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第六、七章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安全性评价
对中药进行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 研究,评价其安全性。
中药临床应用的挑战与对策
中药质量控制问题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中药 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中药质量的稳定 性和可控性。
中药临床研究的不足
加强中药临床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 质量,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科学 依据。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问题
炮炙
用火焰处理药物,使其成分、 性味、功效发生变化。
蒸制
将药物隔水加热至熟透,改变 其性味和功效。
中药的制剂类型
汤剂
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制成 的液体剂型,吸收快、作用迅速。
02
散剂
一种或多种中药粉碎后均匀混合而成 的粉末状制剂,便于服用和携带。
01
酒剂
将中药用酒浸泡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 制剂,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 。
加强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发挥各 自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 系。
中药国际化问题
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际医 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药在国际 市场的竞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在复方中的配伍 规律及用药禁忌。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理与毒理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 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毒理
作用。
中药资源与鉴定
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收、加工及品种鉴定
等。
中药制剂与炮制
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工 艺和质量控制以及中药
的炮制方法和原理。
中药临床应用
探讨中药在临床各科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规律和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包括利尿、排石、降尿酸等作 用。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包括壮阳、滋阴、调经等作用 。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中药资源与开发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中药药理与毒理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
价等。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 《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 论》等著作。
明清时期
中药学开始衰落,但仍有一些 重要著作问世,如《本草纲目 拾遗》、《本草求真》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01
02
03
中药药性理论
阐述中药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 。
中药功效理论
阐述中药功效的概念、分 类及影响因素等。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鸡内金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蒲黄
止血,化瘀,利尿。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活血化瘀药
01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 黄。
03
02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姜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04
化痰止咳平喘药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中药学--总论 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  PPT课件

2014-9-26
医学课件
4
1593),成书于明代(于1552~1578年 间 ),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 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 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 突出贡献。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
2014-9-26
医学课件
5
• 《中华本草》成书于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为中药,
发酵 发芽
榨油取霜以减毒 风化取霜 日晒夜露制霜 改变药性,生产新药 生产新药

2014-9-26
医学课件
24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 一、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 • 正气不足 • 发病 阴阳失去平衡 病—阴阳 • 外邪内侵 偏盛偏衰 •
2014-9-26
医学课件
25

治病——以药性之偏来纠正病性之 偏,调整脏腑功能,纠正阴阳偏盛偏衰, 使之恢复平衡。
2014-9-26 医学课件 2
• •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
者托名神农,成书于约公元二世纪,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 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首创上中 下三品分类法。
2014-9-26 医学课件 3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 年(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 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2014-9-26
医学课件
34

第一节


• 一、含义 • 寒(甚于凉,大寒) • 性质基本一致 • 凉(次于寒,微寒) (属阴) • 四气 热(甚于温,大热) • 性质基本一致 • 温(次于热,微温) (属阳) • 平 —— 不凉不温之谓,但按药性皆偏之 • 理,实际仍有偏凉或微温,不过其 • 寒热偏性不显著而已。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

二、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禁忌药是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
引产外禁忌或慎重使用的药物。 1.禁用药
剧毒药或药性峻猛的药物及堕胎作用较强 的药物。 2.慎用药
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和温里药中 的部分药物。
三、服药食忌(食忌、忌口)
第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一、用药剂量
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 内服一日用量。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一、中药的功效 即中药的治疗作用,亦称为中药的“功
能”。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 物治疗作用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 二、中药功效的确定依据
中药功效的认识和概括,是根据机体的用 药反应,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方法归纳 出来的。
三、中药的主治 即中药所主治的病证,又称为“应用”
(3)包煎:易漂浮水面或易粘锅糊化以及含绒毛 类的药物。
(4)另煎:如贵重药。 (5)烊化:如胶类药。 (6)冲服:一般为入水即化的药或汁液性的药。 (7)煎汤代水:如灶心土。
第一节 四气
一、含义 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二、四气的阴阳属性 寒凉——阴
温热——阳
三、四气的确定依据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四、四气与功效的关系 (1)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 象与具体的关系。 (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 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 非所有方面。 五、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政府先后数次组织各方面人员对中药资源 进行了大规模调查。
4.中药的现代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 得了瞩目成就 。
5.中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2024/1/30
31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成果
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制剂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中药产业的快速发 展;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中药研究人才,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中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展望
未来中药现代化研究将继续深入,有望在中药新药创制、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中药产业将进一步升级和转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企业和品牌;中药学将与现代医学更 加紧密地结合,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
中药的功效
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祛湿、化痰止咳、理气活血等,用于治疗 各种疾病。
2024/1/30
9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
中药的炮制
中药在入药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工序,以减毒增效、 改变药性。
中药的制剂
2024/1/30
12
清热药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栀子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2024/1/30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13
祛湿药
01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02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03
藿香
化湿,止呕,解暑。
04
佩兰
化湿,解暑。
2024/1/30
• 妊娠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如斑蝥、水蛭、 虻虫、三棱等破血通经药。
• 服药食忌: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如生冷、油腻、腥膻、辛辣等 ,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病情。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中药的用药原则:中药用药需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同时,中药的配伍和剂量需严格控制,以确保安全有效。
内服法:将中药煎煮成汤剂或制成丸剂、散剂等口服,是中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外用法:将中药煎煮成外洗液、熏蒸、涂擦等,适用于皮肤疾病、外伤等。
注射法: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常用于急重症的治 疗。
贴敷法:将中药制成贴敷剂,直接贴敷在患处或特定穴位上,具有局部治疗或调节全身的作用。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药物成分、用药方法、个体差异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合理用药、控制剂量、注意配伍禁忌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处理:停药观察、对症治疗、及时就医等
中药与西药联 合应用的优势: 协同作用,增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Part Two
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采集、炮制、性能、功 效及应用的一门科学。
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 到神农氏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药学逐渐形成了 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用药方法。
01 归经:中药对人体的某些部位或脏腑具有选择性作用,主要针对病变
部位或脏腑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中药对人体的作用趋势,升是指上升提举,降是指下降平
02 抑,浮是指发散走表,沉是指泻利下行。针对不同的病症和病因,中
药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趋势。
中药的毒性分类:根据毒性的大小,中药可以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强疗效
中药与西药相 互作用的风险: 药物间化学成 分的相互影响, 可能产生不良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冰片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6
5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菟丝子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远志
15.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14.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人参——大补元虫、自然铜、骨碎补、断续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的药物是 庶虫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 骨碎补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 自然铜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 断续
03
特殊疗效
特殊疗效
1.
01
诸骨鲠喉——威灵仙
02
吐泻转筋——木瓜
03
黄疸——茵陈蒿
04
3.刺蒺藜(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4.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6.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ANNUAL
REPORT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04
苦楝皮——杀虫疗癣(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
03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姜的干燥根茎)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
少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
8.胸痹
通阳散结——薤白、枳实
宽胸散结(结胸)——瓜蒌

中药学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中药学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 • • • • •
厚朴 苦,辛,温,脾胃、肺、大肠经 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1.用于湿阻中焦证;2用于肠胃积滞;3.用于痰饮喘咳 砂仁 辛,温,脾胃经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1.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2.用于脾胃虚寒吐泻;3.用于妊娠气 滞恶阻及胎动不安 • 白豆蔻 辛,温,肺、脾胃经 •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 1.用于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证;2.用于呕吐
• 鹿衔草 苦,肝,平,肝、肾、肺经 • 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 •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2.用于崩漏经多;3.肺痨咳血,肺虚久 咳;4.补肝肾,止血 • 雪莲花 微苦,甘,温,肝、肾经 • 祛风湿,强筋骨,温肾阳,活血通经 • 1. 风寒湿痹,筋骨无力;2. 肾虚阳痿;3. 月经不调,痛经白带,止 血,治外伤出血
• 威灵仙 辛、咸,温,膀胱经 • 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 1.用于风湿痹痛,拘挛麻木,瘫痪;2.用于痰饮积聚;3.用于诸骨鲠 喉 • 秦艽 苦、辛,微寒,胃、肝胆经 • 祛风湿,舒筋络,退虚热,清湿热 • 1.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手足不遂;2.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热; 3.用于湿热黄疸 • 络石藤 苦,微寒,心、肝经 •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1.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2.用于喉痹,疮肿
四、利水渗湿药
• 凡功能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 性味归经:味多甘、苦、淡,性多寒、平。主要归肾、膀 胱经,兼入脾、肺、小肠经。 • 功能通利小便,具有排除停蓄体内水湿之邪的作用,可以 解除由水湿停蓄引起的各种病症,并能防止水湿日久化饮, 水气凌心等,故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症等病症。对于湿温、黄 疸、湿疮等水湿为患,亦具有治疗作用 • 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三种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中药炮制技术
十、中药的性能

概念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中药理论的核心


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 性能与性状的区别
中药的性能 概念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 征的高度概括 机体反应 化学反应 中药的性状 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 味和质地等外在特征 药物自身 物理现象
九、中药的炮制


定义 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应用和调剂、制剂的不 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特性所采取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建昌帮饮片) 目的 1、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2、便于制剂和贮藏 3、矫臭和矫味 4、转变药物的性能 5、减少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烈性或副作用
中药的炮制

炮制常用辅料 液体辅料-酒、醋、蜂蜜、生姜汁、盐水、胆汁等 固体辅料-稻米、麦麸、土、滑石粉、白矾、河沙等 炮制方法 1、修制(不水火制)-纯净、粉碎、切制 2、水制-润、漂、水飞 3、火制-炒、炙、煅(明煅与暗煅)、煨 4、水火共制-煮、蒸、淬等 5、其它制法-发酵、制霜、法制
合欢花
芫 花
果实
山 楂
佛 手
大 枣
白豆蔻
种子
瓜蒌仁
巴 豆
刀 豆 白芥子
全虫
地 龙
全 蝎
土 鳖

甲片
穿山甲

水牛角 羚羊角

蝉 蜕
阿 胶
贝壳

海蛤壳

石决明
甲片


鳖 甲
病理产物


粪便


五灵脂
矿物
石 膏(硫酸盐)
钟乳石(碳酸盐)
磁 石(氧化物)

2024版《中药学》课件(完整版)

2024版《中药学》课件(完整版)

《中药学》课件(完整版)目录•中药学概述•中药的分类与功效•中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中药的炮制与制剂•中药的鉴定与质量评价•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01中药学概述中药学的定义与特点中药学的定义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的特点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特性,以及中药的配伍和用药禁忌等。

先秦时期中药学的起源,出现《神农本草经》等早期本草著作。

秦汉时期中药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著作问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学著作大量涌现,如《本草经集注》等。

唐宋时期中药学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出现《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巨著。

明清时期中药学发展达到高峰,温病学派和滋阴学派等学术流派形成。

近现代时期中药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药药理、中药化学等分支学科逐渐兴起。

中药学的发展历史中药药剂学0102030405研究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学科。

研究中药真伪优劣鉴别方法和标准的学科。

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学科。

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等内容的学科。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02中药的分类与功效按药物功能分类按药用部分分类按有效成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果实种子类等。

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等。

0302 01中药的分类方法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补益药各类中药的功效与主治01020304发散风寒、风热,用于感冒、咳嗽等症。

清解里热,用于热病、火症等。

祛除湿邪,用于湿阻中焦、风湿痹痛等症。

滋补强壮,用于体虚、气血不足等症。

中药的性味归经与配伍禁忌性味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归经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中药学教学课件-PPT

中药学教学课件-PPT
❖ 李时珍谓“其图说药物形状,颇详于陶(弘景)、 苏(敬)也”。
(五)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时期 (公元960-1368年)
❖ 1、宋代官修本草 ❖ (1)公元973~974年刊行得《开宝本草》; ❖ (2)1060年刊行《嘉祐补注神农本
草》;(3)1061年刊行得《本草图经》。
❖ 2、代表作

2、其她有名得本草著作
❖ 《炮炙论》--南朝刘宋时期雷斆著,收录了 300种药物得炮制方法。提出药物经过炮制, 可以减低毒性,增强疗效,便于贮存、调剂、 制剂等。
❖ 该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 学新分支学科得产生。
(四)隋唐时期 ――医药发展鼎盛时期 (公元581—907年)
❖ 1、代表作:《新修本草》
(二)秦汉时期――本草学得形成时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 代表作:《神农本草经》

--我国现存最早得药学专著。
❖ 作 者: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
❖ 成书年代:约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

(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
❖ 载药数目:365种。
❖ 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 46种,按药物功效得不同分上、中、下三品,即 “三品分类法”。
2、药物知识由“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 ①商代已有“药”字出现: ❖ ②西周时代,已有专业得“医师”与记载药物得
书籍: ❖ ③《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可以说就是
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得书籍。
❖ ④《山海经》:记载药物126种,并明确指出药物 得产地、效用与性能。
❖ ⑤《五十二病方》:记载药物240余种,并有 丸、散、汤等剂型。
❖ 【目得与要求】 ❖ 1、了解中药得起源与中药学得发展。 ❖ 2、熟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得主药本草著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药学基础PPT课件

中药学基础PPT课件

饮食:
痛风患者——忌饮酒及过食高蛋白食物; 胸痹(冠心病)、高血脂等患者——忌过食肥肉、
脂肪、动物内脏及酒等
糖尿病患者——忌食含糖量过高的食物; 脾胃虚弱患者——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坚硬的
食物;
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臭及辛 辣刺激性食物。
寒证忌服生冷食物;热证忌服辛辣温热和油腻食物。
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 的药。如水银(朱砂)、马钱子、斑蝥、轻粉、雄黄、巴豆、 甘遂、芫花、牵牛子、商陆、藜芦、瓜蒂、胆矾、水蛭、虻 虫、三棱、莪术、麝香等。
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 分药、性质滑利之品。如牛膝、红花、桃仁、姜黄、川芎、 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等。
6 烊化服用药:
胶类药物打碎放入碗中倒些黄酒隔水炖使之软化后再 分批混入药汤中一起服用。
7 冲服药:
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溶合在药汤中一起服用,如三七 粉、羚羊角粉、牛黄粉等。
中药学基础
31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主要经营: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 告等
中药学基础
27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用法
1 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临床常用,是主要的给药途径; 注射给药:是现代给药途径之一; 局部给药:主要有舌下、鼻腔吸入、直肠、阴道给药、
皮肤给药用途。
2 应用形式
传统剂型有供口服的汤剂、膏剂、酒剂、散剂、露剂等; 现代有片剂、冲剂、胶囊剂、浸膏、气雾剂、膜剂、注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给病证的治疗 为依据而确定的;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中药学--中药性能 课件

中药学--中药性能  课件

❖ 最早形成的最古老的一种性能。 ❖ 五味比其他的药性可能更容易感知 ❖ 徐灵胎 “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
三、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1.辛能行能散、润肾燥、辛能散结、辛能通窍。 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解表药、行气药、活血化 瘀药、化湿药、温里药、开窍药很多都是芳香的药
辛散:可解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 用,治疗表证。 辛行:促进气血运行,有行气、行血作用,治疗气滞 血瘀。 辛香:芳香,避秽,开窍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 证。辛以润之:润肺止咳,润养补肺
6、相反:两药合用后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 ❖ 《蒙筌》:“有相反者,两相仇隙,必不可使合和
也。” ❖ 《纲目》:“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 《医学正传》:“其为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
仇相敌,决不与之同队也。”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若所谓相反,则各怀酷
毒,两仇不共,共必害事也。”
四、 六种配伍关系按效应可分为四类: ❖ 1、增强疗效——相须、相使。 ❖ 2、减轻毒副作用——相杀、相畏。 ❖ 3、使疗效降低——相恶。 ❖ 4、产生毒副作用——相反。
第六章 用药禁忌
❖ 用药禁忌概念: 为确保疗效,或避免出现毒副作用以保
证用药安全,临床上在某些情况下不能使用 某些药,或不能将特定的两种药一起使用。
❖ 一.配伍禁忌 ❖ 概念:两种特定的药不能配伍同用。实即相
反或相恶,以前者为主。前人总结为十八反 和十九畏。
❖ 1、十八反: 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 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 四、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
❖ 其一,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纠正人体 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 ,使之恢复正常。
❖ 其二,顺应气机趋向,因势利导,祛邪外出。

中药学第七章、止血药

中药学第七章、止血药

第七章、止血药第一节、凉血止血药第二节、化瘀止血药第三节、收敛止血药第四节、温经止血药+散瘀解毒消痈+清大肠热小蓟:大蓟:地榆:槐花:凉血止血横向总结共同功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凉血止血+清大肠热: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凉血止血+止咳:清热解毒章节凉血止血药:+收敛止血地榆侧柏叶: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横向总结化瘀止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活血+理气:白及:仙鹤草:紫珠:棕榈炭:血余炭:横向总结收敛止血+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止血+利尿:艾叶:炮姜:灶心土:横向总结化瘀止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收敛止血+凉血止血:止血+利尿:止咳+止呕:止血部位安胎药:地榆 槐花白及 紫珠 棕榈炭其他章节止血药横向总结荆芥贯众,马齿苋,马勃大黄(利湿退黄),石韦(利尿通淋)紫苏:黄芩:桑寄生、杜仲、菟丝子:砂仁:艾叶:对应方剂:白茅根:苎麻根:苎麻根:白术:续断:主治:可用于治疗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苦寒能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因其味苦主降,尤宜下焦血热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

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共同功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生地滑石襄,归草栀子淡竹叶,热结血淋服之良解毒敛疮,收敛止血。

(下焦血证,崩漏)清肝泻火(槐角:痔疮出血)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化痰止咳,生发。

利尿,清肺胃热。

vs芦根:清气分热;白茅根偏血分同用,气血双清安胎。

(清热部位侧重总结)小薊,大蓟地榆,槐花地榆,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石韦,侧柏叶马勃、贯众(共同功效:化瘀止血+止痛)(跌扑损伤首选),补虚凉血止血,通经。

尤为妇科调经要药。

利尿。

(收敛)收敛止血。

理气止痛茜草蒲黄 花蕊石 (血余炭)降香 玫瑰花消肿生肌。

(肺胃:胃溃疡)止痢,截疟,补虚。

vs鸦胆子:清热解毒,截虐,止痢,腐蚀赘疣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肺胃)崩漏出血(固冲汤)化瘀利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医学心悟》妊娠禁忌歌 乌头附子与天雄 牛黄巴豆与桃仁 芒硝大黄牡丹桂 牛膝藜芦茅茜根 槐角红花与皂角 三棱莪术薏苡仁 干漆卢茹瞿麦穗 半夏南星通草同 干姜大蒜马刀豆 延胡常山麝莫闻 此系妇人胎前忌 常须记念在心胸 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概念:即食忌、忌口。指服药期间不能同时食用 某些食物。
第七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1、概念:临床使用某味药物的分量。一般情况下, ⑴某味药的剂量指一个成人在一日内该药的用量。 ⑵方剂中药物之间的相对剂量——比较分量。 2、剂量的单位:历史上的发展规律是由粗到精、 由计件(根、支、枚、握等)→容量(升、合、 斗、方寸匕等)、度量(尺、寸) →重量(斤、 两、钱、分、厘),后改用公制重量(质量)单 位:克(1979年国务院令)。 公、市制的单位换算:1钱=3克(3.125);一两 =30克(31.25)。
第六章 用药禁忌





概念:为确保疗效,或避免出现毒副作用以保证用 药安全,临床上在某些情况下不能使用某些药,或 不能将特定的两种药一起使用。 一.配伍禁忌 概念:两种特定的药不能配伍同用。实即相反或相 恶,以前者为主。前人总结为十八反和十九畏。 1、十八反: 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2、十九畏: 按:并非相畏。
目的:⑴避免影响疗效;⑵避免加重病情;⑶避 免食物与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分类: 1、服药期间的一般饮食禁忌:生冷、油腻、辛 辣、腥膻、干硬等品。 2、针对具体病证的饮食禁忌:如热性病——辛 辣、油腻;皮肤病——辛辣、鱼虾、羊肉等;水 肿——盐、碱等;阳亢——辛辣、酒等。 3、针对某种具体药物的禁忌:如薄荷——蟹肉; 荆芥——无鳞鱼、河豚;茯苓——醋;土茯苓、 使君子——茶;人参——萝卜、茶;猪肉——甘 草、黄连、桔梗、乌梅等。




3、煎药法 徐灵胎:“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 全在于此。夫烹饪失调度,尚能伤人,况药之治 疗,可不讲乎?” (一)一般煎药法 ⑴器皿:砂锅或砂罐。 ⑵水:①水源:洁净凉水;②水量:高出药面3厘 米左右;③煎前浸泡:20—30分钟。 ⑶火候:先武后文。 ⑷时间:一般20分钟左右——指文火煎煮的时间。 ⑸榨渣取汁:以提高利用率。 ⑹煎煮次数:2—3次。

3、常用中药的日常用量:





植物药:5—10克;矿物贝壳药:10—30克。 小儿用量:5岁以下—1/4成人量;5—12岁—1/2 成人量。1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向成人量靠齐。 4、决定用量的因素: ⑴药物:作用强弱、毒性大小、价格、质地、用 法等。 ⑵病人体质:年龄、壮弱及特殊时期等。 ⑶病情:轻重、虚实、病程等。 ⑷其他:季节、地域等。








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 禁用——毒性强烈、药性峻猛之品,凡孕妇均不 得使用。 慎用——可能对胎儿或母体形成伤害,如特殊需 要,可视孕妇体质、病情酌情谨慎使用,一般应 避免使用。多为活血通经、行气破滞、攻下、大 寒大热、辛热走窜、药性滑利之品。 妊娠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1、给药途径
⑴口服:通过肠黏膜吸收,可用于各种疾病。:用于肠道远端疾病,也可用于发热等。⑷吸入: 用于肺及心脏疾病等。 ⑸注射:分为肌肉、皮下、静脉、穴位等多种注射部位。 2、剂型 汤剂最多用。古代还有栓剂、散剂、洗剂、软膏、浸 膏、糖浆等;后来又出现丸剂、锭剂、丹剂、灸剂,明代 出现露剂。现代出现胶囊、片剂、冲剂、气雾剂、膜剂、 橡皮膏、合剂、酒剂、注射剂、茶剂、袋泡剂、注射剂、 口服安瓿等。丸剂现代分为蜜丸、水丸、浓缩丸、蜡丸、 滴丸、糊丸等多种,胶囊分为软、硬两种。现代尝试将纳 米技术用于中药生产。

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二、妊娠用药禁忌 概念:因可能造成流产或影响胎儿发育;或易导 致生产困难;或损伤母体,妇女在孕期不能使用 或须谨慎使用某些药物。









⑶服药宜适度:发汗、泻下、清热等药以得汗、得 泻、热退为止,不可尽剂,以免病去药存,克伐正 气。 ⑷服药频度:顿服——病重或病在下部;频服—— ——入口即吐或病在咽喉。 ⑸吐药的处理:小量频服;寒药吐者,可服少许姜 汁;热药吐者,可服少许凉水。 ⑸其他:丸剂——温开水送服;丸太大,可分为若 干粒送服;丸太硬,可温水化开后服;散剂,直接 温水冲服或用蜂蜜调后服,或装胶囊、桂圆肉;膏 剂,温水冲稀后服。


(二)特殊入药法
⑴先煎:矿石贝壳及特殊药性者。先煮30分钟, 后纳入余药。 ⑵后下:芳香挥发、质轻味薄、不耐高温者。先 煎它药,离煎毕5—10分钟时入本类药。 ⑶包煎:细小颗粒、粉末、绒毛等药。以白面布 或纱布包裹后入煎。 ⑷另煎:贵重药,以免损耗。 ⑸烊化:胶质药。以温药液、温酒或水溶化后兑 服。 ⑹冲服:液汁类及入水即化类药物。





4、服药法 一剂药2到3次煎煮的药液混后再分2—3份服用;一 般要与进食间隔1-2小时。 ⑴时间:①饭后——多数药选择此时,尤其是消食健 胃药及对胃有刺激性者。 ②饭前——补益药。 ③空腹——驱虫、泻下药。 ④睡前——镇静催眠药。 ⑵温度:①温服——多数药物,尤其是和解剂。 ②热服——辛温解表药;热药热服以治疗大寒证;寒 药热服以治疗假寒真热证。 ③冷服——寒药寒服以治疗大热证;热药冷服以治疗 假热真寒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