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精品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176页)一、课程目标的陈述技术尽管每一门课程标准的具体格式目前很难统一,但是不管哪门课程的具体目标的陈述方式应该是一致的,这种陈述方式主要与陈述技术有关,而与具体的课程内容没有多大关系。
一般说来,课程目标的陈述应该注意下列这些方面的技术因素。
1.课程目标必须是分层次陈述的课程目标应该分几层,这要视情况而定。
按照谁定、谁用这种目标来划分,我们可以把课程目标分成这样几层:仅以语文为例(教育方针或教育目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1—2年级学段目标——阅读目标——教学目标,)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课程目标陈述基本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
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如“能在地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举例说明支持某一观点的证据或事实”、“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作品”等。
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用不同的物体和方法制造声音,描述自己对这些声音的感受”、“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收藏自己喜欢的书籍资料”等。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
如“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条件),学生(主体)能复述(行为动词)他人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省略了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
,浅谈语文教学目标的叙写(共5篇)
,浅谈语文教学目标的叙写(共5篇)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目标的叙写浅谈语文教学目标的叙写摘要: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对语文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本文笔者从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重点探讨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目的是为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指导和借鉴,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字:语文教学;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目标设计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对整个语文教学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并且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但是在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违背了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导致了语文教学的随意性,不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语文教学目标制定的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目的的制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语文教学目标不合理和制定方法不科学的方法,严重的阻碍了语文教学之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混淆课程目标是学生应达到的水平,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一个总体的指导思想,而教学目标是在一节课或者是几节课中学生要达到的要求。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目标,而对于在对句子的理解中,得出哪些是优美的,美在什么地方是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把握不明确,出现混淆的现象,导致了执行力度不强。
比如,在《我的老师》中,部分教师将培养学生热爱和尊敬教师等良好品德作为教学目标,但是过于笼统,不利于目标的执行和实现。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随意孤立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把重心放在教学环节中,在接触到教材以后,便机进行备课,这样就导致了教学目标的随意性,不利于对语文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
如何叙写教学目标
如何将课程标准分解到课时目标
——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叙写
一、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需做好:
1.解读《课程要求》,明确教学目的,即教学任务。
2.分析教材内容,列出覆盖的知识点;探明学情。
3.分解课标要求.
4.叙写教学目标。
二、如何分解一条课标要求:
第一步,从一条标准中找出关键词,即找到重要的名词(应知)与动词(应会)。
第二步,对这些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
第三步,形成剖析图。
将上述从关键词中分解出来的概念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地对应具体的学生。
第四步,写出学习目标。
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如何准确规范叙写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叙写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
行为主体须是学生,即要站立在学生的角度,而不是教师;
行为动词的表述应具有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能够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做什么;
行为条件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
主要有辅助手段的使用(允许或不允许用某种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境、人为因素等。
行为结果,或称表现程度。
即表达学生通过学习能达到的最低表现标准、程度。
灵宝三高教科室
2014-8-22。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完整版)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完整版)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语文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教授一篇课文时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以下是一些确定和表述语文教学目标的方法:确定语文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教师需要仔细分析课文,包括课文的主题、结构、语言特点等,以便确定教学目标。
2.确定学生的需求: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以便确定教学目标。
3.确定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将课文分析和学生需求结合起来,确定教学目标。
表述语文教学目标:1.明确目标: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表述得明确、具体,以便学生能够理解。
2.描述行为:教师需要描述学生应该达到的行为,以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3.确定时间:教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的时间,以便学生能够及时达到目标。
4.描述标准:教师需要描述评价标准,以便学生能够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
总之,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课文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并使用明确、具体、可操作、可衡量的表述方式来表述教学目标。
义务阶段语文写作教学目标义务阶段语文写作教学目标是: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3.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4.注重写作过程中体验情感、认知生活、感悟人生;能根据要求进行写作,能独立写作,有创意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断提高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5.作文完成后,能自觉根据作文要求进行修改,形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并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语文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目标中,体现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表达,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方法。
2.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
教师教学工作计划教学目标
教师教学工作计划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利用问题解决、案例分析、实验研究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
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学生的学习眼界。
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更广阔的世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学内容: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拟定了如下教学内容。
一、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科发展的前沿,又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二、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逻辑思维,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掌握相关技术、法律法规等,提高学生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四、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形成正确的职业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方法:一、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解决法、实验研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多媒体展示、实习实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增加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促进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教学目标的定位与叙写
· 252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6.9【摘 要】对于学生与教师来说,其学习行为与教学行为必然伴随着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应该是以完成一定的目标为前提的。
本文正是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与叙写进行浅析,进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指引。
【关键词】教学目标 定位 叙写浅谈教学目标的定位与叙写田 峥一、前言随着近年来我国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教学行为的计划性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传统的教学行为仅仅是通过教学方案的设计来进行教学,对于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师又是否根据已有的教学效果反馈来对教学方案进行改进并不重视,这也是导致我国教育水平始终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教育机构开始有意识的对教学目标进行规划,要求教师应明确教学方案与教学目标的相互关系,进而使得教学目标能够得以更好的实现。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一)课程标准所谓课程标准就是教育机构根据特定学科的实际情况编写的教学指导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以及教学建议等几个方面。
可以说,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是以遵照课程标准为前提的,尤其是要遵守课程标准里的总标准。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2011版)显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应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也是语文课程教育阶段的总目标。
另外,该标准还根据每个学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其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分,并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要求,从而为我国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提供了有力参考。
因此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应该充分参考这一标准来对自身的学习目标进行明确,为自身的学习行为提供正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所谓教学内容是指一般是指教材内容,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其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教材。
而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又必然是以特定教学内容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在学生进行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反复揣摩,对于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教师则应该进行讲解,教师更应该吃透教材内容,了解教材编纂者的意图,进而为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可以重点承担“了解科学,认识科学,建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 科学素养”这个教学任务。
4.一篇文章可以有多个教学目标,但 是在一堂课中只有一个主目标。
3.在专题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每篇课文各自的特 点分别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南州六月荔枝丹》、《景泰蓝的制作》两篇说明文相对 来说简单易懂,思路清晰,说明方法多样化,因此可把重点放 在“整理说明文知识(抓住对象特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的语言)”这个教学内容上。 如把《南州六月荔枝丹》作 为教师指导的范文,《景泰蓝的制作》就可以作为检测学生掌 握程度的材料。
目标确定二:品味鉴赏曲词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曲词,大声朗读,仔 细体会莺莺的情感。
2.通过比较的方式着重体会修辞手法对情感 表达效果的作用。
3.找出曲词中的意象,以想象的方式描述意 境,概括意境的特点。
4.通过延伸拓展、同类举例的方式重点理解 情感和意境的联系。
5.学生用已学的内容,分析其中一首曲词。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全局观念。
文本的编排有一定的目的性,它不可 能是杂乱无章的。在模块的总目标下,每 个专题每个版块每篇课文又分别承担着不 同教学目标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制定课 文的教学目标时必然要有这样一个过程:
首先要明确必修五的教材编制目标。
1.总结升华前20个人文话题,由对“人 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 等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 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 的追问。
教师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与步骤
教师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与步骤一、引言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们的工作涉及到了解和应对各种教学挑战。
其中,制定一份明确、可行的教师工作计划是关键。
一份好的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探讨如何制定一份有效的教师工作计划,以及明确的目标和步骤在其中的重要性。
二、明确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师工作计划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它有助于我们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及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确定总体目标:总体目标应该反映国家课程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例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2.制定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应该更加详细和可衡量,例如,学生在一学期内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
这些目标应该与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制定教学计划和步骤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我们需要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这包括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教学进度等。
1.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时,应该考虑到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我们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也要注重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3.教学进度的安排: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在安排进度时,要考虑到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可能的突发情况。
此外,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
四、教学计划的实施与评估教学计划的实施是整个过程的重点环节,也是评估计划是否有效的关键。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严格执行计划: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但不应偏离总体目标。
2.关注学生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以便对教学计划进行改进。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3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一)怎样确定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1)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就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一方面,我们编制的所有目标不应当超标,另一方面,全部目标的合成,也不能低于标准的总体要求。
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理解本节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两部分,总目标是对整个义务教育学段的教学目标的概述,学段目标则是将整个义务教育分为三个学段,分别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
第三学段(7—9年级)是针对初中数学教学的。
课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结合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关注核心概念。
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机一部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能)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学段目标则是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课程内容是以板块的形式呈现的,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方面进行阐述的,大家知道,课改以来我们的教材是横向拉开的,提倡的是一层一层搭建,总体呈螺旋上升趋势,不象老教材是线型的。
但是课标中只是对这一板块各知识点的总体要求,并没有分年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明确初中四个年级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初二与初三,在某些章节上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初二我们是初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更关注知识的应用,初三则要求进行严密的推理。
这也是我们在解读课标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叙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叙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叙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如下:
1.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衡量,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2.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即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来实现目标。
3.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应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能够体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4.目标要具有层次性: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即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级,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5.目标要具有个性化:教学目标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来制定,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6.目标要具有挑战性: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7.目标要具有可评价性: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可评价性,即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标准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
8.目标要具有时限性:教学目标应该具有时限性,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能够保证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
9.目标要具有灵活性: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10.目标要具有系统性:教学目标应该具有系统性,即各个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之,叙写教学目标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既要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同时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只有制定出明确、具体、可衡量、具有挑战性和时限性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的叙写
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规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确定合适的目标。
首先,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并且容易理解。
学生应能够准确地理解、记忆和解释这些目标,并能够了解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它们。
例如,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是:“学生将能够准确地计算整数加法和减法运算”,或者“学生将能够描述一个历史事件的主要细节和影响”。
此外,教学目标应该能够量化和测量,以便教师和学生可以对学习进展进行评估。
教师可以使用课堂观察、测试、作业和项目来评估学生是否已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一个可量化的目标可以是:“学生将能够解决10个包含整数加法和减法的数学问题”或者“学生将编写一个500字的关于历史事件的报告”。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
教学目标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兴趣相关,以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例如,在一个数学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来教授整数加法和减法运算,以使学生更加乐意参与学习。
此外,教学目标应该是可行和可实现的。
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时间限制,制定合理的目标。
一个合理的目标应该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例如,对于一个初学者,一个合理的目标可以是“学生将能够正确地识别和书写10个常见的字母”。
最后,教学目标应该是具有挑战性的。
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教师可以将目标设置在学生的学习区域边缘,以鼓励他们不断超越自己。
例如,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可以是“学生将能够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并给出详细的解释和解决步骤”。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要素,它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学习成果并规划学习活动。
一个明确、可量化、与学生兴趣相关、可行和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帮助他们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没有思维涌动的课堂;
没有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尊重、友好、 协商、宽容的课堂;
没有相对稳定的、公共认同并自觉遵守 和维护的“活动、交往、合作、反思性 学习活动”的基本规范的课堂,
概而言之:没有良好的课堂学习文化的 课堂。
教室里,我们看到的现象(二):
以激励为形式的课堂管理,如开展游戏 活动、发小红花、在脑门儿上贴卡通小动物、 可以比别人提前几分钟下课、“你真棒!”、 “长大后你一定是个科学家!”等等。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作用
1、保证总体的课程目标的完成; 2、有效指导教学过程; 3、对学生的导向与激励; 4、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二)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
1、不要从教师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来表述教学目标。
2、不要用学习过程来表述教学目标。
3、不要同时表述两个目标。
4、对于用于评价和检查教学效果的具体目 标来说,行为化的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必须是 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11—20各数的认识: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
1.1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 1.2能用小棒摆出11—20各数。 1.3能说出11—20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1.4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表现合作交流的意识。 2.1愿意告诉同伴自己的想法。 2.2能人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做出评价。
规范的目标陈述一般应包括两个步骤: (1)陈述一般的教学目标; (2)陈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1)陈述一般的教学目标
▪ ·了解……基本术语
▪ ·理解……概念/意义/公式 ▪ ·(在新的情境中)应用……知识(原理) ▪ ·表现出科学的态度 ▪ ·表现出批判的思维能力
(2)陈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教案中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教案中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现教学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而教案则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其中教学目标是制定教案的核心部分。
教学目标制定是教案的基础和核心,教师通过教学目标的制定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师要达到的教育教学目的,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内容、教育标准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教学要点: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明确教学要点,即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和教材对比,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内容。
2.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贴近社会实际: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应该考虑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贴近社会实际,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直观教学、讲授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研究等等。
同时,教师还应该多方位、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地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如考试、测验、实验、作品展示等等,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价,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三、总结教育教学中的教案制定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一项涉及广泛、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够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目标。
谈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
“
” “
”
“
”
“
”
“
”
“
才会 产生 不偏 离 正 轨 的教学 目标 这就 要 求教师 要从课 程 标准 中找 到与 本节 课 教学 相 关 的 内容 进 行解 读 尤其 是课标 的理念 使用 的关
,
、
。
析 等描 述 清楚 地表 明达 成 目标 的行为 主 体是学 生 2 行 为 动词 课 堂教 学具体 目标 应采 用 可检验 可操作 可测 量 的行 为 动词来
、
、 、
。
标 在 描 写 时 都 应 写 成 学 生 的学 习 行 为 而 不 是教 师 的教 学行 为 所 以 不 能 叙 写 成描 述 教师 的教 学程 序 或 活 动 过 程 如 让 学 生 … …
, , ,
。
“
”
“
,
、
、
容框架 提 出教 学方法手 段 和 评价建议 等 因 此要 求教师在 确 定 教 学 目标 时 要认 真研读课 程标 准 与课 程标 准对教学 的要 求 达 成 一致
, ,
4
.
表现 程度
, 。
即 学生 对教 学 目标 所 达 到 的程 度 从 而 测 量 出学 生 学 习 的结果
美 的感知 ; 学 习 者将外 在价值变 为他 自己 的价值标 准 形 成 了某 种 价
:
, 。
哈尔滨
1
5
11
摘
。
本 文 介 绍 了确 定课 堂 教 学 目 标 的 三 个基 本 原 则
,
:
} { }
美 国 教育家布卢姆 说
目标
;
。
: “
有 效 的教学 始 于 准确地知道 期望 达 到 的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案撰写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案撰写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设计一堂课程的关键步骤。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并且能够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本文将介绍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案撰写的一般步骤和具体要求。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对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标准和课程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紧密联系学科标准和课程要求。
教师可以参考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教育标准,以及学校制定的课程大纲和年级要求。
2. 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制定。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来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3. 教学过程和评估手段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教学过程和评估手段。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并且需要明确评估学生达到目标的方式和标准。
二、教案撰写的一般步骤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份详细计划,旨在指导教师开展实际教学活动。
下面是一般教案的撰写步骤:1. 教学背景和目标教案的开头应该明确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
教学背景描述了教学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教学目标则明确了教师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和重点教案的第二部分应该明确教学内容和重点。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且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 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教案的第三部分应该详细描述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讲解、示范、练习等环节,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学习。
4. 教学评估和反馈教案的最后一部分应该涉及教学评估和反馈。
教师需要明确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和标准,并设计相应的评估工具。
此外,教师还应该思考如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效果。
三、教案撰写的具体要求教案的撰写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具体要求:1. 内容准确清晰教案应该准确清晰地描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内容,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
目标管理-目标的确定与叙写20XX10改 精品
较为特殊
体味精彩的语句;总结
端 午 的
富有情趣的语言 蕴含的思想情感
八年级学生阅读积累尚 品味语言的方法。 少,生活阅历较浅,不
易欣赏汪曾祺闲适自由、
鸭
淡而有味的散文风格
蛋 汪曾祺闲适自 由、淡而有味 的散文风格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方 鉴赏评议本文闲适自
法需培养
由的散文风格。
第六步:综合呈现学习目标 (以行为目标为主,三维目标有机融合)
学习目标的核心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 和行为标准。
行为主体------------谁学?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行为动词-----------学到什么?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 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行为条件---------怎么学(如何展现)?影响学习结果 的制定限制或范围等,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 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有时也可 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 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 问题。 P15.4
(3)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P22.2
2.教材分析(应知什么)
《端午的鸭蛋》是一幅端午民俗风情画,一篇风格闲 散自由的散文,属于本单元的精读篇目,内容理解难度不 大,但文章结构较为特殊,不易为学生接受。在传统的民 俗文化渐渐淡出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下学习这篇文章,有助 于唤起学生对于传统节日风俗的兴趣。
3.学情分析 (能做什么)
八年级学生阅读积累尚少,生活阅历较浅,不 易欣赏汪曾祺闲适自由、淡而有味的散文风格;端午节 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对学生来说也比较生疏。因此, 要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 体验。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教学⽬标的确定与表述教学⽬标的确定与表述⾳乐作为⼀个艺术学科,是美存在的重要领域。
艺术的学科特点客观地决定了⾳乐教育必须以⾳乐审美为核⼼,这也是⾳乐新课程中最重要的理念。
以⾳乐审美为核⼼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在⾳乐教学中⼀定要始终抓住⾳乐美这个珍贵的内核,选择美的营养含量⾼的⾳乐作品,并深刻地挖掘⾳乐作品本⾝的审美因素,构建较⾼表现⾳乐美的标准。
贯彻⾳乐审美的基本原则,使⾳乐教学过程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师⽣共同感受,体验、享受、理解、表现、创造⾳乐美的过程。
国民⾳乐素质的全⾯提⾼,是⾳乐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的⾳乐素质需要构成以下四个⽅⾯:1.⾳乐知识素质:即保证学⽣参与⾳乐实践活动所必须应⽤的⾳乐基础知识。
如:学习和了解⾳乐的基本表现要素,⾳乐常见的结构,⾳乐体裁形式等。
2.⾳乐能⼒素质:即迅速参与⾳乐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听辨、歌唱、读谱、记写、演奏、创造律动等⾳乐能⼒。
3.⾳乐⼼理素质:即以⾳乐感受能⼒为核⼼的⾳乐记忆、⾳乐联想、⾳乐想象及⾳乐运动觉等⾳乐⼼理能⼒。
4.⾳乐⽂化素质:即⾳乐相关⽂化的了解和掌握(如⾳乐史、⾳乐家⽣平等)以及接触记忆⾳乐作品的多少。
备课(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常规⼯作,也是最重要的⼯作之⼀.备好⼀节课不⼀定能上好⼀堂好课,但是备不好⼀节课⼀定上不出⼀堂好课,备课良好的质量是上好⼀堂课的必要条件.备课具体包括确定教学⽬标、确定教学起点、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测试题与习题、编写教案等环节和内容。
⼀、备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教学对象(学⽣)分析教学⽬标教什么、学什么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活动如何教、如何学教学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测试题与练习题形成性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总结性评价设计形成教案⼆、备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关系图:确定教学⽬标确定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材)确定教学起点(任务分析)确定练习和测试题确定教学活动形成教案三、举例1.教学⽬标编制举例⼀(不规范)例1、通过对这⾸歌曲的学习,培养学⽣丰富的⽣活情趣和乐观态度。
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第一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确定教学目标要分三步走:解读课程标准——与文本对话——了解学情一、立根课标,把握教学方向。
要解读课程标准,首先是熟读课程标准。
经常读、反复读,养成读课程标准的习惯,直至熟读成诵、烂熟于胸。
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
比如关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等,你熟悉了,备课中、教学中你就会下意识地受其支配,自觉地贯彻落实,就像电脑执行程序一样自然而然。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准则。
老师弄清楚了、搞明白了,教学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飘忽不定,甚至南辕北辙。
我们可以把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做为“教学指南”。
经常翻看课程标准,“温故而知新”。
二、与文本对话,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
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
“这法那法,钻研不透教材就没法。
”1、备课时,首先应读教材。
(1)默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有什么特点,等等。
至少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2)读生字词。
做到读准字音,了解字(词)义,必要的时候,要查字典、词典。
生字词,老师还要练习书写,写得工整、规范、漂亮。
教师的板书,力争让学生看清笔画笔顺。
(3)读课后思考练习,明白意图,为确定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课后思考练习,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
换句话说,一篇课文的教学,一个课时也好,两个课时也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读自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老师就算教完了、学生就算学完了。
(4)朗读课文,教师先要把课文朗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例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灵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还是教育者达成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
目前,许多学校都采用了导学案(或其他类似名称)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形式一般都是在页面开始就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再围绕此目标展开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下,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流程的依据,它明示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并转变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为学习评价提供有效的依据。
这样的设计方式出发点非常好——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学生对照导学案可以基本了解本节课要学习什么,用什么方法、按照什么顺序学习,学到什么程度就算合格了。
也正因为如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叙写显得尤为重要而又难以把握,它必须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可以检测。
一、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学科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都明确规定了初中学段该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及学段目标。
但也正由于是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因此它通常是用非常简练、概括和抽象的方式加以表述,若将其照搬成课堂教学目标明显是不合适也不可能达成的。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例,其中与“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关的目标就有“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图形的基本性质”“认识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等。
这样的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积极的,但如果在课堂教学目标中一一简单罗列出来,就反映出如下问题:①显得空泛化,因为这样的目标更像是一种理念或口号,面对目标学生体会不出自己究竟应该学会什么;②显得普适化,这样的目标放在任何一节数学课上都是正确的,但在课堂上要具体操作时却又无从下手。
因此若以此为课时教学目标,特别是呈现在导学案上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往往让学生觉得迷茫而无所适从。
教师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计划旨在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而明确教学目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教学目标是教师编制课程时所设定的学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二、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确定教学目标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目标要明确具体:教学目标应该明确指明学生需要达到的具体能力和水平,不应过于笼统。
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 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因素,确保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 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教学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确保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能够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4. 目标要与评价方式相适应:教学目标应与评价方式相契合,教师可以通过考试、测验、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学目标可以按照认知、情感和技能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
其中认知目标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关注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技能目标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巧。
四、教学目标的例子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欣赏文学和艺术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
五、教师如何明确教学目标1. 分析课程要求:教师可以通过仔细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2. 考虑学生需求: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适当的目标。
3. 参考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参考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视频等,了解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
4. 与同事讨论:教师可以与同事共同讨论教学目标,获得不同的观点和建议。
六、教师在教学目标明确后的工作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需要进行以下工作:1.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等,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176页)
一、课程目标的陈述技术
尽管每一门课程标准的具体格式目前很难统一,但是不管哪门课程的具体目标的陈述方式应该是一致的,这种陈述方式主要与陈述技术有关,而与具体的课程内容没有多大关系。
一般说来,课程目标的陈述应该注意下列这些方面的技术因素。
1.课程目标必须是分层次陈述的
课程目标应该分几层,这要视情况而定。
按照谁定、谁用这种目标来划分,我们可以把课程目标分成这样几层:仅以语文为例(教育方针或教育目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1—2年级学段目标——阅读目标——教学目标,)
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
课程目标陈述基本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
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如“能在地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举例说明支持某一观点的证据或事实”、“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作品”等。
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用不同的物体和方法制造声音,描述自己对这些声音的感受”、“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收藏自己喜欢的书籍资料”等。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一般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
如“在与同学的交
往中(条件),学生(主体)能复述(行为动词)他人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省略了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
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由于课程标准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课程标准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这与原先“教学大纲”的陈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
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5.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调查发现,他们认为教学大纲“仅仅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仅仅注明哪个该学,哪个不该学”。
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学大纲中虽有一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的要求,但其所提出的教学要求运用了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了解”、“掌握”等,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这样可测性和可比性很差,不便于实际教学时的把握和评价时的运用,结果势必导致考纲取代大纲,教学大纲形同虚设。
课程标准作为量度教育质量的一条准绳,作为评价的依据,它首先就应该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
6.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带计算器”或“允许查词典”;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中,能……”;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课程内容标准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
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
二、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根据这些技术要求,本次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在充分考虑已有经验与可接受性的前提下,经过多次讨论,确定了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大体上按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来陈述,并确定相应的学习水平,规范适当的行为动词,旨在保证国家课程标准既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又具有一定的清晰度。
(一)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1.知识
一是了解水平。
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行为动词如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二是理解水平。
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行为动词如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三是应用水平。
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行为动词如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2.技能
一是模仿水平。
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行为动词如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二是独立操作水平。
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行为动词如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三是迁移水平。
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
行为动词如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二)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一是经历(感受)水平。
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行为动词如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二是反应(认同)水平。
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
行为动词如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三是领悟(内化)水平。
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行为动词如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25页)
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课堂教学叙写的是目标,而不是目的。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然而我们的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导致一堂课的任务也要写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写作技巧"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这些对得不明、错得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
"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
4.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
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