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民族灵魂”能够统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主题吗?——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问题的再思考

合集下载

北京语言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网课测试题答案3

北京语言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网课测试题答案3

北京语言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以下哪些属于路遥创作的作品?()A.《龙种》B.《乡场上》C.《平凡的世界》D.《人生》2.寻根文学作家将目光投向整体的现实人生,注目于民族的生存状况,普遍地发现民族文化的危机。

()A.错误B.正确3.《白鹿原》用“历史—文化”的方法在对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塑中完成民族灵魂的重塑,在充满矛盾冲突的动态图画中,表现儒家文化在世纪性的“挑战—回应”中实现自身的复兴。

()A.错误B.正确4.藏族作家益希单增的长篇小说《雪剑残阳》再现了本世纪初西藏军民抗击英国殖民侵略的英勇斗争。

()A.错误B.正确5.梁漱溟于1950年10月至1951年5月撰写论著(),首肯建国初年的显著政绩。

A.《乡村建设理论》B.《敬告中国共产党》C.《中国建国之路》D.《人心与人生》6.《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绿化树》使用的同为来自《旧约》的“受难—蒙恩—救助—新生”环形结构。

()A.错误B.正确7.汪曾祺以散文化小说形式描写建国前苏北城镇的市井生活。

()A.错误B.正确8.郭谝子是()中的人物。

A.《灵与肉》B.《绿化树》C.《男人的一半是女人》D.《邢老汉和狗的故事》9.()最早地表现了对人生价值思考的主题。

A.朦胧诗B.伤痕文学C.寻根小说D.反思文学10.《黄河东流去》的作者是()。

A.方之B.高晓声C.李准D.王蒙11.《北方的河》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较为强烈地流露了张承志的个性、气质。

()A.错误B.正确12.以下哪些属于高晓声创作的作品?()A.《“漏斗户”主》B.《陈奂生上城》C.《陈奂生转业》D.《陈奂生包产》13.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描写小木匠黄秀川进城耍手艺,带回来一整套新技术的同时,也带回来另一套价值观,背弃了班门祖训和道德传统。

()A.错误B.正确14.赵树理的全部作品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农民的翻身和翻身的挫折,《平凡的世界》则是中国农民二次翻身的史诗。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节选详细内容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节选详细内容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节选)详细内容【内容提要】文学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副产品,也是中国文学自身新旧嬗变的历史产物。

梁启超关于文学革命的理论倡导与建构体现了20世纪新的文学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的萌芽,是中国文学审美理念更新的重要阶梯。

【关键词】文学/革命/审美/更新【正文】综观梁启超两次倡导“文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其关于新体散文的基本美学观点是:(一)、散文创作的目的不为传世,而为觉世。

(二)、散文效法的目标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新体散文。

(三)、散文变革要从内容到形式实行全面的变革。

内容上要表现“欧西文思”,形式上要追求“雄放隽快”、“明晰”“畅达”。

(四)、散文语言应力求通俗化,可兼容中西词汇语法。

“文界革命”的理论主张冲破了传统散文的各种清规戒律,使散文从“文以载道”和“替圣贤立言”的目的规范中解放出来,成为融入社会现实,面向广大民众的具有新鲜血肉和切实内容的崭新文体。

“文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也使散文挣脱了桐城、八股等僵化凝固的文体规范,成为不拘一格、自由抒写的崭新文体。

尤其是在“新文体”的创作实践中,与“欧西文思”相对应的大量西方新名词,如“国民性”、“人权”、“功利主义”、“专制主义”等,得到了介绍传播。

这些“新名词”的输入冲击了“古文辞”的格律、习用典故和陈腐语汇,改造和丰富了文言的词汇系统,更新了文学语言的风格,还促进了散文创作主体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夏晓虹在《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一书中对此作了高度的评价:“‘新文体’对于现代语文最大的贡献,即在输入新名词。

借助一大批来自日本的新名词,现代思想才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

‘新文体’的半文半白,也适应了过渡时代的时代要求。

”[3]陈平原在《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书中也对此作了肯定:“晚清的白话文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白话文,只有经过梁启超的‘新文体’把大量文言词汇、新名词通俗化,现代白话文才超越了自身缓慢的自然进化过程而加速实现。

浅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浅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2 二 十 世纪 中 国文 学 发展 的局 限
历史永远是伟大的教科书。中国历经百年沧桑, 文学改革层出
时的话题 ,但是中国的实 际国情带给文学上的影响是 举足轻重 的 , 不穷 , 但 是如果把“ 世 界文学” 作为参 照系统 , 那么除 了个 别的优秀 在继承 中国优 良传统文化 的前提下 , 接受并融入外来 文化 , 并 与之 作品外 , 总体 上来 说 , 二 十世纪中国文学对人性的挖掘和 深层 意识 将相辉映是这百年积 淀的总概论。 的剖析 , 显然缺乏哲学深度 , 其结果远远未得到个性化的生动变化 , 1 二十 世 纪 中国 文 学 发展 的概 述 方面文学 自 觉地的肩负起“ 启蒙 ” 的任务 , 另一方面每个时代都有 所谓的“ 二十世纪 中国文学” , 就是一个从上世纪末开始延续至 它 自己中心 的一环 , 都有这种为 时代所规定 的特色所在 , 而二十世

今并且仍 在继续的文学进程 , 这是一个 由古代文学 向现 代文学过 纪 的中国, 时代的 中心显然是政治 , 倘若真诚的 自 我反省 本来 有希 渡、 转变并最终形成的过程 , 在这一过程中 , 处在 中国社会历史大动 望达到某种深度 , 可惜其发展方 向也往往停 留在政治 、 伦 理层次上 荡、 大变革 中的中国文学的发展 , 犹如一条长河 , 慷慨悲歌 , 曲折跌 的检视 。“ 2 0 世纪 中国现代文学 ” 源于启蒙 , 兴 于启蒙 , 衰于脱离启 政治文学 ” 的演变 , 政治压僻 了一切 , 冲淡了一切 , 文学始终还 宕, 波澜壮 阔 , 浩荡前行 , 中国文学开 始走 向并 融入“ 世界 文学” , 并 蒙向“ 且 自身也在受着 世界文学带来 的影响 ,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大碰撞 、 是 围绕着政治这一中心环节而展开 了, 服从 、 服务于政治 , 除了政治 别的思想启蒙工作始终来不及 开展 , 文学也 就渐渐 的 大交流 , 在碰撞交 流中 , 中国文学 以现代文学 内容 、 文学形式 、 文学 性思想之外 , 丧失 了对人 性 , 对思想 巨大 的影 响力 , 所谓 语 言塑造现代文学形象 , 启蒙国民意识 , 弘扬现代文明 , 讴歌 民族精 成为 了政治的 附属 品 , 神 ,深刻折射 出中华 民族从救亡 图存 走向全面复兴 的伟 大历史进 “ 普遍人性” 的概念实际上是未被本世纪 的中国文学所真正接受的 。 人 程, 中国这个通 过“ 语言 ” 的艺 术来折射 并表现古 老文 明的 中华 民 但是与其说 这是一种局限性 ,毋 宁说这是一种 中国鲜有 的特色 , 在二 十世 纪的 族, 艺术地再 现了这个伟大历史 时期 的壮 丽图景 , 在灵 魂的新 旧交 性 的弱点总是作为 民族性格 中的伤疤被认识被揭露 , 中国文学中 , “ 为艺术而艺术” 的口号始终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抗议 替 的广大时代 中通过转变获得重生并崛起的机会 。 泱泱 中国古往今来 , 江河山脉一样巍峨绵延 的文学成就 , 碧空 而绝不是对 纯艺术 的无限追求 与渴望 。 二十世 纪的中国文学生动地体现 了其启蒙主义 、 民主主义的主 星月一样浩瀚 闪烁 的文学 人物 , 既令 中华 民族 为之 自豪 , 也使整个 特别是文学 中的“ 自我启蒙 ” 精神 , 那种苛刻 的、 人类 为之骄傲 !但时间总是发酵美好事物最好 的酵母 , 中国文学经 体倾 向和基本性质 , 虔诚的 自责与反省 , 是以往没有的 , 在危机 四伏 的大时代 中, 文学的 过百年的积淀 , 吸收外来文学 营养使 之民族化 、 继 承民族传统使之 使命崇高 , 文学 中充满了 自我牺牲 的圣 洁情感 , 这种牺牲 现代化 , 中国是一个有著悠 久的文化传统的文明古 国 , 在二十世 纪 责任重大 , 某些志趣和 内心生活 的影 响 , 这 些牺 就其文学的整体发展态势与结构 , 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文学模 式或 包 括了人们 受到的现代教育 、 崇高的 , 但 是知识分子的 自我启 蒙过于 文学体系。首先是 主流文学即载道文学 , 这种文学类型 由始至终起 牲 对于我们来说是神圣 的、 有时候甚至带有某种被扭 曲, 以致病态 的成分 , 这就使 着一贯性 的主导作 用和主体优势地位 ; 然而相对来说 , 审美文 学的 深刻与真诚 , 丧失 了原本文学带给 发展则起伏跌 宕 , 几经 危殆衰颓 , 审美 文学 对于 中国来说是 十分重 原本高洁的牺牲成为了一种博人眼球的工具 , 也使 文学产生 了放不开手脚 的毛病 , 中国知识 分子除极 要 的一部分 , 中国有 自己文化的鲜明特点 , 要想将这一特点继 承并 人 的抚慰 , 在 发展下去 , 审美是 必不 可少的 , 但 是审美文学却总是处于艰难 曲折 少 数杰 出人物外 ,绝 大多数都缺乏独立的人 格意识和批判 能力 , 的生存境况与发展条件 , 直到二 十世纪末期才显现 出雄起勃发 的气 他们的笔下少有敢 于张扬知识分 子的人格精神和批判 意识的伟大 部 分知识分子缺乏独立高远 的审美气 魄和博 大的胸襟 、 宽广 象; 最后是通俗文 学 , 通俗 文学 与审美 文学也有 同病相怜 之处总是 杰作 , 的视野 , 在传统和现实 的双重压力下 , 他们不是做 了金钱的奴隶 , 就 有低 潮期 , 但 是不同之处是通俗文学总见高潮迭起 , 当然 在历经几 是做了权力 的奴隶 。因为缺少西方作家那种独立深思的责任感 , 也 次大的起 落后 , 通 俗文学则有野火春风之势 , 即便滑落低 谷空音之 这是很值得深 思的问题 , 为什么 中国的 际, 也 与主流文学和审美文学共依并存 , 尽显其顽强 和不可灭绝 的 缺少 自我批判 的忏 悔意 识 ,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整理版]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整理版]

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一、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述评。

答:在中国的历史上,1898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流产的戊戌变法。

在文学史上,1898年也有其特殊的意义。

1、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界革命晚清的诗坛寂寞萧索,毫无生气,为了诗歌的革新解放,黄遵宪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发动了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的滥觞起于黄遵宪。

但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则是梁启超。

针对晚清诗歌创作追求古与雅的写作原则,梁启超他们提出了新与俗的纲领。

所谓新,或者说新的意境,就是指反映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

因此,他们认为,诗人应关心现实,熟悉生活,没有亲身的阅历,无法通晓世情不知现今的世事,就难以了解时势,就写不出新的意境。

所以“儒生不出门,勿论当世事,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

他们还认为,创造新的诗境,必须有新的思想,只有用新的思想来写新的生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

他们所强调的,是诗歌应该融入西方现代的思想观念。

针对“求古求雅”的原则,破了诗体雅俗的界限,黄遵宪就主张诗歌创作的新与俗的理论,就是“以最浅之文字,存以深意”,而黄遵宪的诗作就是实践这种主张的典型代表。

这场目标在于“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只“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的“诗界革命”,实际上是一场以新思想与旧形式的揉合杂拌为奋进目标的改革,当然结不出诗歌的硕果,也难于开一代诗风。

2、从报章文体到新文体桐城派古文、八股文为中国锢禁文明之一大根源。

近代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这些文体的危害,同时也认识到统治者默认、提倡、推行这些文体的意图。

黄遵宪希望世儒能改变“老死不知悔”的态度,跳出这种毁灭人材、束缚文学的圈子。

于是,黄遵宪、康有为等人曾提出过“适用于今、通行于俗”,“情深而文明”的改革设想。

但这种设想并没在理论上得到更多的探讨。

后来,在报章文体出现,“新文体”流行,梁启超才适时提出“文界革命”的主张的。

“新文体”实际上也就是随着现代型报刊杂志的繁荣和政治改良运动兴起而出现的“报章文体”。

孔范今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浅识

孔范今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浅识

孔范今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浅识作者:张吉兵来源:《江汉论坛》2014年第10期摘要:孔范今主张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治史者应持学理价值的取向,而不是历史价值的取向。

孔范今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中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史,描绘了20世纪中国文学结构呈现的开放性大空间特征,多维性特征,以及疏离性特征,等等,并揭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经历了三次大的回旋的走向。

孔范今20世纪文学史论的史学观基础是有别于政治家,或历史家的历史观的文学视野中的历史观。

关键词:孔范今;20世纪中国文学史;史论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10-0098-04一般研究者通常是皓首专治一经,即以局部的历史现象为研究对象,如具体的作家、作品,社团、流派,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等等。

当然,学术研究牵一发而动全身,据守一隅亦须胸有全局,但不能否认二者毕竟有大小之别。

当然,研究对象的小大并不必然地赋予研究者学术地位的高下,决定的因素是研究者的学术建树。

孔范今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为研究对象。

孔范今的学术事业择取一个宏大的研究对象,并卓越完成了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孔范今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包括三大部分:史料、史论、史编。

199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是史料,两种《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1997年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2012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史编,《新学术视野中的反思与重构》则是其史论。

本文主要谈谈我對孔范今20世纪中国文学史史论的认识。

孔范今非常强调治史者观念的重要性,治史者自身角色定位的重要性。

《治史者的角色定位》、《对视,并不是取其反》等专文谈论这个问题,认为这从根本和全局上影响到治史者的立言。

孔范今认为治史者应取学理价值的取向,而不是历史价值的取向。

他认为历史价值取向存在的场域是历史当下,将其带人治史的场域,则是一种错位。

王瑶、钱理群等的文学史中都存在羼杂着历史价值取向的偏弊。

福师12秋学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

福师12秋学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

福师12秋学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第一篇:福师12秋学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福师12秋学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一、单选题 1.()是姚斯文学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A.“现在接受” B.“期待视野”C.“先在理解”D.“先在知识” 正确答案:B2.《塔铺》的作者是: A.方方 B.池莉 C.刘震云 D.刘恒正确答案:C3.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旨在“研究新旧戏曲,翼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的()A.春柳社 B.春阳社 C.春草社 D.春风社正确答案:A4.运用“ 戏拟”这种方式最受注目的作家是:A.马原B.莫言C.格非 D.余华正确答案:D5.以弘扬儒家“道统”、“文统”为宗旨的各文学派别声势大振。

在文论上,桐城派主张()A.“义法”说B.“肌理”说C.“清空雅正”说D.“道统”、“文统”正确答案:A6.先锋小说家都重视小说的语言实验,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 A.格非 B.孙甘露 C.莫言 D.马原正确答案:B7.巴金的作品中反映轿夫一家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的崇敬与同情的是:A.《可爱的人》B.《路上所见》C.《报复》D.《悼橘宗一》正确答案:A8.《许三观卖血记》的作者是: A.莫言 B.洪峰 C.马原 D.余华正确答案:D9.诗界革命的滥觞起于()A.黄遵宪B.梁启超C.康有为D.谭嗣同正确答案:A10.“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一著名论断是在()一文中提出来的。

A.《新民主主义论》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D.《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确答案:C11.()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A.创造社B.左联 C.太阳社 D.研究会正确答案:B12.在故意设“空缺”方面,格非的小说()就是典型的代表。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专题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专题

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一、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述评。

答:在中国的历史上,1898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流产的戊戌变法。

在文学史上,1898年也有其特殊的意义。

1、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界革命晚清的诗坛寂寞萧索,毫无生气,为了诗歌的革新解放,黄遵宪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发动了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的滥觞起于黄遵宪。

但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则是梁启超。

针对晚清诗歌创作追求古与雅的写作原则,梁启超他们提出了新与俗的纲领。

所谓新,或者说新的意境,就是指反映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

因此,他们认为,诗人应关心现实,熟悉生活,没有亲身的阅历,无法通晓世情不知现今的世事,就难以了解时势,就写不出新的意境。

所以“儒生不出门,勿论当世事,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

他们还认为,创造新的诗境,必须有新的思想,只有用新的思想来写新的生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

他们所强调的,是诗歌应该融入西方现代的思想观念。

针对“求古求雅”的原则,破了诗体雅俗的界限,黄遵宪就主张诗歌创作的新与俗的理论,就是“以最浅之文字,存以深意”,而黄遵宪的诗作就是实践这种主张的典型代表。

这场目标在于“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只“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的“诗界革命”,实际上是一场以新思想与旧形式的揉合杂拌为奋进目标的改革,当然结不出诗歌的硕果,也难于开一代诗风。

2、从报章文体到新文体桐城派古文、八股文为中国锢禁文明之一大根源。

近代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这些文体的危害,同时也认识到统治者默认、提倡、推行这些文体的意图。

黄遵宪希望世儒能改变“老死不知悔”的态度,跳出这种毁灭人材、束缚文学的圈子。

于是,黄遵宪、康有为等人曾提出过“适用于今、通行于俗”,“情深而文明”的改革设想。

但这种设想并没在理论上得到更多的探讨。

后来,在报章文体出现,“新文体”流行,梁启超才适时提出“文界革命”的主张的。

“新文体”实际上也就是随着现代型报刊杂志的繁荣和政治改良运动兴起而出现的“报章文体”。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复习提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复习提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复习提纲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况1、20世纪中国文学分为三个阶段:1900——1916年,中国近代文学后期191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阶段1949——现在,中国当代文学阶段2、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主要特点:A、1917——192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6)。

通常又叫做“五四”时期的文学,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

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学文学奠基人及现代文学奠基作,都出现在这一阶段,这一时期文学的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

B、1927年一一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这一阶段以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等作家的创作为代表,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

C、1937年一一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十年。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代表作家有张爱玲、钱中书、赵树理等。

3、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口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古代文学的冲突与承传口中外文学的相互交融口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第一章(1900—1916)1、“诗界革命”与梁启超和黄遵宪1)梁启超的生平与代表作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人称任公,号饮冰子,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梁启超著有《饮冰室文集》。

2) “诗界革命”的发生、发展、基本内容和意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及其创作1)黄遵宪的生平与代表作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善写诗,主张写诗“不名一格,不专一体”。

“我手写我口”,对旧体诗进行改革。

著有《人境访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口“我手写我口”口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口反对“泥古”。

3)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及特点:他喜欢以新事物、新观念入诗,却能把这些新事物、新观念化为自己独特的印象和感觉。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心得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心得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心得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500字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感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老作家柯灵曾有如下慨括:“中国新文学从来就和政治浪潮配合在一起,因果难分”。

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反帝反封建;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一阶级斗争;抗战时期一一抗日救亡。

这是一种不无缺陷的文学传统。

好处是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短处是无形中大大减削了文学自身的全面的良性发展。

这种泛政治化的传统,从文化理念上说是承袭着中国古代儒家正统的“文以载道论,文学观的形成一般可以追朔到晚清时期由梁启超所倡导的“政治小说”。

及至“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展后,虽然提出“为人生’’的文学口号,但很快就持续了梁启超的逻辑思路,无论周作人的“思想革命”,还是早期共产党人直接呼吁的“革命文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以“革命文学”为口号的左翼文学的空前发展,几乎形成了文坛的主流;抗战爆发,演变为清一色的抗战文学。

当时根据地由于在理论上明确倡导“文学从属于政治和文学批评“政治标准第一”以及“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等,更是把“政治化文艺的传统发展到了凝固的程度。

建国后十七年依然是根据地文学的延续,是新中国文学政策的翻版。

至于“文革文学”只不过是把这一传统发挥到了极至而产生“异化罢了。

这种泛政治化的传统之所以得以延续,应该说是与现实中国的社会政治动荡的局面相适应,由当时社会文化思潮所决定的。

——无论是“五四”思想启蒙的要求和责任,还是民族救亡和民族解放任务的提出,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现代作家。

使得他们的文化心态在政治化的问题上定型了。

从中国大多数现代作家的传记材料中不难发现,作为作家,他们并不满足于做一般意义上的作家,而是期望同时成为思想家和革命家。

即“诗人和战士”的统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文学主张、文学观念,基本上是一种作家的政治表态,或是对文艺政策的阐释。

在很大程度上,所有的文学理论都是官方文学政策的翻版。

即使所谓的文学争论,也都是基于对官方文艺政策理解上的争议。

能够写出一部什么样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关于"重写文学史"的再思考

能够写出一部什么样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关于"重写文学史"的再思考

中图 分 类 号 :I0 . 26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9 3 ( 00 0 0 5 0 0 0— 69 2 1 ) 5— 0 7— 7
倘若 以关 键词 来梳 理或 者 回顾 18 代 以来 的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的“ 科 史 ” “ 写 文学 史 ” 90年 学 ,重 是无
史 ” 回归 。如 果说 在 18 代 的 历史 语 境 中 , “ 的 9 0年 以 回到 文 学 ( ) 史 自身 ” 旨归 的对 “ 学 史 ” “ 为 文 的 重 写”, 是为 了把僵 化 乃至停 滞 不前 的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史 的研 究从 危机 化 为转 机 , 么 , 那 当写 出“ 实 的客 真
“ 重写 文学史 ” 的倡 导者和 支持者 对如何 进入 历 史 , 如何 认识 文 学 ( ) 史 和政 治 的关 系 , 如何 理 解现 当代
文学 的意 义生产机 制 , 何更为 清醒地认 识甚 至警 惕 自己的学 术 立场 等 诸 多 问题 并 未 进行 更 为深 入 的 如
思考和 探讨 。在美 国学者 书勒克 的“ 外部 研究 ” 内部研究 ” 与“ 的参 照系下 , 较 于上 面 的宏观 的理 论 问 相
现 当代文学史研究 的局 面。但 是当写出“ 实的客 观的纯粹 的文 学史” 真 的努力 变成 一种 常识 , 抑或是一 种新 的权威姿态 时, 就有可能使重写文学 史这一 命题走 向 自我 封闭 。由此产生 的诸多 问题 , 比如何 谓 “ 文学 的历 史 ” 被书写 的历史与 书写后 的历史 是何 种关 系 , , 究竟应该 怎样 再现历史 , 历史再现 的可能性 到底 有多大等 , 都 不是 当初提 出“ 重写文学史” 时想 的那 么简单 , 如果不加厘清 , 就有可 能成为新 的迷思 。反思 18 90年代 的“ 重

回到经典重释经典_关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经典化问题

回到经典重释经典_关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经典化问题

回到经典 重释经典———关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经典化问题黄曼君内容提要 本文以突出精神文化与“诗性转向”的思、诗、史关系结构为线索,从精神意蕴、审美诗性与史的定位三个方面对文学经典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示出中国20世纪新文学经典化复杂的历史变动与阐释中的新文学经典世界,并对“思”的诗化与实用理性化的不同倾向进行辨析,展示出思、诗、史关系的不同组合带来的经典之间、经典阐释之间以及新文学史之间的类型区分与矛盾冲突局面。

一 经典的言说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实来看,无论是对现代文学有无经典的讨论,还是对现代文学经典的焦虑与危机感,都与对经典的涵义的理解有极大的关系。

那么,应该怎样对这个概念进行界定呢?我以为,概括起来说,可以从思、诗、史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在精神意蕴上,文学经典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它往往既植根于时代,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具有历史的现实的品格,又概括、揭示了深远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的意蕴,具有超越的开放的品格。

它常常提出诸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灵与肉等人类精神生活中某种根本性的问题。

同时,经典与经典阐释有着如影随形的密切关系,经典必须持续不断地被汇集整理、接受传播、称引崇奉,才能成其为经典。

原创性的经典还需要原创性的阐释,而原创性的阐释又可能成为新的经典或具有新的经典性特征。

如朱熹的《四书集注》之于孔孟儒家经典;胡适、俞平伯的新红学,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经典如巴金的《家》、《春》、《秋》,老舍的《四世同堂》等之于《红楼梦》,都有程度不同的原创性,具有新的经典性特征。

第二,从艺术审美来看,文学经典应该有着“诗性”的内涵。

它是在作家个人独特的世界观渗透下不可重复的艺术世界的创造,能够提供某种前人未曾提供过的审美经验。

它是基于感性生命、精神需要乃至个人和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对于世界的独特的审美把握。

这种审美把握通过原创性努力,涵纳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与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而且还以生成着、行动着的“在场时域”将过去和未来的生命吸纳于当下。

对我国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

对我国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

对我国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文学领域的共鸣产物。

对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进行分析和研究既可以帮助文学人士了解现代文学,还可以帮助他们对当代文学进行反省,在扩大文学研究领域的同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走向起到了一定指导作用。

本文从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概述着手,在此基础之上依次探讨了世界文学形成及发展进程、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现代悲剧感及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变异,以期为文学研究提供研究依据。

标签: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历史研究一、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概述“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指的是二十世纪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仍在发展的一个文学进程。

是古代中国文学到现代中国文化发展、演变并最终成为现代文学的完整过程。

作为推动中国文学向世界文学格局并入发展的重要进程,二十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在中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与交流中形成了文学方面、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等民族意识,并且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折射出中国古老民族及文化在新旧交替中收获的成果和精神。

现阶段,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主要包括以下主要类型:即将融入“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改造中华民族灵魂”的主题文学;以“悲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美感文学;从文学语言结构中散发出来的艺术风格现代文学等。

二、世界文学形成及发展进程1827年,歌德大局性以普遍人性观点为出发点,对世界声明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到来,因此,随着世界各民族的开放及发展,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学汇聚形成了世界文学,因此,抛却世界文学单独叙述某一个国家文学的独自发展已经脱离了事实,由此可见,二十世纪的文学已经不再是国家封闭环境内发展起来的文学,而是世界共同发展而来的文学。

世界文学不断发展,直至二十世纪末期才达到上限。

在融入世界文学的过程中,各个国家的融入途径也不相同。

首先,获得独立的拉丁美洲以《拉美文学史》这一著作的出世宣告了汇入世界文学。

其次,具有丰富古文化的非洲大陆和亚洲则有所不同。

《中国现代文学史》选择、填空题题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选择、填空题题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选择填空复习题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A.《语丝》B.《小说月报》C.《创造》季刊D.《新青年》2.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A.南国社B.春阳社C.春柳社D.民众戏剧社3.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A.国民党的文学派别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C.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4.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A.“五四”时期B.“五卅”时期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D.大革命失败后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A.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D. 浪漫主义和诗情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 )A.美国文学B.中国古代文学C.俄国文学D.日本文学7.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B.性苦闷的情绪C.隐逸的思想D.追求革命的思想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 )A.《踪迹》B.《毁灭》C.《火把》D.《北游》9.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A.小说集B.散文集C.童话集D.诗集10.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满族11.《爱情三部曲》指的是(C)A.《新生》、《萌芽》、《灭亡》B.《雾》、《雷》、《电》C.《雾》、《雨》、《电》D.《雨》、《电》、《雷》12.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A.《灭亡》、《新生》B.《激流三部曲》C.《火》三部曲D.《爱情三部曲》15.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A )A.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C.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16.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17.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A.《雷雨》B.《日出》C.《原野》D.《北京人》18.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A.周朴园侍萍愫方B.周朴园鲁大海四风C.陈白露蘩漪周朴园D.周萍蘩漪方达生19.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A.《雷雨》B.《日出》C.《北京人》D.《原野》20.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A.胡也频B.柔石C.洪灵菲D.茅盾21.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A.李广田B.何其芳C.陆蠡D.丽尼22.萧涧秋这个人物形象出自于(A)A.柔石的《二月》B.蒋光慈的《短裤党》C.丁玲的《梦珂》D.艾芜的《故乡》23.以下符合张天翼小说创作特色的判断是(A )A.富有喜剧色彩和讽刺性B.有浓厚的怀乡情调C.慷慨激昂的革命文学D.有浓厚的避世思想24.下列属于“七月”派的一组诗人是(A绿原、鲁藜、阿垅、牛汉)25.《马凡陀的山歌》属于(A)A.叙事诗B.枪杆诗C.政治抒情诗D.政治讽刺诗26.艾青到延安以后发表的诗集有(B)A.《火把》B.《黎明的通知》28.赵树理的小说成名作是(D)A.《李家庄的变迁》B.《李有才板话》C.《邪不压正》D.《小二黑结婚》29.水生嫂这个人物出自(C)A.《光荣》B.《麦收》C.《荷花淀》D.《芦花荡》30.延安文艺整风后解放区最早出现的、富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是(C)A.《火把》B.《赶车传》C.《王贵与李香香》D.《漳河水》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女神》的思想内容有(ABC)A.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B.强烈的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C.炽热的爱国情思D.青春、爱情的欢唱E.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否定32.下列都属于20年代“乡土小说”的主要作者有(ACD)A.台静农、冯文炳B.废名、师陀C.彭家煌、蹇先艾D.鲁彦、许钦文E.许杰、萧红33.下列属于新格律体的白话诗集有(BD)A.《昨日之歌》B.《死水》C.《繁星》D.《尝试集》E.《翡冷翠的一夜》34. 巴金中长篇小说创作的题材系列有(AD)A.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B.表现工农大众的革命活动C.描写校园男女的爱情生活D.描写家庭生活、抨击旧式家庭腐朽与罪恶E.描写中国农民的苦难35.“五四”文学革命在理论上的主要倡导者有(ABCE)A.鲁迅B.陈独秀C.胡适D.蔡元培E.周作人一、填空题1.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论述百练:论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

论述百练:论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

论述百练:论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材料一:革命文学是代表新兴阶级——无产阶级的文学形态,它要求文学写作“与整个的新兴阶级政治运动很密切地配合起来”,具体地“担负起对于新兴阶级解放运动的斗争的任务”,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革命文学要为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合法性书写,并参与无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的直接建构。

这样的文学思想对文学写作者的身份与态度提出格外的要求:文学家要以革命者的身份,采取介入革命生活的态度,进行文学写作,也就是说,文学叙述必须以革命的话语展开。

蒋光慈曾把革命党人与文艺家进行类比,“倘若一个从事实际运动的革命党人,当他拿手枪或写宣言的当儿,目的是在于为人类争自由,为被压迫群众求解放,那么我们的文艺者当拿起自己的笔来的时候,就应当认清自己的使命是同这位革命党人的一样”所以,在蒋光慈看来,所谓实际的革命党人与文艺者,不过名义稍有点不同,其实质作用没有什么差异,新作家应是“革命的儿子”,同时也就是“革命的创造者”,新作家的使命与一般革命党人所负的使命一样。

革命文学崇尚“力”的风度,崇尚“阳刚”的美学规范,构成这种规范的审美内容是紧张,是沉重,是革命的坚强,是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这样的审美崇尚在革命文学世界中得到生动而多样的显现。

就题材形态而言,革命文学选取的题材都有很强的硬度,总是与火与血的苦难现实相连,远离冲淡平和、牧歌情调的清远之境,这样的境界即使有,也是作为革命生活的背景与陪衬出现。

就情感维度而言,革命文学拒绝个人的感伤情绪,弃绝软性的个人情感,代之以刚性的革命情感。

在革命文学中,革命者被赋予崇高的气节,他们是力的化身,是坚强的符号,他们能承担来自物质与精神两重压力的损害,而保持压力下的硬汉风度,这类特征在女性革命者形象的身上可以得到更为生动的印证。

革命文学追求“阳刚”的美学风格,是出于一种先在的革命政治理念,这一理念认定:革命力量是坚决的、勇敢的,革命者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可战胜的力量,革命文学的“力”的审美范式的形成正是对这一革命理念的适从。

智慧树答案二十世纪中国经典小说品鉴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二十世纪中国经典小说品鉴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关于下列作品中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答案: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小说是《孔乙己》2.下列小说中小伙计的形象延续了鲁迅“救救孩子”的思想的是( )答案:《孔乙己》3.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成熟的白话文小说是( )答案:《狂人日记》4.关于《孔乙己》这篇作品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茴香豆与长衫的文化隐喻5.茅盾的《蚀》三部曲有( )答案:《幻灭》《追求》《动摇》6.茅盾的作品《春蚕》的人物有( )答案:老通宝多多头7.《春蚕》、《秋收》、《残冬》三部作品合称为( )答案:农村三部曲8.“丰收却是灾难”指的是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中发生的事情( )答案:茅盾《春蚕》9.在《子夜》这部作品中主要想表现的是( )答案:中国民族工业的步履维艰10.下列属于《子夜》中的资本家形象的是( )答案:吴荪甫11.除历史小说外,鲁迅的小说主要都收集在__小说集中。

答案:《彷徨》;《呐喊》12.1917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狂人”形象,“狂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答案:才气和狂气;不妥协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态度;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13.小说《狂人日记》中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答案:写实主义手法;象征主义手法14.《狂人日记》中,作者通过·对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什么本质______答案: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揭露了国民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和歌颂狂人不屈不挠的反抗意识。

;揭露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其实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15.鲁迅曾经说过他最喜欢的小说是《孔乙己》,在《孔乙己》中,多次写到酒店里的酒客戏弄嘲笑孔乙己,描写出爱看热闹的中国人形象,也被成为“看客形象”。

以下哪些小说里也有“看客形象”的描写______答案:《示众》;《祝福》;《药》16.《孔乙己》中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我”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答案:从一个小孩的口吻讲出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体现出当时的世态炎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8
远 因和近 因。’ JP ) ’I‘仃 3
“ 文 学这个名词 , 民 国七八年文 学革命 新 是
运动 以后 , 才常见 于书报 杂 志上 的 , 以前概 不多
见 。’ 1 ’I‘ 3
的工作;文艺工作者在新社会 中努力学 习马克思 列 宁主 义 和毛 泽 东思 想 , 力 和工 农 兵结 合 , 努 这些
黄子 平 等 人 提 出 “ 把 二 十世 纪 中 国文 学 作 要 为 一 个 不 可分 割 的有 机 整 体来 把握 。 I 这 一 ”1 J 概念 “ 首先 意 味 着 文学 史 从 社会 政 治 史 的 简单 比
附 中独 立 出来 , 味 着 把 文 学 自身 发生 发 展 的 阶 意
“ 我国民国七年的新文学革-/ 也有 它的 ' g ̄, # k
基金项 目:山东省哲学社 会科 学规 划重点研 究课题 “ 从鲁迅 到老舍”( 目编号:0B 02) 项 6J1 。
作者简介 :魏 韶华( 93 , , 东东阿人 , 16 -) 山 男 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 , 主要从 事 中国现 当代文 学研 究;武菲 菲( 9 6 , , 18 一) 山西 吕梁人 , 女 青 岛大学文学院研 究生 , 从事 中国现 当 文学研 究。 主要 代
段 完 整 性 作 为研 究 的主 要对 象 。 【【引如洪 子 诚 ”1n l
所 言 , 文 学史 写 作 , “ 背后 总有 一些 它要 超越 、 评 批 或 纠 正 的文学 史 的影子 存 在 。 2 ’ 理解 1 8 ”_( 要 I 90
收 稿 日期 :2 0 — 8 2 09 0— 7
王 哲 甫 还从 整理 中 国传 统 文 学 、 翻译 借鉴 欧美 杰
作 、 求 优 美形 式 等方 面对 自己理 想 中的新 文 学 追
作 了界 定 。 随之 , 王哲 甫 还 对 新 文 学 的发 生 起 因 作 了详 细的描 述 :
‘ 文学运动, 斯 固然发动于民国 六年。 肼 五 ” ‘
了更 详 细 的 阐述 , 引起 了学 界 广泛 而持 久 的关 注 。
在此 后 的一 个 时期 里 , “ 十 世纪 中国文 学 ” 以 二 等 相 近 概 念命 名 的文 学史 、 品选 、 究 丛 书也纷 纷 作 研 出现 。“ 十世 纪 中 国文学 ” 一文 学史 概念 及其 二 这 所 展 现 的文 学史 研 究思 路 逐渐 得 到 了学界 的广 泛 认 可 。可 是 , 一 命 题 在 今 天 看 来仍 有 值 得 重 新 这
东方论 坛
2 1年第 1 00 期
“ 改造 民族 灵魂"能够 统 摄 “ 十世 纪 中国文 学”总 主题 1 二 17 - 5
— —
关 于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史分期 问题 的再 思考 魏韶华 武 菲 菲
( 岛 大学 文 学院 , 东 青 岛 267 ) 青 山 60 1
摘 要 :黄子 平等人 提 出了 “ 十世 纪 中国文 学” 念 , 一新 的文 学史概 念及其 背后 的 文学 史观 念在 学界 产 二 概 这 生 了深远 的 影响 。然 而 , 3下新 的语境 中, 在" - 对这 一概 念有 重新检 视 的必要 。作 为统摄 “ 十世 纪 中国文 学” 二 总主题 的“ 改造 民族 灵魂 ” 不 能敉 平近代 文 学 、 并 现代 文 学 、 当代 文 学之 间 的政 治 、 社会 、 文化 断层 , 而传 统文 学 史分期 至今
年 代 中期 研 究 者们 的这 一 崭 新 姿 态 , 必须 进行 就 “ 中国现代 文学史 研究 史”的考 察 。 13 出版 的王哲 甫著 《 国新 文学运 动史 》 93年 中 是 第 一 部 具 系统 性 的 中 国新 文 学 史 著 , 管 此 书 尽 下 限在 13 年 , 流传 甚广 、 响较 大 。 国以后 , 93 但 影 建
前后竟有 四年之差 , 但他确认一个新 的文学 时代 已经 来 临 , 种 新性 质 的 文学 已经诞 生 , 管不 能 一 尽 与“ 旧文学 ”划 出 清晰 的年 份 界 限 , 它 已有 了不 但 同于以往 的、 崭新 的社会价值 和历史使命 以及表
现方式 。
到 17 96年 文 革 结 束 , 会 生 活 逐 步 恢 复 正 常 , 社 满 目疮 痍 的新 文学 史 亟 待 重 建 , 编新 文 学史 陆续 新 登 场 , 中 , 就最 高 、 响最 大 者非 从 17 到 其 成 影 9 9年
检 视 的必要 。
通 常 所 谓新 旧 的 ‘ ’ 新 。新 文学 在 时间性 上 说 , 他
是 时 代 的 先 驱 , 越 于普 通 社 会 的思想 的而 有 永 超 久 性 的 。 ……第 二新 文学 在 空 间上 说 , 是 为 大 它 多数 人所 能享 受 的很 普遍 的作 品。 " 此 外 , ” 一’
都 保 证 了我 们 可 以产 生 出无 愧 于伟 大 的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的新 作 品 , 中国新 文学史 上将 展开 光辉灿 在
烂 的一 页 。 【( 1 ” P0 】 6)
பைடு நூலகம்
尽 管 王哲 甫对 新 文学 的 确切 起 点 持模 糊 论 ,
“ 文革 ” 间 , 文学 史研 究 遭 到严重 破 坏 , 期 新 直
专业 人 士亦无 一不 重视 之 。 在 王 哲 甫看 来 , 文 学 本 没 有 新 旧之 别 , 谓 “ 所 新文学的 ‘ ’ , 新 字 乃是 重 新估 定 价值 的新 。不是
书》 杂志 连 载关 于此论 题 的对话 , 分缘 起 、 世界 、 民
族、 文化 、 美感 和文体 、 方法六篇 , 对这一新概念作
仍有 其 自身的合理 性 。
关键 词 :二 十世 纪 中 国文 学 ;改造 民族 灵魂 ;文 学史分期
中图分类 号 :I0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 10( 0 0) 1 0 3 — 6 26 0 5 7 1 2 1 0 — 0 8 0
18 9 5年 , 子 平 等 人 提 出一 个 崭 新 的 文学 史 黄 概念 : 二 十世 纪 中国文 学 ” 随后 , “ 。 他们 又 在 《 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