行为、认知、社会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眼动研究可以揭示情感和情境因素在人类视觉注意和情感反应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人们在情境中的眼动行为,可以了解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和情绪反应方式、人类对不同情感刺激的反应时间和强度等问题。
三、方法眼动研究主要分为两类方法:直接记录和间接记录。
1.直接记录直接记录是通过将眼动仪装置到被试者的眼部,记录他们的眼动情况。
目前,最常用的眼动仪是采用红外照射原理的无限追踪型眼动仪。
通过照射眼球并对红外反射信号进行跟踪,可以记录下被试者的眼球位置和运动轨迹。
自闭症儿童图画书阅读研究之四:眼动实验方法及结果
故事片段,该故事片段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河边钓鱼然后被鱼拉进水里的故事,本研究称其为短故事B。
对《青蛙,你在哪里?》则不做任何处理,该故事共15张(30页),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寻找丢失的青蛙的故事。
实验前,对这三本故事书的扫描版先进行加工,使各图片在基本的颜色、对比度、清晰度、大小、亮度上面保持一致。
1.2.4 测量工具本研究所有实验均将采用眼动技术进行测量。
测量仪器包括:A、眼动仪,采用德国SMI公司研发的RED-III遥控式眼动追踪系统;B、主试机,与眼动仪配套的SMI台式电脑一台及显示屏一台,用于调控眼动仪,并记录和监控被试的眼动实时数据;C、程序机,自带笔记本电脑一台,用于安装presentation编写的实验程序。
D、被试机,与程序机连接的17寸显示屏一台,分辨率为1024×768,用来呈现实验材料。
1.2.5 实验过程实验包括练习阶段和正式实验阶段。
练习阶段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试先让被试坐在桌子上阅读图画书《一个男孩、一条狗和一只摘自硕士学位论文《自闭症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社会性信息加工特关键区域和非关键区域,然后将关键区域划分为人和动物区域和关键物体区域,人物区域则包括身体区域、手部区域、头部区域、三角区、眼部区域和嘴部区域,共计十块区域。
具体划分如图2-1所示。
摘自硕士学位论文《自闭症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社会性信息加工特图2-1 眼动数据采集区域划分图画故事中不同区域的数量进行统计,结果三个故事当中不同社会性及非社会性信息区域的数量计区域种类短故短故事B在短故事B当中,对关键区域的注视,自闭症儿童的注意比例略高于普通儿童,而他们的注视点比例、回视比例、平均注视时长和总注视时长均低于普通儿童;其中对人和动物区域的注视,与短故事A 一样,自闭症儿童在这五个维度上的指标均低于普通儿童;对关键物体区域的注视,自闭症儿童的注意比例略低于普通儿童,但他们的注视点比例、回视比例、平均注视时长和总注视时长却高于普通儿童;对非关键区域的注视,自闭症儿童的注意比例与普通儿童持平,而注视点比例、回视比例、平均注视时长和总注视时长比普通儿童高。
阅读理解过程的眼动研究
阅读理解过程的眼动研究一、本文概述《阅读理解过程的眼动研究》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阅读过程中眼动轨迹与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
眼动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记录和分析读者在阅读时的眼球运动数据,揭示了阅读理解的内部机制。
本文首先介绍了眼动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后详细阐述了眼动数据在阅读理解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注视点的位置、注视时间、眼跳距离等指标如何反映读者的阅读策略和理解水平。
文章总结了眼动研究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深入理解阅读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眼动追踪技术的基本原理眼动追踪技术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来追踪和记录眼球运动轨迹的科学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基于眼球表面的反射光线变化来捕捉眼球的微小运动。
眼动追踪设备通常会使用红外线或可见光来照射眼球,并通过高速摄像机捕捉这些光线在眼球表面的反射图像。
眼动追踪设备的核心部分是图像传感器和算法处理单元。
图像传感器负责捕捉眼球表面的反射图像,并将这些图像转化为数字信号。
算法处理单元则负责对这些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提取出眼球运动的轨迹和参数。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眼动追踪技术可以记录读者的眼球运动轨迹,包括注视点、眼跳和扫视等。
通过分析这些眼动数据,研究者可以了解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方式和阅读策略,从而揭示阅读理解的心理机制。
眼动追踪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研究结果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因此,在选择眼动追踪设备时,需要考虑其采样率、分辨率和校准精度等参数。
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各种潜在的干扰因素,如光照条件、阅读材料的呈现方式等,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眼动追踪技术为阅读理解研究提供了一种客观、量化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阅读理解的过程和机制。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眼动追踪技术在阅读理解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三、阅读理解过程的眼动研究眼动研究在理解阅读理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眼动实验技术
第14章眼动实验技术�大量实验和观察证明,眼动模式与很多心理现象存在一定的特异性关系,从而使眼动技术成为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
�眼动实验技术的关键环节是眼动模式的记录,目前主要采用眼动仪来实现(EyeLinkⅡ)。
推荐入门书沈德立沈德立《《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阎国利阎国利《《眼动分析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眼动分析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修订版,天津教育出版社)、朱滢 《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2000主要内容�一、眼动实验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二、EyeLinkⅡ眼动记录系统的使用基本的眼动现象注视跳动追随运动漂移眼震颤微小的不随意眼跳双眼的每次跳动几乎完全一致;眼跳速度很快物体运动,头不动物体运动,头也动眼动与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眼动与信息的重要性�眼动与知觉广度�眼动模式与信息加工机制A眼动与信息的重要性�大量研究表明,对某物体的注视时间、注视刺激和瞳孔变化情况与该物体的重要性或个体对该物体的兴趣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根据眼动技术所测得的注视时间和注视点分布情况,可了解到有关个体兴趣和态度等方面的很多信息。
Yarbus的研究�被试观看表现人物群像的图画时,人脸是被注视最多的地方,而脸部的眼睛和嘴又是注视点最集中的区域。
而且及时将人脸换成雄狮的面部,被试的注视点也集中在其眼睛和嘴上,说明这两个部位在长相中最为重要,能为面孔识别提供最丰富的信息。
应用�广告心理学先后顺序、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瞳孔直径的变化�司法心理学B眼动与知觉广度�知觉广度是指一次注视中所获得的信息,是反映个体信息加工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种知觉广度总的知觉广度字母识别广度字识别广度应用�Rayner研究发现,英语阅读者的知觉广度左右范围不对称,右侧比左侧大!阅读者可以从距注视点左侧9个字符的范围内获得字母信息,而在注视点右侧可拓展到15个字符距离。
实验心理学眼动实验法 ppt课件
眼动实验法
第一节 眼动实验方法的发展(了解) 第二节 EVM3200眼动仪介绍(了解) 第三节 最新研究实例(掌握)
精选ppt
二、阅读中的眼动研究
简单地说,眼动研究是通过眼动仪记录阅读时 眼动的轨迹来了解人们是怎样进行阅读的。人们 都知道,阅读时眼球也和大脑一样在不停地兴奋 着,而且有着不同的眼球运动方式。通常我们说 的眼球的运动(眼动)包括三种方式:注视、眼 跳和追随运动。不难理解,注视就是眼睛的中央 对准某一个物体;眼跳就是先在对象的一部分又 跳到另一部分;追随运动就是眼睛追随着对象移 动。除了研究阅读中的眼动方式以外,实验还对 阅读速度、频率和阅读策略进行更细致的研究。
精选ppt
❖Dodge和Cline(1901)是较早使用角膜反 光法记录眼动的人。他们让平行光照射在人 的眼球上,再让由角膜反射出来的光进入摄 影机,从而拍摄下反射光点运动的轨迹,这 就是眼动轨迹。他们曾用这种方法研究了眼 睛的注视、追踪和阅读时的运动。
❖后来Johanson和Backlund把依据角膜反 光原理制成的眼动仪安装在被试的头上。仪 器重约0.68公斤,被试不会产生不适的感觉。 由于该仪器允许被试在较大视角范围内注视, 因此可以用于研究汽车驾驶员和飞行员的眼 动。
精选ppt
第二节 EVM3200眼动仪介绍
一、简介
该仪器是由控制单元、光学头、场景摄像机等部 分组成的一个仪器系统。控制单元包括仪器的主 机和计算机,其功能是对被试的眼动资料进行记 录、计算和数据加工处理。光学头是仪器的输入 端,包括两台摄像机和其它光学部件,它的功能 是输入被试看物体时的眼动信息。
自闭症儿童面孔觉察与面部表情加工的眼动研究
自闭症儿童面孔觉察与面部表情加工的眼动研究兰继军;赵骁骁;范嘉欣【摘要】为了解面孔熟悉度是否影响自闭症儿童的面孔知觉能力和面部表情加工方式,采用眼动仪对14名3~6岁的自闭症儿童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在语义背景不一致情况下,自闭症儿童更容易发现熟悉面孔,并对其有较高的注视率;而在乱序背景下,自闭症儿童对消极表情照片发现的时间要显著少于对平静表情照片所用的时间.【期刊名称】《昆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9)005【总页数】7页(P41-47)【关键词】自闭症儿童;面孔觉察;面部表情识别;面部表情加工;眼动研究【作者】兰继军;赵骁骁;范嘉欣【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9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它的三个典型特征是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同时还伴有刻板或重复的兴趣和行为[1]。
自闭症的核心症状是社会交往障碍,由于自闭症儿童在生活中很少与他人的目光接触,也不会注意他人的面孔和面部表情,因此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情绪,社交障碍随之产生。
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将面孔从环境中快速觉察出来,其中面部表情会给观察者传达重要的、专门的社会信息,如内部情绪状态[2-3]。
能否准确地识别他人的面部表情,并作出恰当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儿童的社会能力发展状况[4]。
自闭症儿童面孔加工的困难,可能与其面孔觉察困难有关。
Riby研究发现,在语义背景不一致的情况下,自闭症儿童对风景的注视率高于人脸。
[5]但陈顺森和金丽的研究却发现,自闭症儿童觉察到面孔的时间与正常儿童相近[6],其中,不同表情的面孔会影响自闭症儿童的视觉注意[7]。
本研究将使用镶嵌表情范式[8]探讨语义不一致背景下,自闭症儿童对不同面孔的知觉能力。
面部表情识别是心理理论中最早发展的能力,并且在3~5岁的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中获得很大发展[4],而这一时期也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高峰期,这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
阅读研究中的主要眼动指标评述
阅读研究中的主要眼动指标评述眼动技术在阅读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跟踪和记录眼球在阅读过程中的运动,可以揭示阅读者的注意力分配、认知加工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特征。
在眼动研究中,有几个主要的眼动指标被广泛应用于评估阅读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和认知效率等因素。
眼动指标中最常用的是注视点和注视持续时间。
注视点是指眼球在特定位置停留的时间,而注视持续时间是指眼球在一个特定位置停留的时间长度。
通过分析注视点和注视持续时间的分布,可以了解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和信息加工情况。
通常,注视点和注视持续时间较长的位置意味着阅读者对该位置的内容更感兴趣或更加复杂,而注视点和注视持续时间较短的位置则可能是对内容的快速扫视或跳跃。
另一个重要的眼动指标是扫视跳数和扫视长度。
扫视跳数是指眼球在阅读过程中跳跃的次数,扫视长度则是指每次扫视的距离。
通过分析扫视跳数和扫视长度的分布,可以了解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信息获取策略。
通常,扫视跳数较多和扫视长度较长的阅读者倾向于进行细致的信息处理和深入的理解,而扫视跳数较少和扫视长度较短的阅读者则更注重获取整体概览和快速浏览。
除了注视点、注视持续时间、扫视跳数和扫视长度,还有一些其他的眼动指标也被广泛用于评估阅读过程中的认知特征。
例如,回眸次数和回眸持续时间指的是眼球在阅读过程中返回之前读过的位置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回眸次数和回眸持续时间的增加可能意味着对之前内容的理解或对之前信息的再加工。
另外,眼跳次数和眼跳长度是指眼球在阅读过程中跳过一些位置的次数和距离。
眼跳次数和眼跳长度的增加可能意味着对某些内容的忽略或跳跃。
眼动技术提供了研究阅读过程中认知特征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注视点、注视持续时间、扫视跳数、扫视长度、回眸次数、回眸持续时间、眼跳次数和眼跳长度等眼动指标,可以深入了解阅读者的注意力分配、信息加工和理解策略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眼动指标的评价和解释有助于揭示阅读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和认知效率等因素,进而为阅读教学和阅读障碍研究提供依据,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和阅读障碍的干预。
孤独症儿童面孔加工特异性的眼动研究
孤独症儿童面孔加工特异性的眼动研究
刘妮娜;姜颖;王文静;何立媛
【期刊名称】《心理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4
【摘要】通过交换真人和卡通面孔的轮廓与五官,考察孤独症儿童在加工不同面孔时的特点以揭示其独特的面孔加工机制。
结果发现,整体面孔加工中,两组儿童在真
人轮廓面孔上的第一遍注视时间长于卡通人物轮廓面孔。
在眼部加工中,ASD儿童对真人轮廓眼部的首次注视潜伏期显著短于卡通轮廓中的眼部,但对真人眼睛的总
注视时间和次数少于卡通人物的眼睛,不管这个眼睛是在卡通面孔还是真人面孔中。
这说明,孤独症儿童优先加工面孔轮廓,再加工五官细节,人类轮廓上的眼睛更能吸引他们的注视,但注视后会迅速进行回避。
【总页数】10页(P400-409)
【作者】刘妮娜;姜颖;王文静;何立媛
【作者单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自闭症儿童面孔觉察与面部表情加工的眼动研究
2.自闭症儿童面孔加工的异常:
来自眼动的证据3.国内自闭症儿童面孔-表情识别与加工的眼动研究进展4.中国老
年人面孔可信度加工的视觉特点:来自眼动的研究证据5.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面孔异常加工识别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反向眼动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反向眼动实验研
究的开题报告
标题: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反向眼动实验研究
研究背景:
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行为障碍,其特征包括注意力不足、多动和冲动行为。
许多研究表明,ADHD儿童的脑部结构和功能存在差异。
眼动实验是一种衡量视觉注意机制的重要工具,然而
对于ADHD儿童的反向眼动实验研究尚不够充分。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ADHD儿童的反向眼动实验结果与正常儿童的差异,以此了解ADHD儿童的视觉注意机制是否存在异常。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招募20名被诊断为ADHD的儿童和20名发育正常的儿童
作为对照组。
采用反向眼动实验,记录被试者的眼动轨迹,获得眼动反
应时间和精度数据。
采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和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儿童在反向眼动任务中的表现差异。
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发现ADHD儿童在反向眼动实验中表现出更差的表现表现,具有较长的反应时间和较低的精度。
这一发现将为进一步探索ADHD 儿童的注意力机制提供基础。
研究意义:
ADHD儿童的注意力缺陷是该疾病的核心特征之一,因此理解其注
意力机制对临床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开发更加有
效的防治手段,提高ADHD儿童的生活质量。
此外,本研究也将进一步丰富关于ADHD儿童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的认识。
国内自闭症儿童面孔-表情识别与加工的眼动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Eye Movement Research of Face-expression Recognition and Processing from
Autistic Children in China
作者: 陈琴霞[1];赵斌[1];张燕[1]
作者机构: [1]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昆明学院学报
页码: 67-7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自闭症儿童;面孔-表情;识别与加工;眼动技术;眼动研究
摘要: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眼动技术被引入自闭症面孔-表情识别与加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证研究,为探讨自闭症认知机制提供了支持。
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归纳,发现当前研究存在研究范式单一、研究材料较简单、结果解释缺乏内在心理机制的探讨等问题。
因此,建议未来研究可采用动态材料进行实验,将眼动与ERP、FMRI等技术相结合。
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快速阅读训练的实验研究——来自眼动的证据
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快速阅读训练的实验研究——来自眼动
的证据
白柳;程晓云;李韵静;王梦轩;黄有玉;闫国利
【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年(卷),期】2014(015)003
【摘要】采用自然实验法,选取小学三年级学生作为被试,按照是否参加快速阅读训练将其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结果表明:经过快速阅读训练,实验班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有效读速都得到了显著提升.用眼动仪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情况的记录分析,结果发现:快速阅读训练在不影响阅读理解率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快速阅读训练能有效减少阅读时的注视次数,同时缩短平均注视时间,减少眼跳次数和回视次数.
【总页数】6页(P45-50)
【作者】白柳;程晓云;李韵静;王梦轩;黄有玉;闫国利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小学中学;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快速阅读训练的实验分析 [J], 许少燕;
2.重复阅读对阅读行为的影响:来自眼动的证据 [J], 巫金根
3.师范类大学生对不同区域道德事件关注程度的比较研究——来自眼动的证据 [J], 蒋高芳; 谷芸菲; 韩梦霏
4.本族和异族面孔表情注视的差异性:来自眼动的证据 [J], 王月潭;马嘉琳;张竞艺;李弈彤;丁小斌
5.语境背景线索和词切分线索对留学生新词学习的作用:来自眼动的证据 [J], 罗雨娇;王永胜;何立媛;李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习障碍儿童外显视空间注意转移的眼动研究的开题报告
学习障碍儿童外显视空间注意转移的眼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学习障碍儿童是指在智力、感知、语言等方面表现正常,但在学习能力上存在明显困难的儿童。
在学习障碍儿童的研究中,注意力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其中外显视空间注意转移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注意力问题,它牵涉到个体对于空间信息的处理和转移能力。
而研究学习障碍儿童外显视空间注意转移的眼动特征,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习障碍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问题的本质,从而为帮助学习障碍儿童解决学习问题提供参考建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学习障碍儿童在外显视空间注意转移任务中的眼动特征,以及与正常儿童在该任务中眼动方面的差异。
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 分别选取学习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30名,让被试在电脑前进行外显视空间注意转移任务,同时使用眼动仪记录眼动轨迹,并采用SPSS软件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针对两组被试在外显视空间注意转移任务中的眼动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究学习障碍儿童在该任务中注意力和转移能力的差异,同时结合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理论对差异进行解释。
三、预期结果及意义本研究预期能够从眼动特征角度探究学习障碍儿童在外显视空间注意转移任务中的表现,并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了解两组在该任务中的眼动方面的差异。
同时,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全面展现出学习障碍儿童在外显视空间注意转移任务中的特点,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问题和解决方法,为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和康复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闭症儿童图画书阅读之眼动实验研究-实例分析1图2-2 短故事A的部分图画注视热点图图2-2显示的是两组儿童对短故事A第一张图画的注视点合并后的热点图,从图中可以看到,普通儿童对于整个图画的注视主要集中在人和动物等关键区域,且注视时间较长,形成的热区(红色区域)较为明显,而自闭症儿童虽然对于关键区域的注视也存在热区,但面积较小,热区较不明显。
同时,自闭症儿童的注视点相较于普通儿童更散乱,落在无关区域的注视点较多。
图2-3 短故事A和长故事C的部分图画注视热点图图2-3显示了两组儿童对于短故事A和长故事C中部分图画的注视热点图,首先可以看到,在两个故事当中自闭症儿童对于关键区域(人物、动物及其头部等区域)的注视点都比普通儿童更为散乱,热点区域较不明显;此外,两个故事的注视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到,在(a)和(b)中,两组儿童受无关信息的干扰都比较少,因为图中几乎没有其他非关键的社会性信息,所以即使儿童注视点散乱,大多也落在关键区域内;但在(c)和(d)中,由于无关信息的增多以及人和动物面积的缩小,自闭症儿童受到干扰的程度就非常大,而普通儿童仍然能关注到图中的“小男孩”、“狗”、“猫头鹰”以及“蜜蜂”等关键的信息。
图2-4 长故事C的部分图画注视热点图图2-4显示的是两组儿童对长故事C中第7页(左边一页)和第8页(右边一页)图画的注视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普通儿童通过观察前面几页发生的事情以及第7页中小狗套着玻璃瓶掉出窗外这个情节,能够在第8页上清楚地定位到地上的玻璃瓶碎片;而同时,自闭症儿童却较少能在第8页看到地上的玻璃碎片,相反他们却被小男孩旁边的灌木丛以及头上的窗户吸引去了较多的注意力。
图2-5 长故事C的部分图画注视热点图图2-5显示的是两组儿童看长故事C中倒数第二张图画时的合并注视点热点图,从图中可以看到,普通儿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小男孩和小狗新发现的青蛙家族上面,因此热点更集中在一群青蛙以及低头去看青蛙们的小狗身上,相比而言,自闭症儿童看小男孩脸部的注视点占总体注视点的比例反而更高。
自闭症儿童图画书阅读之眼动研究-实例分析2图2-6 在声音前后儿童对短故事B第一张图画的注视热点图图2-6显示了在声音刺激前后两组儿童对故事B第一张图画的注视热点图,从图中可以看到,普通儿童在听到故事音频以前对关键信息的注视已经较为集中,因此在听到音频以后没有太大的变化,而自闭症儿童在听到故事音频以前的注视点较为散乱,听到故事音频以后他们对非关键区域的注视点明显减少了,且对于注视点有往男孩身体以及其他重要区域集中的趋势。
实验结果之综合讨论本研究结合了眼动测量技术和故事重述法,试图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结合比较来了解自闭症儿童对图画书中社会性信息和非社会性信息的加工特点。
1 自闭症儿童对图画书中社会信息和非社会性信息的加工特点本研究的眼动测量结果显示,不管是有还是没有声音刺激,自闭症儿童对图画书中非关键信息的关注程度相对普通儿童而言均更高,而对关键信息的关注则相对较少。
同时,本研究的重述实验结果显示,自闭症儿童在看图时的机械型描述语言显著多于普通儿童,但他们对心理状态的描述却显著少于普通儿童。
可见,总体而言,自闭症儿童对图画书中非社会性信息的注意程度相对普通儿童而言更高,而对社会性信息他们不仅关注较少,而且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国外的研究者也发现,当自闭症儿童面对既包含有人又包含有物、并且人与物之间有一定联系的复杂场景的时候,他们对于社会性刺激以及社会性刺激所指向的物体的注意情况与普通儿童有明显的不同,其主要表现在对社会性信息的加工速度慢、识别错误率高以及关注度低这三方面(Dawson, 2004; Swettenham, 1998; Warreyn, 2005; Riby, 2009; Freeth, 2010)。
自闭症个体的这种社会性缺陷不仅表现在他们的日常交流当中,同样也体现在他们的图画故事阅读过程中,本研究结果也反映出了自闭症儿童在阅读图画故事过程中所存在的社会性信息加工方面的缺陷。
其次,通过比较不同故事的眼动测量数据,本研究发现,当图画书中非关键信息较多、面积较大的时候,这些信息对自闭症儿童的干扰比对普通儿童的干扰要大;此外,随着故事的推进,普通儿童对于关键信息的筛选更快,关注也会越多,因为他们能够通过理解故事情节来预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而自闭症儿童却缺乏这样的能力。
一般来说,图画书中社会性信息的面积、密集程度以及图画故事的长度是影响儿童对关键信息注意程度的重要因素,而自闭症儿童的注意特点往往很难适应这些改变。
同时,本研究的重述实验结果则显示,自闭症儿童在两种重述方式下对行为意图的描述均明显少于普通儿童。
可见,自闭症儿童似乎缺少一种“工具”来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视觉经验,这种工具能破译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意图等深层次的信息,从而帮助儿童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筛选出重要的社会性信息。
国外有研究者就认为,自闭症儿童缺少的“工具”可能就是“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Loth, 2008)。
所谓心理理论,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表征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意图、信念、期望、知识和情绪),并据此推断他人行为的能力(徐芬,2005)。
此前,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了自闭症儿童一般都缺乏心理理论(Baron-Cohen, 1985; Tager-Flusberg, 2000)。
因此,心理理论的缺陷有可能是导致自闭症儿童在图画书阅读时难以关注并理解重要的社会性信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2 自闭症儿童对图画书中不同的社会性信息的加工特点进一步分析自闭症儿童对不同的社会性信息的注意特点,并结合他们重述特点,可以发现:首先,本研究的眼动测量结果显示,在更着重描绘人物的表情、人物所占面积较大的故事中,自闭症对脸部刺激的关注度显著低于普通儿童。
但是在更着重描绘人物的外显动作、对背景的描绘较多的故事中,自闭症儿童却较难通过人物的肢体动作以及人物所关注的事物来理解故事的情节。
因此,自闭症儿童不仅对人物的脸部表情信息(尤其是嘴部)关注较少以外,对于人物身上其他部位所表达的“语言”信息可能也关注较少。
同时,重述的实验结果则显示,自闭症儿童在看图时对人物动作的描述量与普通儿童没有差异,但他们更容易对图画中的人物和事物进行机械型描述,而感官动作描述、心里想法和感觉描述以及行为意图的描述却较少。
可见,虽然相对于没有任务要求的自由阅读,要求儿童重述能帮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组织其所看到的社会性信息,但这仅仅是对人物动作的零散的描述,自闭症儿童仍然很少通过人物脸部的感官动作以及其他肢体动作来判断他们的行为意图,或者心里想法和感觉。
其他研究者也发现,自闭症对于人物所传达的社会性信息仅仅停留在“贴标签”的表面层次。
Capps(2000)就指出,自闭症儿童较难定位故事中的人物在“因果框架”(causal frame)下的内部心理状态,而本研究中的“心理想法和感觉”以及“行为意图”是构成这种因果认知框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自闭症儿童才会在叙事中缺乏连贯性,他们对人物情绪只是一种标签化的理解。
同样,台湾学者陈质采(2007)也指出他们在扣题叙述上的表现却要显著差于普通儿童。
其次,本研究的眼动测量结果显示,自闭症儿童对脸部的注意比例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普通儿童那么高,但是随着故事长度的增加和故事情节的延伸,普通儿童更加关注新出现的关键信息(例如关键物体以及新的动物角色等),而自闭症儿童反而对反复出现的脸部开始有了兴趣。
同时,本研究的重述实验结果显示,自闭症儿童对于感官动作等的描述却非常少。
可见,对脸部注意程度的提高并没有使自闭症儿童对脸部核心区域所表达的关键信息的理解有很大的改善。
这进一步说明了即使他们看到了图画中的关键区域,也没有对其中重要的社会性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
这与Klin和Briskman等人的研究结论非常接近。
他们均指出,自闭症个体更倾向于描述事实性信息(factual information)而非故事本身(Klin, 2000; Briskman, 2001)。
Klin(2000)让20名自闭症成人以及20名阿斯伯格成人观看一段社会性卡通片并完成社会归因任务(Social Attribution Task, SAT)后发现,他们对于卡通故事中的社会性元素描述较少,心理意图描述也较少,相反,他们的命题中有相当多的比重与社会性情节(social plot)毫无关系。
Briskman(2001)通过家长问卷则发现自闭症个体及其家人对事实性信息(factual information)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对社会交往却缺乏相应的能力和兴趣。
本研究结果也反映出,图画书的视觉信息不仅没能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反而使他们被零碎的信息所吸引,从而使他们更加难以整合这些信息,造成他们忽略了重要的社会性信息。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自闭症儿童缺失的是一种有效整合社会性视觉信息的能力。
Frith(1989)也指出,自闭症儿童存在的可能是一种“弱的中央统合能力”(weak central coherence),他认为,自闭症儿童难以“对尽可能广泛的刺激形成统合,以及对更广泛的背景进行概括”。
本研究虽然不能证明自闭症儿童对所有刺激(包括社会性刺激和非社会性刺激)均存在统合能力的不足,但是至少能验证他们对于社会性刺激存在统合能力的缺陷。
其他研究者的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样的结论。
Loth(2008)就认为统合能力和社会理解存在较大的关系,她的观点是,社会技能(例如共同注意或者分享意图)使得儿童发展出了事件知识(event knowledge),同时这些技能也是心理理论的基础。
所以,事件的知识的缺失对儿童社会场景的认知形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Lopez(2008)也赞同她的观点,认为整合能力缺陷与社会能力缺陷有很大的关系。
总之,自闭症儿童对社会性信息整合能力的缺陷对他们图画书阅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得自闭症儿童对故事的认知缺乏连贯性,从而较难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以及主题。
不过,讲故事对他们的图画书阅读过程可能会有积极的影响,所以在自闭症儿童阅读图画故事时,教育者和干预者可以采取诸如注意力的引导、故事的讲述以及图片的指点等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情节,以此锻炼他们对事件的认知能力。
实验结果之结论研究自闭症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社会性信息以及非社会性信息的加工特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选取了上海市四所辅读学校的自闭症儿童以及与他们语言能力相匹配的普通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眼动测量技术和故事重述法这两种研究方法的结合,深入考察了自闭症儿童对于图画书中社会性信息和非社会性信息的加工特点,探讨其社会性缺陷对图画书阅读过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