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实验大纲、指导书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指导书课程编号:撰写人:葛飞罗卫玲审核人:湘潭大学化工学院二00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前言一、实验总体目标《环境监测》课程是一门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从而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环境工程类基础课。
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它是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环境监测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并力求反映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在培养实践技能方面着重水、气、土壤等方面基本监测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该课程开设6个教学实验。
二、适用专业年级环境工程三、先修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基础等。
要求有通风橱及废气排除装置六、实验总体要求本课程每个实验都要求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
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环境监测实验技术,提高学生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参加科研实践打下基础。
七、本课程实验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实验重点:环境监测基本操作。
本课程实验难点:水样的加热回流,气体样品的采集,土壤样品的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教学方法建议: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和仪器、设备的用法。
实验一 废水中挥发酚的测定-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蒸馏预处理水样的方法。
2.掌握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挥发酚的原理与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酚类化合物于pH10.0±0.2介质中,在铁氰化钾存在下,与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生成橙红色的吲哚酚安替比林染料,其水溶液在510 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三、实验材料、药品和仪器苯酚标准贮备液(需标定),苯酚标准中间液(使用时当天配制),溴酸钾-溴化钾标准参考溶液(C (1/6KBrO 3)=0.1 mol/L ),碘酸钾标准溶液(C (1/6KIO 3)=0.0125 mol/L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需标定),淀粉溶液,氨-氯化铵缓冲溶液(pH 约为10),2%(m/V )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 8%(m/V )铁氰化钾溶液,无酚水,硫酸铜溶液,磷酸溶液,甲基橙指示剂溶液,分光光度计,50 mL 具塞比色管,500 mL 全玻璃蒸馏器。
12环境 水污染控制工程 实验 实验指导书(2014-2015 2) 打印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叶劲松刘盛萍编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二0一四年二月实验室规则1)实验室是办学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师生进行科学实验、开展教研科技活动,培养实验能力的重要场所。
进入实验室要自觉遵守纪律不得喧哗吵闹,保持肃静,有秩序地入座。
2)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熟悉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懂得每一操作步骤的意义和了解所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否则不能开始实验。
3)实验过程中要听从教师的指导,严肃认真地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和数据及时、如实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文字要简练、准确。
完成实验后经教师检查同意,方可离开实验室。
4)实验台面应随时保持整洁,仪器、药品摆放整齐。
公用试剂用完后,应立即盖严放回原处。
勿使试剂、药品(尤其是NaOH)洒落在天平、实验台面和地上。
毛刷用后必须立即挂好,各种器皿不得丢弃在水池内。
实验完毕,仪器洗净放好,将实验台面抹拭干净,才能离开实验室。
5)配制试剂和用无离子水要注意节省,按实验实际使用量配制,多余的重要试剂和各种有机试剂要按教师要求进行回收,不得丢弃。
6)配制的试剂和实验过程中的样品,尤其是保存在冰箱和冷室中的样品,必须贴上标签、写上品名、浓度、姓名和日期等,放在冰箱中的易挥发溶液和酸性溶液,必须严密封口。
7)配制和使用洗液必须极为小心,强酸强碱必须倒入废液缶或冲稀后排放。
电泳后的凝胶和各种废物不得倒入水池,只能倒入废物桶。
8)使用贵重精密仪器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使用分光光度计时不得将溶液洒在仪器内外和地面上。
仪器发生故障应立即报告教师,未经许可不得自己随意检修。
9)实验室内严禁吸烟、饮水和进食,严禁用嘴吸移液管和虹吸管。
易燃液体不得接近明火和电炉,凡产生烟雾、有害气体和不良气味的实验,均应在通风条件下进行。
10)实验完毕必须及时洗净并放好各种玻璃仪器,插好自动部分收集器上的试管,保持实验台面和实验柜内的整洁。
11)每组的仪器和玻璃器皿要用油漆编号,严禁抄拿他组仪器,不得将器皿遗弃在分光光度计内和其他实验台面上,打破了玻璃仪器要及时向教师报告,并自觉登记,并进行赔偿。
《环境工程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况必修课2.实验课程内容
《环境工程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概况2.实验课程内容3.实验的主要仪器设备(可根据需要自行添加行)4.实验指导书具体要求环境工程实验课程开设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以及固废污染控制的基础类型及综合设计类型的四类12个实验项目,实验性质包括选做和必做实验。
水污染控制实验涵盖了水污染控制的物理方法、水污染控制的化学及物理化学的实验项目;大气污染控制实验涵盖了粉尘物理性质测定、烟气脱硫除尘的实验项目,固废污染控制涵盖了固体废物的堆肥及垃圾渗滤液的分析实验内容。
自编的实验指导书必须包括这12项实验内容,每个实验内容包含实验目的及原理,实验材料,实验内容或步骤,结果分析或实验作业等四部分组成。
具体要求如下:(1)实验目的及原理,注意强调“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什么知识,训练或培养什么技能,为今后继续哪方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对于设计性实验,应根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内涵要求,注意省略由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
(2)实验材料,包括仪器设备条件、物质条件、相关文献资料等。
(3)实验内容或步骤,对于综合性实验,注意直接或间接指明本实验涉及了哪几个具体的知识点。
对于设计性实验,应根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内涵要求,注意省略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相关联的实验步骤。
(4)结果分析或实验作业,根据各实验内容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完成各实验内容相关的思考题。
必要时对上述相关内容进行补充,或告知学生实验室管理的相关规定及安全事项等内容。
5.实验报告内容及要求实验报告包括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
写实验报告时:(1)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格式简述实验目的,基本要求,实验内容以及实验原理。
(2)简洁表述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如何操作,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3)按照实验要求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4)在本次实验报告的最后,总结本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所掌握的内容。
(完整word版)环科生态环境监测实验指导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环科11级、环科10级生态10级环境监测实验安排注:为保证实验教学秩序,请按下列分组安排准时参加实验,不得擅自更改。
环境科学11级:第一组:学号20111304001~ 20111304019共18人第二组:学号20111304020~ 20111357038共17人环境科学10级第一组:刘钰明及学号20101304001~ 20101304017共16人第二组:学号20101304018~ 20101304036共17人生态学10级:不分组共25人为一组实验一、环境监测实验预备知识(自学)一、实验目的1.验证环境监测基本原理,巩固、加深、拓展理论知识;2.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三会”:会选择仪器;会配制试剂;会进行计算】二、实验的程序实验前的预习-实验中的操作(20%)-实验后的报告(20%)-实验结束考试(60%)三、实验预备知识(一)环境监测的定义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监视、测定、监控,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二)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三)环境监测的方法(对于有化学物质引起的环境质量问题,下同) 1。
化学分析法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来获得物质组成、含量、结构及相关信息的分析方法.【相关实验: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部分);化学需氧量的测定;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测定】 2.仪器分析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来获得物质组成、含量、结构及相关信息的分析方法。
三类常用仪器分析方法介绍(1)电化学分析法——根据溶液的电学性质(如电位、电导、电流、电量等)和化学性质(如溶液的组成、浓度等),通过传感器——电极来测定被测物浓度的仪器分析方法. 【相关实验:*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水体中的氟】(2)色谱分析法——基于不同的被测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或吸附性质或溶解能力的不同来实现分离,通过检测器进行测量的仪器分析方法【相关实验:气相色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液相色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光谱分析法——基于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相关实验: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部分);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体中硝态氮;土壤对铜的吸附(一、二);原子吸收标准加入法测定水中的钙;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牛奶中的铜】(四)环境样品浓度表示方法1。
环境工程实验指导书文档
环境工程实验指导书前言环境污染治理实验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必修课,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水、气、固废处理技术的基本实践方法、手段和操作技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实验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能独立进行实验的全过程;实验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细致整洁,爱护仪器设备;初步掌握测试技术及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技术,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本实验指导书由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多年从事教学、科研及实验指导的教师赵文霞、李再兴、周保华、任爱玲、侯永江、国洁等编写。
赵文霞和李再兴负责文字、绘图及校对。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07年6月目录第一篇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1)实验一化学混凝实验 (1)实验二水静置沉淀实验 (9)实验三离子交换试验实验 (13)实验四加压溶气气浮实验 (16)实验五臭氧氧化实验 (20)实验六活性污泥评价指标实验 (27)实验七空气扩散系统中氧的总转移系数的测定 (31)实验八厌氧消化实验 (35)第二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38)实验一环境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的测定 (38)实验二烟气流量及含尘浓度的测定 (44)实验三文丘里-旋风水膜除尘器的除尘模拟实验 (52)实验四GR型消烟除尘脱硫一体化装置的模拟实验 (55)实验五干法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硫 (60)实验六粉体粒度分布的测定 (66)实验七道路交通环境中颗粒物污染特性评价 (72)实验八室内空气污染监测 (76)第三篇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 (86)试验一土柱(或有害废弃物)淋滤实验 (86)实验二生活垃圾厌氧堆肥产气实验 (91)第一篇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实验一化学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其表面水化作用下,长期处于稳定分散状态,不能用自然沉淀方法去除。
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作业指导书
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目的和任务 (3)1.3 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4)第2章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4)2.1 环境概念与分类 (4)2.2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4)2.3 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5)第3章污染物来源与特性 (5)3.1 大气污染物 (5)3.2 水污染物 (6)3.3 土壤污染物 (6)3.4 噪音与振动污染 (7)第4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7)4.1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 (7)4.2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7)4.3 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8)第5章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8)5.1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8)5.1.1 燃烧净化技术 (8)5.1.2 吸附与吸收技术 (8)5.1.3 冷凝与膜分离技术 (8)5.1.4 生物净化技术 (8)5.2 水污染控制技术 (9)5.2.1 物理处理技术 (9)5.2.2 化学处理技术 (9)5.2.3 生物处理技术 (9)5.2.4 膜分离技术 (9)5.3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9)5.3.1 物理修复技术 (9)5.3.2 化学修复技术 (9)5.3.3 生物修复技术 (9)5.4 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 (9)5.4.1 吸声技术 (9)5.4.2 隔声技术 (9)5.4.3 减振技术 (10)5.4.4 噪音与振动源控制技术 (10)第6章环境监测与评价 (10)6.1 环境监测概述 (10)6.2 环境监测方法与手段 (10)6.2.1 大气环境监测 (10)6.2.3 土壤环境监测 (10)6.2.4 噪声与振动监测 (10)6.3 环境影响评价 (10)6.4 环境风险评价 (11)第7章环境保护管理与政策 (11)7.1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 (11)7.1.1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设置 (11)7.1.2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职能 (11)7.1.3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1)7.2 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11)7.2.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1)7.2.2 环境保护政策规划 (12)7.2.3 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12)7.3 环境保护经济手段 (12)7.3.1 环境保护税收政策 (12)7.3.2 环境保护财政补贴政策 (12)7.3.3 环境保护金融政策 (12)7.4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12)7.4.1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12)7.4.2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 (12)7.4.3 环境保护志愿服务 (12)第8章工业污染控制与治理 (12)8.1 工业污染概述 (13)8.2 工业污染源识别与评价 (13)8.2.1 工业污染源识别 (13)8.2.2 工业污染评价 (13)8.3 工业污染控制技术 (13)8.3.1 预防性控制技术 (13)8.3.2 污染物处理技术 (14)8.3.3 末端治理技术 (14)8.4 工业污染治理案例分析 (14)8.4.1 案例一:某钢铁企业大气污染治理 (14)8.4.2 案例二:某化工企业废水治理 (14)8.4.3 案例三:某电子企业固体废物治理 (14)8.4.4 案例四:某火电厂噪声治理 (14)第9章城市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 (14)9.1 城市环境问题及特点 (14)9.1.1 城市环境问题 (14)9.1.2 城市环境特点 (14)9.2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14)9.2.1 规划目标 (15)9.2.2 规划原则 (15)9.2.3 规划内容 (15)9.3.1 大气污染控制 (15)9.3.2 水污染控制 (15)9.3.3 噪声污染控制 (15)9.3.4 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 (15)9.4 城市环境治理案例分析 (16)9.4.1 案例一:某城市大气污染治理 (16)9.4.2 案例二:某城市水污染治理 (16)9.4.3 案例三:某城市噪声污染治理 (16)9.4.4 案例四:某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 (16)第10章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 (16)10.1 农村环境问题及特点 (16)10.1.1 农村环境问题 (16)10.1.2 农村环境特点 (16)10.2 农村环境保护策略 (16)10.2.1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策略 (16)10.2.2 农村生活环境保护策略 (17)10.3 农村污染控制技术 (17)10.3.1 农业污染控制技术 (17)10.3.2 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 (17)10.4 农村环境治理案例分析 (17)10.4.1 案例一:某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17)10.4.2 案例二:某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17)10.4.3 案例三:某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7)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水污染控制工程综合实验指导书2012剖析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报告(环境工程专业适用)年至年第学期班级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同组者____________________2015年3月目录实验一静置沉淀实验------------------ 1实验二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 3实验三混凝实验-------------------- 3实验四测定污泥比阻实验--------------- 10实验一静置沉淀实验一、 实验目的1、了解沉淀原理;2、观察沉淀过程,求出 E-t 、与E-u 曲线二、 实验原理在含有离散颗粒的废水静置沉淀过程中,若实验柱内有效水深为 H ,通过不同的沉淀时间t ,可求得不同的颗粒沉淀速度 u, u=H/t 。
对于指定的沉淀时间t o 可求得颗粒沉淀速度 u o 。
那些沉速等于或大于 u o 的颗粒在t o 时间可全部除去,而对沉速小于u o 的颗粒则只能除去一部分,其去除的比例为 u/ u o 。
去除效率与沉速和深度有关,在不同的选定时段,从不同深 度取出水样,测定这部分水样中的颗粒浓度, 并用以计算沉淀物的百分数。
在横坐标为沉淀时间t 、纵坐标为颗粒物的去除效率 E 、横坐标为沉淀速度 u 、纵坐标为颗粒物的去除效率E分别可以绘出E-t 、与E-u 曲线。
三、 实验步骤1、 将低位水箱加满后停止加水;2、 打开搅拌机,使水样搅拌均匀,并测定此时的 SS 值;3、 打开计量泵将搅拌均匀的水样抽到高位水箱,同时打开各柱的进水阀,当柱内水位达到 1.8m 时,再关闭计量泵、进水阀,同时开始计时;4、 沉淀到 0 min 、15 min 、30 min 、45 min 、60min 、120min 时将中间取样点放掉一定的水 样,然后在该样点准确取样 2Oml ;5、 沉降开始后SS 的测定步骤:将滤纸标号、烘至恒重 ,并称量各滤纸重量 m 1,将所取水样用称至恒重的滤纸进行过滤,再将过滤后的滤纸烘至恒重m 2,将各数据填入表1。
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任务 (3)1.1.1 环境监测的意义 (3)1.1.2 环境监测的任务 (4)1.2 污染控制原理与方法 (4)1.2.1 污染控制原理 (4)1.2.2 污染控制方法 (4)第2章环境监测技术 (5)2.1 监测点位布设 (5)2.1.1 点位布设原则 (5)2.1.2 点位布设方法 (5)2.2 监测项目与频次 (5)2.2.1 监测项目 (5)2.2.2 监测频次 (6)2.3 监测方法及设备 (6)2.3.1 监测方法 (6)2.3.2 监测设备 (6)第3章大气污染监测与控制 (6)3.1 大气污染概述 (6)3.2 大气污染物监测 (6)3.2.1 监测方法 (6)3.2.2 监测项目 (7)3.3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7)3.3.1 无组织排放控制技术 (7)3.3.2 有组织排放控制技术 (7)第4章水污染监测与控制 (8)4.1 水污染概述 (8)4.2 水质监测方法 (8)4.2.1 采样方法 (8)4.2.2 水质分析方法 (8)4.3 水污染控制技术 (8)4.3.1 预处理技术 (8)4.3.2 主体处理技术 (8)4.3.3 深度处理技术 (8)4.3.4 综合处理技术 (9)第5章土壤污染监测与修复 (9)5.1 土壤污染概述 (9)5.2 土壤污染监测 (9)5.2.1 监测方法 (9)5.2.2 监测程序 (9)5.3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9)5.3.2 化学修复技术 (10)5.3.3 生物修复技术 (10)5.3.4 综合修复技术 (10)第6章噪声与振动监测与控制 (10)6.1 噪声与振动污染概述 (10)6.1.1 噪声与振动定义 (10)6.1.2 噪声与振动来源 (10)6.1.3 噪声与振动危害 (10)6.1.4 我国环境标准 (10)6.2 噪声与振动监测 (11)6.2.1 监测方法 (11)6.2.2 监测设备 (11)6.2.3 技术要求 (11)6.3 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11)6.3.1 控制原则 (11)6.3.2 控制技术 (12)6.3.3 控制措施 (12)第7章固体废物监测与处理 (12)7.1 固体废物污染概述 (12)7.1.1 固体废物的定义 (12)7.1.2 固体废物的分类 (12)7.1.3 固体废物污染特点 (12)7.1.4 固体废物污染危害 (12)7.2 固体废物监测 (13)7.2.1 监测目的与意义 (13)7.2.2 监测内容与方法 (13)7.2.3 监测技术规范与标准 (13)7.3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13)7.3.1 减量化处理技术 (13)7.3.2 资源化利用技术 (13)7.3.3 无害化处理技术 (13)7.3.4 安全填埋技术 (13)7.3.5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设施建设与管理 (13)7.3.6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创新与发展 (13)第8章辐射污染监测与防护 (13)8.1 辐射污染概述 (13)8.1.1 辐射污染定义 (14)8.1.2 辐射污染来源 (14)8.1.3 辐射污染危害 (14)8.2 辐射监测方法 (14)8.2.1 辐射监测原理 (14)8.2.2 辐射监测设备 (14)8.2.3 辐射监测方法 (14)8.3.1 防护原则 (14)8.3.2 防护措施 (14)第9章环境监测数据与分析 (15)9.1 数据采集与处理 (15)9.1.1 采样方法 (15)9.1.2 采样设备 (15)9.1.3 数据处理 (15)9.1.4 数据存储 (15)9.2 数据分析与评价 (15)9.2.1 数据分析方法 (15)9.2.2 评价标准 (15)9.2.3 污染源解析 (15)9.2.4 风险评估 (15)9.3 环境质量报告编制 (15)9.3.1 报告内容 (16)9.3.2 报告格式 (16)9.3.3 报告提交 (16)9.3.4 报告公开 (16)第10章环境污染应急处理 (16)10.1 环境污染概述 (16)10.2 环境污染应急监测 (16)10.2.1 监测目的与任务 (16)10.2.2 监测方法与手段 (16)10.2.3 监测程序与要求 (16)10.2.4 监测结果分析与报告 (16)10.3 环境污染应急处理与善后工作 (16)10.3.1 应急处理原则与措施 (16)10.3.2 应急处理流程与操作 (16)10.3.3 善后工作内容与要求 (17)10.3.4 应急处理与善后工作的组织管理 (17)第1章绪论1.1 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任务环境监测作为评估和保障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环境污染控制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环境污染控制实习一、实习目的与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控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自己对环境污染控制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我参加了本次环境污染控制实习。
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成因和控制措施,学习环境污染监测和治理的技术方法,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参加了环保知识培训,学习了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污染物的来源、危害以及控制策略。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实习单位的概况,包括其主要业务、污染治理技术以及环保设施等。
2. 实习过程中的主要内容(1)现场参观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污染源现场,了解了不同类型污染源的特点,观察了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并对现场的环境监测设备进行了学习。
(2)监测与分析我们参与了环境监测活动,学习了水质、空气质量、噪声等监测方法,掌握了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技巧。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环保部门对企业环保工作的监管流程。
(3)治理技术学习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种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如污水处理、废气处理、固废处理等。
通过理论学习和现场实践,我们对这些技术的原理、工艺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环保设施操作与维护我们还参与了环保设施的操作和维护工作,学习了设施的运行原理、操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了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1. 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环境污染控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掌握了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提高了自己的环保实践能力。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 实习反思虽然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环保知识储备不足,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其次,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最后,环保意识需要不断加强,要时刻关注环保问题,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污染控制化学实验指导
六、实验报告的撰写
(一)实验报告的内容:
实验目的和要求 实验基本原理 实验仪器和试剂 反应装置简图 实验步骤和现象记录 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实验结论及讨论 思考题
绪论
绪论
六、实验报告的撰写
(二)关于讨论:
同一个实验,由于每位同学对实验的理解、对实验操作 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因此,每位同学的实验数据和结果也不 尽相同,都会出现一些独有的数据,这需要在实验报告中进 行讨论和总结。
割伤处置:
不慎发生割伤事故要及时处置,先将伤口处的玻璃碎片 取出,若伤口不大,用蒸馏水洗净伤口,用创可贴包扎,或 涂上红药水,撒上止血粉用纱布包扎。若伤口较大或割破了 主血管,则应用力按住主血管,防止大出血并及时送医院治 疗。
绪论
七、实验安全须知
灼伤预防:
皮肤接触了强酸、强碱等会造成灼伤。因此,实验时, 要避免皮肤与上述能引起灼伤的物质接触。取用有腐蚀性化 学药品时,应戴上橡皮手套和防护眼镜。
5. 实验中应保持安静和遵守秩序,思想要集中,操作认真, 不得擅自离开,尤其要注意安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实 验步骤进行实验,发生意外事故时,要镇静,及时采取应 急措施,并立即报告指导教师。使用有异味或有毒物质必 须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
绪论
五、实验课纪律
6. 爱护公物、仪器,节约药品,试剂用后立即归还原处,以免影响 其他同学使用。试剂用后应盖好瓶盖,以免污染或挥发;严格控 制药品的用量,产品要回收。
同时,实验中使用的玻璃仪器易碎、易裂,容易引发 伤害、燃烧等各种事故。还有电器设备等,如果使用不当 也易引起触电或火灾。
实验室常见事故: 割伤、灼伤、中毒
七、实验安全须知
绪论
(二)实验室常见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指导书
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指导书一、前言环境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为了解决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特编写本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指导书,旨在提供一系列有效的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措施和方法,帮助相关行业或个人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
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措施1. 燃煤排放控制技术:使用高效燃烧设备,采用洁净燃料,加装除尘装置和脱硫脱氮设备,有效降低燃煤污染物排放。
2. 工业废气治理技术:采用高效除尘装置、SCR脱硝技术等,控制工业废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
3. 交通污染治理技术:推广新能源汽车、改进燃油车尾气净化器等技术手段,降低交通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
三、水体污染防治技术措施1. 废水处理技术: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处理设施,采用生物处理、深度净化等技术,达到排放标准。
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合理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采用梯度排水、生态廊道等方式,减少化肥农药流失和农田面源污染。
3. 水污染应急处理技术:建立健全水污染应急处理预案,采取紧急处理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体污染扩散和危害。
四、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措施1. 土壤修复技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修复等方法,清除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恢复土壤生态功能。
2. 农药土壤残留治理技术:采用土壤调理剂、微生物降解剂等技术,有效降低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和残留。
3. 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加强地下水监测和保护,建设防渗漏设施,控制地下水源污染来源。
五、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措施1. 建筑工程噪声防治技术:采用隔声材料、减震装置等技术手段,减少建筑施工和室内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2. 交通噪声治理技术:采用交通噪声屏障、降噪路面等技术,减少车辆和道路交通噪声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3. 工业噪声控制技术:合理规划工业用地,设立噪声控制区,采用隔声罩、降噪设备等措施,降低工业噪声污染。
六、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措施1. 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行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建设垃圾处理厂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设施,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环境污染控制实验报告
环境污染控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的方法,以及评估不同控制手段的效果,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内容:1. 实验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环境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明确实验的目标和要求。
2. 实验设计:结合实验目标,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和流程。
3. 实验步骤:a) 选择合适的环境污染源,如废气、废水、噪声等。
b) 测量环境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浓度,记录基准值。
c) 采用不同的控制手段进行处理,如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
d) 在处理过程中,监测和记录污染物浓度的变化。
e) 记录处理手段的参数设置、处理效果、能耗等数据。
f) 评价各处理方案的效果和可行性。
实验结果:1. 数据记录和分析:根据实验步骤中的测量和记录,得出各处理手段的处理效果和能耗等数据。
2. 图表展示:根据数据结果,绘制图表,直观地展示各处理手段的差异和趋势。
实验讨论:1. 各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比较各处理方法的优劣之处,包括处理效果、成本、操作难易等方面。
2. 环境污染控制策略:基于实验数据和分析,提出环境污染控制的策略和建议,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结论:本实验通过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的方法,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 不同的环境污染控制手段对于不同的污染源具有不同的适用性和效果。
2. 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方法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手段。
3. 环境污染控制需要综合考虑处理效果、成本以及可行性等方面的因素。
参考文献:[1] 环境保护部.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政策标准[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5.[2] 杨德松,刘建明. 废水、废气处理[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感谢各位专家、老师和同学们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在实验过程中提供的指导和建议对本次实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实验报告一、引言环境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各国都在研究和应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本实验旨在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效果,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原理和适用条件。
2. 掌握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3. 分析实验结果,评价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效果。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用材料: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装置、污染物模拟溶液、实验仪器等。
2.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用材料,保证实验设备和环境洁净。
(2) 按照实验要求组装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装置。
(3) 将污染物模拟溶液注入装置,进行环境污染控制实验。
(4) 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A在高温环境下效果更佳。
2.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B对某种特定类型的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3.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C在中小型企业中应用效果显著。
五、实验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在不同条件下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合理选择和应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对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六、实验结论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在环境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结果对选择和应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建议在环保工作中注重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
七、参考文献1. XXX. (20XX).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手册. 北京: XXX出版社.2. XXX, XXX, XXX. (20XX).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 XXX大学出版社.以上为本次实验的报告内容,请查阅。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2012
实验一混凝实验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负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表面水化作用下,处于稳定状态,不能依靠其自身的重力而发生自然下沉,而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通过电性中和或吸附架桥作用,而使胶粒脱稳,颗粒相互凝聚在一起形成矾花。
混凝处理的效果不仅与混凝剂的投量有关,同时还与被处理水的PH 、水温及处理过程中的水力条件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1、掌握水和废水混凝处理的最佳混凝条件(投药量、pH 及水力条件)的确定方法;2、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3、了解混凝过程中凝聚和絮凝的作用及其表现特征;4、了解絮体的产生及其聚集增大的基本过程;5、深入理解不同混凝剂混凝效果的差别及pH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二、实验原理: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的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斥力是胶体颗粒长期处于稳定的分散悬浮状态的主要原因,胶粒所带的电荷即电动电位称ξ,ξ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及胶体颗粒的稳定性程度,胶粒的ξ位越高,胶体颗粒的稳定性越高。
胶体颗粒的ξ位通过在一定外加电压下带电颗粒的电泳迁移率计算:HD K πημξ=式中:K ——微粒形状系数,对于圆球体6=K ;π——系数,为3.1416;η——水的粘度(Pa ·S ),(此取S Pa ⋅=-110η);μ——颗粒电泳迁移率(cm V s m ///μ);H——电场强度梯度(V/cm);D——水的介电常数D水=8.1。
通常,ξ电位一般值在10-200mv之间,一般天然水体中胶体颗粒的ξ电位约在-30mv以上,投加混凝剂以后,只要该电位降至-15mv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相反,ξ电位降为0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效果。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的效果。
投加量不足或投加量过多,均不能获得良好的混凝效果。
不同水质对应的最佳混凝剂投加量也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确定。
向被处理水中投加混凝剂(如Al2(SO4)3)后,生成Al(Ⅲ)化合物对胶体颗粒的脱稳效果不仅受投量、水中胶体颗粒的浓度影响,同时还受水PH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实验指导书(指导教师:卢培利)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系2009年2月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实验教学大纲大纲制定时间:2008年1月名称:(中文√英文)负责人课程分类:专业课程课程类型必修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实验学时:52 实验学分:□□开课单位: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一、实验教学的目的、任务与要求1 实验教学目的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新的知识。
使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初步了解掌握水污染控制技术实验研究方法和基本测试技术。
通过实验数据的整理使学生初步掌握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包括如何收集实验数据、如何正确的分析和归纳实验数据、运用实验成果验证已有的概念和理论等。
2 实验教学任务与要求⒈课前预习为完好每个实验,学生在课前必须认真阅读实验教材,清楚地了解实验项目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写出简明的预习提纲。
预习提纲应包括:①实验目的和主要内容;②需测试项目的测试方法;③实验中应用注意事项;④准备好实验记录表格。
⒉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研究的重要环节,是获得满足要求的实验结果的基本保障。
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将此环节的训练放在部分实验项目的完成之后进行,以达到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方法的目的。
⒊实验操作学生实验前应仔细检查实验设备、仪器仪表是否完整齐全。
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精心测定实验数据并详细填写实验记录。
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设备和仪表仪器恢复原状,将周围环境整理干净。
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
⒋实验数据处理通过实验取得大量数据以后,必须对数据作科学的整理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得到正确可靠的结论。
⒌编写实验报告书将实验结果整理编写成一份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这一环节的训练可为今后写好科学论文或科研报告打下基础。
实验报告包括下述内容:①实验目的;②实验原理;③实验装置和方法;④实验数据和数据整理结果;⑤实验结果讨论。
二、实验课程内容(项目)及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学时每组人数操作演示1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通过对水中溶解氧值的测试,确定曝气设备的性能。
8 6 √2 活性污泥综合性质的测定通过测定活性污泥的MLSS、MLVSS、SV及SVI,以评价活性污泥的综合性能。
12 6 √3 批沉降实验测定活性污泥的区域沉降速率活性污泥批沉降实验,测定活性污泥的区域沉降速率及活性污泥MLSS10 6 √4 混凝沉淀实验通过实验确定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和最适pH值10 6 √5 活性污泥耗氧速率测定及废水可生化性与毒性评价BI-2000型电解质呼吸仪的使用方法,耗氧速率、废水可生化性与毒性的基本概念8 6 √6 厌氧废水处理实验—EGSB反应器的启动EGSB反应器的启动方法,厌氧废水处理原理,甲烷化和反硝化耦合过程4 6 √三、教材(讲义)及参考书教材:《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实验指导书》自编参考书:《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章非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程》彭党聪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环境综合实验》张仁志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年四、考核方法:以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质量各占50%进行综合考核,成绩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
大纲制定人:大纲审定人:目录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 (4)实验二活性污泥综合性质的测定 (11)实验三批沉降实验测定活性污泥的区域沉降速率 (14)实验四混凝沉淀实验 (19)实验五活性污泥耗氧速率测定及废水可生化性与毒性评价 (25)实验六厌氧废水处理实验—EGSB反应器的启动........................ (31)附录一学生实验报告表 (35)二最小二乘法原理 (37)实验一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1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希望达到下述目的:(1)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氧总传递系数和充氧能力的方法;(2)对比表面曝气器在不同位置下的曝气效果;(3)了解各种测试方法和数据整理方法的特点。
2 实验原理活性污泥法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空气,活性污泥和污染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上,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
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和操作管理人员常需通过实验测定氧的总传递系数K La 、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和动力效率。
评价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试验方法有两种:(1)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即试验过程水中溶解氧浓度是变化的,由零增到饱和浓度;(2)稳定状态下的试验,即试验过程水中溶解氧浓度保持不变。
试验可以用清水或在生产运行条件下进行。
下面分别介绍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
(一)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在生产现场用自来水或曝气池出流的上清液进行试验时,先用亚硫酸钠(或氮气)进行脱氧,使水中溶解氧降到零,然后再曝气,直至溶解氧升高到接近饱和水平。
假定这个过程中液体是完全混和的,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用式(1)表示:)(C C K dtdCS La −= (1) 式中:dC /dt ——氧转移速率(mg/L.h );K La ——氧的总转递系数(1/h );可以认为是一混和系数,其倒数表示使水中的溶解氧由C 变到Cs 所需要的时间,是气液界面阻力和界面面积的函数。
Cs——试验条件下自来水(或污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 ); C——相应于某一时刻t 的溶解氧浓度(mg/L).将式(1)积分得常数+⋅−=−t K C C La S )ln( (2)式(2)表明,通过试验测得Cs 和相应于每一时刻t 的溶解氧C 值后,绘制1n(Cs 一C)与t 的关系曲线,其斜率即K La 。
另一种方法是先作C 与t 关系曲线,再作对应于不同C 值的切线得到相应的dC/dt ,最后作dC/dt 与C 关系曲线,也可以求得K La 。
(二)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如果能较正确地测定活性污泥的呼吸速率,也可以在现场生产运行条件下,通过稳定状态下的充氧试验测定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
试验时先停止进水和回流污泥,使溶解氧浓度稳定不变,并取出混合液测定活性污泥的呼吸速率,由于溶解氧浓度稳定不变,dC/dt=0,即0)(=−−=r C C K dtdCSW La (3) 式(3)表明,测得r 、C sw 和C 后,可以计算K La 。
微生物呼吸速率r ,可以用本实验中所采用的简便方法进行测定(详见实验步骤)。
由于溶解氧饱和浓度、温度、污水性质和搅动程度等因素都影响氧的传递速率,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便于比较,须进行压力和温度校正,把非标准条件下的K La 转换成标准条件(20℃,760毫米汞柱)下的K La ,通常采用以下的公式计算:)20()()20(024.1T T La La K K −⋅= (4)式中:T——试验时的水温(℃);K La (T )——水温为T 时测得的总传递系数(h -1); K La (20)——水温为20℃时的总传递系数(h -1)。
气压对溶解氧饱和浓度的影响为试验时的大气压标准大气压试验校正×=)(S )(C S C (5)当采用表面曝气时,可以直接运用式(5),不须考虑水深的影响。
采用鼓风曝气时,空气扩散器常放置于近池底处,由于氧的溶解度受到进入曝气池的空气中氧分压的增大和气泡上升过程氧被吸收分压减少的影响,计算溶解氧饱和值时应考虑水深的影响,一般以扩散器至水面二分之一距离处的溶解氧饱和浓度作为计算依据。
计算方法如下 1.平均静水压力21)10101('×++=H P (6) 式中:P '——上升气泡受到的平均静水压力(kPa );H——扩散器以上的水深(m )。
2.气泡内氧所占的体积比由于气泡上升过程中部分的氧溶解于水,所以当气泡从池底上升到水面时,气泡中氧的比例减少,其数值为%100)](['××−=δh h O O O (7)式中:O ' ——气泡上升到水面时,气泡内氧的比例;O h ——在池底时,气泡中氧的比例,21%(体积比); δ ——扩散设备的空气利用系数。
池底到池面气泡内氧的比例的平均值为 3.氧的平均饱和浓度式中:Cs (标)——标准条件下氧的饱和浓度 (mg/L);P——标准大气压,等于101.325kPa 。
(三)充氧能力和动力效率 充氧能力可以用下式表示式中:V——曝气池体积(m3)。
动力效率常被用以比较各种曝气设备的经济效率,计算公式如下式中:OC——标准条件下的充氧能力 (kgO2/h);N——采用叶轮曝气时,N 为轴功率 (kW)。
采用射流曝气时,计算氧转移效率:S为20℃的供氧量:式中:Q(20) ——20℃时空气量(米3/时),Qt——转子流量计上读数(米3/时);P0——标准状态时空气压力(一个大气压);T0——标准状态时空气绝对温度;P——实验条件下空气压力;T——实验条件下空气的绝对温度。
上述方法适用于完全混和型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
推流式曝气池中K L a、C sw是沿池长方向变化的,不能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测定。
3 实验装置与设备(一)实验装置实验装置的主要部分为泵型叶轮、射流曝气设备和模型曝气池。
为保持曝气叶轮转速在实验期间恒定不变,电动机要接在稳压电源上。
实验设备和仪器仪表:1.模型曝气池硬塑料制 1 个2.泵型叶轮 1 个3,电动机单向串激电机 1 台,220V,2.5A4.直流稳压电源 YJ 44 型 1 台,0~30V,0~2A5.电磁搅拌器 1 台9.烧杯4 实验步骤1.确定曝气池内测定点(或取样点)位置。
通常在平面上测定点可以布置在三等分池子半径的中点和终点,在立面上布置在离池面和池底0.3m处,以及池子一半深度处,共取12个测定点(或9个测定点)。
但本实验模型较小,故可以仅确定一个测定点,无需布置9~12个测定点。
2.曝气池内注入自来水,水面没过叶轮5cm左右,测定曝气池内水的体积,并测定水中溶解氧。
3.计算CoCl2和Na2SO3的需要量从上而反应式可以知道,每去除1mg 溶解氧需要投加7.9mg Na2SO3。
根据池子的容积和自来水(或污水)的溶解氧浓度可以算出Na2SO3的理论需要量。
实际投加量应为理论值的150~200%。
计算方法如下式中:W1——Na2SO3的实际投加量(mg);V——曝气池体积(m3或L)。
催化剂氯化钴的投加量,按维持池子中的钴离子浓度为0.05~0.5mg/L 左右计算,(用温克尔法测定溶解氧时建议用下限)计算方法如下式中:W2——CoCl2的投加量(mg)4.将CoCl2和Na2SO3溶解后直接投入在曝气池内,缓慢搅拌1~2分钟使Na2SO3扩散至完全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