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谏伐匈奴书》电子课本
谏伐匈奴书
古 今 异 义
1.兵者,凶器也。 兵者,凶器也。 兵者 古义:不祥的器物;今义:行凶用的器具。 古义:不祥的器物;今义:行凶用的器具。 2.将吏相疑而外市。 将吏相疑而外市 将吏相疑而外市。 古义:与外人勾结;今义:本市以外的市。 古义:与外人勾结;今义:本市以外的市。
文 言 句 式
1.判断句:兵者,凶器也。 判断句:兵者,凶器也 判断句
讨论: 讨论:为什么这篇文章会有这样 大的作用, 大的作用,它的神奇之处究竟体 现在哪里? 现在哪里?
(1)学生在课文的相关位置上评注。 )学生在课文的相关位置上评注。 (2)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 )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 (3)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发言。 )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发言。
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他同学可随时予以肯定和纠正。 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独到的见状语后置句:掠地于边。 状语后置句:掠地于 状语后置句
作
业
完成练习册
诸侯春秋练兵,因此不曾忘记 诸侯春秋练兵,因此不曾忘记 战争。 战争。
3.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 夫 战胜, 武事, 不悔者也。 不悔者也。 只顾打胜仗而用尽武力的人, 只顾打胜仗而用尽武力的人,没 打胜仗而用尽武力的人 有不后悔的。 有不后悔的。
4.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 迁徙鸟 难得而制。 迁徙鸟举,难得而制。 匈奴没有固定居住的城池, 匈奴没有固定居住的城池,也没有 堆积的财务可守, 堆积的财务可守,如同鸟儿飞翔般到处 迁徙,很难得到他们加以控制。 迁徙,很难得到他们加以控制。
7.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 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 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 所以大 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以 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以大 百姓之疾苦也。 恐,百姓之疾苦也。 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下却 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 遵循近世的错误做法, 遵循近世的错误做法,这是我非常担 的原因,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 心的原因,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 8.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且夫兵久则变生
谏伐匈奴书_课件
什么是谏书?
• 谏书是用于 臣下向帝王进谏的奏章 。 • “谏”的意思是 用言语规劝君王或
尊长改正错误
梳理第1段和第2段的文言知识
• 古今异义词 • 兵者凶器也 古义:士兵 不详的器物
今义:兵器 行凶用的器具
• 重点句式: • 且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梳理第1段和第2段的文言知识
概括各段内容
• (1)从君臣本分出发,为进谏张目。 • (2)反“好战”,毋“忘战”,为立国之策。 • (3)言始皇拒谏李斯的旧事,详陈匈奴不可伐。 • (4)言当朝高帝教训,再证匈奴不可伐。 • (5)说匈奴本性和历代先王对匈奴的态度,阐
明伐匈奴的危险。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 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这些事例?
这篇文章为什么有如此重大的影响?请你从内 容、结构、手法、语言等方面分析
• 主父偃的直谏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 含蓄、得体而精炼,在谏疏中使用了引证、 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
写作特点
• (1)开门见山,开头就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国 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是谏疏 的文体所决定的,需把要点放在开头,让君王一目了 然。
卫
谏伐匈奴书
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 编撰的一部 纪传 体断代 史。《汉书》与 《史记》、《 后汉书 》、《三国志》并列 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 《汉书》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 至王莽四年(23年)共230年的史事,是 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关于作者
仔细
把握全篇课文中重点虚词的用法
•以 • 适足以结怨深仇 连词,来 • 今以陛下之盛德攻匈奴 介词,凭借。 • 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介词,凭借。 • 运粮以行 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关系
谏伐匈奴书
词类活用
1、蚕食天下 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2、靡敝中国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惫。 3、海内为一 数词作名词,一体 4、臣窃危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危险。 5、兽聚而鸟散 名词作状语,像兽、鸟一样。 6、禽兽畜之 名词作状语,像看待禽兽那样。 7、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 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8、终不能踰河而北。名词作动词,向北前进。 9、迁徙鸟举。 名词作状语,像鸟一样。
梳理总结文言字词
通假字 1、暴兵露师十有余年 “有”通“又” 2、从之如搏景 “景”通“影” 3、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亡”通 “无”
古今异义
1、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 今:现在 2、靡敝中国 中国:中原 3、以河为境 河:黄河 4、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然后:这样以后 5、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 所以:用 来……的 6、凶者兵器也 古:不祥的器物 今:杀人的器具 7、将吏相疑而外市 古:与外人勾结;今:本市以外的 市
主父偃谏言选择两个例子,一是始皇攻打匈奴成功 却不能继续拓展功业,“暴兵露师十有余年”百姓 “靡敝”不堪的例子;一是汉高祖攻打匈奴终陷平 城的例子。同为攻打匈奴,此其用心一;一是攻成 而没有好结果,一是没攻下而陷入困境,两个例子 照顾到两种可能性,此其用心二;以前有大臣进谏, 阻止讨伐,而未被采纳,终致恶果,此其用心三; 进谏中陈述了匈奴生活特点和地理状况,可供武帝 参考,此其用心四。然主父偃却始终在讲历史故事, 让国君在读故事中,自然领会他的用心良苦。
一个洞悉帝王内心,注重语言艺术的主父偃
在众多进谏者之中能够做到 “朝奏,暮召入见” “公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岁中四迁 ”
谏伐匈奴书的原文翻译
谏伐匈奴书的原文翻译《谏伐匈奴书》是西汉汉武帝时大臣主父偃所做的文章。
下面小编整理了这篇谏伐匈奴书的原文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
谏伐匈奴书的原文翻译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①,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②,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③。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④,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⑤:“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天下既平⑥,天子大凯⑦,春蒐秋狝⑧,诸侯春振旅⑨,秋治兵⑩,所以不忘战也。
且夫怒者逆德也(11),兵者凶器也(12),争者末节也(13)。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14)夫务战胜穷武事者(15),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16),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17)。
务胜不休,欲攻匈奴。
李斯谏曰:“不可。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18),迁徙鸟举(19),难得而制也。
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20),重不及事(21)。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22)。
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
靡蔽中国(23),快心匈奴,非长策也。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35)地千里,以河为境(24)。
地固泽(咸)卤(25),不生五谷。
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26)。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27),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
是岂人众之不足(28),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
又使天下蜚刍挽粟(29),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30),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31)。
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32),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33)。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也(34)。
①不恶:不讨厌。
切谏:深切的谏言。
意谓毫不避讳的直谏君王。
博观:广泛地观察。
②重诛:严厉的惩罚。
③遗策:失策。
万世:万代。
④效:献。
⑤《司马法》:古代兵书,即《司马穰苴兵法》,原有一百五十篇,今存五篇。
以下所引文字出于《司马法·仁本》篇。
⑥平:太平。
⑦大凯:周王所奏凯旋班师的军乐。
谏伐匈奴书的原文翻译
谏伐匈奴书的原文翻译谏伐匈奴书的原文翻译《谏伐匈奴书》是西汉汉武帝时大臣主父偃所做的文章。
下面小编整理了这篇谏伐匈奴书的原文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
谏伐匈奴书的原文翻译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①,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②,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③。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④,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⑤:“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天下既平⑥,天子大凯⑦,春蒐秋狝⑧,诸侯春振旅⑨,秋治兵⑩,所以不忘战也。
且夫怒者逆德也(11),兵者凶器也(12),争者末节也(13)。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14)夫务战胜穷武事者(15),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16),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17)。
务胜不休,欲攻匈奴。
李斯谏曰:“不可。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18),迁徙鸟举(19),难得而制也。
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20),重不及事(21)。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22)。
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
靡蔽中国(23),快心匈奴,非长策也。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35)地千里,以河为境(24)。
地固泽(咸)卤(25),不生五谷。
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26)。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27),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
是岂人众之不足(28),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
又使天下蜚刍挽粟(29),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30),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31)。
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32),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33)。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也(34)。
①不恶:不讨厌。
切谏:深切的谏言。
意谓毫不避讳的直谏君王。
博观:广泛地观察。
②重诛:严厉的惩罚。
③遗策:失策。
万世:万代。
④效:献。
⑤《司马法》:古代兵书,即《司马穰苴兵法》,原有一百五十篇,今存五篇。
以下所引文字出于《司马法·仁本》篇。
⑥平:太平。
高中语文 2.5谏伐匈奴书学案 北京版必修3
《谏伐匈奴书》学案一、文言基础(一)给下列句子加点字注音1.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2.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3. 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4.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5.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6.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7.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8. 又使天下飞刍輓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9. 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10. 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11. 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12. 上自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13.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1.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2.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3. 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4.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5.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6. 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7. 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
8. 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1.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2.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3.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4.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
5. 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谏伐匈奴书_课件
作者简介
主父偃(前?—前127年),临菑 (今山东临淄)人,汉武帝时期名臣。
进谏前: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 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 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 相与排摈,不容於齐。家贫,假贷无 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 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 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 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
第二自然段:
字词:大恺、蒐、狝、所以、凶器、 末节、夫、
翻译: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 不忘战也。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 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第二自然段作用?
言立国之策,引经据典,增强说服力。 引经据典——指出大国治国原则为 “不好战”
第三自然段:
字词问题:任、蚕食、战国、务、 休、举、中国、甘心、完计、却地 千里、河、然后、暴、胜、踰、飞 刍輓粟、率、致、相、
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之君相媲美。
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 奴
(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想攻匈奴,李斯 劝谏说:“不可以。匈奴 无城郭之居,委积11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 没有固定居住的城池,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如 同迁徙的鸟,难以控制他们。 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 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 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无济于 事。
互相 相
偏指一方
数词 一
名词,一体
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 姥姥不相誉,更阿谁道好 葬近蜗居,歌哭相闻 既相知爱,何敢深隐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 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看见 见短墙外一小院落,有妇可四十余 见
表被动 庶不见凌于雄鬼
对着 向
以前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1文档第二单元第5课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更.虑之(ɡēnɡ)(2)樊於.期(wū)(3)以药淬.之(cuì) (4)忤.视(wǔ)(5)变徵.之声(zhǐ) (6)瞋.目(chēn)(7)卒.起不意(cù) (8)夏无且.(jū)(9)被八创.(chuānɡ) (10)箕踞..以骂(jī jù)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即使;谒,拜会、前往。
(2)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凭信之物;亲,接近。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封地。
(4)右手揕.其胸:刺。
(5)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搥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
(6)以药淬.之:把烧红了的铁器浸入水或其他液体中,急速冷却,使之硬化。
(7)人不敢与忤.视:逆,迎着。
(8)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没用的人,对人的蔑称。
(9)为变徵..之声: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10)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
(11)自引.而起,绝.袖:引,指身子向上起;绝,挣断。
(12)操其室.:指剑鞘。
(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掷击。
(14)被八创.:伤。
(1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侵犯、欺侮(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通“返”,返回(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通“诀”,离别(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害怕(6)燕王拜送于庭.:通“廷”,朝廷(7)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通“捧”,两手捧着(8)愿大王少.假借之:通“稍”,稍微(9)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环绕(10)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猝”,突然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
《谏伐匈奴书》知识点复习
《谏伐匈奴书》知识点复习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务胜不休,欲攻匈奴。
李斯谏曰:“不可。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
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
靡蔽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地固泽(咸)卤,不生五谷。
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
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
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
御史成进谏曰:“不可。
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
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
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
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
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
北京版-语文-高一-《谏伐匈奴书》课文译文
《谏伐匈奴书》翻译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会厌恶率直的进谏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躲避重罪,敢于直言进谏,因此不会有遗漏的策略而功业流传百世.现在我不敢为了逃避死亡而隐瞒忠心,所以来献上愚昧的计策.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微思考。
《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大,如果好战也一定会灭亡,天下即使平安,忘记战争也会灭亡."天下已经平定,天子凯旋,春秋狩猎,诸侯春秋练兵,以此来不忘记战争。
况且愤怒的人是违背道德的,武器即是凶器,争夺的人节操卑劣。
古代的君主一旦发怒,一定会有伤亡,所以圣明的君王会慎重行事。
只追求战胜而用尽武力的人,是没有不后悔的。
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威武,蚕食天下,吞并各个交战的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相同。
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
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
匈奴没有固定居住的城池,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
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
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得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
战胜他们就一定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
使中原疲惫,而以打匈奴为愉快之事,这不是好政策。
”秦始皇不采纳李斯的建议,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开阔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国界。
这些土地本是盐碱地,不生五谷。
这以后,秦朝调发全国的成年男人去守卫北河地区。
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
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不是的,这是形势不允许呀!秦朝又让天下百姓飞速转运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县城起运,转运到北河,大抵运三十钟粮食才能得到一石。
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
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不能得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谏伐匈奴书_课件
• 秦皇帝任战胜之威 • 务胜不休 • 轻兵深入 • 地固泽卤 • 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 死者不可胜数 • 兵革不备 • 负海之郡 • 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 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 • 天下始叛秦 • 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 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凭借 追求/致力 军队 本来
看成/认为和…一样 参照/借鉴 经验 视野 心思 改变 结果、效果 仔细
词类活用
A 名词作状语
•蚕食天下
像蚕一样
•迁徙鸟举
像鸟一样
•道死者相望
在道路上 (一个挨一个)
•兽聚而鸟散
像野兽一样,像鸟一样 (而:表并列)
•日费千金 •禽兽畜之
每天
像对待禽兽一样 (蓄养)
词类活用
B 使动用法
•靡敝中国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 •覆军杀将 •却地千里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
使……疲敝/衰败
使……日晒雨淋 使……倾覆 使……退却 使……扩大
词类活用
C 意动用法
• 甘心匈奴 • 臣窃危之 • 高帝悔之 • 百姓所疾苦也
以…为快意 以…为危,认为…是危险的
以…为后悔 感到/认为疾苦
D 名词作动词
• 终不能踰河而北 北进、北上、向北进发
重点虚词
•以 • 适足以结怨深仇 连词,表结果。 • 今以陛下之盛德攻匈奴 介词,凭借。 • 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介词,把。 • 运粮以行 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关系。
解释划线词语 • 不恶切谏(厌恶、憎恨) • 以效愚计( 献,呈献)
• 幸赦而少察之( 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 ( 稍稍、略微 )
• 怒者逆德( 违背 )
• 故圣王重行之( 所以)(慎重) • 务战胜( 追求、致力) • 穷武事( 用尽、穷尽)
北京版必修三《谏伐匈奴书》教案
试从内容、语言两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写作特点。
要求:1.有对内容的具体分析。
2.语言分析要举出具体的词语,不可泛泛而谈。
(学生分组讨论)
训练思维,注意
鉴赏的方法,以及对主题的思考。
课后分析
要让学生懂得鉴赏的方法,明白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要掌握其内容和主题,还要学会欣赏它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色。
3、请推测一下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从大家的推测可以看出与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相类似的是谁?
5、主父偃是如何评价秦帝攻伐匈奴?
6、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秦帝攻伐匈奴的过程
(板书):
秦帝:人足、兵革备——攻匈奴——终不能
——人不足、兵革不备——攻匈奴
——天下始叛
学生根据文本找寻答案
(学生讨论)
学生齐读课文
课题谏伐匈奴书
授课时间2008年4月22日
教案课时1
教学目标
1知识
了解作者主父偃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
“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特色。
2能力
通过对“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的学习,理解文章中谏伐匈奴的观点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3思想品德
(学生讨论)
导入课文
学习鉴赏知识
让学生明确,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做好鉴赏准备
学习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
编号北京165中学教案第3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7、请同学们分别从内容、结构、语言、论证手法等方面共同讨论主父偃的进谏艺术。
三、小结本课内容
主父偃的直谏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含蓄、得体而精炼,在谏疏中使用了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使拥有“威武强睿德”之称的汉武帝最终改变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可见不愧为一篇张弛有度、经世致用的谏疏。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2.5谏伐匈奴书
教学难点“谏书”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色。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谏伐匈奴书
天下既定
汉武帝:人足、兵革备
扩充疆土
秦帝:人足、兵革备—攻匈奴—终不能—人不足、兵革不备—攻匈奴—天下始叛
主父偃:“好战必亡、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编号北京165中学教案第1页
编号北京165中学教案第2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具体分析主父偃是如何打动汉武帝,使他改变攻伐匈奴的治国方略。
二、授课过程
1、齐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寻找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
2、请同学们说说汉高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
3、请推测一下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
4、从大家的推测可以看出与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相类似的是谁?
课题谏伐匈奴书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案课时1
教学目标
1知识
了解作者主父偃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
“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特色。
2能力
通过对“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的学习,理解文章中谏伐匈奴的观点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3思想品德
体会在战争背景下,“好战必亡、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这一主题。
四、布置作业:
试从内容、语言两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写作特点。
要求:1.有对内容的具体分析。
2.语言分析要举出具体的词语,不可泛泛而谈。
(学生分组讨Leabharlann )训练思维,注意鉴赏的方法,以及对主题的思考。
课后分析
北京版必修三《谏伐匈奴书》教案
试从内容、语言两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写作特点。
要求:1.有对内容的具体分析。
2.语言分析要举出具体的词语,不可泛泛而谈。
(学生分组讨论)
训练思维,注意
鉴赏的方法,以及对主题的思考。
课后分析
要让学生懂得鉴赏的方法,明白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要掌握其内容和主题,还要学会欣赏它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色。
课题谏伐匈奴书
授课时间2008年4月22日
教案课时1
教学目标
1知识
了解作者主父偃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
“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特色。
2能力
通过对“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的学习,理解文章中谏伐匈奴的观点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3思想品德
体会在战争背景下,“好战必亡、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这一主题。
教学重点欣赏“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谏书”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色。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谏伐匈奴书
天下既定
汉武帝:人足、兵革备
扩充疆土
秦帝:人足、兵革备—攻匈奴—终不能—人不足、兵革不备—攻匈奴—天下始叛
(学生讨论)
导入课文
学习鉴赏知识
让学生明确,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做好鉴赏准备
学习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
编号北京165中学教案第3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7、请同学们分别从内容、结构、语言、论证手法等方面共同讨论主父偃的进谏艺术。
三、小结本课内容
主父偃的直谏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含蓄、得体而精炼,在谏疏中使用了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使拥有“威武强睿德”之称的汉武帝最终改变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可见不愧为一篇张弛有度、经世致用的谏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
上书进谏是封建社会朝臣参与政事、辅佐君主的重要方式。
进谏文章是一种特殊的实用
性散文。
为使君主纳谏,文章既要议事论理,又要陈情明志;在用语上必须恪守君臣之礼,
不论直言还是婉言都要得体适度。
进谏者的情感操守、文韬武略也会借言辞文句而展现。
这
些特点,在《谏伐匈奴书》中多有反映,阅读时应注意发现、品味。
为达到上述学习目的,首先应借助课文注释、旁批和工具书准确理解文意,然后反复
诵读;如果对作者的观点有不同看法,可及时在“电子学习平台”上发布以便和同学们探讨。
○1
5 谏伐匈奴书
主父偃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②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③以直谏,是故Array事无遗策④而功流万世。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
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⑤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
危。
”天下既平,天子大恺⑥,春蒐秋狝⑦,诸侯春振旅,秋治
兵,所以不忘战也。
且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8也,争者末节○9也。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夫务战胜,穷武事,
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
功齐三代○10。
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
夫匈奴
无城郭之居,委积○11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
轻兵深入,粮
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得其民,
不可调而守也。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
靡敝中国,甘心○12匈奴,
非完计也。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
以河为境。
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
是岂人
①节选自《汉书·主父偃传》。
主父偃(公元前?—前127年),临菑人,官至中大夫;提出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推恩法”。
②[切谏]深切的谏言,指毫无避讳地直谏君王。
③[重诛]严厉的惩罚。
④[遗策]即失策。
⑤[《司马法》]即《司马穰苴兵法》,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⑥[大恺]周天子打仗凯旋时所奏的军乐。
⑦[春蒐秋狝]狩猎的名称。
春天打猎叫“蒐(sōu)”,秋天打猎叫“狝”(xi ǎn)。
在周代,诸侯一般把狩猎作为一种军事演习的方式,因此名为打猎,实为练兵。
⑧[凶器]不祥的器物。
○9[末节]节操卑劣。
○10[功齐三代]功业与夏、商、周三代相等。
○11[委积]这里指仓廪
中所储藏的粮食和财物等。
○12[甘心]快意,这里是意动用法,把攻打匈奴作为一时快意之事。
众之不足,兵革之不备哉?其势不可也。
又使天下飞刍輓粟○1 ,起
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2。
男子
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
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及至高皇帝○3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代谷之外而欲击之。
御史成谏曰:“不可。
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4之如搏景○5,今
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高帝不听,遂至代谷,果有平
城之围○6。
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故兵法○7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秦常积众数十万人,
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夫匈奴行盗侵驱○8,所以为业,天性固然。
上自虞夏殷周,固不程
督○9,禽兽畜之,不比为人。
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10,而下循近
世之失,此臣之所以大恐,百姓所疾苦也。
且夫兵久则变生,事
苦则虑易。
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11,故尉佗、章
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
故《周书》
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
”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思考·练习
一、解释下列语句中画横线部分的意思
1.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2.诸候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3. 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1[飞刍輓粟]指飞速地运送粮草。
刍,牛马所食的粮草;輓(wǎn) ,指用车船运送。
○2[三十钟而致一石](因为运送路途中耗费)运30钟粮食才能得到1石。
1钟相当6石4斗,30钟等于192石,有效输送量只有0.5%。
○3[高皇帝] 即汉高祖刘邦。
○4[从]追。
○5[搏景]搏,击,打。
一说为“捕”,捕捉。
景,通“影”。
○6[平城之围]指公元前200年,刘邦在攻打匈奴时被围困在平城的白登山。
○7[兵法] 即《孙子兵法》。
○8[行盗侵驱]指侵犯边境,抢掠人畜。
行盗,指流动性的抢劫。
○9[固不程督]固,本来;程督,指按照法律道德的标准加以规范和督导,即施以教化。
○10[统]经验。
○11[外市]与外人
勾结。
4.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
5.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6. 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7.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所以大恐,百姓所疾苦也。
8. 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二、概括主父偃进谏的目的和支撑这个目的的理由。
三、这篇文章的内容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是优是劣,请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