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2.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优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说课稿)

人教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说课稿)

《渔家傲秋思》讲课稿敬爱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日讲课的课题是《渔家傲秋思》下边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教课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本词在本课中的地位《渔家傲秋思》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的《词五首》这五首词的五位作者代表了词发展的不一样期间、不一样派别。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描绘了奇怪的塞下秋景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词的境界凄凉壮阔从题材、情调到艺术方面都为宋词开辟了新领域。

2、教课目的及依照: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教课的详细要求:“朗读古代诗词存心识地在累积、感悟和应用中提升自己的品尝和审美情味”结合这首词的特点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立以下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学习赏析诗词一般的角度认识词人范仲淹及其代表作娴熟背诵并默写全词。

过程与方法:联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品尝词的语言境界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词中豪放的心境和伤时感事的爱国热忱激发学生建立踊跃的人生观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第1页共5页3、教材的办理依据教课目的和学生的状况我确立教课要点为:领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难过感觉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教课难点为学会经过描绘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境界。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关于词这类文学款式其实不陌生但他们不必定认识应当从什么角度和用什么方式去赏识词和分析词为了给学生此后的学习铺路教师应加以指引使他们确立学习词的方向。

三、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本课主要采纳朗读品尝法、描绘法、比较鉴赏法、启迪式等教课方法2、学法:教会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成为本课教课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课中注意浸透学法指导。

指引学生主要采纳“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以自主赏析、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学会鉴赏古诗词。

四、说教课过程:本课教课我设计为七个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赏识激动豪壮和委婉阴柔不一样的两首古典音乐用适合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微风小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狂风暴雨令人格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相同的艺术特点让我们经过学习《渔第2页共5页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会【设计企图:词离不开曲曲依赖于词词曲相依。

12 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人教语文九下优秀创新教案)

12 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人教语文九下优秀创新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交流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诗歌写作背景导入。

北宋仁宗继位之后,国家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国立日渐薄弱。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屡次侵犯北宋边境,宋廷调兵遣将,但事出仓促,准备不足,屡战屡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山西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抗击西夏。

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一心,逐收失地,连挫西夏军队,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渔家傲秋思》就作于此时。

今天,我们便一起来赏析这首词。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

庆历三年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卒谥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2.读准字音燕然未勒羌管悠悠人不寐三、课堂研习(一)初读诗词,把握准读音、节奏1.读准节奏。

2.听示范朗读,注意体会朗读的语速、停顿。

3.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试着读一读( 4分钟)。

然后派小组代表朗读。

(二)再读诗词,疏通大意小组合作学习(5分钟):小组内互动合作,理解词句,讲解诗歌大意;如有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结束后,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三)合作交流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2分钟)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背诵、默写四首词。

2.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词意,品味词的语言风格,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的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湖州画派。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知识链接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质教案

12词四首◇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四首词都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渔家傲·秋思》词,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苏轼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作者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四首词。

2.品味语言,体味词的韵律美、意境美。

3.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在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感受词的音韵美。

2.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1)从整体上把握词的内容,感受其中的意蕴。

(2)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提高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九年级上册时,我们一起学习了《岳阳楼记》,我们从中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民之情。

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渔家傲·秋思》来领略他的边塞情怀。

二、学习新课(一)学习《渔家傲·秋思》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

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2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2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秋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交流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诗歌写作背景导入。

北宋仁宗继位之后,国家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国立日渐薄弱。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屡次侵犯北宋边境,宋廷调兵遣将,但事出仓促,准备不足,屡战屡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山西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抗击西夏。

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一心,逐收失地,连挫西夏军队,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渔家傲秋思》就作于此时。

今天,我们便一起来赏析这首词。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

庆历三年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卒谥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2.读准字音燕然未勒羌管悠悠人不寐三、课堂研习(一)初读诗词,把握准读音、节奏1.读准节奏。

2.听示范朗读,注意体会朗读的语速、停顿。

3.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试着读一读(4分钟)。

然后派小组代表朗读。

(二)再读诗词,疏通大意小组合作学习(5分钟):小组内互动合作,理解词句,讲解诗歌大意;如有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结束后,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三)合作交流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2分钟)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2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研讨课教案_27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2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研讨课教案_27

《渔家傲·秋思》教案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并熟读成诵。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情分析:经过七八年级诗词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

我们学了《武陵春》、《望江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

一、导入诗词:听庞岩《渔家傲秋思》歌曲导入:听庞岩的《渔家傲秋思》,我们从中听出了什么样的感情基调?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岳阳楼也因些篇名扬天下,也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就通过《渔家傲·秋思》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

二、检测预习:1、学生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有《范文正公集》传世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2、读准字音,找出易读错写错的字;3、弄清文意;三、自主学习,朗读领会诗歌,赏景品情: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现在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我看见了一幅图(有简洁的语言概括)(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萧瑟肃杀4、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寂寞孤独思乡5、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我从中感受到(浊酒一杯思乡思亲)(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四、赏析诗句,拓展诗词:小小诗词包蕴意象万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哈姆雷特”,同一诗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请根据刚才的理解来赏析你喜欢的诗句,希望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1)赏析本首词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例如:"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五、教师小结:.这几十字的诗词中,既描写了景,又融入了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塞外之景,感受到了人的侠骨柔情!六、如此凄清而又悲壮的意境怎能不让人动容!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大声的来配乐试背一遍.七、课堂延伸、拓展练习景再美,情再真,我们现在也难以跨上骏马驰骋到边塞,就让我们的笔生出万般情怀,抒写出范仲淹的情怀1、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2、学生习作展示:八、学生书写板书。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词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中的第一首,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应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情感。

词的意境悲凉、状况,形象鲜明、生动,语言凝练。

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他们可以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从而能够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理解词作的主旨和词人的情感。

3.学会品读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词作的主旨和词人的情感。

2.学会品读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直接引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

苏州吴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

范仲淹苦读及第,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庆历三年(1043),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再败。

1040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延州为西夏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落城中。

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案教材分析:《渔家傲秋思》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二十四课的《词五首》,这五首词的五位作者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描写了奇异的塞下秋景,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词的意境悲凉壮阔,从题材、情调到艺术方面都为宋词开拓了新领域。

教学设想:“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

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进行学习。

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意境,最后四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

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感,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于词这种文学样式并不陌生,但他们不一定了解应该从什么角度和用什么方式去欣赏词和解析词,为了给学生以后的学习铺路,教师应加以引导,使他们确定学习词的方向。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赏析诗词一般的角度,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词。

过程与方法: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豁达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词的意境。

教法:引导、点拨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一)导入新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他不仅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做了,今天,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走进《渔家傲秋思》去体会他的这种情怀吧。

(二)展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1)组织学生看幻灯片朗读作者介绍、写作背景(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集体朗读,指名谈谈词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准节奏,体会情感,感知内容。

初步体会到这首诗词的意境美】二、学:学生诵读,自主赏析1、教师向学生传授诗词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鉴赏词。

2024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部编版(教案Word)语文9下 12 词四首

2024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部编版(教案Word)语文9下 12  词四首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文本库一内容解读1.上阕写秋景:围绕“异”展开。

(“异”字统领下文的具体描写,又是作者的主观感受)(1)异在肃杀凄凉。

边塞广漠,本来就很荒凉,加之秋风萧瑟、草枯叶败,更显得肃杀凄凉,与家乡清朗的秋景迥然不同。

(2)异在雁无留意。

大雁都避寒而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候鸟依时迁徙,秋雁南飞,本是极正常的自然现象,“无留意”三字写出了塞下天气的寒冷。

(3)异在边声苍凉。

城头号角吹动,四方的边声随之而起。

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

李陵《答苏武书》:“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这真是悲切苍凉的一部交响乐。

(4)异在落日孤城。

远处是千嶂万峰,丛山中孤城紧闭,茕茕孑立;放眼望去,暮霭苍茫,落日只剩下惨白的余晖。

这种充满森冷气氛的荒漠景象,使守卫孤城的将士感到心境凄凉而又孤独。

一个“孤”字,写城亦写人。

秋色肃杀凄凉是整体感觉之异,大雁的决绝是气候条件之异,四面边声是听觉之异,落日孤城是视觉之异。

2.下阕写思情:思乡之浓。

(暗含报国之心)(1)浓在万里思家。

“浊酒一杯家万里”,此句为词人自抒情怀之句。

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生乡关之思,然而一杯浊酒,又怎能消除浓浓的万里思乡之愁?(2)浓在归家无计。

“燕然未勒归无计”道出有家却不能回的原因:边患未平,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了词人的心理矛盾,一方面思乡,另一方面边患未平。

虽然当时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歌谣,但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的矛盾使词人充满了苦闷与悲愤。

引用典故“燕然未勒”,通过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故事,说明戍守边关的将士还没有平定边患、建立功业,那么只有强行压住对家乡的思念。

词人用典,突出了戍边将士舍小家而顾大家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心。

(3)浓在羌笛愁人。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接上阕由黄昏写到深夜,表现将士们寒夜戍守的悲壮情境:白霜铺地,寒气袭人,偏偏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戍边将士的愁思。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2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研讨课教案_6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2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研讨课教案_6

导学案科目年级九年级课题《渔家傲秋思》主备人初授时间教研组长审阅包组领导审阅授课教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 于读中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 于读中去悟作者的思乡情怀和爱国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思乡和爱国的矛盾情感。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2.于读中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于读中去悟作者的思乡情怀和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思乡和爱国的矛盾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示]“猜一猜”小游戏导入。

二.文本解读(一)记——识记作者及文体常识。

1.作者简介[提示]观看视频,完成“选词填空”,了解作者。

2.“词”介绍。

[提示]学生分享课前整理的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二)读——正音断句,疏通文意。

1.听读正音。

2.自读划分节奏。

3.范读疏通文意。

[提示]学生分享课前对文本的翻译。

(三)析——逐句译析,理解词作内容。

[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地点。

“秋”点明了季节时令。

“异”统领全词。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

相传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张。

边声:各种带有边塞特色的声音。

呼呼北风,悠悠羌笛,萧萧马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千嶂”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

“长烟落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写出塞外独特的壮阔风光。

“孤城闭”则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出一幅充满萧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透露出敌强我弱。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悬殊对比,一杯浊酒难销浓重乡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2.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2.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优质教学设计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3、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4、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反复诵读诗歌,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词、作者、背景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一、导前面我们所学的表现范仲淹政治理想的散文《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被贬谪的前4年(1040年),他还在塞外征战。

作为有政治抱负的范仲淹,面对荒凉和艰苦,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二、读师生活动: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个别学生展示朗读,学生互评。

3、全班齐读。

三、自主学习师生活动:根据上节课学习内容,请同学们分别从题材、作者、写作背景、情与景、诗眼、抒情句等方面,解读这首词的思想感情,师巡视点拨。

四、展示交流师生活动:1、你关注了那些信息,请予以解读。

2、学生交流,师激励评价。

3、学生带着对诗歌的理解诵读诗歌。

板书:题材:边塞诗——思乡怀人?忠君忧国、建功立业?控诉战争?标题:秋思——写景抒情,边塞秋景,情?作者及背景——陕西经略副使,知延州,抵御西夏情与景——景(苍凉、萧索)情?诗眼、抒情句——“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忧国思乡)五、小结当我们把握了一首诗的题材、标题、作者及背景、情与景、诗眼、抒情句等信息的时候,这首诗的思想主旨已经不言而喻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词四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词四首  教案

12词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整体感知这四首词的内容,背诵这四首词。

2.反复诵读,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词的音韵美,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渔家傲·秋思一、资料助读(一)题目解读《渔家傲·秋思》“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词的题目,其中“秋”点明季节,“思”指忧思。

(二)作者档案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代表作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秋思》《苏幕遮·怀旧》,诗《江上渔者》等。

(三)背景材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二、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
学习重点
1、诵读课文
2、体会情感
3、鉴赏写法
教学流程
一、走向文本:预习检测
1.走近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2.了解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3..朗读课文
千嶂(zhàng)里燕(yān)然人不寐(mèi)
4.疏通文意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
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二、走进文本:问题探究
1.上片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何特点?渲染了什么氛围?
塞下秋景“异”(雁无留意号角凄厉重山叠嶂孤城紧闭)条件艰苦情势危急
2.下片抒写了诗人何种情感?
征夫情怀:思乡之情报国之志
3.此诗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①写景、抒情、用典结合
②意境开阔、情调悲壮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
联系《岳阳楼记》,评价范仲淹其人?
精于文笔的文学家、心怀天下的政治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