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案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与降水 教案(表格式)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与降水教案(表格式)第四章第二节气温与降水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气温与降水测定及变化, 绘制并判读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新课程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课本71-77页,内容包括“气温”和“降水”两部分,是气候的基本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为学习本章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以及后面章节中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教学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贴近生活,通过描述气温、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地理的用处,激发学生地理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认知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不足,在学习上具有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等特点,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是该阶段的学习障碍。
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能力。
学生对气温与降水的空间变化规律等抽象知识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减轻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学习模式,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学习气温与降水的测定及变化,增强对地理区域的认知。
2、综合思维:通过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判读其分布规律。
3、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气温与降水的测定,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4、人地协调观:运用气温与降水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分析人与环境协调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的测定与变化。
(2)降水的定义与测定。
2、教学难点: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判读其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图示分析法。
课前准备温度计、量杯、2023年陵水县气温与降水数据、陵水县暴雨图片、PPT。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央视天气预报。
4.2 气温和降水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2)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由科代表或另一成员记录
组间:各组提出自己的的疑问,进行组间互答
师生:老师筛选重点问题并通过提示启发的方式帮助同学解决
1、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从图4-6上知道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是——
3、等温线的判读:走向——东西——纬线;疏密——气温变化大小(年较差);凸向——向高纬凸,该点气温高,向低纬凸该点气温低
2、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
3、结合等高线的定义,想一想什么是等温线?
4、读图4-6你能发现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气候的最主要
的因素是气温
和降水。要求
学生从教才上
找到相关的论
据通过度教材
材料让学生感
知自然景观和
气温密切联系.
步骤
科主任与科代表活 动
复备
三、
激情
互动
四、
魅力
精讲
五、
拓展
4、气温分布规律:等温线度数的变化—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1、世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有哪些地区?
2、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
3、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这句话对么,为什么?
4、如何判读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补充等温线的概念,通过图找到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的分布北半球弯曲,南半球平直的原因和海陆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课题
气温和降水
课型
新授课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等温线的含义,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联系等高线,分析图像、寻找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利用生活感知,,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4.2《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学脚本
《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教学脚本〔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同学们,大家好,我是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气温和降水的第二课时。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1.知道主要降水类型。
2.学会等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出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那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在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
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猜一自然现象,是什么呢?对,是雨。
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从天上来。
猜一自然现象,是什么呢?诶,是雪。
雨和雪都是我们这节课即将学习的降水的形式。
在本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天气预报中常见的一些天气符号,我们来回忆一下,看看你能不能从这些天气符号判断出对应的天气状况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1分钟。
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这是一组雨的天气符号,这是小雨中雨大雨暴雨,这是伴有雷电的雷阵雨。
这是一组多出现在冬天的雪的天气符号小雪中雪大雪。
这是常出现在夏季的冰雹。
从这么多天气符号我们可以看出,多变的天气中,雨雪天气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天气符号都与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降水有关。
降水的定义是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
我们分别从降和水两个字来说明降水的定义。
降,即从天而降,水呢,有固、汽、液三态,其中,液态的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雪和冰雹属于固态的降水。
刚刚我们发现,降雨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之分,降雪有小雪中雪大雪之分,从生活中我们也感受到,每次的降水过程啊强度也是不同的。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不同等级的降水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1分钟。
气象上通常根据单位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水的强度等级。
那么降水量又是如何测量的呢?在气象站中,通常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它的外部是一个不透水的铁桶,里面有漏斗和储水瓶,还配有一个量杯。
降水时雨水通过漏斗流入储水瓶,测量降水量时,我们要把储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杯内,从量杯上读出的刻度数就是我们获得的降水量了。
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湘教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明白气温的测定方式及气温的转变。
二、明白得等温线的含义。
3、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散布图并能总结避世界气温的散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一、世界年平均气温的散布。
二、“等温线散布图”的判读。
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以图析文、理论联系实际、对照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一组景观图片(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如热带雨林地域、热带沙漠地域、南极地域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分析,依照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域气候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缘故造成了这些地域的景观不同?(由于气温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
)那么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转变规律呢?今天咱们一路来学习这一部份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一)学习任务(一)气温的测定与日转变一、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71图文资料及P72“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是气温?如何表示?(2)气温是如何测定出来的呢?(3)别离读出图4-8中4次观测气温数值。
(4)一天当中的平均气温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5)想一想,如何计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二、小组交流: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讨:【探讨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你知道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出此刻什么时刻吗?【探讨结论】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出此刻14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学习任务(二)世界气温的散布一、自主学习:学生阅读P72图文资料,解决以下问题:(1)回忆等高线的知识,据次推出什么是等温线?(2)哪一块大陆最酷热?哪一块大陆最严寒?除南极洲外严寒区域最大的洲是哪个?(3)咱们学校所在地的年均气温大约是多少?(4)观看北半球、南半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有什么转变规律?(5)观看北半球的20℃等温线的弯曲情形,等温线的形状是平直的吗?那么两个最明显的弯曲在哪里?这说明了什么?(6)从左向右描出北半球的10℃等温线,查阅世界地形图观看在亚洲陆地上显现庞大拐弯的地址是什么地形区?(7)从图中可看出: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什么缘故?二、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讨:【探讨问题】世界年平均气温散布有什么规律?【探讨结论】(1)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慢慢降低。
4.2 气温和降水 学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2)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学习目标
1.气温的定义、气温的测定,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
2.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正确阅读“降水量分布图”。
3.能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能说出其气候特点。
重难点
1 会读气温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图。
2 能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图,并会分析说明气候特点
教学程序
一检查旧课,导入新课。
板书《气温和降水》
二导学新课
自学指导一(自学课本60-63页)
1、气温的定义,气温的单位。
2、气温的测定方法。
合作学习一会读气温分布图。
读图61页《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世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有哪些地区?
合作学习二读图62页63页《世界1月平均气温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
图》
1 北京与悉尼相比,1月那个地方气温高,7月那个地方气温高,为什么?
2 7月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那里气温高?
3 1月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那里气温高?
检测自学情况。
自学指导二(自学课本63-65页)
1、降水的基本条件。
2、降水的类型。
3、降水的测定方法。
合作学习三读图65页《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
1 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哪里降水多?
2 亚欧大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哪里降水多?
3 说出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的地区主要在哪里?
检测自学情况
三知识回顾
气温和降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四课堂小结
五练习做地理《课堂作业》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气候类型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变化,理解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气温和降水有直观的感受,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能阅读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分析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图象教学法: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其空间变化。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4.生活实践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及相关资料。
2.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图象资料。
3.相关案例资料。
4.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其分布特点及成因。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气温和降水》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2)了解等降水量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降水的意义和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教学方法】读图、启发、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都不见。
(打一自然现象)(学生猜谜语:雨)提问:降雨就是降水吗?(学生回答)展示图片,教师补充:降雨只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除此之外,还有降雪和冰雹等。
下面我们来学习降水。
二、新课学习(一)降水类型提问:你知道吗?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的饮料后,容器表面会形成大量的水珠,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明确: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是冷冻过的,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水珠。
播放视频:降水的形成说一说:降水的形成条件(学生观看视频后总结,回答问题)明确:降水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并形成降水。
提问:你知道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几种吗?(学生回答)明确:降水的主要类型有三种: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展示:对流雨的形成过程动画讲解:对流雨的形成: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水。
其特点为:一般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雷电。
展示:地形雨的形成动画讲解:地形雨的形成: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其特点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拓展延伸:提问:拉萨和乞拉朋齐只有一山之隔,乞拉朋齐是世界雨极,可拉萨的降水却并不多,为什么?(学生读图分析回答)明确:乞拉朋齐位于迎风坡,降水多;拉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4.2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
2、能了解家乡的一些气温知识,增加乡情知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措施
1、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生成结论。
2、全程利用导学案进行引学、导学、助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利用三合一交互式设备提供最直观的地理资料、数据和地图,帮助同学们把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增加趣味性,提高课堂实效。
教学环节
活动目标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趣味引入
利用教师在1月拍摄到的酒泉和西双版纳照片,请同学们找出两地的不同,并试着分析原因,引入气温是景观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1、发现两地的不同?
2、评价祖国南北差异的普遍性及成因。
3、引入气温的定义。
利用教师在1月拍摄到的酒泉和西双版纳照片,请同学们找出两地的不同,并试着分析原因。
读7月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京、悉尼的气温高低及形成原因。
1、找到两个代表城市,发现他们代表的南北半球气温的分布规律。
2、此时最热的地方在哪儿?说说原因。
PPT中出示图片,利用动画演示。并为同学上台利用三合一教学设备进行讲解、交流、展示提供技术支持。
家乡—酒泉的气温日变化特点
增加对乡情地理的了解。
罗列家乡气温特点。
家乡气温知多少?
当堂跟踪练习
及时检测,检查本节掌握情况。
四道针对性的检测题。
出示练习内容,请同学们合作交流作答,并进行答案的互动展示。
整理、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自己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和体系。
自己整理本节知识点。
3分钟整理知识点。
课件展示。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4_2气温和降水教学案新版湘教版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式。
2.学会等温线散布图的判读方式,能依照世界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散布图归纳避世界气温散布特点。
【课前预习】1.认真阅读讲义71页的两幅景观图片,感受一下不同气温下自然景观的不同。
明白气温的概念和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2.完成讲义72页“测定气温”活动中的两个问题,并总结气温的测定方式。
3.阅读讲义72页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散布”,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
【课堂冲破】1.了解一地的气温散布状况,最经常使用的是1月、7月平均气温散布图,因为它们大体上反映一年中某地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的散布。
而反映气温空间散布规律的直观方式是运用等温线散布图。
因此,学生在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散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散布图时,教师必需对“等温线的含义”和“等温线散布图的判读方式”作必要的补充,让学生能看懂等温线图所表达的地理信息,并从中归纳避世界气温的水平散布特点。
2. 世界气温的散布特点:(1)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2)同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3)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自我测评】1.关于地表气温散布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气温的空间散布一样用气温转变曲线图来表示B.海拨越高的地址年平均气温越高C.夏日同一纬度地域陆上气温低于海上气温D.北半球大陆1月等温线向低纬方向凸出2.以下地域中,四季气温转变最显著的是A.赤道地域 B.热带地域C.寒带地域 D.温带地域【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已经把握的基础知识有: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存在的困惑是:3.我尔后在地理学习方面需要改良的地址是: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2)【教学目标】1.明白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式。
2.学会等降水量散布图的判读方式,能依照世界年降水量散布图归纳避世界降水散布特点。
3.能运用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制出气温转变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派图。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4.2 气温和降水 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学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及气温的变化。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
3、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2、“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一、气温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符号——℃。
二、测定气温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学生自己阅读书72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
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
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
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气温的状况了。
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1、等温线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的定义: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读图,强调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的注明温度,某一地点的平均气温要看他属于那种颜色或是位于哪两条等温线之间。
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指图分析。
世界各地气温的差异,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72页活动1和2)①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23——4.2气温和降水(2)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降水形成的条件及降水类型,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让学生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学生能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能分析气候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难点:根据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并分析气候特点。
【课时安排】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是降水的有关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1.知道降水形成的条件及降水类型,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能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能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能分析气候特点。
学生齐读。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让我们带着目标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二、先学环节(15分钟)(一)出示自学指导(阅读课本74-77页图文资料,在课本上划出并记住以下问题的答案。
)1.从大气中降落的、、等,统称为降水。
2.找出并记住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3.空气运动时,温度会下降。
科学家依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种主要类型:、、。
4.在课本上划出并理解三种降水类型形成的原因。
5.(补充:记在课本74页)对流雨多发生在赤道地区;地形雨多发生在山地迎风坡;锋面雨多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
6.降水量的测量工具是,单位是。
7. 读图4—14,完成以下问题并抄在课本75页: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在(纬线)附近,最湿润的大洲是,降水量最少的大洲是。
我们生活的地区年降水量大约是之间。
8.读图4—14,完成以下问题并抄在课本75页:世界降水分布规律:(1)赤道地区降水,两极地区降水;(2)中纬度地区,大陆沿海降水,内陆降水;(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大陆西岸和内陆降水。
地理初一上湘教版4.2气温和降水教案2
地理初一上湘教版4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学过一些生活常识、自然科学道理,一知半解关于明白得降水还有一定距离,有待补充,躲开物理上的呆板、严谨,以生活常识,简化比喻来引导。
复习提问: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之最?引入新课: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时候,除了要把握气温的资料,数据外,还要明白降水的情形。
讲授新课:二.降水降水顾名思义确实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还有可能是雪或冰雹。
1.形成条件:让学生依照生活体会或往常所学知识说明,及时的评判学生总结答案: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聚出来的程度补充:水的液、气、固三态;水分的蒸发、凝聚、凝固过程及温度条件;热涨冷缩原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性质对比;地表一定范畴内高度越高、温度越低事实。
2.要紧类型:依照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缘故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要紧降水类型。
并分析分布地区。
①对流雨:潮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聚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
发生在太阳辐射强列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②地势雨:潮湿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聚,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势雨。
沿海、沿湖河等较潮湿地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寮等地。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聚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
海洋陆地的交界处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依照降水类型形成条件,联系家乡的实际,判定家乡要紧属于那种降水类型,什么缘故?3.降水量的测量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推算:月降水量的运算方法(将某月中每一天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降水量的运算方法(将某年中每一月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运算方法(将某地多年中每一年的降水量的平均值)。
内容小结:通过板书总结重点。
课后作业:复习巩固板书设计:要紧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势雨、锋面雨降水量的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长县齐家湾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表 [&~@#*](教学反思参考2)学会查“无字词典”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一个人除了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需要接触社会和自然。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书本上的知识得到检验,另一方面也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具有直观性,从而在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而今,对于语文这门学科,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生活处处皆语文”。
今天我教学的《学会查无字词典》就是一篇教学生如何学习语文的文章,该文内容浅显,语句平白,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一、充分利用导学单,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
[&~%*#]导学单上的内容,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展开,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字,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自主读文,完成导学单上的习题。
在课前,我进行了检查,对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有了第一手资料,这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定位教师角色,力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同时又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
”在教学三至八自然段时,关于理解“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两词语的意思时,我没有直接说出意思,而是让学生自主理解,在合作中领会“无字词典”和“有字词典”的意思,并从中领悟二者在解释方面的作用有何不同。
[*#~&^]学生在交流中,能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有时说的不够完整或正确,但敢于思考、敢于发言的精神就值得赞扬。
因此,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表扬学生说得好,并且告诉学生,我们理解词意,目的就是要弄清楚这个词语表达的现实生活的某一种状况,查‘无字词典’就可以直接感受到,因此,它比查有字词典显得更为重要。
课堂中,学生们始终在积极参与,思考的多,交流的多,彼此思维碰撞的多,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学生没闲着,他们主宰了自己的课堂,他们就是课堂的主人。
三、重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本节课中,我利用文本资源,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
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在教学3—8自然段时,我先后进行了指名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默读等方式。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一方面感悟了课文的意思,一方面领会了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可谓一举数得。
当然,在教学中,因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不同,部分同学没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学习显得被动。
而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我没能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无形中抑制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真正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二首《池上》白居易的《池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描写儿童的小诗。
整首诗虽只有20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童心的可爱、乡村生活的情趣。
古诗意境很美,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
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
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会创设情境,引导理解,比如: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从哪些地方看出?再如:“偷”是偷东西吗?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理由。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
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所见》《所见》是非常的富有情趣,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
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
可牧童的生活隔学生远,当然的情境也难能把握,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
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
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
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
真正达到了物我一体,为更好地学文打基础。
[%~&*^]针对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本课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1、在前几组的教学中已积累了很多学习生字的方法,针对本课生字少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来教认字方法,也可以在学习古诗时纠正个别发音强化认字,了解诗意的过程中学会组词,学会词语的灵活运用,积累语言。
[%*^&~]2、古诗教学学生毕竟见得少,所以学习一首古诗时要从朗读、背诵、领会诗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两首—绝句我经常鼓励学生多读古诗,以增强自身语言文字修养。
但是一直收效不佳,总感觉学生在完成任务,而不是自觉自愿地爱上古诗。
所以借着这次上组内教研课时,我把握机会上了古诗《绝句》一课,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的美,从而真正爱上古诗。
[@*~^%]《绝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
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 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诗歌以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氛围。
全诗一句一景但又合而为一,通过景物完整表现了诗人复杂细致的内心活动。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通过欣赏画面理解诗意然后再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诗歌的色彩美,如: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感受诗歌的结构美、对偶美,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翠柳——上青天”等。
另外还要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诗人用短短四句诗,描写了诸多景物, 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这么美好的画面,怎能不让学生好好体会呢?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创设情境,出示一组春天的图片,让学生用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来赞美春天,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样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引入诗境。
其次,在讲解诗意时,我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赏析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用讲故事的形式融入诗人的生活,体会诗歌的意境。
[%@&~*]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先出示两个黄鹂在翠柳之间鸣叫的画面,想象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
这天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这样把四句诗歌融入画面,融入故事,学生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在观察,在体会,自然而然自己也就仿佛置身于其中,也能够切身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情感了。
另外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我还挖掘了文本的空白点,把诗歌的创作背景渗透给学生,并结合《春望》、《草堂》这两首诗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使学生和杜甫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最后,就是让学生反复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升华情感,让他们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不过,在教学时感觉自己还是提点过多,应该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品味,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只要当好一个领路人就足够了!Unit3 单元教学目标【内容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起点)二年级下册 Unit3一、语言技能目标第一层次:1. 能够听懂、会说有关季节及其气温特点的八个词汇: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hot, warm, cool和cold,并尝试借助图片和首、尾字母提示整体识别单词。
2. 能够听懂、会说有关询问和回答某人最喜爱的季节及其气温特点的功能句: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It’s warm/hot/cool/cold.并能初步在恰当的情境中运用。
3. 能够按照正确笔顺书写字母Li, Jj, Kk, Ll;复习它们在词首的常见发音,并尝试拼读单词,然后把其所缺字母补充完整;尝试在图片和首、尾字母的帮助下整体识别单词。
第二层次:能够借助录音、图片、文字和教师的讲解读懂本单元的小故事,并能在教师帮助下尝试表演故事。
二、其他目标1. 能够跟随录音大胆模仿说唱本单元的歌谣和歌曲。
2. 能够在谈论季节的活动中,进一步关注四季的不同特点,增长生活常识。
3. 能够从本单元的故事中体会到不劳无获的道理。
[教学反思]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我采用了以指导朗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本篇神话>故事是学生众所周知的,特感兴趣的文章,理解不是学生难点,教学本课重点该放在训练学生能力上。
1、以读感悟。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紧紧抓住一个'闹'字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在板书课题之后,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哪吒闹的什么海?”“你怎样理解‘闹’字的?”“文中怎样写哪吒闹海的?”仅仅三个问题便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可以说找到了一条突破重点的捷径,不失为阅读教学中一种省时而有效的好办法。
[&~*%@]先让学生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想:哪吒为什么要闹海?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东海龙王父子的可恶,也体会到哪吒为民着想。
并注意适时出示重点词,要求学生边读边感悟。
通过朗读,学生已经了解到了'闹'的原因。
在课堂教学中,读书是本节课的主旋律,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孩子们的读书声,尤其是抓住重点句段反复研读,学生读得字字响亮,读得入情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