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第9课故乡教案(导学稿)常洁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导学案
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对比的写法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3. 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
原名,字豫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本文选自《》(小说集)。
(《百草园》选自散文集《》。
)4. 出示幻灯片,检查词语预习: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潺潺()黛()色愕()然五行()5.熟悉课文。
6. 讨论课文段落:小说以序,以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7.完成表格: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2.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2.分析闰土人物形象:《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对比的方法。
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明确:(1)外貌对照: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2)动作、对话对照: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对我: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对生活:少年闰土:中年闰土:3.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课时教案附答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3、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4、初步感知小说,理清结构。
【教学重点】初读感知。
【教学难点】理清《故乡》的线索及故事情节。
【预习导学】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2、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3、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4、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5、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
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家道衰落。
为探索救国之路,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留日学医,但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
他生平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等,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唤醒世人,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收在《鲁迅全集》里。
《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6、写作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际关系冷漠、隔阂,于是以回乡见闻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故乡》7、【基础过关】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阴晦.( ) 瓦楞. ( ) 跨.( )下秕.( )谷鹁鸪..( ) 嗤.( )笑 sè( )索蜷.()缩寒噤.( ) 折.()本wǒng( ) 然潺潺.()黛.()色愕.()然恣睢..( ) 髀.间()断茎.()毡.帽()颧.骨()8、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9课《故乡》秋天的大江,风平浪静,宛如一马平川,正是捕鱼的佳期。
渔人和大黑猫正不遗余力地这条鳤鱼真大真猛呵,是渔人打渔几十年碰到的头一遭。
他清晰地看到,这条鳗鱼长体如蟒,白鳞似雪,头尖像刀,腮红比火。
眼看鱼已经困在网中,可惜他动作稍迟缓,收网时慢了半拍。
捕渔者谁不贪图擒只大鳤鱼,这既是高超技术的象征,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誉结晶,谁拥有了它,谁就是渔王,他怎能不心狂意乱呢?然而鳤鱼非等闲之鱼,它身陷罗网,闷劲大发,头部奋不顾身朝前猛冲,网破鱼逃。
他急中生智,拔出鱼叉从天而降,只见水面泛起一团红水,一股白浪划成一条线疾飞而去,受伤的鳤鱼就这样不知不觉遁人大江。
为此,他急得在小船板上跺了几脚,后悔了好大一阵。
凭多年来的打渔经验,他知道大凡受伤的鱼只管往前冲,不会往后退。
他不气馁,竟下定不逮到大鳤鱼誓不罢休的痴劲。
他迅速收网,一只小鲥鱼缠在网眼里,他悄悄地放到水里,职业道德告诉他,这是国家放养的鱼苗,严禁捕捉。
啊,一条鳗鱼,他一把捉住放到渔篓里。
据说渔人最忌空手而归,如果打不到一条鱼就返船,预示着你今后改弦易辙了,否则在渔人面前你永远抬不起头来。
有了这条鳗鱼垫底,他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心一意追捕大鳤鱼了。
渔人大口大口抽了支烟,顿觉神清气爽,他用江水洗了把脸,吐了口痰,拍拍麻木的双臂,强挺胸脯,稳捺舵把,瞄准目标驰去。
小船突突驶了几个时辰,突然颠了颠戛然而止,且吱吱往下沉。
他往下看,脑袋轰地一声炸开了,嗓门进出了声:不好,鬼滩!渔人说的鬼滩是江夹口淤积混泥而成的暗滩,稍有负重物压上就下陷。
他仿佛进了鬼门关,从头凉到脚。
小船渐渐陷到船帮,随时会产生灭顶之灾。
他犹豫了片刻,背起渔篓,搂住大黑猫跳下水,靠娴熟的水性爬上岸。
眼前的情景令他傻了眼,他误入芦苇滩。
白茫茫的芦苇密密匝匝,分辨不出东南西北。
江风吹拂,发出哗哗巨响,揪人心肺。
天黑乎乎的,犹如一只大黑锅笼罩地面,阴森森悚人。
天凉好个秋,尤其是晚上,露水簌簌从芦叶上落下,凉得打趔趄。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优质教案
《故乡》教案故乡鲁迅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点1. 把握课文内容,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2.解决疑难语句的理解问题,进一步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强化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5、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6 .解题“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9故乡精彩开篇词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
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
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
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这些?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秕.(bǐ)谷鹁鸪..(bó gū) 颧.(quán)骨折.(shé)本潺潺.(chán) 伶仃..(zì suī)..(líng dīng) 恣睢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这么些。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同“辗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理解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突岀中心的作用,小说表现的主题。
2、最后两节关于“希望”的议论的哲理性。
二、课前准备背最: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苴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亳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_、注音。
隐晦()惘()然嫌件()嗤()笑鄙夷()恣()睢()二、填空。
1.《故乡》选自《》,体裁是___________ ,作者是 ____________ ,原名 _________ ,文章以_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_ 为线索,故事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后十年。
小说以—肘间—为序,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2.小说主要采用业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3•小说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上是一个勤劳善良,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典型:“我”是一个对现实不满正在追求新生活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形象。
三、学习过程1、填写下表,将故乡景物变化、闰上和杨"二嫂的过去与现在作比较•故乡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闰土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
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闰上和杨二嫂。
少年闰上月夜看瓜刺笙,装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我” 羡慕向往的英雄。
二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课《故乡》教学,主要涵盖文本分析、语言点剖析、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写作训练等方面。
本教学设计是一个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且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文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掌握主旨大意,把握文本细节;2. 加强对语言点的学习,包括语言的运用和句子结构等;3. 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的读、写、说、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 通过朗读、模仿、写作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悟家乡之美,形成珍惜家乡的情感;2. 通过扩展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步骤第一环节:引入1. 播放家乡地理位置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
2. 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学生们的家乡,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家乡的美景美食、特点等。
第二环节:文本分析1. 以全文导读的方式,解读《故乡》的主旨大意和文本结构。
2. 对文本关键词汇、短语、句子的语言表达进行剖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语言运用技巧。
第三环节:理解课文1. 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进行讲解和互动。
2. 通过讲解词汇、解释句子构造,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本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环节:朗读课文1.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朗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2. 分组对课文进行录音,并进行对比、评价,提升朗读技能。
第五环节:写作训练1. 给学生提供文本选取写作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进行写作。
2. 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估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环节:总结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通过问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2.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四、教学建议1. 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教学,如情景演示、朗读、写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课内知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
四、主备人:程超五、参加人:杨家华、杨士轩、六、活动过程:程超:这是我们初三语文的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希望大家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首先由:向仕东老师把本次集体备课的整体预设介绍给大家,然后我们集思广益,加以补充完善。
杨家华:下面我从本课教材分析、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以及采取的教法和学法等方面加以详细说明:教学目的1 通过小说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2.把握文章对比的写法。
3.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
4.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重点难点1.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2)把握文章对比的写法。
2.难点:(1)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
(2)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互.查字典,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秕谷(bi3)鹁鸪(bo2 gu1)颧骨(quan2)折本(she2)潺潺(chan2)伶仃(ling2ding1 )恣睢(zi4 sui1)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
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恣睢:放纵,凶暴。
景况:光景、情况。
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哗: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通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二、导入1.作者简介: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2时代背景: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三、正课1.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共分三部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09课《故乡》导学案
27、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我们将来希望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②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老师们正在努力改进教学质量。
①“将来”与“希望”调换位置。②“改进”改为“提高”或“质量”改为“方法”。
28、按要求改写句子。
A、我的老师是一位非常慈爱、非常公平、非常伟大的人。(该为感叹句)我的老师是一位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B、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片,后面写着两个字\'惜别\',还说:\'希望将你的也送我。\'(将画线部分改为转述)B、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17、请用课文中的三个4字短语概括鲁迅在《故乡》中所否定的三种人生: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
18、请指出选文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并说出其作用?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对新希望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
19、简要说出作者对闰土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哪位诗人写的?内容是什么?
▲▲▲基础练习:
1、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悲哀。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⑽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⑾“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 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的说。
九年级语文教案第9课《故乡》学案
作者VX:免费范文
第9课《故乡》学案
教师寄语:失去的总是美丽的。
学习目标:
1、能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
2、能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学习难点:1、分析,归纳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概括文章的主题。
2、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预习任务
1、疏通字词,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作者情况。
3、.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
4.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5、理清课文结构.
6、是什么原因苦得闰土像个土偶人了?
二、交流展示
1、展示积累词语
2、展示质疑问题
(1)用一句话说说鲁迅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
找出合适的词或句子来形容。
(2)分析本文结构。
(课文很长,把握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
作者VX:免费范文。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9.《故乡》导学案(人教版)
9.《故土》学习目标:1.情节的掌握;2.语言、心理、相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3.认识小说的特色并理解文章主题。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对于作者鲁迅〔 188 1 年 9 月 25 日~ 1936 年 10 月 19 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有小说集《》、《》等;散文诗集《》、散文集《》以及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2.给以下字注音阴暗()瓦楞()胯()下獾()秕()谷.....噤()折()本惘()然恣睢()()潺潺()......讲堂研究髀()蜷()缩寒..黛()色五行()..1.读课文,用一句话归纳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的构造: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3.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土的山川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其实不感觉如何的迷恋。
使我特别的气闷又使我特别的悲痛。
亲不亲,故土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何二十年后的一次故土之行却给我留下了这样悲痛的心情?4.故土的风景如何?找出来读一读看写出了故土如何的特色? 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5.课文中写了故土哪些人,主要写了谁?这些人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由是什么?6.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边的问题。
⑴我冒了寒冷,。
⑵时候既然是深冬;。
⑶阿!这不是我20 年来不时记得的故土?⑷我所记得的故土。
我的故土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漂亮,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忧如。
于是我自己解说说:故土,。
⑸这祭祀,说是30 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
1.将下面词语填入到文中的空白处。
A. 本也这样B.全不这样C.也就这样2.此次回故土“我”的印象如何?心情如何?答:3.用横线画出描绘光景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答:4.选文各段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挨次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⑴⑵⑶⑷⑸5.选文的第 4 段在《故土》全文中有何作用?答:6.选文的(3)段运用修辞方法,有何作用?当堂检测(一)、基础知识1.以下各句都运用了修辞方法,请将它们的修辞方法写在括号内(1)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绘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九上语文第9课故乡教案(导学稿)
《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写法。
2.品味关键句,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3教学过程:《故乡》第一课时一、激情导课:同学们,故乡是我们心中永远打不开的情结。
故乡是倦鸟的巢,故乡是落叶的根。
故乡是夕阳下慈母的声声呼唤,故乡是月明时游子魂牵梦萦的期盼。
一个漂泊在外二十多年的游子重返故乡的滋味又是如何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共同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
(板书课题)二、了解关于小说的知识并完成下列填空题小说三要素 ______ , ______ , ___ 其中以________________ 中心。
人物描写主要方法有________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环境描写包括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小说是 ______ 的,记叙文是的(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说里的故事有些能在生活里找到原型。
)三、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四、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 嗤()笑絮絮()王壬(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 潺潺()黛()色愕()然五行() 颧()骨伶()仃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第一段:(开头到第自然段)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___ 自然段到第自然段)第三段(第自然段到结尾)3、梳理本文故事情节五、合作探究1、请你用一个字来概括“我”回故乡最大的感受•再读课文说说都有哪些变化?2、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故乡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3、文章中哪些地方形象的写出了故乡的衰败?写这些有怎样的用意?《故乡》第二课时重难点: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 3、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交流感知 2. 回顾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
3.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阴晦( ) 瓦楞( ) 胯( )下獾( )猪秕( )谷鹁鸪( ) 髀( ) 嗤( )笑絮( ) 瑟( )索蜷( )缩寒噤( ) 折( )本惘( )然恣睢( ) 潺潺() 黛( )色愕( )然五行( ) 颧( )骨伶( )仃研读共品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熟悉课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doc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1.《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农民破产,生活痛苦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3.掌握对比的方法,把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20年前与后的外貌描写在书上画下来,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差异,进而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变化,最后在他们的性格变化中理解小说的主题。
4.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解决办法:以课堂上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
二、学习目标: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文:1.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
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2.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 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 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材分析: 1. 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2. 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学设想: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都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要侧重于前后的对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来板书,把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我结合环境来分析人物,把故乡分为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两相对比;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正确恰当地理解文章里议论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课型:合作探究—---结合具体的环境描写,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和线索,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流程:一. 导入新课以关于“故乡”的诗词名句或者歌曲导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1. 关于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的了解情况新课 2. 关于小说常识的知识了解 3. 关于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三.结合问题,了解性阅读全文。
1.结合课文,明确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人物:母亲——我——宏儿闰土——水生杨二嫂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组织安排材料。
环境: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闰土、杨二嫂-------主要人物,凸显主旨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比较本文与其他小说的异同。
部编9上语文导学案语文:第9课《故乡》导学案
第9课《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
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
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设计思想】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__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最新第9课《故乡》第二课时导学案
九年级上第9课《故乡》第二课时导学案 编写人:崔焕喜 审核组长: 温馨寄语: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史铁生 学习目标: 1.能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出文中使用的描写方法。
2.通过讨论,能研讨出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学习过程】 互动导学 1、读一读:跳读课文,分别找出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段落、句子,揣摩着读一读。
(朗读时把握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读出语气的赞美、喜悦、悲伤、气愤等感情,注意需要重读或轻读的词语) 2、说一说: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少年和中年时期的闰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可以从外貌、动作、语言、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3议一议:岁月沧桑在闰土身上烙下的印记是如此之深,读来令人心酸!这不禁引人深思:闰土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4、想一想:文章中还提到一个人物杨二嫂,她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写杨二嫂的用意何在呢? 5、谈一谈:面对故乡的苦难,“我”怎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呢?从文中找出表现“我”的思考和探求新路的句子,并用心体会。
导 学 案 装 订 线——————————————————————————————————————————————————————————测一测:鲁迅《故乡》中考试题阅读文段“我这时很兴奋,……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不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1.选出文段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A.寒噤:因惊讶而感到心寒B.厚障壁:深深的隔阂C.迟疑:有一点点怀疑D.折了本:亏损,赔了本钱2.选出对“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欢喜”的是见到了少年时代亲密的朋友B.“凄凉”的是自己的好友马上就要离去,恐怕今后无缘再见C.“欢喜”和“凄凉”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心情,寓意深刻D.这句话生动地刻画出闰土那高兴而又悲伤的矛盾心理,是传神之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
命题人:常洁审校人:九年级语文组使用时间:2013/9/16
教学目标:
1.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写法。
2.品味关键句,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4.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3.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4
《故乡》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其中的主要要素是什么?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主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5、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著: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阿Q正传》。
6、背景:本文是作者以他1919年底返回浙江老家搬家时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小说,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人生感受,在本文中都有反映。
二、自主学习
1.查字典、词典,给画线字注音。
隐晦( ) 惘然( ) 颧骨( ) 断茎()鄙夷( )
折了本()嗤笑( ) 恣脽( ) 无行缺土()瓦楞()
胯()下獾()秕()谷鹁鸪()()髀()
絮絮()瑟()索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三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三、精讲巧练
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
《故乡》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填空。
(1)《故乡》选自《》,体裁是,作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原名,字,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文章以为线索。
(2)本文着意于一个“变”字,运用的手法体现主题。
2、跳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闰土的语句,完成表格:
1、闰土为什么会变成“木偶人”呢?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故乡》第三课时
一、自主学习
1.⑪反复读课文,思考一下,杨二嫂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阅读课文,指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说一说“我”对故乡有一份怎样的感情?
4、“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
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精讲巧练
1、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什么?
《故乡》第四课时
一、自主学习
1、分析总结闰土、杨二嫂、“我”的人物形象
1、探究本文主题
二、合作探究
理解课文景物描写的作用
文中几处景物描写非常精彩,请找出来读一读,看看他们有什么作用?
三、中考连接 2004年辽宁省
①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③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子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圃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④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③“阿!闰土哥,——你来了?……”
⑥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⑦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⑧“老爷!……”
⑨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⑩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这是第五个孩予,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⑪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我”面对久别重逢的闰土,由“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直至“说不出话”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我”和闰土有许多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
B、闰土不如从前那样喜爱交流,变得沉默寡言。
C、闰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漠视彼此友情。
D、闰土信守的封建等级观念让“我“感到无限悲凉。
2、选文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选文第②段和第⑪段的自然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4、面对中年闰土,“我”对少年闰土仍念念不忘,对往事依然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选文中哪几处流露出了“我”的这种思想感情?
5、选文出自鲁迅的哪部短篇小说集?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文章,写了一位在日本留学期间相识的朋友,后来他曾和鲁迅一起在绍兴师范学校任教。
这个人物是谁?简要概括出这篇文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