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是根本,根深才能叶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是根本,根深才能叶茂

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常常言之无物。如何广撷博采,重视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和情感,就成了学生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靠直接观察获得的材料固然重要,但毕竟有限。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人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可做论据。在平时教学时,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多加注意,并充分挖掘利用。既可以解决论据的问题,同时也可更进一步理解课本。为此笔者曾做过论据的积累和运用方面的思考,也进行过尝试。现从积累和运用两个方面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积累

语文积累不是一个结果的描述,而是一种状态的描述。语文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达到一定量的“度”,才能完成它的质变。《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积累时,用了“丰富”、“有”等描述体验性目标学习水平的词,表明语文积累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同时也是具有个体色彩的价值尺度。学生在课外积累语文知识,要受到资料和时间的限制,必然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因此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积累论据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生阅读是否有效取决于他读后是否有积累,建立摘抄本对指导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更何况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确,古往今来,有多少大师在介绍“读书秘诀”时不强调要“手到”呢?进行摘抄,不单单是知识、语言的积累,也是思维、思想的训练。当读书进入一种境界时,他所获得的又岂止是简单的“摘抄”。一代才子“文化昆仑”钱钟书读书不计其数,然而但凡读书,无不留下珍贵的笔墨:或感想,或补充,或质疑,或批判,而他所做的读书笔记,也以麻袋计。不过,指导学生摘抄也要有目标,有计划,有具体方案,直到扶着学生上了路,帮助他们形成了良好习惯,这才放手。

第一步: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中去寻找可以充当论据的材料,记录在摘抄本里,完成量的积累。例如下列句子都可以作为积累:

1.只有经过自己观察、体验、感受,内心曾引起过共鸣的事,才有可能写好。(写作经验)

2.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摘自《珍珠鸟》,人生感悟)

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的精神)

4.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摘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5.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摘自《石灰吟》)

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摘自《打扫房子和洗脸》)

对上述句子分析不难发现分别从写作经验、人生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精神等方面发表看法。如果学生从这些方面进行分类整理,不断补充完善,可以成为一个比较庞大的论据库。

第二步:将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系统地分类。

学生们平时所搜集的材料,往往是包罗万象、杂乱无章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名言警句及谚语、俗语等,无所不有。如果对这些材料不加以整理的话,就会给查找及用作论据时带来诸多的麻烦,所以还要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分类。可以根据论据的类型分类,也可以根据内容进行分类。比如“成败、标准、自立、财富、快乐、诚实、坚韧、宽容、互助、正直、专注、立志、情义、时尚、环保、竞争”等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

例: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对待学习的态度的句子。学生可以找出很多符合要求的论据,如: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20岁起就开始漫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摘自《说“勤“》)等等,这些材料从积累角度论证学习的态度。

第三步:给每一个摘录的论据写上简单的评注,适当时组织学生交流体会。

总之,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以及成语、歇后语等,在整理之后,还必须反复吟诵,琅琅上口,达到熟练背诵。到写作时,就能整句整段引用、模仿或迁移,成为锦上添花的写作材料。不管以何种方式积累,只要调动起学生的一切认知因素,就可在无形中让学生积累到非常丰富的内容。

二、运用

经过上述整理,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但这些材料好不容易积累了,派什么用处呢?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强调语文教学要以提高语言“实践能力”为重点,学习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够“运用”。教师在指导论据的运用过程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对比分析,查找同一类主题的材料中细微的差别。这样能更准确地论述论点。例:我们以“爱国”为主题,从积累的课文材料中提炼出了以下三个论据: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爱国诗人陆游《示儿》中的一句诗。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

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中的两句诗。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名人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的陆游,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例1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例2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民族气节。例3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1;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2;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3。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第二,可以采用反向思维,力求推陈出新。

以某个正向立论点为思维的基点,向与之相反的方向进行思维,进而提出一个相反立论点的思维活动,就是我们所说的议论文的反向思维。要把握反向思维的规律,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还必须辅以一定的训练量。方法是:针对正反思维的立论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例:“东施效颦”往往被当作不自量力的典型,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东施对美的追求敢于去面对,努力去做,尽管以失败告终,但她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却是值得人敬佩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原本是指心情浮躁,不能踏实地做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两天晒网是为了三天更好地打鱼。“饿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被吴晗引用来从贫贱不能移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然而,唱一曲反调,在这个立论点的基础上,向相反的方向来思维,也可以提出一个与之相反的立论“贫者是愚民”。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古语说大丈夫能屈能伸。以上思维活动,就是从正向到反向的研究过程。只有对问题研究得深,认识才能透,论证也才会有力量,否则,文章就可能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上。

实践表明,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正确地运用反向思维训练,能够对提高作文的逻辑性,扩展思维的层面,增强论辩的力度,提高写作的水平,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可以一例多证。

在写作训练中,学生常常为作文时“无米下锅”而犯愁。这固然与学生的观察积累、审题立意、构思谋篇、表达能力、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分不开,但是与学生不注意发掘材料的多元性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如何使我们已经占有的材料在作文中发挥最大的效用呢?一材多用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例: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