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第1章 归纳推理 参考教案2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第1章 复习点拨:利用数学归纳法解题举例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第1章 复习点拨:利用数学归纳法解题举例

利用数学归纳法解题举例归纳是一种有特殊事例导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

归纳推理分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

不完全归纳推理只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的共同性质,推断该类事物全体都具有的性质,这种推理方法,在数学推理论证中是不允许的。

完全归纳推理是在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后归纳得出结论来。

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推理方法,在解数学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是一个递推的数学论证方法,论证的第一步是证明命题在n=1(或n)时成立,这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假设在n=k时命题成立,再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这是无限递推下去的理论依据,它判断命题的正确性能否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实际上它使命题的正确性突破了有限,达到无限。

这两个步骤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完成了这两步,就可以断定“对任何自然数(或n≥n且n∈N)结论都正确”。

由这两步可以看出,数学归纳法是由递推实现归纳的,0属于完全归纳。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关键是n=k+1时命题成立的推证,此步证明要具有目标意识,注意与最终要达到的解题目标进行分析比较,以此确定和调控解题的方向,使差异逐步减小,最终实现目标完成解题。

运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下列问题:与自然数n有关的恒等式、代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数列问题、几何问题、整除性问题等等。

一、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性问题例1.当n∈N,求证:11n+1+122n-1能被133整除。

证明:(1)当n=1时,111+1+1212×1-1=133能被133整除。

命题成立。

(2)假设n=k时,命题成立,即11k+1+122k-1能被133整除,当n=k+1时,根据归纳假设,11k+1+122k-1能被133整除。

又能被133整除。

所以,11(k+1)+122(k+1)-1能被133整除,即n=k+1时,命题成立。

由(1),(2)命题时n∈N都成立。

点评:同数学归纳法证明有关数或式的整除问题时,要充分利用整除的性质,若干个数(或整式)都能被某一个数(或整式)整除,则其和、差、积也能被这个数(或整式)整除。

高中数学选修2-2 北师大版 数学归纳法1(2课时) 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2-2 北师大版 数学归纳法1(2课时) 教案

课题: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归纳法, 理解数学归纳的原理与实质.2.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3.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 论证的能力,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4.努力创设课堂愉悦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效率.5.通过对例题的探究,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先猜想后证明),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形成做数学的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归纳法意义的认识和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分析【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中递推思想的理解【教学方法】类比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教学程序】第一阶段:输入阶段——创造学习情境,提供学习内容1.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1) 不完全归纳法引例:明朝刘元卿编的《应谐录》中有一个笑话:财主的儿子学写字.这则笑话中财主的儿子得出“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的结论,用的就是“归纳法”,不过,这个归纳推出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2) 完全归纳法对比引例:有一位师傅想考考他的两个徒弟,看谁更聪明一些.他给每人一筐花生去剥皮,看看每一粒花生仁是不是都有粉衣包着,看谁先给出答案.大徒弟费了很大劲将花生全部剥完了;二徒弟只拣了几个饱满的,几个干瘪的,几个熟好的,几个没熟的,几个三仁的,几个一仁、两仁的,总共不过一把花生.显然,二徒弟先给出答案,他比大徒弟聪明.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归纳法也有广泛应用.例如气象工作者、水文工作者依据积累的历史资料作气象预测,水文预报,用的就是归纳法.这些归纳法却不能用完全归纳法.2.回顾数学旧知,追溯归纳意识(从生活走向数学,与学生一起回顾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归纳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其实早已接触过归纳.)(1) 不完全归纳法实例:给出等差数列前四项, 写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2) 完全归纳法实例:证明圆周角定理分圆心在圆周角内部、外部及一边上三种情况.3.借助数学史料, 促使学生思辨(在生活引例与学过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看数学史料,能够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体会归纳法,感受使用归纳法的普遍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在数学中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常常会得到错误的结论,不管是我们还是数学大家都可能如此.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归纳法呢?)问题1 已知n a =22)55(+-n n (n ∈N ),(1)分别求1a ;2a ;3a ;4a .(2)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意识和数学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鲁宾斯坦指出:思维都是在概括中完成的.心理学认为“迁移就是概括”,这里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数学原理的迁移,我找的突破口就是学生的概括过程.)问题2 费马(Fermat )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他曾认为,当n ∈N 时,122+n 一定都是质数,这是他对n =0,1,2,3,4作了验证后得到的.后来,18世纪伟大的瑞士科学家欧拉(Euler )却证明了1252+=4 294 967 297=6 700 417×641,从而否定了费马的推测.没想到当n =5这一结论便不成立.问题3 41)(2++=n n n f , 当n ∈N 时,)(n f 是否都为质数?验证: f (0)=41,f (1)=43,f (2)=47,f (3)=53,f (4)=61,f (5)=71,f (6)=83,f (7)=97,f (8)=113,f (9)=131,f (10)=151,…,f (39)=1 601.但是f (40)=1 681=241,是合数. 第二阶段:新旧知识相互作用阶段——新旧知识作用,搭建新知结构4. 搜索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由生活实例出发,与学生一起解析归纳原理, 揭示递推过程.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这种个性心理倾向一般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实例:播放多米诺骨牌录像关键:(1) 第一张牌被推倒; (2) 假如某一张牌倒下, 则它的后一张牌必定倒下. 于是, 我们可以下结论: 多米诺骨牌会全部倒下.搜索:再举几则生活事例:推倒自行车, 早操排队对齐等.5. 类比数学问题, 激起思维浪花类比多米诺骨牌过程, 证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d n a a n )1(1-+=:(1) 当n =1时等式成立; (2) 假设当n =k 时等式成立, 即d k a a k )1(1-+=, 则d a a k k +=+1=d k a ]1)1[(1-++, 即n =k +1时等式也成立. 于是, 我们可以下结论: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d n a a n )1(1-+=对任何n ∈*N 都成立.(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强调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这里通过类比多米诺骨牌过程,让学生发现数学归纳法的雏形,是一种再创造的发现性学习.)6. 引导学生概括, 形成科学方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关键步骤如下:(1) 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n 时结论正确;(2) 假设当n =k (k ∈*N ,k ≥0n ) 时结论正确, 证明当n =k +1时结论也正确. 完成这两个步骤后, 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0n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正确.这种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 第三阶段:操作阶段——巩固认知结构,充实认知过程7. 蕴含猜想证明, 培养研究意识(本例要求学生先猜想后证明,既能巩固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也能教给学生做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题 在数列{n a }中, 1a =1, nn n a a a +=+11(n ∈*N ), 先计算2a ,3a ,4a 的值,再推测通项n a 的公式, 最后证明你的结论.8. 基础反馈练习, 巩固方法应用(课本例题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证明差不多,套用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不难解答,因此我把它作为练习,这样既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也不冲淡本节课的重点.练习第3题恰好是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证明,与前者是一个对比与补充.通过这两个练习能看到学生对数学归纳法证题步骤的掌握情况.)(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3+5+…+(2n -1)=2n .(2)首项是1a ,公比是q 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11-=n n q a a . 9. 师生共同小结, 完成概括提升(1) 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是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2) 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它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两种,完全归纳法只局限于有限个元素,而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可靠性,数学归纳法属于完全归纳法;(3) 数学归纳法作为一种证明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递推(递归)思想,使用要点可概括为:两个步骤一结论,递推基础不可少,归纳假设要用到,结论写明莫忘掉;(4)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递推思想、类比思想、分类思想、归纳思想、辩证唯物主义思想.10. 布置课后作业, 巩固延伸铺垫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第二步中,证明n =k +1时命题成立, 必须要用到n =k 时命题成立这个假设.这里留一个辨析题给学生课后讨论思考: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22221132-=+++++-n n (n ∈*N )时, 其中第二步采用下面的证法: 设n =k 时等式成立, 即1222221132-=+++++-k k , 则当n =k +1时, 12212122222111132-=--=++++++++-k k kk . 你认为上面的证明正确吗?为什么?教后反思:1.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 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它的操作步骤简单、明确,教学重点不应该是方法的应用.我认为不能把教学过程当作方法的灌输,技能的操练.为此,我设想强化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教学,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寓于对归纳法的分析、认识当中,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与不完全归纳法的完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看到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背景,从一开始就注意它的功能,为使用它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强化归纳思想的教学,这不仅是对中学数学中以演绎思想为主的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良机.2.在教学方法上,这里运用了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共同讨论、探索的方法.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为了使这种参与有一定的智能度,教师应做好发动、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的思维参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本节课按照思维次序编排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把本节课的研究内容置于问题之中,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3.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理解数学归纳法中的递推思想,尤其要注意其中第二步,证明n =k +1命题成立时必须要用到n =k 时命题成立这个条件.这些内容都将放在下一课时完成,这种理解不仅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本质,也为证明过程中第二步的设计指明了思维方向.。

1[1].1.1 归纳推理 教案(北师大版选修2-2)

1[1].1.1 归纳推理 教案(北师大版选修2-2)

§1 归纳与类比1.1 归纳推理(教师用书独具)●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发现归纳推理的特征、概括归纳推理的定义,知道归纳推理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2)掌握归纳推理的一般性步骤:“观察——分析——归纳——猜想”,并能利用归纳推理解决简单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实例的探究,使学生掌握观察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与探究,体会归纳推理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2)通过本节的学习和运用,体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树立用数学思维方式创新探究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难点:用归纳进行推理,做出猜想.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例如先整体,再局部;哪些是共同点,哪些是区别?哪些量变化,哪些量不变,变化部分有什么规律?等等.通过不断地观察、分析、归纳提出猜想,从而化解难点.这一过程要让学生多探究、多交流,以便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简单求解,使学生理解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的特征,推断该事物中每个事物都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式,明确归纳推理的特点,强化重点.(教师用书独具)●教学建议本节内容属于数学思维方法——归纳法,结合生活实例和学生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如数列),把过去渗透在具体数学内容中的思维方法,以集中的、显性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加明确这些方法,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使用它提出猜想.因此,本节课宜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师精心准备的具体问题情境下,让学生主动探究,然后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归纳、揭示规律,形成概念,获取方法,并在具体问题的求解中,深化规律,形成技能,使知识与思想方法得以升华.●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教师结合生活实例、具体数学实例引出推理的前提下,呈现例1.⇒错误!⇒错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利用归纳推理解决例2,加深对归纳推理的认识,初步认识归纳推理的特点.⇒变练演编,升华提高.通过习题1和习题2,让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可作变式训练,让学生学会观察.⇒错误!错误!1.已知数列{a n }的前5项依次为1,3,6, 10,15.这五项的变化是递增还是递减?有什么规律?【提示】 递增;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成等差数列.2.猜想问题1中第6项的值. 【提示】 213.猜想出的结论一定正确吗? 【提示】 不一定. 1.归纳推理的定义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断该类事物中每一个事物都有这种属性,这种推理方式称为归纳推理.2.归纳推理的特征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利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a n a n +1=n n +1(n =1,2,3,…). (1)求a 2,a 3,a 4,a 5,并猜想通项公式a n ; (2)根据(1)中的猜想,有下面的数阵: S 1=a 1 S 2=a 2+a 3 S 3=a 4+a 5+a 6S 4=a 7+a 8+a 9+a 10S 5=a 11+a 12+a 13+a 14+a 15试求S 1,S 1+S 3,S 1+S 3+S 5,并猜想S 1+S 3+S 5+…+S 2n -1的值.【思路探究】→猜想通项公式a n →求解S 1,S 1+S 3,S 1+S 3+S 5并分析结论的特征→猜想S 1+S 3+S 5+…+S 2n -1的值【自主解答】 (1)因为a 1=1,由a n a n +1=nn +1知a n +1=n +1n ·a n ,故a 2=2,a 3=3,a 4=4,a 5=5.可归纳猜想出a n =n (n ∈N *). (2)根据(1)中的猜想,数阵为:S 1=1 S 2=2+3=5 S 3=4+5+6=15 S 4=7+8+9+10=34 S 5=11+12+13+14+15=65故S 1=1=14,S 1+S 3=1+15=16=24,S 1+S 3+S 5=1+15+65=81=34, 可猜想S 1+S 3+S 5+…+S 2n -1=n 4.1.本题中通项a n 易于猜想,而猜想S 1+S 3+…+S 2n -1时,应注意将每个式子及其结果同n 的取值对应,并尝试用含n 的代数式f (n )归纳.2.在对数与式进行归纳时,应坚持“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先从整体上把握数与式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然后着眼局部变化规律的归纳.在数列{a n }中,a 1=1,且a n +1=2a n2+a n(n ∈N *),猜想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解】 ∵在{a n }中,a 1=1,a n +1=2a n2+a n,∴a 2=2a 12+a 1=23;a 3=2a 22+a 2=48=24;a 4=2a 32+a 3=25;…∴猜想{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2(n ∈N *).1-1:图1-1-1由于图中1,3,6,10这些数能够表示成三角形,故被称为三角形数,试结合组成三角形数的特点,归纳第n 个三角形数的石子个数.【思路探究】 可根据图中点的分布规律归纳出三角形数的形成规律,如1=1,3=1+2,6=1+2+3;也可以直接分析三角形数与n 的对应关系,进而归纳出第n 个三角形数.【自主解答】 法一 由1=1, 3=1+2, 6=1+2+3, 10=1+2+3+4,可归纳出第n 个三角形数为1+2+3+…+n =n (n +1)2.法二归纳:第n 个三角形数的石子数应为:n (n +1)2.1.通过图形中石子的排列规律,分析出三角形数的形成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同时较法二来讲也易于操作;实质上数列1,3,6,10,…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构成一个以2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故这类数列求通项时,可借鉴三角形数的形成规律.如猜想5,7,10,14,19,…的通项时,可通过5=5,7=5+2,10=5+2+3,14=5+2+3+4,19=5+2+3+4+5,…,得a n =5+2+3+4+…+n =(n +2)(n -1)2+5=n 2+n +82.2.对于图与形的归纳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图形中呈现的规律求解;二是将每个图形对应的数字求出后,分析各数的变化规律(如是增还是减?如何增减?等)后进而猜想,实质上就将问题转化为对数与式的猜想了.(1)如图①,将一个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的每条边三等分,以中间一段为边向三角形外作正三角形,并擦去中间一段,得图②,如此继续下去,得图③…试用n 表示出第n 个图形的边数a n =________.图① 图② 图③图1-1-2【解析】 观察图形可知,a 1=3,a 2=12,a 3=48,…,故{a n }是首项为3,公比为4的等比数列,故a n =3×4n -1.【答案】 3×4n -1(2)下面是按照一定规律画出的一列“树型”图:设第n 个图有a n 根树枝,则a n +1与a n (n ≥1)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① ② ③④ ⑤图1-1-3【解析】 由图可得,第一个图形有1根树枝,a 1=1,第2个图形有3根树枝,即a 2=3,同理可知:a 3=7,a 4=15,a 5=31. 归纳可知:a 2=3=2×1+1=2a 1+1, a 3=7=2×3+1=2a 2+1, a 4=15=2×7+1=2a 3+1, a 5=31=2×15+1=2a 4+1, 由归纳推理可猜测: a n +1=2a n +1.n n (1)试分别计算数列{a n }中落入区间(9,92)和(92,94)内的项的个数;(2)对任意m ∈N *,将数列{a n }中落入区间(9m,92m )内的项的个数记为b m ,求数列{b m }的通项公式.【思路探究】 分别令9<a n <92,92<a n <94求解项数n 的范围,并求对应项数;利用(1)中的方法解答(2).【自主解答】 (1)令9<a n <92,即9<9n -8<92,解得1+89<n <9+89,故2≤n ≤9,因此,数列{a n }中落入区间(9,92)内的项的个数为8;同理,令92<a n <94,解得9+1≤n ≤93,故数列{a n }中落入区间(92,94)中的项的个数为93-9;(2)由题意,令9m <9n -8<92m ,得9m -1+89<n <92m -1+89,∴9m -1+1≤n ≤92m -1,故b m =92m -1-9m -1.1.解答本题第(2)问的关键是通过第(1)问中两种特殊情况的求解,归纳出一般性规律从而使问题获解.2.归纳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从实验事实到理论的一种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手段,是通过归纳得到结论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有效方法.如图1-1-4所示,点M 是椭圆x 2a 2+y 2b2=1(a >b >0)上一动点,由点M 到圆x 2+y 2=b 2的两条切点MA ,MB ,切点分别为A ,B .下面是探究当∠AMB =π2时,椭圆离心率e 的取值范围的过程.图1-1-4连接OA ,OB ,∵MA ,MB 与圆相切, ∴OA ⊥MA ,OB ⊥MB ,连接OM ,∵∠AMB =π2,∴∠AMO =π4,|OM |=2b ,又在椭圆中|OM |∈[b ,a ], 故2b ≤a , 即2b 2≤a 2,∴2(a 2-c 2)≤a 2,即a 2≤2c 2,c a ≥22,∴离心率e 的取值范围是[22,1).(1)若将“∠AMB =π2”改为“∠AMB =π3”,试探究离心率e 的取值范围.(2)试将本题加以推广,得到一个一般性结论.【解】 连接OA ,OB ,OM ,易知∠AMO =π6,在Rt △AOM 中,|OM |=bsinπ6=2b , 又|OM |≤a , 即2b ≤a .故椭圆的离心率的范围是[32,1). (2)同上述解法,设∠AMB =2α(0<α<π2),则∠AMO =α,在Rt △AOM 中,|OM |=bsin α,又|OM |∈[b ,a ],∴b sin α≤a ,即a 2-c 2≤a 2sin 2α, 整理,得a 2cos 2α≤c 2,故ca≥cos α,所以,离心率e 的取值范围是[cos α,1).忽视“项数n ”与“命题”间的对应关系致误已知2+23=223, 3+38=338,4+415=4415, 5+524=5524,……,则第n 个式子为( ) A.n +n n 2-1=n nn 2-1(n ∈N *) B.n +n n 2-1=n nn 2-1(n ≥2) C.(n +1)+n +1(n +1)2-1=(n +1)n +1(n +1)2-1(n ∈N *)D.(n +1)2+n +1(n +1)2-1=(n +1)n +1(n +1)2-1(n ≥2)【错解】 通过观察知3=22-1,8=32-1,15=42-1,24=52-1,故第n 个式子为n +n n 2-1=n n n 2-1(n ≥2),故选B. 【答案】 B【错因分析】 本题解答忽视了“项数n ”与“第n 个命题”间的对应关系,即第1个式子中用1表示为(1+1)+1+1(1+1)2-1=(1+1) 1+1(1+1)2-1. 【正解】 n =1时,有(1+1)+1+1(1+1)2-1=(1+1)1+1(1+1)2-1,n =2时,有(2+1)+2+1(2+1)2-1=(2+1)2+1(2+1)2-1,n =3时,有 (3+1)+3+1(3+1)2-1=(3+1)3+1(3+1)2-1,同理n =4,n =5时,也有相同规律.故猜想第n 个式子为(n +1)+n +1(n +1)2-1=(n +1)n +1(n +1)2-1(n ∈N *).应选C. 【答案】 C1.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是发现一般性结论或解题方法的重要途径. 2.归纳推理属于不完全归纳,故所得结论不一定可靠,需给出证明. 3.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从具体问题出发→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归纳→提出猜想.1.在数列{a n }中,a 1=0,a n +1=2a n +2,则a n 是( )A .2n -2-12B .2n -2C .2n -1+1 D .2n +1-4【解析】 当n =1,2,3时,求得a 2=2,a 3=6,a 4=14,观察知a n =2n -2. 【答案】 B2.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a n (n ≥2),且a 1=1通过计算a 2,a 3,a 4,猜想a n =( )A.2(n +1)2B.2n (n +1)C.22n -1D.22n -1【解析】 可以通过S n =n 2a n 分别代入n =2,3,4求得a 2=13,a 3=16,a 4=110,猜想a n=2n (n +1). 【答案】 B3.把1,3,6,10,15,21,…这些数叫做三角形数,这是因为这些数目的点可以排成一个正三角形,如图1-1-5所示,则第七个三角形数是________.图1-1-5【解析】 第一个三角形数是1, 第二个三角形数是1+2=3, 第三个三角形数是1+2+3=6, 第四个三角形数是1+2+3+4=10.因此,由归纳推理得第n 个三角形数是1+2+3+4+…+n =(1+n )n2.由此可以得出第七个三角形数是28. 【答案】 284.平面内有n 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都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试归纳它们的交点个数.【解】 n =2时,交点个数:f (2)=1. n =3时,交点个数:f (3)=3. n =4时,交点个数:f (4)=6. n =5时,交点个数:f (5)=10.猜想f (n )=12n (n -1)(n ≥2).一、选择题1.已知数列23,1,112,214,338,…,猜想该数列的第6项为( )A .4516B .4316C .5316D .5116【解析】 将各项均写成假分数的形式为23,11,32,94,278,…,即3-12-1,3020,3121,3222,3323,…,故猜想第6项为3424=8116=5116.【答案】 D2.观察下列各式:72=49,73=343,74=2 401,…,则72 011的末两位数字为( ) A .01 B .43 C .07 D .49【解析】 ∵75=16 807,76=117 649,由运算规律知末两位数字以4为周期重复出现,故72 011=74×502+3,故其末两位数字为43.【答案】 B 3.(2013·厦门高二检测)观察下列等式:13+23=(1+2)2, 13+23+33=(1+2+3)2,13+23+33+43=(1+2+3+4)2,…, 根据上述规律第n 个等式为( )A .13+23+33+…+n 3=(1+2+3+…+n )2B .13+23+…+n 3=[1+2+3+…+(n +1)]2C .13+23+33+…+(n +1)3=(1+2+3+…+n )2D .13+23+33+…+(n +1)3=[1+2+3+…+(n +1)]2 【解析】 将各等式中的变化规律同n 对应起来可知选D. 【答案】 D4.有两种花色的正六边形地面砖,按下图的规律,拼成若干个图案,则第六个图案中有菱形纹的正六边形的个数是( )图1-1-6A .26B .31C .32D .36【解析】 设第n 个图案有a n 个菱形花纹的正六边形,则a 1=6×1-0,a 2=6×2-1,a 3=6×3-2,故猜想a 6=6×6-5=31.【答案】 B5.把正偶数列{2n }的各项从小到大依次排成如下的三角形状数表,记M (r ,t )表示该表中第r 行的第t 个数,则表中的数2 014对应于(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A .M (45,14)B .M (45,27)C .M (46,14)D .M (46,27)【解析】 由题意2 014是数列{2n }中的第1 007项,而数阵中的前r 行共有1+2+3+…+r =r ·(r +1)2,令r ·(r +1)2≤1 007知r 最大值为44.当r =44时,前44行共有990项,故2 014位于第45行,第1 007-990=27个数,即M (45,27).【答案】 B 二、填空题6.如图1-1-7所示,由若干个点组成形如三角形的图形,每条边(包括两个端点)有n (n >1,n ∈N +)个点,每个图形总的点数记为a n ,则a 6=______________,a n =______________.图1-1-7【解析】 依据图形特点可知当n =6时,三角形各边上各有6个点,因此a 6=3×6-3=15.由n =2,3,4,5,6时各图形的特点归纳得a n =3n -3(n ≥2,n ∈N +). 【答案】 15 3n -3(n ≥2,n ∈N +)7.设n 为正整数,f (n )=1+12+13+…+1n ,计算得f (2)=32,f (4)>2,f (8)>52,f (16)>3,观察上述结果,可推测一般的结论为________.【解析】 由题意f (21)=32,f (22)>42,f (23)>52,f (24)>62,故一般的结论为f (2n )≥n +22.【答案】 f (2n )≥n +228.(2013·深圳高二检测)设函数f (x )=xx +2(x >0),观察:f 1(x )=f (x )=xx +2,f 2(x )=f (f 1(x ))=x3x +4,f 3(x )=f (f 2(x ))=x7x +8,f 4(x )=f (f 3(x ))=x15x +16,……根据以上事实,由归纳推理可得:当n ∈N *且n ≥2时,f n (x )=f (f n -1(x ))=________.【解析】 依题意,先求函数结果的分母中x 项系数所组成数列的通项公式,由1,3,7,15,…,可推知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n =2n -1.又函数结果的分母中常数项依次为2,4,8,16,…,故其通项公式为b n =2n .所以当n ≥2时,f n (x )=f (f n -1(x ))=x(2n -1)x +2n.【答案】 x(2n -1)x +2n三、解答题9.在△ABC 中,不等式1A +1B +1C ≥9π成立,在四边形ABCD 中,不等式1A +1B +1C +1D ≥162π成立,在五边形ABCDE 中,不等式1A +1B +1C +1D +1E ≥253π成立,猜想在n 边形A 1A 2…A n 中,其不等式为什么?【解】 不等式左边项数分别为3,4,5时,不等式右边的数依次为9π,162π,253π,其分子依次为32,42,52,分母依次为(3-2)π,(4-2)π,(5-2)π,故当不等式左边项数为n 个时,归纳猜想右边应为n 2(n -2)π(n ≥3,n ∈N *), 故所求为1A 1+1A 2+…+1A n ≥n 2(n -2)π(n ≥3,n ∈N *). 10.已知:sin 230°+sin 290°+sin 2150°=32,sin 25°+sin 265°+sin 2125°=32. 观察上述两等式的规律,请你写出一般性的命题,并证明之.【解】 一般性的命题为sin 2θ+sin 2(60°+θ)+sin 2(120°+θ)=32. 证明如下:sin 2θ+sin 2(60°+θ)+sin 2(120°+θ)=1-cos 2θ2+1-cos (120°+2θ)2+1-cos (240°+2θ)2=32-12[cos 2θ+cos(120°+2θ)+cos(240°+2θ)] =32-12[2cos 60°cos(60°+2θ)+cos(180°+60°+2θ)] =32-12[cos(60°+2θ)-cos(60°+2θ)] =32. 11.设{a n }是集合{2t +2s |0≤s <t ,且s ,t ∈Z}中所有的数从小到大排列成的数列,即a 1=3,a 2=5,a 3=6,a 4=9,a 5=10,a 6=12,……将数列{a n }各项按照上小下大,左小右大的原则写成如右的三角形数表:35 69 10 12… … … …… … … … …(1)写出这个三角形数表的第四行、第五行;(2)求a 100.【解】 (1)由题意,a 1,对应的有序数对(s ,t )为(0,1).a 2,a 3对应的有序数对(s ,t )分别为(0,2),(1,2);a 4,a 5,a 6对应的有序数对(s ,t )分别为(0,3),(1,3),(2,3),故可归纳出第四行各项对应的有序数对依次为(0,4),(1,4),(2,4),(3,4).故第四行为17,18,20,24.第五行各项对应的有序数对(s ,t )依次为(0,5),(1,5),(2,5),(3,5),(4,5)故第五行为33,34,36,40,48.(2)将三角形数表中各项对应的有序数对列成下面的数表.(0,1)(0,2) (1,2)(0,3) (1,3) (2,3)(0,4) (1,4) (2,4) (3,4)(0,5) (1,5) (2,5) (3,5) (4,5)可以归纳出行数与t 相等,且各行中的项数与t 相等,故前t 行共有t (t +1)2项,令t (t +1)2≤100, 得t ≤13,当t =13时,t (t +1)2=91. 故a 100位于第14行中第9个数.故a 100对应的有序数对(s ,t )为(8,14).所以a 100=28+214.(教师用书独具)正整数按下表的规律排列则上起第2 005行,左起第2 006列的数应为( )A .2 0052B .2 0062C .2 005+2 006D .2 005×2 006【思路探究】 根据本题求结论的要求,只需归纳出第n 行,第n +1个数的规律即可.【自主解答】 第1行第2个数为2=1×2;第2行第3个数为6=2×3;第3行第4个数为12=3×4;第4行第5个数为20=4×5;故归纳出第2 005行第2 006个数为2 005×2 006.【答案】 D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结论的要求准确把握归纳的对象是第n 行第n +1个数的规律.2.对数归纳时也可借助一些常见数列,如本题中2=22-2,6=32-3,12=42-4,20=52-5,……第n 行第n +1个数为(n +1)2-(n +1)=n ·(n +1).就借助了自然数的平方构成的数列和自然数列.观察下列各式:1=1,2+3+4=9,3+4+5+6+7=25,4+5+6+7+8+9+10=49,…,则由此可归纳出n +(n +1)+(n +2)+…+(3n -2)=________.【解析】 1=1=12=(2×1-1)2,2+3+4=9=32=(2×2-1)2,3+4+5+6+7=25=52=(2×3-1)2,4+5+6+7+8+9+10=49=72=(2×4-1)2,…故n +(n +1)+(n +2)+…+(3n -2)=(2×n -1)2.【答案】 (2n -1)2。

高中数学:1.1.1 归纳推理(二) 教案 (北师大选修2-2)

高中数学:1.1.1  归纳推理(二) 教案 (北师大选修2-2)

1.1.1 归纳推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一章:推理与证明。

那么什么是推理呢?下面请大家仔细看这段flash,体验一下flash动画中,人物推理的过程。

(学生观看flash动画)。

师:有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这段flash动画中的人物的推理过程吗?生:flash中人物通过观察,发现7只乌鸦是黑色的于是得到推理:天下乌鸦一般黑。

师:很好!那么能不能把这个推理的过程用一般化的语言表示出来呢?生:这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得到一个新的判断的过程。

师:非常好!(引出推理的概念)。

师: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就是合情推理的一种——归纳推理。

那么,什么是归纳推理呢?下面我们通过介绍数学中的一个非常有名的猜想让大家体会一下归纳推理的思想。

(引入哥德巴赫猜想)师:据说哥德巴赫无意中观察到:3+7=10,3+17=20,13+17=30,这3个等式。

大家看这3个等式都是什么运算?生:加法运算。

师:对。

我们看来这些式子都是简单的加法运算。

但是哥德巴赫却把它做了一个简单的变换,他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交换了一下位置,即变为:10=3+7,20=3+17,30=13+17。

大家观察这两组式子,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生:变换之前是把两个数加起来,变换之后却是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

师:大家看等式右边的这些数有什么特点?生:都是奇数。

师:那么等式右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呢?生:都是偶数。

师:那我们就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生:偶数=奇数+奇数。

师:这个结论我们在小学就知道了。

大家在挖掘一下,等式右边的数除了都是奇数外,还有什么其它的特点?(学生观察,有人看出这些数还都是质数。

)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偶数=奇质数+奇质数?(学生思考,发现错误!)。

生:不对!2不能分解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师:非常好!那么我们看偶数4又行不行呢?生:不行!师:那么继续往下验证。

(学生发现6=3+3,8=5+3,10=5+5,12=5+7,14=7+7……)师:那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什么样的规律?生:大于等于6的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奇质数之和。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第1章 知识归纳:综合法和分析法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第1章 知识归纳:综合法和分析法

2 综合法和分析法
1. 综合法是由原因推导到结果的证明方法,它是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的证明方法.综合法是直接证明的一种方法.
用P表示已知的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2. 分析法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推证过程中,使每一步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公理、定理等)为止的证明方法.分析法是直接证明的一种方法.
用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3.综合法和分析法是解题中常用的方法,要好好掌握.综合法是由因导果,分析法是由果索因,在解题过程中,可以用分析法探寻解题思路,用综合法写出解题过程.
一般地,含分式、根式的不等式,或从条件出发思路不明显的命题,可以考虑用分析法;命题的结论有明确的证明方向的,适宜用综合法.。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第1章 解读归纳推理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第1章 解读归纳推理

解读归纳推理一、归纳推理的定义及理解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它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简而言之,归纳推理是有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例如由“铜、铁、铝、金、银等金属能导电”归纳出“一切金属都能导电”。

由“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归纳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等等,这些都是归纳推理。

在统计学中,我们总是从所研究的全体对象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观测或试验以取得信息,从而对整体作出判断,这也是归纳推理。

应用归纳推理可以发现新的事实,获得新的结论。

二、归纳推理的步骤:⑴通过观测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性质;⑵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猜想)。

三、典例剖析例1 如图1所示,在一张方格纸上画折线(用粗线表示的部分),图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从A点出发依次给每条直线段编号。

⑴编号为2010的直线长度是多少?⑵长度为2010的直线段的编号是多少?分析:仔细观察表中的编号与长度列出表格,根据表格中的编号与长度的关系归纳出一般规律。

解:通过观察列出编号与长度的关系表:编号1、2 3、4 5、6 7、8 9、10 …长度 1 2 3 4 5 …从表中看出:长度为n的线段编号为2n-1和2n。

⑴编号为2010的线段长为2010÷2=1005。

⑵长度为2010的线段有两条,编号分别为:2010×2-1=4019,2010×2=402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识图能力,利用表格将题目中的编号与长度都对应表示出来,从而使题目中的各种关系明朗化,便于解题。

- 1 - / 2四、拓展提高⑴归纳推理的前提是部分的、个别的事实,因此推理的结论超出了前提所界定的范围,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性的。

⑵归纳具有发现新知识和探索真理的功能,在数学中有预测答案,探索解题思路的作用,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当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可以通过归纳猜想的办法,预测结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1.1归纳推理-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

1.1归纳推理-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

1.1 归纳推理 - 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归纳推理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常见的归纳推理模式。

3.学会运用归纳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归纳推理的概念和特点。

2.常见的归纳推理模式。

三、教学难点1.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能够运用归纳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2.发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

2.问答法。

3.组织学生讨论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归纳推理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假设你被困在一个没有地图的密林里,你该如何找到出口?”引导学生尝试推理,展开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敏捷性。

2. 归纳推理的概念和特点1.归纳推理的定义:从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通过一定形式的推理,得出普遍性结论的思维方法。

2.归纳法的特点:明确事实依据,由此得出一般性结论。

3. 常见的归纳推理模式1.从实例到结论:通过对多个具有相同特点的实例进行比较归纳,得出一般性结论。

2.从对立面到结论:通过对立面间的比较得出结论,常见于对问题进行反证、对照分析、割裂对待等情况。

3.从一般到特殊:已知一般性结论,倒推到特殊的具体实例。

4.从反面到结论:通过分析否定段落和例句,得出一个结论5.从头到尾:按照整体的逻辑序列逐步清晰地推理下去,从而得出结论。

6.从结果到因素:分析问题的成因,推理出可能的结果和解决方案。

4. 教学实践1.提供实际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引导他们运用归纳推理模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分析学生的成果: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思维方式和归纳推理的应用能力。

3.教师点评:巩固学生的成果,教师发表自己对于这个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加强学生对归纳推理模型的理解。

5. 结束总结授课内容,强调归纳推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任务:练习归纳推理并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六、教学评价1.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教学方法:评估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选修2-2 同步备课-第1章 推理与证明学案第2节综合法与分析法

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选修2-2 同步备课-第1章 推理与证明学案第2节综合法与分析法

§2 综合法与分析法2.1 综合法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重点) 2.会用综合法证明数学命题.(难点) 1.通过对综合法概念和思维过程的理解的学习,培养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2.通过对综合法应用的学习,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1.综合法的定义从命题的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及运算法则,通过演绎推理,一步一步地接近要证明的结论,直到完成命题的证明,这种思维方法称为综合法.2.综合法证明的思维过程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的思维过程可用框图表示为:P⇒Q1→Q1⇒Q2→Q2⇒Q3→…→Q n⇒Q思考:综合法的证明过程属于什么思维方式?[提示]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顺推思维.1.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出发,寻求命题成立的( )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答案] B2.在△ABC中,若sin Asin B<cos Acos B,则△ABC一定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C[由条件可知cos Acos B-sin Asin B=cos(A+B)=-cos C>0,即cos C<0,∴C为钝角,故△ABC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3.命题“函数f(x)=x-xln x在区间(0,1)上是增函数”的证明过程“对函数f(x)=x-xln x求导,得f′(x)=-ln x,当x∈(0,1)时,f′(x)=-ln x>0,故函数f(x)在区间(0,1)上是增函数”,应用了________的证明方法.综合法[证明过程符合综合法的证题特点,故为综合法.]用综合法证明三角问题【例1】 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内角A ,B ,C 的对边,且2asin A =(2b -c)sin B +(2c -b)sin C.(1)求证:A 的大小为60°;(2)若sin B +sin C = 3.证明:△ABC 为等边三角形.思路探究:(1)利用正弦定理将角与边互化,然后利用余弦定理求A. (2)结合(1)中A 的大小利用三角恒等变形证明A =B =C =60°. [证明] (1)由2asin A =(2b -c)sin B +(2c -b)sin C , 得2a 2=(2b -c)b +(2c -b)c , 即bc =b 2+c 2-a 2, 所以cos A =b 2+c 2-a 22bc =12,所以A =60°.(2)由A +B +C =180°,得B +C =120°,由sin B +sin C =3,得sin B +sin(120°-B)=3, sin B +(sin 120°cos B-cos 120°sin B)=3, 32sin B +32cos B =3, 即sin(B +30°)=1. 因为0°<B<120°, 所以30°<B+30°<150°, 所以B +30°=90°,即B =60°, 所以A =B =C =60°, 即△ABC 为等边三角形.证明三角等式的主要依据1.三角函数的定义、诱导公式及同角基本关系式. 2.和、差、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式.3.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若sin θ,sin α,cos θ成等差数列,sin θ,sin β,cos θ成等比数列,求证:2cos 2α=cos 2β.[证明] ∵sin θ,sin α,cos θ成等差数列, ∴sin θ+cos θ=2sin α①又∵sin θ,sin β,cos θ成等比数列, ∴sin 2β=sin θcos θ②将②代入①2,得1+2sin 2β=4sin 2α, 又sin 2 β=1-cos 2β2,sin 2α=1-cos 2α2,∴1+1-cos 2β=2-2cos 2α, 即2cos 2α=cos 2β.用综合法证明几何问题【例2】 如图,在四面体B­ACD 中,CB =CD ,AD⊥BD,E ,F 分别是AB ,BD 的中点.求证: (1)直线EF∥平面ACD ; (2)平面EFC⊥平面BCD.思路探究:(1)依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欲证明直线EF∥平面ACD ,只需在平面ACD 内找出一条直线和直线EF 平行即可;(2)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欲证明平面EFC⊥平面BCD ,只需在其中一个平面内找出一条另一个面的垂线即可.[证明] (1)因为E ,F 分别是AB ,BD 的中点,所以EF 是△ABD 的中位线,所以EF∥AD,又EF 平面ACD ,AD平面ACD ,所以直线EF∥平面ACD.(2)因为AD⊥BD,EF∥AD,所以EF⊥BD.因为CB =CD ,F 是BD 的中点,所以CF⊥BD.又EF∩CF=F ,所以BD⊥平面EFC. 因为BD平面BCD ,所以平面EFC⊥平面BCD.证明空间位置关系的一般模式本题是综合运用已知条件和相关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定定理来证明的,故证明空间位置关系问题,也是综合法的一个典型应用.在证明过程中,语言转化是主旋律,转化途径为把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或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这也是证明空间位置关系问题的一般模式.2.如图,在长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AA 1=AD =a ,AB =2a ,E ,F 分别为C 1D 1,A 1D 1的中点.(1)求证:DE⊥平面BCE ; (2)求证:AF∥平面BDE. [证明](1)∵BC⊥侧面CDD 1C 1,DE侧面CDD 1C 1,∴DE⊥BC.在△CDE 中,CD =2a ,CE =DE =2a ,则有CD 2=DE 2+CE 2,∴∠D EC =90°,∴DE⊥EC. 又∵BC∩EC=C ,∴DE⊥平面BCE.(2)连接EF ,A 1C 1,设AC 交BD 于点O ,连接EO , ∵EF 12A 1C 1,AO 12A 1C 1, ∴EFAO ,∴四边形AOEF 是平行四边形, ∴AF∥OE. 又∵OE平面BDE ,AF平面BDE ,∴AF∥平面BDE.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探究问题]1.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提示] (1)a 2≥0(a∈R).(2)a 2+b 2≥2ab,⎝ ⎛⎭⎪⎫a +b 22≥ab,a 2+b 2≥(a +b )22.(3)a ,b∈(0,+∞),则a +b 2≥ab ,特别地,b a +ab ≥2.(4)a -b≥0⇔a≥b;a -b≤0⇔a≤b. (5)a 2+b 2+c 2≥ab+bc +ca. (6)b a +ab≥2(a,b 同号,即ab>0).(7)||a|-|b||≤|a+b|≤|a|+|b|(a ,b∈R).左边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b≤0,右边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b≥0. 2.使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时,应该注意什么?请举例说明.[提示] 使用基本不等式时,要注意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不等式的方向性;③不等式的适度,如下例.[题] 已知,a ,b∈(0,+∞),求证:a b +b a≥a + b.若直接使用基本不等式,a b +b a≥2ab ·b a=24ab ,而a +b ≥24ab.从而达不到证明的目的,没掌握好“度”,正确的证法应该是这样的:[证明] ∵a>0,b>0, ∴ab +b ≥2a ,ba +a ≥2b , ∴a b +b +ba +a ≥2a +2b , 即ab +ba≥a + b. 【例3】 已知x>0,y>0,x +y =1,求证:⎝ ⎛⎭⎪⎫1+1x ⎝ ⎛⎭⎪⎫1+1y ≥9.思路探究:解答本题可由已知条件出发,结合基本不等式利用综合法证明. [证明] 法一:因为x>0,y>0,1=x +y≥2xy , 所以xy≤14.所以⎝ ⎛⎭⎪⎫1+1x ⎝ ⎛⎭⎪⎫1+1y =1+1x +1y +1xy =1+x +y xy +1xy =1+2xy ≥1+8=9.法二:因为1=x +y ,所以⎝ ⎛⎭⎪⎫1+1x ⎝ ⎛⎭⎪⎫1+1y =⎝ ⎛⎭⎪⎫1+x +y x ⎝ ⎛⎭⎪⎫1+x +y y =⎝ ⎛⎭⎪⎫2+y x ⎝ ⎛⎭⎪⎫2+x y =5+2⎝ ⎛⎭⎪⎫x y +y x . 又因为x>0,y>0,所以x y +yx ≥2,当且仅当x =y 时,取“=”. 所以⎝ ⎛⎭⎪⎫1+1x ⎝ ⎛⎭⎪⎫1+1y ≥5+2×2=9.1.本例条件不变,求证:1x +1y≥4.[证明] 法一:因为x ,y∈(0,+∞),且x +y =1, 所以x +y≥2xy ,当且仅当x =y 时,取“=”, 所以xy ≤12,即xy≤14,所以1x +1y =x +y xy =1xy ≥4.法二:因为x ,y∈(0,+∞),所以x +y≥2xy>0,当且仅当x =y 时,取“=”, 1x +1y≥21xy>0, 当且仅当1x =1y时,取“=”,所以(x +y)⎝ ⎛⎭⎪⎫1x +1y ≥4. 又x +y =1,所以1x +1y≥4.法三:因为x ,y∈(0,+∞),所以1x +1y =x +y x +x +yy=1+y x +xy+1≥2+2x y ·yx=4, 当且仅当x =y 时,取“=”.2.把本例条件改为“a>0,b>0,c>0”且a +b +c =1,求证:ab +bc +ac≤13.[证明] ∵a>0,b>0,c>0, ∴a 2+b 2≥2ab, b 2+c 2≥2bc, a 2+c 2≥2ac.∴a 2+b 2+c 2≥ab+bc +ca.∴(a+b +c)2=a 2+b 2+c 2+2ab +2bc +2ca ≥3(ab+bc +ac). 又∵a+b +c =1, ∴ab+bc +ac≤13.综合法的证明步骤1.分析条件,选择方向:确定已知条件和结论间的联系,合理选择相关定义、定理等.2.转化条件,组织过程:将条件合理转化,书写出严密的证明过程.特别地,根据题目特点选取合适的证法可以简化解题过程.1.综合法的基本思路综合法的基本思路是“由因导果”,由已知走向求证,即从数学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得到待证结论.其逻辑依据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方法.2.综合法的特点(1)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由因导果,逐步推理,寻找它的必要条件.(2)证明步骤严谨,逐层递进,步步为营,条理清晰,形式简洁,易于表达推理的思维轨迹.(3)由综合法证明命题“若A,则D”的思考过程如图所示: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顺推证法.( )(2)综合法证明的依据是三段论.( )(3)综合法的推理过程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 )(1)√(2)√(3)√[(1)正确.由综合法的定义可知该说法正确.(2)正确.综合法的逻辑依据是三段论.(3)正确.综合法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出“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2.已知直线l,m,平面α,β,且l⊥α,mβ,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α∥β,则l⊥m;②若l⊥m,则α∥β;③若α⊥β,则l⊥m;④若l∥m,则α⊥β.其中正确的命题的个数是( )A.1 B.2C.3 D.4B[若l⊥α,α∥β,则l⊥β,又mβ,所以l⊥m,①正确;若l⊥α,m β,l⊥m,α与β可能相交,②不正确; 若l⊥α,mβ,α⊥β,l 与m 可能平行,③不正确;若l⊥α,l∥m,则m⊥α,又m β,所以α⊥β,④正确.]3.已知p =a +1a -2(a>2),q =2-a 2+4a -2(a>2),则p 与q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p>q [p =a -2+1a -2+2≥2(a -2)·1a -2+2=4,-a 2+4a -2=2-(a -2)2<2,∴q<22=4≤p.]4.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记为S n ,已知a 1=1,a n +1=n +2nS n (n =1,2,3,…).求证:(1)数列⎩⎨⎧⎭⎬⎫S n n 为等比数列;(2)S n +1=4a n .[证明] (1)∵a n +1=n +2n S n ,而a n +1=S n +1-S n ,∴n +2nS n =S n +1-S n , ∴S n +1=2(n +1)n S n ,∴S n +1n +1S n n =2,又∵a 1=1, ∴S 1=1,∴S 11=1,∴数列⎩⎨⎧⎭⎬⎫S n n 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2)由(1)知⎩⎨⎧⎭⎬⎫S n n 的公比为2,而a n =n +1n -1S n -1(n≥2),∴S n +1n +1=4S n -1n -1=4n -1·a n (n -1)n +1, ∴S n +1=4a n .2.2 分析法学 习 目 标核 心 素 养1.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重点) 2.会用分析法证明数学命题.(难点)1.通过对分析法概念和思维过程的理解的学习,培养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2.通过对分析法应用的学习,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1.分析法的定义从求证的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保证前一个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归结为这个命题的条件,或者归结为定义、公理、定理等,这种思维方法称为分析法.2.分析法证明的思维过程用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可用框图表示为: Q ⇐P 1→P 1⇐P 2→P 2⇐P 3→…→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1.用分析法证明:要使①A>B,只需使②C<D.这里①是②的(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B [根据分析法的特点,寻找的是充分条件,∴②是①的充分条件,①是②的必要条件.] 2.欲证2-3<6-7,只需证( ) A .(2+7)2<(3+6)2B .(2-6)2<(3-7)2C .(2-3)2<(6-7)2D .(2-3-6)2<(-7)2A [欲证2-3<6-7,只需证2+7<3+6,只需证(2+7)2<(3+6)2.]3.将下面用分析法证明a 2+b 22≥ab 的步骤补充完整:要证a 2+b 22≥ab,只需证a 2+b 2≥2ab,也就是证________,即证________,由于________显然成立,因此原不等式成立.[答案] a 2+b 2-2ab≥0 (a -b)2≥0 (a -b)2≥0应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例1】 已知a>b>0,求证:(a -b )28a <a +b 2-ab<(a -b )28b.思路探究:本题用综合法不易解决,由于变形后均为平方式,因此要先将式子两边同时开方,再找出使式子成立的充分条件.[证明] 要证(a -b )28a <a +b 2-ab<(a -b )28b ,只需证(a -b )28a <(a -b )22<(a -b )28b .∵a>b >0,∴同时除以(a -b )22,得(a +b )24a <1<(a +b )24b ,同时开方,得a +b 2a<1<a +b 2b,只需证a +b<2a ,且a +b>2b , 即证b<a ,即证b<a. ∵a>b>0,∴原不等式成立, 即(a -b )28a <a +b 2-ab<(a -b )28b.分析法证题思维过程1.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思维是从要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得到的充分条件为已知(或已证)的不等式.2.分析法证明数学命题的过程是逆向思维,即结论⇐…⇐…⇐…已知,因此,在叙述过程中,“要证”“只需证”“即证”等词语必不可少,否则会出现错误.1.已知a>0,求证:a 2+1a 2-2≥a+1a-2.[证明] 要证a 2+1a 2-2≥a+1a-2,只需证a 2+1a 2+2≥a+1a +2,即证⎝⎛⎭⎪⎫a 2+1a 2+22≥⎝ ⎛⎭⎪⎫a +1a+22,即a 2+1a 2+4a 2+1a 2+4≥a 2+1a 2+2 2⎝ ⎛⎭⎪⎫a +1a +4,只需证2a 2+1a 2≥ 2⎝ ⎛⎭⎪⎫a +1a ,只需证4⎝ ⎛⎭⎪⎫a 2+1a 2≥2⎝ ⎛⎭⎪⎫a 2+2+1a 2,即a 2+1a2≥2.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用分析法证明其他问题【例2】 设函数f(x)=ax 2+bx +c(a≠0),若函数y =f(x +1)的图象与f(x)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求证:f ⎝ ⎛⎭⎪⎫x +12为偶函数. 思路探究:由于已知条件较为复杂,且不易与要证明的结论联系,故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利用分析法,从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找到证明的突破口.[证明] 要证函数f ⎝ ⎛⎭⎪⎫x +12为偶函数,只需证明其对称轴为直线x =0, 而f ⎝ ⎛⎭⎪⎫x +12=ax 2+(a +b)x +14a +12b +c ,其对称轴为x =-a +b 2a ,因此只需证-a +b2a =0,即只需证a =-b ,又f(x +1)=ax 2+(2a +b)x +a +b +c ,其对称轴为x =-2a +b 2a ,f(x)的对称轴为x =-b 2a ,由已知得x =-2a +b 2a 与x =-b2a 关于y 轴对称,所以-2a +b 2a =-⎝ ⎛⎭⎪⎫-b 2a ,得a =-b 成立,故f ⎝ ⎛⎭⎪⎫x +12为偶函数.分析法证题思路1.分析法是逆向思维,当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够明显、直接或证明过程中所需要用的知识不太明确、具体时,往往采用分析法.2.分析法的思路与综合法正好相反,它是从要求证的结论出发,倒着分析,由未知想需知,由需知逐渐地靠近已知,即已知条件、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2.已知1-tan α2+tan α=1,求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证明] 要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 只需证cos α-sin αcos α+sin α=3,只需证1-tan α1+tan α=3,只需证1-tan α=3(1+tan α),只需证tan α=-12.∵1-tan α2+tan α=1,∴1-tan α=2+tan α,即2tan α=-1.∴tan α=-12显然成立,∴结论得证.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综合应用1.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推理过程是合情推理还是演绎推理?[提示]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它们的每一步推理都是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得到的每一个结论都是正确的,不同于合情推理中的“猜想”.2.综合法与分析法有什么区别?[提示] 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寻找的是必要条件,即由因导果;分析法是从待求结论出发,逐步寻找的是充分条件,即执果索因.【例3】 在某两个正数x ,y 之间,若插入一个数a ,则能使x ,a ,y 成等差数列;若插入两个数b ,c ,则能使x ,b ,c ,y 成等比数列,求证:(a +1)2≥(b +1)(c +1).思路探究:可用分析法找途径,用综合法由条件顺次推理,易于使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 [证明] 由已知条件得⎩⎪⎨⎪⎧2a =x +y ,b 2=cx ,c 2=by ,消去x ,y 得2a =b 2c +c2b ,且a>0,b>0,c>0.要证(a +1)2≥(b+1)(c +1), 只需证a +1≥(b +1)(c +1), 因(b +1)(c +1)≤(b +1)+(c +1)2,只需证a +1≥b +1+c +12,即证2a≥b+c.由于2a =b 2c +c2b ,故只需证b 2c +c2b≥b+c ,只需证b 3+c 3=(b +c)(b 2+c 2-bc)≥(b+c)bc , 即证b 2+c 2-bc≥bc,即证(b -c)2≥0.因为上式显然成立,所以(a +1)2≥(b+1)(c +1).分析综合法特点综合法推理清晰,易于书写,分析法从结论入手,易于寻找解题思路,在实际证明命题时,常把分析法与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称为分析综合法,其结构特点是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 ;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P ;若由P 可推出Q ,即可得证.3.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三个内角A ,B ,C 构成等差数列.求证:1a +b +1b +c =3a +b +c.[证明] 要证1a +b +1b +c =3a +b +c ,即证a +b +c a +b +a +b +c b +c =3,即证c a +b +a b +c=1,只需证c(b +c)+a(a +b)=(a +b)(b +c), 只需证c 2+a 2=ac +b 2. ∵A,B ,C 成等差数列, ∴2B=A +C ,又A +B +C =180°,∴B=60°. ∵c 2+a 2-b 2=2accos B , ∴c 2+a 2-b 2=ac , ∴c 2+a 2=ac +b 2, ∴1a +b +1b +c =3a +b +c成立.1.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综合法 分析法 推理方向 顺推,由因导果 逆推,执果索因 解题思路 探路较难,易生枝节 容易探路, 利于思考(优点) 表述形式 形式简洁,条理清晰(优点)叙述烦琐,易出错 思考的 侧重点侧重于已知条 件提供的信息侧重于结论 提供的信息联系:分析法便于我们去寻找证明思路,而综合法便于证明过程的叙述,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常先用分析法寻找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达证明过程,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2.分析综合法常采用同时从已知和结论出发,用综合法拓展条件,用分析法转化结论,找出已知与结论的连结点,从而构建出证明的有效路径.上面的思维模式可概括为下图: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分析法就是从结论推向已知.( )(2)分析法的推理过程要比综合法优越. ( ) (3)并不是所有证明的题目都可使用分析法证明.( )(1)× (2)× (3)√ [(1)错误.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但不是从结论推向已知,而是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的过程.(2)错误.分析法和综合法各有优缺点.(3)正确.一般用综合法证明的题目均可用分析法证明,但并不是所有的证明题都可使用分析法证明.] 2.若P =a +a +7,Q =a +3+a +4(a≥0),则P ,Q 的大小关系是( ) A .P>Q B .P =QC .P<QD .由a 的取值决定C [当a =1时,P =1+22,Q =2+5,P<Q ,故猜想当a≥0时,P<Q.证明如下:要证P<Q ,只需证P 2<Q 2,只需证2a +7+2a (a +7)<2a +7+2(a +3)(a +4),即证a 2+7a<a 2+7a +12,只需证0<12.∵0<12成立,∴P<Q 成立.]3.设a>0,b>0,c>0,若a +b +c =1,则1a +1b +1c 的最小值为________.9 [因为a +b +c =1,且a>0,b>0,c>0,所以1a +1b +1c =a +b +c a +a +b +c b +a +b +c c=3+b a +a b +c b +b c +a c +ca ≥3+2b a ·a b+2c a ·a c+2c b ·b c=3+6=9.当且仅当a =b =c 时等号成立.]4.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已知2(tan A +tan B)=tan A cos B +tan Bcos A .证明:a +b =2c. [证明] 由题意知2⎝ ⎛⎭⎪⎫sin A cos A +sin B cos B =sin A cos Acos B +sin B cos Acos B,化简得2(sin Acos B +sin Bcos A)=sin A +sin B ,即2sin(A +B)=sin A +sin B , 因为A +B +C =π,所以sin(A +B)=sin(π-C)=sin C. 从而sin A +sin B =2sin C. 由正弦定理得a +b =2c. 命题得证.。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第1章 数学归纳法 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第1章 数学归纳法 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数学归纳法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归纳法, 理解数学归纳的原理与实质。

2、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3、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 论证的能力,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4、努力创设课堂愉悦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效率。

5、通过对例题的探究,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先猜想后证明),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形成做数学的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教学难点:明确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的必要性并正确使用。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复习:1、数学归纳法:对于某些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常常采用下面的方法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先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然后假设当n=k(k N*,k≥n0)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就叫做数学归纳法2、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即先验证使结论有意义的最小的正整数n0,如果当n=n0时,命题成立,再假设当n=k(k≥n0,k∈N*)时,命题成立.(这时命题是否成立不是确定的),根据这个假设,如能推出当n=k+1时,命题也成立,那么就可以递推出对所有不小于n 0的正整数n 0+1,n 0+2,…,命题都成立.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步骤:(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n 0结论正确;(2)假设当n=k(k ∈N *,且k ≥n 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 由(1),(2)可知,命题对于从n 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正确(二)、探究新课例1、求证:333)2()1(++++n n n 能被9整除,+∈N n 。

证明:(1)当n=1时,36)21()11(1333=++++,36能被9整除,命题成立;(2)假设n =k(k ≥1)时,命题成立,即333)2()1(++++k k k 能被9整除。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第1章 归纳推理 参考教案1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第1章 归纳推理 参考教案1

归纳推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2)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3)体会并认识归纳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2.方法与过程: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一种推理方法,通常归纳的个体数目越多,越具有代表性,那么推广的一般性命题也会越可靠,它是一种发现一般性规律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正确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养成从小开始认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发现事物之间的质的联系的良好品质,善于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识。

二、教学重点: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猜想—证明”的归纳推理能力。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命题,而结论则是关于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命题。

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因此,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性的,而是或然性的。

也就是说,其前提真而结论假是可能的,所以,归纳推理乃是一种或然性推理。

拿任何一种草药来说吧,人们为什么会发现它能治好某种疾病呢?原来,这是经过我们先人无数次经验(成功的或失败的)的积累的。

由于某一种草无意中治好了某一种病,第二次,第三次,……都治好了这一种病,于是人们就把这几次经验积累起来,做出结论说,“这种草能治好某一种病。

”这样,一次次个别经验的认识就上升到对这种草能治某一种病的一般性认识了。

这里就有着归纳推理的运用。

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称为推理。

见书上的三个推理案例,回答几个推理各有什么特点?都是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但是推理的结构形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据此可分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二)、例题探析例1、在一个凸多面体中,试通过归纳猜想其顶点数、棱数、面数满足的关系。

解:考察一些多面体,如下图所示:将这些多面体的面数(F )、棱数(E )、顶点数(V )列出,得到下表:从这些事实中,可以归纳出:V-E+F=2例2、如果面积是一定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周长最小,试猜测结论。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第1章 高考中的合情推理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第1章 高考中的合情推理

高考中的合情推理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实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其主要形式有归纳和类比。

一、归纳推理例1、(2006广东)在德国不莱梅举行的第48届世乒赛期间,某商场橱窗里用同样的乒乓球堆成若干准“正三棱锥”形的展品,其中第一堆只有一层,就一个乒乓球;第2、3、4、…堆最底层(第一层)分别按图4所示方式固定摆放.从第一层开始,每层的小球自然垒放在下一层之上,第n 堆第n 层就放一个乒乓球,以)(n f 表示第n 堆的乒乓球总数,则=)3(f ;=)(n f (答案用n 表示)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之一是找出相邻两项的关系,即下一堆的个数是上一堆的个数加上其第一层的个数;其次是求出第一层的通项公式。

解:f (1)=1,观察图象可知f (2)=4,f (3)=10,f (4)=20,下一堆的个数是上一堆的个数加上其第一层的个数,而第一层的个数满足1,3,6,10,……,通项公式是2)1(+n n ,所以f (n )=f (n -1)+2)1(+n n , 所以有:f (2)-f (1)=2)12(2+⨯ f (3)-f (2)=2)13(3+⨯f (4)-f (3)=2)14(4+⨯ ……………………………………f (n )-f (n -1)=2)1(+n n 以上各式相加得:f (n )=f (1)+24433222222n n ++++++++ =2)4321()4321(22222n n +++++++++++=22)1(6)12)(1(++++n n n n n =6)2)(1(++n n n 所以应该填:10;6)2)(1(++n n n 点评:求f (n )的通项公式时运用累差法思想求解。

可见高考题多数依据课本知识、思想或方法的设计题目。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相邻两项的关系。

二、 类比推理(类比)例2、(2006湖北)半径为r 的圆的面积2)(r r S ⋅=π,周长r r C ⋅=π2)(,若将r 看作),0(+∞上的变量,则r r ⋅=⋅ππ2)'(2, ①,①式可用语言叙述为:圆的面积函数的导数等于圆的周长函数。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第1章类比推理word教案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第1章类比推理word教案

类比推理教学进程一.问题情境从一个传说提及:春秋时期鲁国的公输班(后人称鲁班,被以为是木工业的祖师)一次去林中砍树时被一株齿形的茅草割破了手,这桩倒霉事却使他发明了锯子.他的思路是如此的:茅草是齿形的;茅草能割破手. 我需要一种能割断木头的工具;它也能够是齿形的.那个推理进程是归纳推理吗?二.数学活动咱们再看几个类似的推理实例。

例1、试按照等式的性质猜想不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猜想不等式的性质:(1) a=b a+c=b+c; (1) a>b a+c>b+c;(2) a=b ac=bc; (2) a>b ac>bc;(3) a=b a2=b2;等等。

(3) a>b a2>b2;等等。

问:如此猜想出的结论是不是必然正确?例二、试将平面上的圆与空间的球进行类比.圆的概念: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球的概念: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球弦←→截面圆直径←→大圆周长←→表面积面积←→体积圆的性质球的性质圆心与弦(不是直径)的中点的连线垂直于弦球心与截面圆(不是大圆)的圆点的连线垂直于截面圆☆上述两个例子均是这种由两个(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演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相似或相同;或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⑴ 找出两类对象之间能够确切表述的相似特征;⑵ 用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特征,从而得出一个猜想; ⑶查验猜想。

即例3.在平面上,设h a ,h b ,h c 是三角形ABC 三条边上的高.P 为三角形内任一点,P到相应三边的距离别离为p a ,p b ,p c ,咱们能够取得结论:试通过类比,写出在空间中的类似结论.巩固提高1.(2001年上海)已知两个圆①x2+y2=1:与②x2+(y-3)2=1,则由①式减去②式可得上述两圆的对称轴方程.将上述命题在曲线仍然为圆的情形下加以推行,即要求取得一个更一般的命题,算了知命题应成为所推行命题的一个特例,推行的命题为------------------------------------------------------------------------------------------------------------------------------------------------2.类比平面内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试给出空间中四面体性质的猜想.1=++c c b b a a h p h p h p直角三角形3个面两两垂直的四面体∠C=90°3个边的长度a,b,c2条直角边a,b和1条斜边c∠PDF=∠PDE=∠EDF=90°4个面的面积S1,S2,S3和S3个“直角面” S1,S2,S3和1个“斜面” S3.(2004,北京)概念“等和数列”:在一个数列中,若是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和都为同一个常数,那么那个数列叫做等和数列,那个常数叫做该数列的公和。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第1章 数学归纳法在证明恒等式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第1章 数学归纳法在证明恒等式中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在证明恒等式中的应用数学归纳法是直接证明的一种重要方法,是证明与正整数n 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之一.不但要求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现成的结论,而且加强了对于不完全归纳法应用的考查.既要求善于发现、归纳结论,又要求能证明结论的正确性.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十分广泛.下面就数学归纳法在证明恒等式中的应用问题加以规律总结与实例剖析.1.证明恒等式中的规律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恒等式问题,其一般规律及方法: 关键在于第二步,它有一个基本格式,不妨设命题为:P (n ):f (n )=g (n ), 其第二步相当于做一道条件等式的证明题:已知:f (k )=g (k ),求证:f (k+1)=g (k+1).通常可采用的格式分为三步:(1)找出f (k+1)与f (k )的递推关系;(2)把归纳假设f (k )=g (k )代入;(3)作恒等变形化为g (k+1).示意图为:当然递推关系不一定总是象f (k+1)=f (k )+a k 这样的表达式,因此更为一般性的示意图为:f (k+1)=F[f (k ),k ,f (1)]=F[g (k ),k ,g (1)]=g (k+1). 2.证明恒等式中的应用 (1)代数恒等式的证明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4+7+…+(3n -2)=21n (3n -1)(n ∈N*). 分析:在第二步的证明过程中通过利用归纳假设,结合等式的变换与因式分解、变形,从而得以证明.证明:(1)当n=1时,左边=1,右边=1,所以当n=1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n=k (k ∈N*)时命题成立,即1+4+7+…+(3k -2)=21k (3k -1), 则当n=k+1时,1+4+7+…+(3k -2)+[3(k+1)-2]=21k (3k -1)+(3k+1)=21(3k 2+5k+2)=21(k+1)(3k+2)=21(k+1)[3(k+1)-1], 即当n=k+1时,命题成立;根据(1)、(2)可知,对一切n ∈N*,命题成立.点评: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非常讲究“形式”,归纳假设是必须要用到的,假设是起到桥梁作用的,桥梁不用或是断了,数学归纳就通不过去了,递推性无法实现.在由n=k 时结论正确证明n=k+1时结论也正确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到归纳假设的结论,即n=k 时结论.变形练习1:已知n ∈N*,证明:1-21+31-41+…+121-n -n 21=11+n +21+n +…+n21. 答案:(1)当n=1时,左边=1-21=21,右边=21,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即有1-21+31-41+…+121-k -k 21=11+k +21+k +…+k21, 那么当n=k+1时,左边=1-21+31-41+…+121-k -k 21+1)1(21-+k -)1(21+k =11+k +21+k +…+k 21+121+k -)1(21+k =21+k +31+k +…+121+k +[11+k -)1(21+k ]=1)1(1++k +2)1(1++k +…+k k ++)1(1+)1()1(1+++k k =右边, 所以当n=k+1时等式也成立;综合(1)、(2)知对一切n ∈N*,等式都成立. (2)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例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tanxtan2x+tan2xtan3x+…+tan (n -1)xtannx=xnxtan tan -n (n ≥2,n ∈N*).分析:本题在由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推导当n=k+1时等式也成立时,要灵活应用三角公式及其变形公式.本题中涉及到两个角的正切的乘积,联想到两角差的正切公式的变形公式:tan αtan β=)tan(tan tan βαβα---1,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证明:(1)当n=2时,左边=tanxtan2x=tan x·x x 2tan 1tan 2-=x x 22tan 1tan 2-,右边=x xtan 2tan -2=x x x tan )tan 1(tan 22--2=x2tan 12--2=x x 22tan 1tan 2-,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 (k ≥2,k ∈N*)时,等式成立,即tanxtan2x+tan2xtan3x+…+tan (k -1)xtankx=xkxtan tan -k , 则当n=k+1时,tanxtan2x+tan2xtan3x+…+tan (k -1)xtankx+tankxtan (k+1)x=xkxtan tan -k+tankxtan (k+1)x , (*) 由tanx=tan[(k+1)x -kx]=kxx k kxx k tan )1tan(1tan )1tan(++-+,可得tankxtan (k+1)x=xkxx k tan tan )1tan(-+-1,代入(*)式,可得右边=x kx tan tan -k+x kx x k tan tan )1tan(-+-1=xxk tan )1tan(+-(k+1),即tanxtan2x+tan2xtan3x+…+tan (k -1)xtankx+tankxtan (k+1)x=x xk tan )1tan(+-(k+1),即当n=k+1时,等式也成立;由(1)、(2)知等式对任何n ∈N*都成立.点评:数学归纳法在第二步的证明中,“当n=k 时结论正确”这一归纳假设起着已知的作用,“当n=k+1时结论正确”则是求证的目标.在这一步中,一般首先要先凑出归纳假设里给出的形式,以便利用归纳假设,然后再进一步凑出n=k+1时的结论.要正确选择与命题有关的知识及变换技巧.变形练习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cos2x ·cos 22x ·cos 32x ·…·cos n x 2=nn xx2sin 2sin ⋅(n ∈N*).答案:(1)当n=1时,左边=cos 2x ,右边=112sin 2sin x x ⋅=2sin 22cos 2sin 2x x x =cos 2x ,等式成立;(2)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即有cos2x ·cos 22x ·cos 32x ·…·cos k x 2=kk xx2sin 2sin ⋅ 则当n=k+1时,cos 2x ·cos 22x ·cos 32x ·…·cos k x 2·cos 12+k x =k k x x2sin 2sin ⋅·cos 12+k x=112cos 2sin 22sin ++⋅k k k x x x ·cos 12+k x =112sin 2sin ++⋅k k x x,即当n=k+1时,等式也成立;由(1)、(2)知等式对任何n ∈N*都成立.。

数学选修2-2教案

数学选修2-2教案

数学选修2-2教案【篇一:北师大版数学选修2-2全套教案】第一章推理与证明课题:合情推理(一)——归纳推理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体会合情推理这种基本的分析问题法,认识归纳推理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并把它们用于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去。

2.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通常归纳的个体数目越多,越具有代表性,那么推广的一般性命题也会越可靠,它是一种发现一般性规律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难点:用归纳进行推理,做出猜想。

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称为推理。

见书上的三个推理案例,回答几个推理各有什么特点?都是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但是推理的结构形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据此可分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二、新课讲解:1、蛇是用肺呼吸的,鳄鱼是用肺呼吸的,海龟是用肺呼吸的,蜥蜴是用肺呼吸的。

蛇,鳄鱼,海龟,蜥蜴都是爬行动物,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

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凸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凸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由此我们猜想:凸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3、22?122?222?1?,?,?,33?133?233?3,由此我们猜想:aa?m?(a,b,m均为正实数) bb?m这种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栝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⑴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理;⑵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猜想;⑶检验猜想。

三、例题讲解:例1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1(n?n?),f(n)?(1?a1)(1?a2)???(1?an),试通过计算2(n?1)f(1),f(2),f(3)的值,推测出f(n)的值。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结果预测如下)(1)f(1)?1?a1?1?13? 4413824f(2)?(1?a1)(1?a2)?f(1)?(1?)????)9493612155f(3)?(1?a1)(1?a2)(1?a3)?f(2)?(1?)???1631681由此猜想,f(n)?n?2 2(n?1)学生讨论:1)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大于2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之和。

北师版数学高二-选修2-2教案归纳推理

北师版数学高二-选修2-2教案归纳推理

1.1 归纳推理学习目标 1.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2.能用归纳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归纳推理在数学发展中的作用.知识点归纳推理思考(1)一个人看见一群乌鸦都是黑的,于是说“天下乌鸦一般黑”;(2)铜、铁、铝、金、银等金属都能导电,猜想:一切金属都能导电;(3)统计学中,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然后用样本估计总体.以上属于什么推理?梳理归纳推理的定义及特征根据一类事物中________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断该类事物中________定义事物都有这种属性,我们将这种推理方式称为归纳推理(1)归纳推理是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推理.特征(2)利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________是正确的类型一归纳推理在数与式中的应用引申探究在本例(2)中,若把“f n (x )=f n -1(f n -1(x ))”改为“f n (x )=f (f n -1(x ))”,其他条件不变,试猜想f n (x ) (n ∈N +)的表达式. 例1 (1)观察下列等式: 1-12=12, 1-12+13-14=13+14, 1-12+13-14+15-16=14+15+16, …,据此规律,第n 个等式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已知f (x )=x1-x ,设f 1(x )=f (x ),f n (x )=f n -1(f n -1(x ))(n >1,且n ∈N +),则f 3(x )的表达式为________,猜想f n (x )(n ∈N +)的表达式为________. 反思与感悟 (1)已知等式或不等式进行归纳推理的方法①要特别注意所给几个等式(或不等式)中项数和次数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②要特别注意所给几个等式(或不等式)中结构形成的特征; ③提炼出等式(或不等式)的综合特点; ④运用归纳推理得出一般结论.(2)数列中的归纳推理:在数列问题中,常常用到归纳推理猜测数列的通项公式或前n 项和. ①通过已知条件求出数列的前几项或前n 项和;②根据数列中的前几项或前n 项和与对应序号之间的关系求解; ③运用归纳推理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或前n 项和公式.跟踪训练1 (1)已知x >1,由不等式x +1x >2;x 2+2x >3;x 3+3x >4;…,可以推广为( )A .x n +nx >nB .x n +nx >n +1C .x n +n +1x>n +1D .x n +n +1x>n(2)已知:1>12;1+12+13>1;1+12+13+14+15+16+17>32;1+12+13+…+115>2;….根据以上不等式的结构特点,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类型二 归纳推理在数列中的应用引申探究若本例条件不变,求a 2,a 3,a 4,猜想a n (n ≥2)的表达式.例2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a 1=-23,且S n +1S n +2=a n (n ≥2),计算S 1,S 2,S 3,S 4并猜想S n 的表达式.反思与感悟 用归纳推理解决数列问题的方法在求数列的通项和前n 项和公式中,经常用到归纳推理得出结论,在得出具体结论后,要注意统一形式,以便寻找规律,然后归纳猜想得出结论.跟踪训练2 S n =12(a n +1a n ),a n >0,求a 1,a 2,a 3并猜想通项公式a n .类型三 归纳推理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例3 如图,第n 个图形是由正n +2边形“扩展”而来(n =1,2,3,…),则第n 个图形中顶点的个数为( )A .(n +1)(n +2)B .(n +2)(n +3)C .n 2D .n反思与感悟 图形中归纳推理的特点及思路(1)从图形的数量规律入手,找到数值变化与数量的关系.(2)从图形结构变化规律入手,找到图形的结构每发生一次变化后,与上一次比较,数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跟踪训练3 黑白两种颜色的正六边形地面砖按如图的规律拼成若干个图案,则第n 个图案中黑色地面砖的块数是________.1.有一串彩旗,代表蓝色,代表黄色.两种彩旗排成一行:…,那么在前200个彩旗中黄旗的个数为( ) A .111B .89C .133D .672.已知a 1=1,a 2=13,a 3=16,a 4=110,则数列{a n }的一个通项公式a n 等于( )A.2(n +1)2 B.2n (n +1) C.22n -1D.22n -13.用火柴棒摆“金鱼”,如图所示.按照图中所示的规律,第n 个“金鱼”图需要火柴棒的根数为( )A .6n -2B .8n -2C .6n +2D .8n +24.按照图1、图2、图3的规律,第10个图中圆点的个数为________.5.由12=1,112=121,1112=12321,…,可得11112=________.1.归纳推理的四个特点(1)前提:几个已知的特殊现象,归纳所得的结论是尚属未知的一般现象,该结论超越了前提所包括的范围.(2)结论:具有猜测的性质,结论是否真实,还需经过逻辑证明和实践检验,因此,归纳推理不能作为数学证明的工具.(3)步骤:先搜集一定的事实资料,有了个别性的、特殊性的事实作为前提,才能进行归纳推理,因此归纳推理要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4)作用:具有创造性的推理,通过归纳推理能够发现新事实,获得新结论,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2.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实验、观察→分析概括→猜测总结答案精析问题导学 知识点思考 属于归纳推理.符合归纳推理的定义特征,即由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梳理 部分 每一个 (1)部分 整体 个别 一般 (2)不一定 题型探究例1 (1)1-12+13-14+…+12n -1-12n =1n +1+1n +2+…+12n(2)x 1-4x x1-2n -1x 引申探究解 ∵f (x )=x 1-x ,∴f 1(x )=x1-x.又∵f n (x )=f (f n -1(x )),∴f 2(x )=f (f 1(x ))=x1-x1-x 1-x=x1-2x ,f 3(x )=f (f 2(x ))=x1-2x 1-x 1-2x=x 1-3x , f 4(x )=f (f 3(x ))=x1-3x 1-x 1-3x=x 1-4x . 因此,可以猜想f n (x )=x1-nx . 跟踪训练1 (1)B(2)解 1=21-1,3=22-1,7=23-1,15=24-1,…,猜想不等式左边最后一项的分母为2n -1,而不等式右端依次分别为12,22,32,42,…,n 2.归纳得一般性结论:1+12+13+…+12n -1>n2(n ∈N +).例2 解 因为S n +1S n +2=a n (n ≥2),所以S n +1S n +2=S n -S n -1(n ≥2),所以1S n =-2-S n -1(n ≥2).当n =1时,S 1=a 1=-23;当n =2时,1S 2=-2-a 1=-43,所以S 2=-34;当n =3时,1S 3=-2-S 2=-54,所以S 3=-45;当n =4时,1S 4=-2-S 3=-65,所以S 4=-56.由此猜想S n =-n +1n +2.引申探究解 a 2=S 2-S 1=-34+23=-112,a 3=S 3-S 2=-45+34=-120,a 4=S 4-S 3=-56+45=-130,猜想a n =-1(n +2)(n +1)(n ≥2).跟踪训练2 解 因为S n =12(a n +1a n ),所以S 1=12(a 1+1a 1).又因为S 1=a 1, 所以a 1=12(a 1+1a 1),因为a n >0,所以a 1=1. 因为a n =S n -S n -1(n ≥2), S n -1=12(a n -1+1a n -1),所以a n =12(a n +1a n )-12(a n -1+1a n -1),所以1a n-a n =a n -1+1a n -1,所以1a 2-a 2=2,所以a 2=-1± 2.又因为a n >0,所以a 2=2-1. 同理,1a 3-a 3=a 2+1a 2,所以a 3=-2± 3.又因为a n>0,所以a3=3- 2.所以a1=1,a2=2-1,a3=3- 2.利用归纳推理,猜测a n=n-n-1(n∈N+).例3B[由已知中的图形我们可以得到:当n=1时,顶点共有12=3×4(个),当n=2时,顶点共有20=4×5(个),当n=3时,顶点共有30=5×6(个),当n=4时,顶点共有42=6×7(个),…,则第n个图形共有顶点(n+2)(n+3)个,故选B.]跟踪训练35n+1当堂训练1.D 2.B 3.C 4.40 5.12343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归纳推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1.情景㈠:苹果落地的故事,正是基于这个发现,牛顿大胆地猜想,然后小心求证,终于发现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理”
思考:整个过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科学离不开生活,离不开观察,也离不开猜想和证明”。

2.情景㈡:陈景润和他在“歌德巴赫猜想”证明中的伟大成就: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

如:6=3+3,8=3+5,10=5+5, 12=5+7,14=7+7, 16=5+11,…,1000=29+971,1002=139+863,……
2.探求研究:
探究1.学生根据自备的多面体进行观察,统计多面体的面数、顶点数和棱数;(学生实验与教师课件演示结合)
探究2.观察、猜想它们之间是否有稳定的数量关系?
探究3.整理所得结论,并尝试证明;若得证,则改写成定理,否则修改猜想,进一步尝试证明。

22V V V =棱柱棱台棱锥=-,
3
2
E E E =棱柱棱台棱锥=,
1F F F 棱柱棱台棱锥==+,F+V-E=2其中“F+V-E=2”为“欧拉公式”。

3.概念讲解
结合情景问题和探究过程所得,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归纳推理的概念及分析。

定义: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断该类事物的每一个都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说明:⑴归纳推理的作用:发现新事实,获得新结论;(2)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试验、观察→概括、推广→猜测一般性结论→证明;⑶归纳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成立。

4.例题解析
例1:在数列{}n a 中,()*1121,,2
n
n n a a a n N a +==
∈+猜想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析:先由学生计算:234521222
,,,32456
a a a a =====
归纳:*2
()1
n a n N n =
∈+ 说明(学生完成):⑴有整数和分数时,往往将整数化为分数;⑵当分子分母都在变化时,往往统一分子(或分母),再寻找另一部分的变化规律.
例2:(拓展)问:如果面积是一定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周长最小?试猜测结论。

教师:设定任务一:常见多边形面积一定时,计算其周长; 任务二:归纳、猜想一般性结论。

推广 观察
计算 5.分层练习:
1.由“铜、铁、铝、金等电”,你能归纳出什么结论?
2.观察下列式子,归纳结
32111==,332129(12)+==+,333212336(123)++==++
333321234100(1234)+++==+++……………… 问:3333123?n +++
+=
3.右图中5个图形及相应点的个数 的变化规律,试猜测第n 个图形中有
(2)
(3)
(4)
(5)
(1) n 边形面积一定时(为1),正n 边 形周长最小
已有知识矩形面积一定时正方形周长最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