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公卫医师考试辅导:大气的结构概述

合集下载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
①情形下部热上部冷,空气对流显著,利于
污染物扩散。其他三种情形,都在不同高度存在逆温现 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考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试题调研
(2)(2010· 山东文综)下图是“某地气温随高度和时间变 化示意图”。近地面空气质量较差的时间是20时至次 日5时。 (√ )
解析
由图中看出,20时至次日5时,近地面出现逆温现象, 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试题调研
3.(2010· 天津文综)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 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 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试题调研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 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深化探究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 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试题调研
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2009· 广东文基)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 法。就此现象正确的解释是,地面辐射强,地表降 温慢。
考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深化探究
(2)气温的时间变化
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 ①气温的日变化日平均气温 气温日较差 月均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 ②气温的年变化气温年较差 地形与气温日、年较差
考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试题调研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3· 浙江文综)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 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 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 物扩散的情形是④。 (× )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阳 大气、 大气、地面的 反射散射34 34% 反射散射34% 辐 射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19 % 吸 收
47%


大气
大气吸收 大 气 逆 辐 地 面 辐 射 射


太 阳 辐 射 大气地面的 反射散射34 34% 反射散射34% 大 气 吸 收 19 % 吸 收 47% 47% 辐 射 大气吸收 大 气 辐 射 大气上界
[考纲点击 考纲点击] 考纲点击 大气受热过程
[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 1.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3.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
解析:晴朗的夜晚,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少, 解析:晴朗的夜晚,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少,大气逆辐 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 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 答案: 答案:B
6.地球表面的温差比月球表面的温差小得多,与图中 .地球表面的温差比月球表面的温差小得多, 哪些辐射或作用有关 A.①② . C.③④ . B.②③ . D.②④ . ( )
解析:地球表面有厚厚的大气层, 解析:地球表面有厚厚的大气层,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有 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地 球表面温度比月球表面温度低得多;夜晚, 球表面温度比月球表面温度低得多;夜晚,大气通过逆辐 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地面温度比月球表面温度高得多。 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地面温度比月球表面温度高得多。 故地球表面温差比月球表面温差小得多。 故地球表面温差比月球表面温差小得多。 答案: 答案: D

第一篇--大气概论之大气结构

第一篇--大气概论之大气结构
90 60 100 300
问题:为什么有时夜间能收到 的广播电台,白天却消失了?
无线电波传播四种类型:地波、天波、 空间波、散射波。 收音机能收到的主要是中波、短波,中 波主要以地波的形式存在,用于近距离 传输 。短波最适宜以天波的形式进行 传播。
D层反射能力弱,吸收能 力较强,F2层对电波的反射 能力最强。
寒潮

北京至乌兰巴托之间地区冬春季节某日锋面活动剖面示意图
3、如果图示为该日北京时间12时整的锋面活动情况,而锋面的移动速度为40千米/小 时,则锋面将于次日 4 时移到北京地区,届时北京将出现 大风、雨雪 等 天气现象,锋面过镜后,北京的天气状况将是 气温下降,天气转晴 。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动,有时冷气团占 主导地位,有时暖气团占主导地位,使锋面处于来回摆动状态。
高纬8-9km
星际空间
外层:(1)空气极度稀薄 ;(2)温度高且随高度很少变化,大
气大部分处于电离状态。 500—2000K
250-500km
热层:(1)γ<0 ;(2)温度受紫外辐射影响,与太阳活动有关。
85km 173—183K
中层:(1)γ>0 且值大;(2)垂直混合强烈 ;(3)水汽极少。
暖气团
市区
冷锋过境前 市区的天气?
暖气团控制,气温 高、气压低、晴朗
冷锋过境时市 区的天气?
冷锋控制,阴天、 下雨、刮风、降温
冷气团
暖气团
市区
冷锋过境前 市区的天气?
暖气团控制,气温 高、气压低、晴朗
冷锋过境时市 区的天气?
冷锋控制,阴天、 下雨、刮风、降温
冷锋过境后 市区的天气?
冷气团控制,气温降 低、气压升高、晴朗

liang大气的组成和分层及受热过程

liang大气的组成和分层及受热过程

四、逆温的利与弊 1.利:
① 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 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 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高度m
逆温现象 温度℃
③作为气候资源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 A.逆温带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 --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 B.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 --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 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 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减轻,果实硬度高,品质好; 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 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 C.逆温带的上部降水充裕, --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1)图中出现逆温现象的是①、②、③中的 ②, 判断理由是 此处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升高。 。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当天发生了重大烟雾事件, 这事件的原因是什么?
地形原因:商业居民区地处洼地,不利于气流扩散、自净,加剧了污染 气象原因:下冷上热,不利于气流的对流与扩散,加重了大气污染。 人为原因:工厂排放煤烟、粉尘,空气污染。
分布示意图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该城 市上空__逆__温__ 现象,大气扩散条件 ____变__差___。
城市上空气温高于近地 面(逆温),大气垂直 运动受阻, 污染物汇集 于地面,扩散较难,加 重了污染。
3.由于连日天气明朗,太阳辐射强烈,空气中的 NOX在紫外线的作用下,易产生_光___化__学____污染,其污染的
★质点大(水汽.颗粒较大尘埃)时 --------无选择性

大气ppt课件

大气ppt课件
二氧化氮(NO₂)
红棕色气体,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毒 性。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 。它能够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呼 吸困难等症状。
颗粒物
PM2.5
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燃煤、燃油和生物质燃烧。PM2.5能够 进入肺部并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如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肺 癌的风险。
大气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大气环境概述 •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与危害 •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 • 大气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展望
CHAPTER 01
大气环境概述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01
基本组成
02
大气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氩气(约1%)等组 成,此外还有少量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等。
国际合作趋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 大气环境保护,加强跨国合作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全球环 境挑战。
大气环境保护的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清洁能源将得到更 广泛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污染物排放和提高空气质量。
政策法规的完善
各国政府将继续制定和完善大气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加强执法力 度,推动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大气环境保护。
03
层次结构
04
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外层。各层具有不同的 温度和压力变化,以及不同的气象现象和人类活动影响。
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01
生命支持
02
大气中的氧气是人类和生物呼 吸所必需的,保持大气环境的 健康是维持地球生命的关键。
03
气候调节

一章节大气概述

一章节大气概述

子平均动能。
❖ 大小旳体现:当空气取得热量时,它旳分子运动旳平均
速度增大,随之平均动能增长,气温也就升高;反之当空气
失去热量时,它旳分子运动平均速度减小,随之平均动能也
降低,气气压为
760mmHg时纯水冰点为零度,沸点为100度,其间等分100
等分即为1℃。在理论研究上常用绝对温标,以K表达,这种
温标中一度旳间隔和摄氏温标相同,但其零度要求为摄氏-
273.16℃,称为“绝对零度”,水旳冰点为273.16K,沸点
定为373.16K。

两种温标之间旳换算关系如下:
T=t+273.16≈t+273 (1-2)

大气中旳温度一般以百叶箱中干球温度为代表。
氯、氟化氢、氯化氢等 碳化氢、甲醛、有机酸、焦油、有机卤化物、酮等
预防措施:建立监测网,进行污染预报;经过集尘器和清洗器在排气前清除 污染物质;发展无烟囱工厂旳闭合工艺过程以及合理布局工业 等。造林绿化也是保护环境,净化空气,预防大气污染旳主要措 施。
第二节
大气旳构造
一、大气旳高度
严格地说,不存在大气圈旳上界。
(3)上层:上层旳范围是从6公里高度伸展到对流层旳顶部。这—层受地面旳 影响更小,气温常年都在0℃下列,水汽含量较少,多种云都由冰 晶和过冷水滴构成。在中纬度和热带地域,这—层中常出现风速等 于或不小于30米/秒旳强风带,即所谓旳急流 。
另外,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有一种厚度为数百米到1—2公里旳过渡 层,称为对流层顶。这一层旳主要特征是:温度随高度增长而降低很 慢,或者几乎为等温。
3.对流层旳分层
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旳特点又可分为下层、中层和上层。 (1)下层:下层又称扰动层或摩擦层。其范围一般是自地面到2公里高度。

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试题解析之一

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试题解析之一

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试题解析之一一、名词解释1.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factors):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环境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2.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3.健康效应谱(spectrumofhealtheffect):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的效应是一个连续的多个阶段的过程,整个效应从弱到强分为5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为健康效应谱。

4.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5.有效氯:用于饮用水消毒的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氯成分称为有效氯。

6.基准(criteria):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浓度)。

7.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health):指具有活力和自调节能力、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8.住宅朝向:指住宅建筑物主室窗户所面对的方向,它对住宅的日照。

采光、通风、小气候和空气清洁程度等都能产生影响。

9.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cretinism):是一种主要由于地区性环境缺碘引起的地方病,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之一,患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体格矮小,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和甲状腺功能低下,伴有甲状腺肿。

10.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qualityassessment):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描述、评价和预测。

二、填空1.饮用水中的______被认为是继肝炎病毒、______之后,又一导致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答案】微囊藻毒素;黄曲霉毒素2.人体对产热和散热的调节根据其机制可分为______体温调节和______体温调节两大类。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 环境卫生学 第三节 大气卫生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 环境卫生学 第三节 大气卫生

第三节大气卫生一、大气的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一)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卫生学意义)(二)大气的物理性状1.太阳辐射紫外线可分为UV-A(400~320nm)、UV-B(320~290nm)和UV-C(290~200nm)。

紫外线具有色素沉着、红斑、抗佝偻病、杀菌和免疫增强作用;过强的紫外线可致日光性皮炎和光电性眼炎、甚至皮肤癌等。

可见光综合作用于机体的高级神经系统,能提高视觉和代谢能力,平衡兴奋和镇静作用,提高情绪与工作效率,是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

红外线的生物学作用基础是热效应,适量的红外线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细胞增生,具有消炎和镇静作用;过强则可引起日射病和红外线白内障等。

2.气象因素如果气候条件变化过于激烈,超过人体的代偿能力,例如酷暑、严寒和暴风雨等,可使机体代偿能力失调,引起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关节病等。

3.空气离子重离子数与轻离子数之比值<50时,空气较为清洁。

阴离子具有镇静、催眠、镇痛、降压等作用。

二、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的转归(一)大气污染的来源包括天然污染和人为污染1.工农业生产:燃料燃烧,工业排放2.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燃烧不充分3.交通运输:石油制品4.污染物迁移和意外事件(二)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存在形式(★重点掌握)按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按存在状态:可将其分为气态和气溶胶。

大气气溶胶体系中分散的各种微粒常常也被称作大气颗粒物。

1.气态污染物包括含硫、含氮、碳氧、碳氢等2.大气颗粒物Dp衡量颗粒物大小TSP(≤100μm); PM10(≤10μm )PM2.5(≤2.5μm );PM0.1(≤0.1μm )TSPPM10PM2.5PM0.1按照大气污染物形成的过程:一次污染物:SO2、CO、NO X、NO2、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二次污染物: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醛、酮酸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

一般来说,二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要比一次污染物大。

大气的组成、结构和热力状况ppt 人教课标版

大气的组成、结构和热力状况ppt 人教课标版

2.分层及特点 分层 对流层 平流层 随高度增高 高层大气
气温变 随高度的增加
化特点 而递减
气流运
动特点
对流 运动显著 云、雨、雾、雪
以平流运动
为主
与人类 等都发生在此层, 的关系 与人类关系最为
有利于高空 飞行
电离层对无线电 短波 通信有重要
作用
密切
三、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主要参与形式: 吸收 、反射、散射。 太阳高度和大气厚度。 (2)影响因素: 2.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
16.73 16.86 16.72
(1)该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分别是 A.每天的14时和5时 B.近地面大气获得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和最少时 C.地面辐射出现最高值和最低值时 D.大气逆辐射达到最强和最弱时
(
)
(2)下列时间段该地近地面空气质量较差的是 A.20时~次日5时 C.11时~14时 B.8时~11时 D.14时~20时
值线的共同规律,如同线等值、等值线一般不相交,等值距全
图一致等等,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2009· 四川高考)下图是沿36度纬线某月平均
3.读“某地某日气温随高度和时间变化统计资料”。回答 (1)~(2)题。 (单位:℃) 时间 5时 8时 11时 14时 17时 20时
离地面高度 100米 50米 2米
14.26 14.17 13.63
17.76 20.06 21.60 19.41 17.77 20.40 22.12 19.73 18.05 20.87 22.63 20.10
通过的大气层距离长,故削弱作用大于中午。
答案: D
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包括三个过程:

9大气的结构与性质

9大气的结构与性质
2
大气层的层间划分和区域划分 对流层大气的组成 平流层大气的组成
NCEPU
3
通常所说的空气(air),常作为大气(atmosphere)的同义词, 二者没有实质性差别。一般习惯将供人和动植物活动的某个场 所的气体环境称为空气,或将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下层部分合称 为空气层。
而在大气物理学、大气气象学、自然地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的研 究中,常常以区域或全球性的气流为研究对象,则常用大气一 词。
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Atmosphere Lapse Rate),随高度升高气温
的降低率。
Γ = - dT/dz
• • 式中:T—绝对温度,K;
z—高度,km
平均每增高1km,气温降低6.5℃,如果地面平均温度为15 ℃,对流层顶
高度10km, 温度降低65 ℃,则大致在-50 ℃。
NCEPU
10
(2)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因受地面的不均匀加热,从而导致对 流层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因纬度和季节而 异,低纬度较强,高纬度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由于 空气的对流运动,使高层与低层空气得到交换,近地面的热 量、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向上空输送,从而导致一系列天气 现象的形成。 大型客机在对流层顶(平流层底部)飞行,主要是考虑不受 气象条件影响,气流阻力低,但高度太高,氧气稀薄,会影 响发动机工作性能。
106 mi
106
Mi p
RT pΒιβλιοθήκη imiRTPressure unit and R Constant:
P= 1.01325x105 pa
R= 8.314 J/k.mol for P in Pa and volume in m3
27
Conversion between ppm and mg/m3

大气的概述

大气的概述

空气的水平运动就叫风。风是一个表示气流运动的物理量。它和气压、 气温、湿度等要素不同,不仅具有数值的大小(即风速),还具有方向(即风 向)。因此风是向量,它是天气预报的重要项目,又是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地面风向用十六方位来表示。高空风向常用方位 度数(共分360度)表示,以0度(或360度)表示正北,90度表示正东,180度 表示正南,270度表示正西。在十六方位中每相邻方位间的角差为22.5度。

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数量有 一定的限度,如果水汽含量达到了这个限度,空气就呈饱和 状态,这时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中的水汽压,
称为饱和水汽压(E).

相对湿度
所谓相对湿度(f),就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
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即: f=e/F×100%
(2)铅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铅直对流 运动。空气通过对流和湍流运动,高、低层的空气进 行交换,使近地面的热量、水汽、杂质等易于向上输 送,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 大,而地表的性质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在对流层 中,温度、湿度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特别是冷、 暖气团交绥的地带,即所谓锋区,往往有严重的天气 现象发生,如寒潮、梅雨、暴雨、大风、冰雹等。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大气概述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结构 主要气象要素
第 一 节
大气的组成
一、干洁空气
1 概念: 大气中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2 成分: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此外还有少量的氢、 氖、氪、氙、臭氧等稀有气体 。 3 特点:(1)组成干洁空气的各种成分总是维持,(2)干洁空气的平均分 子量是28.996,(3)在垂直高度90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所占 比例不变 4 干洁空气中几种有影响的气体 (1)臭氧:含量少,20-25km最多;影响气温垂直分布,保护生物 (2)二氧化碳:集中于大气底部20公里,因时间和空间而不同(夏季较 少,冬季较多;城市较多,农村较少)强烈吸收长波辐 射,影响大气和地面温度;但含量过高影响会响人类健 康。

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知识点:大气卫生(2)

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知识点:大气卫生(2)

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知识点:大气卫生(2)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知识点:大气卫生(3)SO2与烟尘共同存在时的联合作用比SO2的单独危害作用大得多。

吸附在IP上进入肺深部,其毒性增加 3-4倍。

IP中的三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可催化SO2氧化成硫酸雾,它的刺激作用比SO2 大10倍。

沉积在肺泡内或粘附在肺泡壁上的SO2 和IP,长期作用会促使肺泡壁纤维增生形成肺纤维性病变以致发生肺气肿,这在老年人中多见。

2)致敏作用吸附SO2 的IP被认为是一种变态反应原,能引起支气管哮喘。

3)促癌作用 SO2和BaP联合作用时,动物肺癌的发病率高于BaP 单独作用时的发病率。

4)其他作用SO2 被肺泡吸收后,分布到全身器官,其危害是多方面的。

(三)氮氧化物1.理化特点1)氮氧化物的种类氮氧化物(NOx)是NO、N2O、NO2、NO3、N2O3、N2O4、N2O5等含氮气体化合物的总称。

其中,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主要是NO2 和 NO。

2)感官性状 NO2 是红褐色气体,有刺激性。

NO为无色气体,遇氧则变为NO2。

NOx难溶于水。

3)光化学烟雾的起始物氮氧化物的二次污染物是硝酸雾和光化学烟雾。

2.健康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人体内存在微量的一氧化氮(NO),是人体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起到第三信使的作用。

但大量的NOx则是有害的。

NO2的毒性比NO高4-5倍。

1)对呼吸道的影响氮氧化物难溶于水,故对眼睛和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用较小,而易于侵入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及肺泡。

长期吸入低浓度NOx可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过氧化,损害细支气管的纤毛上皮细胞和肺泡细胞,破坏肺泡组织的胶原纤维,并可发生肺气肿样症状。

它尚能缓慢地溶于肺泡表面的水分中,形成亚硝酸、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及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

2)对血液及其他系统的影响在肺中形成的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即变性血红蛋白),减低了血红蛋白带氧能力,引起组织缺氧。

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整理

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害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群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

2、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其三中物质形态(气、液、固)不会以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3、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前者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后者如人类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及相关环境因素。

4、人和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2)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3)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5、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6.、(见后)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无机汞化合物。

7、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认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8、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皮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可将人类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三个基本圈带: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

大气圈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外大气层),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便于取用的河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水圈总量的0.2%左右。

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试题解析之二

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试题解析之二

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试题解析之二一、名词解释1.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media):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2.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fluorosis):又称地方性氟病,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含量过多,导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引起的一种以氟斑牙(斑釉齿)、氟骨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3.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relationgship):是指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机体内所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而随之增强的相关关系。

4.功能蓄积:多次重复暴露或长期暴露环境污染物后,此污染物不在机体内蓄积,但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产生的有害效应可逐渐蓄积。

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损害,称为功能蓄积。

5.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100m℃。

7.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传染病(water-bornecommunicabledisease):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称为介水传染病。

9.土壤元素的背景值(backgroundlevel):也称为本底值,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元素的含量。

10.城市功能分区(functionaldistricts):是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用地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使之配置合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和防止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二、填空1.《生活饮水水卫生规范》(2001)中规定的细菌学指标包括______、总大肠菌群、______和______.【答案】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游离性余氯2.直接从事供水、管水的人员必须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取得健康体检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凡患有痢疾(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______、______、______、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疾病或病原携带者,不得直接从事供水管水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距离地面的高度不同,大气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很大变化。

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中间层(上界为85km左右)、热成层(上界为800km 左右)和逸散层(没有明显的上界)。

对流层是大气圈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平均厚度约12km.人类活动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绝大多数在对流层聚集。

因此,对流层的状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最大,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1.对流层是大气圈贴近地面且密度最大的一层。

该层的厚度随地球纬度不同而异。

赤道处为16km左右,两极处为8km左右。

夏季较厚、冬季较薄。

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对流层有以下特点: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考试用书
(2)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上界高度约在50km左右。

该层的特点是:
(1)气温的垂直分布,下层温度随高度变化小,约在22km以下,气温不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恒定在-52℃~-60℃,故该层又称同温层。

约在22~35km处,有一厚度约为10km的臭氧层,在22km~27km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能吸收短波紫外线。

在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这是因为该层的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而是靠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增温的。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平流层与人类的关系也很密切。

首先,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的天然屏障。

其次,该层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很好,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3.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其上界高达80km左右。

空气更稀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层顶部的温度可降至-92℃。

4.热层位于中间层之上,其上界可达500km左右。

层内温度极高,而且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昼夜变化很大。

层顶部的温度可达200~1700℃。

5.外大气层(又称逸散层)从500km高度往上,没有明显的上界,是大气圈的最外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