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后四川省防汛抗旱能力建设的思考

合集下载

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参考(3篇)

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参考(3篇)

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参考由于我县地形、地貌特殊、气候异常,加之我县水利设施相对滞后,全县能正常供水的(小一)型水库仅有一座,且基本无灌溉水源可引,境内虽有南广河、赤水河、白水江等几条河流,但水低田高,利用非常困难,据现在的状况和财力几乎不能引用。

去冬今春虽有少量降水,但大都历时短、强度小,形不成地表径流,种种因素导致我县干旱面较广,程度较深。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

在旱期我县各级各部门采取多种有利措施开展抗旱救灾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旱情及抗旱救灾情况年初以来,我县气温持续增高,造成全县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其中:江边河谷、低海拔地区受旱较重。

由于受干旱灾害的影响,我县总体上水资源较为短缺。

据调查大部分泉水比常年出水量减____%,加上今年出现历史以来的春、夏、秋降雨偏少,气温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土壤含水较少。

截止到现时为止,我县____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受到旱灾的影响,受灾最为严重的是水田、三桃、高田、旧城、庙沟等乡镇。

因旱灾造成____万人、____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受旱作物达____千公顷,其中成灾____千公顷,干枯____千公顷。

造成经济损失达____万元。

旱灾发生以来,____县委、政府及县水利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工作组赶赴各受灾较重乡镇,调查了解受灾情况,全力帮助受灾群众抗旱救灾。

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同时要求县级各机关单位、乡级人民政府认真分析现有水资源条件和用水需求,细化供水计划,制定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精心调配水利设施投入抗旱,全方位满足抗旱要求。

一是千方百计抓好灌溉。

利用有限的水库、坝塘的蓄水,在保证人畜饮水的同时灌溉保苗,合理调配水量用于农业生产。

制定了“以节水灌溉为重点,多方挖掘水源潜力,强化用水管理,优质服务农户”的抗旱方针,牢牢把握了抗旱主动权,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抗旱效益。

二是增加投入,加强水源工程建设。

四川汶川地震后的防灾救援工作

四川汶川地震后的防灾救援工作

四川汶川地震后的防灾救援工作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的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这次地震造成了超过8.7级的破坏性地震,导致了近7.9万人员伤亡、 37465人失踪、 7.65万人受伤,近5000万人次需要紧急救援和安置。

汶川地震成为中国近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防灾救援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地震后,中国政府立即启动了一系列的紧急救援措施,调集了全国范围内的救援人员和物资。

救援工作主要分为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两个阶段。

在抢险救灾阶段,救援队伍迅速投入到抢救被埋压的人员、提供紧急医疗救治、疏散受灾人群等救援行动中。

各地医疗队伍组织了紧急医疗救援队,医疗设备和药品被紧急调运到灾区。

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各级政府动员了大量的救援力量,包括救援队、军队、公安、消防等,组成多个工作组协同开展救援工作。

作为灾区的重建工作,不仅仅是重修房屋和基础设施,还包括经济重建、社会心理援助和灾后教育等方面。

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灾后重建计划,制定了详细的重建规划。

该计划强调了灾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人民群众的意愿,保护和修复环境等方面。

政府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捐助和支持,共同努力恢复灾区的生活和经济。

在防灾救援工作中,科技的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地震发生后不久,中国科学家迅速组建起一个专门的科学研究团队,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震监测预警等先进技术,对地震的灾情、灾区人员伤亡情况进行了实时监测和评估。

这些科技手段使得灾后救援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可以提前预警、及时调度救援力量、确定救灾重点等。

此外,汶川地震的教训也促使中国加强了地震预防和减灾的能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地震防灾工作,在灾后成立了地震局,并加大了对地震科学研究的投资和支持。

大量的科学家和专家从事地震监测、预警、预测等工作,制定并推行了多项地震防灾法规和规范。

中国的地震预警系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并逐渐向公众推广。

这些措施和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震防灾能力和救援效率,为未来面对地震灾害提供了更好的准备。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启示抗震概念设计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启示抗震概念设计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启示抗震概念设计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2008年汶川地震中建筑震害的教训,并从抗震概念设计的角度提出改进措施。

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使得大量建筑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这一事件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从汶川地震的建筑震害中汲取教训,对抗震概念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汶川地震的基本情况,包括地震的震级、烈度以及受灾地区的情况。

接着,分析了地震中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包括建筑结构设计的不足、材料性能的不稳定、施工质量的问题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探讨了抗震概念设计在减少建筑震害中的作用,包括合理的结构选型、优化的材料选择、科学的施工方法等。

文章提出了改进抗震概念设计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未来的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抗震概念设计在减少建筑震害中的重要性,为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我们也期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不断提高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二、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回顾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0级大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在地震中,大量建筑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震害,其中不乏一些按照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建筑物。

这一事实使得我们必须深入反思和重新审视我们的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法。

汶川地震震中所在的映秀镇,大量建筑物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其中包括一些被认为是按照抗震规范进行设计的建筑。

许多建筑物在地震中出现了严重的倒塌、开裂和变形等现象,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震害调查表明,汶川地震中的建筑震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物的整体倒塌,这主要是由于结构体系不合理、构件连接不牢固等原因造成的;二是建筑物的局部破坏,如墙体开裂、楼板垮塌等,这主要是由于材料性能不足、构造措施不当等因素引起的;三是建筑物的震后功能失效,如水电设施损坏、电梯停运等,这主要是由于设备设施抗震能力不足导致的。

广元市利州区四川汶川地震水利农机灾后重建规划

广元市利州区四川汶川地震水利农机灾后重建规划

广元市利州区四川汶川地震水利农机灾后重建规划前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严重波及龙门山地震带边缘地带广元市利州区。

大地震带走了我们同胞的生命,毁坏了我们的家园,对我区的水利设施也造成严重破坏。

地震发生后, 广元市利州区水利农机局成立了抗震防汛抗旱救灾应急指挥部,由局长姚文辉任指挥长。

并及时安排所有工作人员深入到了各乡镇办调查了解灾损情况。

全区水利工作者不顾地震险情,以认真负责、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深入全区18个乡镇办,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地服务于抗震救灾第一线,为我区的水利农机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确保由于地震造成水利工程损毁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影响,广元市利州区水利农机局在省、市水利专家的有效技术支持下, 组织水利技术人员不分昼夜,不辞辛劳,立即组织编制抗震应急抢险方案。

仅用1天时间,就编制完成了全区22座病险水库应急方案、病险水库下游人员疏散应急方案、人饮工程应急方案,为全区水利工程抗震抢险救灾工作提供了十分有效有力的科学凭据。

同时组建了一支由所有党员同志参加的抗震救灾突击队伍,深入各地开展查险救灾、应急抢修、恢复重建工作,临时应急修复小(二)型水库12座,集中供水站12座,有效的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活的条件。

按照上级业务部门和区委及区人民政府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部署,我局成立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人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电《川府办发电[2008]63号》文件精神和省水利厅下发的《汶川地震四川省水利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大纲》为依据,编制了《广元市利州区四川汶川地震水利农机灾后重建规划》。

根据全区地震灾后调查情况,截止5月31日,全区因地震及余震灾害受损水利工程如下:水库22座、堤防82处36.45km、乡村供水工程2504处、山坪塘2600座、池窖2525口、渠道300km、农机提灌站82座、农村机耕道268km,水土保持设施4165处涉及4.7km2、水产受灾面积3.19万亩成鱼及种鱼死亡861吨、局机关和乡镇站办公和生活用房受损12060m2办公和管理设施32台套,共计直接经济损失39591.03万元。

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三篇)

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三篇)

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2024年是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一年。

在这一年里,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变化和天气灾害挑战,全国各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和干旱困境的影响。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各级政府的积极组织下,各地区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奋力抗击洪涝灾害和干旱困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抗洪抢险工作面对2024年的洪涝灾害,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织部署抗洪抢险工作。

一方面,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防洪工程的投入,加强了堤坝、河道、水库等基础设施的加固和维护,提高了防洪能力。

另一方面,各地区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群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在抗洪抢险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各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洪涝灾害防护工作,带领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到抢险救援中,有效地减轻了洪灾造成的损失。

同时,我们还加强与军队、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合作,形成了抗洪抢险的合力。

总体来说,2024年我国防洪抢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效地减轻了洪灾带来的损失。

二、防汛减灾工作2024年夏季,我国多地出现了强降雨和洪涝灾害。

在这样的形势下,各地积极组织实施了防汛减灾工作。

一方面,各级政府加强了对低洼地区、易涝区、山区等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疏散了危险区域的群众,减少了人员伤亡。

另一方面,各地积极开展了防汛抢险工作,加强了对河道、水库等水利设施的巡查和维护,确保了防洪设施的完好性。

在防汛减灾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广泛组织动员群众参与,做到了应急响应快、救援力度大、救灾速度快。

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投身到防汛救灾一线,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重点地区的巡查和监测工作,提前预警,并相应采取了有效措施,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三、抗旱救灾工作2024年秋冬季,我国多地出现了长时间的干旱天气,给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防汛抗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

防汛抗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
2.4 运用高科技手段,建立起现代防汛抗旱管理系统 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优势提升防汛抗旱能力。在防汛和 抗旱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现代防汛抗旱管理体系,实现管 理过程中各部门的有机配合,提升管理的质量。采用现代技术 手段预测洪水以及旱情,提升防御能力。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之 下,能够实现预测出洪水及旱情,这样能够减少自然灾害的损 害,为此,需要借助技术的力量建立起专门研究及统计洪水旱 情的体系,并利用气象卫星遥感观测等技术对灾害的实际分布 情况和蔓延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加强对灾害的预测和预警。
引言 全球气温变暖,气候明显异常,干旱、山洪、洪涝、泥
石流与台风等灾害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灾情较重,造成财产 损失,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防汛抗旱能够有效保障人们 的财产安全与生命安全,维持社会的稳定性,保持社会的安定 性。现阶段,我国的防汛抗旱工作存在多种问题,需重视防汛 抗旱工作的开展[1]。
1 防汛抗旱工作中的问题 1.1 我国现有的水利工程防洪标准有待提高 现阶段,我国现有的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较低,这也是影
要想使得当前防汛抗旱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得到 及时的解决,政府就必须从如下的角度入手。首先在建立防汛 抗旱工程的时候,应当采用全面化的统一标准。对于已经建立的 防汛体系,要及时进行更新,对其中存在的漏洞要进行修补,与 此同时,也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用于防洪工程日常的维护和 管理,对于破坏防洪工程的情况,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其次,在 整改整个城市的防汛抗旱工程的前提下,还要从外部吸取有效的 经验,并且以科学的方法,来重新建构整座城市的防洪体系,让 城市当中容易受到洪涝威胁的地方,都能够得到更多排洪口的保 障,进而使得居民的居住安全性得以保证。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Hale Waihona Puke 汛抗旱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4年防汛抗洪工作经验总结(3篇)

2024年防汛抗洪工作经验总结(3篇)

2024年防汛抗洪工作经验总结一、背景介绍:2024年是中国举行五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年份。

这一年发生了多起自然灾害,其中包括严重的洪水灾害。

洪水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也对各级政府、救援队伍、社会组织等提出了严峻考验。

为了充分总结2024年的防汛抗洪工作经验,提高我国下一阶段应对灾害的能力,特撰写本文,探讨2024年防汛抗洪工作的经验教训。

二、防汛抗洪工作经验总结:2024年的洪水灾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这次洪水灾害中,我们深刻体会到防汛抗洪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下是我对该年防汛抗洪工作的经验总结:1. 加强预警和监测能力:预警系统的及时性对于减少洪水灾害的损失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水文等监测手段,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还应加强对于防汛抗洪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救意识和能力。

2. 加强防汛抗洪设施建设:洪水灾害的防治需要依靠合理的设施建设。

我们应加大对河道、堤坝等防洪工程的投入,提高其抗洪能力和安全性。

同时,要注重加强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长期有效。

3. 加强组织协调能力:灾害的应对需要各部门、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的紧密配合。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能力,建立健全各级应对灾害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

同时,要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吸取他们的经验借鉴。

4.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灾害发生时,救援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加强队伍的建设,提高队员的专业水平和应对能力。

同时,要加强装备的更新和维护,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5. 加强公众救援意识和能力: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在灾害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们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宣传,培养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要建立健全社区救援队伍,发挥社区力量的作用。

6. 加强灾后重建工作:灾害发生后,重建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要加强灾后重建工作的规划和管理,恢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秩序。

四川汶川78级大地震后反思

四川汶川78级大地震后反思

四川汶川78级大地震后反思2022年5月12日下午14:28分左右,四川汶川境内发生7.8级大地震,震感几乎波及整个中国,就目前的所了解到情况,预计在本次地震中死亡的人很可能在5万人以上。

痛定思痛,不容置疑,目前最重要的是救人以及灾后重建,我们的政府在救人方面还算可以,亲民总理温家宝亲临灾区指挥,70多岁的老人,在一般的家庭是重点照顾对象,而温总理不顾自己的健康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应该说值得敬仰的!在这里我重点说几点内容:1.地震的初级知识: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地震产生的波包括纵波和横波,简称P和S,纵波是地震时首先到达的波,他的特点是上下震动,对建筑物的破坏力最大,一般在震中30公里范围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纵波,比如地面开裂,就是纵波运动的结果;纵波能够在液体、气体和固体中传播;横波是第二个到达的波,S波涉及剪切(P波涉及挤压),因为液体或气体内不可能发生剪切运动,S波不能在它们中传播,我们看到的远离震中的建筑物的摇晃,就是S波运行的结果。

2.建筑物的抗震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建筑物的设计没问题,施工也没问题,这样的建筑物保命是没有问题的,但总有例外,这是目前没有办法的事,所以,一旦发生地震,还是找个有利的地方躲避一下,无论是高层混凝土建筑还是多层砖混建筑,我认为还是躲在楼梯间这个会相对好些,一般楼梯间开间小,而且楼梯间在设计过程中都会有抗震加强处理,此次汶川大地震中,有一所6层的教学楼,中间都塌了,但两边的楼梯没踏,我想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当然,躲在厨房、卫生间等房间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最不利的是躲在卧室,因为一般的砖混多层卧室的房间上部都是预制板,很容易砸住人。

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

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

“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5·12”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研究专家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地震发生后,在国家建设部等有关部委支持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四川省建设系统和地震系统迅速组织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前后共计2500余人次,持续时间达2个多月,深入灾区开展地震震害调查、房屋安全应急评估、专项房屋结构技术鉴定和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掌握了较丰富的房屋震害第一手调查评估资料。

根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第22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分工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开展地震活动对相关建设工程破坏机理的调查评估,为改进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工程建设标准,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指示要求,省建设厅、省地震局组织成立了专家组,在已掌握的第一手调查评估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本次地震对房屋建筑的震害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如下初步结论和建议。

一、震害分析(一)对导致房屋破坏的本次特大地震特点研究表明:1、此次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本次8.0级特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边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上,是该断裂带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 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如此巨大的地震造成地面大量工程建筑倒塌,引发了数以万计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形成了众多堰塞湖,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此次地震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震害范围广。

本次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破裂过程可明显分成相互连贯的若干个破裂事件,每个破裂事件相当于一次7.2~7.6级的地震,造成的地震震害面积达44万平方公里,涉及四川、甘肃和陕西3省237个县、市。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汶川地震是2008年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一次毁灭性地震,给该地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次地震对于建筑结构安全提出了重要的反思和教训。

1.结构抗震能力不足:汶川地震暴露了许多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不足。

许多房屋和公共建筑没有设计和建造符合地震安全标准的结构,无法承受地震引发的巨大震力。

2.建筑质量问题:地震发生后,一些建筑物出现严重破坏并坍塌,暴露出建筑质量问题。

其中包括建筑材料的使用、施工工艺的控制以及质量监督的不健全等。

3.地理环境和规划问题:地震震害的调查也揭示了地理环境和城市规划等因素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影响。

一些地理条件,如地震活动带、土壤类型等,应纳入设计和规划的考虑,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建筑文化和技术水平:一些地方的建筑文化和技术水平对地震的准备和应对能力不足。

在地震前,很多人对地震的认识和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应急预案和逃生意识。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的结果引起了重大反思和改进措施,对提高建筑结构安全产生了积极影响:1.加强抗震设计和规范:根据地震调查结果,加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建设规范的制定,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稳定,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2.建设抗震设施:加强对公共建筑、重点基础设施等的抗震设施建设,提高它们的抗震能力和灾害应对能力。

3.加强质量监督和施工管理:加强对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质量监督,提高建筑质量水平。

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

4.提高地震科普和教育:加强地震科普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培养逃生和自救的意识。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为中国的建筑结构安全提供了重要经验教训,促使政府、建筑行业以及公众更加重视地震安全,加强建筑抗震能力的提升和灾害应对能力的加强。

防自然灾害心得体会(5篇)

防自然灾害心得体会(5篇)

防自然灾害心得体会(5篇)最新防自然灾害心得体会(5篇)人类在自然灾害前是多么的渺小,地震、海啸、洪水、火灾。

各种各样的灾难频频发生,就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刹那,一切变得那么不堪一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最新防自然灾害心得体会,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最新防自然灾害心得体会精选篇15月12日,一个令所有中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苍天无情,成千上万人再也仰望不到当晚的星空,明日的太阳。

看到无数条鲜活的生命在地震中瞬间消失,看到幸存者失去亲人后在雨中撕心裂肺地哭喊,一股热泪冲破自己尘封已久的眼睛,夺眶而出。

在残酷的自然面前,人的生命就像风中摇摆的芦苇,是如此的脆弱。

对同胞灾难中的感同身受,让所有感性的中国人掉下了哀伤的眼泪。

举国同悲的汶川大地震,我们看到了一种力量,在全国民众身上凝聚,我们看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在全国民众心里蔓延。

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在那片神伤的天空中吹奏出一曲曲感人的乐章,而在同一片天空下,神州大地上全国民众守望相助的悲悯情怀、以及传递着温暖的行动,同样令人触动。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充满温情而又坚毅性格的最好体现。

有了这种性格,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灾难不能战胜的呢?是的,我们无法阻止自然的怒吼,但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减少生命的逝去。

马路上的车辆都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的马路上随时都可能上演一幕幕惨剧,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消失于轮胎之下。

一阵阵欢声笑语埋没在刺耳的喇叭声中,好让人痛惜。

一幅幅掺不忍睹的画面;一个个痛苦挣扎的表情;一句句让人沉思的话语。

每一起交通事故都在间接地拆散一个美好的家庭,如果我们多加强交通防范意识,如果我们多了解了解交通规则,那么,有很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有了生命的存在,才能成就我们一个个五彩的梦。

一个人不会有第二次的生命,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的建设者和主宰者我作为一个中学生,更加应该有自我保护意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做一个遵守交通的人。

汶川地震震害分析及建议

汶川地震震害分析及建议

2008年 5月 12日 14时 28分, 四川汶川县 发生里氏8. 0级地震, 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 镇 (东经 103.4 北纬31.07), 震源深度 14km。 汶川地震是我国自建国以来最为强烈的一 次地震, 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 10万平方公里, 包括震中 50km 范围内的县城和 200km范围 内的大中城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明显震 感, 泰国首都曼谷, 越南首都河内, 菲律宾、 日本等地也有震感。截至 6月 24日, 地震 已 造成 69185 人遇 难, 18467 人 失踪

若合理设置构造柱和圈梁, 砖混结构也能有效 抵御地震破坏, 在震害调查中也发现基本没有受到 破坏的砖混结构。因此, 对于砌体结构, 如何保证 结构的整体性和侧向承载力是抗震设计的关键。
2. 3 框架 -砌体混合结构
• 这类结构形式有多种, 如底框砖混结构 (底部框架 上部砖混, 竖向混合 ), 底层部分框架、部分砌体 上部砖混, 以及部分框架 -部分砖混 (水平混合 )。 这类结构的体系大多比较混乱, 由于经济原因, 大 多尽可能少用混凝土框架, 框架和砌体承重墙抗侧 力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很不协调, 平面抗侧刚 度极不均匀。这类结构的震害现象主要为底部框 架由于变形集中而破坏, 或上部砌体结构破坏。下 图为框架 -砌体混合结构的震害情况。
典型震害图片及防治措施来自• • 摘自网•
thanks
• • • •
1 建筑震害等级划分 2 各类结构形式的震害 3结论和建议 4典型震害及防治
1 建筑震害等级划分 • ( 1)可以使用, 即结构的承重结构基本保持完好, 少量非结 构构件损伤, 继续使用不会引起承重结构的破坏, 损伤的非 结构构件不会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 ( 2)加固后使用, 即承重结构发生一定的损伤, 部分非结构 构件破坏, 继续使用可能将会引起承重结构的损伤加大, 或 是剩余的非结构构件不稳定, 对生命和财产产生威胁; • ( 3)停止使用, 即承重结构发生严重损伤, 仅能保持自身结 构稳定, 不能继续使用; • ( 4)立即拆除, 即承重结构发生非常严重的损伤, 随时可能 发生倒塌。

四川地震灾后生态环境重建及对策研究

四川地震灾后生态环境重建及对策研究

四川地震灾后生态环境重建及对策研究汶川大地震受灾地区位于岷山—横断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非常敏感的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复杂。

主震区邛崃、岷山和秦岭山系,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是长江上游水源林涵养区,也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实施区,森林面积大、蓄积量高,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属于我国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由于长期垦殖和大量水电开发,地震前受灾地区已出现水土流失、水体污染严重,地质不稳定,动植物种类数量大量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8级强烈地震对灾区森林资源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的基础。

地震灾区在我国生态系统中担负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其生态安全不仅对长江上游地区至关重要,而且对全流域、全国乃至全球环境、气候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恢复和改善受灾地区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既是灾后产业重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又是有效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

因此,评估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恢复灾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区生态重建的措施,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有效实施以及灾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建设影响的评估汶川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对灾区生态环境建设影响的评估是灾后生态环境重建的基础工作,相对而言,地震发生时对生态环境建设造成的直接影响容易准确评估,如地震造成森林、植被、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破坏等。

但从灾区调研情况来看,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以灾害链的形态产生,比如地震发生后地质环境稳定性变差,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隐患增多,水土流失更加严重,部分重要生态功能退化等,这种继发性、持续性的链式作用对灾后重建工作有很强的制约性和破坏性,且容易被忽视也很难有准确的评估,这使得灾后生态修复、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2024年抗旱减灾工作总结

2024年抗旱减灾工作总结

2024年抗旱减灾工作总结一、引言2024年,我国面临了严重的干旱和水灾威胁,给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了抗旱和减灾工作。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对2024年的抗旱减灾工作进行全面回顾,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参考。

二、抗旱减灾形势分析2024年,我国多个地区遭受了持续干旱的困扰,特别是北方地区受灾程度更为严重。

同时,南方地区也面临了暴雨和洪水的威胁。

这一形势给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困难和损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抗旱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三、抗旱减灾工作总结2024年,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抗旱减灾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具体工作总结如下:1.加强监测预警能力。

各地积极建设气象监测站和水文站,提升旱情监测预警能力。

同时,加强对气象数据和水文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为抗旱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完善抗旱应急预案。

各地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了具体的应急预案。

预案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提出了具体的防灾减灾措施,保障了抗旱工作的有序进行。

3.加大抗旱供水保障力度。

各地在抗旱期间加大了对农田和居民供水的保障力度,增加了调水量,修建了临时灌溉设施,有效缓解了农田和居民的用水困难。

4.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许多地方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同时,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5.加强减灾救灾工作。

在南方地区发生暴雨和洪水灾害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组织救援和抢险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总结经验教训在2024年的抗旱减灾工作中,我们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们发现旱情监测预警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加强对气象和水文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加强旱情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预警能力,及早发现和应对旱情。

第二,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还需加强。

2024年防汛抗旱救灾工作总结_县级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2024年防汛抗旱救灾工作总结_县级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2024年防汛抗旱救灾工作总结_县级防汛抗旱工作总结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频发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作为县级政府,我们承担着防汛抗旱救灾的重要责任,为了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我们在2024年开展了一系列防汛抗旱救灾工作。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年的工作成绩和经验教训,为明年的工作提供参考。

一、工作总体情况在2024年,我们县加大了对防汛抗旱救灾工作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了县级政府的作用,通过多种手段加强了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抗灾能力。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防汛抗旱救灾预案,并在平时加强了演练和培训,提高了救灾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

我们也加强了对气象预警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及时提醒广大群众防范自然灾害,减少损失。

二、防汛工作总结在2024年,我们县加大了对防汛工作的投入,并且在关键时刻采取了果断的行动,成功避免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具体来说,我们在雨季来临之前,加强了对河流、水库的巡查和维护,及时清理了堵塞在河道的杂物,确保了水流的畅通。

我们也积极开展了信息宣传工作,提醒广大居民做好防汛准备,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发生。

2024年,我县遭遇了少雨旱情,为了有效应对干旱,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我们加大了对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确保了供水的充足和公平。

我们开展了对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建设,帮助农民度过了干旱期。

我们也积极宣传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呼吁广大民众共同参与抗旱工作,共同度过难关。

在2024年,我们县也遭遇了一些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等,这些灾害给广大民众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救灾,我们迅速组织了救援队伍,开展了抢险救援工作,帮助灾民恢复生活。

我们也积极备储救灾物资,确保在灾情发生后能够及时投放,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

五、工作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在2024年的防汛抗旱救灾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收集和发布不及时不准确,缺乏预警感知;二是抗灾物资准备不充分,灾区救援不够及时;三是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有待提高。

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 引言1.1 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性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防汛抗旱能够有效减少水灾和旱灾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防汛抗旱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灾害风险方面,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更是至关重要。

随着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防汛抗旱能力建设将成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加强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也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通过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救灾能力,不仅可以有效避免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的破坏,还可提高整体社会抗风险能力,为国家发展提供更稳定的环境。

加强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提高防灾救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

当前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导致各地区各部门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工作重复、资源浪费等问题。

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使得建设工作无法有序进行,影响了应急能力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缺乏跨部门协调合作机制。

在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中,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共享不畅、责任不清等问题,导致应急救援工作难以有效展开。

缺乏跨部门协调合作机制使得救灾工作无法快速响应和协同行动,影响了防灾救灾工作的效果。

应急能力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对于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来说,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更新、人才培养等工作,然而现实中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资金短缺导致了建设速度缓慢,应急能力建设水平较低,不利于提升抗灾救灾水平。

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改革,才能真正提升我国的防灾救灾能力。

2. 正文2.1 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是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各地区、各部门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导致了工作的碎片化和效率低下。

2024年防汛抗旱自查报告

2024年防汛抗旱自查报告

2024年防汛抗旱自查报告自然灾害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防汛和抗旱是我国自然灾害防范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环节。

为了及时总结2024年的防汛抗旱工作,完善防灾减灾和应急救灾体系,特制定此报告,对2024年防汛抗旱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自查和评估,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汛情分析2024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多次强降雨和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给防汛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往年同期偏多,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其中南方地区受灾最为严重。

各级地方政府积极组织应急抢险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开展防汛工作,使大范围水灾得到了及时控制和处置,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抗旱情况2024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

尤其是北方地区,由于整体降水量较往年同期偏少,造成了严重的干旱情况。

抗旱工作成为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中之重。

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启动了应急救灾预案,调配了大量物资和人力,加强了抗旱技术指导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通过这些措施,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得到了控制,农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三、防汛抗旱工作的亮点1. 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支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将其列为国家重点工作之一,并加大了财政投入。

各级政府积极组织抗旱抢险队伍,通过技术培训和物资保障,提高了救灾能力和应对能力。

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灌溉设施的投资,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和农业生产效益。

2. 组织协调机制的完善针对防汛抗旱工作的特点,各级政府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了各级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升了防汛抗旱工作的整体效能。

3. 清晰的责任分工和目标管理各级政府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明确了责任分工和目标管理。

通过制定细化的工作计划和责任书,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

2023全国防汛抗旱工作总结:灾后重建与预防并重

2023全国防汛抗旱工作总结:灾后重建与预防并重

2023全国防汛抗旱工作总结:灾后重建与预防并重2023 年,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暴雨或干旱频繁发生,给全国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全国防汛抗旱工作成为当时的热点话题,而本文旨在探讨和总结这一工作的灾后重建与预防并重。

一、防汛和抗旱工作的必要性防汛和抗旱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这项工作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可以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

在极端天气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无法有效地防范和应对洪水和干旱,那么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都将会遭受重大的损失。

因此,防汛和抗旱工作既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二、防汛抗旱应该重视的方面对于2023年全国防汛抗旱工作总结,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灾后重建任何一个即便再好的防范措施也难以完全预测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破坏。

因此,当灾难发生时,如何快速有效的开展灾后重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这个领域,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应急响应,及时进行重建工作,并且需要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和民间组织的力量,把灾后重建做好,尽可能的恢复经济和社会的运转正常状态。

(二)防汛和抗旱要素的科学应用在防汛与抗旱工作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也非常关键。

例如,利用新型的监测技术设备、超大型智能泵站、网络遥控阀门等技术手段,实现防汛和干旱的快速响应和高效化管理。

(三)加强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在防汛和抗旱工作中,公众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各项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工作外,更强调社会主体的自我保护、互助合作意识,通过社区、村委会、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多种形式,搭建出全方位的服务平台,把人民群众的抗灾素质和防灾意识不断提高。

(四)加强区域间的协作和合作天灾通常不仅影响某个地区经济和生活,也常常波及到全国。

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各地的防治措施和技术的不同,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协作和合作才能有效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

三、展望未来在未来几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职业教育和科技创新,为大家提高防汛抗旱技能和能力提供保障。

地震灾区农业受灾情况及其恢复重建的对策建议

地震灾区农业受灾情况及其恢复重建的对策建议

地震灾区农业受灾情况及其恢复重建的对策建议
刘永红
【期刊名称】《四川农业科技》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最近,笔者对“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彭州、都江堰、崇州、安县、北川、绵竹、什邡、江油和次重灾区罗江的13个乡镇约20余个村庄开展了典型
调研,并针对灾后恢复生产自救重建和开展农业技术指导。

令我们深受感动的是:
在家园被损毁、亲人逝去的情况下,灾民们不等不靠,开始清理房屋废墟,在田间地头忙于抢收夏粮、及时栽种大春等农活,积极恢复生产自救。

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总页数】1页(P5)
【作者】刘永红
【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成都,61006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关于雅安地震灾区农业恢复重建与振兴发展的对策建议
2.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切实保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程质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在地震灾区
恢复重建工程质量管理经验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节选3.同心协力扎实工作确保地
震灾区恢复重建工程质量"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程质量管理经验现场交流会"召开4.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圆满完成鲁甸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任务——在省政府鲁甸“8·10”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现场办公会上的讲话5.省委省政府宁洱地震灾区恢复
重建现场办公会要求尽快掀起宁洱地震灾区恢复建设高潮确保全面完成灾区恢复重建任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防 汛抗 旱 能 力 建 设 情 况
21组 织机 构建 设 .
近 年 来 , 川 省 逐 步 建 立 健 全 了 从 省 到 市 、 、 的 四 县 乡 防 汛 抗 旱 组 织 机 构 。 中 , 川 省 人 民 政 府 防 汛 抗 旱 指 其 四
22 应 急机 制 建设 .
20 年 1 08 2月 1 7日 , 川 省 人 民 政 府 印 发 了 关 于 实 四
非 工程 性措 施建 设 等 为重 点 的 防汛抗 旱 能力 建 设 , 充实 完 善 了“ 向 到底 、 向到 边 , 纵 横 响应 及 时 、 挥 有 力 , 指 信 息 灵通 、 报准 确 , 出重 点 、 制源 头 ” 防汛 抗 旱 工 情 突 控 的
作体 系 , 省的 防汛 抗 旱 能力 建设 取得 了长 足进 步 。 全
伤 亡 ; 级 防 汛 抗 旱部 门 , 各 尤其 是 地 震 灾 区各 级 防汛 部 门也 探 索 了对 地 震 诱 发 的 洪 水 灾 害 应 急 管理 的做 法 和 经 验 。 对 在 抗震 救 灾 和 洪 水 管理 方 面 出现 的 问题 , 针 震
后 , 川 省 进一 步 加 强 了 以组 织 机 构 , 急 机 制 , 程 、 四 应 工
行 应 急 管 理 “ 岗双 责 ” 任制 的通 知 ) 川府 发 [ 0 809年 6月 2 4日 , 川 省 委 、 政 府 出 台 了 《 四 省 关
挥部( 以下 简 称 “ 防 指 ” 负 责 全 省 的 防 汛 抗 旱 、 险 省 ) 抢 救 灾工 作 的 指挥 和决 策 。 指挥 部 由分 管 省 长任 指 挥 长 , 省水 利厅 厅 长 、 政府 分 管 副 秘 书 长 、 军 区 副 司令 等 省 省 任 副 指挥 长 , 发 改 委 、 政厅 、 省 财 国土 厅 、 业 厅 、 象 农 气 局等 有 关厅 局和 武警 部 队为 成 员 单位 。 下设 的省政 府 防 汛抗 旱 指挥 部 办 公 室 ( 以下 简 称 “ 防 办 ” , 省 ) 是省 防 指
为 提 高 省 防 办 的 协 调 能 力 , 强 其 权 威 性 , 川 省 增 四
期 以来 , 高 度重 视 以各 级 防汛 抗 旱部 门为核 心 的 防汛 都 抗 旱 能 力 建 设 。 5 1 ” 地 震 发 生 时 , 川 省 已进 入 汛 “ .2 大 四 期, 面对 地 震 和 洪 涝 灾 害双 重 夹 击 , 四川 省 各 级 防汛 部 门义 无 反顾 , 全力 以赴 , 各 级 党 委 、 府 的领 导 下 , 在 政 在
常 设 办 事 机 构 , 在 省 水 利厅 , 设 主要 承 担 省 防指 的 日常 工 作 , 时 收 集 、 面 掌 握 全 省 防汛 抗 旱 工 作情 况 , 及 全 研
究 、 定 、 批全省防汛抗灾计划及各类度 汛预案 , 制 审 组
织 拟 定 不 同 汛情 的应 急 处 理 方 案 ; 彻 执行 、 贯 督促 实 施 国家 防总 及 省 委 、 省政 府 和 省 防 指 的 一 系列 抗 灾 决 策 , 协 调 处理 各级 各 部 门在 抗 灾斗 争 中的 矛盾 和 困难 , 赴 赶 灾 害 现 场 处 置 突 发 险 情 、 情 , 外 发布 防 汛 抗 灾 信 灾 对 息 , 时 向上级 报 告情 况等 。 及
参 公管 理 人员 , 位列 为 纯 公益性 单 位 。 单
各 市 ( ) 县 参 照 省 一级 作 法 , 别成 立 了防 汛 抗 州 、 分 旱 指 挥 部 和 防汛 抗 旱 指 挥 部 办 公 室 , ( ) 业 综 合 乡 镇 农 服务 站 分别 设 立 了水 利服 务 岗位 , 责本 辖 区 内的 防汛 负 抗 旱 、 利 、 保 等 水 利工 作 。 水 水 目前 省 防办 正在 调 查研 究 , 极 向 省 委 、 人 民政 府 建 议 拟在 各 乡镇 设 立 专 门 积 省 防汛 抗 旱 办 公 室 , 设 工 作组 , 备必 要 的专 兼 职 工作 村 配 人 员 , 体 负 责 本 级 防 汛 抗 旱 的 E常 管 理 、 案 管 理 、 具 t 预 监 测 预警 、 员转 移 、 险救 灾 、 息 收 集 与报 送 等 防 人 抢 信 汛 抗 旱工 作 。
更 为严 峻 的考 验 。 绍 了震后 四川 省 防汛 抗旱 能 力 建设 的做 法 、 介 成效 和 I 题 , ' - 1 并提 出了有 益 建议 。
关键 词 : 防汛 抗 旱 ; 力建 设 ; 考 ; 川省 能 思 四

1 引言
四川 省 是 我 国 暴 雨 、 涝 、 坡 、 石 流 、 旱 等 自 洪 滑 泥 干 然 灾 害 频 发 和 水 旱 灾 害 交 替 发 生 的 省 份 之 一 。 川 省 长 四
调 查 研 究
‘ .2’ 震 后 四 川 省 ‘ 1’ 5 地 防汛 抗 旱 能 力建 设 的思考
谭 小 平 ( 四川 省 防汛抗 旱指 挥 部 办公 室 , 成都 6 o l ) 1 o 7
摘 要 : 川省 历 来就 是 一 个旱 涝 交错 、自然 灾害频 发 的 省份 , 四 特别 是 “ .2 汶川 地震 后 , 51 ” 四川 省 防 汛抗 旱 工作 面 临
人 民 解 放 军 、 警 官 兵 和 社 会 各 界 的 大 力 支 持 下 , 取 武 夺
了抗 震 救 灾 和 防洪 保 安 的 重大 胜 利 , 到震 损 水 库 、 做 水
电 站 无 一 垮 坝 , 损 堤 防 无 一 决 口 , 理 堰 塞 湖 无 一 人 震 处
拟 将省 防 办升 格 为副 厅级 或 干部 高 配为 副厅 级 , 同时全 省 各级 防 办 已全 部纳 入参 照 公务 员 管理 单 位 , 人员 列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