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调历史试题评价及相关反馈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一调历史试题评价及相关反馈和思考
射阳中学徐霖
一、试题总体评价
1、命题思路清晰,即遵循大纲要求,契合江苏高考走势,以2004年高考试卷为借鉴,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具体表现在:
⑴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以选择题为例,B卷的基础题是1、3、4、5、6、7、10、11、12、17、18、19、20、22题,共14题,占选择题总分的56%,A卷的是1、3、4、5、6、7、9、10、11、12、14、15、17、18、19、20、21题,共17题,占68%。非选择题的27、28、29、31题的基础性也都比较明显。
⑵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考查。B卷的选择题中有17题系主干知识,占选择题总分的68%,A卷共20题,更高达80%;非选择题中的26、27、28、29题及30、31题中的某些设问也均系主干知识。综合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来看,又明显地突出了“汉唐史”以及“维新变法”和“改革开放”这些主干中的主干知识的考查份量。
⑶适度提升了能力考查的比重。B卷选择题中的2、8、9、13、14、15、16、21、
23、24、25题,共11题,占44%;A卷共7题,占28%。非选择题中的26题、27题的第二问以及30题的能力考查特征也均很明显。
2、考虑学情差异,“因材施考”,试卷深浅度定位准确。这可能是我市历史上第一次高三调研考试采用分卷的形式,应该说这是必要的、现实的、科学的、有效的。统计结果表明,B卷人均为102.8,四星级学校人均是107.4,符合市局的均分要求,体现了命题者对全市教学情况的了解和相当的预测力。
3、既借鉴了04年高考重视主干知识的考查力度,又兼顾了知识的细化,体现了命题者对高考“反猜题”的明确感知,起到了对教学中可能存在偏差的警示作用。B卷选择题的5、7、12、17、19题,共5题,占选择题总分的20%,A卷共3题,占12%。问答题31题的第二问也属于纤细型设问。这点启发我们在一轮教学中一定要压实压细,到边到角,不留空挡。
4、时代性强,突出并切合了“变革、发展”这一时代的主旋律。B卷选择题中的2、3、8、9、10、20、21、23、24、25题,共10题,占40%,主观题有5题都属于这一主题,A卷中的2、3、8、9、10、12、1
5、19、20、21、23、24、25题,共13题,占52%,主观题有4题属这一范畴。
5、运用了图片史料有利于丰富历史试题的结构,生动了试题的“面孔”,体现了较好的创新精神。材料题27题给学生新鲜的感觉,既有直观性又有可读性,在新鲜之余注重了学生阅读、分析、理解问题能力的检测。
总之,一调历史试题注重基础,突出主干,兼顾能力,有新意,有很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对全市的二轮教学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如果说存在一点争议的话,也许是一些老师所议论的B卷选择题22题,即“17C末到18C初,英法两国矛盾的焦点”题,以及问答题31题第二问的部分答案。其实22题看似不在考纲范围之列,但我们不应肯定的指定它是“超纲”,因为“考纲”固然有知识的范围,但其本质内涵应该是
知识的内在关联,凡是和考试范围中列出的内容有内在紧密关联的知识并非是高考回避的,而“英法矛盾的焦点”在法国大革命中应该是必然的要分析、讲解到的。
二、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鉴于有关方面的局限,本人只能以我校的抽样统计为例对存在的问题作一粗浅的理解,“教”与“学”的问题也一定是本校的问题,很可能不带有“面”的成分,所以以下理解定然有很多谬误之处,恳望各位专家、同仁的批评指正。
1、“教”的问题
⑴对一些“枝节”知识的重视程度不足;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不够重视或者检查力度不够、方式欠佳,因而直接导致知识的缺陷。统计表明,我校学生选择题中失分率列第二位的是12题,即“中共决定加入共产国际并成为它的一个支部是哪次代表大会”题,失分率为35%;失分率列第4位的是20题,即“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是哪次会议”题,失分率为21%;失分率并列第5位的有第7题和第18题,即分别是“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方针导致贻误战机的战役”题和“开始建立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是通过什么运动”题,失分率均为17%。非选择题中失分率最高的是材料题28题,失分率为30%,对于这一题,我们在批阅中发现,学生对于1978—1992年间中国建设中符合“实事求是、改革、开放”这三个主题的史实罗列不准确、不完整,因而造成失分;非选择题中失分率列第3位的是问答题31题,失分率为22.9%,其中的一大失分点在“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所做的努力”的史实罗列学生也多有错、漏。综上所述,失分比较严重的7、12、18、20、31题均系由于对“枝节”知识重视不够而复习不到位所致,而28题则系对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欠缺所致。
⑵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理论、历史特征的讲解不到位。选择题中失分率并列第5位的还有第9题,即“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依据”题。从理论上讲,纲领应该是“能概要地、集中地反映某阶级、阶层经济、政治利益和要求”的文件。如,《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就是因为它反映了农民的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土地,而《资政新篇》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农民阶级的革命纲领。《独立宣言》之所以是北美独立战争的纲领,就因为它反映的是北美工商业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以及北美广大人民要求独立这一最基本、最迫切、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只有先独立然后才能谈得上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所以如果学生明白了这一基本理论,这题的出错率应该会下降。失分率并列第5位的还有14题,即“1935—1936年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哪项表述不正确”题,事实上整个抗战期间,由于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一贯立场和最初的“被迫”抗日,国共两党因而就不可能“真正的、全面的”合作,所能达到的就只能是军队合作、党外合作,如果理解了国民党这一基本的政治属性,这题的失分率也会得到很好的控制。失分率列主观题第4位的是29题,失分率为21.8%,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第一问,即“西汉、北宋初期面临的相同社会政治问题有哪些”,不少学生只答出了“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所以以下两问答的再好也只能得一半的分数了。从理论上讲,人类社会生活只是三大方面,即政治、经济、文化,而民族关系、军事、外交等方面及其分支都可以相应地并入这三大领域,如外交方面的贸易往来属于经济范畴,政府使节互访可以并入政治领域,技术交流则可纳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