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中药学基础基础知识整理 大全

中药学基础基础知识整理 大全

中药基础知识总结不属温热性能作用的是:开窍平性药的含义:、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具有发散作用的药不宜使用下法治疗的是:痞块属于“反佐药”范畴的是:防止邪甚而拒药由大承气汤化裁为小承气汤属于: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不属于丸剂的特点:不易变质(服用方便、吸收缓慢、药效持久、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病证)麻黄、杏仁同用的方剂是: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方中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是::小青龙汤中主要起温肺化饮作用的药物是:干姜、细辛败毒散是配伍人参的用意是:扶正鼓邪外出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主治病证是: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温病条辨》所称“辛凉平剂”指的是:银翘散不宜使用解表剂治疗的是:风邪初中经络者败毒散的功用是:散寒祛湿,益气解表小青龙汤中主要发挥发汗解表作用的药物是:麻黄、桂枝小青龙汤中主要发挥温肺化饮作用的药物是:干姜、细辛九味羌活汤的功用是: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小青龙汤的功用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气虚之体,外感风寒湿者,治宜选用:败毒散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者,治宜选用:九味羌活汤济川煎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牛膝、枳壳黄龙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桔梗、枳实十枣汤服用的最佳时间:清晨空腹服下列泻下剂组成中不含有大黄的是:济川煎不列各项是对十枣汤使用注意事项的描述,其中欠妥的是:宜从大剂量开始大黄牡丹汤的功用是:清热解毒,攻下散结黄龙汤的功用是:攻下通便,补气养血黄龙汤主治证的病因病机是:阳明腑实,气血不足不属于济川煎证临床表现的是:舌燥少津属于麻子仁丸主治病证的是:脾约便秘不属于黄龙汤证临床表现的是:脉象沉实治疗肾虚便秘,首选的方剂是:济川煎治疗脾约便秘,首选的方剂是:麻子仁丸蒿芩清胆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赤茯苓、生枳壳下列方剂组中含有烧生姜的方剂是:逍遥散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黄芩、大枣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半夏、甘草痛泻要方中配伍防风的主要用意是:散肝舒脾逍遥散中配伍薄荷的用意是:疏肝散热四逆散的功用是: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大柴胡汤的主治病证是:少阳阳明合病小柴胡汤证的发热特征是:往来寒热不属于蒿芩清胆汤证临床表现的是:手足不温不属于逍遥散证临床表现的是:脉弦而数不属于半夏泻心汤证临床表现的是:按之痛大紫胡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枳实、半夏蒿芩清胆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枳壳、陈皮四逆散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黄芩大柴胡汤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甘草痛泻要方的主治证是:脾虚肝旺证逍遥散的主治证是:肝郁血虚脾弱证普济消毒饮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僵蚕、陈皮、桔梗含有生地、知母的方剂是:青蒿鳖甲汤方药配伍体现“以泻代清”特点的方剂是:凉隔散仙方活命饮与普济消毒饮两组组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陈皮芍药汤与白头翁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黄连竹叶石膏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用量的比例是::下列方剂组成中不含有连翘、薄荷的是:仙方活命饮立法用药体现“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方剂:芍药汤白虎汤中配伍粳米、炙甘草的主要用意是:益胃生津清胃散中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又寓“火郁发之”之意的药物是:升麻玉女煎中配伍牛膝的主要用意是:导热下行黄连解毒汤的功用是:泻火解毒苇茎汤的功用是:清肺化痰、逐瘀排脓葛根黄芩黄连汤的主治病证是:协热下利下列方剂中可用治消谷善饥的是:玉女煎下列方剂中可用治黄疸的是:黄连解毒汤下列方剂中可用治斑疹隐隐的是:桃核承气汤不属于竹叶石膏汤证临床表现的是:舌红苔腻清营汤证的发热特征是:身热夜甚泻白散证的发热特征是:皮肤蒸热不属于清营汤证临床表现的是:舌绛而干不属于龙胆泻肝汤证临床表现的是:吞酸清营汤中体现“透热转气”配伍意义的药物是:银花、连翘方药配伍寓有“火郁发之”之意的方剂是:清胃散方药配伍寓有“通因通用”之意的方剂是:芍药汤玉女煎的功用是:清胃热,滋肾阴清胃散的功用是:清胃火,凉血热赤多白少之热毒痢疾者,治宜选用:白头翁汤赤白相兼之湿热痢疾者,治宜选用:芍药汤青蒿鳖甲汤的发热特征是:夜热早凉泻白散证的发热特征是:皮肤蒸热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荷梗、黄连六一散的功用是:清暑利湿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的功用是: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主治阴暑证的方剂是:香薷散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和竹叶石膏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甘草、粳米、竹叶白虎汤和竹叶石膏汤组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甘草、粳米、石膏下列方配伍炮姜炭的是:阳和汤小建中汤的君药是:饴糖下列方剂中重用生姜的是: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和理中丸两方组成中药均含有的药物是:人参下列方剂组成中不含有生姜、大枣的是:理中丸小建中汤原方中芍药与桂枝的用量比例是::吴茱萸汤的功用是: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当归四逆汤的功用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阳和汤的主治病证是:阴疽下列方剂中可用治阳虚失血证的方剂是:理中丸四逆汤主治证的病位是:心、肾不属于理中丸主治病证的是:失眠不属于四逆汤证临床表现的是:脉弦有力治疗阳郁厥逆,首选的方剂是:四逆散治疗阳衰寒厥,首选的方剂是:四逆汤完带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橘皮、皮前子归遥组成中含量有的药物是:木香、炙甘草地黄饮子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石菖蒲、肉苁蓉含有生地、阿胶的方剂是: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原方中熟地与泽泻的用量比例是::肾气丸原方中干地黄与炮附子的用量比例是::补中益气汤中配伍黄芪的用意是:补气升阳一贯煎中配伍川楝子的用意是:疏肝泄热理气生脉散的功用是: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归脾汤的功用是: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生脉散与炙甘草汤均具有的作用是:益气养阴四君子汤的主治病证是:脾胃气虚证地黄饮子的主治病证是:暗痱下列方剂可用于治疗疝气瘕聚的是:一贯煎大补阴丸主治证的脉象是:尺脉细数当归补血汤主治证的脉象是:脉洪大而虚完带汤的主治证的病位是:肝、脾不属于肾气丸主治证的是:寒痹大补阴丸中体现“滋阴降火”配伍意义的药物是:黄柏、知母补中益气汤与归脾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白术、当归补中益气汤与普济消毒饮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升麻、柴胡理中丸和四君子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白术、人参理中丸和四逆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干姜、炙甘草参苓白术散和归脾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茯苓、白术完带汤和参苓白术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人参、山药生脉散的君药是:人参玉屏风散的君药是:黄芪阳和汤的组成药物中用:熟地黄肾气丸的组成药物中用:干地黄完带汤中具有燥湿运脾作用的药物是:苍术完带汤中具有补脾祛湿作用的药物是:白术一贯煎的功用是:滋阴疏肝玉女煎的功用是:清胃滋阴脾虚肝旺之腹泻者,治宜选用:白头翁汤脾虚湿盛之腹泻者,治宜选用:参芩白术散治疗气阴两虚之虚功肺痿,首选的方剂是:麦门冬汤治疗阴阳气血之心动悸、脉结代,首选的方剂是:炙甘草固冲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生黄芪、煅牡蛎固冲汤原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白术真人养脏汤中配伍诃子的用意是:涩肠止泻真人养脏汤的功用是:涩肠固脱,温补脾肾牡蛎散的主治病证是:体虚之自汗盗汗证金锁固精丸的主治病证是:肾虚不固之遗精不宜使用固涩剂治疗的是:血热崩漏完带汤和固冲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白术、白芍金锁固精丸和固冲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龙骨、牡蛎苏合香丸的功用是:芳香开窍,行气止痛安宫牛黄丸的功用是: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紫雪的主治病证是:热盛动风证不属于至宝丹证临床表现的是:痉厥对开窍剂使用注意事项描述错误的是:多加热煎者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厚朴、瓜蒌苏子降气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桂枝、当归旋覆代赫汤中的君药是:旋覆花小青龙汤与定喘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半夏、甘草定喘汤与苏子降气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苏子、甘草下列方剂组成中含有干姜的是:当归四逆汤苏子降气汤主治证的病因病机是:痰涎壅肺,肾阳不足下列方剂组成中不含有当归的是:定喘汤不属于暖肝煎组成药物的是:吴茱萸暖肝煎中配伍当归的用意是:补血养肝越鞠丸的功用是:行气解郁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功用是:通阳散结,祛痰下气厚朴温中汤的功用:行气除满,温中燥湿具有宣肺降气、清热化痰功用的方剂是:定喘汤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功用的方剂是:旋覆代赫汤半夏厚朴汤的主治病证是:梅核气旋覆代赫汤的主治病证是:胃虚痰阻气逆证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的颠顶头痛,呕吐涎沫,首选的方剂是:吴茱萸汤治疗胃气虚弱,痰浊气逆所致的胃脘痞满,呕吐呃逆,首选的方剂是:旋覆代赫汤小蓟饮子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木通、当归桔梗、枳壳同用的方剂是: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原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大黄黄土汤与理中丸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白术不属于生化汤组成药物的是:生姜不属于咳血方组成药物的是:丹皮生化汤重用全当归为君的用意是:化瘀生新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为君的用意是:补气行血温经汤中配伍半夏的用意是:通降胃气而散结七厘散的功用是:散瘀消肿,定通止血黄土汤的功用是:温阳健脾,养血止血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功用的方剂是: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祛瘀、疏肝通络功用的方剂是:复元活血汤具有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功用的方剂是:失笑散黄土汤与归脾汤均具有的作用是:健脾生化汤与当归四逆汤均具有作用是:温经养血生化汤的主治病证是:产后血虚,寒凝瘀阻证小蓟饮子的主治病证是: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的方剂是:咳血方咳血方主治证候的病机特点是:肝火犯肺,灼伤肺络血府逐瘀汤证的发热特征是:入暮潮热主治脾阳虚便血的方剂是:黄土汤不属于桃核承气汤证临床表现的是:胸胁苦满血府逐瘀汤与补中益气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柴胡、当归血府逐瘀汤与败毒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甘草当归补血汤的君药是:黄芪生化汤的君药是:当归温经汤的君药是:吴茱萸桃核承气汤的君药是:大黄、桃仁温经汤中吴茱萸的作用是:散寒止痛四神丸中吴茱萸的作用是:温脾暖胃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的配伍意义是:补气行血补中益气汤中黄芪的配伍意义是:补气升阳左金丸的主治证是:肝火犯胃证咳血方的主治证是:肝火犯肺证羚角钩藤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竹茹、生甘草下列方剂组中含有细辛、薄荷的是:川芎茶调散川芎茶调散原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薄荷龙骨、牡蛎同用的方剂是:镇肝息风汤桑叶、菊花同用的方剂是:羚角钩藤汤下列方剂组中含有甘草的是:消风散镇肝息风汤中具有清泄肝热、疏肝理气作用的药物是:川楝子、茵陈、生麦芽大定风珠中的“三甲”是: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不属于消风散组成的药物是:甘草、羌活镇肝息风汤中配伍生麦芽的主要用意是:疏肝理气羚角钩藤汤的功用是:凉肝息风、增液舒筋功用为祛风化痰、通络止痉的方剂是:牵正散羚角钩藤汤和天麻钩藤饮均具有的作用是:平肝息风川芎茶调散的主治病证是:外风头痛消风散的主治病证是:风疹湿疹羚角钩藤汤的主治病证是:热盛动风证镇肝息风汤的主治证的脉象是:脉弦长有力大定风珠主治证的病机特点是:阴虚动风方药配伍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的方剂是:消风散一贯煎和镇肝息风汤组成中均含有:川楝子一贯煎和逍遥散组成中均含有:当归九味羌活汤和川芎调散组成中均含有:羌活、川芎麻黄汤和小青龙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有:麻黄、甘草镇肝息风汤和天王补心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玄参、天冬天王补心丹和一贯煎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麦冬、生地玉女煎中配伍牛膝的主要用意是:补益肝肾,导热下行镇肝息风汤中重用生怀牛膝的主要用意是:补益肝肾,引血下行温病后期,阴伤邪伏者,治宜选用: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阴虚风动者,治宜选用:大定风珠治疗温热病,肝经热盛,热极动风,首选的方剂是:羚角钩藤汤温热病,热闭心包兼热盛动风,首选的方剂是:紫雪百合固金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玄参、桔梗百合固金汤和养阴清肺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生地、玄参生地、熟地同用的方剂是:百合固金汤桑杏汤与桑菊饮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桑叶、杏仁麦门冬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是::养阴清肺汤中配伍薄荷的用意是:散邪利咽麦门冬汤的功用是:清养肺胃,降逆下气具有清燥润肺、养阴益气功用的方剂是:清燥救肺汤主治外感凉燥证的方剂是:杏苏散养阴清肺汤主治证的病因病机是:阴虚燥热,复感疫毒方药配伍寓有“金水相生”之意的方剂是:百合固金汤方药配全寓有“培土生金”之意的方剂是:麦门冬汤麦门冬汤和泻白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粳米麦门冬汤和止嗽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甘草镇肝息风汤与养阴清肺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玄参、白芍羚角钩藤汤与镇肝息风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白芍、甘草桑杏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栀皮定喘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白果竹叶石膏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是::麦门冬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是::风温初起,津伤不甚者,治宜选用:桑菊饮外感温燥,津伤较甚者,治宜选用:桑杏汤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方剂是:参苓白术散体现“金水相生”治法的方剂是:百合固金汤实脾散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泡附子、炙甘草独活寄生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细辛、防风三仁汤中配伍杏仁的用意是:宣利上焦肺气三仁汤与八正散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滑石五苓散的君药是:泽泻平胃散与藿香正气散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陈皮、厚朴、甘草八正散与小蓟饮子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木通、滑石不属于藿香正气散组成药物的是:苍术不属于萆薢分清饮组成药物的是:山药平胃散中以苍术为君的用意是:燥湿运脾猪苓汤中配伍阿胶的用意是:滋阴润燥实脾散中配伍木瓜的用意是:除湿醒脾藿香正气散的功用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八正散的功用是: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五苓散的功用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猪苓汤的功用是:利水清热养阴苓桂术甘汤的功用是: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九味羌活汤和羌活胜湿汤均具有的作用是:祛风胜湿不属于独活寄生汤功用的是:益心脾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的方剂是:苓桂术甘汤主治肾阳虚水泛证的方剂是:真武汤下列方剂中可用治黄疸的:栀子柏皮汤下列方剂中可用治血淋的是:猪苓汤治疗热重于湿之黄疸的首选方剂是:栀子柏皮汤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的方剂是:萆薢分清饮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的方剂是:羌活胜湿汤不属于防己黄芪汤证临床表现的是:脉浮而数不属于三仁汤证临床表现的是:脉象濡数方药配伍体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的方剂是:苓桂术甘汤不属于祛湿剂范畴的是:燥湿化痰苇茎汤和大黄牡丹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桃仁苇茎汤和三仁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薏苡仁小蓟饮子和龙胆泻肝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生地、当归小蓟饮子与三仁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滑石、竹叶猪苓汤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白术五苓散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阿胶九味羌活汤中配伍苍术的主要用意是:发汗祛湿平胃散中配伍苍术的主要用意是:燥湿运脾防己黄芪汤中黄芪的作用是: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玉屏风散中黄芪的作用是:补脾肺气,固表止汗苓桂术甘汤的主治证候的病机特点是:中阳不足,痰饮不化真武汤的主治证候的病机特点是:脾肾阳虚,水气泛溢不属于贝母瓜蒌散组成药物的是:半夏二陈汤中配伍乌梅的用意是:敛肺贝母瓜蒌散中配伍橘红的主要用意是:理气化痰清气化痰丸的功用是:清热化痰,理气止咳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功用是:温肺化饮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功用是:化痰息风,健脾祛湿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功用的方剂是:温胆汤二陈汤的主治病证是:湿痰证治疗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最宜选用的方剂的是:茯苓丸主治痰热结胸证的方剂是:小陷胸汤治疗风痰上扰之眩晕,最宜选用的方剂是:半夏白术天麻汤不属于清气化痰丸证临床表现的是:咯痰清稀枳实薤白桂枝汤和小陷胸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瓜蒌枳实薤白桂枝汤和半夏厚朴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厚朴温胆汤与橘皮竹茹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竹茹、甘草竹叶石膏汤与橘皮竹茹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人参、甘草百合固金汤与清燥救肺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麦冬、甘草百合固金汤与贝母瓜蒌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贝母、桔梗复元活血汤中配伍天花粉的主要用意是:消瘀散结润燥贝母瓜蒌散中配伍天花粉的主要用意是:清热生津润燥贝母瓜蒌散的主治证候是:燥热伤肺,灼津成痰之燥痰清燥救肺汤的主治证候是: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之温燥健脾丸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木香、山楂保和丸和健脾丸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神曲、山楂保和丸中配伍连翘的用意是:散结清热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泻功用的方剂是:健脾丸保和丸主治证候的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不属于健脾丸证临床表现的是:怠惰嗜卧大承气汤和大黄牡丹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大黄、芒硝大承气汤与枳实消痞丸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枳实、厚朴半夏泻心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半夏、干姜枳实消痞丸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人参、枳实枳实导滞丸的君药是:大黄枳实消痞丸的君药是:枳实越鞠丸的君药是:香附保和丸的君药是:山楂治疗脾虚湿盛之泄泻,首选的方剂是: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食积之泄泻,首选的方剂是:健脾丸乌梅丸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桂枝、炮附子乌梅丸的主治病证是:蛔厥味是:辛不属苦味药作用的是:行气五味的阴阳属性,属阳的一组是:辛甘淡归经的含义: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脏腑经络理论具有沉降性质的性味:苦寒中药的毒性的含义是:中药的偏性常用盐炒增强入肾经作用的药物是:黄柏具有沉降性的花类药物是:旋覆花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中药性能是:四气与所治疾病的病势相对而言的中药性能是:升降浮沉甘味药物的作用是:缓急酸味药物的作用是:收敛辛味药物的作用是:发散咸味药物的作用是:软坚朱砂能治疗心悸失眠,具有重要安神之功,其归经是:归心经杏仁能治疗胸闷喘咳具有止咳平喘之功,其归经是:归肺经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关系是:相须表示减毒配伍关系的是:相畏相杀黄芪与茯苓配伍,这种配伍关系是:相使生姜与半夏的配伍关系是:相杀麻黄与桂枝的配伍关系是:相须不宜与瓜蒌同用的药物是:乌头不宜与牙硝同用的药物是:三棱属于相恶的是:人参与莱菔子配伍属于相须的是:石膏与知母配伍不属妊娠绝对禁用的药物是:半夏所谓中药的剂量,一般是:单味药成人一日量健胃消食药的服药时间是:饭后服气味芳香,成分易挥发药物的用法是:后下贝壳、甲壳、化石等类药物入汤剂的用法:先煎入汤剂用法错误的是:鹤草芽入煎服入汤剂用法错误的是:琥珀入汤剂先煎入汤剂宜先煎的药物是:贝壳、甲壳、化石及多种矿物药入汤剂宜布包煎的药物是:某些粉末状状药物及细小的植物种子药物钩藤入汤剂的煎服方法是:后下西洋参入汤剂的煎服方法是:另煎辛温解表药的主要归经是:肺、膀胱桂枝具有的功效是:发汗解肌,温经通阳,助阳化气外感风寒表证兼气滞胸闷不舒者,首选的药物是:紫苏外感风寒表证,外感风热表证均可使用的药组是:荆芥、防风具有祛风胜湿止痛功效的药组是:防风、羌活、藁本既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又能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药物:白芷辛凉解表药共有的功效是:发散风热具有疏肝解郁行气功效的药物是:薄荷外感风热,咽喉肿痛,咯痰不利,兼大便秘结者,首选的药物是:牛蒡子不属蝉蜕功效的是:宣通鼻窍治疗风热、肝热之目赤肿痛的首选药组是:桑叶、菊花善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具有和解退热功效的药物是:柴胡防风、羌活均具有的功效是:既有发散风寒、又能胜湿止痛麻黄、香薷均具的功效是: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治疗外感风寒之眉棱骨痛,首选的药物是:白芷治疗外感风寒之巅顶头痛,首先的药物是:藁本菊花具有的功效是: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肝明目薄荷具有的功效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风热郁肺,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首选的药物是:蝉蜕肝经风热,小儿惊风,夜啼者,首选的药物是:蝉蜕功能疏散风热,解毒透疹,消肿利咽的药物是:牛蒡子功能疏散风热,明目透疹,息风止痉的药物是:荆芥桂枝具有的功效是:发汗解表,温经通脉,助阳化气紫苏具有的功效是: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治疗痰饮眩晕,首选的药物是:桂枝治疗破伤风证,首选的药物是:防风具有疏散风热透诊功效的药物是:薄荷栀子的归经是:心、肺、胃、三焦经既治风湿热痹,又治湿热黄疸的药物是:白鲜皮夏枯草的药用部位是:带花的果穗不必治疗肝火目赤肿痛的药组是:女贞子、枸杞子清热安胎,首选的药物是:清炒黄芩上以清肺、中以凉胃、下泻肾火的药物是:知母长于鼓舞脾胃清阳之气而治疗湿热泻痢,脾虚泄泻的药物是:葛根内服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火煅外用能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的药物:石膏治疗胃火上炎的头痛,牙龈肿痛。

中药学重点知识

中药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或减轻。

归经:药物对某些脏附经络的选择性,即药物对某些脏明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治疗作用。

四气: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

中药的“七情”: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七情”毒性: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损害性烊化: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融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

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浑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

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二、简答题1简述“十八反”的主要内容答: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鼓及攻乌,藻戟遂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2、何为四气五味?答: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3、药性理论中的五味的各自作用特征是什么?答:酸:能收能涩苦:能泄、能燥、能坚甘:能补能和能缓辛:能散能行咸:能下、能软4、中药炮制的基本目的是什么?答: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②便于调剂制剂贮藏③矫味、矫臭,便于服用④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⑤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⑥改变药物性能,扩大药物范围5、简述清热药的定义及分类答:定义:指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6、请写出中药汤剂特殊的煎法有哪些并各举一例?答:1先煎:生石膏2后下:薄荷3包煎:车前子4另炖:人参⑤烊化:阿胶⑥泡服:胖大海⑦冲服:珍珠煎汤代水:玉米须7、何为配伍?答: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的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8、试比较下列各组药物功效及主治证的异同(1)石膏与知母功效相同:清热泻火【异】石膏:除烦解渴,用收湿敛疮知母:滋阴润燥主治证相同: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异】石膏:用于肺热喘咳证:胃火上炎,实热消渴;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一、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的来源、种植、采集、加工、贮藏、分析、炮制以及药理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二、中药的来源中草药以植物为主,也包括一些动物或矿物的组分。

中草药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大部分草药来自于各种植物,如砂仁、黄芩、薏苡仁等。

2. 动物:一些草药由动物组分提取,如熊胆、鹿茸、蝮蛇胆等。

3. 矿物:一些草药来源于矿物,如雄黄、硫磺等。

三、中药的药效分类根据中草药的功效不同,中草药可以被分为不同的药效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温阳类:具有温热效果,适用于体寒、阳气不足的情况,如附子、肉桂等。

2. 寒凉类:具有清凉效果,适用于体热、发热、炎症等情况,如麻黄、连翘等。

3. 补益类:具有滋补效果,可用于调理身体、增加体力,如人参、黄精等。

4. 祛湿类:具有祛湿效果,适用于湿气重、体质虚弱的情况,如薏苡仁、荷叶等。

5. 止血类:具有止血效果,适用于出血、血瘀等情况,如土木香、蚕豆花等。

6. 安神类:具有安抚神经、镇定情绪的效果,适用于失眠、焦虑等情况,如丹参、郁金等。

四、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草药的药用部位不仅仅是指整个植物,还包括其根、茎、叶、花、果实等各个部分。

中药的药用部位对于药效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根:如人参的根部,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

2. 茎:如天麻的茎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3. 叶:如绿茶的叶部,具有清热去火的作用。

4. 花:如蒲公英的花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5. 果实:如枸杞的果实,具有补肾明目的作用。

6. 种子:如葛根的种子,具有祛湿解毒的作用。

五、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一些药物的配伍禁忌,以避免药物相互影响,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常见的中药配伍禁忌有以下几种: 1. 金银花与大蒜:二者不宜合用,因为同时使用会降低金银花的抗菌作用。

2. 当归与阿司匹林:当归能抑制阿司匹林的抗凝血作用,影响药物疗效。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一、中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中药的性能是其重要特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性和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连、黄芩等;热性和温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等。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能泄、能燥、能坚;甘味能补、能和、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药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沉降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利水渗湿、重镇安神等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如心经病变常用黄连、百合等;肝经病变常用柴胡、白芍等。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严格控制剂量,确保用药安全。

二、中药的炮制炮制是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增强药物的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便于制剂和贮存等。

常见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炮炙等。

净制是选取药材的药用部分,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切制是将药材切成适宜的片、段、丝、块等;炮炙包括炒、炙、煅、蒸、煮、燀等多种方法。

例如,炒法可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

清炒又有炒黄、炒焦、炒炭之分,不同的炒制程度会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同拌炒,如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酒炙可增强活血通络的功效。

三、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是指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

配伍关系主要有“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相须是指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芪配茯苓,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质、功效和临床应用的学科,它基于中草药作为药材的研究和开发。

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科学研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药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等。

一、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不同的类别。

其中,植物药是指用整株或部分植物作为药材的药物;动物药是指用动物或动物部分作为药材的药物;矿物药则是指用矿物或矿石作为药材的药物。

植物药是中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材,其中包括草本药、木本药和菌类药等不同的类型。

二、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的性质、味道和归属的经络。

中药的性味主要包括寒、凉、温、热、平五种,分别表示药物的性质。

中药的味道主要包括辛、酸、苦、甘、咸五种,表示药物的味觉特征。

中药的归经则是指药物对应的经络系统,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系统。

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可以帮助医生进行中药的合理运用和配伍。

三、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影响,包括药物的毒性、药效和药物代谢等。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可以了解药物对人体的影响机制,以及药物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方式。

药理作用的研究可以为中药的药效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品质稳定和药效安全的重要环节。

中药质量控制包括药材质量控制和制剂质量控制。

药材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药材的鉴定、贮藏和加工等环节的监控;制剂质量控制则是对中药制剂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语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特点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和疗效评价的科学性。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作为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药学的知识点众多,而这里将对一些必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中药的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指的是用于预防、诊治疾病的中草药、植物药。

2.中药的性味: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五种,寒凉属阴性、平温热属阳性。

3.中药的归经:中药按照其归属经络的不同进行归经分类。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如经络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二、中药材的分类与选配1.中草药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等进行分类,如寒热药、解表药等。

2.中草药的选配原则:中草药的选配需要根据药性相反、功能互补的原则进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药物配伍禁忌:在中药的选配中,需要避免一些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以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三、中药的药效与应用1.中药的功效: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药的应用范围: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3.中药的剂型: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剂型进行应用,如汤剂、丸剂、颗粒剂等。

四、中药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指标、活性成分等方面的指标。

2.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过程对其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晒干、蒸制、炒制等步骤。

3.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中药的炮制需要根据标准进行控制,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五、中药的药用价值1.中药的药物活性: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上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单药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3.中药的研发与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和药用价值,如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研发新的剂型等。

综上所述,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其中的必记知识点对于进一步理解中药的性质、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对人体的药理学性质和临床应用的学科,以下是一些中药学的重
点知识总结:
1. 中草药分类:中草药可以按其生物学特征、药物化学成分、功能用途等多种方式进
行分类。

2. 中药鉴定:通过对中草药的外观、组织结构、性状、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比对,可以
鉴定中草药的真伪和质量。

3. 药理学: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理、药效学和副作用等。

4. 药物代谢和排泄:中药的代谢和排泄是指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
过程,了解中药的代谢和排泄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很重要。

5. 中药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检查、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指标,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药材,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

6. 中药临床应用:中药的临床应用包括中药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掌握中药的临床应用对于中医临床工作很重要。

7. 中药配伍禁忌: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某些中草药在一起使用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
减弱药效的情况,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可以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

8.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草药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成适合治疗的药物,了
解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于中药的药效和药性有重要影响。

9. 中药贮藏:正确的中药贮藏可以保持中药的活性成分和质量,避免药物的变质和损失。

10.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药制成粉末、丸剂、胶囊、散剂、汤剂、注射剂等形式的药物,了解不同的制剂对药效的影响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很重要。

以上是中药学的一些重点知识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药学重点知识

中药学重点知识

中药学重点知识中药学总论绪第一章起源与发展《神农本草经》:东汉,365,第1部,上中下三品《本草经集注》:南北朝,XXX,730,XXX写《新修本草》:=《唐本草》,XXXXXX等,84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1558《开宝本草》:宋,983《本草纲目》:明,XXX,1892,集中国16世纪前本草淡能渗湿利尿,第三节升降沉浮XXX升浮,酸苦咸凉沉降。

反映药物作用趋向性升浮: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沉降: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第四节归经药物作用定位概念学大成天下天然科学XXX献《本草纲目拾遗》:清,XXX,921(增716)第二章产地、收罗、贮藏道地药材:确定依据临床疗效是关键第三章炮制第一节目的1.减毒:eg.巴豆去油制霜,附子煎煮成制附子2.增效:eg.蜜制百部增润肺止咳,醋制延胡增止痛3.存:eg.枯燥处置惩罚之肉苁蓉茎含汁半埋沙,黄芪切片干燥4.净:eg.刷枇杷叶背面绒毛切成丝5.好吃:eg.水漂海藻,昆布,紫河车腥味6.类似配伍作用:eg.生地黄酒煎成熟地寒清热凉血温补血滋阴,生首乌泻下通便制首乌专补肝肾第二节经常使用办法XXX:炙:液体辅料拌炒掸:药快入沸水潦过淬:煅红入冷水/液辅料(打铁)第四章感化第五章性能第一节四气寒凉温热平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第二节五味……药性歌酸涩收敛固涩,苦有泄燥之功,甘补和中缓急,辛发散行气血,咸能软坚泄下,以脏腑经络实际为根蒂根基,以所治病证为根据第五节有毒无毒第六章配伍eg……七情:单行:相须,使:增效(并列,主副)相畏,杀:减毒(被动,主动)相恶:减效相反:增毒(十八反,十九畏)第七章用药忌讳十八反药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药歌XXX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XXX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XXX与XXX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XXX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总结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总结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发展历史、药理学、药物化学、中药制药工艺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以下是对中药学的基础知识进行的总结。

一、中药的定义和分类中药是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按一定制药工艺制成的药品。

根据药物的来源和性质,中药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等四类。

其中,植物药是中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中药资源与采集中药资源主要包括野生药材和人工栽培药材。

野生药材具有药效好、纯度高等优点,但资源匮乏,采集难度大;人工栽培药材具有产量高、质量可控等优点,但药效可能有所减弱。

中药的采集应遵守相关法规,保护药材资源,同时注意采集的时间、部位和方法,以确保药材的质量。

三、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

对于中药来说,质量是保证药效和安全性的基础。

主要的质量指标包括药材的外观、理化性质、微生物指标、活性成分含量等。

采用科学的方法,确保中药的产品质量符合规定标准,是中药制药的关键环节。

四、中药的功效与药理作用中药的功效与药理作用是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中药的功效是中药治疗疾病的效果,如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等;药理作用是中药对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如抗菌、抗炎等。

中药的功效和药理作用是通过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发挥的,这也是研究中药的重要方向。

五、中药的配伍与制剂中药的配伍与制剂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将多种中药组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中药的制剂是将中药制作成药品,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不同形式。

中药的配伍和制剂应遵循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原则。

六、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的临床应用是中药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药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在中医诊断的基础上,合理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缓解病症。

七、中药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药学也在不断发展。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科学,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以下是中药学的一些知识点。

1. 药用植物:中药学关注的主要对象是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是指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分。

药用植物通过其内含的活性成分起药物作用。

2. 药性分类:中药学中,药物根据其功效、性能和用途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例如,药物可以根据其味道分为五味(辛、酸、甘、苦、咸);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清热解毒药、滋补药、化湿药等。

3.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药用植物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和配制后得到的成品。

中药制剂可以是药片、丸剂、汤剂、调剂、外用药膏等。

制剂的制备过程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4. 药用价值:中药学通过研究和实践,对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以及适应症进行评估。

这些评估结果可以提供给临床医生和药剂师,用于合理地选择和使用中药。

同时,药用植物还可以通过提取纯化活性成分,用于新药研发。

5. 中药毒理学:中药学也关注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问题。

中药有时会出现不良反应和中毒现象,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药的安全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此外,毒理学研究还可以为中药的质量评估提供一些指标和方法。

6.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对药材进行热处理和加工,以改变其性质、增加药效或改善药味。

炮制过程可以包括炒、煮、烘、蒸、晒等方法。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对药材的活性成分进行改变,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疗效。

7. 中药鉴定:中药学通过对药材的鉴定,确定其品种、质量和真伪。

鉴定方法包括外观鉴定(如色泽、气味、质地等)、显微鉴定(如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和化学鉴定(如含量分析、指纹图谱等)。

中药的鉴定能够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学是一门关于中药的科学,它研究中药的药用植物、药性分类、中药制剂、药用价值、中药毒理学、中药炮制和中药鉴定等方面的知识。

深入了解中药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

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

中药学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概述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以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来源,尤以植物为多。

故传统的中药专著称之为“本草”。

我国地域辽阔,跨寒,温、热三带,天南地北,平原,高山,丘陵,盆地,各处有着非常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为世界著名的天然药材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各地目前使用的中草药已达五千多种。

一、中药药性中医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用药实践中,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理论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及有毒无毒等。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性”。

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两类不同的性质。

温与热,寒与凉是性质相同仅在程度上的差异。

药物寒、热、温、凉的性质是古时医家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一般属于凉性或寒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温性和热性。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原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逐渐发展为利用医疗作用来说明药物的味,“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古人在长期尝试药物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味道的药对疾病产生不同的作用;相同味道的药,其作用也有相近和共同之处,而后逐渐演变成中药药性的五味。

然而,中药的味,其实也是其所含化学物的滋味。

如含生物碱类的中药大多具有苦味,由于生物碱类物质大多具有良好的治病疗效。

含一些无机盐类如钠、钾、钙、镁的药物大都具有咸味。

含有机酸类如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等的药物则具有酸味。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02
中药的分类与命名
中药的分类方法
01
02
03
04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按药用部位分类
如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 叶类等。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 类等。
按自然属性分类
如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中药的命名原则
根据产地命名:如川芎、广藿香 等。
01
根据药用部位命名:如葛根、桑 叶等。
中药的功效分类
清热药
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如石膏、 知母等。
祛风湿药
祛除风湿之邪,治疗风湿痹证。 如独活、威灵仙等。
01
解表药
发散表邪,治疗表证。如麻黄、 桂枝等。
02
03
泻下药
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 治疗便秘。如大黄、芒硝等。
04
常用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甘草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 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 药。
常用中药的应用与配伍举例
清热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用于热毒 疮疡、风热感冒等,常配伍蒲 公英、紫花地丁等。
补虚药
如人参、黄芪等,用于气虚证, 常配伍白术、甘草等。
解表药
如麻黄、桂枝等,用于外感风 寒表证,常配伍杏仁、甘草等。
祛湿药
如茯苓、白术等,用于脾虚湿 盛证,常配伍党参、甘草等。
理气药
如陈皮、枳实等,用于气滞证, 常配伍木香、香附等。
证。
生当归偏于补血活血,

酒当归偏于活血通经,

土炒当归偏于补血止血。
生黄芪偏于固表止汗、

利水消肿,炙黄芪偏于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关键信息项:1、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2、中药的炮制:目的、方法及对药性的影响。

3、中药的配伍:七情的含义及应用。

4、中药的用药禁忌:包括十八反、十九畏等。

5、解表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6、清热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7、泻下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8、祛风湿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9、化湿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0、利水渗湿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1、温里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2、理气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3、消食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4、驱虫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5、止血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6、活血化瘀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7、化痰止咳平喘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8、安神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9、平肝息风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20、开窍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21、补虚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22、收涩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1 中药的性能111 四气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连、黄芩等;热性或温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等。

112 五味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坚阴等作用;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113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等作用。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中药的来源、炮制、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多个方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重要的中药学知识点。

一、中药的来源中药的来源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

植物药是中药的主要来源,如人参、黄芪、甘草等。

动物药如鹿茸、牛黄、麝香等。

矿物药则有朱砂、石膏、磁石等。

了解中药的来源对于正确使用中药至关重要。

不同来源的中药,其性味、功效和应用往往有所不同。

例如,人参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的功效;而鹿茸来源于梅花鹿或马鹿等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的作用。

二、中药的炮制炮制是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炮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附子经过炮制可以降低其毒性。

2、增强药物的疗效,如蜜炙黄芪可以增强其补中益气的作用。

3、改变药物的性能,如生地黄经过炮制成为熟地黄,其性味和功效发生了变化。

4、便于储存和制剂,如将药材切成片状或段状,便于干燥和储存。

常见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炒制、炙制、煅制、蒸煮燀制等。

每种炮制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要求,炮制得当可以提高中药的质量和临床疗效。

三、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

1、四气: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性和凉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如黄连、黄芩等;热性和温性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作用,如附子、肉桂等。

2、五味:指中药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酸味药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五味子;苦味药物具有清热泻火、燥湿、降逆等作用,如黄连;甘味药物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如甘草;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如麻黄;咸味药物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如芒硝。

3、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散寒、涌吐等作用,如麻黄、升麻;沉降药具有清热泻火、泻下、利水、重镇安神等作用,如大黄、朱砂。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药效、药物组成、制剂工艺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药物组分、药理作用等。

中药的分类主要有中草药和中成药两大类。

中草药是直接采集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并经过炮制、炮制制剂、配伍等处理而成。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过科学研制和制药工艺加工而成的药物。

中草药的药物组分主要包括生物碱、多糖、黄酮、挥发油等。

这些药物组分具有多种不同的药理作用。

例如,生物碱可以抗菌、抗炎、镇痛等;多糖能够增强免疫力、抗氧化等;黄酮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作用;挥发油具有杀菌、驱虫等功效。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物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效应。

中药物质可通过多种方式对人体产生作用,如通过调节机体代谢、改善组织器官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

药理作用是中药研究的核心内容,它决定了中药在治疗疾病中的效果。

在中草药的制剂工艺中,主要包括炮制、炮制制剂和配伍三个环节。

炮制是指将中草药进行烘干、煅炼等处理,以改善药效和降低药物毒性。

炮制制剂是指将炮制后的中草药进行配方组合和制剂加工,以制成易于服用和调配的药物。

配伍是指将不同的中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进行组合,以增强药效或减少药物毒性。

中药学基础知识在中医药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学的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物组分和药理作用,为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和研究提供更科学的支持。

然而,中药学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药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

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分析中药的药物组分和药理机制,为中药的再研究和研发提供更多可能性。

总之,中药学基础知识是掌握中药学科的基础。

了解中药的分类、药物组分和药理作用对于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选择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学知识

中药学知识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性质、功效、用途、生产、加工、制剂和质量等方面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中药学知识:
1. 中药的分类:中药大致可以分为草药、木草、动物药、矿物药等四类。

其中,草药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类型。

2. 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根据中药的性质和功效把它们归入到不同的五行、十二经脉中。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中药的选择和配伍。

3. 中药炮制的方法:中药炮制是指将采集回来的中草药进行烘干、晒干、煮汤、蒸馏等处理过程,以便于储存和使用。

不同的中药有着不同的炮制方法,如柿霜需要经过冬晒法、雪藏法等多种方法炮制。

4. 中药的功效和作用: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如清热解毒、益气养血、润肺止咳等。

中药的功效和作用是根据中药的性质和化学成分来决定的。

5. 中药的制剂和配伍:中药可以制成多种形式的制剂,如颗粒、丸剂、水丸等,便于人们的服用。

而中药的调理和配伍也非常重
要,不同的中药之间相互配合可以提高药效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复杂而有价值的学科,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使用中药,同时也可以推动中药的发展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基本知识——1一、中药的采集与贮藏中药大多是植物药,入药部分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各部分所含有效成份的多少,可因采集季节和贮藏方法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掌握好采药的时机及贮藏方法,是提高药效的关键之一。

采集后的药物,应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

如植物类药,首先除泥砂杂质,洗净;除鲜用外,根据入药部分的不同特性,分别采用晒干、阴干或烘干等方法,使之迅速干燥;然后用木箱,密闭的甏、缸、瓶、罐等不同容器,贮藏在干燥、空气流通的地方。

贮藏过程中,注意定期检查,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霉烂、虫蛀、鼠咬、挥发、变色、融化等,以免影响药品质量,甚至造成浪费。

二、中药的炮制炮制是泛指药物的各种加工处理。

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1、消除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质地纯正,药效力宏,且便于保管和贮藏。

2、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如生半夏有毒,用生姜制后可解除毒性;巴豆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3、加强药物的疗效。

如龙骨、牡蛎经火锻后,加强收敛功效;首乌与黑豆同煮,可增强补血作用等。

4、改变药物性能,适应临床需要。

如生地味苦性寒,重在养阴清热凉血;而经酒蒸晒后成熟地,则性味变为甘微温,功专滋肾补血。

5、便于制剂和服用。

如植物药切碎切片,便于煎制;烘干便于研粉。

矿物药锻制后,质地松脆,易于研碎,有效成份亦易煎出等。

炮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洗用水洗去原药上的砂土、杂质,以达到清洁药物的目的。

2、漂将药物置水中,经常换水,以漂去其腥味、咸味或少毒性。

如紫河车、海藻、乌头等。

3、泡将药物用清水或沸水浸泡,使药物柔软,便于切制或减低毒性。

如乌药、附子等。

4、水飞将研成粗末的矿石类药物,置研钵内和水同研,以取得细净的药面。

如滑石、炉甘石等。

5、炒将药物放入铁锅内炒黄、炒焦、炒炭。

其中不加辅料的,称清炒,如炒麦芽、焦山楂、小蓟炭;加入辅料的,称拌炒,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蛤粉炒阿胶等。

6、炮将药物用急火爆炒,使其焦黄包裂。

如炮姜、炮山甲等。

7、灸将药物和酒、蜜、醋、姜汁、盐水等液体辅料同炒,使辅料渗入药内。

其作用随辅料不同而异。

如蜜灸滋润补益,酒灸升散活血,醋灸收敛、入肝止痛,盐灸入肾,姜制和胃降逆止呕等。

8、锻将药物用火直接或锻烧,使药物质地松脆,易于粉碎。

如磁石。

牡蛎等矿物及贝壳类药物。

9、蒸药物加酒或其它辅料后,隔水蒸熟,可改变其性能。

如熟大黄、黄精等。

10、煮将药物放入水或辅料中煎煮。

如芫花醋制,可减低毒性。

11、淬将矿物类药置火上锻红后,迅即投入水或醋中,反复数次,使之酥松,便于制剂和发挥药效。

如代赭石、自然铜等。

三、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方面。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一)四气所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故又称四性。

它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纳。

如凡能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便认为是寒性或凉性;能够治寒性病证的药物,则认为是热性或温性。

一般地说,寒性、凉性的药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定惊等作用;热性、温性的药物,大多具有散寒、祛风、温里、助阳、通络等作用。

在四气中,寒凉与温热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药性,但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在作用上有其一定的共通性,只是凉性比寒性、温性比热性药的作用缓和。

此外,还有平性药,药性寒热不甚明显,性质比较平和,故不论寒性或热性病症,皆可选择配用。

平性药实际上仍有偏凉、偏温之异,属于四气的范围,故仍称四气。

(二)五味五味是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五味是由味觉器官直接辨别出来的;或是在医疗实践中,认识到药物的味和药理作用有近乎规律性的联系,从而加以分析归纳,上升为理论的。

因此,五味不仅表明药的实际味道,而是从另一角度来表明药物的性能。

五味的作用是:辛,能散、能行,有解表、发汗、理气、行血、开窍等作用。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止涩、固脱、生津等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益、和中、缓急、解痉、止痛等作用。

苦,能泻、能燥、能坚、能降,有通下、泻火、燥湿、坚阴、降气等作用。

咸,能下、能软,有泻下、软坚、散结等作用。

此外还有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一般淡附于甘,故仍称五味。

中药的气味,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来说明药物性能的。

气和味的组合不同,药物的作用就有区别。

如厚朴苦温燥湿,乌梅酸温收敛,大枣甘温补脾,这是气同而味不同;又如杏仁苦温降气,黄连苦寒泻火,这是味同而气不同。

若一气而兼数味的,其作用更为广泛,如防风辛甘微温,作用为祛风解表、胜湿解痉等。

正是由于药物气和味的复杂性,才反映出药物的各种不同功效。

因此,掌握好药物四气五味的理论,才能更好地应用药物,提高疗效。

(三)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作用的趋向,基本可概括为“升浮”和“沉降”两个方面。

一般的规律是,升浮药的作用趋向为向上、向外,具发表、散寒、升阳、催吐等功效,能治疗病位在表(如外感发热)、在上(如呕吐),病势下陷(如脱肛、内脏下垂)的病证;沉降药的作用趋向为向下、向里,具有潜阳、平逆、收敛、渗利、泻下等功效。

能治疗病位在里(如热结便秘)、病势上逆(如肝阳上亢的眩晕)的病证。

有少数药物的作用趋向表现为“双向性”,即既能升浮,又可沉降,如麻黄既能发汗解表,亦可平喘利尿。

升降浮沉与药物的四气五味有密切关系。

大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能升浮,如桂枝、紫苏、黄芪之类;气寒凉、味苦酸咸的药物,大多为沉降,如芒硝、大黄、黄柏等。

此外,升降浮沉与药物的质地轻重以及炮制、配伍亦有密切关系。

凡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如辛夷花、桑叶、菊花、升麻等;种子、果实、矿物、介壳等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鳖甲等。

亦有少数例外,如“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等。

炮制和配伍方面,如酒炒每多升浮,姜汁炒使其发散,醋炒每多收敛,盐水炒促其下行等。

升浮药配在大剂沉降药中,亦能随其下达;沉降药配在大剂升浮药中,便可随之上升。

因此,除了掌握药物本身性能外,熟悉药性与炮制、配伍的关系,才能准确、灵活地用药。

(四)归经说明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能起主要治疗作用,谓之归经。

如麻黄发汗平喘,能治咳嗽气喘的肺经病,故归入肺经;芒硝泻下软坚,能治燥结便秘的大肠经病,故归入大肠经;天麻祛风止痉,可治手足抽搐的肝经病,故归入肝经药。

由于多数的药物具有多种功效,能治疗几个脏腑经络的病变,因此一种药物可以归数经,说明其治疗范围较大。

如杏仁即能止咳定喘,治疗肺经咳嗽气喘;又能润肠通便,治疗大肠肠便秘,这样如杏仁就归肺与大肠两经。

由此可见,归经是药物的作用与脏腑经络结合起来的一种用药规律。

归经显示了药物的选择性。

某些药物的气味虽然相同,其治疗作用也可有其重点。

如同为苦寒的龙胆草、黄芩、黄连、黄柏,但泻肝火取龙胆草,泻肺火取黄芩,泻心火取黄连,泻相火取黄柏,这都是药物归经不同所决定的。

依据脏腑经络学说,一般把药物分别归入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三焦、心包十二经。

药物归经与其功效、主治密切相关。

掌握了药物的功能和主治,也就掌握了它的归经,因此在论述具体药物时,不再列出它们的归经。

四、中药的运用和注意事项(一)配伍中药除少数药单独应用外,大多是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起来应用,这就叫做配伍。

凡功用相近的药物,配合后能相互协同,明显增强原有功效的,称为“相须”,如配知母。

功用不相同的药物,配合后能互促进,共同提高疗效的,称为“相使”,如生黄芪配茯苓。

两种药物配合后,相互牵制,使原有功效降低或消失,称为“相恶”,如生姜恶黄芩。

一种药物能抑制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称为“相畏”、“相杀”,如半夏畏生姜,绿豆杀巴豆毒。

两药合用后,产生不良反应或剧毒作用,称“相反”,如半夏反乌头。

相恶和相反属配伍禁忌。

(二)禁忌关于单味药的用药禁忌将在下一节中分述,这里只介绍配伍禁忌、妊娠和服药禁忌。

1、配伍禁忌古人提出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是:甘草反甘遂、芫花、大戟、海藻: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敛、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附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敛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是: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附十九畏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现代曾对十八反、十九畏做过一些研究,但未曾得出明确结论。

临床配伍用药,对此必须采取审慎态度。

2、妊娠禁忌凡能损害胎元,造成胎动不安,甚至流产的药物,均属妊娠用药禁忌。

临床常分禁用和慎用两类。

禁用,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大戟、芫花、甘遂、三棱、莪术、穿山甲、水蛭、虻虫等;慎用,包括活血、通经、祛瘀、通利、重镇及辛热类药物,如桃仁、红花、牛膝、王不留行、薏苡仁、条葵子、代赭石、磁石、附子、肉桂等。

禁用药物妊娠期中绝对不能使用;慎用药物可根据孕妇具体情况慎重选用,能避免的尽量不用,非用不可的亦要避免长期使用,以防发生事故。

3、服药禁忌一般指服药的同时或治疗期间的饮食禁忌,俗称“忌口”。

大体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服用某药的同时,要求不能进食某种食物,如同药物禁忌。

例如:人参忌萝卜,地黄、蜂蜜忌葱,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

二是在治疗期间要求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三)用量中药的用量,一般指干燥后的药材饮片,成人一日内汤剂服量。

下节介绍的常用药,均有常用剂量,可供临床应用参考。

药物剂量的大小,对疗效有直接影响。

如病重而药轻,则药力不够,难以奏效;反之,病轻而药重,则又易损伤正气。

因此掌握药物的剂量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药物性质平和者,用量可大些;毒性药物,剂量应严格控制。

质轻者量宜轻;质重者量宜重。

单味药物用量宜重;复方中量宜轻。

汤剂的用量一般比丸、散剂用量大。

重病、急性病用量宜重;轻病、慢性病用量宜轻。

体壮实者用量可重;虚弱者用量宜轻。

儿童、老人一般比成人用量轻。

同时,还应注意时令气候、地域不同以及个体差异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四)用法中药用法,有内服和外用之分。

剂型除传统的汤、丸、散、膏、酒等外,目前还有片剂、冲剂、注射剂和气雾剂等,以适应临床的不同需要。

中医最常用的是汤剂,应用汤剂尚须注意煎服法。

1、煎药法煎药的器血宜用砂锅,忌用铁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